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7讲丨如何处理情感危机?「早课」

- 改变思维 -

  一、因上努力

  我们接下来讲节点思维。节点思维是什么呢?就是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相信因果的,那相信因果,因果的属性是什么?因果的属性就是,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对人对事的观察一定要有节点思维。节点思维是,你对这件事情判断是在因上,发心就是在因上努力。但有一天你觉得,我老是发心,算了,让我歇会。那你这个惰性生起来的时候,你不是想发心付出,你想收获对吧?收获是结果思维。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在因上努力,不在果上做期望。众生在果上期望,因上不愿意努力,成为一个懈怠、惰性的人。

  因跟果是什么?是节点思维。你的着眼点在哪里?各位,如果你们在生活当中永远能练习一种能力,能常常把你们的思维的观察点放在因上,那你们的生活充满了动力,一切值得期待。因为收成是可观的,是预期当中的。没有一个农民在田间耕种的时候他会抱怨,除非他家里吵架会抱怨,对吧?他不会抱怨种田这件事情很辛苦。但是,不是有个很奇怪的逻辑吗?就是种田除草这件事情跟收成有关系吗?没关系。他除草的当下有收获到麦子吗?没有,那他为什么在田间管理?特别这个大热的天,为什么在田间管理?因为田间每管理一分,他的收成就会多一分,这在结果当中是可以值得预期的。对于农民来讲,这一点他表现出不是信念,不是相信,而是他的生活。所以没有一个农民站在田间想,唉呀,我今年除草,如果没收获不是白干了嘛?没有,这只有那些懒惰的人想,今天不除草,明天没关系。

  所以,节点思维是什么?节点思维让我们在因上努力,而果不是用来相信的,果是值得期待,甚至不期待它也会有的。为什么?因为这是规律,这是真理。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或者世人为什么对果有那么大的期待,甚至好想提前收获,甚至想更多地收获这个果实呢?因为我们害怕付出,因为我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害怕付出是行动力问题,对未来没有信心是人生观残缺。他的心是不完整的,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还不如那个老农。

  也就是说,节点思维要让我们从凡夫注重因的收获计较结果大小的思维,转成你要收获,先看自己付出了没有,有没有在付出的路上,并且从付出当中获得乐趣。也就是从因上去努力,不在果上做文章,这是一个很重要需要调整的地方。因为凡夫在果上做文章,而我们修行人,马上都要成佛的人了,我们向佛学习,学什么?学在因上去努力用力,因就是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你在支点上找到杠杆,你就很容易去把你的生活过得很好。这是节点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转变,从果上转到因上。

  各位,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急功近利,反而是让苹果长红了,熟透了以后再吃,甜甜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青苹果乐园,吃的瑟瑟的苹果、没有长熟的桃子、没有长熟的杨梅,酸酸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耐心。信心对于我们修行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耐心,不只是相信,相信是对一件你都不知道、你也觉得不靠谱的事情,你去相信它,因为你没有经历过。耐心是什么?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当然信心还有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不去详细说它,我们说的节点思维。

  二、发心的力量

  除了刚才因跟果上的努力之外,它里面一个节点就是,一个行为由心发动至行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扔出一个小石子,湖面的湖晕荡漾,一直到整个湖面。这个节点一定要考虑到,这个湖晕是你的行为在这个世界一定会产生蝴蝶效应。这个蝴蝶效应,内在来看是对你将来的人生有帮助,或者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因果的因,这就是业力的种子会种下。从外在来讲,你的行为一定对这个世界是有影响的。比如说,各位的到来可能对你们来说是不要紧的,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可是你们的到来在厨房里面吃饭、烧饭,在佛堂里念佛的时候,就是使得这个佛堂、这个道场更加庄严。你们也没意识到,道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道场是一个很多个凡夫加起来,变成一个圣人修行的地方。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可能有的人成佛了,我想在座大部分人都没成佛,尤其念了《地藏经》,修地藏法门以后,没有几个觉得自己不是业障深重的,对吧?业障都很深重啊,好事,知错才能改嘛。

