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九色鹿经》《佛说鹿母经》白话文

佛经译文 | 作者:王亮居士 [投稿]

《佛说鹿母经》白话文参考

  佛说:从前,有数百头鹿在一起群居。它们跟随着水草,渐渐迁徙,最后靠近侵犯了人类的生存之地。一天,国王外出打猎,对鹿群进行追逐,鹿群分迸四散。有一头母鹿,正处在怀孕期间,独来独往。在被追逐后,饥饿疲惫,又因为失去了鹿群作伴,所以惆怅失意。当时,母鹿生下了两个幼仔。为了觅寻食物,来到了人类的屋舍周围。母鹿又孤独愁闷,又惊慌失措,一不小心落入了猎人布下的圈套中。母鹿发出阵阵悲鸣声,想要出离,但却不得解脱

  猎人听到了鹿的鸣声后,便前往观看。见到有鹿落入圈套,心生欢喜,上前去准备宰杀。母鹿向猎人叩头,陈述自己的遭遇,以求得猎人的哀悯:“我刚生下两个崽子,尚且年幼无知。它们刚来到世界上,蒙蒙未懂,还不知道东、南、西、北。乞求您给我片刻时间,让我回去再看孩子们一眼。我一教会它们辨别水草,学会存活之道后,便与孩子们,泄尽心中的哀痛,相离死别。但愿您垂顾、饶恕、恩慈、怜悯生灵吧。若我能得蒙您的哀悯,再见孩子们一眼的话。那么这番恩情,实在不是鹿兽类所能报答的。上天必会保佑您,令您福德无尽。您若肯放我回去,约定的归回期限,我发誓决不违背。等我返回后,就来受死。畜兽心意已决,绝不反悔。

  当时,猎人听了母鹿所言后,又惊讶又奇怪,全身毛发都竖立起来。感叹道:“此鹿有神奇能力,竟然说出了人世之情。” 即问鹿道:“您是鬼魅、山林树神吧?故意假借鹿的身体,让我受迷惑,以为是鹿的真身。请以实话告诉我,令我明白其中的由来。” 鹿即回答:“我因为在前世中,犯了贪恋、凶残的罪恶,所以今世遭受鹿身的果报。又因为一心顾念孩子,所以能够开口说话。我并非是鬼魅之类,愿您明见、怜悯!我若被活着放回,就一定再回来受死,甘心情愿地履行誓言。”

  猎人听闻后,相信其言。但因心怀贪欲,所以意识中不肯受纳。猎人对鹿说:“世间之人,尚且没有真诚的,何况是你这鹿畜之类?你是心中怜惜孩子,想保全留住自己的性命,所以才求生的吧。从死亡中逃脱而去,岂还有归来之期?国王下了诏令,追捕鹿群心切,恐怕你一定知道吧。我害怕大王,怪罪我放走了鹿,因而遭受重大的责罚。我虽然对你于心不忍,但捕获物还未得到,终是不能相放。”

  这时,母鹿惶恐不安,苦苦哀求道:“生为鹿,虽然只是个卑贱的畜类,但却也是甘心受死,不会转而后悔。恳求您赐我期限,我必定按时返回,岂敢违命呢!人在遭受罪恶的果报时,只是乞求虚无的福气,并为此种下业力。我如果回去,孩子们便存活了下来。如果留在这里,孩子们便会死去。恳请您放我回去,到了时候我就回来,神相信我说的话。我死何足惜,怎么会违背信守的誓愿呢?我因为顾念两孩子,所以再三这般恳求。孩子们刚刚出生,若不能得着母亲的教诲,就会各自没命的。我宁愿承受这分离死别,保全住孩子们的性命,以此来灭除这世世中接连不断的极大痛苦。鹿母低着头,噭噭鸣叫,以偈言祈求:(横排)

