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译:
在佛说完长行时,无尽意菩萨、又用偈颂来请问佛说:妙相具足的世尊啊!我现在再问那位观世音菩萨,他是以什麽因缘,得名为观世音呢?
浅解:
这是偈颂合显,重问得名因缘。本品长行,前已讲完,本品偈颂,什师未译,后来诸师,皆谓梵本中有,故依隋本补入。长行、是用散文,偈颂、是用韵文,梵语叫偈陀,华文译为应颂,华梵兼举,故称偈颂。前三句、是结集经家所叙。妙相具、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具诸妙相,由因中愿行庄严之所成就,菩萨歎相,即所以讚德。此颂、非孤起颂,是重颂,重颂前长行之文,故说重问。佛子、是信佛学佛者的通称,此处彼与佛子,都指观音菩萨。既闻其名,欲知其得名因缘,由此故问。
今译:
具足妙相的世尊,也用偈颂来答覆无尽意菩萨:你听我说观音菩萨的化他大行,善于普应十方诸国土,这度生的广大誓愿,深如大海,虽经历不可思议的尘沙大劫,而不休息。皆由于过去侍奉多到千亿的诸佛,所发惟成佛度生的清淨大愿。我再为你略说:你既听到观音之名,又见到观音之身,口必称念,身必礼拜,心必忆念,三业皆不空过,菩萨随感而应,就能消灭你们世间所有的苦难。
浅解:
这是合显得名游化,先显得名因缘。前二句、是结集经家所叙,三至六句、是佛正答观音菩萨的化他行愿。观音行、是以一心三智,观十界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已成就的利他妙行。善应、必具有自在神力,能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而无违。诸方所,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其行可谓广大。弘誓深如海,即度生的广大誓愿,深如大海。历劫不思议、虽经历不可思议的尘沙大劫,而不休息,其愿可谓深远。七八两句,是举观音菩萨的自修行愿,侍多千亿佛,是菩萨由于过去常随佛学,辅宣佛化,侍奉诸佛,既已多到千亿,积行自必殊胜。发大清淨愿,是所发大愿,惟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清淨无杂。末四句、举要言之,故云略说。观音菩萨有感必应,是由众生的身口意三业为能感,闻观音之名号,口必称念,见观音之身像,身必礼拜,心意必常忆念,身口意三业,皆不空过,菩萨随感而应,能灭诸有苦,即三界内之苦因苦果,三界九地,谓之九有、及二十五有,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就能消灭你们世间所有的苦因苦果,了脱生死轮迴。一、总标已完。
今译:
假使有人,兴起谋害你的心意,把你推落到大火坑里,只有仰仗念那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火坑变成水池。或漂流大海之中,即将遭遇龙鱼和罗刹诸鬼吞食的大难,只有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波浪虽大,不能使你沉没。
浅解:
这是别显游化方便,此前长行能救七难,今加六难,成十三难,以补长行之不足。前一颂为一、颂第一火难。假使被人谋害,推落大火坑,只要你能一心念观音圣号,仗菩萨的神力救护,那炽热的大火坑,就会变成清凉的大水池,得脱火难。后一颂为二、颂第二水难。巨海、即大海,或漂流大海,即将遭到被龙鱼和罗刹诸鬼吞食的大难,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波浪虽大,不能沉没,得脱水难。
事证:
一、救火难。续编第三章二节八、商述圣、渖阳海城县人,信佛恳切,每日念普门品三遍,十馀年未曾间断。民国十八年,佣工抚顺千金寨炼铁厂,两人抬铁矿一筐,倒入大冶洪炉,忽失足堕炉中,自骇必死,炉高数丈,正堕下时,觉有人用手托出,放平地上,睁眼一看,果躺在平地,商起回家,众甚惊奇!此常念普门品,蒙救火难。
二、救水难。续编第三章五节六、严能位,双目失明,信奉观音大士。民国三十四年春,由上海乘新平轮,去宁波,方出吴淞口约一小时,突遇险沉没,旅客与船员遭难者二千馀人,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严随波漂流,惟一心念观音圣号,忽手触一板,即紧握依附,救生船闻警赶到,首被捞起。此危急时,知念圣号,蒙救水难之实证。
今译:
设或有人,站在须弥山的最高峰,突被人所推,正堕落时,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就如太阳在虚空中悬住,不会堕落下去。或被恶人追逐,致堕落金刚山下,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不能损坏一根毫毛。
浅解:
前一颂为三、加颂堕须弥难。须弥、意译为妙高,此峰在大海中,推堕必死,推者非怨即贼,既仗观音圣力救护,被推不堕,如日住空,推者既去,当如日还昇,得脱堕须弥难。后一颂为四、加颂堕金刚山难。金刚山、石堕皆要成粉,而人被逐堕落,不损一毛,全仗大士慈力救护,得脱堕金刚山难。
事证:
续编第三章四节九、编者自记: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偕妻郑侣梅,由北平被逐脱险,三月十八日,由武昌乘运货空车回家,天雨疾驶,忽滑堕咸宁小岭高数丈之悬崖下,吾仍端坐车中,默念观音圣号未停,侣独不见,急大声疾呼,始寻声于车下救出。据云:车翻时倾出,似有人托放地上,车随翻身堕下,幸十轮支柱,得免死伤。车毁人安,均未损一毛,随搭军车返里。诚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之实证也。
今译:
或遇怨贼围绕,各拿刀枪,要加杀害,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救护,使他们都即生起慈悲的心,不忍杀害。或遭受冤狱,被国王判处极刑大难的痛苦,当执行死刑,将要寿命终结的时候,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刽子手所拿的刀,即一段一段的断坏,不能杀害。
浅解:
前一颂为五、超颂第七怨贼难。怨贼执刀绕害,无可逃避,全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感化,使即化暴为仁,皆恶念息而慈心起,不忍杀害,得脱怨贼之难。后一颂为六、追颂第四刀杖难。王难、即遭国王判处死刑的大难,临砍头时,全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刽子手所拿的刀,即段段断坏,不能杀害,得免刀杖之难。
事证一、救怨贼难。续篇第二章二节十一、沉载传、中年信佛,尤敬信观音菩萨。抗战时;任某师参谋长,穿便衣,乘自行车,赴泰兴古溪查访时,途遇两日兵,指为国特,各举枪相向,欲加杀害,而言语不通,无从申辩,惟默念观音圣号,恳求救护,忽一敌军官至,互语片刻,向沉注视后,挥手令去。此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之实证也。
二、救刀杖难。新编观音灵感录第二篇一六页:元魏孙敬德,尝造观音像,日夕敬礼。后为贼牵累下狱,忽梦一僧,令诵观音经千遍,临刑、刀自折为三段、颈肤不伤。三易其刀,三折如故,丞相奏请免死。此念彼观音力,刀即段段坏之实证也。
今译:
或被幽囚禁闭,披枷戴锁,手脚也被镣铐,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即得释放,解脱枷锁之难。或被外道,用邪术咒诅,和各种毒药,想要伤害你的身体,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咒诅毒药,还著在他本人的身上,自受损伤。
浅解:
前一颂为七、追颂第六枷锁难。枷锁杻械、都是刑具,解释见前。被囚禁枷锁,不得自由,蒙念观音的神力救护,释然得解脱,即得释放,解除枷锁,脱离囚禁,恢复自由。后一颂为八、加颂咒诅毒药难。咒诅诸毒药、是外道用各种毒药,已足害人,更加咒诅,求神降灾,必受其害,仗念观音的神力救护,使咒力药力,皆失其效。还著于本人,是反使他本人受到损伤,非大士之不慈,实本人之自取,即大士令自作自受,亦慈威并济,令即悔恶迁善,以免作恶更多,果报更甚,并非害他,实是救他。
事证:
救枷锁难。续编第三章七节三、江苏憷阳书吏李【禾+犀】三,民国廿一年四月四日,被人诬陷,由驻军某团部拘禁,严刑逼供,竟诬服。姊夫毛景周居士,劝速念观音圣号,以求免难,李即昼夜默念不稍间。至第三日覆审时,由西关看守所,乘黄包车,至东关团部,约三里馀,心无杂念,惟存圣号,行甫一里,脚镣忽铮然作响而脱开,冤狱亦由此昭雪,而得释放。此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之实证也。
今译:
或突遇凶恶的罗刹、毒龙、和很多的恶鬼,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护祐,当时都不敢加害。或独步深山旷野,忽被恶兽围绕,都露出锋利的爪牙,实在可怕,仗念观音圣号的威力垂护,都很快的跑到远无边际的方向去了。
