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善现启请分 第二章

六祖和金刚经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著,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著,尤其为大乘入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你看,那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功啊!怎么修行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起。

善护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寻愁觅恨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主题在那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金刚眼和发心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又到处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人。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无权威无主宰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此心如何住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乾脆俐落,一点都不神秘。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来了。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进入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设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才问的问题,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汝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也有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