  我投生为鹿兽之身 游走觅食于丛林中 下贱之种贪恋躯命所以不能忍饿送死

  今日落入您圈套中自应当受刀机之苦 不须怜惜我腥臊身只是哀伤二孩子啊

  本因我在前世生中性情暴虐又不真诚不信生死轮回之苦罪福果报分明可见

  行恶之人自招恶报 今日承受畜兽之身 若能重返前世片刻终是不敢违背誓言

  猎人听了母鹿的倾诉后,甚是惊奇。但因为贪图到手的利益,所以又不愿意放走鹿。即责备鹿道:“你巧妙地伪装自己,想让我放走你数日,其实你所说的并非你心中所想的。你生性狡猾多变,这些虚浮、华丽万端的奸诈之言,让人难以相信。你这个粗暴侵犯的种群,只知道干犯他人的耕耘所得。你因为罪恶,所以投胎在畜生中。今日落入我设下的圈套里,应当被宰杀,供国王烹饪美食。不须再说妄语了,你想欺骗我,求得解脱吧。你其实只是看重自己的性命,畏惧死亡而已,有谁会献出性命呢?人在食物断尽的时候,尚且难以遵守这约定的期限,何况是畜生野兽?能够保全性命,免离死亡,岂还有归回之日?你就准备受死吧,我终是不会放你走的。” 母鹿这时由于忆念二子,所以心中慌张,忍不住倾跪前膝,低着头哭泣垂泪,悲恸地发出哀鸣声,再次以偈言鸣说:(横排)

  我虽投生为鹿兽身却也识得仁义正直怎会受人慈恩相待 反而离去不再归回

  宁承受骨肉分裂痛 也不心存半点虚伪哀痛二子悲伤极致乞求允许片刻时间

  前世之罪自然遭报 所以今世投生畜身为人不信因果报应 殃祸自然应验其身

  如此必当自招果报若想脱离畜生身形肝胆相照坦诚露信 愿您听我重说誓言

  若世间有如此恶人 殴斗拨乱出家僧众破坏塔庙毁坏佛寺杀害持守戒律之人

  逆天反道伤害父母 兄弟妻子以及子女若我不归还此誓愿 罪孽大过如此恶人

  就算普世极重罪恶直至劫尽祸殃未完更入地狱辗转烧煮 历经累劫投此世间

  可以想象苦痛深重 遭受剧苦无始无终若我不归还此誓愿罪孽大过如此恶人

  这时,猎人再次听闻母鹿所言后,心中肃然恭敬。于是叹息道:“我单单看到了世间人,因为秉承了前世的福报,所以今生得生为人。却没看到,其实世人愚痴、迷惑、昏暗、背弃恩情、薄情寡义、不忠不孝、没有信用、不讲仁慈、贪图利益、凶残暴力、不讲道义、以欺骗伪装苟且保全自己,却不知道敬重佛、法、僧三尊。而鹿虽然只是畜生,却言辞诚恳。一再跪地叩头发誓,真诚超过了人。赤诚之心所表露的真情,是这般的分明。我暂且就睁眼看看,验证下它所说的话,体察下它的真心。于是,猎人便前去解开了套索,和鹿约定了归回期限后,就放走了母鹿。

  鹿母在脱离套索后离去。一边心中挂念着孩子,一边奔驰着,直至孩子处。母鹿低头,闻嗅着孩子们的气味,舔着它们的身体,喜悲相交,犹豫徘徊。哭啼哀吟着叹息,以偈言说道:(横排)

  一切恩爱得相会都由因缘和合生

  相会必有别离期无常变化难长久

  今生我为你母亲恐怕长久不自保

  生于世间多畏惧命如露水朝上草

  鹿母说完偈言后,便带领着两个孩子们,进入了丛林湖泽处,教其辨认可食用的庄稼,以及好的水草。告诫、叮咛、教导其生存之道。心中一想到,即将要与孩子们离别,两幼子从此后将变成孤儿,便流泪如雨,悲痛哀鸣,场面摧人伤感。母鹿以偈言说离别语:

  前世行欺诈负债着恩爱残暴众生命自盗教彼杀

  身作如影随今日当受之毕故不造新当还赴彼期

  违佛不信法背戾师父诫自用贪无厌放情恣痴意

  罪报为畜生当为人作饲自分不敢怨毕命不复欺

  贪求取非道杀盗于前世每生为畜兽宿命所追逮

  结缚当就死恐怖无生气用识三尊言见遣尽恩爱

  吾朝行不遇误堕猎者弶即当就屠割破碎受宿殃

  念汝求哀来今当还就死怜汝小双孤努力自活已

  行当依群类止当依众里食当随侣进卧当惊觉起

  慎勿子独游食走于道边言竟便长别就死不复还

  《偈文意思》

  前世中行欺诈之事,只是因为贪着恩爱,所以背负下了债。残暴地杀害众生的性命,不但自己劫掠,而且教他人也杀害。身行所种下的业力,如同影子般跟随,今日为此必当承受果报。此果报终结后,我不会再造作新的恶业了。我必定归回,履行那约定的期限。我由于前世中,不信佛法,言行中违逆教义,又背离师父的告诫。对自己的资用,贪得无厌。放纵情爱,恣意于痴迷中。为此遭受罪报,投生为畜生,成为人的餐物。我即使身体被宰割成碎片,也不敢有所怨言啊。就算生命终结,我也不会再欺骗了。

  我因为心生贪求,而所作所为偏离道义之外。又在前世中杀害、劫掠,所以每次投生为畜生身,都是宿命的业力追逐所致啊。受因果的结扣束缚,为此我必将要死去。我心生恐怖,毫无生气。幸好我识得三尊(佛、法、僧)的教言,才使我得以被放回,尽泄母子间恩爱。我在早上一不小心,误堕入了猎人的陷阱中。这一切都是由于前世的业力,才酿成今日的遭遇殃祸。我即将要被屠杀、宰割碎尸了。

  我因为心中挂念你们,所以哀求猎人放我回来。今日我就要去受死了,只是可怜你们两个孤儿,从此以后要靠自己努力的去生存了。你们以后行走时,要依靠着群体。止步栖息时,要在群体里面,依靠着群体。觅食时,要跟随着伴侣,一起进发。躺卧时,要警觉,一有动静就惊醒而起。千万不要单独游走啊!你们饮食时,要在道路的旁边。我该说的都已经说了,从此以后我们要长久的离别了。我要去受死,以后不再回来了。

  母鹿说完偈言后,便与两个孩子以死相别。但却迟迟不能远去,母鹿再三得回头张望,心中恋恋不舍。它低下颈部,抬头唱鸣,声音中带着伤感、悲哀。然后才神情颓废地背道而去。两个鹿子哀鸣、哭啼,悲伤地抽泣着。由于心中依恋、渴慕母亲,便在母亲身后,寻找追赶着,但却顿时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悲声叫唤着,以偈言说道:

  贪欲慕恩爱生为母作子始来受身形受命贱畜体

  如何见孤背断命没终此慕母情痛绝乞得并就死

  自念我生来未识东与西念母怜我等当报乳养恩

  何忍长生别永世不复存念母为我苦不聊独生全

  无福受畜形薄佑祸害至始生于迷惑当早见孤弃

  凡生皆有死早晚当就之今日之困穷当与母同时

  《偈文意思》

  我们贪着依恋这恩爱之情。为何刚来世间,投生为母子,承受这低贱的畜生之身,就要成为孤儿呢?为何母亲要断绝性命,淹没于此呢?我们渴慕母爱之情,心中悲痛欲绝,乞求能与母亲一同受死。

  我们自念从出生以来,还未能认得东、西方向。念在母亲对我们的这番怜爱之情,我们也当报答这母乳养育之恩。又如何忍受这长久的生离死别,永世不存呢?念在母亲为我们遭受的苦,我们也不该姑且独自求活,保全性命啊!

