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本为了生死之学,「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
药师法正是一种立足于现前,解脱生死之大法。《药师经》是佛教的基本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在民间的流传就是非常广泛的。而药师经法在所有佛教的经典和法门当中又是比较特别的一种。
释迦牟尼佛为解脱末法时代的众生,特别开示了两大法门:一为度亡之门,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另一则是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利生之门,它特别注重众生现生的利益和解脱,对于现代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状态而言,药师法门可以说是非常当机的一个法门。宏扬药师经法,不论对于佛教本身(如构建人间佛教等)还是社会大众(如养生保键,提升智能等)皆有极大的利益。
《药师经》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亦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等,属于佛教中净土宗的重要典籍之一。历史上翻译成汉文的《药师经》共有5种,其中南北朝慧简法师所译的《药师琉璃光经》已失传,仅在古大藏经目录中载有篇名。因此,实际传下来的《药师经》汉译本只有4种:
1、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佛说灌顶拔除罪过生死得度经》;
2、隋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3、唐玄奘法师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4、唐义净法师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
其中以玄奘法师所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最为流行,以义净法师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最为完整。而有关《药师经》的注疏,有唐窥基撰的《药师经疏》一卷;靖迈撰的《药师经疏》一卷;神泰撰的《药师经疏》一卷;遁伦撰的《药师经疏》一卷;憬与撰的《药师经疏》一卷;净挺撰的《药师经灯焰》一卷;灵耀撰的《药师经直解》一卷;附梵文神咒;善珠撰的《药师经钞》二卷;亮汰撰的《药师经纂解》四卷;新罗太贤撰的《药师经古迹》二卷等。到了近代,1934年太虚法师在浙江宁波阿育王寺曾讲过一次《药师经》;1954年印顺法师在台湾省善导寺也讲过一次;1981年演培法师又于新加坡佛教学院讲过一次。他们3人各有弟子记录成的《讲记》出版。此外,1934年上海佛学书局出版了何培着的《药师经旁解》。1990年11月,上海市佛教协会印出了金兆年、吴秋琴的《药师经白话解释》。1995年南怀瑾先生的讲记《药师经的济世观》出版。
对于药师经法的伟大价值和深刻内含,近当代佛教界的高僧大德都是无比赞叹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药师经』和『法华经』一样,属于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
近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在《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亦写到:「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憨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
「须知药师一经及与佛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故玉琳绣国师常持此经,及此佛号,以是禅教律净之总持法门。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公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
近代律宗的弘一大师举出了它的四大利益: 「一、维持世法;二、辅助戒律;三、决定生西;四、速得成佛」,并认为「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四大利益),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药师法门,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
笔者认为从这些评价当中可以概括出两点:一是药师经法利益之广,功德之大难以言说,惟证者可知;二是药师经法内义甚深,直指成佛,非行者不能晓。
从佛经上所指出的方位来看,药师佛是属于东方净琉璃廿士界,而阿弥陀佛是属于西方极乐世界,正好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从《易经》的道理来看,东方主生长,而西方主消亡。药师法门正为利生之法门,注重众生的现生利益;而阿弥陀佛的法门正是度亡之门,注重的是众生死后的超脱。两者本是生死平等,应该同样的为人们所重视。
且药师法门更重现实民生,由此理推之,药师法门应该更加流行才是。但事实上,弥陀法门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却远胜于药师佛的法门。世人有不知药师佛之名号者,但大多知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那么,何以会形成如此现状呢?笔者曾就此疑问请教过一位修习净土宗的出家人,彼以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更加有缘答复于我。然此种答复并不能让笔者完全满意。
笔者认为现代药师法门不如净土法门兴盛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重死而轻生」的观念。「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生只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寄宿,死后才是人们最终的归宿。因此人们更重视死后的世界而忽略了现世的修行。
其次,药师法门主张现世修持既得到佛法的利益,而由于人们修持的程度不够,很多人没有得到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于是便反过来将这种怨恨,失望发泄在药师经法上,认为它不灵验;而阿弥陀佛的法门是主张人们死后往升西方极乐世界,亡后之事少有人知道,人们便觉得很神秘,更易相信。
南怀瑾先生亦认为:「大家对这本经典,对这位佛(药师佛),都没有很诚恳的念,不像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那么诚恳。因为阿弥陀佛究竟怎么样,搞不清楚,越搞不清楚的事,越有兴趣相信。已经告诉你是『消灾延寿』,稍微了解一点意思,你就难以相信了。」
再次,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小说,电视,电影也许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文化传播方式了。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包括小说,电影等等对药师佛佛号很少提及。而人们对阿弥陀佛的佛号早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此亦是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出药师,弥陀这两大法门在当今社会盛衰的原因了。其实不论药师弥陀,东方西方,一切平等,我们不用妄加分别,更不要强立高下。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西方净土的弘扬,一向为教界所重视,相关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而东方药师法门却鲜少有人提倡,这方面的著述更寥寥无几。
