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课丨为何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却得佛授记?

第3课丨为何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却得佛授记?

授记成佛的密意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维摩居士一来就毫不客气地对弥勒菩萨说,世尊当年曾为你授记,说你尽此一生圆满菩提,当成佛道,那我问你,你是用哪一生来授记作佛呢?你是用过去生?未来生?还是现在生?你如果用过去生授记的话,过去生已过,不可授记;如果用未来生授记的话,未来还没来呢,也不可授记;如果用现在生授记的话那就更荒谬了,现在刹那不住,你拿什么授记啊?!大家要知道,弥勒菩萨早就已经是十地以上等觉位的大菩萨了,现在竟然还被维摩居士这样教训,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所谓的授记,按照通常的讲法,打个比方,比如你跪着,由佛陀摸着你的头顶,印可你说,来生何时何地,你当得何果位之类的,这就叫做授记。一般来说只有佛才有资格给别人授记,也只有佛才有资格预言别人成佛。像释迦牟尼佛就是由燃灯佛授记的,他老人家成佛后也曾为许多人授过记,像富楼那、罗睺罗、阿难、五百阿罗汉等等,甚至还有提婆达多。他们的授记都很顺利,只有弥勒菩萨的授记有点问题,出了点小问题。

  据《弥勒上生经》记载,佛陀当年给弥勒菩萨授记的时候,曾经引发过一场小小的风波,有很多大阿罗汉对佛陀的举措感到非常不解,很疑惑,比如像优波离尊者就问了:“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这个阿逸多是弥勒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字,在诸大阿罗汉的眼里,弥勒不过是一个“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普通人,看起来和其他业障众生、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既不会放光动地,也不会隔墙发功,那为什么佛陀却斩钉截铁地预言他必定“成佛无疑”?像弥勒菩萨这种平凡普通、平易近人的状态,似乎和一般大乘经典里描写的那种威神赫赫的大菩萨形象不太一样。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就隐含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了,值得探讨一下。

  首先是“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这里面至少有两层密意。第一,如果弥勒以凡夫身尚且得佛授记,那么一切众生也应该同样得佛授记才对,这层意思正好会在下面由维摩居士讲到,所以成佛的关键不在于身,而在于心。第二,这句话暗示了一个“平常心是道”的了义修法,恰恰和禅宗的宗旨节拍若合。可以想见,弥勒菩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一定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装神弄鬼、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只是平平常常的吃饭、做事、走路、睡觉,该笑的时候笑,该怒的时候怒,他并没有刻意做出修行的样子,但这个就是修行啊!

  真正的修行,其实就在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道场!如果有谁以为生活和修行是可以打成两截的,那说明他还不了解佛法,还没有入门。现在有很多人只要一说起修行,就会联想到深山老林、青灯古寺,他想得简单,以为只要找个清净的地方,募化点钱,带点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可以去住山了,甚至还可以闭关——这些年,我还真没见过有几个闭关闭出东西来的。

  以前如果有人发心要住山,那前辈就会问他了,你有没有住山的本钱啊?祖师讲“不是菩萨不住山,没有开悟不闭关”,住山闭关那是要有大本钱才行的。不然,你以为住山闭关很好玩啊?很多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不离平常世间才能究竟觉悟的道理,他自身的功夫智慧还没有半点火候,就想当然地要去住山、要去闭关了。结果烦恼妄念一来,没几天就开始坐立不安了,什么想老婆了,想老公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往往是还没有住山几天就得下山,没有闭关几天就得出关。

  有的人倒是有股子气,性格挺坚韧的,强打起精神硬撑,结果撑到最后弄出一身毛病,不是生理上的,就是心理上的。还有些人,修出的“成果”是空心静坐,守株待兔,活生生把自己修成了“百不思、千不想”的废人一个,这有什么用?无上佛法难道是这样的吗?所以,那种远离日常生活、远离烦恼人群的修行,更多的,只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妄想而已。这类人物我经常看到,在我们身边可能就有一些,具体是谁就不说了,免得得罪人。

