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净觉校本

心经 | 作者:网络 [投稿]

  度一切苦厄

  度生死苦也。苦恼本是(柳田本作「自」)空,厄难非今有。五蕴若是有,轮回三界苦。五蕴本来空,厄难从何有?

  舍利子,佛为小菩萨说人空也。《涅盘经》云:宁作心师,不师于心(原本缺「不师」二字,「于心」作「心于」。据柳田本校)。凡夫未到此者,要须开示方可悟入也。舍利子者,弟子也。舍利子者,母名舍利,从母得名,故言舍利子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凡夫见色也。空,二乘见空也。色不异空,即色即是空也(此「也」原本无,据柳田本加),色即非色,除其有见也。空不异色,即空即是色也(此「也」据柳田本加)。空即非空,除其无见也。故龙树云:即色以明空,离色更无空;即空以明色,离空更无色也。是以空外非色,色外非空,空色性同,故言不异。此一乘道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非色(原作「空」,参柳田本改),外有空也。空即是色,非空外有色也。《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是知得道之人,不以空分别色,知色本非色也。不以色分别空,知空本非空也。非色即是真色,非空即是真空。非空非色,即除其真色;非色非空,即除其真空。真俗并无,色空俱尽,非安立谛,即诸佛如来乘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领纳为受,计著为想,所作为行,分别为识也。上明色空本同,受想行识,亦何别也。言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异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亦不身外有空,亦不身灭后空,亦不说空为空,亦不观空作空也。空尚不见于空,受想行识,更何有也。释与空义共同,故云亦复如是也。

  舍利子,佛为大菩萨说法空也。若见有人,人执未尽(原缺「未」字);若见有法,法执未亡。人空法空,即无人法也。是诸法空相,谓诸法本空也。《安心论》云:过去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未来佛说一切法(原本「未」前衍「空中寻鸟迹窖雪」七字),亦毕竟空;现在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空中寻鸟迹,窖雪拟余粮,实(原本作「食」。据柳田本改)非有也。是故诸佛或说空,或说于不空。诸法实相中,无空无不空,是名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本无今有,是名为生。已有还无,是名为灭也(原本缺「名」字,据柳田本加)。是故因缘聚者,非生;因缘散者,非灭也。《十二门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原本多一「不」字,「他」误作「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原本「性」前多一「惟」字),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也。故知诸法湛寂,不生不灭也(原本「生」下缺「不」字,据柳田本加)。

  不垢不净,垢净皆是心也。心本无心,谁(原作「诸」,参柳田本改)垢谁净也?如人梦见明月宝珠,落在淤泥不净,以水洗之。睡觉之后,珠本不入泥中,何曾有垢?元不水洗,何曾有净?明珠本常净也。是以妄即非妄,而妄本来无妄;真即非真,而真未曾不真也。故知垢即非垢,而垢本来无垢;净即非净,而净本来常净。

  不增不减

  如来法身,无有边际。十地满足,法身亦不增;六道生死,法身亦不减也。

  是故空中,不在内,不在外,即空中无所依,是名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食□针花,心狂眼病也。空中若有针花,五蕴则不虚也。空中实无针花,受想行识何曾有也。如镂冰觅字,画(原作「尽」,参柳田本改)水求文,空不可见也。若见五蕴是有,则种种行生;若见五蕴是空,则恒沙业散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不在(原作「有」,据柳田本改)内,即眼耳鼻舌身意本非有也。

