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0-12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五

(◎上释观察义禅竟◎下释攀缘如禅◎初观四大如)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唐译云。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记曰。此言四大本自不生,以释攀缘如禅也。攀缘者妄想也。四大者名相也。然妄想元是正智。名相本自如如。以彼愚夫不达三界唯心所现,故妄见四大及所造四尘以为实有。故妄执大种以为生因。是迷正智为妄想。变如如为名相。是以但起攀缘作四句谬解。种种邪执故于如不如。今菩萨以正智观察彼诸大种,当体寂灭,真实不生。洞见三界一切名相,但是妄想分别,唯心所现,本无外物。如是观时,则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若大种性离,则四计顿绝,物我皆空。如此则即妄想为正智。了名相本如如。一心住如实处。万法皆悉不生。故唐译云,住如实处,成无生相。此所以观四大不生为攀缘如禅。以攀缘即如。非攀缘如也。故云善四大造色等。以达四大不生,故云善。外道不达,故不善。)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唐译云作炎盛。)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记曰。此言四大从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计四大为生因,以明不善四大造色,成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义也。以彼外道不达五蕴诸法唯心变现,乃妄计四大种以为生因,能造诸法。故此责云,彼所计四大种,云何能生造色耶。云何,犹言如何。乃责问之词也。然我但说四大从妄想生。非从四大生。是则妄想为四大种。非四大为四大种也。且妄想无性。即四大本自不生。今彼愚夫邪执谬解,不独见四大生,抑且妄执四大能生生。此所以不善四大造色,妄起四计,故于如不如。斯乃愚夫言说,非圣贤也。故下结云,非我所说。然此经文简古,佛意幽深,最难潜通血脉。旧注引楞严世界相续文,对释此段。然虽消文有据。其实义难会通。何也。以彼说世界生起之由,以言次第相生之情状。今此但说四大从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计四大为生因耳。二处言同义别。若执彼明文,则返晦此经旨。观者幸勿以臆断。下文自当证之。文云。谓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谓妄想是四大因,非四大为四大因也。)

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记曰。此承上文牒外道计,以明四大不能造色生,以破外道妄计即色是我等四句也。邪谛,冥谛也。即数论师所立二十五冥谛。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然此中色及虚空,五大也。五阴,即十一根也。然彼外道妄计五大生五阴。以虚空无形,唯能和色。故但云五阴集聚从四大造色生。俱,和合也。又胜论师计六句为生因。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又于实句中执有九法。谓五大,时,方,和,合。此九能生五阴诸法。故妄执即色是我我在色中等四句邪见。今世尊将欲破之,乃先出其计云,色及虚空俱,乃是计著邪谛,妄说五阴积聚四大造色生。下文先破色不即我我不在色中等。后破四大造色不能生五阴。且先破色不即我。以外道妄计八识为神我。故约识破之。)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记曰。此破色不即我等四计意也。然破外道妄计四大造色能生五阴,故妄计我在色中色即是我等。佛谓彼所计神我,即我法中识也。若言色即是我,且人死时四大色灭,而识不灭。以此识因爱乐贪著六尘境界故,造善恶业,又招未来果报,复于余趣受生,相续不断。若果然色即是识,其色灭时而识亦与之俱灭矣,岂非断灭耶。今既余趣受生相续,足知识不灭。识既不灭,则色非即我,明矣。不但色不即我,抑且四大造色不能生五蕴。故下文破之。)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记曰。此言四大不能造色也。以外道计四大为能造,五蕴诸法为所造,是四大与四大为生缘矣。缘,即因也。故佛牒其计而破之曰,四大及所造五蕴等色法,自有与彼为因者,乃妄想耳。但非彼四大与五阴为因也。何者。以彼四大不能造色生五阴故。故下文征破。)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记曰。此征破四大不能造五阴之所以也。性,谓四大自体。形相处,即彼诸法上长短高下大小等形状。方便,即造作之方法也。以上佛言四大不能造色。故此征而破之曰,何故不能造。以推求能造四大自体形相,及造作方法,皆不可得,以无自性故。既无自性,则大种本自不生。本自无生,又岂能生他诸法耶。是计四大能造者妄也。若谓所造五蕴诸法从四大生,此亦不成。何者。以能造大种是有体相形状之物。今能造者既是有形,而所造五蕴亦应有形,非无形也。意谓纵许四大能造,但能造五蕴中色法一阴耳。然彼四阴无形者,彼安得而造之耶。是计所造者妄也。且彼计色即是我。况色灭而识不灭。足知五阴非四大所造。今观四大本不能造色。是故计四大造色相者,乃外道妄相分别颠倒见耳。非我所说也。故云非我。由上佛言四大有形不能造无形。故下文释成,以明观五阴如。)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