  那为什么很多个业障深重的人加起来,它反而是个清净庄严的道场呢?你不觉得很奇怪吗?这就是发心的力量。这里所要说的是,每个人的行动一旦产生,它必定对这个社会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它取决于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是什么?为自己越来越多,还是为自己越来越少,为他人越来越多,这是个重要的节点。

  如果为自己越来越多,那你的困境看上去哪怕现在没有,将来会越来越大。如果为他人越来越多,尽管因为你刚开始修行,你这个法门修炼得不是特别好,你也得不到正面的回馈,你也可能会处于困境当中,但是你的生活必定越来越好,为什么?因为你向这个世界付出的是善意,善意再加上我们上面那个满意度跟放下度的区别,然后你的生活必定会变得越来好。你对这个社会做出的是正面机制的启动。

  所以,为自己还是为他人,我们从纯粹的为自己,到后面慢慢为自己。在法律上,小偷的罪行比抢劫犯的罪行要轻。为什么?因为小偷还是有技术含量的。小偷他在偷窃过程当中是要让人不知不觉地失去财物。而打劫呢,打劫就是你存在,但你的存在不重要,你的存在如果妨碍我的目的,我可以打你,我可以弄死你。所以抢劫是暴力性事件,容易对他人造成身心的伤害,并且自残。所以打劫的罪障很大。打劫是暴力打劫,小偷呢,巧心如贼,不知不觉偷了,但是对你的人身没有伤害。当然,现在人类终于发现了,原来除了暴力之外,除了打劫,除了偷盗之外,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相处。是什么方式?交易,这是人类文明那一抹最灿烂的曙光。

  三、交易与不量化的情感

  当我们从野蛮的社会真正到文明社会开始转变的时候,就是从暴力到交易。乃至到现在,市场仍然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互惠机制,它甚至能够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你到菜场去买菜,要不要考虑卖菜的人是谁?他的菜在哪里找来的?不需要,你不需要认识他,你需要做什么?你需要把你在别处的劳动成果拿出来跟他交换,交换他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货币是你对这个世界、你对这个社会付出的一个评价,用这个评价去换成别人已经得到的结果。也就是说你不需要种菜,你不需要会做衣服,你不需要会盖房子,你需要有你的价值,你的价值会折换成货币。在交易方便的时候,你的价值会折换成货币,然后去换别人的劳动结果。这是个很重要的互惠机制。人类的文明就建立在这个机制之上。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考虑这个,我们这里考虑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最终结果是,纯粹为自己,一点不为他人的时候,社会不会给你任何信用,甚至家庭,家庭的人也不会考虑到你的感受。家庭跟社会最大的一个区别有一个问题在。社会是你在别的地方付出之后,它会给你一个信用,给你一个付出的信用,这个信用叫货币。家庭比社会更复杂的地方是,家庭事务当中,除了货币这个隐形的、它不大发生作用的功能之外,它的交互货币是情感,是不以量化为标准。越量化越不值钱的那个东西,越不计较得失,说明你们的感情越深,感情越深,对方越会不计较得失。当然有的人对婚前财产、婚后财产会核定,这是因为没有很深的感情,有很深的感情,他不会计较这个。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把感情、把结婚变成交易,这件事情就是没有生活的智慧。只有在不量化形态价值的情感才是最珍贵的。只有这个不量化价值的情感,在家庭生活当中才可以产生导致你产生幸福感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你与家人的亲密度。

