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校量布施功德品中分析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有的人一辈子做好人,钱也没有,人也长得不好,家庭平淡无奇;有的人一辈子做了不少好事,也得了不少福报;有的人一辈子做了几件好事,可是福报无量无边;有的人做了一件好事,生生世世享福。对我这种懒惰的人来讲,我得想办法干一件这个事。为什么?干一件这个事,我就生生世世享福了呀!是吧?你们想不想这样?这是你有病我有药了,对吧?是确定你有病吗?这是个很重要的修行理念问题。
读经的方法论很重要,很多人读经读过去,就跟读一到一万是一样的。他天天读一到一万,一到一万,没有思考。读经跟读咒的区别是,咒语是不用大脑的。现在很多都市人群很喜欢读咒,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一天到晚在的办公室,一天到晚用机心,跟一幕一幕的《甄嬛传》一样,宫心计。所以对他来说他需要休息,休息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干一件不靠谱,连自己也不了解的事情,大脑不用去想,因为你想不出来,就不想了。所以很多人休息的方式就是读咒。读咒应该是安慰或者说是停歇,是驻足停留,这个是可以的。但是真正解决问题,所谓的要获得佛陀的智慧,那一定要读经。
读经跟诵经不一样,诵是背诵。读经是要去理解,把佛法的智慧寻求到。人有病的话得找药,找药有两个,第一个,不能吃错药,药吃错了,本来感冒,你吃吗丁啉,那不对了。本来头疼的,你吃发烧药,那肯定也不对,要对症。还要按时服药,药不能停。就是在读经过程当中,我们所谓的修行的修要不断练习佛陀的教导。
练习有两个原则,第一个,我们生活当中有的问题,你得找方法。比如说,你跟他人有隔阂,比如说你家庭当中有矛盾冲突,你事业好像遇到了瓶颈,不得进步,不得进展,那你要想怎么样才能够拓展它?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不知道的问题,佛陀在经典当中其实已经提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去面临这些问题。比如说,我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有很深贪嗔痴的人,那我们要改变自己怎么办呢?按照经典当中说的话去做,这是基本上读经的一个需要用脑子的地方。大家很累的时候可以不用脑子,喇嘛读经,有时候为了有一点点醉醺醺的感觉,头摇摇,有一种比较好的感觉。但是修行就不能摇头,修行是要解决问题。
我们今天的主题叫舍一得万报,这个题目很诱人,这是个标题党。你们想不想舍一得万报?(众答)想!看,比问那个有病没病,反应就不一样。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可能没病。心理学上有个谬论,跟喝酒一样,认为喝醉的人其实没醉。认为没醉的人,醉了。认为没病的人,有病。认为自己有病的人,病快好了。
那这里的舍一得万报,其实是我们学佛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对因果的一个考量,对因果的一个思考。因为我要付出,我们都知道自己要付出,但在《甲方乙方》里面,葛优跟徐帆讲,你老让我经历风雨,不让我见彩虹,老让我付出,不让我得到,我付出也没劲道,对吧?那最大的福报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说,我一直想苦苦追寻,像我这种懒惰成性的人,最好弄一个舍一得万报,一了百了的事情,不要一天到晚磨叽磨叽,老是看不到结果,就琢磨这个舍一得万报的法门。
那琢磨来琢磨去,它的一个结果,或者说它的一个内在机理,其实就是从放下的视角来诠释得到的过程。上面是个标题党,下面是我们要叙述的主线。就是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真正地实践所谓的舍一得万报,而不是一个口号。我要去西方,没有几个人不想去的,对吧?这是在庙里。回到家里,在打麻将还是做功课这件事情上,可能很多人选择打麻将,那你就不是要学西方嘛,你要做功课才能去西方。对吧?或者说在玩游戏和做功课这件事情上,可能你选择玩游戏,对吧?在憎恨心骂人还是慈悲心忍辱这个问题上,你可能选择了憎恨心,选择了斗争,对吧?你是斗战胜佛。你就没有选择慈悲心。所以,我们想做的跟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文化核心是合一文化,身心合一、你我合一、天人合一,所有的分裂都是痛苦的根源。如果你跟他人相处还有个你,那你很苦。如果你跟他人相处,你觉得这个人还有个他,还有个自我,那你也很痛苦。但今天在佛堂里面大家都很自在,为什么?你看不见他,他看不见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此时此刻是合一的状态。可是,离开了佛堂,离开了道场的加持力,我们能不能合一?就是个问题。
所以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的主题就是从放下来诠释得到的过程,其实就是舍一得万报,是一个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的这样一个路径。在这个路径当中,我归结出来两句话,第一个是满意度决定你的行为是否有正当结果。也就是说,你要做的事是一件有用功,对吧?《法华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叫焦芽败种,焦芽败种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种的稻子在种之前,你说以后收起来,我们还要给它煮熟,太麻烦。怎么办?我们先把炒熟的稻子给它种进去,收起来就能吃,多好,对吧?于是这个人就把稻子炒熟了种进去,能不能有收成?不能。方法错误,即便有种子,好种子也被你给祸害了。
所以,当我们在付出的时候,你是想付出,你是有菩提心,这个天地可鉴,你的心是如此纯净,这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什么?有问题的是你没有考虑到付出对象的存在。没考虑到付出对象的存在,那你的付出可能对别人是不需要的,甚至是还有伤害的。有一个人病得快临死了一个热心的人,自认为很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去看他,买了水果,买了牛奶去看他,他其实已经不能吃饭了。然后到了他这边,他首先摇一摇“认不认识我呀?”人家都已经快死了,还认识你干嘛,对吧?我们经常看到病危的人,被摇一摇“你认不认识我呀?”他要认识你干嘛?他要减轻痛苦,他不要认识你。然后他说:“你要走了,还有什么话要说?”哪壶不开提哪壶,对吧?然后他说:“你还有什么话,你就跟我说,我会帮你去做,完成你的心愿。”那个人就哼哼说不出来。“好,说不出来,你就写嘛。”这个病人颤颤抖抖地在这个纸上写下几个字,“你踩到我的氧气管了。”他是去帮助他的,天地良心,这个人肯定是个好人。可是他帮助的方式,他没有考虑到对方的存在,只是一味地自己要表达自己的善意,这种善意,因为过于武断,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我们常常自我臆想自己充满着爱意,我们是爱的天使,结果在别人眼里是个狗屎。因为你不是天使,你在别人眼里只是个魔鬼。为什么?因为他不需要,你给了别人不需要的,给了别人憎恨的东西,这是很大的麻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他们是天使,他们认为自己是菩萨,确实从他们的心境来讲,天地良心,确实是菩萨,可是他的表达方式是别人不需要的,你给我不需要的,我还能给你需要的吗?那不可能。所以他付出了很多,没有回报。
