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有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长住。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于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故云门至于骂佛。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谓之褝。离意而谓之玄。故学佛者必诋褝。而讳义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为用也。且褝者六度之一也。顾岂异于佛哉。之奇以为褝出于佛,而玄出于义。不以佛废褝,不以玄废义。则其近之矣。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曰闻斯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岂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学佛之敝,至于溺经文,惑句义,而人不体玄,则言褝以救之。学褝之敝,至于驰空言,玩琦辩,而人不了义,则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昔达磨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亦佛与褝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刚经传授。故六祖闻客读金刚经,而问其所从来。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金刚经者始于五祖。故金刚经以是盛行于世。而楞伽遂无传焉。今之传者,实自张公倡之。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楞伽因缘。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一日入琅玡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楞伽经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闻羊叔子五岁时,令乳母取其所弄金环。乳母谓之,汝初无是物。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生为李氏子也。白乐天始生七月,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谙识声律。史氏以为笃于才章,盖天禀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筋,不能算之矣。然以沦于死生,神识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生尝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其能记忆前生之事,岂不谓信然哉。故因读楞伽新经,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
书楞伽经后
宋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慧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观楞伽宝经阁笔记
观楞伽宝经记,盖为观经而作也。以此经直指众生识藏即如来藏。显发日用现前境界。令其随顺观察自心现量。顿证诸佛自觉圣智。故名佛语心。非文字也。又岂可以文字而解之哉。故今不曰注疏,而曰观经记。盖以观游心。所记观中之境耳。此经为发最上乘者说。所谓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以文险义幽,老师宿学读之不能句。况遗言得义,以入自心现量乎。昔达磨授二祖,以此为心印。自五祖教人读金刚,则此经不独为文字,且又束之高阁,而知之者希,望崖者众矣。惟我圣祖以广大不二真心御寰宇,修文志暇,乃以楞伽金刚佛祖三经,以试僧得度如儒科。特命僧宗泐等注释之。颁布海内。浸久而奉行者亦希。清幼入空门,切志向上事。愧未多历讲肆。常见古人谓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贵在妙悟自心。心一悟,则回观文字,如推门落臼,固不难矣。因入山习枯褝。直至一字不识之地。一旦脱然自信。回视诸经,果了然如视归家故道。独于此经苦不能句。余居海上,时万历壬辰夏。偶患足痛不可忍。因请此经置案头。潜心力究。忽寂尔亡身,及开卷读百八义,了然如视白黑,因忆昔五台梵师言,遂落笔记之。至生灭章,其患即愈。及乙未春,因弘法罹难。幽囚困楚中。一念孤光未昧。实仗此法门威德力也。顷蒙恩遣雷阳。丙申春,过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海于净土中,请益是经。因出前草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并三译本,稽首属余,请卒业焉。余携之。以是年三月十日抵戍所。于四月朔即命笔。时值其地饥且疠。死伤蔽野。余坐毒雾尸陀林中,日究此经,至忘寝食。了然如处清凉国。至七月朔,甫完卷半。比与何孝廉复元,率父老掩胔骼,至四千头有奇。建盂兰会,说幽冥戒,普济之。时天乃雨,而疠随止。遂令蔑戾车地,大生欢喜心。无乃借此性海一滴,润此焦枯乎。余亦奉镇檄来五羊。憩东郭垒壁间。又首事于十月朔。至明年佛成道日,乃阁笔焉。愚窃思多生以谤法因缘,今感斯报。荷蒙圣慈以万里之行而调伏之。使入其难入。期年之内,奔走居半,而能了此积劫广大因缘。非荷诸佛神力加持,何能以思维心测度如来自觉圣智境界乃尔。以是弥感圣恩,析骨难酬也。稿成。观察海门周公欲梓之。以入贺未果。戊戌冬,适侍御樊公友轩,以建储议谪雷阳。与余同伍,道过仙城见访。问雷阳风景何如。余笑曰在人不在境。因出此草示之。曰此余雷阳风景也。公叹曰信光明幢哉。愿广法施。遂为疏募众。幸诸宰官长者居士各欢喜成之,愿将此胜因,回向楞伽法性海中。仰凭慧光圆照,破此夙愆,蚤登解脱。冀见闻随喜,同入自心现量,共转此*轮直至未来际。以斯功德,上报圣恩,下拔苦趣,齐登涅槃彼岸耳。第此经单破外道偏邪之见,令生正智。以一心为真宗。以摧邪显正为大用。其所破之执,各有所据,皆载彼宗。以瘴乡苦无经论参考。即所引证,皆以起信唯识提契纲宗。务在融会三译,血脉贯通。若夫单提向上,直指一心,枝词异说,刷洗殆尽,冥契祖印,何敢让焉。因为述其始末如此。万历已亥季夏望日海印沙门德清记
观楞伽经记略科题辞
科以分经。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时人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经。时乃叹其雅合。盖经经各有纲宗。科乃提契纲要而振起之。使观者得其要领。庶离言得义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支分节解逞臆断也。后之义学,昧于离言之旨,各恃己见,骈枝其说,以取谤法之愆。使学者莫知适从。正谓以多歧亡羊耳。兹楞伽以离言说第一义为宗。不涉唇吻。又岂可妄想分别能入。而其所以科节之。盖以经文简古,血脉幽潜,不得其门而入。故特提其纲领,使知问答来源。融会一贯,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义,不以文言为障碍耳。非臆断也。即此已为剩法。后之学者,切不得以此为欠,而更增益其说,自取谤法之罪不浅矣。万历戊戌孟夏佛成道日沙门德清题于五羊之青门垒壁间。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一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记曰。