(记曰。佛言有形不能造无形。故说五阴自性相,以明四阴非色所造,将现五阴本如也。)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

(记曰。此释四阴无形,非色所造也。四大,外四大也。造色,内四大也。谓无阴中色之一阴,可说是四大所造。以有坚湿暖动四法各各异相。故是有形。不比无色四阴如虚空故。至若受等四阴无有形相,犹若虚空,但以妄想名言说为四阴。譬如虚空超过数相,但分别言一虚空耳。岂有虚空无形,属彼四大所造耶。是则妄计四大能造五阴者,皆邪见也。)

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

(记曰。此通释五阴皆空也。如是阴,通指五阴也。性,色阴。非性,四阴。谓不但四阴如空,而色阴推求各无自性,大种不生,而色本空也。是则五阴皆空,超过数相。又岂可以五数目之耶。故云如是阴超数相,离于数。然既超名数,则五阴元无。五阴既无,则离性非性矣。离性,则色不可谓之有。离非性,则四阴不必谓之无。是则有无既离,则百非俱遣,名言路绝,则阴本如如。又岂可以数相求之耶。是故计数相者,乃愚夫言说耳。殆非圣贤真知见力也。永嘉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深证乎此。)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

(记曰。此释伏难以明五阴本如也。由上佛说五阴皆空。恐愚者疑谓现见五阴圣凡皆有,何以言无。故此释云。我说五阴皆空,不是绝无。但圣智观之,如幻不实。所谓了达缘生无性,其体皆空。但不作一异等妄见施设耳。岂是绝然灭无耶。然此五阴,乃法身影明。如梦中身。如镜中影。无别所有。故说非异非不异。是故我言五阴本如。而愚夫不达乎此,乃妄作一异等分别见。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是则五阴当体元是法身。五阴妄想现时,而法身齐现。但随圣凡所见不同耳。若以妄想分别,则法身隐而五阴现。若以圣智而观,则法身现而五阴消。故前文云,然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故云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斯实妄想本如。能观察此,所谓攀缘如禅。下文结云。)

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

(记曰。此结名离过也。然未达五阴本如,故作一异生灭妄见。其所说者,皆生灭法。故此结云,五阴如此空寂,汝当除灭自性相见。灭此生见,即证无生。其所说者,皆寂灭法。又当以此所证,断一切外道邪见。)

