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01月19日北京茶缘茶城洮砚馆
信解品第四,涉及到的人物主要是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这四位都是佛的上首弟子。须菩提是智慧解空第一,大迦叶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他们都是资深而又勤修佛道的,佛祖的上首弟子。他们理解领悟佛的以长者穷子为譬喻,演说三乘与一乘法,虽一而说三乘的道理。
经文都非常的平白、通俗易懂,《妙法莲华经》的特点,就是形象语言。几乎每一品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开示佛的一乘法,无上法、无上乘。学修佛法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信解品,从标题上就能开出来,这一品主要讲对于大乘法、一乘法的信心、信解的问题。故事里面说的穷子,本来他是大富长者之子,因小时候出门迷失了回家的路,就一直在外边乞讨。大富长者一直在寻找他,后来终于找到,长者也认出沦落为乞丐的他就是走失多年的儿子。这个时候,有一个什么现象呢?穷子看到大富长者,畏惧不敢走近。本来长者是派人叫他回来,穷子以为是他犯了什么过失错误,人来捉他,甚至怕杀了他,他逃走了。后来长者想办法,让与穷子身份相似的家里佣工去找他,这样才逐渐地走近穷子,把他叫回家里来。先安排他做苦力活,逐渐地让他相信,这个长者的家就是他自己的家,长者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慢慢地,穷子就接受了,也敢相信了。
这个典故说明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都是富家子弟,一切都具备,宝物自德自有,因为迷失了自己的家,迷失多年,不认识自己的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在外边乞讨。这就是佛法里说的大乘法,一般众生、甚至小乘行人他不相信古圣先贤,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祖他所发现的,我们每一个灵性生命自身本来就具备的福德智慧。我们的福德智慧本来都是完备的,但自己就是信不过自己,犹如穷子迷失自家多年,忽然家里人找上他说:回家吧,家里一切都有。他不敢相信,他畏惧。这就是众生对自身价值,对自我存在本身的潜能不认识,虽经过佛祖的点拨,我们还是不敢相信,我真有那么大的能量、能力吗?他不敢相信,怀疑,信不过。
真正的大法就是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提起信心、坚定信念,我们自身的潜力、潜能是无限的,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这就是第四品信解品的大意,文字虽然很多,佛祖当年也是用口语白话,反复地说,不厌其烦,一个问题有时候在一品里面说两三遍,文字虽多,大意其实就是这么一点儿。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特点—形象语言,我们通过这个故事,不断地来体悟妙法真正的微妙之处。
我们看一段《妙法莲华经》的动画影片……
《妙法莲华经》第四品信解品,通过这个故事(长者穷子的比喻),佛祖提醒众生,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心即是佛”,佛是福慧圆满,福德自在。大乘法、微妙法的特点就是“不求自得”,佛法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不求自得”。人说,佛界人不思而得,神界人思则得之,魔(心)界人“求”才能得,鬼(身)界人“争”才能得。
我们手里都有“闻诵妙法莲华经歌”,这是唐人读诵此经的感悟。
闻诵《妙法莲华经》歌
——唐·修雅法师
山色沉沉,松烟幂幂。空林之下,盘陀之石。
石上有僧,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
(注:白莲经即指《妙法莲华经》)
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藉。
偶然相见,未深相识。
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彦,是昙翼?
(注:昙彦、昙翼为古代两位高僧)
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有妙义。
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
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今正是。
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
光辉一万八千土,土土皆作黄金色。
(注:这是第一卷佛祖要说《妙法莲华经》,显奇特瑞相,众人都不解,来问弥勒菩萨)
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
我亦当年不出户,不欲红尘沾步武;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行行皆宝所。
我亦当年爱吟咏,将谓冥搜乱禅定;
今日亲闻诵此经,何妨笔砚资真性。
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半虚弃;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
(注:这是在后面几品里面讲到的典故:聚沙成塔、滴水成河)
我昔曾游山与水,将谓他山非故里;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山河无寸地。
我昔心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虚拘束;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无物为拳拲(gǒng)。
师诵此经经一字,字字烂嚼醍醐味。
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
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
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
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肠,饭之腑。
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gǔ,瞽本义:瞎眼)!
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
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
合聪不聪,合明不明,辘轳上下,浪死虚生。
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
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
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
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
如是则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合龙赞咏,鬼赞咏,佛赞咏。
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qǐ)首而归命!
在座大家都喜欢和修雅法师一样吟唱咏诗,不要顾虑是不是跟法不相应?跟定不相应?不要有这样的顾虑。他跟禅定不相违背,不冲突。大乘,大在哪儿?大法无法;微妙法,微妙在哪儿,妙在哪儿?大化无方。大法无法,大化无方。妙法莲华经中,佛祖给我们开示了一种理念,他非常悠远、开阔,能够提升我们众生的认识高度、提升我们众生的精神境界,甚至从根本上提升我们众生气度、度量。
大乘佛法是在唐代时,随着禅宗的普及,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大乘经典的义理,被当时很多人去参悟、领略。今天,我们在倡导文化大发展的大好时代背景下,学习参悟《妙法莲华经》的妙旨,非常契合时代精神,这也是一个好的、难得的时节因缘。我建议以后经常诵读妙法莲华经之歌,甚至能够唱诵就更好了,妙法莲华经之歌中间这一段最好,文字比较押韵。这个单子大家都保留,一定都保留,我们要把他熟读,在一些其他的场合我们可以广为读诵、传诵。把《妙法莲华经》的经义妙旨,通过妙法莲华经之歌来发扬,广为传诵,有利于大家提升认识高度、提升精神境界,开阔我们的气度,量大福大,不思而得!通过学妙法,我们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福德智慧,成就自己的善愿。大家说好不好?这个歌好啊!
