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妙境法师

心经 | 作者:妙境法师 [投稿]

  《成唯识论》说到一个譬喻很好,说是水被风吹而有波浪。这个水就是识,波浪就是受想行,他们是不能分离的。但是识里边还有其它的意思,到下文再讲。

  一、善识

  这个识,在我们欲界的人来说,一共有四种识。色界天、无色界天有三种识。有善识、不善识、有覆无记识、无覆无记识,我们欲界的众生有这四种识。

  善识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他从信心所、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与这些善心所和合的时候,那叫做善识。善就是我们能够做利益人的事情,这就是善识。

  二、不善识

  不善识,我们欲界的人有的时候有恶心,无惭、无愧、贪、瞋、痴这些活动,这就是不善识。

  三、有覆无记识

  第三种是有覆无记识。无记,就是不能分别它是善,是恶,所以叫无记。覆,是遮障、障碍的意思。佛法里面所谓障,就是能障碍圣道,障碍你不能成为圣人,你有这件事,你就不是圣人。能障碍圣道,能隐蔽你的清净心,所以叫有覆。

  有覆无记识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我们微细的识里边。识有粗显的,有微细的。我们没有睡觉,我们这样子活动、说话、做事的时候,这个识是第六意识,很明利的,是粗显的,我们自己也能感觉到。还有一种是微细的,你不容易觉知到的,就像我们睡觉的时候,也没有作梦,什么也不知道,但是这个时候还有识,识还存在的。

  就说灭尽定,灭尽定说是识没有了,但是识不离身,识还没有离开他的身体,还有识,但是很微细,很不容易觉知到,是微细的识。这个微细的识,就是细意识。这个细意识里面,有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还有这么多的烦恼。但是因为那个识非常的微细,这个烦恼也随着很微细、很微细的,不明显,所以说无记。虽然说无记,但是他还是有这些障碍,所以叫有覆。

  无覆无记就是我们的前生的业力招感果报识,果报识是无记的,没有这些烦恼。这在唯识的经论里面讲,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没有烦恼;有覆无记识就是第七识。这在唯识的经论里面这样分别,但是在《般若波罗蜜经》里面,不说有第七识,也不说有第八识,就说第六识。但说有这四种识:善识、不善识、有覆无记识、无覆无记识。我们欲界众生是这样子。

  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有三种识,就是没有不善识。欲界的众生恶心强,善心弱;上二界的众生,善心强,恶心很软弱、很软弱,所以他们没有不善,他们的境界很如意。他们就入禅定,禅定已经是果报得到的禅定。随时可以入定,当然有的时候也有掉举。他很快乐,他没有恶心,痛苦的时候也没有恶心。所以他们只有三种心。

  刚才我们说受的时候,说圣人的境界,圣人的识是无漏识,是明相应识,就是无漏智慧相应的识。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在经论里面解释很多很多,若是完全讲,要很多很多时间,我不想多讲,就讲这么多。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说完了,现在就讲「皆空」,说空的意思。这个空,应该分两部分,一个是我空,一个是法空。我们先讲我空。什么叫做我呢?我们通常说话,我们常说我,常是用这个字。我们不学哲学的人,也没学过佛法的人,就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很现成的就是这样讲。可是若是仔细地分析,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

  现在先讲「我」的定义,什么叫做我?《阿含经》上,和《瑜伽师地论》里面,和《大智度论》里面说得很清楚,就是常恒住、不变异的,那叫做我。常恒住是永久的存在,它没有终了的时候。不变异,就是不变化。其它的境界,种种的事情怎么变化,它不受影响,它不变异。不变异,有个「自主」的意思。我这样决定,就是这样决定,你不能影响我的,有自主的意思,所以叫不变异。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叫做我。

  我们先认识到我的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在色受想行识上观察,有没有这个我?如果没有,这叫我空;如果有,那就叫有我,不叫我空,应该是这样解释。

  刚才说的色受想行识,在佛法里面解释,都是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有生有灭的。色法有变坏义,是有生有灭;受、想、行、识也都是有变坏。我们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有的时候起作用,有的时候不起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一注意,讲话的时候,虽然眼睛还在那里,但是已经不见了。你本身一注意什么事情的时候,耳虽然在,但是不听声音。不听声音,耳识那时候不起了,他也有生灭。第六意识也有生灭的变化,也有生灭的不同。