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记曰。此结攀缘如禅行成得果之相也。前观察义禅行成,从凡夫入解行,即登初地。渐观深入至上上地。以顿见真理,渐断无明故。所谓顿悟渐修者是也。今攀缘如禅观行成就,顿登八地,顿证无生,顿断无明,顿舍藏识。所谓顿悟顿修者是也。已上三种禅,乃三乘行相。然二乘禅,固在所呵。后二虽胜,犹属迷悟因果。故后偈云诸乘非究竟。何也。以宗门纵然亲证真如,犹是法身边事,非法身向上事也。至若如来清净禅,则不属因果,故为最上一乘,乃此经之宗趣。所以但说前三种禅已,即便说邪正二果。而如来禅,则不容有说。意令吾人默契不言之表耳。及其向后大慧特请。世尊但云,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一语而已。此直指从上佛祖所传心印,以为禅宗的诀,意显此经之宗趣也。观者深察之。◎已上释邪正因行不同已竟◎下文释邪正果德不同◎先示邪果)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记曰。此辩果德不同,初示邪果也。由上佛说因行既有真伪,故所感果亦有邪正。故此先言四种涅槃,以显外道二乘因行之不真也。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数论师,妄立神我以为主谛,实有自体。以非究竟涅槃,故佛随便而斥之曰。彼所计自性,其实非性,但妄执耳。故云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者。谓外道妄计色究竟天以为涅槃。谓尽虚空界十二类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又计大自在天以为涅槃。谓自己身心并十方虚空,皆从彼出。又顺世外道,计四大是实有常,能生诸法。故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从事以为常住。以计彼种种相实有自性。故佛斥之曰。彼所计者,其实非性,但妄执耳。故云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谓胜论师,计一切无情有知,立六句义。谓有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以极微为常住。故以十方草木皆称有知,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为十方草木。故唐译云觉自相。犹言微尘自相而有知觉也。故佛斥之曰。彼自相自性,本无自性,亦非有觉,但妄计耳。故云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人,以永灭依为归宁地。及定性圣闻,证灭谛已,居灭已休,更不前进。及定性辟支,并不回心诸缘觉伦,观化知无,缘离证灭。执诸阴已灭,不受后有,永断生机,取为涅槃。故云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此四皆外道自取以为涅槃。故云非我所说。然二乘不达自心,心外取法,故亦云外道。◎下示正果)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记曰。此明佛所说涅槃正果也。然彼外道所取涅槃,皆妄想识耳。佛谓我所说涅槃者,非别有体,即彼妄相识寂灭处,当体便是涅槃,非离此外别有涅槃可证也。故云妄相识灭名为涅槃。问曰。前初云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次复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此独言妄相识灭名为涅槃者何也。答曰。此三立言,意旨不同,不可作佛说涅槃有差别会也。前初乃责二乘以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界灭以为涅槃果耳。然举大涅磐言,意在责彼不知,非正说涅槃也。次乃勘校邪正因果不同。意谓彼外道二乘以依有无断常等四句修行愚夫所行禅为因,故所感果亦非究竟。我以离四句法修行观察攀缘如禅,故转生死为涅槃。故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方说为涅槃。谓不同外道以妄见习气为涅槃也。今乃释前不同之所以,正示涅槃行相,以显此经之宗极,故但言妄相识灭为涅槃。盖言妄相当体寂灭即是涅槃,更不待转。何者。以妄想无性故。是则即彼外道二乘见习尽是涅槃,不必别求。以当体无生,更何所转。此正最上一乘,实此经宗极。故下文云七识不生。以立意不同。故言亦异也。然此妄想,即第六意识,故次辩之。)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记曰。此问明八识本来涅槃义也。由佛前言转藏识妄见习气为涅槃。然藏识,八识也。见习,七识也。今此但言六识灭为涅槃。故此疑问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又问既建立者,且七识为生死根,云何但言六识灭为涅槃,而不言七识耶。佛言。八识者,乃如来藏清净真心也。本来寂灭。而七识无体。本自不生。但彼六识依八识而起攀缘。八识因六识攀缘而有生灭。故云彼因及攀缘故。今意识若寂灭,则七识不生,而八识当体元是清净涅槃,又何待转,而后方为涅槃耶。)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

(记曰。此释上七识不生义也。唐译云。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谓七识所以不生者,以无体故。但因意识攀缘五尘境界时,生起习气熏彼藏识。而藏识受熏,以习气力,影现根身器界。而妄见此影,执为我我所者,乃名七识,故云意俱。是则七识思量,但随六八内外门转,乃八识之影明。如灯毛轮,无别有体。虽有名而无实。以唯一精真。故云不坏身相。)

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

(记曰。此言藏识元是不动智体,但因六识攀缘自心境界,诸识相因而生,故得藏识之名也。由意识一起而诸识齐起,故云心聚生。然八识湛渊,本无生灭,秪因六识攀缘而有生灭。七识因八识而起执著。六识因七识而起分别。五识因六识而揽境。六识又因五识而攀缘。七识又因六识而增长见习。八识又因七识我执染污而不解脱。故云展转相因。是则生从六识相因而生。灭则六识灭而诸识齐灭。此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俱解脱也。)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记曰。此以喻显七识本不生也。海喻藏识。浪喻七识。境界如风。谓藏海澄渊,本无七识波浪。但自意识攀缘六尘境界风吹,故有起灭。今若意识不起,境界风停,则七识当体寂灭。是则生但因缘生,灭但因缘灭,非七识也。故云七识不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

