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游行经:佛陀游行说法的点滴往事

阿含经 | 作者:失译 [投稿]

《阿含经·游行经》:注释

  十种称号:佛的十种称号,分别是:应受供养、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上、中、下善法:佛法原本便是上法,并不区分上、中、下。但由于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决定了暂时间内接受佛法的程度不同。佛为了能让一切众生接受理解,特意以下、中、上,分别开示,教其修习,种下得度因缘,开智慧之眼,渐渐趋向无上佛法,也就是一乘法。

  七觉支:令正法增长的七种方法,又称为七觉支。

  念觉支︰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沉、不浮动。

  择法觉支︰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的法。

  精进觉支︰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喜觉支︰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猗觉支:又名除觉支。断除诸见解、烦恼时,能觉了、弃除虚伪法,并增长真正的善根。

  定觉支︰定指禅定,即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护觉支:又名舍觉支。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触境界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

  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是欲界的烦恼,有漏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三界的痴烦恼。这分别是阻碍众生脱离三界的烦恼。灭尽这三种烦恼,也就得着解脱了。

  优婆塞:受了三皈依、五戒,并持守戒行圆满的男性居士,才称为优婆塞。优婆塞与志愿清净的居士不同,居士是信仰佛法而不怀疑,但不一定真正按照佛法持戒修行,而优婆塞相比要精进的多,可以真正称为佛弟子中的修行人。严格地讲,优婆塞应该以《优婆塞戒经》为准则。

  戒定慧:上文中,佛在竹园与僧众演说了戒定慧,请回顾。

  五结扣:结扣,即绳子类打的结扣,也可以理解为束缚。有情众生被这五种烦恼束缚着,所以不得出离欲界。一,贪欲。生起贪心,没有厌足。 二,嗔怒。违背自己的意愿,生起嗔心。 三,将虚妄身体当真实体。 四,外道修行者,将非戒律,守为戒律。 五,心中迷惑,道理荒谬,对佛法怀疑不能肯定。由此疑惑,迷失真理,追逐虚妄,不得出离三界。

  七番往返世间:《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记载道:有位沙门求道心切,佛劝导他,心若调顺适中,真道就可以得到了。如果急于求道,身体就会疲劳。身体如果疲劳了,意识就会生出烦恼。意识如果生出烦恼,修行就退却了。修行既然退却了,罪恶必会加于其身。但是如果心中清净、安乐,真道就不会失去了。所以奉劝诸位,切莫心急得道,想要一步登佛,或者此生成佛。

  优婆夷:受了三归依、五戒,并持守戒行圆满的女性居士,才称为优婆塞。与前优婆塞注释一样,优婆夷和居士不同,是真正佛弟子中的修行人。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帝释天: 帝释是忉利天之主。

  梵天: 梵众天、梵辅天与大梵天,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位于色界的初禅天。梵天也通常指大梵天王。

  天有几层:共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有淫欲和食欲,分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无淫欲和食欲,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苦集灭道: 佛揭示众生痛苦的四谛道理。一切痛苦集合起来的原因,以及消灭痛苦的方法。

  上中下各等人群:佛的心中,观所有众生平等无二,不论天界、人世间、或三恶道。之所以分上中下,实是因为众生因果各有差别,所以导致根性不同。但佛都随顺开示,令其得着解脱。或有人遭遇痛苦,厌离生老病死,佛为其说涅槃,灭尽一切苦际。或人有福,曾经供养佛,志向求得殊胜的佛法,佛为其说缘觉。或有佛子,修种种行,志向求得无上智慧,佛为其说净道。

  佛身患病:佛所传授的法,句句中毫无虚假。世间万物终归灭亡,万物无常变化。身体衰老灭亡,无常变化。佛身也不例外,如果佛身不衰亡,那么佛所传授的法便不真实。所以佛身示现出生、衰老、患病、灭度等无常变化。但如来性真实没有生灭,为了化度众生,才故意示现出生衰变。如同眼前的月亮一样,不论看上去有无亏盈,月亮始终是一轮满月。所以奉劝诸位,若是看见高僧大德,临终前有患病的,不要诽谤,要知道佛在世时,也同样示现过这般病痛。

  皈依方法:佛在此处教授的修行方法,和上文中,佛教授出家人摄住己心的修行方法一样。也就是说,摄住己心,便等同于作了自我皈依,皈依了佛法。

  四神足:神足指,证得圆满。一、欲神足:修行人常自我审查,修道的意愿是否强,为何增强?为何减弱? 二、勤神足:修行人自我审查,是否精进?若不精进,就会反复重演懊悔的事,一再突破困境,才能如经上说的‘所作已办’。三、止神足:自我审查,是否能驾驭自己的身心,可行则行,当止则止。四、观神足:专念一心地观察世间万物,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

