莲池大师于律藏中,集诸要义,著沙弥律仪要略,上篇戒律门,下篇威仪门,以便学者简而易持。善因大师择威仪门中日用所必需者,重述二十四章,名学佛行仪,凡比丘、沙弥,及男女居士,皆可习而行之。玆再就念佛之男女居士,所必须诚敬遵守者,删繁节要,及当修三福,在此前后各篇所未收摄,而必须遵行者,间予辑补,改为恪守行仪,期更完备易行,不犯威仪,斯亦念佛助行,即人生言行与礼仪之指南也。
一敬佛
凡见佛像,无论泥塑木雕纸画,皆应整衣礼拜,最少亦须问讯或合掌。凡入佛殿经堂或塔内,不得著亵衣木屐拖鞋,除佛经像及供佛物品外,不得携带其他器物,或以笠杖等倚殿壁。见佛像必须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不得擅自鸣磬。拜后始可抬头瞻仰。凡在殿堂或塔内经行,必须右绕,不得左旋,绕佛亦然。三匝或七匝,皆须平视直行念佛,不得谈世谛语言。即言佛法,亦勿高声。若咳嗽,须以袖掩口,不得涕唾。若见佛像佛经或一佛字在不洁净处,急宜两手捧持,安于净处。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倘屋宇狭小,须用布幔或橱柜隔开,划一小部份为佛堂。不得置溺器于卧室内,盖像在如佛在,必须诚敬。若得新食,必先供佛。凡供佛花果水饭等,不得先嗅。不得将佛灯私就己用。凡见有缘之人,普劝念佛。若见对佛经像有不敬者,宜以正义劝之。
二敬法
凡读佛经律,须整衣焚香正坐,如见佛然,不得倚靠。必先静坐少时,方合掌舒经。桌上除经与香炉灯光外,不得置诸茶果杂物,即笔砚亦须置另处。经上有尘,须用净纸扫之,不得口吹。读至中间,若生杂念或客来,应关合,用黄纸条夹入经内,不得屈折经角。有经在案,不得谈世谛语言,不得嬉笑、高声涕唾。念去或客去再舒。读毕或休息,必关合端正。若稍有心印,俟读毕以纸记之,不得记于经上。凡书写经律,须端楷正字,不得随意草书、及前后参差脱讹。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奉。若损坏,宜速修补。不得以帽扇等物置经卷上,不得以外书放内典上,不得以秽亵不净器物放经案上。凡持经像,当两手捧之平胸,不得污手或只手携行,不得向人作礼,或只手揖人,但两手捧经像齐眉一举足矣。凡听法须整衣捧经,平视直进,坐必端严,不得笑语或大咳嗽。须谛闻审视,如实修习,不得专记名言,以资谈柄,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若有疑问,须于讲毕后,至法台边,向上问讯,方申疑问,问答毕,问讯而下。凡见人看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如有看经仰卧倚靠,或卷之若筒者,须极力劝之,免遭恶报。凡借阅经书,须加爱重,勿令损坏。若借而不还,即犯根本重戒,不可不慎。凡敬法不仅敬经,即衣钵锡杖等亦同。
三敬僧
凡见诸长老法师大德时,当如见佛,须端身正立,不得左右顾视或嬉笑。除急务,不得走行。除诵经、疾病、理发及作羁身事务时,不得坐而不起。背后不得说诸长老法师大德过失。不得单称名字,当称某某长老、某老和尚、某老法师、某某大师。若面晤时,更不得提出名字,但可单称长老或法师和尚二字。自则通称学人或弟子。凡往来书信亦然,不得称晚及余愚等。尊长老法师,当称座下杖下,不得称方丈。若对比丘尼,当称大士、莲下莲前等。凡见寻常缁侣,须起立,如见菩萨,纵非好僧尼,亦应恭敬,当呼某师,不得直呼名字。若问尊号,当云菩萨或大士上下,不得云法名。盖问法名者,系上座问后学也。而自己则称后学,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不得盗听大比丘说戒,亦不得盗听比丘诵戒经。