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谓由三种杂染应知何等为三。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烦恼杂染云何。嗢拖南曰
自性若分别 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 差别诸过患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烦恼分别者。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六种。谓贪恚慢无明见疑。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瞋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或分八种。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何等名为十二种谛。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瞋有余烦恼迷执。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谓于上六中除瞋。如于色界对治修中。于无色对治修中亦尔。如迷执。障碍亦尔。萨迦耶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等随观执五种取蕴。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边执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执五取蕴为我性已等随观执为断为常。若分别若不分别染污慧为体。邪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拨因拨果或拨作用。坏真实事。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比方他见等随观执为最为上胜妙第一。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戒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贪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染着为体。恚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非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憎恚为体。慢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疑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数习故者。谓由先殖数习力势。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诸烦恼生烦恼位者。略有七种。一随眠位。二缠位。三分别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缘故。烦恼随眠之所随眠。一由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烦恼门者。略由二门烦恼所恼谓由缠门及随眠门。缠门有五种。一由不寂静住故。二由障碍善故。三由发起恶趣恶行故。四由摄受现法鄙贱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何随眠门所恼。谓与诸缠作所依故。及能引发生等苦故。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谓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执故。彼因依处故彼怖所生故。任运现行故。云何烦恼上品相。谓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种。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续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恶业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毁犯一切所有学处。由生故者。谓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恶趣中。由相续故者。谓贪等行诸根成熟。少年盛壮无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谓缘尊重田。若缘功德田。若缘不应行田而起。由起恶业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以增上适悦心起身语业。由究竟故者。谓此自性上品所摄。最初耎对治道之所断故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谓无明。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轭。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强。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缚者三缚。谓贪瞋痴。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瞋痴。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暴流轭亦尔。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系者四系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盖者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株杌者三株杌。谓贪瞋痴。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匮者三匮。谓贪瞋痴。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云何业杂染。嗢拖南曰
自性若分别 因位及与门
增上品颠倒 差别诸过患