浅解:
前一颂为九、追颂第三罗刹难,及第五恶鬼难。罗刹诸鬼等,包括夜叉等恶鬼,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所护,都不敢加害,得脱罗刹恶鬼难。后一颂为十、加颂恶兽难。恶兽、为虎豹豺狼之类,围绕、足见其多,疾走、即快跑。圣号纔称,威神即至,故恶兽解围,疾走远方,得脱恶兽之难。
今译:
若遇蚖蛇及蝮蝎之类的毒蛇和毒虫,牠们吐出的气很毒,就像烟火一样的燃烧,会使人丧身失命。惟有仗念观音圣号的威力加被,牠们就会寻著这念圣号的声音,自然迴避而去。天忽乌云密佈,鼓雷掣电,降冰雹,落大雨、久必成灾。由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所感,立时即得云消雨散,雷电自停。雹亦自止。
浅解:
前一颂为十一、加颂蛇蝎难。蚖与蝮、都是毒蛇,蝎、是毒虫,都咬人注毒,可毙人命。牠们听到念观音圣号的声音,自会迴避而去,得脱蛇蝎之难。后一颂为十二、加颂雹雨难。雷鼓、是雷声如鼓,掣电、是闪电牵掣,降雹、是降下冰雹,澍大雨、是落下大雨,久必成灾。由念观音的圣力所感,应时得消散、即适应时机,亦即立时,即得云消雨散,雷电自停,雹亦自止,得脱雹雨之难。二、别显已完。
事证:
救雹雨难。续编第三章三节四、余敬西居士,住江西樟树镇对河之乡间,全家信佛念佛。民国三十九年农曆三月十七日下午,忽狂风暴雨,空中飞舞冰雹,小如桂圆,大如升斗,人民之死伤,房屋船树之损失,不知其数、诚近世少有之大灾。居士之乡村,男女均在田中收油菜子。其母八十七岁,亦在场帮忙。所有用具及油菜稿,都被狂风捲入塘中,人多倾跌,其母急率众大声念观音圣号,即风转雨停,冰雹毫未临头,均得安全回家。此念彼观音力,风雨冰雹,应时得消散之实证也。
今译:
众生遭受穷困厄难,就有无量苦恼,逼迫身心。观音菩萨,以妙观察智的自在神力,就能寻声解救世间所有的一切苦难。
浅解:
按法华会义,此颂三毒、二求,而非总结。众生遭受穷困、厄难,就有贪瞋痴三毒,或无男无女等无量苦恼,逼迫身心,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即以妙观察智的自在神力,观察世间受苦众生,称名之声,寻声救苦,能离三毒,能应二求,能解救世间所有的苦难。由此因缘,得名为观世音。显得名因缘已完。
今译:
观世音菩萨、具足了六种神通的大力,还广修了权智的各种方便,所以在十方诸国土中,没有一个国土不出现他的化身。虽种种诸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亦皆现身普应。所受生老病死等苦,都可以渐令消灭。
浅解:
此显游化方便,一、广显游化诸国。此二颂,是身业普应。观音是久修大行的大菩萨,从其所证圆通体中,发出殊胜妙用,所以具足神通力,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的大力。广修智方便,智、是权实二智中的权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还广修了权智诸方便。十方、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等十方,刹、在印度叫刹摩,中国译为国土,在十方诸国土中,随机应现,无一国土而不示现其各种应化之身,以广化度各类不同的众生。恶趣、是众生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即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长行能应十类中,但以非人二字,包含三恶道,今具提出,以显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对于地狱、饿鬼、畜生的种种诸恶道,亦皆现身普应,具现十法界身。对于六道众生所受生老病死等分段生死之苦,和三乘众生所受变易生死之苦,皆令消灭。虽三恶道众生,业障深重,不能顿令消灭,而循循善诱,令皆闻名见身,敬礼称念,亦可以渐令消灭。事证甚多,谨略举一二,以起深信。
事证:
甲、救生苦。续编第五章一节一、贵州镇远杨维新之妻,年十九,因难产痛甚,已昏死一日,其母为求观音菩萨赐大悲水,祐媳母子平安,水甫灌唇即甦,闻儿哭声,睁眼看时,子已堕地。二、湖南袁海观,民国十二年住上海,长孙媳将生子,或谓:「汝孙媳生子,汝家一月内不可供佛,亦不宜念佛。」彼闻而疑,适印光大师至上海,便问此事,师曰:「勿妄信外道邪说,归告汝孙媳,多念观音菩萨,临产须出声念,汝与照应之人,各大声念,定不会难产,并无苦痛血崩等事,产后亦无各种危险。」彼闻甚喜!不数日即生一曾孙,重达九斤半,且係初胎,了无痛苦。
