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妙境法师

心经 | 作者:妙境法师 [投稿]

  一、寿自在

  这十种自在都是什么呢?得到这十种自在。第一个自在是寿自在,也说为命自在。这个寿自在或者命自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想要住世多久,就能住世多久,寿命的长短,随他自己的意思,他能自在,这个权利在他自己的手里,他愿意多长就能多长。不像我们一般人,不能自主,想要多活几天,不行!这样的说法再多分别几句,我讲不思议变易生死的时候,曾经提过。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就是到了第八地的菩萨,舍掉了这个肉身,这个有漏业得到的生命,到第八地菩萨,舍掉了。从那么以后都是无漏业,无漏业,大慈悲的愿力,招感的生命。他那个身体是无量寿的,没有说死亡的这一天的,没有,当然其中有变化。他的功德,因为他不断地修六波罗蜜,自己也修行,也度化众生,功德渐渐的增多,当然他这个果报也渐渐的殊胜,有这个变化。可是不像我们凡夫,这个身体死掉了,再得一个身体,不是那样子。那么这个身体是无量寿的,一直的不死亡的。到成佛的时候,叫圆满报身,就是法身,称为法身。这

  里面意思很多,现在不多说了。

  现在说命自在,是什么意思呢?在别的文上,我没有看见多分别,现在是我私人这么分别,可以给各位作参考。我私人的意思,这个命自在,就是指菩萨到了凡夫的世界来,到凡夫世界来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示现的这个生命,愿意长就长,愿意短就短,他是自在的。因为他在佛的那个大功德神通自在的生命,本来是无量寿的嘛。所以说这个命自在,应该说是他的化身,或者说他的分身,他化现的生命,到凡夫世界来,度化这么多的有缘众生。应该要五百年,他就能住世五百年,应该是两万歳,他就能两万歳,他不受其它因缘的影响,他自己能作得主,所以叫命自在。

  二、心自在

  第二个:心自在。这个心自在是什么呢?是说他来到世间上,世间上的事情不能影响他,不能污染他。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人世间的,天上的,所有的这些境界都不能动摇这个菩萨的心,菩萨的心总是那样清净、自在的,所以心自在,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说菩萨有无量百千恒河沙微尘数的三昧。菩萨这时候,愿意入这个三昧,就入这个三昧;愿意入那个三昧,就入那个三昧;愿意入火三昧,愿意入水三昧,无量无边的三昧,自由自在的出入,没有障碍,这也就是三昧自在,是禅定自在的意思。这是第二个心自在。

  三、财自在

  第三个财自在。这个财自在,就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需要什么,需要这些财物,也是自在的,是不困难的,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想要把这个凡夫世界,庄严一个佛世界,那么立刻地就能成为一个佛世界,那么样清净庄严,无量的功德庄严,这叫做财自在。《大智度论》里面说,说这个菩萨无量劫来,行六波罗蜜,功德太多了。以虚空为藏,以虚空为宝藏,随时就是从虚空里就取了珍宝。随你所欲的,随你所想的,就能出现,当然这是财自在。

  四、业自在

  第四个业自在。这个业自在是什么呢?就是菩萨来到世间度化众生,他想要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他想做工程师,他就能做工程师;他想做医生,他就能做医生;他想要做一个心理学家,他就是一个心理学家。不管什么事,做什么事,什么都自在,这叫业自在。

  五、生自在

  生自在是什么呢?生就是往生,我愿意到天上去,得到天的一个果报,他就能到天上去得一个天的果报,愿意到地狱去,菩萨就能到地狱去。什么地方,想要得到什么身体,就能得到一个什么身体,想要得到一个人,想要得什么,都可以。得男身、女身,说是个比丘、比丘尼,或者是个大学教授,什么身他都能。生自在,这个果报是自在的。

  六、愿自在

  这个愿自在,就是菩萨他这个时候,观察这么多的众生,他有一个计划,要度化这么多的众生,来到佛教里边来。他计划,他有这个愿的时候,这个愿就决定能够成功的。这个愿就是计划的意思,当然这个不单是空的计划,他有愿,希望它能够实现的,他就能成功的,所以叫愿自在。