  刚才说细意识,这个微细的意识,实在就是意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个意根。有六根,有六境,有六识。说六识,这个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现在自己能感觉到这个明了性,这是第六意识。说那个微细的意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那个意根,这是两回事,当然互相有关系。

  第六意识也很明显是有生灭的,若是入了灭受想定,第六意识就不起了,就是灭了,但是意根还在,所以说识不离身。在唯识的经论上,你入了灭受想定,你的阿赖耶识还在。识不离身,这个识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如果要离开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就坏了,地水火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里面的生理组织就败坏了,就不可能再活了。

  但是微细的意根继续存在的时候,仍究是没有死。所以佛教里面说人的死与生的不同在那里?不是第六意识生灭的变化,不从那里讲。就是阿赖耶识存在,这个人就

  是活人;如果阿赖耶识走了,实在也就是灭了,阿赖耶识也是有生灭的,灭了,这个身体就不是有情了,就是无情物了,就是地水火风。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不管是前五识也好,说第六意识也好,说第六意根也好,说阿赖耶识也好,都是有生灭的,不是常住的,没有一个常住的我。没有一个常住的东西,那么你认为有一个常住的我,就不对了!没有我可得。

  我们执着有我,这个说法很多,主要就是两个说法,一个是色受想行识是我;一个是离开色受想行识,另外有一个我。现成的话,就是即蕴是我,离蕴是我。这个即蕴是我,很明显地不对,因为色受想行识都是有生灭的,都是因缘有的,因缘离散了,这个身体就是要坏,连识都坏了,那里有常住不坏的我呢?没有。

  说是另外有一个我,另外有一个我,这个地方也有问题。在《中观论》上问:「一合相而知」。你用什么行相知道有一个离开色受想行识,另外有一个常住不坏的我呢?说是能见色,闻声的这个,我能感觉苦乐的这个,我会走路的这个,这个就是我。其实这个不是,能见色闻声的是,就是眼根、耳根,眼识、耳识。会走路的是身体的风道,血管这个血流通地正常,第六识他要动,就会走路,不是有一个我在那里指挥,才会走路。

  另外一个譬喻,在这个地方,《中观论》上不说那么多,就说「一合相而知」。佛在世的时候,当时的外道,所说种种我的相貌,都是色受想行识的相貌,另外提不出来单独我的相貌,所以不能建立我,不能建立离开色受想行识有一个我。

  在《显扬圣教论》上用一个譬喻来破外道的我。如果有我,这个我在什么地方住?说是在色受想行识里面住。在这里住,怎么样住法?说是像人在房子里住似的。《显扬圣教论》的作者说:「如果这样子,主人他可以离开这个房子出去」。房子还在,主人可以出去。可以出去,这个身体的色受想行识还在,这个我可以不在这里。不在这里,那么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还可以活动,那么要我做什么呢?要那个常住的我做什么?那就没有作用。说这个主人离开这个房子,到别的地方去,他也可能死掉了。在譬喻上说这个人是死掉了,这个我也是无常的,就和常住我的定义不合了,所以不能说有我。

  另外一个意思,他譬喻薪和火的意思。像火在薪,木材能烧火,火就在木材里面。说这个我就在色受想行识里面。这样子,火不能离开薪,单独地存在,它不自在,不能单独存在,「我」不能离开心单独存在。薪若烧光了,火也就没有了。色受想行识如果灭了,也就没有我了,这样子讲我,也是无常的,不符合常恒住、不变异我的定义,也没有我。

  他又说:如灯发出光明,光明在灯上面;就像我在色受想行识里面一样。灯油尽了,也就没有光明了,光明也是生灭的。这和常住的我也不对劲。所以即蕴是我,离蕴是我,都是找不到我的,所以叫做我空──我是没有的。没有我,我们平常说有我,说我是什么呢?就是依色受想行识假立一个我,是假立的我名,有「我」的假名字,叫做我,并不是有一个独立、自在、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所以叫做我空。