  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空不在外,即色声香味触法本来无也。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空不在中间(原本缺「不」字,据柳田本加),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原本缺「舌识、身识」,「意」下缺「识」字,据柳田本加),更何有也。故知四大、五蕴、十八界,各无自性也。所以者何?坚执之心是地,身上骨肉是也。爱染之心是水,即血性是也。烦恼之性是火,即暖热是也。攀缘动念是风,即气息是也。未有四大,即眼耳鼻舌身意,空无自性也(原缺「自」字,「性」下衍「在」字。据柳田本校)。既有四大(「既」字,斯坦因本不清,柳田本作「脱」,不妥),即地水火风,空无他性也。六根依四大而起,六尘依六识而生,根本尚自空无,枝叶从何而得有也。维摩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谓十二因缘也。如薰香薰在衣上,即有香气,善恶种子薰在识中,即有生老病死也(原本作「生死病老也。据柳田本改)。身虽谢灭,识种犹(原作「由」)存,神道悠悠(斯坦因本作「游游」,柳田本未改),名为中蕴,七七日已来,随罪福业报(原缺「罪」字,据柳田本加),人天六道而受生也。《俱舍论》云:六道四生,皆有中蕴之身,由第六意识起爱,所以受生也。若如此者,无色界诸天,虽无粗色,细色仍有;虽无形质,中蕴不无。灭尽定中,识种犹(原作「由」)存,不免三界生死也。十二因缘者,《法华经》云:无明缘行(原本「明」作「名」,「缘」作「元」),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原缺「缘」字),生缘老死。若知无明(原作「名」)体空,十二因缘本非有也。无明若有,无明即有尽期。无明本空。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原本缺「亦无无明」,据柳田本加)。老死若有,即有老死之期。老死本空,空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原本缺「亦无老死」四字,据柳田本加)。即齐虚空,等法界,湛然闲旷,是十方净土(原作「度」)也。何处更有人天六道而受生也。故知心生三界生,心灭三界灭。维摩云:欲得净土(原「土」作「度」),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原本缺「随其心」三字),则佛土净也。此空破缘觉妄想十二因缘之见也(原本「此」后衍「经」字,「妄」作「亡」,缺「也」字。据柳田本校。但柳田本无「空」字,参以下之注文,有「空」字)。

  无苦集灭道四谛(原作「帝」)者,苦集灭道是也。以现在四大、五蕴为苦谛,以过去无明种子为集谛,以观苦断集,灭未来生死为灭谛,以四禅八定为道谛。此皆世俗而说也。若解时,苦集本空,识龟毛之不有、灭道不实,了兔角之元无。即四谛本空,空无四谛也。此空破声闻妄(原作「忘」)想四谛生灭之见也(原缺「也」字)。

  无智亦无得,此明十地菩萨也。十地者:欢喜、离垢、明、炎、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原作「惠」)、法云也。智是佛智,得即道也。圣道冲虚(原作「中灵」,据柳田本改),非智所测。法身湛寂,无得无为。以有六道四生,权(原作「劝」)设三乘十地也。故言渴(原作「浊」)尘逐阳炎,实非水也。远看(原误作「著」)似水,近则还无。画饼充饥,说食得饱,亦何有也。即三乘十地本空,空即实无三乘十地也。此空破菩萨妄(原作「忘」)想三乘十地之见也。以无所得故。

  有所得,烦恼炽然。无所得,涅盘清凉也(原作「清」作「青」,缺「也」字。据柳田本校)。菩萨得虚(原作「灵」)空三昧,以无所得而得也。若如此者,乘即非乘,地何所地也(原作「地」下衍「他」字)。羊车、鹿车、大牛之车,十地六波罗蜜,空无所得也。

  菩提萨 ,西国名菩提质帝萨 ,此云菩提是道,质帝是心,萨是众生,即道心众生也。翻译省略,直(原作「真」,据柳田本改)言是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般若,空无所得也。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隐无名也。

  心无碍,若见佛取相(原本作「祖」,据柳田本改),即被佛碍。若见法取法,即被法碍。若见人得名闻利养,众皆心动,即被人碍,何况作恶业也。若了内空,即不被六根之系缚;若了外空,即不被六尘之障碍。人空法空,即无 碍也。《维摩经》云:达诸法相(原本作「性」,据柳田本改)无碍,故稽首如空无所依也。

  无碍故,无有恐怖,了生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故无有恐布也。贤护云:心有想念,便成生死,心无想念,究竟涅盘也。是故恐怖者,如大雷霹雳之时,(原本「霹雳」为自造字,意不明。此据柳田本校),(原作「 」)螟小虫闷绝而死,大鹏之鸟,鼓翼而舞(「舞」,原作「乘」)。声闻、缘觉,闻说身中自证道果而生恐怖,不信正法也。菩萨摩诃萨行住坐卧,普现(原作「并见」。此据柳田本改)色身三昧,得无碍解脱,故无恐布。

