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漠绿洲中盛开之花——华严经
沙漠之绿洲——于阗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之和田县,为南接昆仑山脉之城镇。公元一九一三年时,称为于阗县;公元一九五九改为和田县。此即沙漠之绿洲——昔时之于阗。
和田县,为包括自昆仑山系北流之白玉河与黑玉河等流域之大绿洲。因白玉河盛产白玉、黑玉河盛产黑玉而闻名。自河床所采收之玉,古来即为于阗之特产,西向至伊朗、伊拉克,东向则中国,为重要之贸易品。因贸易而令于阗致富。除玉之外,尚有绢布,以及饰样华丽之地毯、褥垫等,颇受各国珍视。
于阗因位于东西贸易之要地而繁荣,更因吸收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而形成其独特之文化。伊朗系之琐罗亚期德教于此盛行,佛教亦传入,且建有佛寺。
据《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载,於于阗,人民亦重视佛法,寺塔、僧尼甚多。其王亦信奉佛教,于六齐日时,必躬自洒扫,以谷物、果物供奉于祭坛。
于城南五十里处,有寺院名赞摩寺。即昔时罗汉比丘卢旃(毗芦舍那罗汉)为王塑造盆浮图之所。又佛足石上,明显的留有佛两足之迹。
于阗西向五百里处,有比摩寺、相传为老子为教化胡人而成佛之道场。
如此盛传佛教之于阗国之废墟,现今于和田县城之南方约二十五公里处,有其古城之遗址,此即史书所谓之「西城」。遗址中残留有不少土堆及建筑用墙柱。都城南方有石塔,其高约六公尺余,周围约六十公尺,四周散置无数泥塑之残片。石塔附近有房舍之遗址,为流砂所覆盖盖。此处曾发现泥塑之佛像头,可知此房舍为寺院之遗址。公元一九七八年冬,曾于此寺院遗址中发现汉代「钱」之贮藏所,据称曾出土五铢钱(汉代钱之名称)九十余枚。
此寺院究竟为何名称?据称测,或为《法显传》所云瞿摩帝(Gomati)大寺。
绚烂一时之寺院与行像
老法显为求残欠之律藏,自长安出发之时为晋隆安三年(公元三九九年,一说公元四○○年),恰于鸠摩罗什抵长安之前,亦为《华严经》之译者佛驮跋陀罗(觉贤)长安安之前七、八年。
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嵬等,为求戒律,自长安出发,经现在甘肃省西宁,至张掖,又经敦煌,渡沙河,而抵鄯善(楼兰)。此国约有僧四千余人,为一佛教国,然皆信奉小乘佛教。法显一行于此逗留约一个月,即向西北前进,约行十五日,至乌夷国(焉耆回族自治县)。乌夷亦为小乘佛教国,有僧四千余人。自此再经一个月又五天之行程,始达于阗。
依法显之记载,可获知公元四○○年前后于阗佛教之状况。于阗国家富裕,人民信奉佛法,约数万名僧侣,研学大乘佛教。为约大于鄯善、乌夷等国十倍之大佛教国。每户人家门前皆立一小塔,虽为小塔,其高约二丈余。
此国中,为接待旅游僧或客僧,造有高大僧房。当国王得知法显一行将至时,特敕留于瞿摩帝寺,此寺为大乘之寺,约住三千名僧侣。食堂中之威仪,皆依戒律行事,人众虽多,却寂静无声,法显亦颇为惊叹。
慧景等三人先行出发向竭叉国前进,法显为观此国之佛教仪礼——行像,而自行留下。所谓行像,即将佛像安置于装饰华丽之花车上,游行于市区,供人瞻仰。此为佛诞日之重要行事之一。自印度、西域,以至中国,均以四月八日为中心而举行之。
于阗国有十四所大伽蓝,自四月一日起,即清扫道路、张灯装饰,并于城门上悬挂饰幕以为庄严。国王、王妃以及女眷等皆入其中。研学大乘佛教之瞿摩帝寺之住僧,因深受国王之尊敬,故于行像仪式时,均列队缓步于列之前。