旧注,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顶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海滨。阿跋多罗,此云无上。宝,贵重义。以通喻此经,是不可往无上宝经。非也,受公谓自觉圣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往。随色摩尼之珠,非世宝可比,故云无上。谓不可往处,有此无上宝也。此亦未尽然。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摩罗耶山之顶楞伽城中说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无路可上。其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方能升也。此说固尔。愚居五台时,会遇一梵师。于阗国人。发长丈余。不言其寿。但云入此土三十余年。精于禅观。兼明教乘。且善方言。愚请同住阿兰若,三年。每于谈次,以经中所有梵语已明者,尝请试之。所说皆与古译[氵*(勿/曰)]合。愚因问及愣伽经。师乃惊曰。遮里亦有此经耶。此是不可说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国王宝之。因问有多少卷。余曰。传者四卷。师笑曰。来未尽耳。此经有四十卷。此才十分之一。及扣经中旨趣。言言皆发明离心意识境界。不可具述。因问楞伽山在何处。师曰。此山在天竺国之南海中。又问何以楞伽为名。楞(去声呼)伽,乃宝名。其状八楞,视之浑圆。体极坚固,不可钻穿。常放光明。世间之宝。无有过上者。故阿跋多罗,此云无上。以山纯此宝,是山以宝名,故曰楞伽阿跋多罗宝山。山顶有城。此宝天成,无门可入。而为夜叉鬼王所据。佛在此山顶城中说此经。故经以处名耳。又问此山人能到否。师云。人不能到。以其此山下细上大。每于阴云黑夜,或波涛汹涌,其山形益显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天无云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见。然彼土僧有修褝者,于海岸经行,望之以入观耳。是则按华严论,准此梵师言,则山以宝名。经以处名,深有意焉。缘起经云。难入未曾有会中,说随他缘起陀罗尼智,名为楞伽王识。盖约处表法,又见深玄。然教称智海,性海,觉海,心海,至若宝明空海。此经云藏识海。且又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蕴亦喻山。况夜叉,云可畏鬼。乃飞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中宝山夜叉王城而说此经,显示自觉圣智境界。其经所诠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即处观法,其旨微哉。何则。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斯则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湛渊心海,变而为生死之业海。宝明妙心,变而为八识五蕴幻妄之身心。故宝有八楞,山高五百由旬,而为烦恼生死夜叉所据耳。然至昏云黑夜,或波涛汹涌之际,而山形愈显露者,所谓妄想兴而涅槃现。夜叉鬼王请佛说法者,所谓烦恼起而佛道成。抑益显此宝明妙性,虽住生死大海五蕴山中。不为烦恼所夺。不为生死波流。不为境界风动。无明黑暗,暗不能昏。长夜冥冥,灵光独露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现者。愈见智海圆澄,万象森罗炳然齐印。身心世界当下消融。生死涅槃应时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噫。信乎此为自觉圣智无上尊顶法门也。且义翻此经名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显此法门,非心行处。唯上上根人,一入顿入。不许扪摸凑泊。不入,亦不许思量攀缘。但只于境界波涛烦恼黑暗中观之而已。不观,则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此经为根熟者,顿说业识种子为如来藏,名顿教大乘。古德云。楞伽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达磨大师指此为心印。马大师云。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是以宗门师匠教人,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而说者但只标名立法,不知空遣。奈何益使后之学者,臆度祖师心印亦如是而已。悲夫。)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记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为宗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即性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而为众生开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语心。旧注。此经大部有十万偈。四十万句。三百二十万言。一百五十品。其所来者惟此一品。虽文广卷多。其实通皆顿示此一心法也。此经在十二部中,为未曾有部。在五教中,为顿教大乘。又兼顿圆。谓顿示圆满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证故。若约天台五义释之。则以单喻为名。以楞伽宝喻识性故。宝山宝城佛魔同住,喻五蕴身心是一切圣凡所依止故。以如来藏为体。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故。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性自性第一义心为宗。一切圣凡所同证故。摧邪显正断疑生信为用。为裂外道二乘邪见疑网,令生决定一乘正信故。以熟酥为教相。谓说五性三乘皆有成佛之分,但未蒙受记,可一变而至于道。如彼熟酥可一变而至醍醐,施功易故。谓略示开权显实之机,以为法华前导故。若以宗趣言之。则以第一义心为宗。自觉圣智为趣。又以自觉圣智无相法门为宗。忘言默证为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邱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记曰。此叙说法由致也。如是我闻等者。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乃机感应会之时。非定指也。佛乃说主。山乃说处。菩萨乃听众。此结集者因佛顾命立言。一切经首,都皆置之。无烦他说。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者,谓此无上顶法如来藏心,乃一切诸佛之因地也。佛与菩萨皆从异佛刹来者,以示此中圣凡不立故。大慧为上首者,此法非心识可到,唯许大智可入故。自心下,叹德也。至于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等法,皆是自心现境,而独大智慧人善解其义,究竟通达。二译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其城乃婆罗那夜叉王所据。因佛于海龙王宫说法七日已,而从大海出,举目观见山顶之城,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此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婆罗那王开示此法。