  七、胜解自在

  胜解自在。这个胜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解,是我们对于什么事情了解它。但是这里面的意思有点不同,就是要转变那个境界,现在这个境界不需要,要转变,他本身有强大的力量,就能把那个境界变了。说现在,譬如说是一个众生坐着船,在水里面行,忽然间这个船要沉,要沉下去,这个众生念观世音菩萨求救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是立刻把那个地方转变,能转变。把那个水里面出现一个山,就把这个船浮上来了,就不沉了。现在忽然间有大火,要烧死这个人,这个人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立刻来一阵风,把这个火灭了,或者是把这个人救出来,或者怎么样,他能转变这个境界。所以这个解,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转变的意思,就是有殊胜的力量转变那个境界,就是境随心转的意思。

  我们通常说,说是神通,说这个就是胜解的意思。说天眼通,众生念观世音菩萨求救,观世音菩萨天耳通能听到你求救的声音,那叫天耳通。但是救护你的时候,那是胜解的力量,有这么一个分别。天眼通、天耳通,天眼通看见你,天耳通是听见你的声音。有的人,他没有出声念,他也可以不出声念,默念,观世音菩萨也知道,也能听到。能够境随心转,那叫胜解自在。

  八、神通自在

  神通自在。观世音菩萨在一切的世界里边,他想要现什么神通,都是自由自在的,没有能阻碍他,说是你不可以这样子,不是的。神通自在,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都是自在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外道,也有有神通的人,常有的时候,和佛弟子就有些冲突,那么外道的神通就不自在,佛常是派目犍连用神通降伏他,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就是自在的。有一次,国王有一个大的集会,是召集所有的宗教界的人都来参加,这时候佛临走的时候,告诉目犍连尊者一句话:「汝自知时」。

  集会的时候,国王都设座位,大家都到那座位坐,当然这个凡夫都有分别心,都想要坐上座,这时候,佛没有像我们凡夫那么说话,佛就说这么一句话:「汝自知时」,告诉目犍连尊者。到时候去了,目犍连尊者在最前面行,其余的比丘都在目犍连尊者的后边,最后是佛,佛在最后行。行的时候,是过一条河,大会,集会在河的那一边,要从这边去,就是要过一条河。这个河本来就是没有桥的,就是大家都要坐船过去,可是忽然间就有一条桥,有一个大桥在这里,在这个河的上面。那么目犍连尊者,和这些大比丘、佛,就是很威仪的从这个桥上走过去了。其它的这些外道,本来也想过,但是风浪很大,坐船也坐得不对劲,都在河这边的岸上等着,那么这时候,佛、大比丘从这个桥上过去了,外道说这不错嘛,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桥上走。外道这个脚从这个桥上一迈,就掉水里去了,这个桥有好像没有一样,这一下这些外道都跑到水里面去了,过不去。说想要坐那个上座,坐不到。「汝自知时」,神通自在。还有其它有很多事。所以说有神通这个事,要有了漏尽通,其它的神通才能殊胜一点,没有漏尽通,前五通靠不住的。

  (以下 漏讲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这一行(ㄏㄤˊ)文,前面两句,上一次讲完全了。上一次说过,全部的《心经》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标宗,就是把全部《心经》的要义先说出来,先提出来。这一段文的要义有四个意思,「观自在菩萨」,是说修学这个法门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这个法门的名称,这个法门叫什么名字呢,是般若法门。

  「观自在菩萨」,我们上一次说有两个意思,解释过了,但是在经论里面提到,观世音菩萨以前成过佛,叫正法明如来。又说到他在阿弥陀佛灭度以后,入涅槃以后,观世音菩萨成佛,成佛的名称叫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观世音菩萨成佛以后,就是在阿弥陀佛国,就是在那个世界成佛的,成佛以后,那个世界不叫极乐世界,是另外一个名字,叫众宝普及庄严世界。从这些经上说的事情看,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现在又作菩萨,作阿弥陀佛的弟子。《心经》里面,一开头就举出来观世音菩萨,他修学般若法门。观世音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因缘很厚,也很普遍的,我们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人,随观世音菩萨学习般若法门,这个会有很多殊胜的意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法门的名称,但是这个法门里面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照见五蕴皆空」,这是这个法门里面的境界,观行境,境界,也就是「行深般若」的意思。「照见」两个字怎么讲呢?在这里,简单地说,照也就是见,照五蕴皆空;或者说见五蕴皆空,意思是一样。但是多了一个见字,表示很分明的意思,很清楚的意思。

