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摄大乘论 第3讲

  第3讲:所知依分第二(第3页第5行-13行)

  (1993年10月3日)

  (录音不全)……那么他找的原因呢,不是变动的,是常,是常一不变的东西,那么这也是不相同的果。找一种驴头不对马嘴的原因叫不平等因。尤其象找原因,跟果太不相同,象上帝创造啊,上帝是什么样儿?是个人的样子,创造的万物那就很多很多,种种不同,而上帝是恒常不变的。所以这常变的东西用恒常不变的东西来作原因,这也是很成问题的,不能作原因。

  再深一步讲,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科学里头、自然科学里头所谓的原因,都是跟果的方面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跟果完全相同的这种原因,在佛教哲学里就叫因缘。而我们现在讲的因果,都是驴头马嘴。在佛教里头认为这是增上缘,而不是因缘。所以现在找真正原因的时候,就找不出来。

  在佛教里头,为什么讲无始以来?以前我们也没太分析这个问题,有始会怎么样呢?一有始啊,它就是有的东西没原因了,有头儿了,以前就不能问了。为什么提无始以来,实际上是针对这个无因论的。以前我们没注意这个,好象一提“无始以来”更渺茫了,但是不是这个非常有针对性的?你说有始的东西,一定是不承认这个东西有原因。就拿现在我们说本能,咱们这个本能前头不问,就是现在开始,那就是表示你不要问原因,这个原因还不如本能。所以这个无始以来也是针对无因论的,一有头就没原因了。

  找原因的问题的确不简单,找出原因来又常常是跟结果之间有误差,情况不相同,(我们觉得)这果一定大于因,那么我们现在找最小的东西,单细胞,夸克,这最小了,还不满足,还可以找更小的,就是说还要找更简单的东西,意思是说这简单的东西才能生出复杂的东西。复杂的东西是从简单的东西里生出来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跟果要不相同,要相同了还不是因了,还要再找那简单的,才能够简而又简,才能给复杂而又复杂的作所在。这种思想是不是合适呢?这个原因的问题不简单,没法儿解决,因为是自己给自己造的麻烦。

  佛教哲学里头讲原因的问题是有很大的真东西,这个所知依就是找宇宙的根源。而宇宙根源怎么找法?刚才咱们说了,一个是无因,根本他找原因不是真诚的,没原因,算了;一种呢,是找跟果完全不相同的东西作为原因,那你要这么找原因就容易找了。

  因果的规律问题是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我们都想,现在市场经济要有规律性,也就是因果规律,什么都要讲因果规律。但是因果规律怎么找法是大问题。你就拿找河流发起的源头,从西藏到四川找、找,水越来越细,细到什么程度才是源,等到没有水的时候才是水的源,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其实源跟水的问题不是从一个小窟窿冒出来,它是宇宙的大气,有这个水分不同的蒸发等元素……,其实它是无始以来,没头儿,它是个循环问题。

  所以人类自己找原因、规律,就这么找法,你看是不是有问题?尤其是常的东西怎么能变?上帝他不变,能出来亚当、夏娃?两个都变了。上帝象个人一样,可他又跟人不一样,是常、不变,可他又变出亚当夏娃。你说这常的东西怎么就生出变化了?那母亲生出小孩,母亲本身她也要变化。有自性的东西在佛教里是有我,有我的东西实际上是能独立存在,不受旁的影响,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如果它既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它又在事物之外,你说它讲得通吗?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

  这个提出来更为绝门,这宇宙的缘起是什么呢,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汉文里翻为“藏识”,储藏的意思,这个好些。我觉得从找原因方面来说,佛教哲学里头找到、发现了阿赖耶识,这在古今中外是件大事。藏,储藏,大家对藏比较熟悉,我们计算机有储藏,有些信息都被我们储藏起来,这可以作阿赖耶识的比较好的比喻。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

  这头一个阿赖耶识就是义,与第二个阿赖耶识一个是所诠,一个是能诠。何处发现了阿赖耶识?而且还起了名字,叫做阿赖耶识?按说阿赖耶识这个词儿,也很特别、很冷漠,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把阿赖耶识叫“藏识”呢?