凡入僧室,须先于门上弹指三下,内应则入,不应则去。入内先向佛前问讯,次向大德看经桌前对桌问讯,盖即向大德问讯也。凡拜诸大德,惟于坐时立时可拜,西土只一礼,无三拜法。若在坐禅经行饭食剃浴息眠等时,不得拜。若闭户,不得户外拜。若止之,宜顺勿拜。凡问佛法,当整衣礼拜,最少亦须问讯,合掌正立,若命坐则坐。须澄心谛听,思惟深入。大德之语未了,不得急语急问。若问家常事,不须礼拜。凡途遇诸大德,宜先侧立,俟大德过后再行,不得彼此互进。凡同行,当让大德前行,并代携物。凡坐位坐席,当让大德上坐,除大法会,不得与同座坐。
四孝亲
凡父母在堂,如佛在世,当服劳奉养以安之,立身行道以显之,及伯叔尊长,均应孝顺,无违无逆。委曲婉转,劝其信佛,断荤吃素,持戒念佛,以求生享福寿康宁,死即往生极乐,永离生死苦海,以报亲恩!如决不肯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其忏悔罪过。俟有机缘,如病苦灾难哀恸等,随时以念佛可消灾延寿奉告,并托善友婉劝,令种善根。若父母需荤酒,宜哀跪禀告:‘儿持佛戒,荤伤生物,酒昏心性,不得自食饮,不得与人食饮,惟愿我亲全儿戒行,并全我亲功德,全众生性命云云。’如此哀求,定邀俯允!如父母不惯素食,暂买市中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之三净肉,以承亲欢!庆寿病丧,悉依各章行之。
五事师
凡奉事师长,当如事佛,常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依教奉行。若有过失,师教诫之,不得还逆语。若有犯戒等事,不得覆藏,速诣师前,哀乞忏悔,师许、则尽情发露,精诚悔改,还得清净。凡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不得违慢。人问师名,当云上某下某,问师号,即云某甲,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后礼。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不得受人礼。余详敬僧章。
六礼拜
凡晨起须盥漱清净,方行礼诵。凡礼拜必须从容,身要至诚拜佛,口要至诚念佛,意要至诚想佛,三业投诚,一心恳祷,统身伏地,如大山崩,或五体投地,一心恭敬,不得急落急起。拜时先以两手合掌当胸,不得十指参差中虚,或高低失所。两足站于蒲团前为八字式,约距离前八寸,后二寸。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中心,两膝跪于蒲团,以左掌按于蒲团前左边,移右掌按于蒲团前右边,两掌相距六寸。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两手侧转如抱佛脚状,故曰头面礼足。稍停片刻,两手仍按原处,头离蒲团,移右掌于蒲团中心,以左掌置于胸前,如合掌状,以右掌用力挡起,合于左掌当胸,两足同时伸直,仍站原地不动,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拜毕时,尚合掌当胸,即以所合之两掌向下,过膝约一寸,身随曲腰至半,不得过与不及,以右掌置于左掌内,迭成一拳,从下向上,举与眉齐,身随直立,即以两手所迭之拳放直当胸,手心向上,右手仍迭置左手之上,两大指相接,此即弥陀手印也。凡拜佛、拜塔、拜经、拜大比丘,皆须如此。若与众同拜,须齐起齐落,不得先后。如此恭敬礼拜,决定业消障除,罪灭福臻。如多礼拜,或多绕佛,既可多消业障,而又运动全身,必身健道隆,生享寿康,死往极乐。
七念诵
