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燃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魁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其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进退失理,违负佛恩而无返覆,遂为三途所见缀縳,自作祸福。罪识之源,种之得本,不可不慎!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从善生。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渡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授与也;今复不信者,从后复剧矣!’
佛言:‘阿难!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
阿难受教,奉行普闻。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抗命,其罪莫大!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途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啖草饮泉。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
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
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嫉贤妒善,更相沮丧;不念行善,强梁嫉贤,既不能为,复毁败人,断绝道意,令不得行。贪欲务俗,多求利业,积财自丧,厚财贱道,死堕恶趣大泥犁中、恶鬼、畜生。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当持经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耶!’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佛言:‘阿难!有受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禁、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佛之玄通,无细不知。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挂碍。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向之应声。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德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阿难闻佛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为作福田,令得脱苦。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恶,众生相诅,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两,奈何世恶,乃弊如此!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阿难因而谏颂曰:
佛为三界护,恩广普慈大;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
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
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谀谄諀訾圣,邪媚毁正真。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众罪本。
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食鬼好伐杀,镬汤涌其中。
淫泆抱铜柱,大火相烧燃;诽谤清高士,铁钳拔其舌。
乱酒无礼节,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狱中,洋铜沃其口。
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贪穷中。
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满。
不淫香清净,身体鲜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则为大王。
至诚不欺诈,为众所奉承,不醉后明了,德慧所尊敬!
末世诸恶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别道,罪深更逮冥!
蔽圣毁正觉,死入大铁城,识神处其中,颈上戴铁轮。
求死不得死,须臾已变形;矛戟相毒刺,躯体恒残截。
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问,祭祀伤不仁,
死堕十八处,经历黑绳狱,八难为界首,得复人身难。
若时得为人,蛮狄无义理,痴骏无孔窍,跛躄哑不语,
朦胧不达事,恶恶相牵拘,展转众徒聚,禽兽六畜形,
为人所屠割,剥皮视其喉,归偿宿怨怼,以肉给还人。
无道堕恶道,求脱甚为难;人身既难得,佛经难得闻。
世尊为众祐,三界皆蒙恩,敷动甘露法,令人普奉行。
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开通示道径,黠者即度苦。
福人在向向,见谛学不生,自归大护田,植种不死地。
恩大莫过佛,世祐转法轮,愿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浆。
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无有二,发愿无上真!
阿难颂如是已,诸会大众,一时信解,皆发无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铠甘露之音,香薰三千。从是得度,开示道地,为作桥梁。国王臣民,天龙、鬼神,闻经欢喜!阿难所说,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礼阿难,受教而去。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浮帝。慧命难陀斯那。如是等二万二千人俱。共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六万二千人俱。其名曰弥帝隶菩提萨埵。一切勇菩提萨埵。
暂无简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菩萨万二千人俱,及诸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共会说法。尔时世尊,于其面门,以佛神力,放种种光,其光五色,青黄赤白,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能作佛事,不可思议,一一化佛,有无量化菩萨赞颂佛德。其光微妙,难可测量,上至非非想天,下至阿鼻地狱,遍匝八万,无不普照。
起世经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阎浮洲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罗石室。时诸比丘。食后皆集常说法堂。一时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议言。是诸长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间。众生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大法。乐大法者。令生欢喜。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
起世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罗石室。时诸比丘。食后皆集常说法堂。一时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议言。是诸长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间。众生所居国土天地。云何成立。云何散坏。云何坏已而复成立。云何立已而得安住
尔时。阿难陀尊者。在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人俱。阿难顶礼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合掌。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南阎浮提。一切众生。末法时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贫穷下贱。六根不足。终日杀生害命。富贵贫穷。亦不平等。是何果报。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一一解说。佛告阿难。与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谛听。
《洗髓经》总义篇主要讲内丹之静功,里面直写内丹心法,调息、调身法,并练功得药之时间与火候次第,可谓直透天机。一云丹丰选其中练功心法,并参以自身练功体悟注解分享。练习"洗髓经"要在习"易筋经"功夫有基础后,于夜静子时,即晚十一点到早一点中时段。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是故发轸分逵涂无乱【跳-兆+(辙-车)】。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诣造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元讲经律论习密教,土番译主聂崖沙门释智译,(梵语阿耶曼祖悉哩捺麻捺机碇 此云诵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敬礼孺童相妙吉祥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又称《八十八佛忏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诸比丘。昔者有王名婆罗奈。王有一太子字名墓魄。生有无穷之明。端正妙洁无有双比。父母奇之供养瞻视。须其长大当为立字。然太子结舌不语十有三岁。恬惔质朴志若死灰意如枯木。目不视色耳不听音。状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天子八十万,色天子七十万,遍净天子六十那术,梵天一亿,皆随佛住。神通飞化弟子,名曰知本际贤者、马师贤者、大力贤者、安详贤者、能赞贤者、满愿臂贤者、无尘贤者、氏聚迦叶贤者、牛齝贤者、上时迦叶贤者、治恒迦叶贤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千人俱。无量菩萨众。尔时彼大菩萨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集彼菩萨大众中。尔时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即从坐起舍莲花台往至佛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大乘比丘住大乘比丘者。何故名住大乘比丘。复以何义故此大乘名曰大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只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其名曰弥勒菩萨。得大势菩萨。师子意菩萨。师子相菩萨。大相菩萨如是上首一万人俱。尔时世尊。大众围绕恭敬为发大乘意众生演说经典。尔时众中有菩萨。名自在王。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若蒙听许乃敢发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优楼频蠡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栴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等。皆大阿罗汉。而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忉利天上昼度树下无垢白石。愍哀其母度脱之故。正夏三月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皆阿罗汉。诸漏已尽得大神足。威曜无极生死悉断。无复尘垢弃捐重担。所作已办。逮得己利。心即从计致平等忍。心已得解度于智慧。普则正士。于世福地多所祐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