  或者这样说,照是光明、照耀的意思。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太阳的光明,有月亮的光明,有灯的光明,有日、月、灯的光明,我们才可以看见一切物象,要是没有光明的时候,就是黑暗了,我们虽然有眼睛也不能见的。佛法里面说修行的事情,也有这样意义的,要有大智慧的光明,长时期的修行,破除了无明的黑暗,无明的黑暗破除去了,那么五蕴皆空的真理显现出来,我们要有智慧的眼睛,就可以看见,不然的话,还不能见的,看不见。

  这个无明是什么意思呢?在下文,十二因缘里面会讲到,但是我们现在也简单说一下。无明,可以说是没有智慧,也可以说是没有知识。拿我们人说,我们降生以后,我们什么都不懂,由父母的教导,才知道一、二、三、四、五,知道种种的名字,后来读书,又增长了很多的知识。没有知识,就是无明,有了知识,就是破除无明了,知识多,无明也破除去多。

  但是佛教里面说这个无明,一般性的无明也在内,但是在凡夫的时候,修学佛法所要破除去的无明,不是一般的无明,是说对于真理不觉悟的,这一方面的无知识,这一方面的无明,是这里所说无明的。那么破除去,有光明的照耀,破除去无明了,你得到智慧眼了,那么「照见五蕴皆空」,不然的话,不能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两个字,简单就这样解释。

  「五蕴」,我先说这个蕴的意思。这个蕴,是积聚的意思,说白话就是一大堆。积聚叫做蕴,一大堆、一大堆的,也就是一类一类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叫做五蕴。这五蕴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这个生命里面的成份,都是什么呢?佛简单地把他分成五类,分成五聚,叫做色、受、想、行、识,就指一个人的生命体说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原来这个境界就是在自身上,自身上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当然是有问题,所有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佛法的态度来看,所有的问题都在自身这一方面,都在这里,不是在外边,就是外边有什么问题,也是轻微的,主要的问题是在自身这上面,所以要从这里解决,「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色蕴是什么意思呢?色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色有两个意思,这个色有内、外的分别。我们这个身体,叫做内色,身体以外的世界,一切形相的东西,是外色。内色也好,外色也好,这个色有这两个意思,一个是质碍的意思,一个是变坏的意思。

  他有体质的,有碍,有阻碍性的。就是两样物质相遇的时候,它就会障碍,不能够并容,不能同时、同处有两种色在一起,不能,各有各的处所,不能并容,所以是有质碍的。第二个意思是变坏,就是色这种东西,佛教里面的分类: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这都是色。地水火风这个色里边,它本身里边有矛盾,有变化,它会变坏,或者有外边的力量冲击它,也加重了它的变化,它不断地变化,它就会坏,所以叫变坏,有变坏的意思,不是很坚牢,不可破坏的,不是这样的。这是色的定义。

  一、清净色

  可是在我们身体里面这个色法,和外边的色法,统起来说呢,佛法里面,把它分成三类色。分成三类:清净色、清净所取色、意所取色,分这么三种。什么叫做清净色呢?就指我们身体里边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这五种在佛法里面讲,我们这个眼能够见,能够见这一切物象,因为他里边有清净的四大,比较精微的地水火风组织成的眼根,他有见色的功能。但是这种清净四大,我们这个肉眼不能见的,肉眼看不见,要天眼才能看得见的。现在的生理学的解释,我不必说了,我就是这么简单的说。这个耳根也是,也是一种清净四大组织成的,他有听声音的功能,所以也是清净色。眼耳鼻舌身都是这样子。这是清净的清净色,就是我们的这个五根。

  二、清净所取色

  清净所取色,就是五根所取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色。这五种色是我们的五根所取的,所能见、闻、嗅、尝、觉的对象。这是一个内色,一个外色。

