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妙境法师

心经 | 作者:妙境法师 [投稿]

叁、译经者

  现在就讲玄奘法师,翻译经的人。翻译经的人,前面有一个大唐法师,三藏法师玄奘译。这个大唐是个时代,就是中国李渊建国的国号叫唐,大唐,他没有做皇帝以前,在陏炀帝的时候,他在太原作官,陏炀帝快要垮台的时候,他有个孙子是在长安吧,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看当时的情形,天下大乱,我可以做皇帝,于是乎他劝他父亲造反,举义兵就从太原吧,就到了长安,就封陏炀帝的孙子为恭帝,尊陏炀帝为太上皇,太上皇那时候是在洛阳,在什么地方。恭帝封李渊做唐王,后来他让位了,李渊做皇帝,国号就叫做唐,原来是唐王。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个藏字是包含的意思,含摄的意思。怎么叫做含摄呢?我们通常说:「文以载道」,这个藏是含摄的意思,我们中国原来的话是「文以载道」,文里面能够载这个道。佛法呢,藏就是文,也叫藏,义也叫藏。文里面包摄着很多的道理,这个义也能够含摄很多的文,你要通达这个道理,你才能够写出来很多的文,这个文是根据义写出来的,说出来的。这个经也是这样子,律、论都是这样子,所以都叫做藏。

  什么叫做经藏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了,他觉悟了诸法的真理了,觉悟了第一义谛,觉悟了第一义谛,受梵王的请求,他为众生方便的去宣说的佛法,这个佛法,刚才说这个法本,能令众生得涅槃,能得圣道,得大解脱,那么这就叫做经藏,就是经。

  律藏,怎么叫做律藏呢?这个律,是佛为出家的比丘制定的一种组织法。很多的出家人在一起共住,共住之道,怎么样共住,有什么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办。说是现在有人要出家,那么出家这个事,是怎么一个次第,佛也要说。什么时候要安居了,安居怎么个办法,很多很多的事情怎么样办。出家人应该守什么样的规矩,什么样的戒条,那么使令你身口意清净,容易得定,容易得解脱,容易得圣道,得涅槃,那个就叫做戒,就是律藏,律藏就是这样子。能使令佛法久住,能容易得圣道,那就叫做律藏。

  论藏呢,论藏是佛的弟子撰述的。经藏和律藏都是佛说的,经是佛随机散说的。或者在家的佛教徒,信佛的,不信佛的,和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沙弥、沙弥尼等,佛随顺各式各样的人,他的程度的高低,去为他们说的法。这个时候应该说这样的法,那个时候应该说那样的佛法,随机散说的。

  论,不是这样子,论是佛弟子作的,它能够贯摄一切的佛法,全部的佛法,把它有次第的,深浅的组织起来,把佛的那个真义,把它明了的显示出来,有次第的,有深浅的编辑出来,那么那叫做论藏。但是这个论藏,你这位佛弟子,这个大比丘这样写了,以后又有另外的比丘也写,这样子呢,我看你写的,我不完全同意,你也不同意我这样写,所以彼此有批评的情形。所以唯识的学者,对于中论也不同意,中论的学者,也不同意唯识的学者,有彼此批评的情况,那么这就成了学派了。

  所以在经藏、律藏,这表示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是一味和合的佛法,等到论藏,就是部派,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一个学派,一个学派的佛法。但是佛说的这个经和律,当然我们尊重佛,去学习,去受持,一切佛弟子没有异议的。这个论藏是佛弟子说的,它的地位没有那么高,但是还是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把全部的佛法放在一块儿,把它编辑起来,我们学习的时候,才容易一点。这些大比丘,这些大菩萨,他们的智慧里面把它分析得我们容易明白,所以和佛说的经藏、律藏放在一起,经、律、论,称为三藏。

  大唐三藏法师,再来说这个「法师」,「法师」怎么讲呢?这个法字在这里就是轨则的意思。我们说火车,它有一条铁轨,轨路,有一条路,车从这里走,很安全,就到达了目的地了。佛说的法也是一条路,我们根据这一条佛说的这个法,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轨则,轨则称为法。师,这个师字是轨范,可以做轨范的,称之为师。这个法也就是轨范,所以法就是师。

