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趣轮回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归命三世尊 正等觉所说
常行于利他 积集诸功德
若自身口意 所作善恶业
感果定非差 无别造作者
最胜之导师 现证垂慈愍
普为诸有情 说随业受报
此相应正理 闻已当领受
作业皆自心 为因驰六趣
由三毒怖畏 贩卖诸物命
养已杀于他 当堕等活狱
彼寿百千岁 加刀杖捶打
死已更复生 受如是苦报
于父母朋属 而生于损害
起妄语欺诳 当堕黑线狱
黑线絣其身 如世间解木
锯发焰炽然 受如是苦报
以火焚山川 林木及原野
烧害诸有情 当堕炎热狱
火焰遍烧然 苦叫声不绝
两目无有明 受如是苦报
谓法说非法 无根而诽谤
令他生热恼 堕极炎热狱
是诸罪众生 为大火逼切
烧然不暂停 受如是苦报
于猪羊狐兔 及余生类等
杀害彼无边 当堕众合狱
生彼地狱已 备受诸楚毒
拷掠灭还生 受如是苦报
起恶身语意 谗构相离间
如是罪众生 当堕号叫狱
彼炽猛火焰 烧然无休息
常发大恶声 受如是苦报
若于佛法僧 及诸贪乏者
剽窃彼财物 堕大号叫狱
为火所烧炙 受最极热恼
出大猛恶声 受如是苦报
于父母师长 及有德贤者
起增上杀害 定堕无间狱
炎炽大火聚 洞然彻骨髓
长时受极苦 决定无暂乐
起冤敌斗诤 戈戟相残害
死堕铜爪狱 其状极锋利
互相而擘裂 或变为刀杖
竞斫刺其身 受如是苦报
强暴侵他色 后堕铁刺狱
刺长十六指 削肉而穿骨
复有大铁女 焰牙甚可怖
啖顶至其踵 受如是苦报
若阴谋害他 堕彼剑叶林
猘狗及雕鹫 奔逐竞分食
若劫夺他财 当受其极苦
常吞热铁丸 复灌以铜汁
无辜害众生 当堕铁鹰狱
利爪而搏击 长时受苦恼
若人好伤杀 水族诸物命
后堕镕铜河 为业火烧煮
若自贪盛事 而掩斥他善
堕彼铁磨狱 悲号无救度
若人不饶益 当受多种形
两山夹其身 逼切复加[打-丁+屑]
若人说非法 破坏于桥梁
锋刃以为路 驱彼而来往
以甲伤蚤虱 堕二羺头山
相击死还生 展转而受苦
依止出离道 而不护禁戒
堕煻煨狱中 肢体皆消烂
矫现诸威仪 苟求邪活命
堕尸粪狱中 为蛆虫[口*(一/巾)]食
见五谷中虫 不择而砻伐
堕铁碓狱中 常为彼舂捣
见他苦生喜 谄曲多疑惑
常怀忿恶心 作焰摩罗卒
诸苦果种子 少略而分别
清净身语心 毕竟常远离
地狱趣竟
若人不乐施 复盗众饮食
堕大瘿鬼中 常啖诸粪秽
若障人布施 于己物生吝
堕针口鬼中 腹大常饥渴
无嗣悭财物 不舍不受用
堕匮乏鬼中 得他享残弃
希望他施惠 自少施生悔
堕下劣鬼中 常食于涎吐
乐闻他过失 加恶语宣传
堕焰口鬼中 长受诸苦恼
好起诸斗诤 无少慈愍心
堕疲极鬼中 食蜎蠕虫类
恐胁取他财 得已或少施
堕极丑鬼中 他怖获微祀
若人多宴乐 广杀诸物命
自食复与他 后堕罗刹鬼
于供养香花 或嗅或私取
由起少贪心 后作寻香鬼
若人相崇奉 于己有所求
怒色希彼财 后作猛恶鬼
若人于他娶 常乐作媒伐
后怀恶相离 死作步多鬼
若人乐饮酒 过量复颠酗
或持劝他人 后作药叉鬼
于父母师长 所欲相违背
后生药叉宫 勇健多卒暴
彼悭贪过失 常生饿鬼中
苦乐随自因 是故勿复造
饿鬼趣竟
人天三恶趣 唯自能救拔
奔驰六趣中 如梦境和合
睹自他眷属 伤叹岂长久
如彼俳优人 数数易形色
受地狱苦毕 或生于天中
福尽复沉沦 堕彼畜生趣
受种种形色 后得生人间
贫苦极艰辛 譬车轮旋转
畜生趣竟
彼人趣寿命 分量本长远
多造杀生因 由此而减少
萦缠诸病苦 癞瘦时疫等
为鬼魅所著 及王法捶打
若人于财利 劳役广希求
无少惠施心 后作守财鬼
若人盗他财 用已或能施
后堕鬼趣中 随得随散失
若人于己财 随分而行施
当获于富饶 不为他侵损