  那么,像你们居士,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修行啊?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一名屠夫,他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修行?难道非得要劝他改行、吃素、放生吗?他能改当然最好,但他改不了怎么办?是不是就不能修行了?不是的,一个拥有圆融智慧的善知识这时就会告诉他,你就从日常杀鸡宰牛的当下,一边工作,一边锻炼自己的觉照能力好了,如果还能一边念佛那就最好不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保持一颗清明无执的心,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这就是修行!搞清楚这点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只要那个屠夫真的做到工作不忘念佛,念佛不碍工作,那么久而久之,你们信不信?他到时自然就会改行,用不着你现在吃力不讨好地去劝说他。

  因此,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最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观察自己心灵的真相,观察自己的思想中是否还留有执著,不管这个执著是来自于经典、老师,还是来自于社会家庭。只要你的思想里还藏有一点点妄见执著,那么你就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如果不把握这点,你就算念再多的经、诵再多的咒,那恐怕都是在错误的地方浪费力气而已。

  此外,大家不要看到佛经上讲弥勒菩萨“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你就错会说那我也不用修行了,或者说等我老一点,等我经济比较宽裕了,那时再来修行也不晚。有这种念头的人,我告诉你们,你这辈子八成是没什么指望了,你很可能会是社会上那种所谓的成功人士,有名有利,但你实际上只是一个“昏睡者”!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不了解自我的真相,你被自己的欲望感官所操纵欺骗,说白了,你还在昏睡当中,除非给你来一次很强烈的震荡,命运的震荡,否则你很难有反省、觉醒的机会。

  其实说实话,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曾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某种人生的强烈触动,像什么生离死别、爱恨无常、造化弄人等等,但因此而反思觉醒的人有几个?有太多太多的人,已经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浸泡得太久了,他们已经失去了去发掘生命真相的动力,他们的精神面貌早已变得愚昧不堪。许多人注定这一生不会觉醒,许多人注定这一生会昏睡到底,这个现实很残酷,但是没有办法,大势如此,只能随缘。佛菩萨佛菩萨有足够的耐心慢慢教化、慢慢等待人类自发地觉醒,所以现实虽然很残酷,但是并不绝望。

  那么,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关于弥勒菩萨的这种特殊风格,在历史上曾经引起过禅和子们的广泛讨论。据《续指月录》记载,以前曾有一位叫做陈秀玉的居士,他看完佛经上对弥勒菩萨的描述后,心里就起了很大的怀疑,于是他就跑去请教当时很有名、很有修行的几位大禅师。他先去找万松和尚,见面就问:“弥勒菩萨为什么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啊?”万松和尚回答说:“真心本静,故不修禅定;妄想本空,故不断烦恼。”这是一个答案。

  他又跑去问香山大润和尚同样的问题,大润和尚回答说:“禅心已空,不须更修;断尽烦恼,不须更断。”这个答案有点问题,造作之迹犹存,见地不透。不过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禅师的答案不管怎样,往往都很精辟,一两句话就概括完了。

  但是陈秀玉听了前面的回答,还是觉得很不满意,他又跑到竹林海禅师那儿去提问,“弥勒菩萨为什么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没想到竹林海禅师的回答更简单:“本无禅定烦恼!”六个字就解决了。

  这下子陈大居士就歇菜了,他感叹道:“唯此为快耳!”这个才是最直接、最了义、最圆顿的答案!

  嗯?有人好像听懂了,这一场高来高去的游戏,那些玄而又玄的问答其实也不过如此,对吧?总而言之,弥勒菩萨虽然表面上一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样子,但实际上他早就具足对于大圆满空性的甚深体验,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绚烂归于平淡,爱恨同于凡夫,不显山不露水,这种境界,当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和小乘行者所能妄测的。

原标题:凭什么不修禅定的他,能被指定为未来佛,真相让所有人沉默丨《维摩诘经·菩萨品》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