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4-6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四

(◎上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已竟◎下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辩邪正因果相分二◎初辩别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又二◎初辩明因地心又二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又二◎初约三门破邪因以显正因分五初明五法又分六◎初破名相妄想。◎此辩因地心文直至三卷五无间行章止)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唐译云。惟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

(记曰。前百八句总问五法自性等法门,以约真如门,故云一切皆非。今请一一分别,故云依百八句差别相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唐译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知此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唐译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起幻境界。(唐译云。入如幻境。)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唐译云。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记曰。此问来意,由前大慧通问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众妙法门。而世尊止答八识生起之相。其余尚未蒙一一开示。但不知如何是名相妄想。如何是正智如如。此乃圣智分别自性法门。大慧知众心念,故特重请,惟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也。诸菩萨众以不知此圣智自性法门,故堕自共相,妄计差别。若知此已,则能如法修行,净治二无我观,了达唯心,照明诸地。则能超越外道二乘。得证如来不思议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得究竟自觉圣智,成无上佛果也。故世尊向下逐一开示。先明五法。次明三自性。然后明二无我。自相共相者,谓一切诸法皆有自相共相。真如自性,自相也。随缘成事,共相也。五蕴诸法各有自体,自相也。和合成人,共相也。以外道二乘不达诸法唯心所现,故妄计执著,谓实有如是自相共相,故云堕自共相者。由是故执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此皆依妄想自性。非自觉圣智事。世尊虽破有无二见。意显一切法不生。明见诸法不生者,方名自觉圣智也。)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记曰。此叙外道因执兔牛无角有角,于诸法起断常二见,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良以诸法唯心所现,本自如如,不容起见。然彼外道,不了唯心,横生妄计。因见诸法随因而尽,遂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因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以有形量分位差别。由执彼兔无角,于此遂生牛有角想起于有见。然诸法本如,不属有无。而有无名相,皆由妄想分别而起也。种,即四大种。求那,极微,陀罗骠,皆尘也。无故而起曰横。上叙计。下破之。)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唐译云。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唐译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唐译云。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

(记曰。此互破无见也。唐译云。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意谓诸法本无,不应更作无相。如兔角本无,而复作无想者,是名邪见妄想也。且兔无角见,因牛有角起,故云互因待故。以不达牛角亦不可得。故下文云。)

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记曰。此互破有见也。唐译云。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谓彼执兔无角者,以为牛角实有,故执兔角实无。殊不知牛角亦无。若分析牛角乃至极微邻虚,终归于空。是则自性悉不可得。诸法亦尔。)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唐译云。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记曰。此言圣智明见诸法本无,故应远离二见也。意谓但于诸法不作有无二见者,方可亲近随顺自觉圣智也。然有无即名相。二见即妄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记曰。此设转计,将显心境皆离也。大慧闻说执兔角无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无,故不应作想。因而转计,意谓所以不生妄想者,岂不因观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无,以此不生妄想言无耶。故唐译云,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此则虽知牛角不有,而毕竟执兔角是无,未离无见,弃有著无,此外道之通病也。前破因有计无。此破因无计无。所谓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故须逐破。直欲心境皆离,方遣有无二见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记曰。此直示无生义也。谓心境绝待,本自无生,不容起念,故云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何也。所言妄想者,因彼境界而生故。以心境对待,分别乃生。所谓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前云因牛角有而执兔角无,固是妄想,故云依彼角生妄想。今若执兔角无亦似牛角本无者,亦是妄想。以依角而生分别,故云以依角生妄想。以妄想毕竟因角有无而生,未离角故,展转皆妄,故云离异不异。且兔角天然本无,不必分别。岂因观牛角是无而后方知兔角无耶。故云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

(记曰。此释上离异不异,以显妄想无性,以明心本无也。若言心境定异,是妄想别有自性,则不因角而生。今既因角生,此不异也。若言心境定一,是举心则无境,又何所分别。举境则无心,谁为分别。此不一也。不一不异,足见妄想无性矣。)

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记曰。上言心无自性,此言境无自性,以明境本无也。故以亦字拣之。兔角本无,无固已无自性矣。然而牛角虽有,若分析极微,推而求之,亦不可得。亦与兔角无异。斯则有亦无自性也。故云彼亦非性。且彼有无二皆无性,则境本无也。心境俱无,又有何法当情,何故执异有而言无耶。故唐译云。异于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二俱非有。谁待于谁。)