凡诵经咒,须一字一字连接,一版同音,不得每句间歇,或高低失中。皆须梵音,不得怪音异韵。不得东西顾视。其中法则,须先向大德前学习,若唱梵呗,更须精习,以免临时失仪,致同诵者动念也。凡念佛,须摄心切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凡念佛音声,须和柔哀雅,不得高声伤气,逼气动火,默努伤血,轻松养识,沉静堕昏。尤须六字或四字分明,不得油腔滑调。凡鸣法器,不得乱鸣,或轻重失音。凡掐数珠,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或于阿字上过珠,或于陀字上过珠,不得错乱。每至母珠却回,不得越过母珠。凡绕佛经行,须安详徐步,不得远隔近挤,左右偏曲。须由东而南,自西至北顺绕,不得逆绕。不得沿路涕唾,须先以巾安袖内,以便拭涕藏痰。念诵毕,须次第鱼贯而出,不得先后。
八静坐
凡静坐念佛,须先松去衣带,肃清衣服,以软物为坐垫,须前低后高。先以左足安右腿上,后以右足安左腿上,名跏趺坐。或以右足安左腿下,名半趺坐。次以右掌安左掌上,仰掌向上,以两拇指面相接。腰须直竖,脊骨如壁,头少俯,令颈与领触为度。口合齿勿相近,舌向上颚,眼皮垂帘,观心下视。正身端坐,不得偏斜移动,靠背鼾鼻。坐定后,或随息默念,或摄心默念,随宜自择,专注不移。初坐二十或三十分钟,随后渐增。下坐时,须先闭目,以掌摩热,擦面门数下。次将身体略略移动,然后将足放下,起立,将衣肃清。又平坐少刻,方起行走。若与众同坐,非鸣磬不得先开目。坐中咳嗽呵欠,皆须以袖掩口。
九居家
凡归依三宝后,方可称为居士,即居家学佛之士也,虽不能尽行佛事,亦当戒恶,不造新殃。若教妻子,或劝丈夫,初宜常谈因果,次以佛法广大,及净土乐境,念佛利益等示之。若稍起信,则教以持戒念佛。儿女最易教化,宜以浅近佛书交阅,并常解说,令深入八识田中。当于净处或楼上设一佛堂,庄严清洁,以便早晚拜诵,令眷属戚友及邻人见之,亦发善信。凡雇工人,宜先说明念佛、戒杀戒酒、及不得淫词歌唱等。而自身须常威仪皎洁端正,不失言怒骂,不琴棋博奕,不吃烟酒。遇眷属不法,须教诫有时,亦不得时常怒骂。凡寿诞喜庆,均须节约,嫁女不得厚佥,娶媳亦勿浪费,须以素席招待亲友,请人或自己演说浅近佛法及因果等事,普劝念佛。以所节钱财,布施贫乏,印送佛书。若家富贵,自当俭用,以余钱作慈善公益,宣扬佛法,庄严佛寺。或以财产付之善友,共建居士林、念佛堂、精舍、佛学院,及作永远赈荒教灾,恤孤养老,修桥补路等事。不必以财产授之子孙,致怠惰废业,败家亡身。但布施须量其受者不造恶业为要。家中不得蓄刀枪炮钓网等一切害物伤慈之器具。凡与亲友彼此送礼,当先说明,改荤腥为布帛或其他适用之物。
十待客
凡接待宾客,除问答来意,当语以善恶因果、及念佛功德等,免谈政战讼事,及世间一切无益杂话。不得自赞毁他,或两舌起人是非,不得陪客博奕歌唱等事。常于堂中贴一告白:‘吾家学佛,不谈世事,不用荤酒,不敢歌唱,不伤生物,不问卜筮相命,不奉外道邪教,恐慢宾客,特此预告。’堂中屏联,及各处张贴,须用经中觉世语句。待客须用素菜,不得杀鸡宰鱼。如父母兄弟倘未深信佛法,万不得已,买三净肉陪之。待工匠亦然,多与工资可也。若客有所需,或请觅事求情等,当乘机告曰:‘君能念佛戒杀否?’能则与为,不能则否。施贫乏亦然。客去时,则赠以经书念佛珠等。若长老法师大德来家,当礼拜迎接,并命子女眷属等一一礼迎,供养所需,礼请说法;去时亦当礼拜送之。
十一读书
凡读书宜分别邪正偏圆,虽佛经亦须辨其真伪。以念佛为主,读经为助,常读净土五经一论,及十要等古德著述。如行有余力,再读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等大乘经典。凡世俗之命相卜筮,兵法仙道,天文地理,图谶鬼怪,外道邪教等书,及西游封神等各类小说,皆不得阅。若佛经早已洞彻,发心广度众生,欲逗众生机缘,方可涉猎中西宗教、子史哲学等书,以明内外教义深浅,然判断是非曲直,须以佛经为标准。青年须知国民普通学识,或完成大学教育者,不在此例。
