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摄大乘论 第5讲

  第5讲:第二品(第4页第7行-第5页第10行)

  (1993年10月17)

  (录音不全。此前应正讲:“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

  ……这个以前叫染污,现在科学环境受污染,可以说内外的污染都跟烦恼有关系。每个人的小天地里头,要是烦恼不解决的话也是受染污,如同我们现在环境受污染一样,所以“杂染所依”,所有的有为法里都有有漏,都有烦恼染污。这个第二种义很特别,这是我们这个小天地,或者我们的前六识,整个都受第七识的染污。因为什么受它的染污呢?它有四种烦恼,所以说一切是“杂染所依”,也就是所有的有为法之所以能够叫做有漏、杂染,都跟自己的第七识有关系,就因为第七识有这四种烦恼。

  “识复由彼第一依生”,每一个识,在咱们这个前六识里头,都是因为所有的识第一依生,前头不灭,后头生不起来,必须有这个条件。

  “第二杂染”,杂染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第七识,前头的第一依,前灭后生,第一种义的原因。第二就是第七识的四种烦恼,形成“杂染了别境”。第一种义因为第二种义,这样才识了别境。“了别境义”就是指的普通心意识的识。

  “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前头的“了别境义故”就是属于前头,底下的“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思量,在藏文里有我字,“思量我义故,意成二种”。后头两句,两个故字,就是说意有两种意思,一是等无间义,一是思量我义。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你怎么知道有染污?

  “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这是按理论来决定,这还是批判的性质,怎么才是有,怎么才是没有。第一个讲的是“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首先我们要承认不共无明,我们说这个无明是祸根,之所以我们小天地里头能够受染污,就因为有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或者无智,根本它和智慧正相反,是智慧所对治的。

  普通有相应无明、不共无明。我们普通的是相应,相应的无明跟无知、跟我们所有的烦恼都相应,在一起作恶,在一起起作用,这是相应。另外一种叫不共无明,这个大家大概很少听到,不共无明就是不跟旁的相应,只跟第七识相应,这第七识的第四种无明就是不共无明,这个不共无明非常厉害,它虽然不跟你一块儿走道、不一块儿住,但是它跟你同时生起同时灭,就可以使你染污。所以要你不承认有第七识,不共无明就没有所依了,没有心王了,它这个心所是不共无明,它所依的就是第七识,所以要是没有第七识的话,这个不共无明就没着落了,那就成了过失了。这是第一种证明第七识是有的。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五同法跟前头有色的根,前头五识都是有色的,由有色的根作“俱有依”,那第六识是不是也有俱有依?这五同法就是指的第六识与前五识有所同的法。前五识它有五种根,有色根,第六识,也应该有跟前五识共同的法,叫五同法。五同法呢,“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前五识当然是有色根,这第六识也应该有个俱有根,虽然不是有色,但是也应该有个俱有根。第六识要是没有第七识作根的话,就没有跟前五识相同的俱有根了,这也成过失。 “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前五识我们都很容易知道,它都有一个器官,有眼根、耳根,这都是俱有依,同时生起的依,所依,这个所依都是增上的。佛教里说的四缘,因果律它分了四种,俱有根也可以说是俱生依,眼有有色的根作为同时生起的所依,耳呢也有生起的所依,所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这就是同法,所以这是第二种。

  第三,“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什么叫训释词?就是有点象现在的定义的意思,查字典解释词的意义,定义。指的是“思量”,解释什么是“义”。义,思量的意思、思量我的意思,这是下定义。要是没有第七识的话,这训释词亦不得有,没有思量的意思,没有思量我的这个识。没有这个第七识,“成过失故”,这是又一种理由。

  底下“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无想定是外道的一种定法,灭尽定是圣者的一种定,在三界九地之外、之上有灭尽定,灭,享受这样的定。这两种定本来是有差别的,要是没有第七识的话,这两种定的差别就没法儿确定,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差别就是有没有第七识,要根本没有第七识的话,就成过失。

  “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这个无想定跟灭尽定,主要的差别在什么地方?主要差别就因为有没有第七识,在灭尽定时候,这个第七识也灭了,这无想定第七识不灭。无想定里头时时刻刻有我见,由我见生起我慢,表示第七识它没法灭。

  无想无受,它这里都有关系,这无想定,在第四静虑里有一个无想天,这是外道的一种禅,主要是我见没灭,我见所生起的我慢、我爱也不灭。第七识灭不灭很关重要。一般灭第七识很难,我们必须超出三界九地之外,破了我你才能达到灭尽定,所以这个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差别应该注意,我见灭不灭,我慢灭不灭,我爱灭不灭,假设是不灭的话,那等于无想定。所以无想定跟灭尽定是有很大差别的,并且这两个定是有外道跟我们这个内外之分的。