(记曰。此总颂外道涅槃非我所说义也。谓外道妄计涅槃实有自性,及有所作相。佛言我不如此。然我所说者,但以妄想所知识灭,名为涅槃耳。尔焰,所知也。)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记曰。此颂七识不生也。谓彼藏识,因彼意识攀援,故有七识身生。然而与意为因者,乃是藏识心王,非七识也。故云与因者是心。以藏识为诸识之所依故。是则藏识之生灭,前五之揽境,及七识之假名,总因意识而有。故意识若灭,则诸识当体不生。故下以喻成。)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记曰。此以喻结成也。问。诸教皆言七识为意根,乃生灭之枢机。今言七识不生,但言意识灭即为涅槃者,何也。答,此直示顿悟无生之旨,乃禅宗修心之的诀也。若谓定有七识以为意根,则相续长劫,何由一念顿证无生耶。今了七识不生,则意识脱体无依。意识无依,则妄想无性,当下寂灭。妄想寂灭,则一切内外心境无不寂灭。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来涅槃,不复更灭,谓是故也。故云,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此实自觉圣智境界。岂彼外道邪见三乘比智所可入耶。故古德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已上广释前三种褝以显三乘差别因果相竟◎次下广释如来禅融会五法自性总归如如以显一乘平等因果相有三◎初即妄即真以显因平等)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记曰。此即妄相差别以示平等行相也。因上一往佛说妄想为十界五性三乘生死涅槃之本。恐其行人不知何等妄想。故此特示其相。欲令行人即妄相以证如如也。然妄想名虽通称。其实有多种差别不同。若不善知其相。抑将认妄为真。故楞严云。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唐译云。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今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于依他起种种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计相。)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唐译云。妄计自性差别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记曰。此标妄相差别相也。前说转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为涅槃。故随说二种自性相。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此盖示其所当转者也。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乃名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计著生,乃相也。以妄想因名相而生故。此二乃妄想总相。今列十二妄想,盖亦不出前二。但广示其相,乃前二之差别相耳。由妄想因他名相而有,是谓缘起。今显妄想无性,本自圆成,则彼名相自如如矣,故云通相。故此科云真妄平等。)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著。是名言说妄想。

(记曰。此计世俗言语音声,及歌咏词句等,以为实有自性者也。)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记曰。此计出世圣言量,以为实有所说自证境界,依之妄起分别者也。谓于佛所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第一义谛自证圣智出世等法,以为实有自性。依之复起种种言说分别,以作实法。故唐译云。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自证境界,依此起说。)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记曰。此合上二而言也。以于佛所说出世法中,执以为实,妄有所得,故云于彼所说事中如渴鹿想。又于所说世谛法中,根尘四大等法,计著实有自性,故云种种计著而计著等。此上三,乃言说自性计著也。)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记曰。此下九种妄想,乃事自性计著妄相也。于诸财宝不达性空,故云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记曰。此妄计世间诸法,一一各有自性。执之决定如是,不可更易。即外道执四大种各有自性而能生物。故云恶见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记曰。此外道妄计诸法,有从有因生,无从无因生。故唐译云。谓于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故云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著妄想。是名见妄想。

(记曰。此外道依有无等起四句见,故云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记曰。此外道妄计即色是我,离色是我等,成决定论。故魏译云。取我我所相,说虚妄法。唐译云。理分别。谓于无理处,以宗因喻成立有理。故云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著。是名生妄想。

(记曰。此生见也。谓计诸法若有若无,皆悉有生。以有有生,无亦有生故。如云太极从无极而生。然太极无形,而妄见有生,此无而有生也。至若两仪八卦三才万物,皆一定有生,此有而有生也。故唐译云。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记曰。此不生见也。谓一切诸法本来不生者。以未生已前,先有不生之体。此体不从因生,故云无种因缘生无因身。如庄子云生生者不生。即所谓有物先天地者是也。故唐译云。计著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既不从因起,是无因也。无因则无果。既无因果,则成断灭。是则名虽不生,实断见耳。故前百丈错答学人不落因果一转语,五百生堕野狐身。正堕此不生见,错会无生义耳。观此,痛令识法者惧。)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记曰。此相续妄想有二。一谓世法,即如世之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四时往复不断,谓之相续。二谓佛法,说众生世界业果相续不断,亦谓之妄想。何者。以达无生者,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如此,则又如何从而相续耶。是则不达诸法唯心所现者,乃妄计诸法实有相续自性,特妄想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记曰。此计实有烦恼可缚,涅槃可脱也。前十一种妄想,属凡夫外道。此一属二乘。以彼二乘不达烦恼性空,故以生死为可缚。不达涅槃性空,故欲断烦恼而取证。故如人被缚,必待解缚而后为脱也。如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则非彼所知。)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

(记曰。此结过也。凡所分别,皆妄想耳。愚夫不达,妄执以为实有实无。)

大慧。计著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记曰。此言遍计执性,乃依他缘起,由不达圆成,故妄以为实也。计著缘起而计著种种妄想计著自性者。如论所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然此遍计本无自性,但依他起,乃分别缘所生耳。凡愚不了,妄以为实。故唐译云。于缘起中执著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于幻。经云。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以不能如幻观众生,而妄分别有无一异,故云见异于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