  我们因为没有福报,所以承受这畜生之躯。护佑微薄,祸害至此。这一切都是始自于受迷惑所致,所以才会今生过早得陷于孤弃中。出生者,都有一死,或早或晚都要去面临。今日的这穷途困厄,我们将与母亲一起承受。

  母鹿听了孩子们的偈言后,心中悲恸伤感。低头号泣着,又是哀悼、又是怨叹,心情相迭,百般无奈。母鹿扭头回顾,悲鸣地拒绝孩子们道:“你们不要过来。结束了我的性命,便可以保护你们不至夭折,免得母子被一起横加夺命,我死也甘心。我只是伤心,你们还未懂事。世间之事无常变化,一切都有离别之时。我自己命薄,却可怜你们,出生后就无人护佑。问世间悲哀为何物?只不过徒劳增加忧患而已。你们还是速速归回吧,我今日就去还清所欠的债。鹿母再次唱鸣,向爱子们说偈言道:

  吾前坐贪爱今受弊畜身

  世生皆有死无脱不终患

  制意一离贪然后乃大安

  宁就至诚死终不欺殆生

  《偈文意思》

  我在前世中,坐享贪爱中,所以今生遭受这卑贱的畜体。世间凡是出生者,都有一死。没有解脱之门,可以终结这大患难。唯有控制住意念,远离一念之间的贪欲,然后才可获得大安详。我宁可真诚得死去,也不再欺骗,苟且求活这危亡的生命了。

  鹿子们听了母亲的偈言后,更是生起了悲伤和眷恋。两个孩子们哀鸣哭涕着,一起找到了圈套处。它们东张西望地搜寻着,看见猎人躺卧在树下,而母亲却正小步地走近他身边。为了使猎人醒来,母亲低着头,以偈言大声说道:

  投分全中实毕寿于畜生 见放不敢稽还就刀几刑

  向所可放鹿今来还就死 恩慈于贱畜得见辞二子

  将行示水草为说非常苦 万没无余恨念恩不敢负

  《偈文意思》

  我落入陷阱,与孩子们分离。全仗着内心的真实之言,才得以放回。我就算终结这畜生之命,也一刻也不敢停留回来承受这刀俎之刑。先前您放走了鹿,现在我回来受死。您对我这卑贱畜生的恩慈:让我得以看见、辞别二子,扶助他们辨别水草。我向孩子们述说了内心非比寻常的痛苦,已经丝毫没有后悔。我忆念您的恩德,不敢再辜负您一片信任。

  这时,猎人听见母鹿这诚信的鸣声后,惊醒而起。猎人恭敬动心,由内心升起了慈悲心。还未等开口说话,母鹿便两膝前跪,低着头再次向猎人陈说自己的感激之情。以偈言谢道:

  仁前见放遣德厚过天地贱畜被慈育悲意不自胜

  一切悉无常忻然副信死灭对毕因缘怨尽从斯已

  仁惠恩难忘感受岂敢违虽谢千万辞不足报慈恩

  唯夫诫精诚受福归自然今日甘心死以子属仁君

  《偈文意思》

  仁慈者啊,感谢您先前放走了我,您的厚德胜过了天地。卑贱的鹿崽能被慈育,感激之意不能自已。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我喜悦地以死来信守自己的誓言,以自我灭亡来结束这场因缘。与众生间累积下来的怨结,从此了断。您的仁慈恩惠,我难以忘怀。感激相受,岂还敢违背誓言。我虽然用千万言辞来表达感谢之意,也不足以报答您的慈恩。唯有以这些精诚的告诫,使福气自然归向您。今日我甘心受死,以此身献给仁君。

  猎人受母鹿真诚的感化,仿佛在梦中一般。又再次听闻母鹿的偈言,声声都是微妙之辞,就更加笃信:‘母鹿是舍生就死,确实与誓言相应。’母子三者,悲伤哭啼着,相继寻找至此。此鹿必定不是凡庸之类,我观看世间的士大夫(有文化的人、官吏者),都未能与其相比。虽然说是畜兽身,但内心如同神灵。而我却长久以来,残暴不仁。鹿兽持守道义,说话守信,真可说是光明的典范,让人叩头受教啊!有谁还敢生起侵犯、伤害之心呢?这时猎人对母鹿更加肃穆、恭谦,推脱不接受母鹿对自己放回之事的答谢,便以偈文说道:

  神鹿信誓若天发誓言志愿大

  今我恐惧动心岂敢违逆加害

  宁愿自杀鄙身妻儿寸断分离

  何忍心向天种加害神灵之想

  《偈文意思》

  神鹿的信守誓言,若比上天。口说誓言,发大志愿。今日我又恐惧又动心,岂还敢违逆天理,加害神鹿呢?我宁愿自杀这个卑鄙之躯,与妻子儿女寸断分离,也不忍心伸手对上天之种,有加害神灵的念头。

