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的功德,经文是这样的:
复次虚空藏菩萨,若现在未来,天龙鬼神,闻地藏名,礼地藏形,或闻地藏本愿事行,赞叹瞻礼,得七种利益:
一者、速超圣地,二者、恶业消灭,三者、诸佛护临,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长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毕竟成佛。
这个是七个大的功德。第一个是速超圣地,为什么在五浊恶世的人修了地藏法门,能速超圣地?因为愿力不可思议。一念贪心,是饿鬼,一念愿心,是菩萨,速超圣地。
二者、恶业消灭。念了《地藏经》恶业就能消灭了?不是,是发地藏菩萨大愿的时候,一个人不再为自己的时候,所有的业障都能够转化成能量,所有以前吃的苦,甚至成为你自己在弘法当中的经验与资粮。
人其实是个一念之差的动物,一念为自己,处处是魔障,举心动念,连你自己都觉得不是个人。可是如果你能转念,你能发现原来不需要为自己,原来身边的人比我还要苦,我要为大家,我要为众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原来所有的苦、所有的业障都会消失。
我们多次分享过一个得了重度忧郁症的人,在他学佛之后,他觉得他要去利益众生,他这点苦不算什么,世间的苦比他还要苦得多。从此他不吃药了,现在他成天忙着助念。他在助念过程当中,还帮着要走的人换衣服、洗身子。在弘法过程当中,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他抢着做,他没病了。
为什么?就是这一念的转变。原来为什么抑郁?觉得自己期待当中的人生的惊喜没有。原来为什么苦恼?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苦?自己埋怨自己,自己不甘心,而又没办法让自己得到满足。而所有的这个苦纠结点是要自己满足,要自我的惊喜,他的人生建立在我要快乐基础之上。
可是当他学佛之后,他发现原来我要去帮助众生,众生太苦了。一旦他这样日思夜想的时候,自己的事反而不是事了,他把所有的注意力关注在不是我要快乐上,而是众生太苦了,于是自己的抑郁症没有了,原来那么严重的病症没有了。自己一念众生苦的时候,罪业全消,这不是假的。
经文这里说的七种利益,就类似于药品说明书上标出来的地藏法门的疗效应该是什么。反过来说,如果说你没有得到这七种疗效,那说明你服药不当,或者服药不对,或者没有遵医嘱。
当我们了解到,我们是佛陀不在的时候替佛宣扬的、承担弘扬佛法使命的、荷担如来家业的真佛子的时候,你念了地藏菩萨法门的第三种利益的时候,你就欣然会意一笑。是什么?诸佛护临。诸佛护临是佛在外面加持你。如果你真正懂得地藏法门之后,何止是诸佛护临,由外在的加持你内在的。
不客气地来讲,修地藏法门的人是直下承当,你就是佛呀!为什么?佛陀不在了,末法年代的弘法的使命担当者是谁?是你,是我,是我们这样的人。所以诸佛护临是个事嘛?不是个事儿。发菩提心的人、有大愿要弘法的人、能看到众生疾苦的人,当然是菩提不退的,所以四者、菩提不退。增长本力,本力是什么?这里的本力,本力是发大愿,要弘法的愿力。
当然,如果你学佛学得好的话,经常有人问我:“师父啊,你能不能知道我前世是什么?师父啊,你能不能知道将来是什么?”学佛的人,不要说修地藏法门,能懂得三世因果的人,宿命皆通啊!第六,宿命皆通。
第七,毕竟成佛。毕竟成佛什么意思?是我们的修行要奔着成佛而去啊!现实佛教当中最大的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无事不登三宝殿。我们不是医自己的生死大患,我们是什么?我们是治疗自己的头疼脑热啊。我们的格局、视野、时空观太小,我们只看到今天、明天这点情绪,我们不知道今生来世。我们一开始也讲过,佛法给中国人带来的是宏大的人生视角,一个人的视角不够宏大,他人生问题必定看不清楚呀。
很多人学佛只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是解决苦,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快活。为什么不说快乐呢?快活更世俗。是的,很多人在学佛过程当中,太不用心了,完全曲解了佛教佛陀的本怀。为什么?他的学佛只是让自己更开心,生活过得更小资,生活过得更美滋滋。这不是佛陀的本意,也不是佛教的本意。佛教的本意是直面生死之大患,永脱轮回,直至成佛。很多人学佛不想成佛,这是现实佛教当中我们在弘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上面是地藏法门的七种功德。
最后把《地藏经》总结一下。《地藏经》小结我们分两大问题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对于初学者来讲,关注什么问题?关注第一个,学佛人你有没有愿心?第二个,我们很多问题,人生的很多不顺,是因为家庭不顺。当然《地藏经》中的家庭不顺,家庭问题没有解决,是关注的所谓的终极问题。
