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尊者见到佛陀以后,一面顶礼,一面忍不住悲伤哭泣,痛恨自己从无量劫以来,一向偏重多听多学,而没有能够完全具备解脱道力。于是,阿难尊者诚恳地向佛请问,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微妙的奢摩他(止念静觉)、三摩钵提(如幻三昧)和禅那(离相寂灭)法门当中,其最初的入门方法是什么呢?”

  【无始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无量劫以来;其二、是指世界无始无终,找不到开始之处。

  【未全道力】尚未完全具备四谛(苦、集、灭、道)当中的“道”谛。阿难尊者已经见道,但修道尚未完成,所以叫做未全道力。

  【奢摩他】一般翻译为“止”,是指经由“止息杂念”,而获得觉悟修行方法。

  【三摩】全称叫做“三摩钵提”,或者“三摩提”,或者“三昧”,是指定慧等持的修行方法。在《圆觉经》当中,也特指如幻三昧。

  【禅那】字面意思是“静虑”,在这里,以及《圆觉经》当中,则指的是寂灭离相的修行方法,类似于中国的禅宗法门。

  【最初方便】最初的入门方法。

  按照通常的说法,阿难尊者此时大约已证初果,是小乘见道位,只见空性,未见法身。因尊者过于重视听闻和记忆,忽略了闻、思、修三部曲当中的“修”,而迟迟不能够实证四果阿罗汉,在佛陀身边,几乎算是一个特例,因为,世尊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比丘弟子,都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就道力来说,初果须陀洹,还不足以降伏大梵天的咒语,甚至于,还会被咒语所控制,而不由自主,这就叫做“未全道力”。因此,阿难尊者才会有这次险些破戒的经历。那么,如果破戒了,有啥严重后果吗?有的,第一、依照戒律,阿难将会失去比丘的资格,失去戒体;第二、在这一生当中,阿难将无法证得四果,最多证三果。这是因为,破戒,是证果的极大逆缘。换句话说,证圣果,也是需要因缘的,极为殊胜的福德因缘。

  咱大家开悟自性也是如此,也需要福德因缘。这个因缘,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宿世修行的积累,那叫做善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今生的努力修学,首要的是发起真实道心,也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其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修学。

  这次经历,让阿难尊者很惭愧,由于听闻过许多佛经,他知道成佛需要实修三种法门,如《圆觉经》所说,在“若诸菩萨,悟净圆觉”的基础上,实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妙法,就可以成就无上正觉。所以,阿难尊者就向佛请问,这三种修行,其最初的入门方法是什么。

  ——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如佛陀在《圆觉经》所说,那就是“悟净圆觉”呀。

  显然,阿难尊者虽然已经见到了空性,证得了初果,却还不曾全面明了净圆觉心,还不曾亲见自己的不生灭妙性。因为,见空性,只是明见了自性不实;而见佛性(净圆觉心)呢?在明了自性不实的同时,还要明了其不生不灭,并且妙用无边,含容一切,才可以,那才是正觉。

  如此全面地明见自性,现量明白,就叫做“悟净圆觉”,如《楞严经》后文第八卷,以及许多佛经所说,也叫做大乘“悟无生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此悟境,实非小乘“悟无生忍”,可以相提并论。大乘小乘,所觉悟之妙性本无差别,只是,觉悟的透彻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后文,世尊将解答阿难尊者的问题,将会开演“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其实,也就是一步步地教咱大家,如何去“悟净圆觉”,去觉悟本有的不生灭妙性,从此而趋入究竟坚固的解脱之路。所谓“首楞严”,翻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正是指不生灭妙性呀。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当时,还有像恒河沙那样多的,数不清的菩萨们,以及十方世界的大阿罗汉和辟支佛们,等等,也都很希望听到佛陀的解答。大家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安静地恭候佛陀宣说妙法。”

  虽然阿难尊者所问的问题,仅仅是“最初方便”,也就是最初的入门方法,但是,借着这个难得的缘起,佛陀将要开演的,却是一部恢弘的《楞严经》。因此,三乘圣者,包括数不清的菩萨们(大乘)、辟支佛(中乘)和大罗汉们(小乘),都对此有所预知,便一起默然静坐,准备聆听世尊所开示的难得大法。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本段经文,原来是放在后面,由于圆瑛法师等等大德们,经过仔细推敲,认为放在这里更合适,全文会更加通畅,颇有道理,特此随顺。)

  “这时,世尊在大众当中,舒展出紫金色的手臂,为阿难尊者摸顶加持。”

  “然后,告诉阿难和听法的大众:有一个了不起的三昧法门,名字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它具足一切修行法门,它是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都共同因此而超越生死轮回的,最微妙庄严的解脱之路。现在,请你们大家仔细聆听。”

  【大佛顶首楞严王】是本经所开演的妙法之名字,无所不包容,无处不在,叫做“大”;正等正觉名为“佛”;无比尊贵,叫做“顶”;一切事究竟坚固,名为“首楞严”;一切法之根本,最为究竟,故称“王”。

  如此之法,可以总摄一切法,正是究竟了义之佛乘,一切如来,都从此门而超出生死轮回,乃是最微妙不可思议的庄严解脱之路。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尊者于是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领受佛陀慈悲的教诲。”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陀问阿难尊者:你和我是一家人,情同手足。那么,你最初发起修道之心的时候,是因为在佛陀的教法当中,看到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一下子就舍弃了世上亲人之间的恩爱感情,而出家的呢?”