  三、意所取色

  第三个是意所取色。意所取色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所取的色法。我顺便说一点,清净所取色,这个清净的五根,佛法里边虽然说,他能够取外边的色声香味触,但是他没有了知性,要假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才能了知色、声、香、味、触的。可是这个识去了别外境,没有五根也不行。没有根,识还不能了知外边的境界,一定他们要合作才可以。

  现在说这个意所取色,这个意识,他能够去了知色法。这个意识同前五识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譬如我们的眼识,这个眼,眼能够看见青黄赤白的颜色,看见,但是他只能见,他只能够见这个青黄赤白,他不知道说这是青黄赤白,不知道。等你知道是青黄赤白的时候,就是第六意识了。那么就是有这么点差别。现成的佛教里面的语

  言名词,这个眼识见一切颜色的时候,只能了别,不同于木、石,木头、石头,它是没有了知性的,眼识是有了知。虽然有了知,但是他没有名字,他不知道名字,不知道这是青,青这是个名字,黄、赤、白,我、你、他,房子、树,这都是名字。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没有名字,他是能够去了别,但是没有名字。眼识了别的境界和耳识也不同,耳识能了别音声,耳识不能了别色,眼识他不能去了别声音,他各有各的范围,但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时候,就是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分别很多很多的事情。现在说到意所取色,意所取色是什么呢?我们一般的说法,我们的眼睛看见的形相,我们眼睛不见了,第六意识也都能分别,分别这是青黄赤白,意所取色。我们作梦的时候,有种种境界,看见种种境界,那个时候呢,前五识是不动的,睡觉的时候,前五识休息了,那个时候也能看见什么境界,能听到什么声音,或者是吃什么东西,或者做什么事情,完全是第六意识的活动。那么这些颜色呢,也都是意所取色。〔一〕、律仪色但是经论上,把它分成几种:律仪色、不律仪色、定自在所生色,简单分成这些。意所取色,经论上就把它分成这三种,还有分成很多种的,不要讲那么多,律仪色、不律仪色、定自在所生色,也有说所引色。律仪色就是相信佛法的人受戒,受戒叫律仪。受戒的时候,有一种色法生出来,那么叫做律仪色。这个色,怎么叫做色呢?就是因色而生,所以叫做律仪色,也叫做无表色。我先说律仪色。我们相信了佛法,知道做恶事不对,做善事有功德,佛慈悲为我们规定出来,这一样事不要做,这一样事不要做。假设说五戒,不要做这五种事,把这五种非法的事除掉,没有这种罪过,就是有功德。我相信,我相信佛说的对,我愿意这样做,我受这五种戒,除掉这恶事,做善事。有信,有信心,有欢喜心,决定这样子,你先有这个志愿,然后经过一个仪式,通过一个仪式,那么你用这个断恶修善的志愿,去奉行这五条戒,通过这个仪式做完了,你这志愿,你这个身口意的诚恳心,通过这个仪式,你这个心这样活动的时候,就从这个境界,这就是色法,就生出来一种功能,储藏在你心里头,这个就叫做律仪色。你有了这个律仪色的时候,这种错误事情我不做,他就有止恶行善的功能、作用,叫律仪色。当然你受这个戒是尽形寿,这个生命存在一天,我就不犯这个戒,那么这个色,在你生命里面就尽形寿的存在,等到生命破坏了,结束了,这个色也没有了。你若受了菩萨戒不是,受了菩萨戒,这个律仪色是尽未来际也不坏,因为你受戒的时候,你的发愿,你的志愿就是说是尽未来际,不是说尽形寿,尽形寿只是这一个生命,尽未来际就是无穷尽的继续下去。所以这个律仪色有长有短,这个律仪色也是意所取色,当然与前五根有关联。〔二〕、不律仪色还有一个不律仪色,不律仪色就是非佛教徒,有邪知邪见的人,他认为做恶事是对的,他愿意做恶事。杀猪或杀羊,做种种恶事的,以那个为职业的,欢喜那样做的。那么有那样的志愿,有那样的欢喜心,也就在自己心里面成就了一种功能,也就是色法,也是无表色。他不能够,像我们行、住、坐、卧,或者我们愤怒了,怒发冲冠,眉毛动,扬眉瞬目,表现出来的形象,我们可以看见的,那么这是表色──表现出来。这个律仪色、不律仪色,是储藏在心里面的,不能表达出来,所以叫无表色。这是不律仪色。〔三〕、定自在所生色第三个是定自在所生色。定自在所生色是什么呢?就是得了禅定的人,最低限度你要得到色界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最低限度你要得四禅。得到这个禅定以后,你对于世间上这个色法,有自在的力量,随时你心里面想要怎么变现,就怎么变现。这个变现有两种,一种是已经,这里面有了,有了一种物质。譬如说这里面现在有一个面包放在这里,有一个面包,他说现在有十个面包,这就是十个,就添了九个。或者说面包,他说这里面是块黄金,那么这个面包就成了黄金了。根本没有面包,他说有,没有就是有,可以由无而有,已经有了,也可以随他心转变,那么这就是定自在所生色。那天我们说目犍连尊者降伏外道,在河的上面变现一条桥,原来没有桥,他的神通变现一条桥,这一条桥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定自在所生色,就是禅定的力量,也就是神通,也就是他的定的力量变现出来,但是那个色,那个物质,随那个现神通禅定那个人的心里来决定的。这一条桥,佛和这些大比丘在上面走,这个桥能承载这些人过去,但是别的人走可是不行,别的人在上面走,就掉在水里面去了。这个桥的作用也随有禅定这个人,现神通这个人来决定,这都是定自在所生色。这里面也有深浅的不同。定自在所生色,当然这是第六意识,不是前五识,所以也叫做意所取色。这是约六根、六识来分类,分这么几种色,清净色、清净取色、意所取色。