十二为官
凡为官当护法护国,广行法化,仁慈利民。早晚偷闲念佛,不得非法制限,破灭佛法戒律。凡办案时,须讯明事实后,示以佛法因果,劝作安善良民。若罪重应处死刑者,稍有可援之处,即改处徒刑。如求共生而不可得,虽处死刑,亦不伤慈,盖除一恶,可全百善,以警一切。但于临刑之先,为说因果净土等事,劝令忏悔念佛,求生净土。并常临监狱,或请当地法师、居士,讲演佛法,普劝念佛,化莠为良。凡署中人员,当于每星期晚间,或周会,或各种会议,利用时机,开示佛法因缘。军官对于士兵,亦须如此,俾明因果,免扰国民。凡出巡或出外办案,见有可教者,即教以念佛。对于绅商人民,除示以国家社会公务,悉谈佛法,并赠佛书,无不奉行。在任时,宜劝地方多办慈善公益。薪俸除应用外,当印送佛书。卸任时,宜预撰净土文,散布地方,以代辞行。
十三经商
凡经商自由,正好念佛。宜依佛法行事,不卖假货,不二斗秤,不欺老少,不偷捐税。不营屠酒戏妓及鸡鱼等生物业,或熟食店。不贩卖男女奴仆及刀枪钓网等伤生之具。若现营此业者,须速改业,并常念佛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及所用之肉众生,或一切与己交涉众生,皆生净土。’凡诸货物,当明标价目,不二价,不折扣,客如不买,任其去,不生忿恨。货坏廉售,须明标示,不得遮蔽。不放账,不负债,心地自然清净。不虚伪,不欺骗,性天亦极光明。若得财物,应作四份:一份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份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份,作布施慈善之用。果能如此,虽经商亦不为贪,而功德无量!
十四务农
凡务农不劳心思,正好念佛。惟当细心锄挖,免伤虫蚁,偶有误伤,当即念佛,助其往生。早晚佛前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后,先度耕种以来,一切所杀微细众生,次度一切怨亲,皆生净土。’念久纯熟,定生极乐。若逢水旱台风,宜专念观音圣号,求免天灾,普救众苦。凡催耕牛,不得打骂,应教云:‘发菩提心。’家有子侄,应常教诫:不得网鱼捞虾,打鸟游猎,养蚕养猫,及放火焚烧山林,杀害物命。
十五司工
凡司工无多深虑,正好专心念佛,工厂聚众工作,更好同声念佛,惟身手皆应勤作,心地恒应光明。盖持名念佛,于劳动中,正好用功。如缝纫纺织等,身手已成习惯,虽不注意于事,亦不失手伤物。纵配药裁割等须用意者,亦不妨念佛,使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必获福报,身后必中上品生。
十六作务
凡作家务,正好念佛。但不得迟早失时,污秽不洁。凡物当珍惜,如米面蔬菜等,不得狼籍或随意弃掷。凡洗菜当三易水。汲水须先净手。用水须谛视有虫无虫,有则以密罗滤过方用。凡烧灶不得燃腐薪。作食不得带指甲垢。弃恶水不得高手当道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凡扫地不得迎风,或聚灰土置门扇后。凡洗内衣,如有蚤虱,当先拾去。夏月用水盆已,须覆令干,仰即虫生。热汤不得泼地上,免伤虫蚁。
十七受食
凡受食须先合掌默念云:‘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食时须端身正坐,不得伏桌上,不得大笑及言语。若有客在座,但应诺而已,食后再说明。不得太缓太速,及碗筷作声,饮食作响。不得皱眉厌恶食,或见美味生贪心,恣口腹。不得食五辛,不得遗落饭食。若饭中有谷,去皮食之,或聚一处,出时持施禽鸟。如有虫蚁,宜密藏弃之,勿使此座见生疑心。须自添食,不得令人接碗,作客亦然。如挑牙须以袖掩口。碗筷须排列整齐。除有急务,不得食毕先起。