  【同气】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同一个血统,故名同气。

  【情均天伦】佛陀虽然不会落入感情牵挂,但也不会拒绝自然的亲情;更由于阿难对于佛陀极为尊敬与信任,佛陀也就把阿难看作如同亲兄弟一般。所谓的“天伦”,父子兄弟,夫妻儿女,等等,直系亲属之间,乃是天地间最紧密的伦理关系,故名“天伦”。

  【深重恩爱】对于人来说,恩情之深,莫过于父母;爱恋之重,莫过于夫妻。像这样的深重恩爱,能够放得下的人,的确不多。

  即使,有些人还不曾成家,比如阿难,但是,内心当中对于男欢女爱的向往,对于双飞双宿的羡慕,乃是青少年的人之常情。能够毅然放弃,而出家修行,必然是有极大的因缘。

  在讲说首楞严妙法之前,世尊特意发问,问阿难到底“见”到了佛法当中的啥殊胜之处,才毅然出家的。这,就引导出了,关于“见”的问题,乃至于后面的“七处征心”,也从此而开启。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恭敬地回答佛陀:我因为看到如来,您那三十二种不同凡响的美好相貌,身体与光明交相辉映,就像琉璃宝一样清净无暇。”

  “于是,我时常这样想:如来的相貌不是从父母的欲望和情爱当中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欲望之气粗俗脏乱,男女交欢的时候,腥臊恶臭的精血混杂在一起,于是有了新的生命。但是,却不可能诞生像如来这样纯净的身体和美妙的光明,并且放射出紫金色的种种光芒。”

  “因此,我无比地敬爱佛陀,并心甘情愿地跟随您剃发出家。”

  【三十二相】在人间示现做教主的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区别于普通人的相貌,非常庄严。具体内容,请查阅《佛学大辞典》。

  正如阿难尊者所说,男欢女爱的欲望之气相当粗浊,精子卵子都是些腥臭的液体而已,它们在一起,是不可能产生如来那清净光明相好之色身的。

  同时,咱大家必须要知道,如来示现入胎,假借着母体而现出人的身形,为咱大家演说妙法,是一种极其慈悲的方便,并不是说,如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乃真实智慧,大家需要深入观察。

  其实,咱大家也是一样,咱这个色身,是父母给的,是咱自己的欲望心,结合父精母卵而合成的。但是,并不是说,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最多,它只是咱暂时的住所而已。阿难尊者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由于见到世尊清净光明相好之身,无比仰慕,也因此而相信,佛陀之法,必然极为殊胜,所以,他才跟随佛陀剃发出家,学修正法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陀说道:很好,阿难!你们大家要知道:一切芸芸众生,之所以从无量劫以来,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停地连续流转,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有的常住真心,不知道自性清净之体本来就是纯净光明的。所以,就拼命地运用种种妄想分别,正是因为这个妄想分别是极其虚假的,毫无真实可言,所以,才有了同样虚假的生死轮回。”

  【生死相续】众生的色身有生有死,色身死了以后,神识并不会死亡,还会随着业力,感应出新的色身,就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果不证圣果,就没有穷尽的时候,这叫做生死相续。

  以上所说也叫做“分段生死”,是三界内众生的生死相续,阿罗汉就能够断除分段生死。此外,还有一种更加细微的生死相续,叫做“变易生死”,也就是三乘圣者,以无漏慧,断除了粗烦恼,但根本无明还在,其微细的心念变化当中,感应出了微细的因果,相互交替发生,称之为“变易生死”,只有最终成佛时,才能够断尽。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常住真心就是自性法身,不生灭的缘故;性净明体就是本觉佛性,本来清净光明的缘故。这两者,是一不是二,虽说是一,却终究不可得,故名不可思议。达摩大师《血脉论》当中,也把它叫做“圣体”。

  【轮转】在众生的生死相续当中,时而随着善业而上升,时而随着恶业而下降,就这样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当中轮回转动,无法停止。

  如佛所说,咱大家之所以生死轮回不停,就是因为迷失了自己本有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于是,只好每天运用妄想分别来度日,妄想,就是生灭念头,也就是生死轮回的根呀。