  “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

  在什么地方说的?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中,一个伽陀,就是一个颂子。这颂子都有总结的意思,它用简单的话来表示复杂的意思,众多的意思,就跟咱们的三字经似的,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容易记忆。伽陀常常是有几个音节的限制,都是单数的音节,五个、七个、九个、十一个、十三个音节这样子。这也是一般的记忆的一种方法,概括了长行的复杂的意思,容易记。

  “无始时来界”,这个无始时来,咱们刚才讲了,这无始不是胡乱说的,是有针对性,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原因,无始时来的原因,就是找头儿的。

  “一切法等依”,一切的法、都有自相、共相的法,就是一切法所依靠的。这个无始时来界,实际上就指的是阿赖耶识。一切法等依,平等依赖,等有完全的意思,完全依靠。

  “由此有诸趣”,由阿赖耶识,由“无始时来界”有诸趣。这个诸趣,在佛教里发现了五趣,趣向,在我们就是人趣、还有天趣、还有畜生趣、还有地狱趣,趣就好象是过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动物界,他有过活、有生命,你要死的东西他没有过活的问题,中国常常说快活,这活,实际上就是趣的意思。每个动物都有他的生活,有不同的生活。之所以有生命,都因为有阿赖耶识,藏识。

  “及涅磐证得”。前面已经碰到过,涅磐也是佛教特别提出的一个最后理想。中国儒道学里也提到,你要知道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涅磐也称圆寂,在藏文里讲是出离忧患的意思,它在这方面不按音翻,按意思翻,就是远离忧患。中国有这种看法,就是圆满,到头儿了。涅磐这个最后理想、最终理想,要按原来是寂静的意思。佛教里的寂静,包括的意思很多,诸趣跟寂静是相对的。藏识有这样的功能,所有的有生活、有生命的东西都要依靠,虽然说最后的圆满的理想也要依靠。

  佛教讲一切动物、生命,都是起于无明,你找头儿,找来找去,离不开无始无明,所以诸趣里就有这样的问题。底下我们还要多讲,就是有异熟的问题,有异熟因、异熟果。就是这个原因方面,不是任何外在有一种东西在操纵,而是由动物本身他自己造的业、造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来决定自己的生活。不是谁能指使谁,说是叫你不受罪了,不是或是上帝、真主,或是什么东西来支配你,实际上都是自己支配自己,换句话就是你自己的无明支配自己,你自己的愚痴支配自己。

  为什么叫做无明呢?就是它对于真理、真实根本不知,对自己的真实面目根本不了解,造成这不幸的结果。怎么表示出来?都是由烦恼扰乱造成的。而结果呢?异熟果的时候,都是飘忽不定。所以人生是苦,不自在。最苦的是行苦,行苦,在因的方面是烦恼扰乱,在果的方面是漂泊不定。

  都是由于贪婪,抓出了贪婪两个字,象现在的市场经济,主要是个贪婪问题。西方经济学讲经济规律,现在找出经济规律来,其实市场经济是一头沉,就是消费问题,也是生产问题,为消费而生产。而消费问题有的部分是必需,是人生活必需的,有的是等而上,是奢侈。你说这个有满足的时候吗?奢侈之上还有奢侈。吃了几天普通的肉类,还想找特别的。

  人类自己就是给自己捣乱,烦扰捣乱。在享受的时候,很不安定,享受完了还希望更怎么着、更怎么着。在书中也谈到,一只狗刁着一块肉,在河边看,认为河里的肉影子是最理想的。人生根本欲壑难填,这个欲实际上是自己在那儿翻腾折腾,没有真实可欲的东西,就是自己制造麻烦。欲界众生为一个吃,一个性,脑子里头离不开,本身就是自己捣乱。“凡所难求皆绝好,一经如愿又平常”。过去说的,求不到,唉呀,简直……,非求到不可,一得到,又一般了。人的心理,自己追求的、向往的,实际是自己造出来的。

  这个以后大家还可以研究,这个欲的问题。人对历史的推动,也跟欲有关系,所以这个趣大概跟欲也都分不开的,当然我们说现在这个现象更普遍更强烈,这些情况都因为有阿赖耶识作后盾。

  “及涅磐证得”,这个涅磐有点儿象声闻乘,追求最后的真实,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追求真理。所以佛教提出了这个问题,找因果,跟找真实成为两件事情,这个也是个大问题。因为世间哲学都把真实跟因果、最后的原因合二为一。就拿唯心论、唯物论说,本体是原因又是真实,而佛教正是把这两个分开了,你找因果的问题,跟找真实的问题是两回事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可是研究佛教的人,无论是华人还是西方,恐怕都容易把这两种合二为一,就是最后的原因必定是真实的。是不是这样?