大慧。若无故无角。(唐译云。若相待不成。)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

(记曰。此言绝待以显真心也。唐译云。待于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分别。谓有无俱离,则无可分别。故云若无故无角。无角则无对待。对待既无,而云因观牛角有而言兔角无者,皆邪见也。不应作此分别。)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记曰。外道不达诸法本自无生,而妄计有无为生因,非真因也。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故云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上遣有无二见,意在翻妄想而成正智。下显空色一如,意在翻名相即是如如。又前破无见,后破有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记曰。此叙计也。唐译云。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记曰。此明空色一如也。魏译云。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唐译云。色空分齐分别,应如是知。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是虚空随入色种中也。此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以色即是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此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记曰。此明色性即空,以破外道执四大种以为生因也。是乃计著形处横法,因兔角无而生牛角有见者,言含纵夺。以彼外道执四大种各有自相,能生诸法,与空无干。故云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故纵云亦不住虚空。复夺云非彼无虚空。以彼不知色性即空,故妄计为生因。今色性既空,是色本无也。四大造色本无,而执为生因,是无因也。以无因为生因,岂非妄计乎。西域外道多种,然所计不出断常有无二见。良以不达自心现量,故不了真因。虽执有见,总归无因。世尊多方逐破,唯显正因,以破彼无因耳。)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唐译云。又析彼微尘刹那不现。)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记曰。此总会上有无二无,以例观诸法,而生正智,契如如也。且彼计无者,因牛角有,故执兔角无。今若将牛角分析乃至微尘,亦了不可得。然所因牛角亦无,而又何所比观而言兔角之无耶。然诸法本无,因妄见有。苟一念不生,二见斯绝。真智独照,心境如如。作如是观者,方名正观。若他观者,乃邪观也。故云观余物者彼法亦然。故下结劝云,当离异见妄想,思惟自心现妄想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唐译云。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

(记曰。此明六尘妄境,及分别妄心,本来不有。但不了境唯心,妄生分别。故云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记曰。身受用者,谓资生住处一切诸境,乃藏识所现影像,故云藏识现众生。以不了故,妄生取著。)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记曰。此明如来说法权实双彰之意也。然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等种种法门,是为不了唯心者,不得已而建立之,以破彼妄计耳。其实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但示一心,更无别法。此乃如来说法之式。故云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唐译云。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唐译云。外道非行处。)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记曰。一切世间有为之法,不出长短相形,有无相生,皆展转对待分别而有。至若分析微尘性空,于色等境了达唯心,不起分别。如此微妙法门,则恶见者所不乐闻。殊非外道二乘境界。乃如来所说自觉之境界也。◎上约有无色空一异等法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下显正智如如且先显正智)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记曰。此就净众生心习现流以明五法中正智义也。良以一切众生日用心习现流,原是如来法身智慧。以不觉故,顺无明流,随心意识转,故自觉圣智隐而不现。如来说法,因其本有而开导之。但令自悟本有,故云净除。非有实法增益众生也。故大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著,则一切智无师智即得现前。此所谓净除现流以明正智也。唐注,谓能净者自觉圣智。所净者自心现流。意以圣智属佛。现流单约众生。恐非本旨。)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成非顿。

