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 修声闻乘、缘觉乘的人刚开始理解领悟圣人的真理,用觉知一切现象的总相即空相的智慧断绝各种烦恼,用觉知一切现象的空相的智慧成办四事,即:我已具有脱尽生死果报的智慧、建立清净涅槃行的智慧、一一办完应该奉行的道谛的智慧、不再受未来果报身的智慧,也能明了这四种佛法义理。
「世尊!超出世间的无上佛智,是不可能由声闻、缘觉的四智渐至的,及由四缘渐至的。
因为如来所得的出世间上上智,都是无渐至法,换句话说,如来的出世间智慧是顿起的,不是渐次的,所以才是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金刚喻智,就是最高的佛智。世尊!声闻乘、缘觉乘刚开始理解领悟圣人真理的智慧只能断四住烦恼,不能断绝无明烦恼,所以不是最高的佛智。世尊! 因为唯有以第二圣谛智,才能断诸根本烦恼。世尊!如来,应受一切众生供养的、遍知一切法的法王,不是一切声闻乘、缘觉乘所能达到的境界,如来是用不可思虑议论的契合真如空性的无上智慧,断绝所有藏含一切烦恼的根本烦恼的。世尊!如此坏灭所有含藏一切烦恼的根本烦恼的无上智慧,就称为最高的佛智。
「刚开始理解领悟圣人真理的智慧,不是究竟的最高佛智,只是趋向无上的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智慧。世尊!「圣」这个字的意义,不是一切声闻、缘觉可称为圣,声闻乘、缘觉乘成就的只是有限的功德,声闻乘、缘觉乘成就的只是不圆满的功德,所以只称他们为圣人。能契合真如的,不是声闻乘、缘觉乘所能达到的真理,也不是声闻乘、缘觉乘所能成就的功德。世尊!这究竟真理,只有如来、应受一切众生供养的、遍知一切法的法王才能初始觉知,然后在被无明烦恼包含的世间显现、开示和演说这佛法真理,所以才称为圣谛。
无边圣谛①章第六「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②,以一智③断诸住地,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④,亦善知此四法义。
「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⑤,四智渐至⑥,及四缘渐至⑦。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金刚喻者⑧,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⑨。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⑩断一切烦恼藏⑾。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世尊!圣义⑿者,非一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⒀。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壳藏⒁世间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
①无边圣谛:圣人所见的具有无限意义的真理,其实就是佛谛。无边,属于佛的范畴。圣,也作圣人、圣者,梵语为阿离野或阿梨耶(arya),佛家特指大小乘已经领悟到佛道,修行断惑证理获得一定果位的尊者。谛,真理,佛家指佛法义理。圣谛,即圣人所见证的真实不虚的理体;又圣谛,作四圣谛,专指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在世时所传的佛教内容)中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无边圣谛,作为圣之至者(称为圣主、圣师子、圣仙、圣尊等)的佛所见证的真理。
上一章,经文反复地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佛乘在断无明烦恼上,与小乘有根本区别,肯定了佛乘的广大义、究竟义、第一义、无余性,既区别于小乘又涵盖小乘,从而引出三乘归入一乘的重要命题。然而佛乘究竟凭借什么样的义既区别于小乘又涵盖小乘呢?尚未进一步展开论述。
这一章便承接上章展开论述,讲到在各自觉知或者说认识、掌握到的真理上,佛觉知的真理(无边圣谛)根本区别和涵盖二乘所觉知的真理(初圣谛),并具体提出无边圣谛的核心内容即不思议空。
在领会经义时,一定要掌握无边圣谛、初圣谛、圣谛、声闻缘觉谛、无二圣谛等概念的差别。
②初观圣谛:刚开始起心理解领悟圣人的真理。初观,又作初心观,又作初心证。
③一智:也作一切智。佛家有三智之说,㈠为一切智,即声闻、缘觉的智,意即知一切法的总相,所谓总相即空相;㈡为道种智,菩萨的智,即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㈢为一切种智,即佛智。
④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即以第一智成就四事。四断知,四种断惑的智慧知见,其实就是指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四智。
⑤出世间上上智:即佛智。佛家只有三智的说法,㈠为凡夫、外道的智,虽对一切现象能分别种种,却执着其有无,所以不能出离世间,仍受果报轮回;㈡为出世间智,即声闻、缘觉二乘的智,能证见四谛,出离世间,获一定果位;㈢为出世间上上智,能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证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究竟成佛。
⑥四智渐至:即先生苦谛智,再生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
⑦四缘渐至:即先缘苦知苦,再缘集、灭、道谛。声闻缘觉无论是断烦恼,生智慧,证谛理,都是渐次的。
⑧金刚喻者:指金刚喻定、金刚喻智。以金刚喻智慧的能破一切烦恼,断尽无余.金刚喻,本为三乘所共。如证阿罗汉的前一念心,起金刚喻定或智,断烦恼,证无学果。然约破尽一切烦恼的金刚喻智说,声闻、缘觉是还不配称金刚喻智的。金刚喻智,要到等觉后心。这时,顿断一切烦恼,即引起佛智。
⑨ 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用唯一性的圣人真理断绝一切根本烦恼。佛家从各种角度说明唯一,但都归向佛谛,如《法华经?方便品》说「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有余乘,指仍留有今生身果报的小乘;若二,指居第二的缘觉乘;若三,指居第三的声闻乘;居第一的则是佛乘。