  上一次讲的我空的道理,我想再简单的说几句。我们众生的生命,佛简单地说明他,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组织成的。我们众生因为有无明,不知道真实相,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五蕴是我。或者是认为色蕴是我,或者认为受蕴是我,或者认为想蕴是我,或者认为行蕴是我,或者认为识蕴是我。我们一般的人习惯上这样子执着,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印度,与佛同时的外道,他们有深入的观察。他们认为五蕴里边是有一个真实的我,这个我是常恒住、不变异。常恒住、不变异的这个我,或者是即蕴是我,或者是离蕴是我。一个即,一个离的不同。

  佛不同意这个见解,说这个见解不对。佛说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有生有灭的。有发生,也有破坏,不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所以没有我。按我们通常心理说,把这个我加上「本来」两个字,他是从本以来就是我,不是由外来的。由外来的,不是我,本来的这一个是我。可是佛说:「本来什么也没有」,也是没有我的。这个意思在法空里面再讲。现在简单说,就是色受想行识,是败坏法,是磨灭法,是有生有灭的,里边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所以叫做我空。大要就是这样。

  现在开始讲法空。不执着五蕴里边有我可得,但是认为五蕴──色受想行识有真实性,那就叫做法执。有我执,也有法执。执着法有真实性,叫做法执。现在说法空,就是破除去法执的意思。

  执着五蕴有真实性这种话,应该再明白一点说,说真实性,是对虚妄性说的。对着虚妄说真实,对着真实说虚妄。怎么叫做真实?怎么叫做虚妄?是凡是有自性的,就叫做真实;没有自性的,就叫做虚妄。有自性,或者说自性有;无自性,或者说自性空。

  现在说法空,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叫做法空。自性怎么讲呢?在这两个字上面说,就是自己的体性,它本身有它自己的体性,就叫做自性。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穿衣服的布。一般说,我们用棉花纺成纱,由纱再织成布,或者说里缕而成布。因纱而成布,在佛法现成的话,就叫做缘起有、因缘有的。如果不用纱来织,这个布自己就有了,这个布就叫做自性有。不需要纱的因缘,不需要人,不需要什么机械,这个布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有。也等说是自然有,是自然而有的。这个有不是由因缘有的,它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有。如果没有纱,没有机器,没有人,没有这些因缘,这个布就没有,这叫做自性空。

  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有的,它没有自性,所以叫做五蕴皆空。说自性,就是不是由因缘有的,是什么时候有的呢?这是没有头的,从无始来就有。若是由因缘有的,因缘变化了,它也会随着变化。不需要因缘有,因缘变化了,它不变化,所以它是常恒住、不变异的,也就是从本以来就是有的,这个就是我。

  常恒住、不变异,所以也就叫做自性。我们在色受想行识上看,又不是这样子。我们身体这个色,生理的组织,生老病死的境界,很明显的是有变化的。所以色蕴没有我,色蕴本身也没有自性,它是不可得,是空的。 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不苦不乐受,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了,才有乐的感觉、苦的感觉、不苦不乐的感觉。这就是由因缘有的,没有这些感觉的时候,那还有受呢!所以受也是自性空的。

  想,想是心去认识,去观察一切法的行相,去观察它变化的情况,是怎么有的,是怎么没有的;是有损,是有益。种种的情况去思惟它,那叫做想。这也就是缘起有,缘起有,也就是自性空。

  行,我们做福德的事情,做非福德的事情;或者修禅定,修不动业。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也都是因缘的境界,所以也都是空的。

  唯独是识,识怎么样说他是自性空呢?识是由意根,意根是由业力招感的果报,这个果报的意根,是常相续不断的。一开始有这个生命的时候,这个意就成就了,一直到死亡以前,意根的果报一直存在。等到死亡的时候,意根就结束了。他也是因缘有的,这个因缘有的意根,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才有识发生出来。所以识也是因缘有的,离开这些因缘,识也是自性空的。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没有一样能够常恒住、不变异的。