怎么样才能有好的回报?满意度决定好结果有没有。所以你的付出,你付出的时候,尽管能动性在我们自己,但是付出的人是被动性的,付出的对象要考虑他们的主动性,也就是调动你与你相处人的主动性,你才能够真正与他们形成互动。
这句话在《普门品》当中是这样说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说法的人是说法主体,但是他在说法过程当中,他其实是个被动角色,是一个客体。主体是谁?主体是说法的对象。也就是说,听法的人,你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你才能得到满意度。在满意度基础之上,先不要想什么法不法,先把别人哄开心了,你说的不是法也是法,草木皆兵。别人不开心,你说的法再好,天花乱坠,狗屁。这是他面容告诉你的,你没在意,这是他心里想的,你没观察到,这事不需要耳朵。
特别是初学的人,常常很愿意分享,你的分享一定要打动人,不要天花乱坠——佛啊、因果啊。你要不信佛,你要下地狱。地狱跟他没关系,他要的是更好的生活,他要的是不计结果的更好的生活。所以你要告诉他,可能这种生活方式不符合规律,不一定要用佛教的词汇,变换一下,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所以满意度是你与他人交流过程当中能不能打动人,能不能使对方的心扉敞开,是能不能得到好结果的最重要的指标。这是一个,满意度要考虑对方。
还有一个叫放下度,决定结果的性质,决定结果的大小。就是你的行为到底能不能打动人?别人不知道所谓你是修行,你要去极乐世界,还是你要成佛,他这个概念是没有的,对吧?他判断你到底适不适合他,愿不愿意跟你长期相处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什么?你是把自己放在心里,还是把别人放心里?这个放下是放下我执,自我放下的程度,是决定你将来获得果报大小的重要指标。
刚才满意度是从对方角度,两个人互动对方的反应来判断结果。而这里的放下是从我,你到底为多少人去着想,你的结果就有多大。你为更少人去想,你的结果更小,你不为别人去想,你的结果更小。你为全天下人去想,你不属于你,你属于世界,你的格局很大。你只为你想,你只属于你,你跟世界有一层隔阂。为什么要发大菩提心?度尽天下众生?你知道这个机理在哪里吗?发大菩提心,度尽天下所有众生,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个时候把你奉献给了众生,你的格局是整个众生,是全世界,懂吗?
世界是你的生活场景,如果你只为自己,或者为家庭,那你势必在一个封闭狭窄的空间当中生活,你的世界很小。即便你是一个舞者,没有人来观看,即便你有很好的技艺,没有人来欣赏,这是很大的问题。就是你到底把多少人放在心里,多少人放在心里的另外一个指标,就是你到底能把自己放下多少,放下的多少,决定你将来得到结果的大小。这是这两个标准。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这句话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简明地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它实际表示一种敢为别人牺牲的精神,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著。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著不可。哎,特别怪!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嘛,叫你不执著,“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
《金刚经》其实说得很简单,就是离苦得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但事实上幸福是很困难的,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解除我们的麻烦?为什么我们不幸福呢?因为有两样东西妨碍了我们,一是有“我执”,或者对自我认识不清;第二是“要”(want),在英文里面叫des
《金刚经》第一到第十六分,是《金刚经》的第一组成部分,总的是讲破相,破的是什么相?一个是我相,一个是法相,《金刚经》讲的我相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以我为实有;人相,以他人为实有;众生相,以众生为实有;寿者相,人人都要长寿,以
居家人到底如何学佛修持呢?我主张一切有缘人依《金刚经》修菩萨行。这是一部在佛学、佛教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授大法之经,是讲述根本法的经典。可以说全部佛理都集结在这部经中。此经所说的不是一般的理义,是佛法最为根本的真谛,是直指佛法实相的教育。
「是凡夫者」即一般人所称之凡夫。「即非凡夫」即这凡夫是假的、不真实的。众生相不可得,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空的。「是名凡夫」即姑且取名为凡夫罢了。又可解释「是凡夫者」,名为俗谛;「非凡夫者」,名为真谛;「是名凡夫
“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讲它的功能很厉害,就像金刚一样的。“般若波罗蜜”,这是般若(Praj& 241;ā),讲的是佛陀空性的智慧。“波罗蜜”(paramita)它的这一种般若智慧的功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过生死的大河、烦恼的大海,进入到解脱的彼岸。这种方法就
思维的分类有很多种,有两个大的种类,一个叫逻辑思维,一个叫悟性思维。我们普通人一般在逻辑思维里面,《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是把我们的逻辑思维慢慢提升(upgrade)到悟性的思维中。有人可能就问了:“有没有必要有这种提升呢?”有的。这种提升很重要,我们先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