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经 | 作者:王骧陆 [投稿]

  第二段:

  由“时长老须菩提”起至“愿乐欲闻”止。上面佛的意境动作,正是说无相法,而许多人不懂其机,只有须菩提感觉了。但会上无量诸大菩萨,岂有不懂,何以不问呢?因为须菩提虽是东方青龙陀如来化生,但特意现声闻身,来此土助佛行化,在许多声闻中,是为上首,与诸声闻同是朋类容易接近,又大都不敢启闻。他所以特地设问,在大众之中起来,把右肩袒了,是表示坦白忏侮,右膝著地,坐起半个身子,是请问的仪式。从右的道理,是因为右边手足,动作多,作恶也多,是表降伏的意思。合掌,是表彼此心心相合。如是恭敬,方可请问。说希有世尊,不是说世尊的希有,是说今日世尊的行动不是普通人可测,用意深妙,实为希有。但我知如来是不舍一众生的,对于大菩萨,不必定要开口付嘱,只如是引逗,随机表演,正是护念。然亦不废言说,同时对于小菩萨、亦尽情付嘱,并且善于随机而说。所以我请问世尊,一班善男女,个个想发菩提心,但苦于无可捉模,应该如何样得个安住、得个降心的法子呢?在梵文原文上本有如何修持一句,鸠法师却取消了。因为安住降心,即是修持,可以不必再多此句。般若的妙用,在扫荡心上法垢,第一要干净明简,容易使人显畅,所以他的译笔特别好。韩文公早年辟佛,后来从大颠和尚,深通禅意,并且自认文章不如他。可见文章原是表意,意境越高,文章越古,然而意境不高,也是达不出的。当时佛赞叹须菩提善哉善哉,是叹伊居然懂得机了,所以许可他。诚如你所说,如来确是这样的。你今要专心细听,我替你说,你要知道,善男女,要发无上菩提心,并无别法,也只要这样就安住了,心就降伏了。佛只说这两句,下面不说了。须菩提就悟到这纯是行云流水,心无可住的无上法门,只不能说出,大皆只要如佛的如是办法好了。诸位要晓得,世上的事,本不过如是,马虎不得,认真不得,本来是空,你当真了,未免太苦了,你当假了,又未免太无味了。一切明知是假,今正用时,暂时不必作假,时候一过,变化生灭,哪里是实在永久的呢?譬如夏天用冰,冬天用火,有就用,没有就算了,原不过一时的缘会,不必特意去执取好坏,心就自在广大,不被境夺,不被见迷,苦厄自断了。这是心不住法的妙用。心果不住,那末无心可降,寂灭的景象自见,这就安住了。此是釜底抽薪法,简捷了当。但此意只可神会,所以须菩提说,呀,是了。唯、然两个字,作两句,正表自己领会了。但我一人觉知、大众尚未明白,愿乐欲闻,尚愿世尊慈悲,开口宣示,以解众惑,于是再请佛说法。

  第三段:

  由“佛告须菩提”至“则非菩萨”止。凡成佛也必要有资粮,譬如出门要带食粮本钱方才可以就道,度众生是成佛的资粮。众生有外众生,即胎卵湿化等四众;有内众生,即是自己的无明,由无明发挥贪嗔痴三毒,养成六道轮回。所以先自度成佛,再度外众生,明心见性,是根本办法。这一段是成佛的资粮分,是说到降心的极则,无可再加的了。降心即须空心。但心本来空,因众生情见坚固,养成个有心的习惯,久之认为心实是有的,把本来空忘记了。但心如何习惯成有呢?又如何坚固呢?是由于爱,爱是我爱,最深的是法爱,就是我见,爱我见,甚于一切,所以破人我容易,破法我难,总是求个心上一时的安适,不是求个究竟安适。譬如我有个单面的道理,自己也明知道是勉强的,只要有人反对,就马上不高兴。或对方地位不如我的,就可以动怒。假如有人赞成,就立刻欢喜。或对方地位高于我的,也来赞成,又觉得特别光荣体面。你想难不难呢?但这个我见,还容易牺牲的,独有名心,如我的正理,我的善举,我的功德,无人可及,正要有人赞扬,若使有人反对,是断断不肯的。那个我相,又特别的坚强了。所以自己的名心功德见肯牺牲了,才是无我。而我一身的大功德,无过成佛。要成佛,不算稀奇,连度众生成佛,也还不算稀奇,甚至把大千世界众生,从胎卵湿化,下至地狱众生,上至色界天、无色界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统统度尽,个个到无余涅 成佛,如是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功德还有可比拟的么?但我心中,若没有这件事,也毫不稀奇,因为众生与我,大皆本是佛,本是性空。因为不空,著了我见,所以不成佛。今立了能度的心,便是我相,立了所度的众生心,便是人相,立了许多法见,如是广大功德等心,便是众生相。众生即是烦恼的别名,立了这个见,永永要保留。如寿命的不肯布施,舍去这个心是寿者相,有了四相,我见横生,自己的心,又如何空,如何降伏呢?自己未度,又如何度人呢?既不能自度,又不能度人,又如何称菩萨呢?菩萨是觉有情。觉了自己不算,还要觉一切有情,所以称摩诃萨,就是说大,要能如是广大,才堪称大菩萨。佛告须菩提,是极郑重的辞句。这一段,佛斩金截铁地说,菩萨摩诃萨,必得如是心空无见,才是真无我,真正无心可降,为全经的纲领,一切众生成佛的条件。你想如是大事,尚且不以为胜,那末世上还有什么事不可解决的,不可牺牲的,不可退让的呢?看一切真不值半文钱,任何许多好处,若利若名,都不得动我的心了,那贪污心、狠毒心、痴迷心,三个无明心,无根可生,无处可存,当下便是极乐,又非成佛而何呢?此段需要特别体会,逢到烦恼不可解决的事时,把这段记一记,你的苦自然化去了。全经的总纲说过了,下面再说无住的办法。

  第四段:

  由“复次须菩提”至“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复次,就是次说,菩萨对于一切法、一切心,应该一切无所住,先把布施来代表,说一个波罗密,即是六个波罗密,十波罗密,八万四千波罗密,千法万法,统把布施来代表。你应该对于外境六尘,声色香味触法,都不要染著,你一执取于相,就住了,住就染著了,不能解脱了,所以不废布施等等动作,只是不要著,著就立相了,立相就有心了,有心就小了,小就所见不大,取一则漏万,不能广大圆遍。佛所以把十方虚空来比喻,因为无住则无心,无心则遍满虚空,正如十方虚空之广大,正表性空的广大。你须知道如何是功德,性空才是大功德,才是真功德。心无所住的人,此人便无成见,便不会误人,便不会作恶业。只有解除人的痛苦,不会多事生事添人的烦恼,所以说是功德。对一人如是,对无量人也如是,所以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福德性,不是福德相。如即今我以财布施,是福德相,我不著此相此见此心,是从空性中流露,所以是福德性,不可比拟而思量的。最后佛又说一句,并且叫他名字,是郑重的告示:“须菩提,菩萨并无别法,但只要照我所说的办法,如是安住好了,放心放心,不要再犹豫,自生法见,误了你的世世生生。”这一句,是千万斤的力量,正以表前面所说的万分郑重,不是儿戏。到此是佛开口说金刚经已完。有志人,如每日参究,从如是我闻至此句参止,至千万遍,一样可以见性成佛。下面的只是铺陈这四大段,开示一切办法而已。