  《阿含经》里边,为五蕴还说一个譬喻。说色蕴就像聚沫似的,像水跟水相荡激的时候,就出来沫。人的四大组织成的身体,就像那个沫一样,是一个小泡,一个小泡连结起来,和合起来的。在生理学上,也说细胞,也和那相似。所以这个身体是不坚实的,像聚沫似的。

  受如浮泡。这个浮泡比聚沫的泡大一点,像初下雨的时候,洋灰地上一个泡一个泡起得很快,很快就起了,也很快就灭掉。人受苦、受乐的变化,和那个相似。

  想如阳焰,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我们看地面上好像有水似的,其实没有水。心里面这个想,也类似那种情形,也不是真实的。

  行如芭蕉,芭蕉树,你拨掉把它一层一层的叶子去掉了,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这个行也是这样子,就只是心理和生理,和种种关系的变化,它也没有真实性。

  识如幻事,识像幻化的事情一样。幻术师利用稻草,利用木头、石头能变化出来一只大象,变化出房子,变化出金银珍宝。这些变化出来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我们的识,由根和境界的接触,出来的识也都是这样子,都是不真实。在这个不真实里面,我们能这样子思惟、观察,能把我们原来的,平常执着什么都是真实的心理,能减轻很多。从这个不真实里边去观察它的自性空,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说自性,实在也就是本性空的意思。我们这样去解释五蕴皆空的意思,在经论上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如果是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从三世上去观察,好像更亲切一点,更能亲切去理解到五蕴皆空的意思。我们过去的生命,在现在来看,己经不存在了。不存在,在自性空上看,那也很明显的就是自性空,可是我们还是不大感觉是自性空的。现在的生命,很活泼的存在,行、住、坐、卧,说话,做种种事情,我们说他是自性空,更不容易明白。若说未来的生命,好像能容易体会到。未来的生命,他的因缘还没有和合,还没有成就。因缘没有成就,如果它有自性的话,现在也应该是存在的。我们现在看它不存在,这正好是自性空的意思。在现在来观察未来的生命,犹如虚空,没有一点生命可得。我们现在的生命,若在过去的时候看,就像现在看未来的生命一样,也是犹如虚空。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有少法可得,犹如虚空。你设想这件事,就能体会到它是无有少法可得的。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萨境界,无量劫的修行,他们的智慧利,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是心法,是色法;是众生法,是佛法。他都能通达它是看性空的,很自然的,很容易的,能现出来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在那个无分别的智慧里边,能显现出来。我们普通的凡夫,没有那么修行过的人,只是从语言、文字上去了解。如果是由闻慧再加上思慧,也应该体会到,也应该能了解一切法是自性空的。僧肇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的学生,他说一个譬喻,他说:「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大正藏四十五卷153页c栏)。「譬如幻化人」,幻术师假藉一个什么东西,假藉一枝草,或一个木头,用幻术把它变成一个人,这个会说话,还会走路,还有什么动作。这个幻化人,我们知道他不是真人,但是有这么一个幻化人。「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这个幻化人不是真的,没有真实性。没有真实性,所以叫做空,而这个幻化人还存在的。 我们说是五蕴皆空,也是这样的意思。五蕴的自性是本性空,是无有少法可得的,但是五蕴,这个假法,这个虚妄的因缘和合所生法还是有的,只是它的真实性是毕竟空的。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僧肇用这个譬喻,来开示一切法自性空的意思。

  「度一切苦厄」,这一句是第四个意思,是能观利益──能观察五蕴皆空的利益。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做什么呢?一定是有什么目的,不然的话,何必做这件事呢!就是能解脱一切的苦厄。「厄」也就是苦,就是困难。「度」是解脱的意思,也就是解除的意思,能除掉一切的苦厄。照见五蕴皆空的道理,目的就是度一切苦厄。怎么样才能度一切苦厄呢?就是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

  现在我先说明一切苦,一切苦厄都是什么,都是什么苦?经论把一切苦的分类,分成两种苦,一种是世俗苦,一种是胜义苦,分这么两种苦。世俗苦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一般的俗人,也能明白是苦,这个苦的行相粗显,很明显,我们容易知道这是苦,这叫做世俗苦。胜义苦,就是圣人才知道,他有殊胜的智慧才能明白这是苦,不是圣人,就不知道这是苦。这个苦的行相比较隐微一点,不容易知道。