所谓妈妈走了以后,因为没有尽孝道,或者妈妈在轮回当中导致自己的生活的困境。我们这里要多提一句的是,除了所谓终极的死了之后的问题,活着的人是不是更要关怀啊?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宁可关怀死了的人,不愿意关怀活着的人,这是颠倒的。
《地藏经》中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学法过程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至少作为中国人,要以家庭为中心,要以自己的六亲眷属为中心。当然这里的六亲眷属很多都是叫冤亲债主。关注我们的心的同时,要关注我们的生活生态,生活生态就是家庭,这是第二。
第三,尽孝道到极致的时候能成佛。因为你想帮助你的父母,他们在轮回当中你想超拔他们,你想超拔他们的时候,你自己就得了菩提心,自然能成佛。这个是我们需要仔细去关注的。然而只是关注亲情的时候,你是不能够成佛的。婆罗门女是发现她妈妈在地狱当中受苦,还有很多个众生的妈妈在地狱当中受苦,要突破血缘关系的依恋,最终到所有一切众生的时候,你才能成佛。只是尽孝道,不能完全成佛,这是第三个。
第四,碰到如梦魇、噩梦、人生诸多不顺的时候,这样的问题要解决,应该先静下来,这种不顺是不是你内心当中的心结没有解开?是不是你把过去的人放在心里?是不是因为你家里面有些人没有得到超度,而你的内心当中心结没有打开?如果没有打开的话,应该用佛法的法门去让自己敞开心扉,做真实的忏悔。
有个现实的例子,我们这里有一个居士,他觉得自己很能干,就住在庙里,不需要家里管。这几年老了以后,问题爆发出来,问题不由自己来解决,子女不肯他住到寺院,把他接回家。把他接回家以后,他在家里日思夜想想住到寺庙来。我们也没办法。为什么?因为出家人是想帮助他,但他的监护人是他的子女。这样的修行就是鸵鸟似的头埋在沙子里的修行,认为自己能解决,一切处于掌控当中,只要有佛法就会没问题。实际上,自己的心结跟子女的沟通不通畅的时候,老了只能一声叹息,我们和尚也望洋兴叹。
我这里说的是,修行人不能是逃避问题,要直面直击我们的内心问题,包括梦魇,包括六亲眷属没有超度这种隐形的问题都要去解决,何况我们跟活着的人还有种种冤结没有打开。这个是不能忘的。
还有,作为我们自己的修行,学佛要毕竟成佛,不能够只为自己的快乐一点,也不能够只为自己少生点病、少遭受点苦。为自己死路一条,不是佛法,为众生海阔天空,毕竟成佛。这是初学者修了地藏法门以后,应该去仔细思考、仔细观察自己生活修行过程当中的几大问题。
对于弘法者,地藏菩萨不是个和尚吗?对于弘法者,诵读《地藏经》,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面对现实佛教,民间信仰大于了佛教的正知正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种种善巧方便,以民间信仰为起点,权巧方便灌输教化众生正知正见。《地藏经》当中从婆罗门女,尤其从光目女,想要知道她妈妈去哪里了,这个意境、这个起点,直到使得她们能成佛,就是表达了这个路径。这是第一个。
第二,面对民间信仰,出家人或者弘法者的弘法的方式,是应该让众生直下承担,还是种种方便?这要看具体的情形。老实说,现实佛教当中要弘扬纯正的、真正的佛法,是极其之难的。反而你跟人家讲一些感应,大家都很欢喜很愿意听。你要想讲八正道、分享如何才能放下,大家很有礼貌地坐在那里保持微笑听你讲就不错了。因为没有人要放下。
众生的根性如此,这给我们弘法的年轻的出家人们放在面前的是一道大的难题。面对不想成佛的、想快乐一点,面对只想解决自己的人生眼前问题的人,我们如何能够从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契机,使得他们最终走向皆共成佛道,这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光目女、婆罗门女,她们都是从民间信仰而进入佛门。但她们最终走上成佛的道路是怎么样的?没有表述。经文当中只说,只说要我们发大愿,度尽天下苦难众生才能最终成佛。是地藏菩萨让婆罗门女、光目女,或者说修地藏法门的人自己去体悟到,我要为一切众生去修行,,由自向他打开这个心结,才最终走向成佛的,这是一个核心。
《地藏经》当中展示的起点在哪里?尊重客观事实,起点很重要。而终点成佛,起点跟终点之间应该如何去转化?《地藏经》当中没有明说,这需要我们仔细去思量、仔细去思考。但是它说了,起点到终点的动力系统是什么。虽然它没有说交通规则,但是它表述了动力系统,发大愿就是动力系统,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作为弘法的人,每个弘法的人,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无论作为居士还是出家人,弘法的最大的对佛教最有贡献的方式,是组织成和谐的修行团体。寺院当中以寺院为代表的弘法机构要有清净的参团,僧人要团结,居士们如果没有依仗僧团的因缘,社区当中要去组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念共行。我念地藏菩萨念到后来给自己最大的震撼,就是地藏菩萨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一个人的佛教,他不是团体弘扬的佛教。