  劝请:所有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中的无数诸佛、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在示现将要进入般涅槃的时候,我都劝请他们不要入于涅槃。详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地震动:地动有两种,或是地动,或是大地动。小动名叫地动,大动名叫大地动;小声音名叫地动,大声音名叫大地动;只是地动,名叫地动。山河树木及大海一切都动,名叫大地动;一个方向动,是地动。周回旋转四处都动,名叫大地动;动,名地动。动时能震撼众生的心,名叫大地动。详见《大般涅槃经》寿命品第一之二。

  刹帝利:古印度第二族姓,掌握政治军事权利,为世俗的统治者。过去称为皇族,也就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

  婆罗门:古印度第一族姓,是主管宗教祭祀、解释律法和传教的僧侣阶层。掌握着神权,享有种种特权。

  四念处: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二、受念处:即观心中的感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变化,如幻如化,瞬生瞬灭。四、法念处:观法本是虚空。

  四意断:又称四正断,或四意端。:一、为除断已生起的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四神足:参考《游行经 上》 注释。

  四禅:佛陀涅槃前,入定于四禅中。参考《游行经 下》

  七觉意:就是七觉支,在《游行经 上》中有注释。

  绢帛:原文黄迭。从世尊说的偈颂,知道此布泛光、鲜艳、细软、洁净,而且是金色的。

  从经文看,此布极其昂贵。由于无特定注释,暂且先理解成绢帛吧。

  四圣谛:见前,有注释。

  刹帝利王:原始的刹帝利种族。世尊时代,王族血统混乱,有低级种族出身者。所以标注「原始的」以表示其王族血统之纯种。

  水浇头种:新王即位时,举行灌顶仪式,将水浇在头上。所以「水浇头种」即指王族出身者。

  月庸:此字古老,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意思,佛经上多以‘佣’字代替。从佛经记载来看,或用‘纤佣’来描写手指的,或有描写手臂的,或有描写脚趾的,当然此处用来描写象牙,一般都是描写此处,长得好相。从这些描写对象来看,暂且先理解成“修长而且圆润”。

  一方众生: 方可指大地,也可指方位。《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记载。佛说世界共有十个方位,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一般人修行,开始只是对本国民众生起慈心,对曾经侵略过或者现在处于敌对的国家,难以生起慈心。或虽然心量豁大,能包容此世间一切众生,但对于下方地狱界中的众生,或者处于上方天界中的众生,难以真正生起慈心。这便是慈心未能遍满诸方位。

  慈、悲、舍、喜:即是四无量心,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对待众生如同自己亲人,希望他们安乐幸福,心愿无量无边,即是无量慈心。

  看到众生遭受的苦难,生出大悲心无量无边,如同自己遭受,即是无量悲心。

  看到众生安乐幸福,因而生欢喜心,无量无边,即是无量喜心。

  舍弃自心中对仇人的嗔恨和不满,即是无量舍心。

  末罗:佛陀时代,居住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的部落民众。以下,称为末罗人或末罗族人。

  优昙婆罗花:传说三千年才开一回,一般在夜里盛开,芳香极美,翌晨即萎,如同昙花一现,有瑞祥、福祉之气。

  八圣道:又叫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

  这人是在修行:当时在古印度,盛行婆罗门教,并将其信奉的梵天视为至上的神,其教义为无上真道。后来在佛陀出于世间,佛法兴起,真道在世间矗立。婆罗门教便逐渐被佛教替代,也有许多婆罗门信徒皈依了佛法。在婆罗门教义中,也有离欲这一条,只是信徒有精进和懈怠的区别,而真心离欲的才是真修行人,才是受具足戒的基础。所以考验对皈依佛门的外道,考验四个月,也就是这个目的吧。

  比丘众:以上出于简略,都以僧众称呼。由于出家人各愿心、信心、精进心都不同,以致受持戒律程度不同。阿难此处具足的四种奇特气象,都出自于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的呼应,而非所有出家人都会如此。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这样。优婆塞,一般指受持五戒的居士,严格讲应按《优婆塞戒经》遵行。