  远离颠倒梦想,身外觅佛为颠,著空邪见为倒,世间生死为梦,趣向涅盘为想,不著两边为远,不住中间为离也。舍生死外觅菩提,弃烦恼别求净土者,如逃形避影,转益身疲;嫌(原作「 □」。此据柳田本改)迹远藏,弥如脚倦。欲得影住(原本「欲」前衍一「欲」字),净坐安身;欲得迹灭,无过息足也。是故颠倒者,或落天魔神鬼法,知他人家好恶事也;或落外道一异、俱不俱邪见法也。故(原作「知」,据柳田本改)知迷猿捉水月,狂犬逐雷声,皆是颠倒,当须远离也。若知五蕴是圆净明珠(原作缺「五」字,据柳田本改),即朝闻道,夕死可矣。《楞伽》云(原本缺「云」字,据柳田本加):先圣所知,转相传受也。

  究竟涅盘

  对生死说涅盘,对涅盘说生死。若无生死可生死(原本缺「可生死」,据柳田本加),亦非涅盘可涅盘,是名为究竟也(「也」字原缺,据柳田本加)。所以者何?生死性即是涅盘,名别体不别也。如火即热,水即冷,生死即是清凉处也。故知形影本同,声响(原作「向」)何别?镜象一也。禅偈云:舍木,钻无火;背(原作「皆」,参柳田本校)水,冰难成也。即虚空法界,本来湛寂,是名为究竟也。

  三世诸佛,化身说有三世,真身(原本和斯坦因本皆无「身」字。柳田本校加「佛」字,恐以「身」字为当。真身即法身、自性身,与上面的「化身」相对)即前后无际也。杜正伦碑云:真如性净,非三际之有殊(原本作「珠」);正觉道成,无一法之可得也。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西国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正道。依般若真理,照见无上之心,毕竟空寂,而建立法界也。所以者何?外道断空,二乘偏空,佛于第一义空中,行于万行,而得菩提道也。疏云:法身清净,犹如空中之月,报身虚假,若水中之像。水中之像,无体而可见,推其本体,即空中之月。报身(从「报身」至此,原本缺,据柳田本加。柳田本「像」、「象」不统一,兹皆用「像」字)虚假(原作「虚」前「无」字),无实而可亲,寻其本实,即清净法身。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以般若神力,洗涤四大、五蕴、世间一切烦恼,悉皆荡尽,归清净心海,岂非神咒也。此乃寂中常用,必须建立三乘十地,行于万行也。用中常寂,三乘还是一乘,十地本归一地,万行同于一行也(原本「一行」作「一乘行」。据柳田本改)。只恐以榍出榍,榍榍不脱,故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原本作「谛」),得意忘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行六波罗蜜而无所行,心灯普照,故曰大明也。《胜天王经》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原本缺「显」前的「文字」二字),般若大悲力,离言文字说也。

  是无上咒,佛性竖通三界,横□十方(原本「竖」作「树」,「三界,横□」四字错行。据柳田本校改),住最上法身,更无胜者,故曰无上也。是无等等咒。

  圣道通洞(原本作「同」,据柳田本改),无有限量,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三贤十圣,不可比(原本作「此」)量,故云无等等也。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原本误作「一」)虚,般若冲寂,烦恼永息,道无崖际,能除众苦。是故,动念即魔网,不动是法印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前以般若为咒,转烦恼而作菩提;后以般若为咒,摧恶魔而成正念。故智以养神,咒除魍魉,受持读诵,罪灭福生(原本「罪灭」作「灭罪」)。信之者早入道流,悟之者高登佛地也。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原本作「波」诃)。

  心佛是佛心,非凡夫所解;智是佛智,非世俗所知;经是佛经,非群言所说;咒是佛咒,非聪慧(原作「惠」)者所传。既不可测量,聊申偈曰:「迷时三界有,悟即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自净心中。」当自内求,莫外驰骋。

  《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终遗法比丘光范,幸于末代,获遇(原作「偶」)真诠。伏睹经意明明,兼认注文了了。授之滑 ,藏保筐箱。或亦披寻,即喜顶荷。旋忘二执,潜晓三空。实众法之源,乃诸佛之母,无价大宝,今喜遇之。苟自利而不济他,即滞理而成□法。今即命工雕印,永冀流通。凡(下缺)关 键 词: 1.南宗禅宗 2.《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般若空 4.敦煌写本。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