  《涅槃经》上说:「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诸佛以法为师。这个法是什么?就是第一义谛,佛以第一义谛为师。这样子称为法师,就是所有佛说的一切法语,一切经律论都是法师,这是法的法师。第二个意思,就是人的法师。那么这个师字怎么讲呢?就是训奖的意思,训导的意思。这个师,训奖,他能训导你,能够教诫你。能够开导你的佛法,教诫你修行的方法,使令你能成材,这叫做师。能够不断地学习佛法,按照佛法去修行,而又能够以佛法去开导一切众生,那么就称为法师。

  玄奘(ㄗㄤˋ),这个我们平常念奘(ㄓㄨㄤ),我查查字典,它说念奘(ㄗㄤˋ)。念奘(ㄓㄨㄤˋ),也念奘(ㄗㄤˋ)。这是这位法师的名字,他是三藏法师,按这个时代,当然是大唐。我以前读过,现在又读了一遍玄奘法师传,他是十三岁出家,二十八岁去印度,四十四岁回到长安来,六十三岁他往生到弥勒内院去,他逝世了。十三出家,二十一岁受比丘戒,二十六岁,这个传上说是二十六岁去印度,但是我看那个时间上,十三岁是陏炀帝大业十年,到贞观三年,说二十六岁,不对的,应该说二十八岁,传上说是二十六岁,在数字计算,应该是二十八岁。

  从印度回来,是四十四岁,四十四岁去二十八岁,是多少?他说是在印度十七年,所以应该是二十八岁是对的。在他这个年龄上看,四十四岁回到长安,回到长安,马

  上到洛阳去见唐太宗,从唐太宗那里又回到长安来,就组织译经院,就开始译经,到六十三岁,译经将近二十年,二十年翻译经,翻译了二十年。在印度一来一去是十七年,(一共)是三十七年。十三岁出家,到二十八岁,这里边是十五年。他就是十三岁到六十三岁,出家了五十年,翻译经二十年。除了翻译经以外,学习佛法就有三十年,这么多年。

  我刚才提到他出家的事,十三岁他出家,是他的哥哥先出家,叫长捷法师。出家是在洛阳的净土寺,他也就在那里出家。是当时的考试官郑善果特许的。出家以后,这个人非常好学。我们不要说那么多。他开始听讲的就是《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有两种本子,一种是四十卷的,一种是三十六卷的。其次,他又学过《摄大乘论》,他又听过《俱舍论》、《成实论》、《发智论》、《阿毘昙论》,学了很多。

  从洛阳到了长安,由长安又到了四川,到了成都,由成都又回到长安,又到河北,他是各地方去亲近善知识,这个玄奘法师很好学。后来为什么想要到印度去呢?就是什么事情你不认真也好像没有事,你若一认真就有问题,就是学了这么多的佛法以后,里面有很多疑问不能解决,不能解决,他才兴起来要到印度去的意思。这个时候是贞观三年,李世民已经做了皇帝了,是唐太宗了。他是上了三次表,申请要出国,不批准。不批准,后来是当时长安这个地方闹饥荒,大家没有饭吃,那么就疏散,他就趁这个机会跑出去了。当然路途上很辛苦,我们这个话不说了。

  到了印度的时候,他还是学习《大毘婆沙论》、《俱舍论》,部派佛教的这些论,最后是到了中印度的那烂陀寺,跟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这个《瑜伽师地论》,翻译中文是一百卷,那么他在那里听戒贤论师讲了三遍,听他讲三遍《瑜伽师地论》,又听他讲《显扬圣教论》,又听其它的法师讲《中论》、《百论》,把部派佛教大众部的正量部的《阿毘昙论》,部派佛教很多的论,他都学习。

  其中又跟胜军论师学习唯识的《决择论》〔大正藏第五十册二四四页a栏〕,跟他学习了两年。在他的传上看,他对于《摄大乘论》用心很深,用的力很多,戒贤论师还叫他在那烂陀寺讲过《摄大乘论》的,他在没去印度以前也讲过。所以对于唯识,他是有很深的因缘的。在传上说他所学的,举出名来的就是这么多。其中还有几样事,我还说这个,他带请回来的经典,是六百五十七部,他翻译了二十年,只翻译了七十四部,这七十四部,总算起来是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译了这么多,《大般若经》就是六百卷,《大毘婆沙论》就是两百卷,翻译了很多。