按杨妻因难产而昏死,足证生子之苦,子亦甫生即哭,是生为苦之始,为求大悲水,灌唇即甦,子已堕地。袁之孙媳初胎,因先念观音,即生无痛苦。此救生苦之实证也。
乙、救老苦。续编第四章一节四、台中莲社金刚班班长李水锦居士,住台中巿南京路三十一号,其母住沙鹿镇明秀村山上,信佛,受菩萨戒。民国五十三年春,八十岁,右乳下,忽生一碗大硬块,据医诊断为肝癌,药既罔效,开刀更不可能,卧床半年,每日早晚,必起拜佛,常口不离佛,及观音圣号。至八月初,病势沉重,身不能动,口不能言,乳下硬块,突然裂开,流出黑血块甚多,渐已不药而癒。至八四高龄,仍健康逾常人。此年老卧病,早晚必起拜佛,常念佛及圣号,故获蒙救老苦病苦之实证也。
丙、救病苦。一、救乳癌及子宫炎。续编第四章一节三、陈饶秋花,住台北巿金山街二六巷四弄五号。三十五岁时,患乳癌及子宫炎,虔诵白衣神咒七日后,忽夜梦观音大士降临云:「你生癌症,我可救你,即施手术,可放心!」果口吐黑白,即痊癒。
二、救心脏病。续编第四章二节一、孙张清扬居士,曾患心脏病,随夫孙立人将军,请台北名医王大夫检查结果,病最严重,只能活三个月,无法救治。即回家,求夫应允后,一切放下,每日在楼上佛堂,一心拜佛,诵法华经,念佛及观音圣号。忽饭量增加,已过三月,无任何痛苦。再请王检查,心脏病已好,其他各病,亦均不药而癒。
三、救糖尿病兼高血压。续编第四章四节一、魏明堂之妻王璧如居士,为台北临济寺念佛会莲友,患糖尿病十馀年,时癒时发。民国五十五年三月廿八夜,突恶化,手足冰冷,面色发青,气喘汗流不止。急请医治,量血压,高达二百馀度,低亦一百廿馀度,以病危不肯打针,嘱往取药。急求观音菩萨拯救。药甫取到,未服而病已癒。
四、救瘫痪。续编第四章十九节九、广东梅县黎少达之妻黄尚闲居士,民国三十九年来台,偶染重病,全身瘫痪,不能行动。卧病年馀,常念观音圣号,一日昏沉中,忽来一老妪云:汝业障太重,故得此重病。忽悟是观音菩萨前来指示,即跪求救护,菩萨持杨枝,遍拂其全身云:汝病即癒。遂惊醒,浑身大汗,顿觉轻鬆病癒,即起入浴。
五、救众重病。续编第四章一节二、周杨慧卿居士,江西人,常持观音圣号及大悲咒,凡遇重病,饮以大悲水即癒。随夫周邦道居士,宦迹所经,求水者络绎不绝,莫不奇效。如在台湾,阮吴氏之子宫癌,冯德荣之胃溃疡,张李氏之胃病,黄国权之重症,张兴中之臂痺,孙胡氏之面疮,周海潮之口瘖,何、袁、陈等之肺病,王广来之妻难产,邱潘秀春之子骨鲠,陈济棠之次女绞肠痧,皆饮水即癒。危敬达弹入肋骨,无法取出,饮后化为乌有。曾昭【火+宣】之病痺,匍匐已久,饮后复能行走。类此之事,不可胜纪。
六、救疑难险症。续编第三章三节四、余敬西居士,江西人。吃素念佛,业中医,凡遇疑难险症,常教人念佛及观音圣号而即癒。以上皆念观音,蒙救病苦之实证也。
丁、救死苦。一、续编第四章三节二、郑王毅君居士,长斋念佛,并常念观音菩萨。民国四十九年九月,忽脑溢血,不省人事,急送台北巿中心诊所,请所有名医会诊,须开脑检查,其夫郑宝华,为高雄港口司令,不敢冒险签字,家人为念观音圣号,并备后事。昏迷一週,断气两次,至第八日下午忽清醒,如睡一觉,百病全无,次日即下床,行动如常,医均惊骇,连呼奇迹。
二、续编第四章十四节十、钟灵毓、任台中后里乡月眉糖厂总务课长。曾得怪病,卧床三月,不能动弹,大小便都在床上,臀肉均烂,中西医束手无策。最后死去三天。亲友均痛回生乏术,惟母及妻,每日拜求观音菩萨慈悲救护,果不药而重生,且恢复健康。此皆家人为念观音,蒙救死苦之实证也。
按生老病死,为六道众生不可避免之大苦大难,救苦救难,为观音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悲大愿。以上略举事证,皆求救今生之苦难,得蒙救护消灭。并蒙佛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之福,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而流光易逝,人天之福,终有享尽之时,况福报愈大,造孽愈易,堕落亦愈速,加以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善恶二业,无量无边,随业受报,轮迴六道,而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永无消灭之时,曷胜危惧!惟有既蒙感应,消灭今生之苦难,应即深信切愿,专勤持念观音圣号,敬礼供养,求生西方。若修淨业者,念佛之外,兼念观音,定蒙摄受接引。令生无病苦厄难,死即往生极乐世界,即了生死,永脱轮迴,所有生老病死,及堕三恶道等苦难,悉令永灭,福寿无量,一生成佛,望共注意,幸勿因循自误为要!
