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四十二章经》导读
宗舜
《四十二章经》,一卷,全经约二千三百余字,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故称“四十二章”,一般认为是最早翻译成汉文的佛教经典。明蕅益大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解》中称此经:“‘四十二章\\\\\’者,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集为一册,以逗此土机宜,所以文略义广,赅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一、本经的传译
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本经的传来,最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见《高丽藏》本经首及《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其中说,后汉孝明帝梦见金人,因遣张骞、秦景、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今新疆一带)“写取佛经四十二章”。根据《广弘明集》、《历代三宝记》等相关资料记载,初传时间当在公元64―75年之间。
二、本经的译者
《出三藏记集》说竺摩腾译写,《历代三宝纪》所引《宝唱录》,又作竺法兰所译。《高僧传》卷一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后又说竺法兰译经五部,唯《四十二章经》现存。因而后来本经之通行本,皆题迦叶摩腾共竺法兰译。其住锡译经之地为洛阳白马寺。另有《历代三宝纪》称支谦译有一本,与摩腾译者少异。学术界对此存有争议,或谓《高丽藏》本即是支谦译本,或谓支谦译本已佚。圣严法师在《四十二章经讲记》中说:“我们虽然无法确定《四十二章经》的真正译者为谁,但却可以相信是和迦叶摩腾、竺法兰、支谦三个人有关系。这部经虽然是由许多人努力集合而成,但绝对是从印度翻译来的,而且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三、本经的异本
现存主要的有五种:(1)《高丽藏》本;(2)宋真宗注本;(3)唐《宝林传》本;(4)宋六和塔本;(5)明·了童补注宋·守遂注本。其中,《高丽藏》本出于北宋初蜀刻,为现存各异本中最近于旧写本的一种,其后宋、元大藏经皆依之。经文前面有序,与《出三藏记集》所载者相同。明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则认为:“考其文义,《藏本》颇为未安,《遂本》文义俱畅。而遂师必无自撰佛经之理,其本必有所自。故知流通藏外者未必无善本,而不必全执《藏本》以为折衷也。”隆莲法师在《中国佛教》(“四十二章经”条)中指出:“《丽藏》本所据,乃南朝以来的旧文,而《宝林传》本为晚唐改作。六和塔本、守遂注本与《宝林传》本同一类型,真宗注本则是从《丽藏》本演变为《宝林传》本过程中间的产品。”今蔡志忠先生漫画所据为通行之明·了童补注宋·守遂注本。
四、本经的真伪
圣严法师在《四十二章经讲记》中讨论说:“由于这部经到宋朝时代,被禅宗祖师加入许多禅宗的观念及用语,故后代有人怀疑《四十二章经》不是从印度传来,而是中国人自己伪造的,特别是梁启超先生有这样的主张。近人研究《四十二章经》提出疑问者颇多,张曼涛先生主编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十一册,就搜集了胡适、汤用彤、王维诚、刘果宗、梁启超、吕澂、印顺法师等八人所研究的文章。根据印顺法师的看法,虽然一般常见的《四十二章经》的版本中有许多禅宗的观念及用语,但是在《宋藏》(宋朝编成的《大藏经》,共计五○四八卷,也称《开宝藏》)与《高丽藏》中的《四十二章经》,并未见禅宗的内容及用语,应是最真实、最原始的。”由于本经各章的内容多见于阿含部经典,但文字更为简略,《历代三宝纪》引《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十八章。”此说符合本经实际情况。
五、本经的注疏
本经汉文注解现存的有《宋真宗注》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长沙叶德辉始据日本《缩藏》刻出单行。宋·守遂《注》一卷,收在《注佛祖三经》(即《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沩山警策文》)中。明·了童《补注》一卷,即补守遂《注》,每章前有四字标题,为今所沿用。明·智旭《解》一卷,较《补注》稍详。清·道霈《指南》一卷,成于顺治二年(1645),仅分章,无标题。清·续法《疏钞》五卷,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每章前也有四字标题,与《补注》略异。近代则有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宣化上人《〈四十二章经〉浅释》、圣严法师《〈四十二章经〉讲记》等。