当知业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业自性云何。谓若法生时。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是名业自性。业分别云何。谓由二种相应知。一由补特伽罗相差别故。二由法相差别故。此复二种。即善不善十种业道。所谓杀生离杀生。不与取离不与取。欲邪行离欲邪行。妄语离妄语。离间语离离间语。粗恶语离粗恶语。绮语离绮语。贪欲离贪欲。瞋恚离瞋恚。邪见离邪见。补特伽罗相差别建立者。谓如经言。诸杀生者。乃至广说。杀生者者。此是总句。最极暴恶者。谓杀害心正现前故。血涂其手者。谓为成杀身相变故。害极害执者。谓断彼命故。解支节故。计活命故。无有羞耻者。谓自罪生故。无有哀愍者。谓引彼非爱故。有出家外道名曰无系。彼作是说。百踰缮那内所有众生。于彼律仪若不律仪。为治彼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所。即彼外道复作是说。树等外物亦有生命。为治彼故。说如是言真实众生所。此即显示真实福德远离对治。及显示不实福德远离对治。如是所说诸句。显示加行杀害乃至极下捃多蚁等诸众生所者。此句显示无择杀害。于杀生事若未远离者。此显遇缘容可出离。谓乃至未远离。来名杀生者。又此诸句略义者。谓为显示杀生相貌。杀生作用。杀生因缘。及与杀生事用差别。又略义者。谓为显示杀生如实。杀生差别。杀所杀生。名杀生者。又此诸句显能杀生补特伽罗相。非显杀生法相复次不与取者者。此是总句。于他所有者。谓他所摄财谷等事。若在聚落者。谓即彼事于聚落中。若积集若移转。若闲静处者。谓即彼事于闲静处。若生若集。或复移转。即此名为可盗物数者。谓所不与不舍不弃物。若自执受者。谓执为己有。不与而取者。谓彼或时资具阙少执为己有。不与而乐者。谓乐受行偷盗事业。于所不与不舍不弃而生希望者。谓劫盗他。欲为己有。若彼物主。非先所与。如酬债法。是名不与。若彼物主。于彼取者而不舍与。是名不舍。若彼物主。于诸众生不随所欲受用而弃。是名不弃。自为而取者。谓不与而取故。及不与而乐故。饕餮而取者。谓所不与不舍不弃而希望故。不清而取者。谓于所竞物为他所胜不清雪故。不净而取者。谓虽胜他而为过失。垢所染故。有罪而取者。谓能摄受现法后法非爱果故。于不与取若未远离者。如前杀生相说。应知所余业道亦尔。此中略义者。谓由盗此故。成不与取。若于是处。如其差别如实劫盗。由劫盗故。得此过失。是名总义。又此中亦显不与取者相非不与取法相。当知余亦尔复次欲邪行者者。此是总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时时观察。不令与余共为鄙秽。若彼没已。复为至亲兄弟姊妹之所守护。此若无者。复为余亲之所守护。此若无者。恐损家族。便自守护。或彼舅姑。为自儿故勤加守护。有治罚者。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有障碍者。谓守门者。所守护故。此中略显未适他者三种守护。一尊重至亲眷属自己之所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三诸守门者之所守护。他妻妾者。谓已适他。他所摄者。谓即未适他。为三守护之所守护。若由凶诈者。谓矫乱已。而行邪行。若由强力者。谓对父母等。公然强逼。若由隐伏者。谓不对彼。窃相欣欲而行欲行者。谓两两交会。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谓于非道非处非时。自妻妾所。而为罪失。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别。若欲邪行。应知复次诸妄语者者。此是总句。若王者。谓王家。若彼使者谓执理家。若别者谓长者居士。若众者谓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若由自因者。谓或因怖畏。或因味着。如由自因。他因亦尔。因怖畏者。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因味著者。谓为财谷珍宝等故。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此中略义者。谓依处故。异说故。因缘故。坏想故。而说妄语应知复次离间语者者。此是总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谓随所闻顺乖离语。破坏和合者。谓能生起喜别离故。随印别离者。谓能乖违喜更生故。喜坏和合者。谓于已生喜别离中心染污故。乐印别离者。谓于乖违喜更生中心染污故。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故。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离间意乐。离间未坏方便。离间已坏方便。离间染污心。及他方便应知复次粗恶语者者。此是总句。此中尸罗支所摄故。名语无扰动。文句美滑故。名悦耳。增上欲解所发起故。非假伪故。非谄媚故名为称心。不增益故。应顺时机引义利故。名为可爱。趣涅槃宫故名先首。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善释文句故名分明。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名无所依止。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又从无扰动语。乃至无边无尽语。应知略摄为三种语。一尸罗律仪所摄语。谓一种。二等欢喜语。谓三种。三说法语。谓其所余。即此最后又有三种应知。一所趣圆满语谓初一。二文词圆满语谓次二。三方便圆满语谓其所余。又于未来世可爱乐故名可爱语。于过去世可爱乐故名可乐语。于现在世事及领受可爱乐故。名可欣语及可意语。应知即等欢喜语名无量众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语。即说法语名三摩呬多语。即尸罗支所摄语。名由无悔等渐次能引三摩地语。此中毒螫语者。谓毁摩他言纵瞋毒故。粗犷语者。谓恼乱他言发苦触故。所余粗恶语。翻前白品应知复次诸绮语者者。此是总句。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者。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者。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言粗犷故名非法语者。言挟瞋恚故名非静语者。又于邪说法时。不正思审而宣说故。名不思量语。为胜听者而宣说故名不静语。非时而说前后义趣不相属故名杂乱语。不中理因而宣说故名非有教语。引不相应为譬况故名非有喻语。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又于歌笑嬉戏等时。