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龙舒增广净土文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钱塘陆居士。编集感应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略取其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三十传。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东晋远法师
僧慧远雁门人也。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以修净土。谓他日托生莲华中也。远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三睹圣相。而远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远面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见僧佛驮耶舍及慧持及昙顺在佛之侧。向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先。何来之迟也。远目见分明。乃与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圣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至七日卒。远少年博览经史。尤通庄老。因往太行山。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皆糠粕耳。因削发事之。后至庐山。凡三十年不出卒。年八十二
东晋刘遗民
程之字仲恩。号遗民。依远公共修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方。半岁即于定中见佛光照曜。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于想念佛中。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毫光散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如无边岸。中有一人。项有圆光。胸有万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盈口。乃还。犹觉有异香发于毛孔。乃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庐阜诸僧皆来会。程之对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又供养阿弥陀佛。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祝毕与众话别。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
东晋阙公则
公则远公白莲社中人。已亡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日。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声云。我是阙公则。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
晋翰林学士张抗
抗平生积善。信重佛门。誓课大悲心陀罗尼十万遍。愿生西方。课毕。年过六十。忽寝疾。唯念阿弥陀佛。谓家人云。西方净土元只在堂屋西间之内。阿弥陀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佛嬉戏。言讫良久念佛而亡。翁儿乃孙子名。三二岁而亡矣
宋江陵僧昙鉴
昙鉴履行尤谨。常愿身升安养。面见阿弥陀佛。安养即净土也。故虽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又于瓶中出一莲华与之。出定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阿弥陀佛。将至五更。其声弥厉。及旦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亡矣
南齐杨都僧慧进
慧进年四十余愿诵法华。执卷病生。乃发愿造百部。以忏业障。钱化造毕病亦随愈。愿以造经功德回向净土。忽空中有声云。汝事已办。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谁。进闻之曰。进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无退转矣。齐明三年年八十。无病而卒
后魏壁谷僧昙鸾
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也。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长生乎。能却老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传甚广。号为神鸾。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向西闭目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良久乃止
隋开觉寺僧道喻
道喻念阿弥陀佛。造旃檀像长三寸。后忽死。七日却苏云。见阿弥陀佛。云。汝造我像。何太小。对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其像遍于虚空。又云。汝且回本国香汤沐浴。明星出我来迎汝。至时果见化佛来迎光明照室。众皆闻见。乃亡时开皇八年
唐京师僧善导
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出即为众说净土法门。无暂时不为利益。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厨供众。粗恶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饮啖。诸有[貝*親]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譬见及坏塔。皆悉修营。然灯续明。每岁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妨修行业。展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或问导云。念佛之善生净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其劝化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躘踵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投身自绝。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又舍身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本朝慈云式忏主略传云。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浐水声乃曰。可教念佛。三年后满长安城中念佛。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唐台州僧怀玉
怀玉注想净业近四十年。天宝元年。玉念佛间。忽见西方圣众。数若恒沙。中有一人。手擎银台。前以示玉。玉白。如玉者本望金台。何有银台耶。台乃隐人亦隐。于是弥加精苦。至三七日。向之擎台者复来告云。法师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云。上品往生必先见佛。可趺坐以俟佛来。未旋踵间。异光照室。又三日异光再发。玉曰。若闻异香。我报身即尽。次日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苦众。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偈毕香气四来。弟子有见佛与二菩萨共乘金台。台傍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长归