六、本经的内容
2.断欲绝求:说出家沙门断爱欲、识心源、达佛理、悟无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而得无上道。
3.割爱去贪:说沙门道法应行乞士法,少欲知足;
4.善恶并明:说十善业和十恶业;
5.转重令轻:说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如病即痊;
6.忍恶无嗔:说有恶人闻善来扰乱者,忍恶不嗔,则恶者自受其恶;
7.恶还本身:说人以恶言骂佛,佛默无对。如送礼不纳,持祸自归;
8.尘唾自污: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
9.返本会道:博闻爱道,未必会道。奉行佛道,所得为大;
10.喜施获福:说随喜人施亦得福报,如一火炬燃千百人之炬,火炬光明不减,所修之福亦不减;
11.施饭转胜:较量施福何者最大;
12.举难劝修:说天下有二十难;
13.问道宿命:说垢去明存,犹如磨镜;
14.请问善大:说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15.请问力明: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净明,得一切智而成佛可称为最明;
16.舍爱得道:说爱欲尽,乃知生死所趣,道之所在;
17.明来暗谢:说见道者,如持炬火入于暗室,其冥即灭;
18.念等本空:说应念道不应稍忽,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19.假真并观: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
20.推我本空:说念四大无我如幻;
21.名声丧本:说虚名危身,如香自烧;
22.财色招苦:说财色如刀刃上蜜,贪之割舌;
24.色欲障道:说爱欲莫甚于色;
25.欲火烧身:说爱欲之于人,如逆风执炬,有烧手患;
26.天魔娆佛:说佛诃天女,如皮囊盛众污秽,一无可爱;
27.无著得道:说修道者不为情欲所惑、众邪所扰,必得其道,如水中木顺流入海;
28.意马莫纵:说慎勿信汝意,意不可与色会合;
29.正观敌色:说不得看女人或与其言谈,见之当如母、姐、妹、子,如莲花不为泥污;
30.欲火远离:说人为修道远离情欲,当如草避火;
31.心寂欲除:说止息淫欲当先断淫心;
32.我空怖灭: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
33.智明破魔:说坚持修道之心,精进无畏,欲灭得道;
34.处中得道:说学道调心,应如调琴弦缓急得中;
35.垢净明存: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如锻铁成器;
36.辗转获胜: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九种难得;
37.念戒近道: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
38.生即有灭: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
39.教诲无差: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皆应信顺;
40.行道在心:说沙门修道,不能如推磨之牛,身行道而心不行道;
41.直心出欲: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
42.达世知幻:轻视富贵如尘土,视金玉如砾石,乃至视诸法生灭如四季变幻。
太虚大师在《〈四十二章经〉讲录》中归纳此经有四大特色:“文简,义富,书古,传洁。”并说:“故不但研大法者味其精蕴,即读古书者亦可资其讽咏;文字又少,即作学校课本亦佳。”在佛教界,则把《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和《遗教经》称为“遗教三经”。而禅宗门下尤喜诵习此经,故讲习、注疏不绝。
蔡志忠先生游心法海,善知经义,以漫画图说儒释道各种经典,莫不直指要旨,深得三昧;今复以天然之颖悟,曼妙之画笔,将《四十二章经》和《八大人觉经》、《遗教经》之大意和盘托出,广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勤修六度、广学多闻、发菩提心而圆成佛道。其内容不仅针对佛弟子行持有严格要求,也对现实人生富有启发意义,实为引导大众修身学佛、处事待人直至究竟解脱之道之善巧宝筏。
蔡志忠先生书成,应三联书店编辑邀请,宗舜不揣浅陋,乐为导读,盼读者因标月指,获如意珠,是所愿也。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序 苏行三居士,将其所著四十二章经讲录,整理出版,问序于予,入佛之至旨也,略叙因缘如次。 苏居士少业儒,长入教会学校,受严格训练,为一热心之基督徒。其服膺耶教,可谓至矣。后研究生物学,致疑于生命来源问题,遍读新旧约章,不得圆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