及观舞乐戏笑俳说等时。有引无义语。此中略义者。谓显如前说三时绮语复次诸贪欲者者。此是总句。由猛利贪者。谓于他所有。由贪增上。欲为己有。起决定执故。于财者。谓世俗财类。具者。谓所受用资具。即此二种总名为物。凡彼所有定当属我者。此显贪欲生起行相。此中略义者。当知显示贪欲自性贪欲所缘贪欲行相复次瞋恚心者者。此是总句。恶意分别者。谓于他有情所。由瞋恚增上力。欲为损害起决定执故。当杀者。谓欲伤害其身。当害者。谓欲损恼其身。当为衰损者。谓欲令彼财物损耗。彼当自获种种忧恼者。谓欲令彼自失财物。此中略义如前应知复次诸邪见者者。此是总句。起如是见者。此显自心忍可欲乐当所说义。立如是论者。此显授他当所说义。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者。谓由三种意乐非拨施故。一财物意乐。二清净意乐。三祀天意乐。供养火天名为祠祀。又显非拨戒修所生善能治所治故。及显非拨施所生善能治所治故说如是言。无有妙行无有恶行。又显非拨此三种善能治所治所得果故。说如是言。无有妙行恶行二业果及异熟。又显非拨流转依处缘故。说如是言。无有此世。无有他世。又显非拨彼所托缘故。及非拨彼种子缘故。说如是言。无母无父。又显非拨流转士夫故。说如是言。无有化生有情。又显非拨流转对治还灭故。说如是言。世间无有真阿罗汉。乃至广说。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因时名此世间。果时名彼世间。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为自然。通慧者。谓第六。已证者谓由见道。具足者谓由修道。显示者自所知故。为他说故。我生已尽等。当知如余处分别。此中略义者。谓显示谤因谤果。诽谤功用谤真实事。功用者。谓殖种功用。任持功用。来往功用。感生业功用。又有略义差别。谓显示诽谤若因若果。若流转缘。若流转士夫。及显诽谤彼对治还灭。又诽谤流转者。应知谤因不谤自相。谤还灭者。应知谤彼功德。不谤补特伽罗复次白品一切翻前应知。所有差别我今当说。谓翻欲邪行中。诸梵行者者。此是总句。当知此由三种清净而得清净。一时分清净。二他信清净。三正行清净。尽寿行故。久远行故者。此显时分清净。诤处雪故名清。无违越故名净。此二总显他信清净。此中或有清而非净。应作四句。初句者。谓实毁犯于诤得胜。第二句者。谓实不犯于诤堕负。第三句者。谓实不犯于诤得胜。第四句者。谓实毁犯于诤堕负。不以爱染身触母邑故。名远离生臭。不行两两交会鄙事故。名远离淫欲。不以余手触等方便而出不净故。名非鄙爱愿受持梵行故。名远离猥法。如是名为正行清净具足。当知略义即在此中。又翻妄语中。可信者。谓可委故。可委者。谓可寄托故。应可建立者。谓于彼彼违诤事中应可建立为正证故。无有虚诳者。于委寄中不虚诳故。不欺誷故。此中略义者。谓显三种摄受。一欲解摄受。二保任摄受。三作用摄受复次法相差别建立者。谓即杀生离杀生等。云何杀生。谓于他众生起杀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杀方便。及即于彼杀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不与取。谓于他摄物。起盗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盗方便。及即于彼盗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欲邪行。谓于所不应行非道非处非时。起习近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欲邪行方便。及于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妄语。谓于他有情起覆想说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伪证方便。及于伪证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离间语。谓于他有情起破坏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破坏方便。及于破坏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粗恶语。谓于他有情。起粗语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粗语方便。及于粗语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绮语。谓起绮语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不相应语方便。及于不相应语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贪欲。谓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瞋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邪见。谓起诽谤欲乐。起染污心。若于起诽谤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离杀生。谓于杀生。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如离杀生。如是离不与取。乃至离邪见。应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于不与取起过患欲解。乃至于邪见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意业。如是十种。略为三种。所谓身业语业意业。即此三种广开十种应知。业因云何。应知有十二种相。一贪二瞋。三痴四自。五他六随他转。七所爱味八怖畏。九为损害十戏乐。十一法想十二邪见。业位云何。应知略说有五种相。谓耎位中位上位生位习气位。由耎不善业故。生傍生中。由中不善业故。生饿鬼中。由上不善业故。生那落迦中。由耎善业故。生人中。由中善业故。生欲界天中。由上善业故。生色无色界。何等名为耎位不善业耶。谓以耎品贪瞋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中位不善业耶。谓以中品贪瞋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上位不善业耶。谓以上品贪瞋痴为因缘故。若诸善业。随其所应。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应知。何等生位业。谓已生未灭。现在前业。何等习气位业。谓已生已灭。不现前业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