十八睡眠
凡睡眠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胁卧,当以右掌枕头,左掌搭膝,右胁而卧,名吉祥卧。常宜独卧,不得与人同榻。设无异榻,不得共被。虽夫妇亦不应常同榻。睡时须穿睡衣,不得多用思想、或高声笑语,当一心默念四字佛号,纵令昏昧,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但不可提神过甚,只要心念心听,即易入睡,不致久念失眠也。若失眠,须先静坐念佛一小时,坐疲方睡。天未晓,宜早起,静坐念佛一小时,方下榻出舍。
十九出外
凡因事外出,须端身直行,一心念佛,不得无事外游。凡入市购物,勿争价值,不合值,不买可也。若已购就,虽贵亦不应退。已许甲物,虽复更贱,勿舍彼取此,令彼有恨。若见禽兽鱼鳖等生物,须买放生,如力不能救,当为念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度尽汝等。’凡至人家,除问答要事,不得繁言多笑,当专心念佛。若问佛法,须方便开导念佛戒杀等,否则勿多示,但微微引之。
凡入寺庙,先进客堂,须云顶礼知客师或当家师,见即礼拜,然后问答。过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不得无故登殿塔游行,若参观各处,须有人陪同,不得随意乱行,东观西看。凡入尼寺,不得一人单入,见尼师但彼此合掌,不得与尼师屏处共坐。女入僧寺亦然,但见大比丘须礼拜。凡佛子远行,无非求善知识抉择生死,不得游山玩水。须偕善友,不得与不良之辈同行,近地亦然。若闻有危险之处,不得冒险游行。若乘计程车或人力车,须多与工资,劝其念佛。
二十寂居
凡住居士林、念佛堂、或精舍等处,须内外整洁,不得杂物狼籍。早晚钟鼓分明,不得非时乱鸣。佛堂须常抹扫,除法器香灯,不得安置杂物。佛龛佛灯,皆须帐以玻璃,免受尘伤蛾。并常抹洁,令佛像金身,常如新塑。早晚功课,六时念佛,不得间歇,佛前香灯须鲜明,不得间断。凡佛菩萨圣诞,当聚众念佛,及演说佛法,赠送佛书。凡佛子皆应淡泊,不得置雕彩大床,室内除一榻一桌一椅外,不得广置多物。除警语座铭,不得多挂字画,凡有诸庄严具,应供于佛堂,亦不得过于华丽。生活宜严肃,不得赤身赤脚,放逸自便。不得修习外道工夫或拳术。除画佛像,不得学习图画。不得与文人酬答诗文。不得吃烟酒荤腥,或食种五辛。除极寒地,不得制兽皮及丝类衣服。不得办精美玩器。不得与邻居贫乏,生诸嫌怨口舌,若逢饥寒及哀丧等事,当随力周济。不得逢人募化,除助念不得应赴佛事。不得畜养鸡鸭猪猫等动物,不得藏刀铳钓网等害物伤慈之具。除养病者常教念佛外,不得停留闲杂人等。不得琴棋歌唱,或谈论国事,及一切世谛等事,无事须常念佛。
二十一入众
凡与大众同住同行,不得争坐位,或于座上遥呼笑语,凡闻呼、即念佛应之,不得云有云是。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凡睡不得在人前,起不得在人后。洗面不得多用水,刷牙吐水须低头,不得喷水溅人。涕唾当于痰盂或僻处,不得高声涕唾于殿塔及净地净水中。吃茶汤时,或手中有物,不得只手作合掌式揖人。衣服须整洁,不得拖鞋有声。不得著亵衣礼人,亦不得亵衣受礼。凡围炉不得弹垢腻入火中,或烘烙鞋袜。凡熄灯须问他人用否?不用方关闭。如系油灯须拨熄,不得口吹。凡入浴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不得以汤水溅人。不得浴室小便,或共人语笑,受人擦背。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凡入厕须先脱外衣,不得著海青或缦衣入厕。便毕当洗手,未洗手不得持物,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不得沿路行系衣带。