时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即与眷属请佛归其城中,云云。二译皆有夜叉王问法因缘。此经略之。观者融会彼译。则顿见此经宗趣矣。)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记曰。此别叙当机见佛之仪也。大慧为当机者,惟此无上法门,非大智慧人不能担荷。而与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谓达者同游涅槃路。)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记曰。此正发启全经之宗趣也。尔焰,梵语。此云所知。又云智障。一切无涅槃。魏译云有无二俱离。盖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无法也。无者,此二皆空。故杂华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释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无二俱离也。是知此二,乃分别妄见耳。故二译实叉云。夜叉王请佛入楞伽城。献供已毕。即以二法问佛。谓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答言。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圣智见。乃至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诸观行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流支云。如实见者,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为邪见。若分别者,名为二取。皆是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如来藏者,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赞佛有无二俱离也。甚矣,有无二见为法身之刺也。所言自觉圣智无他。但知此离此而已。更无实法可得。实此经之宗极也。行人知此,可谓行无行,证无证耳。苟一念行证未忘,则复堕此。况以分别言语文字为得乎。观者若如是观,可谓识法实相矣。是则向下大慧所问,皆有无二法。世尊皆令离此舍此而已。故一切皆非。苟离此舍此,非自觉圣智而何。故下偈流支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实叉云。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取。是则全经之旨,不出于夜叉王一问,及此大慧偈赞而已。△上叙分已竟△下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有二◎初约数问句)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记曰。大慧首以百八义问佛者,盖依一心转变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迷悟因果之法而问也。旧说百八句,表对治百八烦恼,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语心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本无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为生死,故变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为涅槃,故转三界而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无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别妄见,而此寂灭心中本无此事。是则大慧所问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种种差别之相。要之不出凡圣有无。此特分别妄见对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灭一心绝诸对待。故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佛将直指最极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离心意识,出凡圣路。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虽大智慧人,亦不免堕于数句。况其他乎。愚谓此八百句,总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见而立。谓凡夫外道见三界实是有法,为有句。二乘见三界是无法,为无句。菩萨见三界即真即俗,为亦有句亦无句。而却指佛见三界非真非俗,为非有非无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各执一见。此皆不出常情分别计度。以邪正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流支云八百见。于正位中总皆是谤。若四句既离,则百非自遣。又何烦恼可舍,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记曰。此总依一心生灭迷悟二途而问也。然大慧请百八义,开口即问此四句者。盖一心真源。圣凡平等,了无差别之相。但约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种种性相之异。然今将穷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见。所谓迷一心,而正智翻为妄想,如如翻为名相。此念惑增长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净念见痴惑也。然皆迷悟边事。故经云。顺流转者妄见生死。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则大慧依生灭门迷悟对待而问,故先以净念不净念见惑不见惑发端,而后所指者皆迷悟中差别之相。佛单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问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磐及空相,流转无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总牒尽大慧之问。流转二字,斥尽大慧之见。所谓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总属流转。而以无自性三字,尽显诸法实相,破尽大慧之疑耳。然世尊虽以此答,犹是生灭对待。惟寂灭心源,总无此事。故牒问已毕,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是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学者了此,可许入楞伽。)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记曰。此总问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刹土化相,通指二土。谓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以约名相,故不言寂光。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无受次,谓次于无受,通指三乘有学。无受,通指三乘无学。佛子,单指菩萨。解脱,谓涅槃。缚乃生死。谓生死谁缚之。涅槃谁解之。盖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
