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部上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卷 佛说长阿含经

  尔时。七国王语大典尊曰。汝可留住七岁之中。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获。我亦当同。时。大典尊报七王曰。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七岁。不亦远耶。七王又言。七岁远者。六岁.五岁。乃至一岁。留住静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时。大典尊复报王曰。此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一岁尚亦久尔。如是七月。至于一月。犹复不可。王又语言。可至七日。留住深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大典尊答曰。七日不远。自可留尔。唯愿大王勿违信誓。过七日已。王若不去。我自出家。时。大典尊又至七居士所语言。汝等各理己务。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居士报典尊曰。善哉。斯志。宜知是时。我等亦欲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时。大典尊复诣七百梵志所。而告之曰。卿等当勤讽诵。广探道义。转相教授。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百梵志白典尊曰。大师。勿出家也。夫在家安乐。五欲自娱。多人侍从。心无忧苦。出家之人独在空野。所欲悉无。无可贪取。典尊报曰。吾若以在家为乐。出家为苦。终不出家。吾以在家为苦。出家为乐。故出家尔。梵志答曰。大师出家。我亦出家。大师所行。我亦尽当行。时。大典尊至诸妻所。而告之曰。卿等随宜欲住者住。欲归者归。吾欲出家。求无为道。具论上事。明出家意。时。诸妇答曰。大典尊在。一如我夫。一如我父。设今出家。亦当随从。典尊所行。我亦宜行。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即其身也。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将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汝等若于我言有余疑者。世尊今在耆闍崛山。可往问也。如佛所言。当受持之。般遮翼言。我以是缘。故来诣此。唯然。世尊。彼大典尊即世尊是耶。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与七国王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耶。佛告般遮翼曰。尔时大典尊岂异人乎。莫造斯观。即我身是也。

  尔时。举国男女行来举动。有所破损。皆寻举声曰。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如是至三。般遮翼。时。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为弟子说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其次。行浅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尔。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婬.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尔时。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四)佛说长阿含第一分闍尼沙经第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那提揵稚住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尊者阿难在静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来授人记别。多所饶益。彼伽伽罗大臣命终。如来记之。此人命终。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毘伽陀。四伽利输。五遮楼。六婆耶楼。七婆头楼。八薮婆头。九他梨舍【少/兔】。十薮达梨舍【少/兔】。十一耶输。十二耶输多楼。诸大臣等命终。佛亦记之。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生此。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婬.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有佛弟子处处命终。佛皆记之。某生某处.某生某处。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拔只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闍罗国.颇漯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婆国.干陀罗国.剑洴沙国。彼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摩竭国人皆是王种王所亲任。有命终者。佛不记之。

  尔时。阿难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记。多所饶益。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唯摩竭国人。王所亲任。有命终者。独不蒙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饶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于摩竭国得道。其国人命终。独不与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又摩竭国缾沙王为优婆塞。笃信于佛。多设供养。然后命终。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养三宝。而今如来不为授记。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尔时。阿难为摩竭人劝请世尊。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着衣持恪H肽琴こ瞧蚴骋选V链罅执ψ?皇飨隆K嘉┠?吖?嗣?丈?ΑJ薄Hシ鸩辉丁S幸还砩瘛W猿萍好?0资雷鹪弧N沂顷A尼沙。我是闍尼沙。佛言。汝因何事。自称己名为闍尼沙(闍尼沙秦言胜结使)。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闍尼沙言。非余处也。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毘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闍尼沙。时。世尊于大林处随宜住已。诣那陀揵稚处。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声。唤阿难来对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唤阿难。阿难寻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观如来颜色胜常。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向因摩竭国人来至我所。请记而去。我寻于后。着衣持恪H肽锹蕹瞧蚴场F蚴称?选R璞舜罅帧W?皇飨隆K嘉┠?吖?嗣?丈?ΑJ薄Hノ也辉丁S幸还砩瘛W猿萍好?6?孜已浴N沂顷A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难。汝曾闻彼闍尼沙名不。阿难白佛言。未曾闻也。今闻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为竖。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闍尼沙尔。佛言。我先问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闍尼沙言。我不于余处。不在余法。我昔为人王。为世尊弟子。以笃信心为优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终。为毘沙门天王作子。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乃尽苦际。于七生名中。常名闍尼沙。一时。世尊在大林中一树下坐。我时乘天千辐宝车。以少因缘。欲诣毘楼勒天王。遥见世尊在一树下。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譬如深渊澄静清明。见已念言。我今宁可往问世尊。摩竭国人有命终者。当生何所。又复一时。毘沙门王自于众中。而说偈言

  我等不自忆过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寿命得增益

  又复一时。忉利诸天以少因缘。集在一处。时。四天王各当位坐。提头赖吒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毘楼勒叉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毘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毘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诸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增益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忉利诸天有欢喜心。即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法

  诸天受影福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法

  闍尼沙神复言。所以忉利诸天集法堂者。共议思惟。观察称量。有所教令。然后敕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异光。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惊怪。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作童子。头五角髻。在天众上虚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座。座生欣悦。譬如刹利水浇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其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虚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调伏无上尊教世生明处

  大明演明法梵行无等侣

  使清净众生生于净妙天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说。汝等善听。如来弟子摩竭优婆塞。命终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须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时。梵童子以偈颂曰

  摩竭优婆塞诸有命终者

  八万四千人吾闻俱得道

  成就须陀洹不复堕恶趣

  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济

  此等群生类功德所扶持

  智慧舍恩爱惭愧离欺妄

  于彼诸天众梵童记如是

  言得须陀洹诸天皆欢喜

  时。毗沙门王闻此偈已。欢喜而言。世尊出世说真实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于未来世。当复有佛说如是法。能使忉利诸天发欢喜心。时。梵童子告毗沙门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如来以方便力说善不善。具足说法而无所得。说空净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犹如醍醐。时。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更为汝说。如来.至真善能分别说四念处。何谓为四。一者内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身观已。生他身智。内观受已。生他受智。内观意已。生他意智。内观法已。生他法智。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念处。

  复次。诸天。汝等善听。吾当更说。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何等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复次。诸天。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又告诸天。过去诸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当来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现在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时。梵童子即自变化形为三十三身。与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见我神变力不。答曰。唯然已见。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无数变化。时。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独于我坐而说是语。而彼梵童一化身语。余化亦语。一化身默。余化亦默。

  时。彼梵童还摄神足。处帝释坐。告忉利天曰。我今当说。汝等善听。如来.至真自以己力开三径路。自致正觉。何谓为三。或有众生亲近贪欲。习不善行。彼人于后近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于是离欲舍不善行。得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麤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自以己力开初径路。成最正觉。又有众生多于瞋恚。不舍身.口.意恶业。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离身恶行.口.意恶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麤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二径路。又有众生愚冥无智。不识善恶。不能如实知苦.习.尽.道。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识善不善。能如实知苦.习.尽.道。舍不善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麤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三径路。时。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说此正法。毗沙门天王复为眷属说此正法。闍尼沙神复于佛前说是正法。世尊复为阿难说此正法。阿难复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正法。是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