  我刚才说了,他的思想就是唯识,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他是唯识宗。

  其中有几样事再提一提,他回来见唐太宗,唐太宗同他一见面,就说:「你到印度去,你怎么不报告我呢」?唐太宗说这个话。玄奘法师说:「当时我申请了三次,我的

  诚心不够强,所以没有被批准,后来我私自就跑了,我现在见着皇帝了,我心里还害怕」,这么讲。唐太宗很聪明,说那倒不用,你能够孤身,一个人走这么远,这个不是简单的事情,就赞叹他。说了很多话,其中有一样就是劝玄奘法师还俗,劝他还俗,帮助他治理国家大事,有这个话,一共劝他两次。玄奘法师说:「我不能够做这个事,我小孩子的时候出家,出家以后我就学佛法,我不懂得政治的事情,你叫我去做那个事,就像海里的鱼,你叫牠放在陆地上,这是不合适的」。其中也赞叹唐太宗是特别有道德、有能力,话说得很多,这是一样事。第二样事,就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就是要临死这一年,唐太宗临死这一年,他常是约会玄奘法师来同他谈话。

  玄奘法师把《瑜伽师地论》翻译好了,送给皇帝看,看完了,唐太宗有一点受到感动,感觉佛法伟大,有一点信心,加上对于玄奘法师道德的感动,所以他对玄奘法师说,说是我见到你,见到太晚了,所以我没有能帮助你,同你合作弘扬佛法,这么一句话。其中还有一样事,就是他对玄奘法师说:「我想要做一点功德,做什功德是最大的呢?什么功德最大?你告诉我,我做这样功德」,那么玄奘法师就回答他。

  其实唐太宗那个时候身体是不对劲了,表面上看不出来,身体很不对了。他因为对于佛法小小有一点信心,愿意做功德,就问玄奘法师:「什么功德最大?我是皇帝,我可以做」。那么玄奘法师这样回答的,「众生寝惑,非慧莫启」〔大正藏第五十册259页 a栏〕,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都是在迷迷糊糊的生活,就像人睡觉,不懂道理,不是说愚痴人不懂,聪明人也是不懂,不懂得世界上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明白。「非慧莫启」,这个无明的境界,烦恼的境界,苦恼的境界,想要转变他,没有智慧是不能的,没有智慧是不能够转变这种境界的,不能改造这种境界的。

  「慧芽抽殖,法为其资」,你想要我们这些人开智慧,叫他生长智慧,像下一个种子,叫他生芽,从糊胡涂涂的身语意里面,开智慧芽,小小的叫他长一点智慧,怎么办法呢?「法为其殖」,一定要用佛法来帮助他,来熏习他,让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同佛法接触才行。「法由人弘」(笔录者按:大正藏五十册二五九页a栏是云:「弘法由人」),但是这个佛法,虽然是他开智慧的一个因缘,可是佛法本身的经书不行的,它本身不能弘扬,要假藉人去弘扬它才行,去赞叹佛法,去开示佛法,才能使令人有信心,才能明了的。「即度僧为最」,若这样看呢,就是你要度化多少人,叫他出家当和尚,做法师,这个功德就是最大的功德。

  玄奘法师一讲,唐太宗心里很欢喜,好,他就下令,全国的寺庙,每一个庙度五个出家人。弘福寺特别,度五十个人,因为玄奘法师那时候在长安的弘福寺,在翻译经,所以这个庙度五十个人,一共度了一万八千五百人,度了这么多人。这是《玄奘法师传》有这么一回事。

  这个题目,我们讲了三次,翻译经的人也在内,可是我们没有连续地讲,现在隔了很久,我想把过去三次讲的,再提出来三样,再描一描,再简单地说一点。第一个意思,就是我先说的五种般若,我再解释一下。

  五种般若就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头两种般若,文字和实相,这是佛所开示的,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是佛所开示的。在其它的经论上有一句话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法界等流」,「法界」再加上两个字「清净法界」。清净法界就是佛的境界,佛的最高的境界。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就是清净法界的等流。等流是什么意思呢?流,在这里就是宣说的意思,宣说的文字、实相般若,同清净法界是相等的,所以叫做法界等流。简单地说,就是如义而说,这个「如」还是等,如清净法界的义,为众生宣说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种情形,是佛的慈悲心,随顺可度化众生的程度而施设的,应该这里面要加上这么一句话。这个意思,法界等流的般若,和下边的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相对地说,这个法界等流的般若,就是思般若,法界等流的般若叫做思般若,以下的三种般若,就是弟子般若,就是一切三宝弟子学习般若,学习法界等流而成就的般若;那么教行般若是贤般若,弟子这个程度是贤,贤其实就是凡夫,不过比一般的凡夫好一点,所以叫做贤;到了实智般若和方便般若,就是圣。这个弟子般若里边有凡圣的不同,就是贤圣的不同,合起来都是弟子般若。