  而佛教正是存在两方面,一方面有诸趣,一方面有涅磐。而诸趣跟涅磐是两回事。为什么?因为这个诸趣所以有诸趣,都因为你背离了真实,才有生死轮回,背离真实就是无明、无知,你对真实不了解,你才恶性循环。

  而这真实,在佛教里说是法有两种,一种有为法,一种无为法,这无为法在世间哲学上根本谈不到。所以哪儿有圆满的东西?有为法里没有圆满,也没有最后寂静的问题。唯识学到中国来以后,很快就变了质了,就拿阿赖耶识当成真如,当成真实,拿有为法当无为法,把佛教的真正的意义给转变了。于是说中国佛教是唯心论,因为你是崇尚阿赖耶识,这不是唯心的吗?其实阿赖耶识正是要转识成智的、是被转的东西、被改革的东西。

  刚才提到的原因,又把这原因分作不同的两种趋向,两种对向,对法就是对向,两种对向的东西,所以不论是找因果、找最后的真实,这两条路都离不开阿赖耶识。找因跟找真实是两回事,这种意思,大家恐怕在外边都听不到,没人这么讲。为什么?一般讲哲学的人都是把这两个合成一个,没有分成两个的,而佛教的特点正是跟这相反,你找真实跟找因果要分开。

  还有就是我们看《摄大乘论》,好象很枯燥,跟生活好象不发生关系,实际上跟我们生活最密切。前头我们也讲到了,共相跟自相,佛教里说法,它讲的好象是共相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其实它这抽象的东西跟具体的东西是密切结合的,意思就是它这个可行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跟我们的生活、跟思想、跟意识都有关系。认识,主要是我们的认识,就是刚才说的,你不能认识真实,你所以造成生死轮回恶性循环,佛也没办法,佛只能给你说法,就是讲道理叫你明白,明白怎么去求真实,怎么去安排、处理因果问题。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摄藏,一般指摄藏种子,一切诸法种子。从因果上看,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表面的、阳面的,一种是潜在的、阴面的。潜在的就是种子,阳面的就好象是现行。现在所接触的世界,都是表面、阳面的,这个阳面的背后都有阴面的。在中国哲学里就有阴阳,一个阴面,一个阳面,这阴面和阳面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分不开?底下主要是讲摄藏、熏习问题。普通我们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留下的东西,在太阳底下走的时候总有个影子,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不管你是思想的还是身体、嘴上的动作,不是一飘就过去了,它总有一个阴影。现在这个人贪污腐化要知道都有阴影的话,不是光你受法律制裁的问题,你本身自己就给自己造成定案,那他就不会这样的肆无忌惮了。所以你的行为你要负责任,为什么要负责任?就因为你这些行为都留下了阴影,这阴影使你未来的生活有变化,来控制你未来的生活,这不必从外面找力量来管理你,自己就管了自己,说“自作孽不可活”,是不是?所以自己给自己造麻烦的话,不用等外面来警察来抓你、法官来审你。

  用阿毗达磨经里头两个颂子,来证明有阿赖耶识,一是证明阿赖耶识是存在的,此一种为教证,以佛说的经来证明阿赖耶识是有;另外一种是理证,按道理来讲非有阿赖耶识不可。前面的两个颂子都是引的经,释迦牟尼或其它的佛所说的教法,来证明有阿赖耶识。

  前边提到摄藏的问题,摄藏是阿赖耶识的意思,阿赖耶就是“藏”或者“摄藏”的意思。这摄藏的意思,是根据: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

  这“有生”,在世亲解释就是有生之类,在无性解释有生就是一切有为法,有生显然指的是有生命的东西,能生长的,指四生:胎、卵、湿、化生,有生命的才有杂染品法,杂染品法我们讲了就是有漏、有烦恼。不但是有生命的,就是它所谓的外境,都离不开烦恼,这都是有烦恼、有染污的,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污染、环境污染。实际上有生命的东西,不但他本身就是有染污的,环境自然也是这样。

  特别讲到“于此……”,我们重复他前头讲的,这一段就是讲阿赖耶识跟杂染品法两方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有的书里头,杂染品法就指的是前七识或者前六识,这一段的文章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或者前六识的关系问题,也是解释互相依存、互相为因这样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头,都离不开八识,这八识的关系是怎么个样子?一切有生杂染品法,就是前七识,也可以说是前六识,于此摄藏,就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里头摄藏。