  什么叫做世俗苦呢?就是我们常讲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这一切苦都叫做世俗苦。我们也能知道这是苦,当然没有佛、菩萨圣人知道的那么清楚,可也能感觉到苦。

  我们一般说生苦,生有什么苦呢?怎么叫做生呢?拿人来说,就是一投胎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就叫做生,一结胎的时候就叫做生。出胎以后也叫做生。这个生有什么苦呢?就是有逼迫苦,在母胎里面很逼迫,不是那么从容自在的。

  经论里面也提到在胎里边的人的心理,和事实上不符合。有几种情形,有一种人在母始里面,他不知道他在母胎里面,他感觉是在厕所里面,在一个污秽的地方住着。或者是在一个又是风,又是雨,在不安稳的地方住,这个人有这个想法。有的人感觉在一个房子里住,可以遮风,可以避雨,还不错。还有的人认为是在一个很好的厅里面,在一个花园里面住,这个境界就高一点,福德大的人是这样子。他不知道是在母胎里面,可是事实上是很逼迫。降生的时候也是很逼迫的,这都是苦。

  生苦里面另外还有一种苦,叫众苦随逐,有其它的苦随逐着这个生苦。他本身是苦,还有其它的苦随着来,那是人么呢?就是老苦、病苦、死苦。因为有生,所以才有老病死,老病死苦是随着来的。

  在《大毘婆沙论》上等于是说一个譬喻,说生苦的事情。他说有一个人在隐密的地方居住,不是在一个很明显的可以见闻觉知的地方住,是在一个很隐密、很藏隐的地方住,谁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但是他有一个好朋友,偏要请他出来,你不要在那里住,请你出来。因为是好朋友请他,他就出来了。出来以后,有三个怨家拿着木杖,拿着刀,拿着剑,就来打他,来砍他,把他搞死了。这个意思就譬喻生苦和老病死苦的关系,因为有生苦,好朋友就表示生苦,把这个人生出来了,老病死就是那三个怨家。生出来以后,又老又病,然后死掉了。所以若不生,就没有这回事。

  我们一般的凡夫,三界六道的众生,都是有生,而后又死掉的。死了以后,他不能够不生,不能在隐密的地方居住下来,他还要再生,生了以后又死。唯独是阿罗汉以上的圣人,他们如果不发大悲心的话,他这个肉身死掉了,他可以不生,不生也就没有老病死。其余的人就不可以,有生,就有老病死。所以生和老病死总是连在一起的,不分离的。所以说老病死苦,也就等于是说生是苦,不生也就不会有这个苦了。在《大般涅槃经》上,《大毘婆沙论》上也有,有说明生苦和老病死苦的关系,也说一个譬喻,这个譬喻,讲《金刚经》的时候提过,现在我们再说一遍。是说用两个女人来譬喻生苦和老病死苦的关系。两个女人,一个女人到一户人家,这个主人看见有一个主人来了,这个女人相貌很端正、很美丽,穿的衣服也好。这个女人来了,这个主人就问她,说你是谁呀?你到我这里做什么?这个女人说:「你不知道,我是大功德天」。玄奘法师翻译,翻作吉祥女,以前的翻译叫功德天。「我叫吉祥女,我叫大功德天」。「你到我这里做什么呢」?「我到你这里来,我送给你很多很多的金银财宝」。这个主人一听这个话很欢喜,「啊,我真是有福报,能感到你到我这里来,送给我这么多的财富」。就烧香、供花,恭敬、供养。在这个时候,看见门外又有一个女人,又有一个女人,他一看,这个女人的相貌很丑陋,穿的衣服也很污浊。这个女人来了,这个主人就问:「你是谁?你到我这里做什么」?这个女人说:「我的名字叫做黑暗」。玄奘法师翻作黑耳,耳朶是黑的。你到我这里做什么呢?「我到这里来,是使令你的金银财宝,这些如意的事情都是衰耗,都失掉,失掉你这一切如意的事情」。这个主人一听,不高兴,就拿着刀说:「你赶快走,不然我断你的命」。这个黑耳女就说:「你这个人愚痴,你没有智慧」。「你怎么呵斥我没有智慧呢」?她说:「你屋子里的大功德天,是我的姐姐,我是她的妹妹,她到什么地方,我就到什么地方,我和她不分离的。你欢迎她,就得欢迎我,你恭敬她,也就得恭敬我,现在你驱逐我,不可以」。他回头来,就问功德天:「外边的女人这样讲话,她说是你的妹妹,是不是啊」。功德天说:「是的,她是我的妹妹,她说的都是对的。我到什么地方,她就到什么地方。我到什么地方都是做吉祥的事,她到什么地方,都做破坏吉祥的事,我们两个常在一起,你要恭敬我,你就得恭敬她」。这个人说:「若这样子,我都不欢迎,请你们都走」。这两个人就都走了。走了以后,就到另外一个贫穷的家里面去,这个贫穷人一看,喔,「你们两个,我都欢迎,都在我家住,不要离开」。这两个女人说:「我到那一家去,人家驱逐我,你为什么欢迎我呢」?他说:「我欢迎你,所以我也欢迎她」。欢迎这个姐姐,所以也欢迎妹妹,「其实我不欢喜这个妹妹,但是因为我爱这个姐姐,因为你不离开,所以我只好都欢迎」。