行像之车辆,于城外三、四里处装置,其车为四辆车,饰有高约三丈余之御殿,七宝庄严,幢幡为饰。佛像立于车中,两旁为菩萨像,以金银装饰而成之飞天像,则悬挂于半空中。
行像之车抵城门约进步前时,国王即卸去王冠,着新衣,在裸足、捧香华之侍者随从下,出城门迎接佛像,国王顶礼佛足,为佛像散华、烧香。
当佛像抵城门时,于门楼上之王妃及侍女等,均纷纷散花供养。
于阗计有十四所大寺,每日一寺行像,十四寺结束时,已至四月十四日。此十四日间,于阗城内皆为庆祝释迦佛之降诞而欢愉。
《法显传》中,又记载着于阗另一寺宇——王新寺,王新寺位于城西七、八里处。自创立以来,已有八十年历史。据云,系历三位国王之经营始完成。佛塔高约十五丈,堪称为一大塔。塔之建筑,以金银为主,并饰以众宝。佛塔之后为佛殿,佛殿之柱、扉、窗等,皆以金涂之。其间亦有装饰严丽之僧房。五世纪初,于阗之寺院,其堂皇、庄严,于此不难窥知。
向流沙去之法领与渡海而来之觉贤
於于阗佛教全盛之时,有一汉族之求法者朝于阗而来,其名为支法领。支法领至于阗时,曾因于阗之大乘佛教兴盛,以及大伽蓝耸立兴叹不已。支领自汉地至于阗,乃为求大乘经典而来。于国王信奉大乘教,且自行供养大乘经典。
支法领於于阗滞留时,风闻一重要情报,即于阗国东南三十里处,有险峻之高山,其中秘藏无数大乘经典,由国家派人守护,且严禁持出国境。
支法领得知此事,即恳请于国王,请将《华严经》让其持往中国流传。国王感于支法领之求法心切,特允其请。支法领遂将《华严经》之前分三万六千偈之梵本持归长安。
此外,与法显同时出发,向印度求法之智严,迢迢抵达罽宾国。于罽宾国见到僧侣们戒律严谨之清净生活,衷心颇有感受,心想:中国之僧侣,有求道之意志,但却无真正指导之师,因此,于佛道乏人悟得。于是,智严即遍求罽宾僧侣,至东土教化。
时人告言「有佛驮跋陀罗(觉贤)者,生于天竺耶呵利城,姓释氏,代代崇佛。八岁出家,承佛大先禅师授禅法,现游化于此。」智严闻言,即确知此人乃弘禅、律于中国之人选。
佛驮跋陀罗者,即中国人所谓「觉贤」,此后,即以觉称之。
佛驮跋陀罗智承智严之恳请,遂决心远赴汉土,且决定不经丝路,改由海路至中国。
翻越葱岭以外,自印度经陆路至中国,有二种路线:一即经由喜马拉雅山脉,即现今之尼泊尔,再横断经西藏,通过青海省,抵达兰州,再至长安。一即经过缅甸,自云南入四川,再经长安而洛阳。此中,不论何路,均需攀爬雪山(万年积雪之高峰),因此,觉贤决意不行此路。
觉贤沿恒河南下,于恒河口附近登船。想觉贤当时所行之路,定为通商之道路。觉贤渡过缅甸,经由泰国,达东埔寨,再由海路沿印度支那半岛而至河内、番愚(广州)。《高僧传》载其自交趾上陆,其意或谓沿途中之港口,或于缅甸南部上陆,横断印度支那半岛而达交趾,再自交趾沿海路至中国。
自交趾出发后,觉贤充分地发挥其超人能力。即船行至一小岛附近,觉贤告知船宜于此停泊。然船主却以客船顺风难值,乃随风再行,约前进二百余里,忽遇风向逆转,船仍被迫返回小岛。时,又值顺风,众皆主张前行,惟觉贤反封。不久,乘风前进之船支遭颠覆。其后,于暗夜时分,觉贤告知现宜出发,却无从其言者。觉贤遂自解缆,仅自船前行。是后,凡逗留该处之船支皆遭海盗洗劫,或被杀害。
此事说明觉贤颇具有神异之能力,及通晓航海之术。船自交趾出发后直抵青州东莱郡。山东半岛之登州港,古来即为东亚各海上交通之中心地,自交趾出发,理应于广州上陆,却远漂至山东半岛。法显亦然,返国时,亦显着于山东半岛青岛附近之牢山。
持戒之觉贤与破戒之罗什
于登州上陆之觉贤,闻鸠摩罗什于长安,遂前往长安。其至长安之时,据推定当为公元四○六年或公元四○八年顷。
