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六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六卷

  南亭法师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十八愿。

  “袈裟”者,不正色衣也。红、绿、青、紫、黑等,是为正色。吾人既舍去荣华、富贵、妻室、儿女等天伦之乐,出家为道。第一、不于人身生起爱心,我就亦不喜人于我而生起爱心,第二、为富贵骄侈者作一榜样。所以原始佛教的制度,比丘比丘尼祗许三衣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译成五衣、七衣、大衣。五衣又名作务衣,和我们内衣一样,朝夕不离身,是管理事务用的。七衣又名作法衣,听经或出外乞食用的。僧伽黎是大衣,相当于大礼服。其制法是:五衣五条,每条一长一短;七衣七条,两长一短;大衣又名祖衣,九至二十五条,三长一短。每条相间隔如水田相,所以又名福田衣,良以僧宝为众生之福田故。至于质料,说起来有点可怜相了,都是捡人家垃圾堆上的破布,或斋主家的衬;衬也是一块不同颜色的布。捡回来洗净、联缀而成,所以又名坏色衣。我们可以想见,那颜色多么难看。有时也有施主布施某一比丘一件新衣,但制度上祗许三衣。多了,就转施他人,不许有多余的财物,生贪心,多烦恼。

  袈裟亦名染色,表心染于法。要无所染,方名染也。然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为于正法、除其结使,方为“心无所染”。因此我们着袈裟时,一定要愿一切众生,皆和我一同如此而得“大仙”之“道”。“大仙道”者,佛道也。

  疏文说:“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方能“具大仙道”。南本的《涅槃经》1 〈哀叹品〉2中,佛诃斥三修比丘说:“汝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虽得出家,于此大乘不生贪慕。汝诸比丘身虽得服袈裟染衣,其心犹未得染大乘清净之法。”3 盖声闻乘为学菩萨道而成佛之过渡法也。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二一愿。

  剃发、染衣,都准备了。其次就是“正出家时”。真正履行出家的义务,同时也愿一切“众生”与佛一样地牺牲国王尊荣、娇妻、爱子而出家修行。为什么要如此呢?为的是“救护一切”。“一切”是指众生而言。一切众生愚昧无知,造善、造恶,不得解脱。所以我们要救他、护他。如何救护呢?第一是说法,使听者明白知晓宇宙、人生的真相。救孤恤贫、慈幼养老,皆方法也。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二十愿。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二一愿。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二二愿。

  “自归”于佛、法、僧的“自”,是归依者身心的全体。我以整体的身心归投、依靠于佛、法、僧三宝,依三宝的教诫而修学佛法。同时,我要发愿,愿一切“众生”与我一同负起“绍隆佛种,发无上意”的责任来。“佛种”,成佛之种子也。瓜、豆皆有种子,学佛亦然。法相宗有五性众生之说:一、不定性,半成佛,半不成佛;二、声闻性;三、缘觉性;四、阐提性,皆不成 佛;五、菩萨性,悉皆成佛。然而这是勉励的性质。依性宗来说,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这才是合情合理的说法。所以我们归依佛已,就要为众 生种佛种子。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都是种善根而引起自性中本具佛性,这就是绍隆佛种。不但此也,我们还要使它兴隆起来,那就是普及佛教的工作了。

  归依法已,要“深入经藏”。前面的佛宝是大觉世尊。法宝则指定是经。经是佛说,也包含了律、论在内。法者,法则。宇宙万有缘起的正理以及如何修行、修行什么,这都包含在三藏之内。我们如果博览全藏,那就可能“智慧如海”,因为三藏都是佛陀智慧的结晶。藏者,含藏的意思。

  僧宝的僧,应当是僧伽,译云和合。和合有六,前面已经讲过。“归于僧”已,我们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皆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一个僧团,人数不拘多少,皆恭推一位年高德劭、戒龄最久的长老,而为羯摩 说戒的首领。这位首领就是“统理大众”者。统理大众而要“一切无碍”者:大众同居,和合无碍;明辨事理,事理无碍;通晓经律,教化无碍。

  中国的佛教,自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而来,有了丛林制度。住持僧领导大众,有高、低级的职事,挑水、搬柴、烧饭、烧菜的是苦行僧,又名行单。马祖、百丈那些大禅师们〈北宋张方平4 誉为圣人〉孜孜矻矻领众梵修,堪称统理大众。后来演变到挂钟板,容纳行脚僧挂单,皆可称丛林。起初当然多多少少都有几人或几十人同住,后来剩了三、五人,而住持照样称方丈〈不知起于何时〉、称和尚。时丁末世,不成体统的人,夤缘有法,照样住方丈。然而到民国以来,江苏省的金、焦二山、高旻寺,浙江省的天童、育王二寺,规模还是可观的。那些不像样的丛林,祗是偏僻地区才有此怪像〈待续〉。

  【注解】

  1.南本为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2.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寿命品〉第一。

  3.复次比丘,若有疑念今皆当问。若空不空、若常无常、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归非归、若桓非桓、若断若常、若众生非众生、若有若无、若实不实、若真不真、若灭不灭、若密不密、若二不二。如是等种种法中有所疑者,今应咨问,我当随顺为汝断之,亦当为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涅槃。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是亦复难,成就禁戒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难,如求金沙优昙钵花。汝诸比丘,离于八难得人身难,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我于往昔种种苦行,今得如是无上方便,为汝等故无量劫中舍身手足头目髓脑,是故汝等不应放逸。汝等比丘,云何庄严正法宝城?具足种种功德珍宝戒定智慧以为墙堑埤堄。比丘虽行乞食经历多处,初未曾乞大乘法食。汝诸比丘,虽除须发未为正法除诸结使,汝诸比丘今当真实教敕汝等。我今现在大众和合,如来法性真实不倒,是故汝等应当精进摄心勇猛摧诸结使,十力慧日既灭没已,汝等当为无明所覆。诸比丘,譬如大地诸山药草为众生用,我法亦尔,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为众生种种烦恼病之良药。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4.张方平:〈西元1007至1091年〉宋王公。字安道。宋城〈河南商丘〉人。官太子太师。庆历中为滁州守,游琅邪山地藏院,偶遇楞伽经,视之,如旧物,宿障冰释,遂明心要。暮年,将此授苏子瞻,并以钱三十万,托印放送江、淮。尝语王介甫、张商英,谓马祖、汾阳、雪峰、岩头、丹霞、云门等师,过之孔孟之教。后预知时至,作诗坐化,谥文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