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杀戮
唐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杜之亮,曾经在隋朝仁寿年间,做过汉王谅府中的参军。谅在并州(今太原)造反,兵败,幕僚从属都被囚禁在牢狱中。之亮梦见一位僧人说:“你只要念诵《金刚经》,此难可免。”之亮便虔诚习念。等到人犯被带出去行刑时,被叫了名字的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之亮未列名而得以免死。不久,就遇到了大赦。《太平广记》
萧瑀(音雨),是梁武帝的玄孙,在隋朝做中书令,被封为宋国公。因在讨伐高丽问题上,不合皇帝的旨意,与贺若弼(音必)、高颎(音炯)同时被囚禁,将被法办。萧瑀在被囚禁的八天内,精进念诵《金刚经》七百遍。第二天,枷锁忽然自行脱开,看守的人惊恐失色,又为他戴上。后来到御殿前,只有萧瑀获得宽恕(免罪),他便写下了《般若经灵验》十八条。于是雕刻檀香木做宝塔,用以装藏经书,高三尺,感得一尊鍮(音偷,黄铜矿石)石佛像,忽然出现在庭院中,奉请安放到塔中,获得舍利百粒。贞观十一年,他曾看见普贤菩萨,冉冉(音染)向西而去。《报应记》
唐时,江西临安的陈哲,家居浙江余杭,持念《金刚经》。草贼朱潭,抢劫临安。陈哲正巧遇上盗贼,贼人争相用剑刺他。每刺一剑,就有直径五六尺的五色圆光,来遮蔽保护陈哲的身体,使贼人不能刺中他。贼人惊叹,说他是圣人,便舍下他逃走了。《广异记》
唐时,长安县有一位死囚犯人,入狱四十多天,念诵《金刚经》不断。临行刑时,枷锁脱落,枷头放出强光,长达数十丈,照耀一县。县令奏告唐玄宗,于是免罪释放了他。《广异记》
唐时,浙西府吏徐玘(音起),家里非常富有,每天念诵《金刚经》。有一次,盗贼百人抢劫他家,把徐玘捆绑起来,用箭射他。徐玘说:“金刚不坏身,今天怎么办呢?”须臾,看见佛显现在天空中。盗贼向他发箭,百无一中。贼人惊异,知道是徐诵经的缘故,都放下兵器改行了。《金刚持验》
唐时,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曹某,持念《金刚经》,经常用竹筒装入经书佩带在身上。当时,因安史之乱,刺史刘宁征兵,非常紧急。曹某被征为军中小将,因逃命被捕,于是处死。刀三次砍下,都折断了,刘宁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曹某说:“我一直想出家修行,所以暗中修持经法。”刘问:“经书在哪里?”曹说:“被捕时遗失了。”在数百步外找到了经筒。竹筒上有刀痕,深得几近断绝。于是把他放了。他出家为僧,外号“三刀法师”。《宋高僧传》
唐朝大历初年,崔宁,镇守西蜀(四川西部)时,遇杨林造反。健儿张国英,经常持念《金刚经》,前去迎战,被箭射中腹部,箭头在腹中不能出,医生说必死。夜里梦见一位胡僧,给他一丸药。到早上,泻出箭头,伤口便好了。《报应记》
唐朝永泰初年,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张齐丘,每天早晨持念《金刚经》十五遍,数十年不懈。一天,衙内小将犯罪,怕事情败露,就煽动军人数百人谋叛造反。十多人露刃进来,站立庭中,忽然垂手张口,把兵器投在地上,便被抓获捆绑。五六人口哑不能说话,其余人都说看见二位金甲壮士身高数丈,怒目喝叱他们,便都像中了邪一样。齐丘从此戒断了酒肉。《续酉阳杂俎》
唐时,有一位富商,常念诵《金刚经》,经常随身带着经卷。曾经到外国贩卖货物,夜晚住宿在海岛上。众商人贪图他的钱财,合谋要杀他,把他装在大笼子中,加上巨石,连同经书一起沉到海底。天亮时,众商人开船走了。前夜所停泊的岛上,有一座僧院。院中僧人每夜听到有人念《金刚经》,而声音竟然在海底。他们感到很奇怪,就叫善于泅水的人下水寻找,才把笼子拉上来。商人说:“被杀沉海后,不知道是笼子,只觉得身处宫殿,经常有人给送来饮食,安乐自在。”他便投僧削发,在岛上僧院出家了。《金刚持验》