(记曰。此结示真妄平等相也。谓妄相本自缘生,了无自性,不可作一异有无分别执著,故非异非不异。以一异俱非,则如如平等矣。幻喻心。种种喻妄境。然种种依幻而起。且幻事本无,何况复于幻出种种,而又作一异有无等见耶。故诫之曰,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谓彼妄想自性本无所有,乃依如幻缘起耳。故不应作一异有无计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记曰。此总颂真妄一如,以显平等相也。谓三界五蕴一切境界,但随妄想而转。然于实际,当体寂灭,本自如如。故云尔也。觉想,谓妄觉无明也。智即六粗中智相,谓分别心也。无所有最胜处,谓真如实际也。以自他俱泯,故云平等。由无明不觉,妄见境界,则心缚于境,境复牵心,故不平等。若以正智而观,则心境双绝,故平等耳。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唐译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记曰。此颂泛举妄想缘起相因而有也。谓妄相本无自性。所以有自性者,以于缘起诸法妄生取著故。且彼缘起诸法,非妄想也。何者。以一切诸法缘生如幻故。然彼幻事种种,支分宛然若生。以皆如幻,故虽生不生。故云如幻则不成。然彼幻相虽有种种,其实性本无生,亦无有相。以见彼有相者,但妄想耳。若了彼如幻,则妄想不生。以不了如幻,依之造业,故彼相是过。此皆从心缚而生也。彼相既因妄想而有。若妄想不生,诸相自寂。则依他性空,相本无也。然心境互为缘起也。今幻相不成,则无当心之境。妄想不成,则无了境之心。心境皆无,言思路绝,本自如如矣。)

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记曰。此颂妄想从缘起而生也。以妄相实际本无所知之境。但于缘起诸法不了无性,而复于彼妄生分别,计著有无,执取美恶,故云于缘起妄想。且此诸妄想性,除缘起外,别更无有,故云即是彼缘起。所以妄想有种种者,但于缘起妄想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记曰。此颂世谛即第一义,以明即妄即真也。谓若妄计妄想缘起实有自性,即第一义谛而为世谛。若了妄想缘起无性,即世谛而为第一义谛。若不知诸法缘生者,即是无因生矣。又堕外道冥谛也。是则本无世谛,而世谛但依妄想说耳。即妄想断处,便是自觉圣智境界。故唐译云。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记曰。此颂通喻妄想缘起相因而生也。谓第一义谛本无诸相。但因妄想妄见诸法,而复于彼周遍计度,美恶一异有无等,坚执为实。其实第一义谛中,本无此事,故云于彼无种种。修行者,谓钝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处定。若观青时,天地万物皆青。若观黄赤白时,一一皆然。彼于一色法,随心转变见种种相。以于无中妄见有故。以譬于第一义谛离名相处,妄见种种诸法。然其所见者,皆妄想耳。非实法也。故云妄想相如是。论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记曰。此颂以喻转明上意也。谓于第一义谛无一法处,而见有种种者,盖因无明不觉依他妄分别缘,生一切法。故论曰。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譬如翳目于无色相处,而妄见有青黄楚白诸色相现。凡愚不觉,妄执为实。故云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记曰。此颂喻第一义谛远离诸过,以显圆成实性也。论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以圆成实,法尔随缘,成一切法,而法法皆真。但由妄想遍计种种执取,故于真不真。若情忘执谢,则万法皆如,圆成自显。故但云妄想净亦尔。故下文但出妄想之过。)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记曰。此颂特出妄想之过,意明缘起从妄想而有也。谓所以说有缘起建立及诽谤者,盖因妄想而说耳。若无妄想,而说有缘起建立及诽谤者,此亦是妄想分别,乃自破坏如实之见矣。故云无有妄想等。世尊意谓汝等若无妄想,而我为何又说缘起,及说汝等建立及诽谤之过耶。繇是观之。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世间,更无别法,特为说破众生妄想耳。故下文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妄想若无性(唐译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记曰。此通颂三性五法,皆依妄想而立也。谓缘起本无,但因妄想而有。若无妄想而说有缘起者,是则无因而有生,有生而从无因生也。次翻显因依妄相,方得有缘起。因有缘起,故名相随生。如影随形。是则名相又因妄想缘起而有。既有名相,则妄想又从名相而生。展转相因,无有穷已,皆妄想之过也。如何得离妄想过耶。故次颂云。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然究竟不成就者。华严云。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智证云。以真如之性,法尔随缘。虽即随缘,法尔归性。以随缘时,似有显现。如观幻法,不有而有。如观梦境,不见而见。如观水中之影,非出非入。如观镜中之像,不内不外。以无性随缘,故理不成就。以随缘无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则一切法俱不成也。然一切法俱不成就,而介尔妄心,又何从而寄耶。故云,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斯则缘起名相妄想,皆即正智如如矣。故下颂结显之。)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自觉智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记曰。此颂总结前五法三自性等皆不越于如如也。良由真如随缘成一切法,法法皆真。但以妄想执著而有差别。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彼诸法本来寂灭,此三性不越于如如也。以迷真如之理而为名相,故正智翻为妄想。悟名相之本如,即妄想而为正智。此五法不越于如如也。故诫修行之士,能作如是观,则日用头头物物,皆如如矣。缘起有六种,即卷初六因。尔焰,所知也。)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记曰。此言迷悟因依也。谓迷时缘起妄想递互相生。悟则性是圆成。悟则性是圆成,更无缘起妄想矣。唐译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故云,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唐译此下有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四句。)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