若人以净财 离悭广行施
得上妙饮食 所欲皆如意
若人以珍馔 净心而奉施
其所得福报 色力命安隐
若人以衣施 彼得生爱乐
获色相端严 具惭愧衣服
若人造僧坊 欢喜而用施
感宫殿庄严 五欲皆具足
若人建桥梁 及车乘等施
得最上安隐 珍宝之辇舆
若人于旷野 施池井泉流
于在所生处 无渴乏热恼
若人以嬖妾 严饰而为施
彼所得果报 具欲乐富贵
若人以经教 及世俗文典
能持施于他 感博学大智
若人以医药 及以无畏施
彼所得果报 安乐离恐怖
若施以灯明 其眼常清净
若施以音乐 得其声美妙
若施以卧具 获安隐快乐
若施以僮仆 营从常围绕
施乳牛等物 得色力寿命
若施以良田 得仓库盈溢
如彼彼求者 各各随所欲
花果及清泉 爱语善安慰
复有虽行施 役他而少与
因恐怖发心 及希他赞誉
或求现富贵 生天受快乐
如是等行施 获福极微少
若乐行利他 不惜于身命
常怀悲愍心 圣果不难得
诸有来乞者 依时而给与
令彼生忻悦 感果得如意
施彼若艰难 受报时亦尔
辍己惠于他 最上安乐法
施为诸乐本 如种生其果
愍彼来希求 随与无空返
慎勿侵外色 视之如己子
设复于自妻 举心即令止
若人于欲境 系心而乐着
后生于世间 定受女身报
若人厌女身 舍欲持净戒
发生坚固心 转身作男子
若人修梵行 则无诸损恼
具福德威神 天人常恭敬
若人不饮酒 安住于正念
常出真实言 现获于安隐
若见他相违 劝喻令和悦
感眷属广多 无别离苦恼
于师长教敕 常欢喜听受
损益更筹量 则具善巧智
贫窭执役者 好行于捶打
无过而恼他 己苦更加苦
若人具形色 恃之而起慢
戏弄于他人 当获矬伛报
若人性悭鄙 善诱佯不闻
彼极重愚痴 当获聋痖报
行善有余庆 积恶招苦恼
各成辨彼因 随业定当受
人趣报竟
常行于谄诳 乐忿恚斗诤
由昔行施故 而作修罗主
修罗趣竟
乐修十善因 于他无损害
诸天常获持 得生四王天
于父母三宝 恭敬随能施
具忍辱柔和 得生忉利天
自不乐忿诤 劝他令和顺
纯善修净因 得生焰摩天
喜赞他功德 得生兜率天
于施戒诸行 自性常爱乐
起精进勇猛 得生变化天
是最上有情 具沙门梵行
增长解脱因 得生他化天
以戒定熏修 普资于愿力
生天上人间 达真如实际
如是善恶报 已分明显示
作善招人天 造恶萦极苦
老病死未至 勤思求正法
自果报一来 所爱皆离别
彼贪等过失 深可生厌患
智者善思惟 是故当远离
若常行利他 则无诸障恼
罪福定无差 略说宜谛听
大般若经者。乃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自非圣德远覃。哲人孤出。则方音罕贸。圆教岂臻。所以帝叙金照。皇述琼振。事邈千古。理镜三辰。郁矣斯文。备乎兹日。然则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会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宝。窃案诸会别起。每比一部。辄复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灵峰始集。宏韵首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时胜帝佛告胜授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从此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只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为其效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