唐朝乾符年间,山东兖州节度使崔尚书,执法严峻。一位军将衙参不到,就命令在衙门处斩。军将被杀后,颜色不变。当夜三更回家,妻子以为是鬼。军将说:“起初被斩杀时,如醉如睡,没有一点痛苦。半夜,觉得身到街中,因此回家。”第二天早晨,他到衙中谢罪,崔尚书大惊,以为他有幻术。军将说:“从来没有幻术,只是我从小读诵《金刚经》,每天三遍。昨天因为诵经,所以迟到。”崔叫他取经。取来一看,经函依旧,而经书已经断为两段。崔大惊,就赐他衣物,命他写经百卷供养。现在兖州延寿寺门外,就是军将衙门就法的地方,斩断的经像还在。《太平广记》
唐时,宁勉,持诵《金刚经》。他曾经做过北都的衙将,带兵四千,驻守飞狐城。当时蓟门帅造反,夜里进攻飞狐城,宁勉军队不敌。飞狐城的人不愿父子兄弟尽死在贼刀下,宁勉也犹豫不决。忽然来报,说贼兵自己溃败,弃甲在城下。宁勉命令打开城门追逐,活捉数十人。一审问,俘虏说:“昨晚望见城上有好几个巨人,身高二丈多,雄俊可怕,怒目张口,袒衣执剑。蓟门军见了,吓得惨然汗栗,立即逃走了。”宁勉悟到,巨人就是金刚神。《宣室志》
明时,江苏吴县至德乡的计仲伟,持念《金刚经》,自幼发愿不娶。到清朝顺治时,被人诬陷牵涉命案,县官预备判处绞刑。听说这事的人,都替他叫冤。别人问他:“行刑夹打你时,疼痛吗?”计全然不知道疼痛。众人看他的腿,丝毫无伤,但隐隐有“金刚”两个字在腿上。后来,直指李森先到江苏作按察,他母亲控告冤情得以昭雪,诬陷者被法办。仲伟著有《金刚经解》。《金刚持验》
唐时,宋汶,担任黄州牧(官名),当时秦宗权阻兵作乱。有一位念诵《金刚经》的人,被秦派遣为间谍,被宋汶查获,下令杀掉。忽来报告,说朝廷的加官使(官名)到,就停刑把间谍囚禁起来。过了一个月,使臣仍未到来,又下令行刑。刚出狱,报告说使臣入境,又停止行刑。使臣走后,宋把他提出监狱要行刑,正值大将进衙门,看见了,说:“打探情报的间谍细作,本属被胁迫,先饶了他性命,以示宽恕。”宋认为有理,就叫他髡发(在前额或两鬓留一绺长发,其余全剔光的发式)带着枷锁,化缘财物,建造开元寺。寺将竣工时,宋汶梦见八大金刚告诉他:“负枷的僧人,如此苦行,建造也将完毕,为什么不解开枷锁呢?”宋很惊异,于是为他开枷,以特殊礼节对待他。人们叫他“金刚和尚”。《太平广记》
陈微,广都县(今四川双流东南)人,从小就读诵过《金刚经》,与一位姓马的官员有过节。一天,陈因事逃走躲藏起来,姓马的扬言要追捕他。陈就磨了一把匕首,随时随身携带,定要刺杀姓马的。一天,陈走到村路树林茂密的地方时,姓马的伏击他,陈抽刀一挥,马生倒仰,因此逃脱。陈一看,自己所抓的竟然是匕首的刀鞘。等回到躲藏的地方,陈看见匕首竟然在屋里,并没带在身上。所以,姓马的也没有被伤着,真是奇怪!《图书集成》
宋时,寿春郡(今安徽寿县)的司理(官名)柴注,审理一桩命案。囚犯供称,自己在离城三十里的地方,开客栈歇客为生,遇到一个孤身客人,携带很重的包裹,所以夜里杀了客人。同时店里还住了一位老妇,半夜也想杀掉,但门不能打开。就在墙壁上凿孔偷看,则看见红光中有一位巨人,身体与房子上下等高,背朝门站立着,店主大惊,几乎吓趴在地上。天亮后,门开了,老妇整理头发、诵经不断。问她:“念什么经?”老妇答说:“《金刚经》。”因此知道夜里来的高大神人,就是金刚神。《金刚持验》