  猎人说完偈言后,即怀着慈悲心放走了母鹿,并再三推脱母鹿的答谢。猎人转而心生懊悔、自责。母鹿见猎人放走了自己,就去往孩子们处。鹿子们望见母亲得以生还,鼓劲奔驰、快步疾走、欢跳蹦跃,并发出感人的鸣声。母子三者再次相聚,欢喜雀跃。一低头、一仰头,唱声呦呦。母鹿深感自己能够活命,都是蒙受猎人的大恩。即仰起头,再次以偈言答谢猎人道:

  贱畜生于世间中本应充当厨房宰

  即时被分块烹饪借辞二子得宽赦

  上天有怜爱之心必同蒙赦放归回

  福德获佑积无量并非口所能陈述

  《偈文意思》

  低贱的畜类生于世间中,本应充当厨房的宰杀之物,即时被分块、烹饪享用。却不想借辞眷顾二子,得以宽赦。上天有怜爱之心,您也必然会同样被蒙恩赦放,归回原本属于的去处。您获得的福德,转生成护佑无量,并非是口所能陈述的。

  鹿母说完答谢偈颂后,便带领着两个孩子,归还了深林。从此,鹿群鸣声悠悠,彼此间吹啸相唤,结伴云游四方,或安身于草泽之处,或宁静于群山峻岭间。此后猎人,深深地以肺腑之言说道:“鹿只是畜生而已,但却由于守信用、讲仁义,因而保佑了自身。在舍弃生命的当下,就救济了自己。凡是目睹这场面的,无不加以称赞。而我却为何心中充满了残暴?

  猎人当下就醒悟了,回心转意归向了仁慈。猎人放下了弓弩,毁坏了圈套,不再怀有杀心。他走到寺庙,请求面禀出家人。他对着出家人跪下叩头,额面着地,自己作了皈依,又陈述了自己的过去所为。猎人接受了慈悲的开示,顺从奉行,一心立志追求真实的佛法。猎人前往国王处,详细叙说了母鹿所说过的话。国王听了猎人的话后,心中欢喜惊叹:“鹿兽讲仁义,而我却一再贪图、凶残。再有,此鹿智慧深广,言教达意,知道敬重佛、法、僧三尊。而我国民众却昏暗无知,听信那些妖言之辞,作出了伤害之事。现在只有真心地将它舍弃,才能永久得以保全。我要普告国民,让他们无不听闻知道:畜兽也行仁义之事。现在已经获得了可信的证实。大道的教化,真是无处不彰显啊!”

  于是国王,当即邀请群臣前来集会,宣告国民:“我从前头脑昏暗,不能辨别真伪。受邪师的诱导,敬畏虚假的神。邪妖的祭祀,残暴众生,毫无道义。还不如鹿畜,明识佛、法、僧三尊。从今以后,我要率领普国人民,废弃那妖邪之辞,全部归向正确的真道之中。到佛寺去,请求贤圣僧众们,接受其教化。希望在将来之世,可长久地获得福报。”

  从此,不论是群臣、官员、还是国民,不分大小都信仰佛、法、僧三尊,奉行五戒、十善。三年中,国家丰饶,太平无事。民众仰仗神鹿的开示,改行正确真道,因而获得保佑,都长寿欢乐。

  佛对贤者阿难说:“我只是在累劫中,以善巧方便接受的方式,行恩惠之事,去救济众生。这些众生,便可获得这般信心。那时的母鹿,就是我的前世之身;那时的两个鹿仔,就是罗睺罗和朱离母「贝可」(古字已无法查证)的前世之身;那时的国王,就是舍利弗的前世之身;那时的猎人,就是阿难的前世之身。那个对国王蛊惑妖言之辞,令民众远离通往上界之路的,就是调达的前世之身。”