觉贤抵长安后,于公元四○一年至长安之鸠摩罗什甚表欢迎。自西域经凉州,而抵长安,当时飘泊之罗什,或想从觉贤处多少获些印度、罽宾等地之最新情况。然而,当时以罗什为中心之长安教团,与觉贤之间,似不能融洽相处。觉贤本为严守戒律、修持禅观之禅者。而罗什却为被迫而犯女色之破戒僧。于罗什之教团中,觉贤似为不受欢迎之人物。罗什教团之僧众,颇受后秦国王姚兴之护持,然亦因而附会于政治权势,且常出入于姚兴之宫延内;相反地,从不步入宫中之觉贤,独自孤高绝俗,因此,颇令人感到不对味儿。被罗什及教团,包括政治权力者视为异端之觉贤,终于从长安被摈逐。
觉贤与弟子四十余人离开长安,自西域返国之宝云亦与觉贤同行。
觉贤一行蒙芦山慧远之厚爱,遂奔向芦山,承慧远殷殷款待,公元四一一年,觉贤于芦山翻译禅经。
约隔一年,觉贤下芦山,西行至江陵。公元四一三年二月,刘裕自江陵欲返建康,邀觉贤同行,觉贤遂至东晋之都,入住建康之佛寺。时建康之僧众,颇仰慕觉贤孤高之风格,皆致之以敬意。
支法领与觉贤之相会——六十华严之翻
自于阗求得《华严经》梵本返回长安之支法领,此时亦离长安抵达建康。闻觉贤住于道场寺,遂商请觉贤翻译《华严经》。觉贤欣然受请,始译于晋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三月十日,至元熙二年(公元四二○年)六月十日完成,费时二年又三个月,此即六十卷之《华严经》(晋经、旧经)。
是后,又比对梵本校订,于永初二年(公元四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完成。时笔受者为法业。法业乃严持戒律之僧,通晓小乘佛教之教学,此次笔受《华严经》,实为中国人理解《华严经》之第一人,想法业受此破天荒之教法,死亦可瞑目矣!
时,道场寺之僧众,颇惊叹于大乘经典《华严经》之内容迥异于过去之所学。究竟毗卢舍那佛是何种佛?所谓光明正大者又若何?过去之佛教从未如此说,甚至有人怀疑是否受琐罗亚斯德教之影响而说明?是否为真正之佛教?
通晓小乘教法之法业,于接触此一出奇之经典内容后,遂将其要旨撰写成书,即《华严旨归》二卷。法业乃欲汉土众人皆能理解华严教法,而热心撰写。至后时大成华严宗之法藏,于其着书中亦谓「大教滥觞,业之始也。」(《华严经传》卷二)
迄今为止叹未曾有之教法,《华严经》之梵本,若仅置于桌旁,或该受不敬之罪,因而考虑建堂祭祀,此即华严堂之建筑。位于道场寺一隅之华严堂,曾经入内参拜者,或许不仅支法领、法业二人,道场寺之僧众、一般之信众,参拜华严堂者相信为数不少。
获见于沙漠中之第二华严经——毗芦舍那罗汉与实叉难陀
公元四○○年顷,法显所见之佛塔,佛殿,僧尼完备之于阗王新寺,于经过二百余年后,玄弉亦翩然而至。玄弉至此拜访时,其寺名称为娑摩若寺。高百余尺之佛塔耸立着,灵瑞事迹时可闻悉,从佛塔中偶亦放出神光。
其时,王城之南十余里处有毗芦舍那寺,为一大寺。此寺即《北史》卷九十七所述之赞摩寺,系于阗国之先生王为毗芦舍那罗汉所建。毗卢舍那罗汉乃来自迦湿弥罗国之比丘,常于林中入定。王为之建造伽蓝,并请其弘扬佛法。其名为「毗卢舍那」,恰与《华严经》教主同名。
据玄弉之记录,七世纪前半之于阗,国王颇敬重佛法,自谓即毗沙门天之末裔。国内有百余伽蓝,僧徒五千余人。与四○○年前同为大乘佛教盛行之国。据云,昔时如来曾至此地为天人说法。
牛头山之内亦有石室,有阿罗汉于中入灭尽定,系为等待弥勒佛下生。虽经数百年,但却不改其姿态。