  “为果性故”,它怎么在阿赖耶识里头摄藏为果性?指的前七识在阿赖耶识里头时成为果,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里头,成为果。它熏习在阿赖耶识里头成为种子,于是前七识就变成果了,它熏习这个阿赖耶识的时候它本身就变成果了。种子是因,它熏成因,本身就变成果,这句话说的很讲究。

  再来就是“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这个阿赖耶识在这个前七识或者有生杂染品法里头摄藏的时候,在它里头转动的时候,就变成因了。这因是谁的因呢?就是此识,阿赖耶识的因。所以阿赖耶识在前七识里头来运转的时候,它本身变成因,就变成它的因了。这是怎么回事?这阿赖耶识被熏的时候,“于彼摄藏”,就是被熏的时候,被熏有许多种子,而这些种子也成为阿赖耶识将来生起的原因。

  我们说阿赖耶识也叫异熟识,它是一个异熟,是业力所感的,我们这一期生死里头的阿赖耶识,是过去我们的业力所感的一个结果。但异熟因所感的这个结果不只是业,里头也有名言种子。所以阿赖耶识被前七识或者杂染品法包围的时候、在其中转动的时候,有它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后它生起,也靠了这个前七识或者杂染品法熏成的种子使它将来能再生起。

  底下还有许多比喻来比喻两方面互相依存的情况,这个大家将来可以参考《瑜伽师地论》里面的“摄抉择分”。刚才我们也谈到,唯识学的很重要的资料,不但是有经,还在《瑜伽师地论》中特别有三卷,“摄抉择分”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这三卷也是唯识学里最重要的资料。这三卷,我们前头也稍微讨论了一点,就是真谛特别把这三卷翻译成叫《决定藏乐》。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学习的时候,他本人也听到戒贤的讲解,同时他也在那烂陀寺讲过“唯识抉择论”。其实“唯识抉择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指的就是指的《瑜伽师地论》里头这三卷。可见这个资料是很重要的。

  这个资料也讲到转识跟阿赖耶识互相为因的情况,用现在的话就是互相依存的情况。就在我们每人的身体内部,实际上都是八识互相之间打交道。那么讲生命科学、生命哲学,这是在现在自然科学里头很重要的问题,可是是不是用自然科学的办法能够解决生命科学问题呢?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它不容易解决?这我看,主要问题就是把心法跟色法没有严格的分开,也可以说把心法不当作一个能独立的现象。

  我们知道色法在佛教里头讲,就指的质碍转变,方所示现。质碍,就象我们手跟桌子互相接触,就是两方面撞击起来两方面都受影响,我们手也受影响,桌子也受影响,这就是物质的表现。另外还有方所示现,可以取东西南北,在方位上、在空间里头它占有一定的位置,这种叫色法,就是物质的东西。佛教给它定义就是,用手碰的时候互相都有变化,眼睛看的时候,一定有方位、占领一定的空间,这是色法。

  那么心法呢,就是能够分别、了别,就是“能认识”。这两种法都各自不同的。可是由于我们认识心法的时候,是用我们能认识的心来认识我们这个能认识的心,这有相当的困难。而且这个心法,你又不能指出方位来,也不能碰到,我们拿手碰碰它,碰不到,用佛教的话就是无对,没有方所,不能指出来在哪儿。

  能认识的心,对自己能不能认识?这就麻烦了,当你的能认识的心被认识的时候,它已经失掉能认识的作用,它变成被认识的东西了。所以按道理心是不可认识的,不容易认识。所以要研究心,研究心理,研究生命,现在的科学一定要找色法来帮助,来表示心,不能直接认识,心不能直接认识心,等心被认识的时候它已经不是心了。

  有这样认识的困难,于是人类怎么办呢,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能认识”,他相信被认识的东西,不相信能认识的东西,用被认识的东西来证明“能认识”的存在。好象我这生命是活动的体态,非常活动,主观能动性,你认识这个能动性,它就成了死东西,死东西能被认识,于是把死东西当成了不起的东西。人呢,就有点不相信自己能认识的这个主体,好象是摸不着、看不见,到底它怎么存在这还是问题。所以还必须得用被认识的东西来证明这个“能认识”的存在,所以人就有点不自信,不信自己存在。

  心这种现象到底跟物质有什么分别?是不是能单独存在?构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乎总是讲起本体来还是物质最重要,能认识的无所谓、不可靠。其实要是能认识的主体都不可靠,证明被认识的存在就都……(成问题了。录音结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