  这个题目上面有个波罗蜜多,这个波罗蜜多和前面的五种般若对起来说呢,它可以名之为究竟般若,到彼岸了,究竟圆满了。这个实智般若同方便般若,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所以无上菩提叫做究竟般若,究竟般若和前面五种加起来,就是六种般若。前面一个是思般若,一个是弟子般若,那么究竟般若也可名之为平等般若,就是弟子的般若和思的般若平等了。

  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都是因,这个究竟般若就是果,就是弟子的般若圆满了,和佛平等了,所以也可以名之为究竟般若,也可以说是平等般若。那么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六种般若,一个思般若,一个弟子般若。这是五种般若,我又加上这么一段的解释。

  第二个意思,我要说的,就是到彼岸。波罗蜜多,翻作中国话,翻作汉文叫做到彼岸。我最初解释的时候,我分两个意思,一个是大乘佛法的,就是菩萨乘佛法的到彼岸,第二个意思就是声闻乘,声闻乘的到彼岸。这两个到彼岸,对比起来,就是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乘佛法,一个小乘佛法的意思。我已经说过的,解释过的,是属于菩萨乘的到彼岸。

  再简单地说,菩萨乘的此岸,就是两种生死,中间的这个河水就是烦恼,烦恼为中流,六波罗蜜为船筏,无上菩提是彼岸,那么这就是大乘的解释。若按小乘佛法,声闻乘的佛法来说呢,是生死为此岸,分段生死为此岸,见烦恼和爱烦恼为中流,八正道为船筏,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戒定慧是船,坐这个戒定慧的船到了涅槃的彼岸,不是无上菩提,是涅槃为彼岸。

  这些大阿罗汉也是修行了很久,才得阿罗汉果的,表面上虽然说是有快,有慢,实在也差不多是相等的。特别利根的人,他是宿世有栽培,不然他不会根性那么样利的,可是根性特别钝,就是因为他的善根没有那么厚,当然也有种种其它的因缘。阿罗汉为什么他没能够到无上菩提的彼岸呢?在《大智度论》里边,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这个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乘的佛法里面说,他是释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大弟子,是帮助佛的转*轮将。(佛入涅槃的)三个月以前,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入涅槃了,他不愿意见到佛涅槃,所以先三个月涅槃。所以我们后代的佛教徒说是尊重摩诃迦叶尊者,他能够提倡结集三藏,住持佛法,功德很大的。

  这个舍利弗尊者,在《大智度论》上说,他过去生,六十劫行菩萨道,发过无上菩提心的,行菩萨道,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但是他在六十劫之中,其中有遇到困难,遇见什么困难呢?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就是行六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可是《大智度论》上只有说到檀波罗蜜。他行这个布施波罗蜜的时候,有一个人向他乞一个眼睛,人有两只眼,向他要一个眼睛。这个舍利弗菩萨他说:「你要眼睛,对你没有什么好处,你不要眼睛,你若需要我的身体做什么事情,我可以帮你忙;你若需要我什么财物,我也可布施你,你不用要眼睛,要眼睛对你没有用嘛」。这个乞者说:「你不分别那么多,你不是行檀波罗蜜吗,我就是要眼睛,我也不用你帮我做什么事,也不用你的财物」。那么舍利弗菩萨说:「好」,就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给他。给他以后,这个人拿到这个眼睛,用鼻子闻一闻,说你这个眼睛很臭,就扔到地下,又用脚踩一下子。那么这时候,舍利弗菩萨想,就对他说,说是你这个人,恶得太过头了。我说这个眼睛没有用,你还偏要要,要了,果然你就是这样子扔掉了,还说很不好,像你这样的人,真是不能度化你了嘛,我眼睛给你了,都不能使令你对于佛法有信心,你是不可以度化的人,我不如,我不要行菩萨道了,我就自调、自度,我自己了生死好了。那么舍利弗尊者从这么以后就不行菩萨道了,就自己修行了,所谓退大取小。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引这一段文,就说明阿罗汉,他们没能够圆满的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到无上菩提的彼岸,所以小乘的佛法,声闻乘的佛法,只能说是以涅槃为彼岸,不能够以无上菩提为彼岸,这样子就和大乘佛法不同的了。大乘佛法是以涅槃为彼岸,同时也以无上菩提为彼岸的,所以超过了小乘,殊胜过小乘的。我头三次里边,没有说这一段,现在补充上去。