(记曰。上明四渐。下明四顿。)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唐译云。譬如明镜,顿现众相,而无分别。)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唐译云。譬如阿黎耶识,分别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知,非是前后。大慧。报佛如来亦复如是。一时成熟诸众生界。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静之处。)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唐译云。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记曰。此约化法顿渐,以明理须顿悟,事须渐除之意也。旧以顿渐皆约佛。然谛观喻中,渐取成熟义,顿取显现照用义。是顿单约佛,渐单约机耳。盖如来圆满自觉圣智,安住海印三昧,照明法界,平等显现。譬如明镜现像,纤悉不遗。鉴机说法,如日月升天,云雨普润。但山有高下,故蒙光有先后。根有大小,故成熟有迟速。所谓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如来说法,如师子调儿,虽顾盻频呻,皆尽全力。此所以化法有秘密不定义也。然此皆约佛以明顿渐者,以依三身说法,顿渐有四义。谓顿顿,顿渐,渐顿,渐渐。良以众生各各自心,本是自觉圣智。但以无名熏习,变为现业流识。今转识成智,因无明有厚薄,故法有顿渐不同。若有众生,一念顿悟本有法身智慧,照明自心本无身心世界之相,永离攀缘,一切根量相灭,一念顿证自觉圣智。所谓法佛说顿法,顿净众生自心现流。此顿顿也。若有众生,因师教熏习之力,虽能了悟自心,以无明习气力,不能顿离心意意识妄想境界。但观一切诸法缘生无性,一切身心世界如幻不实,唯自心现。渐断无明,证自觉圣智。先解。次行。后证。此乃报佛说顿渐法,净众生现流。此顿渐,渐顿也。若诸众生,虽遇外缘,不能顿悟自心。但依如来权教大乘所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渐次观察,渐离心境,得正知见。此化佛说渐渐法,渐净众生自心现流。此渐渐也。由是观之。在佛虽渐亦顿。以平等显现故。故顿单约佛。在机亦顿亦渐。以因多生久积善根成熟,今始一念顿悟。虽顿亦因渐。故渐单约机。故下随举三佛说法之式,释成顿渐义。然化佛虽说渐法,以三身一体,故虽渐亦顿。故经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上显正智竟◎下显如如)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

(记曰。此明报佛说缘生无性法,成上顿渐渐顿义,以显如如也。从法垂报,故云法依佛。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云入自相共相。无明为因生三细,故云自心现习气因。境界为缘长六粗,故云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谓一心真如随缘成一切法。以一切法缘生无性,故种种不实如幻。妄想本无,从缘而生,生亦无性,故不可得。故华严以法界缘起为宗。故此云报佛说缘生法也。下以喻显。)

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记曰。此以喻释成缘生无性义也。由妄想自性依缘起自性而起,故云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幻师,喻心。草木瓦石,喻无明缘。若干色像,喻一切法。见者种种分别,喻众生不了唯心,起种种妄计。总皆如幻不实。斯则不独妄境原无。而妄心亦本不有。此其缘生故如幻也。)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记曰。此以法合喻也。唐译云。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记曰。此明法佛说法,成上顿顿义也。凡离心意识显自觉圣智境界,皆法佛所说法相。此经纯顿,义见于此。故前五法章首,大慧请惟愿为说法身如来所说法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记曰。此明化佛说法相,成上渐渐义也。外道妄见无色为究竟,故云见无色见。)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记曰。此结归法佛,直指顿顿,以示此经宗极也。上历言三佛说法相,而复以法佛结劝者。意谓有攀援心,故妄见境界。分别计著,即名妄想。离此攀缘,即是自觉圣智也。且前三相中云自觉圣智究竟相。此云究竟差别相者。意显佛三身一体,而所说法,乃即实之权,即顿之渐,即究竟之差别。直欲行人专依顿顿而修耳。◎上显正智如如竟◎下破二种邪因先就二乘邪因以示正因)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记曰。此由前法佛说法乃自觉圣智,非凡夫二乘外道境界,故随明声闻外道相,以示所以非圣智之意也。然二乘依佛教而修,以不达即实之权,故但得胜智差别,不得圣智究竟中差别。所以久滞化城,未登宝所。外道妄立神我,自背真常,故深著邪见。欲令行人离此权邪,方得自觉圣智究竟差别建立相也。)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记曰。此拣二乘邪因也。声闻有二种。一利根,谓依四谛而修,观空而悟入者。一钝根,谓依权教八背舍观而修,析色而取偏空者。此明利根声闻也。故唐译云。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复禅定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住自证圣智境界相。然明见无常无我境界,此所谓等观性空而得道也。但贪三昧乐,不起度生之心,故云住自证圣智境界乐。以未离无明习气种子,故不能度变易生死。然生死有二种。识论云。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云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记曰。此通妨难,以显声闻菩萨所观虽同,所证则异,以明心有大小为差也。问曰。菩萨亦得此自觉圣智境界,何以不同声闻。故唐译云。菩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悯众生故,本愿所持,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由观空而不取证,此所以异于声闻也。故勉之曰,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记曰。此明钝根声闻也。谓此声闻不知观空,但依圣教所说权乘八背舍等观门而修。观四大等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虽不同外道计作者生。然亦执彼诸法以为实有自性。亦不离妄想。故唐译云。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魏译云。分别有物,执虚妄相。谓于彼法虚妄执著以为实有。)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记曰。此结劝离过也。声闻已得人无我。未得法无我。以人无我即是法执。故灭人无我相见,即是入法无我相也。)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记曰。此结名也。谓离彼二种声闻见,即名正智。故劝令应舍。◎上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竟◎下以圣智正因破外道邪因)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及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记曰。前明离二乘见,此明离外道见也。以外道计神我为生因,非真因也。以无常为常,非真常也。总皆邪见。离此即名正智。故发此问。意谓佛说自觉圣智,及第一义,为真常不思议。而外道亦说常不思议。世尊所说,岂不同彼外道所说耶。佛向下以因相不同,故不比外道所说答之。)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

