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因告之曰。诸仁者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嗔骂毁辱障恼损害。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为道。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常怀憍慢傲逸之心。又行头陀少欲知足。于是功德复生执著。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多诸亲友名闻利养。汝于是人以悭嫉心。妄言诽谤行淫欲事。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恶业。已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余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从彼殁已还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欲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诸菩萨等。闻佛所说举身毛竖。深生忧悔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余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常生信敬起教师想。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尔时世尊赞诸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当发如是广大誓愿。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
佛告弥勒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萨道护持此愿。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永断一切粗犷之言。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求他过失 亦不举人罪 离粗语悭吝 是人当解脱
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舍离一切愦闹之众。独处闲静常勤精进。以善方便调伏其身。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舍于懈怠 远离诸愦闹 寂静常知足 是人当解脱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应当舍离愦闹之处。住阿兰若寂静林中。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但自观身不求他过。乐于恬默。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坚持力。住清净行。生觉悟心。得出世智。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少于贪欲。无有嗔恚。亦不愚痴。诸佛世尊之所忆念。非人守护。无量诸天加其威德。眷属亲友无能沮坏。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不为冤家伺求其便。得无所畏。多诸快乐。为诸智人之所称叹。善能说法众人敬仰。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已生辩才终不忘失。常勤修习得陀罗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净律仪。超过一切恶道怖畏。于命终时心得欢喜。显扬正法摧伏异论。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诸根成就。无能映蔽。具足摄受殊胜意乐。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难行之行皆得圆满。发起精进。普护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转地。一切行中随顺而住。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有诸菩萨甚为无智。行法施时。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若无利养心生疲厌。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著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入于王城国邑聚落。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薄福德者而为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绮语轻弄为善说法。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不尊敬者名为听法。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不求利养而为妄语。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市晟揭啊V中兆鸷烙写笸德。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数术工巧皆能善知。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善入一切众生心行。咒术言论悉能了知。于诸义理少闻多解。辩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于四众中宣说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于佛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阇多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弥勒。于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于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于是法师皆生诽谤。舍之而去。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于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于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于是持法诸比丘所。生于诽谤。作坏法业。以是因缘。当堕恶道。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于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于汝生不善心。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于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及陀罗尼。而于是法不能信受。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往诣泉池而欲饮之。是人先来。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而于是水反生怨咎。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觉知。以疑惑过污染意根。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
弥勒。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说法者。应当安住如是辩才。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一切诸佛诚实之语。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于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辩才。皆生诽谤。诽谤法已作坏法业。作坏法已当堕恶道。是故弥勒。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所起烦恼无有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有异菩萨无智力故。于诸烦恼增上执著。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嗔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浮帝。慧命难陀斯那。如是等二万二千人俱。共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六万二千人俱。其名曰弥帝隶菩提萨埵。一切勇菩提萨埵。
暂无简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菩萨万二千人俱,及诸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共会说法。尔时世尊,于其面门,以佛神力,放种种光,其光五色,青黄赤白,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能作佛事,不可思议,一一化佛,有无量化菩萨赞颂佛德。其光微妙,难可测量,上至非非想天,下至阿鼻地狱,遍匝八万,无不普照。
起世经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阎浮洲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罗石室。时诸比丘。食后皆集常说法堂。一时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议言。是诸长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间。众生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大法。乐大法者。令生欢喜。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
起世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罗石室。时诸比丘。食后皆集常说法堂。一时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议言。是诸长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间。众生所居国土天地。云何成立。云何散坏。云何坏已而复成立。云何立已而得安住
尔时。阿难陀尊者。在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人俱。阿难顶礼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合掌。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南阎浮提。一切众生。末法时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贫穷下贱。六根不足。终日杀生害命。富贵贫穷。亦不平等。是何果报。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一一解说。佛告阿难。与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谛听。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
《洗髓经》总义篇主要讲内丹之静功,里面直写内丹心法,调息、调身法,并练功得药之时间与火候次第,可谓直透天机。一云丹丰选其中练功心法,并参以自身练功体悟注解分享。练习"洗髓经"要在习"易筋经"功夫有基础后,于夜静子时,即晚十一点到早一点中时段。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是故发轸分逵涂无乱【跳-兆+(辙-车)】。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诣造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又称《八十八佛忏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诸比丘。昔者有王名婆罗奈。王有一太子字名墓魄。生有无穷之明。端正妙洁无有双比。父母奇之供养瞻视。须其长大当为立字。然太子结舌不语十有三岁。恬惔质朴志若死灰意如枯木。目不视色耳不听音。状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天子八十万,色天子七十万,遍净天子六十那术,梵天一亿,皆随佛住。神通飞化弟子,名曰知本际贤者、马师贤者、大力贤者、安详贤者、能赞贤者、满愿臂贤者、无尘贤者、氏聚迦叶贤者、牛齝贤者、上时迦叶贤者、治恒迦叶贤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千人俱。无量菩萨众。尔时彼大菩萨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集彼菩萨大众中。尔时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即从坐起舍莲花台往至佛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大乘比丘住大乘比丘者。何故名住大乘比丘。复以何义故此大乘名曰大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只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其名曰弥勒菩萨。得大势菩萨。师子意菩萨。师子相菩萨。大相菩萨如是上首一万人俱。尔时世尊。大众围绕恭敬为发大乘意众生演说经典。尔时众中有菩萨。名自在王。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若蒙听许乃敢发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优楼频蠡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栴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等。皆大阿罗汉。而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忉利天上昼度树下无垢白石。愍哀其母度脱之故。正夏三月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皆阿罗汉。诸漏已尽得大神足。威曜无极生死悉断。无复尘垢弃捐重担。所作已办。逮得己利。心即从计致平等忍。心已得解度于智慧。普则正士。于世福地多所祐安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元讲经律论习密教,土番译主聂崖沙门释智译,(梵语阿耶曼祖悉哩捺麻捺机碇 此云诵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敬礼孺童相妙吉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