  一切功德,总以布施为第一,所以居六波罗密的第一位,修世间福德相的,必须布施,修出世间福德性的,必须无住。世上一切,无非是苦,到了刀兵饥馑,是苦果到极点了。但众生何以受苦,只缘造业。造业由于迷惑,是最福薄相。然而福薄的根源是量小,所以布施是放大心量、植德的根本法。布施名为檀施,布施有财布施,用品食物药料,都算财布施。有法布施,如劝化开导解释等等,是用法的。有无畏布施,如肯代人负责分谤,解除对方的痛苦,是用大无畏精神的。布施是舍弃的意思,自己对自己,第一要布施。我的意要舍,气自平了;我的物要舍,身自轻了;我的见要舍,心自空了;连我的功德心也要舍,法自净了。所以性空是真功德,恶心更不必说,施之于人,人有烦恼,我替他开释,令他布施。所以排难解纷是真功德,挑拨是非是大罪恶。凡人一生遭遇不顺,困屯一世的人,都因喜欢生事,布弄是非,平日信用失了,没人敢和他亲近。这种人,比废人还利害,要害社会群众的。所以功德以有相为小,无形为大。罪恶以无心的小,有意的大。无相布施,福德不可称量。心如著相,就有厚薄报酬往来性质,等于借债还债,两相抵销,又算什么功德呢?又如我人现在所享受的物质,经过去的无数先哲发明制造,流传下来,布施给我们,我们独享独乐,良心上也说不过去。我把心去感念他们,这也是布施,再能公诸大众,如祖传的医药发明,切不可自秘不传,这是大布施。人人肯布施,那报我的心,自然由紧而松,无我的心,自然由小而大了。但此地说的布施,是代表一切心一切行的,都要无相。无相是成佛的根本,由小做起,可以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五段:

  由“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一大段,须分四小分说:

  第一小分至“即见如来”止。这大段的总意,由承上面下来的。上面先说成佛必度无量众生,度生不可著四相。次说破四相,在一切不住,心如十方虚空的大,这个福德也是不可思量,菩萨但应如我所教就是安住了。但这是笼统说的,是到了果位的说法。至于因地上的下手,必先明法身,就是先要明心,而众生不明心的总原因,在把一切相当真了。如说一切相是虚妄的,或者勉强可信,至于佛的相,就不敢说它是虚妄了。佛要总破他的见。先提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心中以为是真的么?须菩提说:不是,如来是法身,法身是无相的实相,不可执取眼见的相算是真实。所以佛说的身相,即非身相,是无相的真如法性身,非是三十二相等的幻相身。佛遂说:是的。凡所有相,不论好坏,无分圣凡,总是虚妄。如来是智慧身,你需用智慧来观一切相,非是真实,那你就不被情欲所蔽,就这个无心心处,可以意见你自己的无相法性身如来了。这一小段是总破有相的第一关。打破这关,一切解决了。

  第二小分至“何况非法”止,是表法身原是无相,但亦须藉幻相而显。言说虽是幻身口齿喉舌所化,但也由法性身里起发,不要全把言说都偏空看了。须菩提遂请问这种甚深的言论和记载章句,一班众生闻了之后,能不起怀疑,决定实行么?佛说,你切莫如是说,自有智慧人可以深信不疑的。莫说现今的人,即使我灭了之后,近到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在斗争坚固的时候,难道就没正信的人么?他们也能持大戒,修无上福,发大信心,以此为实,对我所说的,决定不疑。这种人,非同小可,不仅是经过几个佛出世,种过善根,实已经过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千万佛出世,受过教训,种过善根,成就这样的无量福德来。所以能够一闻这种深妙章句,一念生信,更不犹豫,心中更无丝毫法见,决定深信,就是净信。我就悉知悉见。此人的大智慧、福德,你莫用普通的眼光看他、量他、疑他。何以故呢?因为这种人,心已广大圆融,不会受外境所缚,也不受法见所拘了。所以不但没四相,并且无法相,亦不偏执废法。所谓亦无非法相。只是人用法,要用便用,不用就舍,心无所住,不受法转的了。为什么能如是呢?因为他能够心不取相了。如果他心取了相,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心就迷了;如果他取了法相,也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但如果他偏于离法,不取法相,也还不是著么?也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所以不应该取法,也不应该离法,只是勿执,勿执就无住了。因此,我常说你们诸比丘,须要了解我的说法,原为一时的应用,法不过是过渡的东西。为了众生不明,所以说法,你自不可舍,及到明白之后,更有什么用呢?你自不可再取,如过江必用筏,到岸不须船。你想正法尚且是虚妄不实,不可执取,应当舍去,又何况一切虚妄非实的法呢?这小段,到“何况非法”为止,总是尽量发挥无住的妙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