  一、业所引色

  这么讲。要是统起来讲,也可以不这样说。统起来说,可以这样说,是业所引色、定所引色,也可以说生,定所生色、圣出世间善所生色,这个无漏的境界也包含在内。业所引色,就是我们欲界的人,色界天的人,在这两个范围内的众生,他的这个生命体,和外面的世界都是业,他的业力所创造的。像地狱里面的猛火,种种受苦的境界,都是他们罪业变现的。说有没有地狱,也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你没有罪业,就没有地狱。有那样特别恶的罪,那么就变现出来地狱,来自己受苦,那么这都是业。

  二、定所引色

  色界天上的人,他的生命也是他的业,他也有物质,有这个生命。无色界天的人,因为这个人,得到四禅的时候,他不高兴这个有形相的身体,他要破坏这个身体,不要有色,唯独是识,唯独是心──第六意识。那么他这样子修行成功了,他得到的那个生命,就但是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没有有形相的、物质的生理的身体。但是这一类有禅定的人,就是无色界天的人,他没有这个业所引色,但是他若想有有形相的身体也能。定所引色,他能在他那个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在那个禅定作意,他能变现出来一个身体,变现种种的物质的境界,他能变现。

  所以无色界天的人,如果他是相信佛法,能接受佛的教化,他听佛说法的时候,他也可以有个身体,那么那个时候,他这个色,那个生命色,是定所引色,他也随时也可以废掉他,我不要了,又回复到原来的第六意识境界,也可以那样子。这两种都指世间上的,我们凡夫世间上的世界

  三、圣出世间善根所生色

  圣出世间善根所生色,就是不是凡夫世界,是圣人的世界,属于他受用土、实报庄严土。这个无漏的,没有惑业苦,所有的烦恼都除掉了,那无漏的戒定慧,无漏的六波罗蜜的功德,所变现的那个色,变现的物质,变现的生命,那样的色,不是有漏的境界。凡圣同居土的世界,有圣人,也有凡夫,但是超过了这个世界以上,像智者大师说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那就是圣出世间善根所生色。所以这个物质,不但凡夫世界,出世间的佛菩萨世界,也是有的;但是那个物质,可是和世间有不同。

  好像是《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国,世界上人的身体,在日光的光明之下,没有影子。我们这个身体,遮住光明的时候,就有影,但是阿弥陀佛世界上的人的身体,没有影子。各式各样的业力,各式各样的功德,造成了各式各样的色、各式各样的物质,这都叫做色蕴。