  这是《大涅槃经》这么讲。这个意思,姐姐就譬喻生,妹妹就譬喻老病死,生和老病死是不分离的。相信佛法的,程度高的菩萨,对于老病死,都不取着,不爱着生,也就更不欢迎老病死。唯有一般的人,因为欢喜生,所以只好受老病死的痛苦,因为它不分离,这正表示世间的事情都是这样子,你有欢喜的事情,就表示有不欢喜的事情,所以有生苦,也就有老病死苦。生苦本身是有逼迫苦,而它又有众苦随逐。

  第二个老苦,这个老的苦,老年人会知道,年轻人自己没有受过老苦,但是看见老苦。可是不直接经验,还不能直接亲切。在《涅槃经》上也有个譬喻,譬如一个水池子,里面有很多的莲华,微妙香洁,甚可爱乐。看也很好看,香气适宜,也很清香,很欢喜。但是忽然间,天上降下大的雹子,顷刻间就把莲华破坏了。人,老一到来的时候,就把壮年好的境界破坏了,身体的形相,和壮年也不同了。作业也衰退,能力也不像壮年那样子;受用也衰退了,味口不是那么好,消化也不强。壮年能受用的事情,老的时候就不行了,受用衰退。寿命也衰退,接近死亡的时候。所以老是很苦的。

  病也是很苦的。死,很多人都很怕死,不高兴死,所以死也是很苦的。怨憎会苦,与自己有怨的人,还要聚会在一起,这是很苦。不愿意有这种苦,但是我们常与人结怨,不和人结缘,我们就是要受这个苦。爱别离苦,可爱的境界,愿意聚会在一起,但是非要分离不可,一分离,心情就忧苦。有很多的忧愁,但是我还要爱,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还要爱,所以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我们希求、欢喜的事情,我们要求,求而不能得,所以也是苦。其实爱别离苦,也就是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也是求不得苦,我求不要聚会,但偏要聚会,这个也是求不得苦,爱别离也是求不得,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已得、未得的不同。已经得到如意的事情,坏了,这时候叫爱别离苦;未得到,而想要得到快乐的事情,追求而不能得,那就叫做求不得苦,有这个不同。或者说爱别离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求不得苦是其它财物的事情,求而不能得。

  这七种苦,算是世俗苦。爱别离苦,或者说是人天如意、可爱的果报失掉了,叫做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算是三恶道的苦,地狱、饿鬼、畜生,是我们不高兴的果报,我们不愿意聚会,不愿意得到那种果报,但是得到了,非要受那种苦不可,这也等于是怨憎会苦。这是《涅槃经》这样解释,这样讲,就把苦的范围放宽了。