  你到菜场找一个阿姨买菜,你会不会拥抱一下她?——老太啊,你种的这个菜太好了,你付出这么多,我真的很感谢你!——脑子有病!对吧?它不需要表现亲密度,认不认识不要紧,你只要在别的地方劳动,你的劳动是恰当的,社会是给你认可的,它会给你钱,对吧?给你钱你就买她的菜,你不需要认识这个老太,你不需要说,我们俩感情真好呀,八辈子修来的缘分啊!除非你要教化她,除非你要让她到庙里烧香,你可以用这个方法,一下她就会被你打动了——唉呀,我儿女都没对我这么好!——原来你是卖保健品的!就是这个机制。她在家庭当中无法获得的这个情感,别人给了她以后,她会不量化地用货币的形式去买他的产品。很多人都知道,产品是没用的,但是她的产品不是购买的产品,她是购买的感情服务。保健产品的买卖,它其实是用服务来量化的,不是用产品来量化的。所以很多人被骗了,还愿意被骗,为什么?因为他对感情有需求。

  我们收回来,如果在家庭当中,你仍然用货币、用交易的方式,斤斤计较于你对别人的付出——为什么今天我洗碗,你不洗碗?那这个事情就会导致彼此内心当中发生一个质疑,你们开始争论,开始吵架——我跟你过值不值?为什么?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基础是不能用得失这个标准来衡量的,一旦用得失这个标准来衡量,立马遭遇一个困境——你们不是因为爱生活在一起,你们因为交易。你跟路边买菜那个老太一样,不值得付出爱,你只要付出交易就行。但一旦付出交易,你会设置对方原来是个陌生人,不是值得你爱,也不是会爱你的那个人。你们是交易。

  所以,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困境,我们的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在于工作。工作思维是什么?工作思维是交易思维,交换思维。交换思维运用到生活场景当中,运用到家庭生活当中导致了我们的感情也是交换思维,也是交易思维,这就使得家庭成员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另外一个困境,就是感情不在于亲密度,不再体验到那种没有任何理由,只为家庭付出,只为共同能生活得更好付出的那个情感,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是我们第二个需要考虑的,就是为他人,如何你能为他人贡献。

  人是情感的动物,人与人之间幸福感的源泉有两大部分,一是拥有感,拥有就是你的财富、你的房子,尤其现在房价越来越高,如果你买了一套房子的话,那你觉得银行里面的钱好像蹭蹭蹭往上涨。涨的是什么?你房子没卖,为什么你会觉得很幸福?因为你觉得拥有度增加了,拥有的量增加了,你觉得安全。拥有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这是安全感的前提。

  但是还有一个,叫不量化的拥有感。拥有感是标准,你有100万还是有10万,这是有个标准。但是情感它是不量化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你到底是否能幸福地活着,取决于你与他人能否建立起交流的情感。这种交流的情感,在家庭当中表现为亲情,在夫妻当中表现为爱情,在同事当中表现为友情。情是什么?情是你可以不计较得失,为别人付出。这个情是什么?因为你可以这样,然后别人也可以为你不计较得失进行付出的时候,你会特别幸福。也就是说,这种付出不是通过交易量化产生,而是惊喜,他总是给你惊喜。惊喜是什么?意料之外,不需要付出,他就能给你的,而是这个给你,它能够产生亲密度,心与心的链接。

  所以这种情感一旦别人给你一点点,你感觉到以后,你恨不得把自己所有东西都给他,这就是卖保健品的人对老头老太干的事。那我们呢?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当中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叫让自己失衡的机制。情感是自己内心当中的失衡机制,交易是平衡机制。人理性是需要平衡机制的,情感、感性是需要通过失衡机制才能够才能够释放你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我喜欢荡秋千的原因。小孩子喜欢荡秋千,就是他希望处于失衡状态,但是失衡状态是一种危险状态,对不对?危险状态,但是这种危险你自己知道,其实是不危险的,你只是体验一下这种危险,体验失衡。滑滑梯、跷跷板、年轻人玩的蹦极,就是我要充分体验失衡的状态,人心当中才能够足够稳定,足够坚持。这个是什么?这说明你有勇气经受动荡,经受不确定性。

  人生对我们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我们往往用情感去测试不确定性。如果有人爱你,有人为你不计较得失,你觉得这个不确定性你已经体验过了,没关系,我只要付出,他们会为我付出。但是如果你老是付出,你没有感受到别人给你付出,对吧?那怎么办呢?那你就觉得这种不确定性确实是存在的,我不要为别人,为别人他们不会为我。但如果有几个人为你了,噢,我为别人真是值,你看他们为我,多好!