  以下讲受蕴。受蕴的受,是领纳的意思。这个领纳,我们日常上的生活,很熟悉这件事。就是我们的清净色、清净所取色。我们的六根,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有感觉。或者有安乐的感觉,或者有忧苦的感觉,或者有不苦不乐的感觉,这都叫做受。可是主要的说法,应该是受果报。我们造了恶业,就受到三恶道的受。业,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我们造了福业,就招感福德的境界,就受安乐的受;我们造了非福业,非福业就是罪业,就受三恶道的苦恼;我们造了不动业,我们就会受到禅定喜乐的受。

  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应该是在色受想行,在行蕴里面讲,但是与受有关系,提到了,我就讲了它。福业,就是能得到可爱乐果报的一种业力。我们做了功德的事情,做了对人有利益的事情。以慈悲心,做了利益人的事情,这就是福业。非福业,就是损害人的,做了有罪过的事情,就招感了不可爱乐的果报。这种果报,人都不欢喜,这就是三恶道的果报,就是受到苦恼的感觉。我们人间的人,应该算是福业,但是我们人间的人,不全是快乐,也有苦,所以是杂受,不纯是快乐,有苦有乐的。

  不动业怎么讲呢?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定业。我们修习禅定成功了,叫做不动业。不动业的意思,有一个解释法,不动就是不移动的意思。譬如我们在人间做了功德,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我们应该是得到福乐的果报,或者是其它可爱乐的果报。但是临命终的时候,这个因缘变化了,有恶知识影响我们,我们有了恶心,这个福业就不能得果报,就生到痛苦的地方去了,转变了,就是移动了,有这种情形。这个人的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但是临命终的时候,有好的因缘。临命终那一短短的时间,有好的因缘影响他,他生了善心,生了惭愧心,生了很强的善心,喔,一生做的恶业,就放在一边,不发生作用,就往生到安乐的地方去了,能变动。

  你得到的果报,和你做的事情,有变动,是动业。如果你修色界定,你得到色界四禅了,或者你得到无色界四空定,你在人间这样做成功了,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是生到色界天,或生到无色界天,是不可以变动,所以叫不动业。但是其中也有例外的情形,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得了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这殊胜的禅定,他心里很快乐。他自己得初禅的时候,就认为得初果;二禅的时候,得二果;三禅的时候,得三果;得四禅的时候,认为得四果,得阿罗汉果了。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他认为:我所作已办了,我的大事已毕。他心里很快乐,可是临命终时的境界有变化。得阿罗汉的人,临终的时候,就是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入无余涅槃了。但是得四禅的人不是,得了四禅以后,死亡以后,有中阴身出来,由这个中阴身往生到天上去。这个修行人,他自己感觉不对,感觉自己没有入无余涅槃,怎么会有中阴身呢?喔,这是佛说谎话,没有解脱这件事。他就从这里,思想就转变了,有很大的瞋恨,就谤毁佛法,谤佛、谤法、谤僧。他这样的恶心一出现,往生四禅的中阴身,息灭了,往生地狱的中阴身出现了,就下地狱了。

  所以这不动业,就是这件事例外。不动业,在初禅、二禅、三禅的人,都是喜乐,他的受是快乐的,有喜乐的感觉。到四禅以上,是舍受,是不苦不乐的感觉。所以说色受想行识这个受蕴,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是包含三界在内的。这是受蕴。

  凡夫的受就是这样子,若是圣人的受,是不系受。我们凡夫有受的时候,心都是为受所系縳。你受苦的时候,为苦所恼;受乐的时候,就爱着这个快乐,爱着这个快乐,就为乐受所系缚,而生出来爱的烦恼。不苦不乐受就是四禅以上的众生,是不苦不乐。他这个不苦不乐的境界,其实也是苦恼境界,并不是好境界,因为这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惑业苦,包藏在里边,并不是真实的解决问题,没能度一切苦厄,但是众生自己不知道。这里面都有系缚相,没得解脱。唯独是阿罗汉、佛、菩萨这些圣人,不系受。六根和六境接触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有系缚,所以不系。这也叫做明触相应受,就是一切的圣人有真实的智慧,他的心和智慧在一起的时候,遇见一切境界,他遇见不顺心的境界,他不苦恼;遇见顺心的境界,他也不欢喜,无喜亦无忧。