(记曰。如来所说常不思议,以第一义为因,以自觉圣智为相。所谓实相真因。非彼外道妄计神我为因。乃以无常为常。故不同彼论。)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记曰。此征释不同所以也。谓彼常不思议,乃妄立神我,不因自觉圣智相第一义智而成。故云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记曰。此正显彼非真常也。谓常不思议,必仗真因。若非真因,何能显现常不思议义耶。)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记曰。此纵夺妨转计也。恐彼闻佛说真常因自相成,乃转计曰,我说常不思议亦因自相成,何以不同佛说。故纵之曰。彼外道不思议若果然因自相成者,则彼亦应是真常矣。但由所计作者为因耳。然作者非真因。因既不真,岂获常果。故常不思议不成。下显正因。)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

(记曰。此明佛说因相俱真,以显真常不思议也。佛言,我说常不思议,乃依第一义谛因相成立。离有无二见。以得自觉圣智相,故有实相。得第一义智因,故是真因。一切有无戏论俱离,当体寂灭。譬如三无为法,永离诸过。故是真常。此其所以不同外道常不思议邪见论也。)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得修学。

(记曰。此结指真常,故劝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记曰。此明外道不同佛说常不思议之所以也。所以不同者,以彼所立,于有为法外,别立作者以为生因,故为异因。佛以自觉圣智为因,故为真因。此所以不同。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谓彼以异因,故非真常。我以自觉圣智为因相力,非自相作者因相力,故是真常也。)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记曰,此就彼所立,以显真能破也。然诸外道因见诸法有已还无,妄计别有作者是常.而如来亦见诸法有已还无,说是无常.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不因此说常。若以三支比量合之。常不思议,是有法。定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所作瓶等,是无常法。因喻不转,故不成常宗。无常是有法。定非是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瓶等所作,是无常法。故即彼所立,翻成所破。然彼以妄计比知。我以自觉圣智现量。故我所说,非彼所论。)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记曰。此言外道所计作者,是以无因为因。竟成断灭,同于兔角。故其所立以无常为常。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唐译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此因相非有,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分别,但有言说。何故彼因同于兔角。无自因相故。以非第一义自觉圣智为因相,故云自因相非分。)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记曰。此明如来以自觉圣智为因,结成不同外道之论也。然外道于一切法,起有无二见,故于无常妄计为常。以彼不知自因之相,故去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如来说法,离此诸过,故不可与彼同日语也。上明二乘偏执外道邪见皆非正智。意显舍此即证自觉圣智矣。下二章约不灭不生,以明正智即如如。◎上破二种邪因已竟◎下举果验因二◎初破二乘灭见)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魏译云。不知世间涅槃无差别故。唐译云。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唐译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唐译云。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寂灭,不容更灭。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明即妄想以证正智。即正智以显如如。以破二乘灭见也。然生死境界,本来不有。但唯心所现。藏识转变。而依妄想分别而有。若了妄想无性,即转识成智。若以正智圆照,则万法皆如。当体寂灭。岂容更灭。二乘愚痴,不能了此。妄取不受后有以为灭度,讵非大谬。所谓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所以常在生死轮转不息。以不达唯心现量,妄起种种分别故。◎上言不灭◎下言不生◎次破外道生见)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不生,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显即如如明正智,以破外道生见也。良以诸法无生,是三世如来所传心印。惟证相应。以唯心所现,缘生无性,离有无二见。如兔马角,非生而后无,盖生本无也。由凡愚不达,故妄执为有。然此无生理趣,乃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愚夫分别二见境界。)