唐汾州僧启芳圆果
启芳圆果二法师精心观想净土。后五月于观想中同觉。身临七宝大池。池间有大宝帐。身入其中。见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下有莲华弥满千万。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迭出光明相照。芳等礼佛问云。阎浮众生依经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如念我名。皆生我国。无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见其国。地平如掌。宝幢珠网上下间错。又有一僧。乘宝车逐远而来谓芳等。吾法藏也。以宿愿因故来迎汝。芳等乘车前往。又觉其身坐宝莲华。又闻释迦佛与文殊菩萨称赞净土。其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宝阶。第一道纯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僧无俗。佛指之谓芳等云。此皆南阎浮提念佛众生遂生于此。汝宜自勉。芳果既寤。历与其徒言之。后五月二人无病遽闻钟声。他人不闻。芳果云。钟声乃我事。顷刻二人同终
唐真州僧自觉
自觉发愿。愿因大悲观音引接。见阿弥陀佛。于是化钱铸大悲像四十九尺。造寺居之。既成祝愿。其夜三更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乘云而下。观音势至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按觉首曰。守愿勿悛。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七月望夕见一人云间现半身。若毗沙门天王。俯谓觉曰。安养之期于斯至矣。乃于大悲前跏趺化去
唐睦州僧少康
少康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也。康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言未已光乃闪烁。遂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荐献。善导于空中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又逢一僧。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言讫而隐。新定今严州也。至彼人尚无识者。康乃乞钱诱小儿与之约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小儿务得其钱。随声念之。后月余小儿念佛求钱者众。康乃云。念佛十声乃与尔钱。小儿从之。如此一年。无长少贵贱。凡见则称阿弥陀佛。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后康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康升坐。令人面西。康先唱阿弥陀佛。次众人和之。康唱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连唱十声则有十佛。若联珠状康云。汝见佛否。如见佛者决生净土。其礼佛人数千。亦有竟不见者。后嘱众人。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心。又云。汝等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亡
唐并州僧惟岸
惟岸专修十六观。因出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见圣容。所恨后世无传。忽有二人。自称画工。未展臂间圣相克就。已而人亦不见。弟子怪而问之。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时也。弟子有从我者。当明言之。小童子云。从师而往。岸曰。必能从我。可归告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子乃归寺。香汤沐浴。于阿弥陀佛前趺坐而往。人或告岸。岸抚其背曰。汝事吾者。何乃先去。遂索笔焚香。向所画菩萨前偈云。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遂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西顾而亡
唐长安尼净真
净真住长安积善寺。纳衣乞食一生无嗔。诵金刚经十万遍专精念佛。显庆五年染疾。告弟子云。五月内十度见阿弥陀佛。两度见极乐世界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得上品往生。言讫跏趺而去。光照其寺
唐房翥
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簿。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故召来相见。翥曰。先许金刚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诵经巡礼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王知志不可夺。乃放还。以此知。劝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唐长安李知遥
知遥善净土教五会念佛。为众师范。后因疾忽云。念佛和尚来也。洗漱着衣。索香炉出堂顶礼。乃闻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成功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却就床下而化去。众闻异香
唐上党姚婆
姚婆因范行婆劝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相别。请佛暂住。少时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唐并州温静文妻
静文妻久患在床。静文劝以念阿弥陀佛。乃念佛二年不绝。遂见净土。乃告静文言。我见佛了。后月定去。又以食献父母云。今得随圣往生。愿父母及夫专念佛。来西方相见。言讫而终。前三日见莲华大如日轮
唐张钟馗
钟馗杀鸡为业。忽见一人。绯衣驱群鸡。来叫云。啄啄四畔。上啄两目流血。受大痛苦。有僧为铺佛像。烧香念阿弥陀佛。兼令钟馗一心专念。忽香满室。安然而终
唐张善和
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头。作人言云。汝杀我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请僧来救我。僧至云。十六观经说。若人临终地狱相现。至心十称南谟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乃云。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与我宝坐。言讫而终
后晋凤翔僧志通
志通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挕2幌蛭魍佟2槐澄髯?Wㄐ男藿?:蠹?缀卓兹赋尚辛形飨隆S旨???庀嗫?嫌谇啊Mㄔ啤0缀卓兹妇煌辆骋病A??庀嗤写ι?病>煌料忠印D似鹄穹鸲苑鸲?铡;鸹?蔽迳?樵苹犯不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佛说安宅神咒经 后汉失译人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皆阿罗汉诸漏已尽。身心澄静六通无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须菩提等。复有菩萨摩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方便重罪众生为拔苦与乐。我欲拔济一切众生苦。尔时佛告灭恶趣菩萨言。无忏无愧邪见放逸众生无拔济法。生受诸诸困厄。死堕无间地狱。不闻三宝名。何况不见佛。况复受人身。灭恶趣菩萨复白言。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