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记曰。此言凡圣二途,但依妄想而立也。谓若依妄想自性,妄见实有根身器界一切诸法,则名言事相二种自性从此建立,谓之凡愚。若能正于种种妄相现处,当下以智观察妄想无性,脱体全空,即是自觉圣智境界。此所谓达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也。清净,空之异称。二自性,正指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此二盖即名相二法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即依外道论

(记曰。此言邪正二途亦依妄想而立也。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是则缘起诸法原从妄想而有。然愚夫不知,唯在缘起法上而生分别一异有无等见,而横计别有生因。殊不知妄想是生法之本也。若舍妄想而言诸法别有异因,从冥谛微尘自在胜性等而生者,则堕外道邪见矣。故云,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记曰。此结示正义也。唐译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谓彼凡愚外道,但以妄见分别于妄计之法,所以不出妄想颠倒。若能离此妄想,则当下本自圆成。此正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非外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故云,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此章盖总观五法自性都归妄想,而妄相本自如如,此所以为一乘平等行相也。上明即妄即真以显平等因相已竟◎下明即心即境以显平等果相◎初即心)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记曰。此明自觉圣智,释上如来禅,以显平等果相也。由上佛约所观妄想缘起行相以明平等因已。但不知能观自觉圣智及究竟一乘果相何如。将显如来禅究竟清净平等实相最胜第一义谛。故兴此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记曰。此示如如智也。所谓教外单传之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密意,特揭于此。智证曰。无性之妙,佛祖所秘。盖尝秘演,未尝显说。何以知之。圆觉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维摩曰。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十地品曰。以不了第一义故,号为无明。起信论曰。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而有妄念。夫言非性性有,不生灭而无常,及不了知,皆以无性故也。而其言皆遮之。欲学者自悟。此予所谓密演者也。今则明告无性,是谓显说。其曰前圣所知者,但妄想无性耳。岂真有所传耶。是在默契自知而已。古人云,得坐披衣,向后自看。故曰,独一静处,自觉观察。意谓若能观此,则不由于他,是名自觉圣智。以无如外智能证于如。故此科云即心。◎下即境)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记曰。此明平等果觉,以示如如理也。谓离能取所取分别,住如实处,一念不生,乃证如如理。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名一乘觉也。此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云唯除如来。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以无智外如为智所入,故科云即境。由理智一如,故云心境平等。◎上即心即境以显果平等◎下即权即实以显法平等)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唐译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故说三乘。(不离,应云已离。)

(记曰。此明如来所以不说一乘之意,以显即权即实,以离不平等过也。意谓一向不为声闻人说一乘者,以有待而然,非绝然也。然有其二意。一则因彼但依如来所授寂静方便而调伏之,虽证解脱,非己智分,以恐彼惊疑,故不敢为说。二则以彼未尽所知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不堪受此法,故不为说耳。要且待时而说,非毕竟不说也。若竟不说,则有不平等过。意谓若离上过,亦可得入,故下明之。)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既觉悟已。)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记曰。此言声闻种姓无间,以显法平等也。以彼二乘依妄想取涅槃果,故为三昧所醉,不得法无我。若彼能了妄想无性,则于所取涅槃三昧,及烦恼习气,当下顿离。即得如来无上涅槃,证不思议自在法身也。如此,则人法不异,何三乘之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记曰。此言圣凡见尽,分别情亡,即是一乘。非是此外别有一乘也。诸天梵等,凡情也。声闻缘觉诸佛如来,圣解也。若言转凡成圣,纵得圣解,亦堕凡情。何也。所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属生灭。以起心动念,即乖法体故。所以宗门向上事,成佛作祖,嫌带污名,以不离有心故。故云,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量灭尽,凡圣情忘,能所双寂,一念不生,即是究竟一乘寂灭场地真解脱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记曰。此妨难遣情也。恐有疑云,三乘既非究竟,如来何以说不真之法耶。故此释云,如来为引导众生,故说三乘三解脱二无我净二障等,皆是随他意语,如止啼黄叶耳,本非实法。但钝根当作实法,故为法缚,不得解脱。若大力量人,能顿见自心现量,住如实究竟处者,一眼觑透,则当下脱体无依,即能扫除圣凡见量。如脱索狮子,自在游行。方名真解脱人。回视彼诸法,如大梦觉,未有不离之者。故云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记曰。此言声闻所以被自共相风之所漂转者,以彼但断四住烦恼,未断余习根本无明故也。生死流有三种。谓欲流,有流,无明流。以彼但断欲有二流,未断无明流。既为无明所流,故以五蕴处生死海,犹如浮木,常随波浪漂转耳。以彼入尘则堕故也。)