  因此,要想解脱生死轮回,咱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真心,运用真心,而不再运用妄想分别,自然就会到达涅槃彼岸。可是,由于真心无相的缘故,难以直接观察,需要借假求真,先要找到咱的妄心,也就是识心才可以。所以,才有了下文世尊所发起的“七处征心”,这是古人总结的,“征”就是询问与求证,世尊发问心在何处,阿难回答,世尊再一一破斥其谬。最终,显发出妄心无体,了不可得,只是虚妄的六尘缘影而已。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你如今想要探求无上正觉之路,开发出真正光明本性的话,应当直心回答我的问题。你要知道,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都是从同一条道路上,超越生死轮回的,那就是常用直心。心口如一的缘故,从初发菩提心,直到最终成佛,中间永远也不会有各种弯路出现。”

  【直心】爽直通透之心,所想、所说、所行,这三者完全一致,就是普通意义的直心。

  要求再高一些,那么,只有当心不沾染境界的时候,不牵挂,不留恋,也不拒绝的时候,心地才会通透光明,那才叫做“直心是道场”的直心。

  【心言直】心想和口说相一致,是最基本的直心。

  【终始地位】从最初到最后,所有的阶段和过程。

  【诸委曲相】各种曲折状况。

  学佛人都知道“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这出自于《维摩诘所说经》。可是,在如今时代,如今社会,时常拥有直心的人,反而变成了另类,似乎是不正常的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非正常人”。如果不学佛的话,或许,成长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大有可能。

  学佛修行之难,难就难在,世间法越来越污浊,到处都是颠倒,黑白颠倒,是非颠倒,人伦颠倒,善恶颠倒。在颠倒的环境里面,它需要你说假话,否则,就不好生存了。而您却想要拥有直心,想要修学正法,想要心口如一,似乎,这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啊。社会如此,寺庙里也是如此,寺庙,哪能够脱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呢!嘿嘿,难道,想造反不成么。

  除非,除非咱的心放下了执着,不再会轻易被境界所影响,任它山高竹密,咱呢,就如同道川禅师那样,“云自高飞水自流”。哎,山再高,白云都能够飘然而过;为啥呢?因为它轻灵,可以随风借力,虚融淡泊的缘故。竹林再密,溪水却总能穿流其间;为啥呢?因为它无形,不会到处流连,柔和调顺的缘故。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想要在这尘世里修行,请让自己的心,清高超过白云,一览世间万象,无需分别在意,不妨飘然而过。请让自己的心,柔顺形同流水,任它鸡鸣狗盗,咱都哈哈而已,关起门来用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你因为看见如来的三十二种好相,而发心出家修行的时候,你是用什么看见的?又是谁产生了喜爱和向往呢?”

  【发心】发起某种心愿,或者某种志向。

  【缘于】由于,因为。

  【爱乐】喜爱和向往。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回答说:世尊!像这样的喜爱和向往,来自于我的心和眼睛。用眼睛看到了如来殊胜的相貌,由心中产生了喜爱和向往。因此,我才能够发起修道之心,希望跟您出家,舍弃烦恼的生死轮回。”

  阿难尊者这样的回答,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咱大家都很好理解。世尊呢,目的在于引导阿难说出“心”和“目”这两个字,接下来,世尊将会用询问的方式,来帮助阿难和咱大家,找到自己的“心识”所在,也就是所谓的“七处征心”。而“目”当中的“真见”,或者叫做“见精”,显然也离不开心,属于心的见闻觉知之作用,世尊将会在第一卷末尾和第二卷当中,通过十番反复观察辨析,帮助咱大家逐渐明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你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喜爱和向往,来自于心和眼睛。因此,倘若不知道心和眼睛在什么地方,就没有办法降伏心中的尘劳烦恼。这就好比一位国王,自己的国家遭到了贼寇的侵略,于是,他就发兵前去讨伐剿灭,那么,他必须要知道贼寇在什么地方才行。”

  “你要知道,使你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的,心和眼睛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啊。那么,现在我来问你,那个所谓的心和眼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尘劳】也就是前文的“尘累”,烦恼的别名,被六尘境界所缠绕,而苦恼不堪。

  【咎(音:旧)】过失,罪责。

  【心目为咎】“心目”应当理解为“心和心的见闻觉知”,正是见闻觉知的攀缘,才造就了生死轮回。

  咱的心和眼睛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奥妙。眼睛长在脸上,挺明显吧,可是,眼睛里面“见”的那个能力到底在哪里呢?就成了难解的问题。而咱的心,到底在哪里,是在大脑里面,还是在心脏里面,等等,一下子还真难以回答。

  实际上,这个问题推而广之,世尊就是在问阿难以及咱大家:见闻觉知在哪里?六根在哪里?所谓的生死轮回,六根对于六尘的攀缘、分别与执着,就是罪魁祸首。所以,只要咱找到六根,就可以让它放下攀缘、分别与执着,那么,咱的生死轮回,也就开始冰消瓦解了。

  六根当中的作用,就是见闻觉知,乃至于思维分别,等等;而六根的根源,就是咱的心,识心。见闻觉知与识心,是无法分离的,所以,世尊把它们合称为“心目”,说道:“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因此,后面的所谓“七处征心”,就是在深入探究,这个“心目”到底在哪里。

  (以下为第一处征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