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浑身直冒冷汗,悲哀呀!这不正是当前佛教那些自己在修行的人所处于的这种困境吗?虽然《地藏经》当中没有明说,它当中没有表述出《盂兰盆经》当中的那段经文,我给大家念一下: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
这里关键的词就是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很多人在一起修行,他的转化力,他的弘法的力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人能够去理解的。释迦牟尼佛最早的时候说:如果这个世间有五个人仍然在一起修行,佛法就不灭。五个和合的僧,五个人团结的修行很重要啊,现实佛教没有如法修行的团体是很难复兴的。这是留给我们的题目,留给我们要一生去研究的课题。如何组织成和合的修行团体,让我们大家结伴而行,而不是单打独斗,不是了却个人心愿,而是继承佛陀、继承如来家业,荷担如来家业,没有僧团,这个佛陀的遗愿是完成不了的。希望每个想弘法的人都要对这个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这句话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简明地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它实际表示一种敢为别人牺牲的精神,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著。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著不可。哎,特别怪!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嘛,叫你不执著,“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
《金刚经》其实说得很简单,就是离苦得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但事实上幸福是很困难的,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解除我们的麻烦?为什么我们不幸福呢?因为有两样东西妨碍了我们,一是有“我执”,或者对自我认识不清;第二是“要”(want),在英文里面叫des
《金刚经》第一到第十六分,是《金刚经》的第一组成部分,总的是讲破相,破的是什么相?一个是我相,一个是法相,《金刚经》讲的我相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以我为实有;人相,以他人为实有;众生相,以众生为实有;寿者相,人人都要长寿,以
居家人到底如何学佛修持呢?我主张一切有缘人依《金刚经》修菩萨行。这是一部在佛学、佛教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授大法之经,是讲述根本法的经典。可以说全部佛理都集结在这部经中。此经所说的不是一般的理义,是佛法最为根本的真谛,是直指佛法实相的教育。
「是凡夫者」即一般人所称之凡夫。「即非凡夫」即这凡夫是假的、不真实的。众生相不可得,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空的。「是名凡夫」即姑且取名为凡夫罢了。又可解释「是凡夫者」,名为俗谛;「非凡夫者」,名为真谛;「是名凡夫
“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讲它的功能很厉害,就像金刚一样的。“般若波罗蜜”,这是般若(Praj& 241;ā),讲的是佛陀空性的智慧。“波罗蜜”(paramita)它的这一种般若智慧的功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过生死的大河、烦恼的大海,进入到解脱的彼岸。这种方法就
思维的分类有很多种,有两个大的种类,一个叫逻辑思维,一个叫悟性思维。我们普通人一般在逻辑思维里面,《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是把我们的逻辑思维慢慢提升(upgrade)到悟性的思维中。有人可能就问了:“有没有必要有这种提升呢?”有的。这种提升很重要,我们先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