  我讲玄奘法师的大概的历史的时候,到最后我说我要说两件事,说两件事,我当时只说了一件事,就是唐太宗问玄奘法师,我在佛法里边,做什么样的功德最大?那么玄奘法师当然是答复他了,这个意思我当时说过,还有一个意思我没有说,我现在补充。

  在玄奘法师的传上面有这么两句话,「欲往印度(藏经里是「将往印度」),告戒贤而驻待,淹留未返,示无常以劝规」(大正藏五十册二四四页b栏)。「欲往印度,告戒贤而驻待」,这句话在字面上也能看懂一些意思,我先说明这件事。玄奘法师到了印度,当然走了很多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玄奘法师亲近戒贤法师这一段,他是在中印度,这个庙是在那烂陀寺,而戒贤法师是那烂陀寺的第一上座,那个时候,大概他是一百二十岁,有这么高的高寿,我们其余的话不说。

  玄奘法师到了那里,当然就去拜见戒贤法师,一见面的时候,戒贤法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我是从支那国来的」。这个时候戒贤法师就命令他一个徒弟,叫佛陀跋陀罗,叫觉贤法师。觉贤法师这时候已经有七、八十岁这个年岁了,当然那烂陀寺都是最高的大法师,通达三藏。戒贤法师叫他这个弟子告诉玄奘法师一件事,这个时候佛陀跋陀罗就对玄奘法师说,说是我的和尚...。在佛教的这个词的本义,是亲教师的意思。亲教师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出家人出了家以后,给你受比丘戒的这位法师,就是戒和尚,就是亲教师,他收你作弟子,他负责教导你,这是亲教师的意思。别的人都不称为和尚的,但是到了中国,我们就把这个词普遍的用,谁都是和尚,也不错,都是师父。

  佛陀跋陀罗对玄奘法师说,说我的和尚三年前有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说我的和尚有病,有风病,地水火风的这个风病。这个风病一来的时候,全身拘急,就像被火烧那么样地痛,像被刀刺地那么样痛,时发时息,有的时候来了,有的时候也就没有事,不来的时候也就没有事,来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个病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前三年,这个病一发作,一来的时候,痛苦得更厉害,那么我和尚忍受不了了,就想要自杀,就想我不吃饭,不饮不食,自然就会死掉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夜间作一个梦,梦见有三个人来了,一个是金色的人,黄色的人,一个是琉璃颜色的人,一个是白颜色的人。这三个人来了,金色的人就对琉璃色的人说,就是指这个琉璃色的人,就告诉戒贤法师,说你认识他吗?说是他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个白颜色的人你认识他吗?这个就是弥勒菩萨,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是我们三个人看见你要自,这个事情不合理,所以现在来告诉你,你不能自杀,你以前作国王,作国

  王的时候,你不爱謢老百姓,你常苦恼老百姓,所以现在你受余报,所以常来这个病,像刀刺似的,像火烧似的,时作时息。你以前有这个罪,你现在要受这个报,你想自杀,不可以,你就这么样死掉了,没有用,你的罪还在,还是要受苦的,所以你想自杀,没有利益,你应该忏悔,忏悔来灭这个罪。一方面,你年纪很大了,但是要勇猛起来、精进起来,为人说法,多讲经、讲论,开导人,你这样做,你这个罪了,渐渐消灭了,你的病也就渐渐会好了,你就这么死掉了,没有用的。

  另外有一件事,就是支那国,印度人称我们中国叫支那国,说支那国有一个出家人,他发无上菩提心要弘通佛法,他要到你这儿来亲近你,你好好教导他,你现在不能死,等他来,为他讲经,为他讲论,讲《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当然是顶礼,依教奉行,又顶礼弥勒菩萨,说我常是希望到弥勒内院去,我能不能去啊,我能不能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你好好弘扬佛法,你能来」。那么戒贤法师很欢喜顶礼,这个境界忽然间就不见了。从作这个梦以后,这个病就轻了,减轻得多。佛陀跋陀罗把这件事告诉玄奘法师,告诉完了,戒贤法师就问玄奘法师:「你从中国来,到现在,你在路上走了多少年?」,他说:「我在路上走了三年」。那么这个和这个梦是符合了,说是三年前作梦,他说正是这样的意思。玄奘法师听见这个话心里也很高兴,不胜悲喜。当时回答的话,他说:「要是这样说,老法师能够慈悲教导我,最好最好的」,那么他也顶礼老法师。