  在《法句经》上有一个偈颂。《法句经》上赞叹阿罗汉有这么四句话:「彼等诸漏尽,亦不贪饮食」。彼阿罗汉,他的烦恼都已经除尽,贪烦恼、瞋烦恼、爱烦恼,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都除掉了。但是他这个身体还存在,还要饮食,还要托钵化缘。虽然有饮食,他不贪着。亦不贪饮食,好吃的,不好吃的,他不分别。「空无相解脱,是彼所缘境」。他那个心在什么地方活动呢?他的心不在贪瞋痴上活动,他观察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一切变化的境界,都是空的,都是无相的,都是无我的,他就分别这个境界。他在这上面活动,就把一切烦恼的境界都解脱了。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是他心里面活动的境界。「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就像鸟在虚空里飞,你看不见牠有踪迹。我们若在泥土的道路上走路,就有踪迹,但是鸟在虚空飞,就没有踪迹。就是他那个心在空、无相上活动,也是没有贪瞋痴的境界。过去的事情,他不留恋;未来的事情,他也不希望;现在的境界,他也不执着,也不爱着。苦恼的境界,他心里也不苦恼;快乐的境界,他心里也不随着快乐。他只是有的时候听佛说法,有的时候入定,定有殊胜的快乐。

  (此处录音带缺录一段)宗教也很有力量,但是他的智慧广大、微妙,辩才无碍,他能降伏一切的外道,弘扬佛法。有的外道没有他的智慧大,辩不过他,输给他了,但是心里面不舒服,就拿刀把他杀死。这时候,提婆菩萨,和他的弟子,在森林里面静坐。这个外道拿着刀,到他这儿来,就往他的肚子开刀,把他肚子里的肠、胃都拿出来。拿出来,提婆菩萨说,说是你这个人为狂所乱,一切都是空、无相、无我的境界,你这是颠狂,我现在这个袈娑给你,你赶快穿起来,不然的话,你逃不出去,我的徒弟会抓住你。这个人就把他的袈娑拿过来,把它穿上,就走了。

  这里看出来,提婆菩萨这样的境界,他还慈悲,还爱护这个人。他来伤害他,他还爱护他。他不像我们一般的人,你伤害我,我最低限度要抓住你,他没有这样。「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他没有贪瞋痴的活动。圣人是明触相应受,是以智慧为首,不分别苦乐的境界,无喜亦无忧,这是圣人。圣人和凡夫不同。

  想蕴怎么讲呢?想,现成的文句,是取像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识去理解外边的境界,去理解什么样的道理;安立种种的名字,能发出种种的语言,这都是想的意思。说我看见一种动物有四条足,头上有角,颈子上垄起来。别人说:「这是什么」?「这是一条牛,牠有一个尾」。等到第二次见到,喔,这是一条牛。这就是以前所见闻觉知的境界,所有的名称,又加到新来的境界上去,这样子所增长、所成就种种的知识,都是属于想,都是想的意思。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我们都有种种的想。按刚才的话来说,就是凡夫的想是颠倒的,圣人的想是不颠倒的,这个意思我不多说了。

  行蕴怎么讲呢?行就是行动。但是这个行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上种种的行动,以心为主,心若不想要活动,身体也不会动。但是这里边和前面的受想有关联。受到什么境界,想到什么境界,就会自己安排,我应该怎么处理?在想。在没有决定以前,那个不算是行蕴,决定要这样做了,虽然还没有做,但是心里面已经决定了,这时候就是意业,这叫做意业。

  烦恼和意业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决定和不决定的意思。我现在有了瞋心,愤怒,但是还没想要向对方采取行动,不决定,那个是属于烦恼。我决定要对这个人怎么损害,这时候叫意业,就是思心所;有了决定以后,发动出来行为,在身体上有行动,叫身业;在语言上表达出来,叫语业。加起来就是三业──身、语、意。这就是行蕴。

  若是我们修学佛法,有出离心,有厌离心,有发无上菩提心。修学戒定慧,修学六波罗蜜,修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是向于无漏业。

  识蕴,识是了别的意思。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刚才分别过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差别,但是意识的作用很大。识和受想行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受想行就是识的作用,识是受想行的体。这个识接触到境界的时候,会有受,有想,有行。离开了识,那会有受想行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