  所以杨澜拍的那个广告叫“幸福不是你能左右什么”,左右是交换。很多领导压榨下面人,或者说使他们的员工跟他在一起,那是生意,那是交换。幸福不是你能左右什么,而是什么陪伴在你左右。什么陪伴在你左右就是,没有条件地在你周围。他们能充分地感受到你身上的一种魅力,你不计较得失地帮助他们,然后他们会不计较得失帮助你,然后你内心当中那种情感得到充分地释放,你在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得到充分释放。你不会害怕,你有勇气,而有勇气,你碰到任何问题、任何人,你仍然会素面朝天,仍然会付出你的爱,你仍然能够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四、小结

  所以,为他人,我们一定要去弄明白这个机制,首先是情感的奉献,然后是自利利他的表现,前提是情感付出。情感的付出就是你不计回报,一定是不计回报,如果你计较回报,你自己会失去这种情感的体验。如果别人计较你的回报,他也会失去对情感体验的标准,立刻进入到交易的通道当中,那就没有所谓幸福感可言。

  还有它的机制是建立在自利利他的基础上,所以这就是修行的内容。那怎么样真正地能够进入到所谓的我们与他人建立的共通的情感渠道呢?那就是要懂得般若空性。这个般若空性是什么?我们网络上有课程,大家可以去看。

  道业跟事业,我们刚才说了,幸福不是你能左右什么,而是什么陪伴在你左右。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的延伸。自我的延伸,它不是侵略,是再不济也是童话,是感染他人,是用这个世间的真善美去感染他人,不是用自我的观念侵入到别人的世界当中。现在很多家长对小孩子的管理完全是侵略。为什么?“我的话你不听!”“有病要听你的话,为什么要听你的?”因为他遭受了侵略,再好的善意在侵略的前提之下,它也是不好的。

  所以应该协同更多的人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信仰。信仰它作为古老的文化,或者说作为古人的智慧,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有普通法则。普通法则就是,信佛、修行不只是对你有效,对我也有效,对大家都有效。所以这个有效性在佛教里面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能成佛,没有不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只有平等,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努力才有可能性,建立在差异性基础之上的努力是没有可能性的,是来显示美的,而共性是粘合剂。共性是团结的力量,是粘合性,差异性是美。两幅画如果一模一样的美,它是工艺品。两幅画如果一样,你不会感觉它美,不一样才是美,不一样是表现美的特殊性。是在共性基础之上,再表现差异性的人性之美。所以大家共同成佛,有的人修行地藏法门,有的人修行阿弥陀佛法门,有的人修行别的法门。因为在法门的选择上是根据自己的特性,但是成佛这个问题上是共性。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团结一群人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群人一辈子要走到底,那就要看你的能力。你的能力就是在共性这个问题上,你有多少的理解?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你能打动多少人?然后在实践共性的基础之上,又能够如何百花齐放,表现出人生的差异性?而不是齐步走。修行人如果是齐步走的话,那是一件糟糕的体验,那不是佛法,那可能是地狱

  一群人如何一辈子走到底呢?有几件事情,首先有几个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去做。第二个是打动人。第三个是越来越好。第四个是经常开会,解决发生的危机,回到当初的愿景。能解决问题,还有不断迭代更新,更新思维,让大家看到那个更美好的世界。

  回过头来,今天讲的舍一得万报,最主要的是,它是个伪命题,如果把得失放在计较上,它立刻失去了人生所有的美感,你会被一个冷冰冰的黑洞所吞噬,因为你的存在对他人来说只是个交易。我们要把思维放在因的努力上,而不在果的付出上。

  所谓的舍一得万报,它的存在就是,当你发现要成佛的时候,你生生世世可以不经受轮回的痛苦,而是在于解脱当中。不仅仅你解脱,还带着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希望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谢谢各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