唐朝元和年间,刘祐,统率“齐德军”,讨伐李同捷,围攻山东德州。将官王忠干,经常念《金刚经》,长达二十年。攻城时,架上飞梯,将到城堞时,身上中箭像刺猬一般,被守军用擂木击落到地上。同伙的士兵把他拖出来,放在水濠岸边。忠干昏死过去后,梦见自己到了荒野,到一条大河边,想渡河却没有船,于是仰天大哭。忽然看见一位巨人身高丈余,忠干拜求他指引。头低着没抬起来,那人就抓住他腰部,把他抛到天空中,很久才落地,忽然像做了一场大梦般苏醒了过来。听到贼军在城上交二更,他举起手抹脸,血涂在眉睫上,才知道自己受了重伤。勉强走了百余步,又倒下去,又看见刚才那位巨人,拿着刀呼叫他:“起来!起来!”他就走了一里多路,坐下歇息,才听到本军的喝号声,于是回到了本营。《酉阳杂俎》
宋时,浙江湖州安吉县有位沈二公,金国军队没攻到时,梦见一位僧人说:“你前生所杀的怨报到了。现在,其中有一个人已经长大,将用刀破门而入,你就要问他:‘你是燕山府李立吗?’你只管伸着脖颈受刀。等他不杀你时,前生的怨仇就能化解了。”几天后,金兵到,果然如梦中僧人所说。那人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名、乡里籍贯?”沈就把梦告诉了他。李听完叹息,看见桌上有《金刚经》,问知沈二公已经持诵二十年,就解开衣服,取出一只竹筒,筒中藏有小字书写的《金刚经》,说:“我也念诵五年了。”于是结为兄弟,又取了资粮金帛给他而去。《春渚纪闻》
唐时,四川兵卒王殷,长斋念诵《金刚经》。当时,郭钊镇守四川,王殷送上锦帛作为礼物。郭嫌恶他,命令他脱衣露背,要杖刑打死他。郭钊养有番狗,忽然大叫起来。番狗抱着王殷的背部,驱赶也不离开。郭很诧异,怒气也消了。《酉阳杂俎》
唐时,张伯英,因父亲在颍州,就偷盗官马,前去看望父亲,被守卫的士兵抓获。刺史崔照,下令腰斩他,但一再反复斩他,却无法伤他。就换了利刀,仍不能损伤他。崔照问他原因,他答道:“我十五岁时,就断绝荤血食物,念诵《金刚经》有十余年了。行刑时我只是一心诵经罢了。”于是就把他放了。后来,他削发出家,人们称他为“三刀法师”,从此开始敬奉菩萨。《广异记》
唐时,陆康成,听说念诵《金刚经》可以脱难,于是每天念诵数十遍。当时,朱泚(音此)作乱造反,自封为御史,康成喝叱他说:“贼臣,竟然敢擅任国家官吏!”朱泚大怒,命令数百骑兵围射他。康成默念《金刚经》,箭无法伤他。朱泚就把他放了。康成便隐居到终南山中。《太平广记》
宋时,方腊的军队占领钱塘时,残酷搜捕官吏。有位在都税院做官的人,家住在祥符寺北面,距离府衙十里,每天早晨到衙集,途中默诵《金刚经》,一般可念完五卷,二十年不断。他曾被一位外号叫“七佛子”的贼寇抓住,命令众贼用弓箭射他。他只一心诵经。贼人发箭数百枝,无一枝射中他身体。《春渚纪闻》
明时,杭州人张守诚,虔诚念诵《金刚经》,用袋子装了经书,悬佩在胸前。崇祯壬午年,随伙伴北上做贸易,途中遇到响马(路上抢劫的强盗),同伴受伤。守诚被射中一箭,正射中胸前的经囊,才没有射到心脏,因此得以保住性命。《金刚持验》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今天有人问了一个《金刚经》的问题,《金刚经》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六波罗蜜法,经常用所谓是非、即非、是名这样的一种模式,来跟我们说明金刚般若的境界。这一个模式用在六波罗蜜当中也是如此。比如第一个布施波罗蜜,那就是“所谓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
明代曹洞宗的湛然圆澄禅师,会稽(浙江)人,得法于云栖袾宏禅师,三十岁悟道。先后于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寺、云门显圣寺、金陵延寿寺、绍兴华严寺等名刹大兴弘化,以平易简明的宗风名重一时。有一次,圆澄禅师路经宝林寺,寺里正在讲说《法华经》。寺僧们看到圆澄禅师,感到机缘难得,极力邀请圆澄禅师为大家讲《金刚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