二十二看病
凡见父母、师僧、及眷属等一切病人,须常慈心供养、医治看护,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当以善言安慰!告以人死归处、及净土乐境等,劝多念佛。或请善友善巧开导,令生正信,愿求往生。命若未尽,定蒙佛祐,自易安康。若有所需,除不宜者,应竭力办与。若路遇病人,除自有病或无力,或彼有力,有人看护,应往照顾。如无暇、应作方便,或付嘱已,然后可去。
二十三务丧
凡遇父母或眷属病重将终,当扫室焚香,供接引佛像于病人前,全家轮班念佛,以助净念。或请善友开导助念,劝病人放下一切,眼观佛像,耳听佛声,力能随念,声默均可,不能随念,但摄耳谛听,心无二念,即与佛相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如家属人少,或请助念不便,用念佛录音带助念,既持久,又省力,与缁素助念无别。若气将绝,家人不得哀哭怆惶,宜加功念佛。俟气绝八小时后,方可抹装殡殓。寿衣宜用棉麻等布,不得用绸绢毛料。不必烧公据纸钱。客来即请念佛,并面辞牲祭。若近地有净戒比丘,当请来家中或寺庙念佛数日,家族亦应随念,女众宜在别室或布帐之内。否则于堂中供一佛像或三圣像,与眷属自礼自念,尤为恳切至诚,不必依习俗决请僧道也。张贴讣闻,除照常式外,须于空白处加:‘寒家务丧,全遵佛制,不杀生命,不用荤腥,不化纸钱,如蒙吊唁,念佛焚香,不敢他烦。’若开堂设奠,用儒礼亦可,俱宜用素,不得杀生。凡宾客夫马,宜多给辛力,以代酒资。开堂日须布一讲堂,请能说佛法者,讲演若干时,客皆坐听,眷属席地听。若无能讲者,居士自讲亦可,如死者系长辈,不得自立台上,须正立台下中央,向上言说。念佛及祭奠,须用法器,或以笙笛和哀乐,不得锣鼓喧闹。门前悬一长旛,旛头上,用布或纸,扎一接引佛像,发引时执之前行。宾客送葬者,悉于胸前佩一莲华,青黄赤白皆可。棺上悉安莲华,中立接引佛像,途中悉称佛号,须长韵高声,不得前后参差。途遇吊祭者,亦请念佛。送至山上,同念阿弥陀经一卷,念佛一小时方散。居丧三年,须常念佛,如或不能,或一周岁,或七七日亦可。
二十四饬终
凡临终欲生净土,不得怕死,当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乐,脱生死苦,乃称意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凡医药初不相妨,但药只医病,不能医命,若杀物命,为药求安,或祭神祈福,但增罪业,反损寿算,切宜戒之!凡遇病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话,家中短长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同声念佛,助其往生。须待气尽八小时后,方可搬动哭泣,沐浴大殓。七日至二十一日后,始能土葬或火葬。此法念彿及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死生事大,须自己著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能相代,思之思之!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