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
云何为增长(唐译云。云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记曰。此十五句,别问九界差别之相也。前三句,问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缘起,问正法。下二句,问外道邪见因何而起。云何为增长二句,问三界因果因何而有。灭正受二句,问小乘因何乐住寂定不欣说法。何因从定觉下四句,问大乘菩萨因何乐说法度生。云何生诸地一句,问菩萨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记曰。此八句,特问三乘行相也。谓三乘人为何出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处。既舍此身,又受何身,毕竟住于何处。云何称为菩萨是佛弟子。何故又说有神通三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状。)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云何为种姓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记曰。此十六句,通问心性是一云何众生所见种种不同也。初四句,谓如来藏心是一,云何又名藏识,又名意及意识。云何又说生灭妄见,又说不生灭心。见已还,魏译云断所见,唐译云退诸见,皆不生灭义也。次种性二句,谓圣凡同禀此心,如何又说三乘人是种性,外道阐提是非种性,而说彼心皆有限量耶。次建立相三句,谓心既无相,因何而立我人众生之相,为何又说无我人众生之相。次世俗说五句,谓三界凡夫外道为何起断常二见。盖世俗说,即凡夫外道断常二见也。又如何得二见不生,如何得众生与佛平等无二。次当来世二句,谓佛既有教,如何佛灭度后,弟子又起种种异见也。)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
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记曰。此十二句,通问世界众生都是有相之法,因何而有生灭不生灭,常与无常,真妄之不同也。初二句,魏译云,云何名为空,云何念不住。此盖问依报世界为何而有成住坏空。特举空坏以摄成住。云何胎藏生一句,问正报众生为何而有生死迁流。盖举生以摄死耳。云何世不动一句,义该上世界众生见今而有迁变无常,为何而说常住不动。盖世字指有情无情二世间。何因如幻梦下四句,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等。意谓上诸众生世界有为之法现今实有,为何而说如幻等不实。何因说觉支下二句,谓如何觉上世间诸法不实,当体常住者,则为正智。盖觉支菩提,总指正智也。云何国土乱二句,谓如何见上世间诸法是实有无常者,名为有见。盖乱,即生灭不停。有见,即妄想分别也。◎此上通问名相妄想正智◎下问如如)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记曰。此六句,问如如也。唐译云,云何知世间,云何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意谓如何悟彼世间生灭诸法当体如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如空中华不生不灭。远离妄想分别,犹若虚空,即是真如也。◎此上通问五法自性生起相◎下问差别相)
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心
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记曰。此八句,单问如如正智差别相也。前四句,谓真如实际是一,云何又有修证顿渐之不同。故云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谓因行差别。诸地,谓地位阶级。度,超越。谓何因得顿超诸地也。至无所受,问究竟佛地。何等下四句,问正智差别。二我,即烦恼障。尔焰,即所知障。实叉云,云何所知净。盖二无我,净所知,斯以正智破二障耳。正智既一。如何又有随根授法,是则智有几种。众生根性不一,教戒有几种。◎前从初问起至此,通依一心真源,约迷悟对待而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差别之不同,以显十界依正因果之相。意显不离一心,故翻归如如正智耳。◎向后谁生诸宝性已下,直至问终,但问名相妄想缘起圣凡依正大小染净诸法,心念性欲音声色相种种差别之不一也。)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记曰。明处伎术,乃问五明也。西域学术,以此为准。故有五明论。一曰声明。谓释诂训字,诠月流别。二曰工巧明。谓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谓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谓考计正邪,研核真伪。五月内明。谓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艺。后二内教。)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魏译云。法复有几种。解义复有几。唐译云。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云何施设量(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
唯愿最胜说
(记曰。上皆名相妄想也。然言语饮食爱欲心性,皆属妄想。其余皆名相。且何因而有,皆问缘起也。阿阇黎,此云轨范师。然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故问佛有几种生。)
云何空风云(魏译云。何因有风雨。)
云何念聪明
(记曰。此句承上心性是一云何而有念慧之别也。聪明,即别境中慧。故魏译云。何因有黠慧。唐译云。念智何因有。此亦属妄想耳。)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唐译云六时摄。旧注,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外道有六节师。)
云何一阐提(一阐云信。提云不具。谓信不具之人。)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二译皆作修行进。)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魏译云。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记曰。甘蔗种,乃瞿昙释种也。旧注引本行经云。劫初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而开。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顶甘蔗王。女名善贤,为弟一妃。瞿昙释种,即其裔也。大慧问甘蔗种因何而有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唐译云。仙人常苦行。是谁之教授)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记曰。从谁生诸宝性至此,盖问天地万物之不同,圣凡种类之各别,心行性欲之不一,此皆何因而有也。但其语不次,而意不出此。若观华严问明品,则知此中归趣矣。)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