⑩ 不思议空智:不思议空,又作究竟空。空是佛家极重要的概念,几乎无空不成佛,但大乘与小乘的空谛颇不一致。小乘认为一切诸法(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现象)生成流转或存在,无非是依赖因缘和四人五蕴假合,不过是暂有的幻相,没有真主(真实的主宰),修行人观得这一切皆空的义理后,决心灰身灭智以脱离这虚幻的一切所带来的生死苦痛,本经前面讲到的「声闻、缘觉初观圣谛」就属于这一范畴。大乘则把侧重点放到内心,认为既然一切诸法依因缘生虚幻无可得,只要内心不执定诸法实在,不产生占有欲念,保持一种无碍自由的境界,便证入空性,心住涅槃,得以成佛,这样修行人身处世间法无须「灰身灭智」也能出世间涅槃,这就叫在有不有(处在尘世心住涅槃),在空不空(心住涅槃处在尘世),空即妙有。大乘的这一义理便成为大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根据。另外,大乘重法,将诸法空性抽象成本元性的真如理体,将理体作为绝对的唯一的真实存在,而理体的空性则是无限无量、遍一切处,在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现象中都存在,因而修行人只要通过最高的智慧(佛智)觉知获得真如理体便能涅槃成佛。从这一义理也能导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上述大乘的空谛,由于它的涵盖广大无边、通融空有无碍、肯定众生佛性,所以褒之为不可思议,当然不可思议也是对佛的范畴的界定。所以,观不思议空谛之智,其实也就是佛智。
⑾烦恼藏:藏含一切烦恼和如来法身的四根本烦恼和根本的无明烦恼。藏,含摄、藏纳。五住地既藏含一切烦恼,又藏含如来法身。
⑿圣义:此处指「圣」这个字的义理,圣与正的意义相近。能证见正法,得正性决定,名圣。圣应有究竟圆满的意义,不究竟不圆满的,不配称为圣。
⒀圣:此处的圣即圣人,与凡夫相对,仅仅义指入了道,有果位。从阿罗汉、辟支佛到菩萨、佛,都可以直接称为圣。
⒁无明□藏:无明烦恼包含。□(くㄩㄝ)鸟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谓言。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聪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见佛者必速解法心得无疑。宜时遣信发其道意。夫人白言。今正是时。王及夫人与胜鬘书略赞如来。无量功德。即遣内人名旃提罗。使人奉书至阿踰阇国入其宫内敬授胜鬘。胜鬘得书欢喜顶受。读诵受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罗而说偈言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为真常妙有的大乘要典。法华、涅盘、楞伽等经的要义,本经都包含得有。在南北朝时代,流通极广。今先以三义,来略明本经的要义:一、平等义,二、究竟义,三、摄受义。一、平等义: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这句话,是极深刻、极伟大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谓言:“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聪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见佛者必速解法心得无疑,宜时遣信发其道意。”
欲讲此「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以前,先作一番简单交代。此经先有刘宋时代,由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于文帝世译出。求那跋陀罗当时译出佛经,共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这部胜鬘经,便是其中的一部。据「三宝纪」记载,当时名为「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
佛法所开示的,是生死的解脱。后期大乘的《胜鬘经》,提出了两类生死。 生死是烦恼kle& 347;a、业karman、(生死)苦du& 7717;kha的延续。《胜鬘经》: 在一般的烦恼——四种住地(与一般所说,见所断
佛教典籍简介:《胜鬘经》 《胜鬘经》,全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又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师子吼经》、《胜鬘师子吼经》、《师子吼方广经》、《胜鬘师子吼经》、《胜鬘大方便方广经
《胜鬘经》全称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据《经录》记载,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一称《胜鬘经》一卷,北凉中天竺国三藏昙无谶译;第二种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文帝时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第三种称《胜鬘夫人会》,是唐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第119卷。
《胜鬘经》课程简介(释绍玄) 《胜鬘经》,全名《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是属于真常唯心系(如来藏系)的重要大乘典籍之一。 「胜鬘」是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的唯一掌上明珠「胜鬘夫人」
《胜鬘经》,全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又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师子吼经》、《胜鬘师子吼经》、《师子吼方广经》、《胜鬘师子吼经》、《胜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三九四~四六八)译。
《胜鬘经》在中国前后有三种译本:一、据《开元录》卷十四载,北凉昙无谶译《胜鬘经》一卷,今已佚失。二、刘宋元嘉十三年,求那跋陀罗译于扬州。三、唐菩提流志所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胜鬘夫人会〉。以上二、三译现存,以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流通最广。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六册、《碛砂藏》第六册、《龙藏》第二十册、《卍正藏》第九册、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