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记曰。此言声闻之过也。以味著三昧,故进不能取究竟之地。以安住无漏界,故亦不退落三界生死。以得三昧持心,故虽经劫而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记曰。此颂无间性也。然二乘与佛,性本无间。但自为法缚。所谓饮无为酒,卧寂灭床。酒醒梦觉,未有不到如来地者。问曰。然上屡斥外道二乘,且云阐提亦得成佛,而此但许二乘而不言外道者,何也。答曰。以品位言之,则大凡不及小圣。以根性言之,则小圣不及大凡。彼外道者,虽云邪见。而有根性猛利者,多能一超便入。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日劫相倍者有之。若夫二乘,沉醉无明,至劫不觉,最为难化者。故此特特言之。意在激彼劣解,速进宝所,斯正引权入实之密意耳。如来神力加持,殆非以所知心,测度不思议妙用之力也。◎此上广释邪正因果差别相已竟)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一

(◎此下举果验因以示一乘真因相分二◎初举意生身真果相)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记曰。此复辩果德以验真因相也。由前二卷初大慧问无间行。如来答云。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得离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故次从说因缘已下直至二卷终,通明缘起妄想无性,以显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广释无间大方便行已,意明行成得果,故此即说意生身差别相也。前自释云,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故名意生。以前但言八地所得,故名通相。今言地地皆得,故云分别通相中之差别相有三种耳。)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二译皆云无作行。)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记曰。此列意生身差别名也。然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从初地至七地所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从八地至十地所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从等入妙所证。其相自有深浅差别。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以智体不动,名为正定。为拣偏邪,所谓首楞严大定是也。正受者,以不受诸受,名为正受。乃正定中受用也。以三昧乐为其受用,故云三昧乐正受。)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记曰。此释初身相也。谓初登地,证平等真如。直至七地,尽真如际,已舍藏识。故云种种自心寂静。七识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已断俱生我执,我执既断,则境界无依,故云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身,故云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七地证此,而云三四五地者,举中以该初后也。)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唐译云。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唐译云。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魏译云。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记曰。此释次身相也。谓八地菩萨,证一心真如。进至九地,发真如用,得如幻三昧。于一心转变,能现无量自在神通,一时俱发,如华开敷。譬如意去,石壁无碍。故云迅疾如意。非身现身,故如幻梦水月镜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身分宛然,故云具足庄严。进至十地,随所忆念本愿,化诸众生,故云随入一切佛刹大众。十方诸佛所有法云法雨,悉能含受,故云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唐译云,了达诸佛自证法性。)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记曰。此释第三身相也。前十地菩萨,于诸佛法但能受之而已。今从等入妙,则能了达诸佛自证法相。已得诸佛自觉圣智善乐。深入妙庄严海。逆流而出。现十界身。无思而应。所谓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现。犹如意生。身土自他无有障碍。故云觉一切佛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缘自得乐相者,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乃诸佛自证所受用之法乐也。故观音大士,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力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能一身普现,即得三十二应,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正得此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魏译,我乘非大乘。唐译,我大乘非乘。)非说亦非字