  这件事正好就是「将往印度,告戒贤而驻待」,玄奘法师想要来印度的时候,文殊菩萨预先就去通知了戒贤法师,「你要等他来,为他讲《瑜伽师地论》,不要死,你不能自杀」。这是第一句。

  玄奘法师听戒贤法师讲《瑜伽师地论》,听了三遍,就是讲了三遍,他听了三遍,还有其它的经论。在他那里前后住了五年,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亲近戒贤法师,前后是五年。从那么以后,玄奘法师又去亲近胜军论师。胜军论师是戒贤法师的学生,可是这个时候也是七、八十歳的样子。他要去跟他学唯识的道理,学了有一年多吧,中间有一天,他又是作了个梦,玄奘法师又作了个梦,他这个时候在胜军论师那里住,但作梦的时候是回那烂陀寺了,回那烂寺的时候,他从这个门一进去,看见这个庙里边的境界,看不见有出家人,里面就好像很久很久也没有人打理了,垃圾很多,里面还有很多水牛,那么他就不管这个了,就到里面走,就到了一个房子那里看到,这个房子的第四重阁上面有一个金色人在那里面,满室光明,说这里面这个境界不平常啊,他就想要去,那里面的金色人也就这么招手,那金色人说:「你现在的业缘不能到这里来的,你不能到我这儿来,但是你向外看看,这个手向外指,你看看」。那么玄奘法师顺他这个的手向庙的外边一看,大火在焚烧,那边远远的村庄、城市,大火正在烧。这个金色人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我告诉你,你赶快要回到你的祖国去,这个地方,十年以后这个戒日王就死掉了」。当时戒日王在印度是最有势力的大国王,「那么十年以后他一死掉了,印度就会乱起来,恶人互相杀害,你知道吗?」说完这个话,忽然间也就不见,这个梦就醒了。

  那么这个时候玄奘法师一看,戒贤法师那个时候也是文殊菩萨告诉他,预先通知戒贤论师他来,现在文殊菩萨叫我回去,叫我赶快回去,那么他说是个梦,他又把这个梦告诉了胜军论师,胜军论师:「前后都是文殊菩萨照顾你,你不可不信哪,虽然是, 梦,你不可不信」。那么他就离开了胜军论师那里,又到其它的地方去,他就回中国了。

  这两段事,这两句话说明玄奘法师,发这么大的勇猛心,为了到印度去学习佛法,翻译经论,利益中国人,利益所有的众生,那么佛菩萨悉见悉知,能够预先给他安排,安排一些条件,要是戒贤论师不在,你想听他讲《瑜伽师地论》,这个事就没有。

  玄奘法师在印度当时,虽然是外国来的,声望很高,各地方都很欢迎他,他如果继续在那里多留多少年,他回中国来,翻译经论的时间就占去了,人的寿命有时候是有定限的,就算是转变能延长寿命,也不会很多的。文殊菩萨是照顾他,实在也就是照顾中国的汉人,多翻译一点经论,《大般若经》六百卷,最后翻译完的,翻译完了,玄奘法师精力,身体就不行了,想要继续翻《大宝积经》,拿起笔来写几行字,这个精神不行了,就得停下来,就不能翻了。所以我们佛教徒能够深深地相信佛法,修学佛法,这些佛菩萨在那里都是护念的,是诸佛护念,也就是这些大菩萨都是护念。除非我们有特别严重的罪业,不可转,那是例外的,不然的话,佛菩萨都会默默中,你不觉不知之中,佛菩萨有安排了。这个在传上有这么两句话,我认为也很有意思,所以我又把它补充上。我想要补充这三段都说完了。

肆、正释经文

甲一、标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现在就开始讲正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刚才发给各位的,就是分的科,这个科不是我能分的,我自己分不来。我是按照古德的,和现在的印顺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的科,和古德的科,我变动了一下,没有完全按照一种科。因为印顺法师,人家是有不可思议功德的人,所以他那个分科,把它分得很好。但是他对于密宗,他有点贬斥,他说密宗是钝根人,我们看看印顺法师的《心经讲记》就会知道,他说这个密呪,那是钝根人的事情,这个话,密宗的人不欢喜。我玅境是不敢那么讲话,所以我就再参考了其它古德的,我就这样子分科。