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上二章,以明生灭皆妄见也。故唐译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妄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斯则根身器界本自无生。唯八识影现。七识妄起执取分别,以为实我实法。此乃愚夫于无生中妄见有生。非圣贤也。意令即生灭以证真常。故于彼法应当修学。苟达生灭即常,则妄想即成正智,名相本自如如,即彼二乘外道可起如来种性矣。故下文明五无间种性。◎五勘果知因。谓勘验现行之果,足知过去习气之因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唐译云无种姓。)

(记曰。此言五性不同,以明众生本具法性是一,但由外援故异,以成自觉圣智究竟差别相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初无纤毫间隔。本无三乘五性之别。良以外缘熏习不一,故有五性不同。斯则机本不异,异在于师。故前勉修如实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故此下文云,当转彼恶见,则二乘外道当得如来法身,阐提亦作得度因缘也。引权入实,义见于此。言种性者。相似曰种。体同曰性。又种者,因义,类义。谓众生佛性本来是一。盖由昔闻教法熏习成种,各有自类种子,故曰种性。此种性义,识论所明有其二类。一者本有,谓旧熏也。二者始起,谓新熏也。本有者,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长劫所熏染净种子,此即名为本性住种。如佛于大通智胜时说法华经,而诸闻者直至今生还蒙佛化,方得成熟。此净法熏习,而为本性住种者也。如阿难与摩登伽,历劫恩爱,直至今生,尚为障道因缘。此染法熏习而成本性住种者也。以长劫不断,故名本性住种。二始起者,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成种,以至今生,于染净法见闻熏习,又为未来染净种子。此则名为习所成种。由此二种为因。若一遇外缘师教熏发,故即成熟。此五性之别,所由来矣。是故亲师择友,不可不慎也。由是观之。此五种性。其三乘种性,良由闻前三佛所说之法而成熟者。以执化佛所说权法,则成声闻种性。以执报佛所说缘生之法,则成缘觉种性。以悟法佛所说离攀缘法,则成如来种性。若闻此三法而半信半疑者,则成不定种姓。若闻此三佛之法不起信心,返生异见而毁谤者,则成无种姓矣。故下经云。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盖三佛一体,法法全真。皆为显示自觉圣智趣。而闻者不达,随其所取,执以成种。此又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曰种性。此盖自觉圣智究竟之差别相也。)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记曰。此言声闻乘无间种性也。而云若闻说等者,足征由师教熏发,所谓习性成种者也。断知时,旧注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时也。及乐修相智者,相即偏空想,智即我空智,乃声闻所乐修者。至若缘起发悟无生实相之理,非彼所乐,故云不修。因旧有小乘狭劣习气,今一闻所说,熏发现行,故举身毛孔熙怡欣悦耳。)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记曰。此明声闻断证俱未究竟,自生满足灭度想也。然声闻依四谛修。但断三界见思烦恼。尚余尘沙无明细惑未尽。犹沈变易生死。但得人空,未得法空。而便自生究竟之想。乃于天人魔外之中,便师子吼,作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遂生得涅槃觉。此所谓得少为足者也。见第八地者。华严八地菩萨,证我空真如,乐住三昧。不起灭定。诸佛因而劝之曰。起,善男子。勿得乐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云见第八地。现行为起烦恼。种子习气为习烦恼。以二乘但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记曰。此明外道种性也。唐译云。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此外道妄见一切众生从我流出。我能长养一切众生。遂立神我以为涅槃。闻者因而师之,遂成邪种。或于佛教中闻有涅槃之说,遂执谬解而起邪见者。)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唐译云。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