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记曰。此问佛刹安立形状之不同也。广如华严世界品。故结云如是等无量。因陀罗,此云帝,即帝网也。为帝释殿有众宝珠网。虽百千重,不相障碍。互相涉入,交光相罗。世界如之。)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记曰。此问佛唯一真,云何名义之不同也。随机普应为化佛。酬其宿因为报佛。体性无二名真如佛。本觉显照为智慧佛。盖真如智慧,乃法身也。名义虽四,唯属三身。)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记曰。此问佛既现身与民同患,何不就欲界成佛,乃于有顶离欲之处而得菩提也。)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二译皆以天师作世尊。)
(记曰。此问法住久近,及灭后谁人当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传正法眼藏。)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邱分云何何因缘
(记曰。此问法之差别也。悉檀者,此华梵双举。悉,遍也。檀,此云施。谓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云悉檀。四法者,谓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也。广如止观所明。见,谓所被之机。所见各有几种也。毗尼,此云律。此邱分,乃比邱二百五十戒。问如何是毗尼,为何又设比邱分也。)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记曰。此问三乘人法因何差别也。唐译云。一切诸佛子,独觉及声闻。云何转所依。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则知百变易二句,谓初地菩萨何因能现百佛界身,得百种三昧。盖无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谓五地圣人因何而能通达世谛涉俗利生。七地远行,名出世间。)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记曰。此问僧之差别,及应机之法不一也。坏僧,谓不具戒者。医方论,非世俗医方。盖言佛为三界医王,其所说法应机施设,如应病与药,故谓之医方论。大经有旧医新医。法华有医师喻。唐译云广说医方论。是知盖言佛法耳。从云何为化佛止此,通问三宝因何而有差别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记曰。此问因上言佛有四等名义不同,因何又说迦叶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别也。)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记曰。此因上法之差别,故复问邪正权实之不同也。断常我,乃外道邪宗。无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别心数之法。意谓何故说断常及我为邪宗。何故说无我为正法。然无我既是真实,何不始终说其真实之法,而又为众生说妄想心数不实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记曰。此问林木果实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尸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美艳。未几即落地,状如死尸,臭秽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秀不净观。大慧问此林何因而有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为药。诃梨,旧云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上持来。阿摩勒,其实如胡桃。意谓一等皆树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状耳。)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记曰。此问八部之众因何不住人间天上,而住铁围七金山中也。唐译云。仙人乾闼婆,一切悉充满。此皆何因缘,愿佛为我说。此上大慧所问,除及字,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其中意义,不出十界四门。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则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生灭门唯识建立,则全经之旨皆别答此问耳。然虽经来未尽,而此四卷之文,所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名义开合之旨已足。观者临文会意,自当证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后答。 且初)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记曰。此结集者叙置,及佛赞许之辞也。前一偈,唐译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然大慧所问,乃十界依正差别之相。正是三乘凡夫外道妄见分别境界。是大慧因之而起疑者。盖不知此等诸法因何而有也。故兴此问。而结集者即便指为微妙佛心最上法门,何也。金刚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况众生世界乎。所谓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若分别不生,当体即名诸佛自觉圣智矣。故此所问圣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见,何以与此。故叙置之。)
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
(记曰。此世尊总领大慧问义也。谓所问多种,不出生与不生涅槃空相耳。刹那,生灭流转也。趣至,犹究竟也。唐译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谓此世出世间,皆生灭流转妄见之法,一一究竟本无自性也。此总牒领其意而默答已竟。义已见前注。何后一一皆总述大慧问语耳。然前问语或略或阙,而世尊皆补而出之。盖亦互相发明。但其语随便,故参差不类。其意自周。)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
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
(记曰。此综领大慧所问之事也。谓所问之事虽多,总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声闻,缘觉,四圣也。无色,该天道。外道,该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三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罗密,四圣之法也。无色行,意该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无不备具,故云如是种种事。意谓大慧所问者概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辞。)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此领上问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该三界六凡也。)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此领上云何说觉支,及与菩提分。盖广牒三十七品助道,四圣法也。)