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

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记曰。此颂结前所说大乘非乘,但所证者三种意生身而已,非是实有大乘可得也。然外道二乘修行,不得如来真三摩地。但以名言习气,故于所取妄有证得。故外道妄立神我冥谛,二乘妄取孤调解脱,以为究竟。故世尊一往破其偏邪,示之以真因正果。至此广明三种意生身已,而颂总结前义云。我说大乘,非是实有大乘可乘。亦非言说文字可到。亦非外道之冥谛神我。亦非二乘之孤调解脱。一切俱离,亦非断灭,故云非无有境界。然我所乘者,但乘摩诃衍止观之力,以此证得三种意生身,如此而已。然前云外道有四种涅槃。而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以此证之,盖转八识成四智,今束四智作三身耳。是则三昧乐意生身者,乃依六识起二空智,证平等真如,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是即五蕴妄身,证得素法身也。然此法身,未能纯净。入定则明,出定则昧。故但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耳。至舍三昧乐,进入九地十地。广修称真度生之业。鉴机说法,利乐有情,万行庄严。是从平等真如,发大利用,乃依平等性智,起妙观察智。得如幻三昧,应十地机。现广大尊特他受用报身。故云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耳。故如幻梦水月镜像。以万德圆备,故如妙华庄严。实报身也。至若以金刚心,断彼生相无明,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则前五识一时俱转为成所作智。即彼有作而成无作。故云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以依大圆镜智平等显现,则千种万类之身,一时普应。至此无一物不彰遮那妙体,无一时不修普贤行门。是乃从法报二身,而垂他受用,及大小随类化身也。斯由转心意意藏识为大涅槃。则四智三身一念顿得。此岂彼外道二乘无因邪因而可得哉。故此结云,我大乘非乘等。一往所谈,萃极于此。行人当识通途大旨。请深观之。决不可执愚,昧于宗说二通也。以前云意生身依无间行而得。故向下问五无间行,正显转心意意藏识为大涅槃耳。◎上辩真果相◎下示五无间行以辩真因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魏译云无间。)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记曰。由前问修无间行,佛答以四种三昧即得意生身。故此广明三种意生身辩果已竟。随便而问无间行之差别相以辩真因也。大慧意谓五无间业,乃入无间地狱之因。而世尊又说行无间业,有不入无间地狱者。不知何等五无间业,不入无间地狱。故特请问,欲令行人知其所择。且意显依智而得意生身。依识而得五蕴身。今转识成智,是即彼五蕴妄身而转为意生法身也,故次第明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魏唐二译皆云,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魏译云。更受后生,贪喜俱出。)如缘母立。(二译此下俱有何者为父四字。)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记曰。此言贪爱无明为生死根。能断此二,则生死永断,顿证一乘。即能转五蕴业识身,而成清静法身。故名杀父母为无间行也。爱更受生者,乃发业无明。谓爱欲为生死根本故。贪喜俱出,乃润生无明。谓将受生时,以爱因缘,见所爱境,复发爱涎,取所爱境,流爱为种,纳想为胎,故云贪喜俱出。以贪依爱生,结生相续,故云如缘母立。然单爱不生,要与润生无明和合,方能生名色芽,成六受用根,故云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入,六入。处,十二处。聚落,谓五蕴身也。然因痴与爱,发业润生,故有生死。是则生死实从二根本而生。若能断彼,则生死顿断。而即此五蕴业身,当下转为清净法身矣。)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记曰。此言能断微细结习,故名害阿罗汉为无间行也。旧注云。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而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微细习使,名害罗汉。然罗汉之名,正由未断习气而立。今能断彼,即阿罗汉当得如来法身也。)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记曰。此言破诸阴和合,名破僧为无间行也。异相,即色受想行识也。诸阴和合,积聚为人。然僧以和合为义。今称阴为僧者,以妄和合故。能断彼阴集,名破和合僧。诸缘和合既断,则本有法身自显。此即缘生而证实相也。)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二译皆作八识。)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记曰。此言转识成智,故名出佛身血为无间行也。然八识原是诸佛如来根本法身。但以前七转识妄觉见习染污,故谓之血。今能以空无相无愿三无漏智,断彼七识染污无知,名为出佛身血。即彼八识转为根本正智,而得如来清净法身矣。)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记曰。此结无间行也。谓能行此五无间,即名证无间等真实法也。故魏译云,名证如实法。唐译云,即得现证实法。)

复次大慧。有外五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记曰。此防邪见也。谓行内五无间,即证圣智法门。行外五无间,定入无间地狱。故世尊复说外五无间业,诫令后世众生知此义已,不堕愚痴之惑也。)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记曰。此言行外五无间,不但于三解脱一一不得证真实法,抑令入无间狱,受无间苦也。先所说,即指上五无间事是也。)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记曰。此释疑也。恐疑者云,可有造五无间业而不入无间狱者。故唐译释云。唯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其同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未有一向实造无间事,而不入无间狱者。盖言因果报应,无一毫可爽者。)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记曰。此言能观罪性本空,亦能解脱五无间也。谓但凡造五无间业,未有不入地狱者。唯除了悟自心现量,达身心本空,离我我所分别执著者。或于多生曾种般若缘熟,今时愚善知识开导,顿悟自心,离诸妄想,永断诸趣生死根本者。此则不堕。非此,无不堕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

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