(记曰。此计实德业及四大时方胜自在等以为生因,故称作者,妄计此等以为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记曰。此结外道邪见非解脱也。言法无我见非分者。谓诸外道,向于佛所说无我之法,不生信乐,或生毁谤,未得受熏成种,故曰非分,或于佛所说涅槃之法,即起希望,有所证得之想。或依教修行有所开悟,而执所悟为我,即堕邪见。如圆觉所明四项未忘,皆是于法无我见非分者也。然此外外道为烦恼缚,内外道为法缚,故云彼无解脱。)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记曰。此总结声闻外道二种性也。然声闻妄取涅槃,外道妄计神我,俱于未出离中生出离想。此皆因邪师邪教,误为熏习。为令转彼恶见,故劝令修学。前上圣智三相中无所有相,谓惯习二乘外道相,义见于此。意谓令彼舍离偏邪恶见,即名正智,可入如来种性矣。故此人虽偏邪,而性实无间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唐译云。离阓闹缘。无所染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唐译云。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记曰。此明缘觉乘无间种性也。各别因缘,即十二因缘,三世因果,故云各别。以缘生无性,即是无生,故云无间。此有二类。出有佛世,依教而修,观缘悟道,谓之缘觉。出无佛世,观化知无,谓之独觉。今明外熏成种,故但言缘觉。)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记曰。此明如来乘无间种性也。然此四种,唐译云。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此约三德秘藏,以明法报同体也。盖自性即法身。离自性即解脱。圣智即般若。良以法身无著即解脱。解脱不迷即般若。般若离相即法身。此三德秘藏,总号法身。外刹殊胜。即报身。法报冥一,故不思议。)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记曰。此结成如来乘种性也。前为顿根众生,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故此一类众生,有闻说佛法身智慧,及自受用不思议境界。而不惊怖者,当知是最上利根,乃如来乘无间种性,此所谓善根成熟者也。般若云。若有众生,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惟此无上般若,自非积劫闻熏成种,鲜有不惊怖者。此所以能信此法者,是人甚稀有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记曰。此明不定种姓也。此不定人,随说信入,顺学而成,可大可小,故云不定。此有二种。一旧熏多闻,于三乘中未成熟者。一新熏初机,根性猛利,但随师教,于三乘中俱可入者。三种者,即三乘法。除外道无性,故不在此列。)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记曰。此结束所以建立三乘之意也。然一切众生,法性是一。所谓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本无差别之相。但以闻熏成种,以致根性不同。然虽依教修行,而未到如来地者,俱属圣智差别之相,非究竟也。今将显示顿教法门,欲令三乘同归一佛乘,五性同归一佛性,故作是建立,非是实有限剂也。故下云。乐寂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无性阐提,或时善根生,便证涅槃。故不同他教定性之说。故魏译云。说三乘者,为发起修行地故。诸性差别,非究竟地。为欲建立毕竟能取寂静之地故。旧以此段属不定性。恐非本旨。)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记曰。此结三乘同归一性,以示以权入实之意,以明如来自觉圣智究竟差别建立相也。故魏译云。彼三种人,离烦恼障熏习,得清净故,见法无我,得三昧乐行。故声闻缘觉,毕竟证得如来法身。故唐译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前云二乘,但得自觉圣智差别相,未得究竟差别相。今云得如来身。足征差别皆究竟也。所以皆究竟者,以佛性无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记曰。此通言四果皆非究竟也。须陀槃那,亦云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初入圣流,初果也。往来,二果。不还,三果。阿罗汉,四果也。以是等圣人,皆憎生死,爱涅槃。憎爱未忘,故云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记曰。此言究竟无差别智,以示此经之宗极也。然如来虽说三乘,但以假名引导。由愚夫少智,故设三乘之权。为二乘趣寂,故说一乘之实。俱非本怀。此第一义顿教法门,三一俱非,权实不立,岂实有三乘之说耶。然他处言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如来为一乘。此并如来为三乘,对三乘说一乘。三一俱非,方是此经之宗极。)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记曰。此通颂自心现量,凡圣皆离,一法不立,以明自觉圣智究竟相也。诸褝,即二乘诸褝解脱。无量,即大乘四无量心。等,即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乃至三十七品助道等。无色三摩提,即三界九次第定。举上以该下。受想寂灭,即二乘灭尽定。通而言之。即前所问百八句义。今云亦无有心量者,以自心现量,圣凡不立,一切皆非,以显生灭中究竟觉义也。章首请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依百八句说,义萃于此。意谓明此,方名自觉圣智事。◎上勘果知因已竟◎下示因果一如)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记曰。旧谓此章约生死涅槃无二以明如如。盖智如一体,本无二致。所谓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若正智现前,则诸法自如。若了生死本寂,即是正智。智如冥一,方名自觉圣智究竟事。今约阐提以明者。以前历斥二乘外道偏邪,去自觉圣智相远。且切诫行人应当远离,不许亲习。苟二乘外道绝分,则真如有不遍之过。若阐提实是无性,则佛性有不遍之失。此则自堕不平等过。而自觉圣智亦非究竟矣。盖约教道言之,为摧邪显正,不得不严拣偏邪,以明正智。若依法性言之,则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本自如如。无情尚共一体。岂有情而绝分。是故前言二乘若悟本识,亦得如来法身。今言阐提或发善根,亦得涅槃。斯则无一众生而不般涅槃,方名自觉圣智究竟相也。如如正智,备殚于此。然无性阐提,非菩萨阐提无以发善根。菩萨阐提,非无性阐提无以资愿力。此则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恶。故云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魏译云。无性乘,谓一阐提。此即前五性中无种性。今会五性同归,故特言之,以显佛性平等,以明众生如也。)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记曰。此言无种性也。一阐提,此云断善根。又云焚烧一切善根。盖真如随缘成事,举体全变,无有剩法。今全体真如,变作全体恶性。恶性即如,更无涅槃可入。故云不般涅槃。)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记曰。此言菩萨阐提也。菩萨愿尽众生界。谓众生尽,我愿乃尽。若一众生不尽,我愿不尽。故云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然所以愿尽众生界者,以众生本如,早已涅槃,不容更灭,故无涅槃可入。故云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与阐提名同,故云亦到一阐提趣。唐译以是名句作结语。)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记曰。大慧意谓无性断善,不入可尔。菩萨度生,本为求证涅槃,何以毕竟不入。故致疑云,此二种阐提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下佛答云,阐体尚有入时。菩萨毕竟不入。以知一切法本涅槃故。)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记曰。此正显佛性平等如如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阐提不断善性,如来以平等大悲而摄持之,故有时而发善根。由昔谤法因缘为种,今日缘熟,故如来以神力加持,或时善根生也。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提婆达多,生生谤佛,今蒙受记。如华严所明,由昔谤华严经,堕地狱中,而为地狱天子。毗卢出世,先以足轮光照,三重顿圆十地。此皆谤法阐提,蒙佛神力之验也。所云善根者,正由昔闻熏之种子耳。菩萨阐提不入涅槃者。以法界如,众生如。故众生界不可尽,烦恼不可尽,而行愿不可尽。此普贤大士所以常居幻化,而不入涅槃也。◎上从请分别自性章起止此明五法已竟)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五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五