经证: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阿鞞跋致、是梵语,意译为不退转,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一直修到成佛,没有中途退转来的。一生补处,就是一生补到佛位,即一生成佛。
事证:
一、接引比丘。续编第七章三节一、慈丹大师,河南镇平张氏子,弃儒出家,旋受具戒,素皈心弥陀淨土,尤敬信观音大士,所居闢淨室,敬供观音圣像,常身拜、口念、意观,皆为大士金身与圣号,淨念相继,感观音灌顶,而尘惑顿消,本性朗然。精勤靡懈,数十年如一日,士庶倾心,皈依甚众,悉以淨土导之。清咸丰七年,告弟子曰:二八归西。皆不解。八年七月中,忽示疾,弃诸杂缘,专持圣号,日以万计。八月十五,力疾别众,合掌颂曰:观音来接引,既望自归真。十六日卯时卒于寺,年六十七。按预知二八归西,即八年八月十六日,皆二八也。望、是阴曆十五日,既望、十六日也。
二、接引比丘尼。续编第七章四节二、庆生尼师,俗姓厉,浙江定海县人。二十岁至舟山圆通庵出家,发愿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每日早晚功课外,三炷香念佛,皈依出家者十馀人。民国六年住持萧山保莲庵,组莲社念佛。五十五岁发心掩关,每日念法华经一部,弥陀经十二卷,往生咒五百遍,佛及观音圣号各一萭声,早晚礼华严经一千五百拜,三年如一日。所集功德,回向西方,以报四恩,而济三途,屡感圣相,出关后、仍礼念不辍。廿四年十月、因感风寒,自知不起,嘱备后事,及随时助念。十二月初八晚,忽云:「先见观音菩萨,佛亦来矣。」徒众均执香跪念,师唇亦开合念佛,至戌时、唇不动而逝,年六十一,五更顶热炙手,次夜封龛、面如生。
三、接引居士。续编第七章五节三、关絅之居士,居官数十年,四十二岁,皈依三宝,二十年来,专修淨土。民国廿九年起,多病苦,三十一年春,始知为肠癌,五月十九日病渐重,请赵朴初居士签证遗嘱,谓「常观想观音大士像,曾数梦见,愿接引生西,惟病中持斋未淨,深自忏悔,生死大事,烦汝相助。」赵拟约道友念佛,关云:「甚善!可同念观音菩萨。」德森法师坚劝专念阿弥陀佛,求佛接引。关以念观音为妥,不必改念。随众念至傍晚,忽云:「妄念甚多,大士无刹不现身,何至今不见,疑有业障,请众为诵大忏悔文,及念圣号。」约一小时,忽欢呼大士已来,我真乐极!随合掌高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目光常注虚空。随众默念至次日午时,气息渐微而逝,子时后,顶犹温。按居官数十年,及持斋未淨,故多病苦业障,幸知忏悔,仍获往生。
四、接引女居士。续编第七章六节五、林母陈妙莲居士,浙江泰顺县人。民国廿一年持花斋,廿四年患病,子劝茹素,同修淨业,病旋癒,即皈依宝林寺融度法师,早晚课,持往生咒,念阿弥陀佛、及观音圣号,寒暑不辍。廿七年九月、忽精神疲倦,十九夜云:「观音菩萨来接我,往生之期近矣。」即屏饭食,惟饮大悲水。廿一日请二僧助念,至廿七日申时,开眼向西,面带笑容,若有所睹,举手作礼佛状,安详而逝,享寿六十三,候通身冷透,顶犹热气外溢,相距数寸,即觉熏蒸,及殓,肢软面如生。
以上略举接引四众各一人,其中比丘及居士,专念观音圣号,比丘尼及女居士,兼念观音圣号,皆蒙观音菩萨亲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实证也。
今译:
观世音菩萨,起真观、清淨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等五观,来应现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你们众生,就应常愿得见菩萨,常时瞻仰。因为菩萨从这五观之中,发出毫无垢染的清淨光明智慧,犹如日光,能照破一切黑暗,并能伏灭风火等一切灾难,常普遍光明,永远照耀世间。
浅解:
此二、是显意业普观。观有真观、清淨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的五观,以这五观,为应现化度众生的根本。承上文众生的苦难,何以能渐令消灭呢?由观音菩萨、生起真观,照见众生的妄业本空,根本没有业性的自体可得;起清淨观,照见众生的自性本来离染,从未受过杂染之所染污;起大智观,照破众生的无明痴暗,显发众生的本有光明;起大悲观,拔除众生的无量苦恼,不再受诸苦恼的逼迫;起大慈观,给与众生的一切安乐,使永远过著安乐的生活。所以你们众生,就应常愿得见菩萨的慈悲加被,离苦得乐,尤应常时瞻仰菩萨的妙相庄严,礼拜供养。瞻仰、是从下看上的恭敬话。无垢清净光,因为菩萨从这五观中,发出毫无垢染的清淨光明智慧,犹如日光,故曰慧日,能照破一切烦恼愚痴的黑暗,并能伏灭风火等一切灾难,如有颱风,先念圣号,定即消灭。风火为灾难中之最大者,尚能伏灭,馀不待言。众生之所以有风火等各种灾难,皆由烦恼惑业之所感召,烦恼的黑暗,既已照破,因亡果丧,各种灾难,自然伏灭,这慧日的普遍圆明,就永远照耀世间。
今译:
观世音菩萨,现大悲戒体,如雷大震,远播十方,起大慈心意,如妙大云,普荫一切,为众生宣说妙法,如注以甘露法雨,使皆灭除烦恼的火燄。
浅解:
此三、是显口业普益。口业依于身意,以为授法之本。悲体、是大悲的身体,菩萨以大悲为体,是从严持淨戒而得,若要说法,必先现身,为拔众苦,如雷大震,远播十方,惊醒群机。慈意、是大慈的心意,遍缘法界众生,给与快乐,如妙大云,普荫一切。澍、古通注,即灌注,又借作霑濡滋润之意,甘露、为不死之神药,佛常以甘露喻不生不灭之妙法,所说妙法,能滋润众生心田,故名法雨,悟之能证无生,故名甘露。澍甘露法雨,正显口业说法,云雷既兴,法雨普注,甘露同霑。因众生我法二执,烦恼炽然,如大火燄,无由得灭,菩萨注以甘露法雨,使滋润众生的心田,灭除烦恼的火燄。与拔同时,十界得度。一、广显应化诸国已完。
今译:
娑婆世界的众生,多好诤论诉讼,经对质官衙之处,或因对敌作战,致陷身军阵之中,各有刑狱或死伤的怖畏,惟有仰仗念彼观音圣号的慈力加被,使众怨和解,息讼罢战,而悉退让分散,得保安全。
浅解:
此二、正显游于娑婆。娑婆世界的众生,人与人之间,多好诤论诉讼,对质法庭,官处、即官衙与法院,财产声名所係,不免互有牢狱刑罚的怖畏。国与国之间,亦多兴师对敌,从事战争,军阵、即军队排列的阵线,官职身命攸关,不兔互有死伤失败的怖畏。惟有念彼观音圣号,仰仗菩萨的慈力加被,使息讼罢战,所有众人的宿怨仇恨,皆悉和解顿消,各自退让分散,得保官职身命、与财产声名的安全。
今译:
观世音菩萨,随机说法的妙音,由于常以妙智,观照世间、苦恼众生、持名之音,即寻声救苦,而为说法,如梵音的清淨无染,亦如海潮音之不失时机,胜彼世间一切音声。因为这个缘故,你们众生,必须常念观音圣号,应于念念之中,切勿生疑。当知观世音菩萨,是清淨的圣人,对于众生的苦恼,和生死厄难,能为作可靠的依怙。他具有一切的功德,常以慈悲的心眼,等视一切众生,令皆福德积聚,如海水一样的无量无边。所以你们众生,更应顶礼观世音菩萨,以报慈恩!
浅解:
此明观音大士境智深妙,感应难测,以劝常念勿疑,并劝顶礼。大士说法之妙,不偏空有,真俗圆通,故称妙音。以妙智观照世间、苦恼众生、称名之音,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说法清淨无染,故称梵音。说法及时,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法,如海潮之不失时,故称海潮音。对十界之机,能说十界之法,非世间之音所能及,故说胜彼世间音。以是之故,一切众生,应当常念圣号,自成感应。但于念念之中,切勿生起疑心,以为徒念无益。当知观音大士,已断一切烦恼杂染,被尊为清淨的圣人,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常在苦恼、生死、厄难的怖畏之中,能为作所依的慈母,所怙的慈父,即能为作有力的依靠。因大士已证真常圆通之体,具恆沙称性的一切功德,常以慈悲的心眼,等视一切众生,只要常念圣号,即皆令得福德的积聚,如海水一样的无量无边。这一偈颂,与前长行: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文异义同。所以你们众生,更应顶礼,以报慈恩!顶礼、即五体投地的礼拜,虽是身业投诚,必先意业恭敬,口业称念,亦即三业供养。这是佛以苦口婆心,劝勉我们众生,要常恭敬持念,顶礼供养,纔能感应道交,得福无量。二、偈颂合显已完。
今译:
当佛说完偈颂时,持地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走到佛的座前,恭对佛说:世尊!若有善根的众生,听到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讲观世音菩萨,自在救度众生的三业妙用,和普门示现的神通妙力,当知此人,所得功德,实在不少。
浅解:
这是结集经家所叙闻品获益,一、持地称扬。持地菩萨、是由常持平地之行,蒙佛摩顶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即心开而证圆通,故名持地。今闻观音妙行,起座讚扬:若有众生,闻此品所述,观音菩萨,对于自在救度众生的身业普应,意业普观,口业普益等三业妙用,和普门示现十法界身,方便说法,具足神通的妙力,当知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方能得闻,所得功德,实在不少。我们今天有缘听到或看到这普门品时,即应欢喜讚歎,遵佛劝勉,读诵持念,敬礼供养,解说印赠,普劝信受奉行,所得功德,决定更多。
今译:
佛说这普门品的时候,在座听讲的大众之中,有八万四千众生,皆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浅解:
此二、时众发心。佛说是品,会众得益,发菩提心,学观音行。八万四千,是显其多,亦非定数。无等等、是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佛是最高无上,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但佛佛道同,诸佛与诸佛是相等的,故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话,意译阿耨多罗、为无上,三藐、为正等,三菩提、为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三觉圆满之号,超九界以独尊。正觉、异凡夫之不觉,与外道之邪觉;正等、异二乘之偏真,不能真俗平等,圆融无碍;无上、异菩萨之分证,虽能真俗等观,不偏空有二边,然分证未圆;惟佛堪称无上正等正觉。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发菩提心,即发成佛的心,人人皆有佛性,只要发心,决定成佛。观音菩萨是古佛再来,行菩萨道,要想得到菩萨的救度接引,必须发菩提心,常深信切愿,一心持念观音圣号,礼拜供养;或专勤念佛,兼念观音,求生西方,以为正行;请参阅观音灵感录续编第九章礼念方法。更应学观音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为助行;正助双修,纔能与菩萨的悲愿相应,有愿必遂,有求必应,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忍证无生,分身无数,遍十方国,广度众生,共成佛道,可为预贺!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
Mio Fǎ Lin Hu Jīnɡ Guān Sh Yīn P S Pǔ Mn Pǐn 妙 法 莲 华 经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ěr Sh W Jn Y P S 、 J Cnɡ Zu Qǐ , Piān Tǎn Yu Jiān , 尔 时 无 尽 意 菩 萨 、 即 从 座 起 , 偏 袒 右 肩 , H Zhǎnɡ Xinɡ F 、 r Zu Sh Yn : 合 掌 向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观音发愿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
1、香赞(一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详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杨枝净水赞(一遍)【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裸露右肩,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致礼,开口言道:“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立名为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解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每天诵经的数量,应视行人的情况而定,有时间尽量多诵。《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种种功德。