  “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我们灭不灭第七识,就形成了这两定的不同。所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顿然把第七识灭了,是不是有可能?是不是觉得另外有一种境界能够无想、无受的时候,就把这我的东西破了?而佛教最主要的是破我见的问题,执著有我,执著有我所,分别我见还比较容易破,第六意识里头也有俱生我见,也不大容易破,第七识更不容易。必须真正认识有第七识、认识有俱生我见来用智慧对治它,长时期的才能把它破了。所以这二种见的差别在于建立不建立第七识。有染污就因为第七识有我执我见。

  “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这是个倒装句,应该是这样子的:“于中若无我执我慢,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把我执我慢搁在前头,或是“又无想天若无我执我慢,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一切的时候,我执的现行“现可得故”。这就是在我们本身的小天地里头,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头,无论哪个时候,都有我执现行,“现可得故”。所以无论心里平静的时候,或者心里好象没有什么烦恼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我执还是现行,还在那儿捣乱。为什么呢?“一切时”,这一切时指的是什么时候“我执现行现可得”呢?

  就是“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这也有点倒装的意思。这一切时指的“善不善无记”。所有的我们,不管你做好事、做坏事,做普通的事情,一切时候,这我执都在那儿现行。不是说我们心里头说我怎么怎么样,有明显的思想,没有明显的想法的时候,时时刻刻都有我执,因为你作善的时候都有我执。这是个问题,做善的时候按说不应该有烦恼,因为这“一切时”包括善、包括无记。你做不善的事时,有我执是应当的、是相应,第七识也是同时有我执我见,这不善是应该的,但是这善跟无记的时候,也有我执现行,那就是因为第七识。我们在念佛时、坐禅时,好象是善了,而这里也是有漏的,为什么是有漏呢?不是相应的无明,是不共的无明,是不共的无明所生起的我见我执,在那起作用,时时刻刻在那儿起作用。

  所以这也是讲因果规律,没有第七识就没有这个俱生我见,不但俱生,它不相应的我见它在起作用,在捣乱,不安宁、不平静,还在那儿增益执,用力量支持这儿有我。所有这些我们都不领会,因为这成了自然的现象,没有它反倒特别了。所以在善、不善跟无记,尤其善跟无记心里头也还是有这种我执在同时生起,不是相应的。因为有第七识,所有你做的好事坏事,都曾经有过杂染。

  “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这是相应的意思,不善心,它那个我执我见就相应,有这个相应。

  “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要不是这样子,有同时生起的东西,就是说,只有不善心它能够相应的我见,那个我所的烦恼现行,“非善无记”,善无记里头就应该没有我执现行。

  “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这就是下结论了,所以若立俱有现行,不是相应现行,同时有。我们这个善法,做善事施舍的时候或者帮助人时候,这个时候“俱有现行”,做好事不是相应的,不在一起,但是是同时,所以是“俱有现行”,而不是相应现行,“无此过失”。俱有的我执现行跟相应的我执现行是不同的,做不善的事情的时候,它是相应的我执现行,不相应的俱时我执也跟它一块儿现行,双料的。现行有两种,一种是俱时的,一种是相应的,有这两种的话,就没有过失了。

  那么无明有两种,我执也有两种,我们是在第六意识就有俱生我执跟分别我执,第七识是经常的我执,所以我们要不认识第七识有这东西,我怎么破?破不了,实际上你还是受烦恼扰乱的影响,你心里安宁吗?绝对不安宁。底下就是用颂子作总结了:

  “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无想生,应无

  我执转,成过,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离染意,无有二,三成相违。”

  从这两句话里头分析上面,“离染意,无有二”,而“三成相违”。这两句颂子就是解释上面的,要没有染污意的话,就没有前头两种,而三呢也成相违,这是倒着来,倒着讲前头几句话的意思,要没有染污意的话,就没有二,这无有二是什么呢?就是“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这两个就没有了。这是总结前边的话,要没有染污意,不共无明也没有,五同法也没有。

  三种的成相违,就是底下了,“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无想生,应无我执转,”用后边两个句子来说明上面,指的无有二,跟三成相违。这我执要恒随逐,一切种无有,要没有这个染污意的话,这个我执恒随逐,一切种子都没有,因为有染污意,这我执就恒随逐我,一切时候老有。

  “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要没有染污意的话,一切处,我执都没有。证明第七识存在,因为我执存在。第七识就是不共无明的所依。

  底下说“真意心当生,常能为障碍”。这个很厉害,我们本来可以认识真意,真实的意,可以认识真理、真如,这个认识真理的心本来可以生起,但是,“常能为障碍”,因为它能障碍你,所以你想认识真实必须想法解决障碍问题。