居士:师父您今天讲的第四讲,我通过四讲的学习,我认识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经之因缘的;方便品第二是以权巧方便教化众生;为了让众生进一步明了教义,佛陀继而说譬喻品第三;今天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强众生之信念,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见,信念之重要性,可说是入佛法之门。师父给我们讲说《妙法莲华经》,是我们殊胜的因缘,使我们进入法门,充满法喜。在此听经是我们得入法门的福报,人必须在无量劫来种下深厚的善根,才能得闻《妙法莲华经》。若人恭敬,无有异心,供养诸佛,一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不应生分别心,种善根应发深般若,有坚固心,若人精进,常修慈悲心,众生得往生,往生度众生,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殊胜之事,我等如何能报得了佛之大慈悲恩德,感谢师父!阿弥陀佛!
师父:我们大家发心纯正,信心非常专一,求佛法、大法、妙法的信念、志趣非常高洁。上次我们说,这里虽然不比佛祖的灵山大会,但佛祖当年曾经说过,哪里学习《妙法莲华经》,哪里就是灵山法会的延伸与再续,借用今天的话,我们这里也可以说是灵山的小分会场。只要信心专注,意趣高洁,我们就都能够得到法益。
下面有一段妙法莲华经之歌的说明文字:
诗的第一段先声夺人,由远及近将读者带入山色苍茫松烟弥漫,深林空旷巨石盘陀的画面,再凸显出跏趺横膝吟诵《妙法莲华经》的高僧形象,接着宕开笔触,将镜头切换到听法留虎迹、奇花百鸟衔的周边环境,以衬托出高僧说法,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诗人以对高僧是古人今人的疑问悬想,营造出神秘惝恍的氛围。接着叙写诗人听闻此经的神情态度、心理感受,谓《妙法莲华经》是灌溉焦肠的醍醐,是滋润心田的甘露。是佛陀的本心,是祖师的禅趣。听诵《妙法莲华经》,即可当下识取本心,举足投步,扬眉瞬目,皆是从道场中来。
《妙法莲华经》的要旨,就是使每个人体证到原真的本心,使秽浊世间化作佛国净土,使有情无情悉于一念回光之中顿悟成佛。
第二段写听诵《妙法莲华经》,豁开慧眼,矫正了自己禅修过程中的偏颇,打开了心灵的另一扇窗户:过去枯守“空寂”、“无心”;如今顿然明白,它只不过是方便化城、羊鹿小果。过去足不出户、逃声避色;如今顿然明白,这并不能获得精神的圆满。佛法在世间,烦恼即菩提。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过去吟咏诗什、搜索枯肠时,担心妨碍禅定;如今顿然明白,笔砚文章也可以作为文字般若,在诗情画意中显发本心。过去聚沙为塔、儿童狎戏时,以为是抛掷光阴;如今顿然明白,只要念念纯真,再平凡的行为中也有深厚的佛心,也可显示着庄严的佛性。过去游览山水,认为他山非故里;如今顿然明白,举足下足都没有离开故乡,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本际,因为山河无寸土,家舍即途中。过去调伏心猿,总是采取强行压制手段;如今顿然明白,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彻见自性。……
这一系列巨大的转变和崭新的生命体验,都是在听闻《妙法莲华经》后产生的,由此可见听诵《妙法莲华经》在自己生命深处产生了何其强烈的震撼。
第三段写《妙法莲华经》的大乘法理,藉助吟诵深入人心,如甘露醍醐,声声句句,皆显露着白牛般的本心本性。这纯和清明的自性,虽疾似飘风,骤如闪电,却并不存在于别处,而是在搬柴运水、开单展钵、行住坐卧的日用之中。但世人却不知日用之中显发着纯真的佛性,遂成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酒囊饭袋,沉湎声色,流连火宅,长者殷切焦虑地扬声呼唤,他们仍迟迟不愿清醒、回头,与聋者瞽者无异。世人耳聪,听经时却聋;世人目明,看经时却瞎。该聪时不聪,该明时不明,可怜可叹的世人,如同汲水的辘轳,忽上忽下,轮转在生死的苦海,白白地抛掷了生命!诗人感叹如此无上的大乘妙理,非世人所能知能识,并赞颂诵经者原来是医王化身,佛陀再世,他诵经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治众生的心病,使迷惘者清醒,使狂乱者安定,使污秽者洁净,使褊邪者正直,使凡庸者神圣,成为天人恭敬、龙鬼赞咏、佛陀所许的修行人。
在诗的结束,作者再一次浩然长叹:听闻如此精妙绝伦的《妙法莲华经》吟诵,那些悖离本心本觉追逐外境之人,还不快快幡然醒悟,稽首合掌,信受奉行?
此诗体制博大弘丽,意象缤纷绮错,声韵抑扬跌宕,音节古雅磊落,加之磅礴饱满的气势,奔放恣肆的抒情,高华澄明的意境,上干真宰,笔夺造化,流漾着深邃凝重、隽朗超逸、端严优美的佛心、禅韵、诗情,是炉火纯青妙造毫巅的化境。它是作者从生命深处喷涌而出的万斛清泉,表征着诗人对《妙法莲华经》与禅之真髓的通灵透彻的体证。
妙法莲华经之歌是唐人的作品,我们今天听起来非常能够开悟。但愿大家也能够熟读、熟诵。好,今天的第四品—信解品,就是强调信心,然后去解、再去行,最后证得果位,证得圣果。信、解、行、证,是我们学习佛法走的一个基本脉络,这一品就是强调信解的。今天这一品就先到这里。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