唐人时之于阗,有名为实叉难陀(公元六五二——七一○年,学喜)者。时则天武后尊崇大乘,欲求《华严经》完整之梵本。据云于阗有所珍藏,遂遣使者至于阗,求《华严经》之梵本及翻译者。时应机而来者即实叉难陀。
公元六九五年,始译于东都大遍空寺,武后亦自临御法座,撰写序文。菩萨流志与义净读诵梵本,复礼、法藏协助翻释。公元六九九年完成于佛授记寺。此即新译之八十卷《华严经》 (唐经)。
唐经与晋经两者比较,唐经文字较流畅,且内容亦自晋经之「八会三十四品」调整为「九会三十九品」,形态上较为整然。
公元七○四年,实叉难陀为探视衰迈之高堂老母,遂返回于阗;公元七○八年应中宗之请,又至长安;公元七一○年十月示寂,年五十九。火葬后惟舌不坏,遂将之送返于阗。又于长安城北门之外,古燃灯台附近,建造七层宝塔,时人称之为华严三藏塔。
《华严经》为不可思议之经典。不论晋经或唐经,其梵本皆存于于阗。于阗乃大乘佛教兴盛、保存大量大乘经典之所。公元七九八年,般若三藏所译之四十卷《华严经》。并非完本,仅〈入法界品〉而已。此四十卷《华严经》,系公元七九五年,南天竺乌茶国之师子王,将手书之《华严经》梵本呈送唐德宗者。
《华严经》之二种梵本皆在于阗被发现,此或显示着《华严经》系於于阗编纂之可能性颇大。且如前所述有关于阗之传说,所谓毗卢舍那罗汉,恰与《华严经》之教主同名。
沙漠中之绿州于阗,即今之和田县,虽昔时之城址及寺址皆成废墟,在此地曾为信奉大乘之佛教国,且藏有多数大乘经典,其中之一即《华严经》。此经之梵本中历三百年之久仍存在於于阗,一于公元四二○年、一于公元六九九年分别译成中国之语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
庚戌冬,先师明观老和尚示寂,治丧之余,悲思纷集。因忆师所付遗作中,曾记述在浙东行化时,有治习华严得不可思议神妙境界等语,顿起业尽情空廓然无碍之观。即屏居香港光明讲堂,读诵大经,迥向吾师,随读随记,以资探索,并检同全部华严著述集要为参究。其中有宋温陵戒环比丘所集华严要解,解妙义丰,不厌三复。爰亟付印,冀有助于后之读者。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
听上梦下参老法师讲《华严经》,算来已有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中,每日随众听老法师讲大座。说来惭愧,可能是没用上心吧,受益不是很大。说句实在话,我喜欢戒律课,本来就是抱着一颗学戒的心来求学的,故总认为《华严经》是大法,不易深入,还没学,心里就给了它一个定义——很难学!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一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欤。 将释此疏,大分为四:第一、总序名意.第贰、归命下,归敬请加.第参、将释下,开章释文.第肆、疏末一偈,谦赞回向.为顺经文有四分故。若顺序正流通判者,则合前二为序分、开章为正宗、谦赞为流通,为疏三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摩伽陀国法阿兰拏处菩提场上普光堂中。大福聚集。妙喜所生。普无毁处。功德无量。莲华藏师子座中坐。平等证觉(一)善净觉者(二)无有二行(三)游佛所游(四)得至诸佛平等(五)到无障处(六)不退转法(七)无遮行处(八)不舍无边诸佛所作(九)住不思处(十)向无相法(十一)三世平等所生(十二)其身遍诸世界(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