  全部的《心经》分成三大科,第一科是标宗,第二科是显义,第三科是结叹,一共是这么三段。标宗这一段,就是刚才念的这一段,就是把全部《心经》的道理,这个要义把它标出来,就是它的大纲。这里面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能观人,「观自在菩萨」是能观人。第二是所行(ㄒㄧㄥˊ)行(ㄒㄧㄥˋ),应该是念行(ㄒㄧㄥˋ),念行(ㄏㄤˊ)也可以。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他修行的法门的意思。第三个意思是观行境──「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第四个是能观利益,就是「度一切苦厄」。这个总合起来,叫做标宗。「观自在菩萨」,这是第一句。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这个人,是谁呢?观自在菩萨。《心经》这个文,《心经》在我们汉文里边,一共有八种译本,翻译有八种《心经》,第一种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第二种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另外还有六种。本来,八种里边,有两种《心经》已经失传了,藏经里面没有,只有六种,但是最近我看《法音》上,《法音》这个杂志上,中国大陆的佛教会编的《法音》上,有一个人说:那两种《心经》现在又得到了。当然那两种《心经》说得到了,我没有看见,我看见的这六种里边,就是罗什法师翻译的,和玄奘法师翻译的,都是这样子,一开头就是说这个「观自在菩萨」。不过罗什法师说是「观世音菩萨」,翻的不是「自在」,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没有那个「多」字。后边也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也是这样子结文,但是其余的四种《心经》不同,是有像一般的经一样,有序分,有流通分的,前面有「如是我闻」,后边有「信受奉行」的这个文字。就是有流通分,也有序分,中间有正宗分。但是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翻的,就没那个序分和流通分,没有那两种,只有中间的正宗分,这个和其它的不同。不同,窥基法师他说他没有见着那几种翻译,可能他没见着。他说这个《心经》是从大本的六百卷《般若》里边提出来的,是传扬佛法的这些菩萨,他把它提要,提出来的,所以那个序分和流通分就省掉了,没有录出来。印顺法师他说,他同意窥基法师这个说法,那个序分和流通分是后人加上去的,他这么讲。这是这么样解释这件事。「观自在菩萨」,要是同罗什法师翻译的对比起来,那么这个「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是翻译的不同,就是一个人。这个名字怎么样讲法呢?「观自在菩萨」,可以分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这个「观」,就是和大悲心和合的智慧,就是方便的智慧,大悲心和合的智慧。窥基法师那个文言的话,叫「府救悲慧」(笔录者按:藏经三十三册五二四页b栏是「府救慧悲」,此「府」应是通于「俯」的),「府救悲慧」名观,观字这么讲,观是智能。「府救悲慧」,「府」是俯下来,头低下来。说菩萨有慈悲心的意思,菩萨的境界是特别高的。我们凡夫众生的境界很低的,和圣人的境界有距离,菩萨若想利益我们,菩萨要迁就我们,要低下来一点,不然我们不及格,说「府救」,救护我们,那是慈悲的智慧,所以叫观。

  「自在」是自由自在的,没有阻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凡夫的众生,受诸苦恼的时候,向菩萨求救护,我们三业的虔诚,身口意诚恳的祈求于菩萨,希望菩萨救护我们的苦难,拔除我们的苦难,只要我们是有诚心,菩萨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无障碍的智慧,自由自在的能救护我们,能拔除我们的苦难,所以叫做观自在菩萨。

  这个和观世音菩萨的意思一样,和《普门品》一开头的那一段是一样,「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和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这样讲,就是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利益众生的意思,立的名字,叫观自在菩萨。

  第二个解释,这个「观」是了达空有的智慧,就是我们说五种般若的那个实智般若同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通达一切缘起法的,实智般若是通达第一义谛。菩萨具足这两种智慧,所以叫做观。这个自在也是无障碍的意思。这是说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修行六波罗蜜,现在功德圆满了,得到无障碍、自由自在的功德,所以叫做观自在菩萨。那么这个自在里边,意思是很多的,约这个意思讲。

  在《华严经》里边,和《摄大乘论》里边,还有其它的地方,说有十种自在。十种自在,在菩萨里面来说呢,第八地菩萨开始得到十种自在,到佛地才圆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