  其次就讲到胜义苦,胜义苦是什么苦呢?就是五蕴炽盛苦。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苦是炽盛,像火发出火苗。我们得到色受想行识,拿人来说,我们有的时候感觉很快乐,有的时候感觉很忧愁,有的时候也不感觉忧愁,没有忧苦,但也没有什么快乐,是不苦不乐的境界。不苦不乐的境界,在三苦里面就是行苦,有坏苦,有苦苦,有行苦。五蕴炽盛苦,实在就是行苦。坏苦,就是快乐、安乐的事情破坏了,破坏的时候,我们心情痛苦。安乐的事情存在的时候,我们不会感觉痛苦。其实那个安乐也不是很多,我们人间的事情都是变化的,人的心就会担心,担心我这个快乐的事情会失掉,这个心也有点苦的味道。快乐的事情失掉了,叫做坏苦。

  苦苦,就是苦恼的事情现前了,叫苦苦。苦而又苦怎么讲呢?就是苦恼的事情一生起,我们的心情就痛苦。它并不是生了就灭掉了,它还继续存在一个时期,存在的这个时期,这又是苦。生起来是苦,住的时候也是苦。若是这个痛苦的事情除掉了,灭掉了,那时候才不苦。所以在生的时候是苦,住的时候也是苦,所以叫做苦苦。行苦,就是没有坏苦,也没有苦苦的时候,我们心情是不苦不乐的时候,叫行苦。行苦就是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我们没有感觉有苦,也没有感觉有苦,也没有感觉有什么,没有感觉有乐,也没有感觉有苦,怎么能说它是苦呢?所以这个地方说是胜义苦。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出来苦,要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俱舍论》上有一个颂说明这件事。《俱舍论》上有这么两个颂:「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眼皮这个毛,放在手掌上面,我们也不感觉有什么。「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若把这个眼睫毛放在眼睛里,对眼睛会有损害,我们会感觉痛,而心里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我们凡夫就像手掌,不感觉到行苦。我们感觉到坏苦,感觉到苦苦,行苦我们不知道。「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智者就是圣人,有无漏智慧的这些圣人,初果圣人、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和这些大菩萨。这些智者如眼睛,像眼睛里有个睫毛似的,「缘极生厌怖」,很不高兴这个痛苦,很感觉到这种痛苦,很恐怖这种痛苦。在佛法以外的外道,他们也感觉到生老病死苦,所以也愿意修禅定,愿意得到四禅、四空定那种安乐的境界。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禅定,也都是行苦,所以他们认为四禅就是涅槃,认为四空定就是涅槃,认为那就是最安稳,最究竟的地方,不知道那就是行苦。唯有佛菩萨圣人知道,行就是苦。行怎么样是苦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我们众生,时间是很久远又久远,并不是一百年或几十年,也并不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是无始的,没有开头的。这么长远的时间内,和现在一样,就是贪瞋痴。起惑,造业,受苦,就是惑业苦的流转。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也可能做多少好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你看那个人,佛教徒好一点,其它的,有宗教信仰的,也好一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少数人也好一点,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少数,我们从真实性来讲,没有真实信心的人不在内。没有宗教信仰,依我们看,你看他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以外,是做善事多?或是做恶事多?你若给他算算这帐,就知道人造罪造得多,做善事做得少。做过的这些罪,这些烦恼,这些罪,都还在色受想行识里边。从无始劫以来,你所造的,起很猛烈的烦恼去造种种的恶事。那些烦恼,那些罪障,一点也不会失掉的,都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一个一个的传到现在。这些业障、罪障,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发生作用时,就得果报。或者是现有的果报上去受苦,或者是这个果报结束了,重新去得一个苦的果报。这些苦的果报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在行苦里面,就在色受想行识里面,不过他没有发现,还没有发生作用,我们不大感觉。

  我们平常开车,开着这个车在公路上开的时候,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已经出来信号了,这个车有毛病,但是你不修理。虽然有毛病,可是还很正常的行驶。那个毛病正好就表示这个意思,如果没有信号表示出来,也就是像我们凡夫的境界,不感觉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嘛,不需要有什么宗教信仰。实在来说,有很多很多的危险性潜藏在里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爆炸了,就有问题了。行苦是胜义苦,要佛菩萨开示我们才知道,不然我们不知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