(◎上明五法已竟◎下明五法中三自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记曰。上言五法依自性而立。不知自性有几。故特示有三。意令了达缘起无生,故云当善。)

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记曰。此征列三自性相也。然五法自性,不出此三。以妄想依名相起,是名缘起。若了缘起如幻,则妄想无性,即是正智。名相体空,本自如如,总归圆成。故五法之自性,不出此三。◎下正示其相)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记曰。此标指妄想自性,依他缘起也。相即名相。以不达名相体空,依他而起,种种遍计。是名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记曰。此征释也。谓名相皆从缘起,故云缘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缘起无生,故心行于中妄生计著,故云行显现事相相。此言妄想从名相生。唐译云。谓彼于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记曰。此言依彼事相而生计著,起二种妄想,以明缘起自性也。名相为内外法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然此内外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本无名相,但是一心。而人不了,因依遍计妄执各各有名有相,故名妄想事相。即彼内外自共相者。然内外不出人法二种,谓内身五蕴谓之人。外器四大谓之法。妄计五蕴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成人,故云共。妄计四大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变化而生万物,故云共。故云即彼内外自共相计著妄想也。良以心本无生,因境缘有。故云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记曰。此明圆成自性也。良以身心世界,元一如来藏清净真心。离名离相,本自如如。但依妄想攀缘而行,则名相斯兴,横生执取。若依自觉圣智而行,洞达自心现量,则法法圆成,唯是如来藏心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唐译云。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圆成实。二相,即妄相缘起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总结前问也。前问中先请分别五法自性法门。次请因知五法自性已,则观察人法二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乃至逮得如来法身。此上答五法三自性,酬先请竟。下明观察二无我,乃至究竟佛地,以酬次请。◎上明三自性竟◎下明二无我)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记曰。此答次请也。然五法不出二种无我。以见有人有法,即是名相妄想。若了二无我,即是正智如如。故前分别五法自性已,次即教令当善观察二无我相。)