这一现象会使得社会对佛教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误会,「认为信佛但求来世快乐而不重视现世的人生,甚至认为佛教乃逃避现实的宗教。近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为改变人们这种错误认识,曾大力提倡人间佛教,并亲自讲解过《药师经》,认为可以依药师法门创建人间净土。所以说,药师法门的弘扬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佛教认为,学佛之人,想要修行证果,了脱生死,必须发大愿,行难行。发愿时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进去,才能与法界相感应。「如果没有行愿,见地是不会彻底的;没有真正的行愿,修证功夫是不会进步的。但我们最易忽略的,就是行愿这方面,」
所以要真正从药师经法中求得生死解脱,首先必须要认真体悟实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这十二大愿是: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己,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蹙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胃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以上十二大愿,每愿皆有甚为深广之含义,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讨论。
但是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觉到它与一般佛教主张出世类的经典的不同。它特别关注现世人的生活,从生活中求解脱,与现在所提倡的人问佛教有很多相关之处,对于构建人间佛教亦有莫大的启示。
吴立民先生认为:「药师佛的愿不但重衣服,饮食这些物质生活方面,而且还注意到了教育,健康正常的娱乐以达到我们全人类和乐生存。」
「从药师十二愿我们也可以看到,学佛不是死后才有好处的,不是让我们等着死,等着往生,对现实不顾。佛法在现实的人类生活当中,就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曾有许多大德,包括太虚大师,赵朴老在内,都提倡人问佛教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佛法到今天,出世是根本精神的一面,但只有这一面不行,出世还得入世,世法,出世法要圆融。」「药师法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已经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发大乘心来修菩萨行,像药师佛那样发愿来利益众生。」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经中有很多生僻字,本文即为《药师经》中的生僻字注音版。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有一次,当世尊为了教化众生,而在印度的各个国家和地方云游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国土广大,人民富饶的城邦,名字叫做广严城。那时,世尊安坐在一棵大树下面,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枝叶就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所以它的名字叫做乐音树。在世尊的周围,有已经证得圣果的八千多位大比丘弟子们;有三万六千多位初地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
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的;缺衣少穿,缺医少药的;有病苦厄难求解脱的;女人难产的;厌离女身的;犯王法做牢狱的;长相丑陋,身体残疾,顽疾不愈;恐惧战争饱受战乱之苦;命已尽想增寿的;怕有无量横死,无量灾难的;想修行的。…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佛光注照○○○(称自己名或他人名)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耀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愿以此功德,供养药师佛,上报四重恩,下济六道苦。法界诸众生,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
药师经文章
药师经
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都是佛在因地所发的誓愿,也是药师佛成佛的根本所在,这些愿是别愿。我们读诵经文时会看到这些,然后认为只要我们念诵《药师经》就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或者认为会得到药师佛的加被获得这样的殊胜功德。有人常说“要是诵经不能得到那些功德,我为什么还要念”,其实这是搞错了经义。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讲《药师功德本愿经》的这个作者是谁,就是最早是谁翻译的,我们现在读的这本经的作者是谁,就是来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唐代著名的高僧,号称为“三藏法师”的玄奘大师啊。
殊胜地位 如果说《地藏本愿经》是指明娑婆世界的恶道之苦、激发人们升起出离心,《阿弥陀经》是指点人们出离娑婆世界之后的归宿――往生极乐世界,《药师本愿经》则是指导人们如何从娑婆世界过渡到极乐世界的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十三祖,终生都在弘扬西方净土法门,但是在他的文钞里保留下来了两篇为刊刻《药师经》写的序。他写道:“《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
学佛久了,很多人会争执一个吃素的问题。我就明确告诉大家,念佛之人,一定会吃素,因为色身已经转化,吃素是结果。如果还吃肉,说明念佛学佛功夫还没有到。学佛的人,色身一定会转化,这是可以验证的。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药师经’和‘法华经’一样,属于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经典文字上看起来很容易懂,实际是你真不懂。
一、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利益【凡有所愿,所求皆得】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
《药师经》,据佛说有三个名称:1、《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2、《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3、《拔除一切业障》。现在流通的《药师经》,是以第一名称为经题。拔一切业障,就是药师如来功德的力量;十二神将的饶益有情,也是护持药师如来的功德法,而令有情获得功德的法益,所以立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为什么要把这两部经一起讲,还有一个现世的目的,大家回忆一下我们5个月以来讲的东西。我们主要是讲禅宗,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回答一些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知识问题,诸如:你有没有资格讲法的问题?能不能讲法的问题?象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他连这个都不知道的话,他本身是个外道,甚至于是魔,有魔性在那里干扰他。佛多次说过任何人可以读经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