行人持诵观世音名号应对菩萨的功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培养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普门品》,最好能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诵。比如在乘车时,走路时,无聊时。或者遇到大危难时,一定要诵《普门品》。《普门品》是一部救命经,不仅救我们的色身,而且救我们的法身。要切记。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诵《普门品》时也一样。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
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以前讲过很多法,息灾、增益,包括求子婚姻、事业、钱财。乃至对这些的看法。其实这都属于理性的部分。感性的比它们重要,那就是慈悲心,人和人之间的慈悲相对。我们这时代,人和人接触很多,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甚至会碰到很多不讲理的,那怎么办?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定合同,还是签字,等等。甚至律师行业也特别发达。
说起观世音菩萨,通常大家能想到的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我们诚心忆念,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我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的能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影响这么深广,几乎全球各地都有观音信仰?为什么是观音菩萨而不是其他菩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经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的别目。「妙法」:妙法是微妙、深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非常宽广、无穷无尽的法。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救众生的七种难:水难、火难、黑风难、枷锁难、刀杖难、怨贼难、罗刹难);解三毒(解除三种毒:贪、嗔、痴);应二求
普门品感应故事一: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科举考试未能成名,清朝末年兴办学堂,又改为研究医学。一日,忽被恶风所吹,双瞳(音同,瞳孔)反背,经一年多医治,始终不见效果。李自寻思,两眼是终身残废了。一日,想起某书上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四句话,治眼疾有灵验,我何不至诚念诵。
刚学佛时,我都会跟大家说,要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每天在观音菩萨面前念一卷普门品。为什么呢,因为普门品里面有大秘密。我们虽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缘成熟了,我就把普门品的秘密告诉大家。 普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许多人都知道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殊胜。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呢?最简单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菩萨,也是最多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各家的注疏主要有:《阿弥陀经义记》1卷,隋智顗说,灌顶记。《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