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记曰。此示二无我相也。良由不达根身器界唯心所现,故妄计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所谓妄想斯兴,名相乃形。若了缘生无性,则二皆无我。苟二无我,则五法自性皆离,八识俱遣。所以顿证自觉圣智,逮得如来常住法身也。)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记曰。此教以人无我观也。唐译云。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见身器世界,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然人者,即现在五蕴集聚妄身,妄执以为我相者也。以身为我,亦以六尘所受用境为我所。今观此等本来不有,皆从无明爱业之所生起。眼等六根取六尘境而生计著,以为受用,妄生贪求。一切根身器界,皆是藏识所现影像,当体全空。但依妄想分别显示似有。况刹那相续变坏不停。于中观察,毕竟无常,谁为我者,故总云离。此正观无我。下约喻以明四念处观。)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

(记曰。此明四念处观中,初观心无常也。谓观此心妄相生灭,如河流,逝速不停。如种子,能生来果。如灯,念念生灭。如风,飘飏不住。如云,倏忽变灭。举皆无常,故云刹那展转坏。躁动不住,如猿猴。故经云心想如猿猴。如此观察,于中毕竟谁为我者。)

乐不净处,如飞蝇。

(记曰。此观身不净也。谛观此身,其中但有三十六物,九孔常流秽污不净。而妄贪著,以不净为净,故如飞蝇。)

无厌足,如风火。

(记曰。此观受是苦也。唐译云。如猛火。观种种受用,众苦所集,无一可乐,甚可患厌。但以妄想贪求,无厌无足,故如猛火。)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记曰。此观法无我也。唐译云。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谓观三界诸生死法,但因无明业力所使,随他牵引,流转不息,恒无主宰。如汲井轮,任他牵转而不由我。)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记曰。前别相念观,此总相念观也。唐译云。种种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谓观此身虚假不实,如行尸,则大可厌患。如木人,则幻化非真。于中谛观推求,毕竟谁为我者。行尸喻身,机关喻心。楞严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记曰。此结人无我观也。唐译云,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审如是观,则当下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唐译云。唯共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唐译云。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记曰。此明法无我观也,谓观蕴处界等一切诸法,本自如如。离我我所。唯共积聚。但因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性故无能作者。以此例观,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乃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是愚夫妄想力。非圣贤也。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识,五法自性悉皆无我,是名法无我智。然自共相者,乃凡夫外道,妄计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今自共相离,则四计俱遣,无生之理自见。以明见诸法本自无生,方名法无我智。故诫菩萨当作如是观。)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记曰。此下至得如来自在法身,通明观成得果之相也。我法有二,谓分别,俱生。然分别二执断尽,即入初地。俱生我执,从初地至七地断尽,方入八地。俱生法执,从初地任运而断。至等觉后心方尽,即入妙觉。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法执俱生地地除。故唐译云。得此已,知无辰纾?酥畹叵啵?慈氤醯兀?纳?断病4蔚诮ソ??酥辽苹奂耙苑ㄔ疲??饕寻臁6?拼映醯啬酥辽苹鄯ㄔ普撸?前说匾郧埃??暇闵?抑矗?浞ㄖ吹?卧硕?选V涟说刂の铱照嫒纾?种??粒?辉付壬??攵?巳∧鶚劦取U?蔷闵?⑾阜ㄖ次赐?梢??先?馔选N狡腥?墼灯鸲??孕钥眨?每战馔选9凼??兄ё孕悦穑?梦尴嘟馔选H肟瘴拊盖螅?ㄎ?袒?谏?剩?梦拊附馔选H槐艘怨垩裕??庠谛小4艘蕴逖裕??庠诶怼C??灞穑?д哂χ??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记曰。此结成正义,诫令离过也。谓如来说法,乃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随其所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外道无此法印。故曰不如是则同外道。噫。如来无此法印,则同外道。痛令识法者惧。如来藏,乃佛性在缠之名。谓众生识藏乃如来也。故云如来之藏。依主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

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记曰。此通颂无我也。人相继阴缘,乃凡夫所计五阴缘生假我。微尘胜性大自在等,乃外道所计神我。此皆心量妄想分别。其实本皆无我。◎前从初卷分别自性章以来至此,通约三门以辩邪正因果中,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竟,◎此下依理勘订以辩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