  佛当时说完话后,于鹿腨肠处(三十二相之一,小腿肚处)放出大光明,遍照东西南北,四方边际,十方各千佛土。其光明所照之处,各化现出‘导狮子座及宝莲花’。在其座上,或现身为法师比丘;或现身为帝王;或现身为长者子;或现身为卑贱的凡夫俗子;或现身为畜兽,处在人群中。他们各以光明,引导、调御、说法,那时都在说教母鹿信守誓言的功德,作为法训。法音入心,没有不相信接受的,听者都归于无上真道。

  佛即时以相等光量回照,其光遍照阎浮提世界,悉令彻耀。蒙受其光照者,心中生起安隐之想。这时,大众中有八百位比丘,志向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成道之路。他们听说母鹿于畜生身中,发起大愿心,以诚信得成正道。由此受感悟,转而变化,即时自我反悔。他们到佛面前,说道:“愿意立信誓,成菩萨道。但愿佛哀悯有加,帮助我们得着利益。我们必将以实际行动,背负、救济一切众生,至死不离弃真道。他们于当下,便得着大弘誓庄严铠甲(原文,僧那僧涅弘誓之铠)。”

  当时,阿难整理衣服,长跪着对世尊说道:“这些比丘,对大乘佛法心感困惑,不能接受正谛。如今得着佛法见证,心得开悟,远离深渊,越过陷坑,是何其快啊?这实在不是小乘道法之人,所能相信明白的。在会大众对此有疑问,唯愿世尊叙说其中缘由,以为将来大众心得开解。”

  佛言:“善哉,阿难。你能问得这么快,是因为前世的识想在起功效,并非今日所为。这些比丘,乃是昔日中母鹿游走之国的民众。他们受国王的命令,相信、奉行、顺从三宝,再加上被母鹿所感化,所以都愿意接受无上真道。但对于其中道理,昏沉不懂,所以便不再修习了。今日虽然再次遇到我,得作出家人,但忽然放弃了原本的心愿,所以迷途于大乘法中。现在又听我说了前世的本末,打开了他们心中的结扣,便得着无想安隐。这都是前世中的识想在起功效啊!”

  佛正在说教之时,八百位比丘,都得着不退转。前来听法的力士(护法神)中有八千人,听闻这见证后,心得开解,除去了放逸的行为,都发心追求无上真道。在得以听闻令人升起信心的声声教化后,随即获得安隐、无想的定中。共有七亿二千位天龙和世人,都发心追求无上真道。

  佛对阿难说:“我前世为畜生身时,不忘菩萨广大的救济之心,引导、利益众生。直到今日,也独为了众生,而勤苦无极限。纵使还剩一人,因灭失本性,沉没于世间水流中,未能得着救拔,我也终不会放弃舍离。一切要想求得安隐,获得功德,疾速成佛者,都应当完全发自内心,真心诚意地信奉,将自己皈依于佛、法、僧三尊,世世中不可废忘。我今日这般示现般涅槃,都是诚信所致啊!

  阿难,你当接受奉持此经,并广为宣说,不要令其灭绝了。” 阿难,即便向前叩头作礼,受持背诵。

  注释: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十善: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两舌搬弄是非、离恶毒语言、离花言巧语、离贪欲、离嗔恨恚怒、离邪见。

  比丘: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

  僧那僧涅:即指菩萨修行时,发心的四弘誓。不同经本,对此有不同解释。

  一:对未救度者,令其得救度;对未解脱者,令其解脱;对未安隐者,令其安隐;对未成就涅槃者,令其涅槃。

  二:发誓救度一切众生;发誓断除一切烦恼;发誓休学一切法门;发誓证得一切佛果。

  也有解释说,僧那僧涅应为摩诃僧那僧涅陀。摩诃意思是大,僧那为铠,僧涅是庄严,所以就是披着大铠甲的意思。

  以上种种解释,即是指菩萨修行佛法时,发下了弘大誓愿。愿心是诸多菩萨修行的根基和目的,是让菩萨时时不忘自己修行的目的,并不只是为自己,也是菩萨通往更高境界的根基。

  般涅槃:指烦恼熄灭,到达觉悟境界。佛教以此为最终完美境界。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