诸阴身往来(领上众生生诸趣)
正受灭尽定(领上及与灭正受二句)
三昧起心说(领上何因从定觉四句)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此领上云何名为藏已下至非我义八句。总归四门。)
金银摩尼等(领上谁生诸宝性等)
一阐提大种
(领上云何一阐提。然大种无问。盖世尊意指阐提外道所计大种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
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
(荒乱,领上云何国土乱。一佛,领上迦叶等是我。智尔焰,领上尔焰净二句。得向,领上解脱修行。)
众生有无有(领上及与我无我)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领上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领上悉檀及与见。唐译云。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谓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并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属妄见。)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
(上句领云何世俗通。谓众生心想邪见稠密如丛林也。下句领云何出世间。唐译云。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魏译云。相迷惑如实。但心无境界。此盖牒出其义也。)
诸地不相至(领上何因度诸地。)
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如文可知。此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毛孔眉毛几,乃大慧问不到处,而世尊指而出之。)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尘虮羊毛穬麦尘
(记曰。七极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七大麦成一指节。七指节成半尺。两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旧注引释梵之语。)
钵他几穬麦阿罗穬麦几
独笼那佉梨勒乂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记曰。钵他,一升也。阿罗,一斗也。独笼,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乂,一万也。举利,一亿也。频婆罗,一兆也。谓几[麥*廣]麦之尘成一升。又几[麥*廣]麦之尘成一斗。余类此。)
为有几阿[少/兔]名舍梨沙婆
几舍利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记曰。阿[少/兔],亦尘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赖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铢也。迦利沙那,两也。波罗,斤也。弥楼,须弥山也。谓以几斤之尘能成此弥楼之山。唐译云。几斤成须弥。此按旧注。)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少/兔]风阿[少/兔]复几
根根几阿[少/兔]毛孔眉毛几
(唐译云。火风各几尘。一一根有几。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
(记曰。从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计三十二事。皆大慧问不到处。故世尊特为表而出之。然且责之云何故不问此者,何也。如华严诸品皆佛力加被菩萨所说。至若阿僧祇品,则佛亲说。以此甚微细事,非一切种智不能悉知悉见。殊非菩萨所知。不知故问不及。苟不及此,则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显自觉圣智彻法无遗。信乎佛之知见,阎浮提雨皆知滴数,现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因也。然须弥山略指依报总相。其弓步微尘,别相也。三乘圣人身有大小。盖身乃正报总相,其数量毛孔微尘,别相也。意责大慧但知诸法总相,不知别相。此则但知共相,不达自相。其迷于自心现量多矣。故以甚微细智以发之。◎下文复领大慧之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
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唐译云。云何诸妙山。仙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旧注,此四因,领上云何俱异说。)
云何现已灭(领上云何见已还。)
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
及转诸所作(领上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领上云何建立相四句。)
唯愿广分别(二译皆无此一句。)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此犹属建立相四句义。)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领上种种名色相。)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领上云何三昧心。)
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领上谁生语言二句,及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二句。)
云何成及论(领上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
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
(上一句,领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二句。下三句,综领男女及不男,及众生生诸趣四句意。)
聪明魔施设(此一句,综领魔及诸异学已下六句意,及云何念聪明一句。)
云何树葛縢(领上云何为树林,云何为蔓草二句。)
您可能喜欢: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北凉译:昙无谶所译,四卷。《楞伽》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他于西元四一二年来华,在北凉之首都姑臧地方,于八年中译出。他曾经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何时译出《楞伽经》不得详知。因为昙无谶示寂于西元四三三年,大概是从四一二年即开始著手翻译,到四三三年之间译出此《楞伽经》罢。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