  “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我们有这么个伴侣,如影随形,这是不共无明,不是相应无明,所以这个黑暗的世界很难叫它天亮。底下,“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此意染污故”,它是染污的,“有覆无记性”。为什么它解释是染污的意思?有覆,不是无覆无记性。无记有两种,一种有覆的、有障碍的,一种无覆。这个第七识里头的四种烦恼,都是有覆的无记性,所以造成了杂染、造成有漏。“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它所有的烦恼,二缠,就是所具有的烦恼,对这色无色烦恼,都是有覆的。它举例说明是“有覆无记”,它跟色无色界天烦恼一样,都是有覆无记性。

  “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为什么它不是不善,而是无记,无记里头的有覆无记?因为奢摩他所摄藏的,是为定心,所以它是无记的、是有覆的,这跟上头的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都是有覆无记。

  “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它不是很强烈的,是微细的,所以我们也很难察觉,是微细随逐。

  这前头把三种异名,阿赖耶识的另外的名吧,里头讲心、意、识,于是把意的问题解决了。识,好解决,容易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是“意”需要说明,把这意说明以后,就又回到第三种心体的问题,阿赖耶识为什么又叫心?

  “心体第三,如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这证明阿赖耶识也叫心。前头阿赖耶识已经有两个名字,加上“所知依”有三个名字,所以这里头异名,不同的名字所诠的都是阿赖耶识。

  底下,“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前头的意跟识,都由心体的阿赖耶识、由此为种子才生起的。

  “何因缘故,亦说名为心?”为什么又把阿赖耶识叫心呢?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为什么把阿赖耶识叫作心呢?因为种种法熏习种子,积集,怎么积集,是由种种法熏习所成,积累、聚集成的。这个心呢,是最灵活的,普通我们说心猿意马,一会儿一变,一会儿一变,这心实在是很难捉摸它,你限定它,不容易,最灵、最活。为什么说它最灵、最活呢?用积集两个字可以表示,用种种法熏习、积累所成的不是一种,是无量的,种种就有点……不是一种,很多很多。

  在双周会里也谈过这个问题,有没有偶然性?我们都承认有原因了,原因规定的话就成了死的东西了,机械的了,一点儿活气儿都没有,是不是这样?好象越活的东西它偶然性越强,必然性越小,是不是这样?心很难划分,它的性质很特别。而且上次我们谈到心跟色的分别,心有它的特点。上次说,心理当成一种认识对象了,好象很难范围,一范围就死了,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现在就讲活起来,活泼。我们的佛教哲学,也死气沉沉,一点儿活的气息都没有,都是人云亦云。这人云亦云还是只限于一部分书籍,这种原典没人愿意看了。所以想叫佛教哲学也能活起来,我觉得,一个是要学习藏文,汉藏对照,把名词可以活用,名词、句子都活动起来;一个是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跟世界的情况,共相跟自相要结合起来,我们对于世界上所有的因果规律要持批判的态度,那就慢慢活起来了。

  首先要从文字上活,就要学藏文,当然学梵文更好,梵文的典籍少,所以我们想法子,要使佛学活起来,活学活用,毛选,活学活用,慈氏学也要活学活用。第二要结合实际,自相和共相结合。佛教的共相很奇怪,其他哲学里的共相都是抽象的,而佛教里的共相,是真如、一切法的共相,法性、法界是一切法的依据,这个共相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抽象的。所以这是一个佛教的特点,具体的共相。

  上次咱们说,什么是细微的?什么是粗显的?过去都翻译成粗浅,深浅的浅。世亲就说,对法无我是微细的,人无我是粗浅的。这人无我、法无我都是一种共相,这个共相在一般理论上是抽象的不能证实的,证实必须通过自相。可是佛教里头的共相,法无我、真如、法界、法性,可以证实,是具体的,遍于一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理论证明,还可以通过智慧、可以由定心来证真如,从闻慧、思慧、修慧来证这个共相的真如。

  所以我们闻慧跟一般的闻慧不一样,这些原典,慈氏学的原典,都是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我们的闻慧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特点,所以你慢慢积累,就可以到最后直证真如、证见道的。我们从现在起,慢慢地有闻慧、思慧、修慧,因为我们所凭的是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

  所以我们研究《摄大乘论》这两品的话,一个是对因果律,我们认清了,第二,我们对真实是什么?认清了。这对掌握自己的命运,直证真如,保证我们自己的能够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意义是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底下我们也要讲,怎么有闻慧?唯识性的问题,所以这是认识真实的问题。心,是很活的,我们要把所有的法,也要活起来,使我们的佛教哲学活起来,在我们心里活起来,那就是积累、熏习,用正闻熏习的办法,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熏习我们的心,积集种子,积累我们的正闻熏习,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