  不要试验四月:佛在上文中开示,要试验四个月,为何此处又说不要试验呢?环境对人的感化很深刻,既能让人一心不退,又能让人偏差。而此处的外道信徒,前来出家,已经远离了外道环境,皈依佛门。寺庙僧人间互助,都能感化帮助其人。当不断地听闻佛法后,心中就会生出本同的见解,知道佛法深广,便会发愿修持。这也就是出家的功德。

  梵檀:僧众中若有犯戒者,令其独处,其余僧众不和他说话,所以梵檀又称为「默摈」。具体请参阅般泥洹经(大一?一八四中)作:‘作梵檀罚,令众默摈,莫复与语,彼当羞惭而自改悔。’

  四禅:《游行经﹒下》开头,佛就开示了四禅的修行。

  金毗罗神:中印度王舍城之守护神,药师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为夜叉神王之上首。

  密迹金刚:或称”夜叉王”,另有金刚密迹、金刚力士、持金刚、金刚手菩萨、执金刚神等名。是一位具有无比威力的鬼神,此力士本来是印度毗纽天的侍从,后来转变成佛教中勇猛的护法神。由于手持金刚杵,所以又称为执金刚神。

  论说佛法:时正逢佛灭度当夜,按理说僧众悲恸不已,难以正定讲论佛法。暂且不知当时情景,只可先理解为,僧众一边悲伤,一边回顾论说着世尊生时所说的教言,即是论说佛法。

  葬法:从原文看,不知是否有棺盖盖着。但从原理分析,并没有棺盖。佛身放在金棺内,浇灌麻油。从棺内到外铺设的栴檀香,浸泡在麻油中。当点燃棺上积聚厚重的名香后,香火和渗透的麻油相交,燃烧猛烈,逐渐将佛身化成舍利。由于不能确定,暂且先这样理解吧。

  四辩:佛具足四辩八音,而大迦叶具足四辩。什么叫四辩?

  一,义无碍辩。能把意思,说出无穷无尽那么多。

  二,法无碍辩。本来是一种法,却能在一种法里生出无量的法;由无量的法,又归纳成一种法。

  三,辞无碍辩。有人说事,几句话就说完了,而佛说这个道理,能滔滔不尽。

  四,乐说无碍辩。乐说,就是欢喜讲经说法,欢喜说法教化众生。

  沸星:没有确切解释,暂不能确定是何种星宿。

《阿含经 —— 游行经》的翻译本意:

  佛陀在世,遗留的法训很多,一般人不可能全部读诵。阿含经包含了很多佛教基本理论,并重点阐述了这些道理。所以推出本经典,希望对各位修持人今后的修持,建立扎实的根基有所帮助。以下是游行经中记载的些教导,整理如下:

  《游行经.上》

  1,国家民力强盛的缘由

  2,使佛法不退转的种种修行方法。

  3,戒、定、慧,依次修持的结果

  4,皈依佛门,当受三皈依,并发誓从此持守五戒,成为真正的居士。

  5,在家居士毁犯戒律和持守戒律,分别得到的因果。

  6,居士如何供养佛陀

  7,通过修行,脱离六道轮回的几种方式

  8,佛门弟子,如何坚信佛法。应当欢喜地相信佛、佛法、僧人,和贤圣的戒律。

  9,庵婆婆梨女,供养佛陀,坚心不动摇

  10,修持者,如何摄受自己的心,如何具足威仪

  11,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

  12,遇到佛陀灭度,应当勤加劝请留存于世间,继续弘扬佛法,开示救度众生。

  《游行经.中》

  1,僧众间,应当团结一心,勤加修持,共相愉悦。

  2,修持佛法,要专念不忘。

  3,对世间各种看似如法的道理,如何辨别其真伪,并对他人如何劝诫

  4,出家人有四种类型,警惕内外不一的僧人。

  5,禅静,能达到如何的境界

  6,有哪几种人,应当起塔供养

  《游行经.下》

  1,修行布施、持戒、禅思,由此得到的果报

  2,四禅的修持方法,以及四无量心的修持方法

  3,佛陀前世在家,当还是转轮圣王时,舍离一切虚假的富贵,专心修持,最终今生成佛。

  4,万物都是因缘和合,无一永恒不变。

  5,不管是佛法还是外道,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是真修行人

  6,对不遵守戒律又强词夺理的出家人,当如何对待

  由于居士们每天在尘世中工作、人际交往,要使心彻底安静下来很难。居士们也不太可能将自己闭关起来,和外界隔绝,令自己完全静心。所以有很多修持者,在修持禅静时,常是在一段时间里,可以很好的静下心来。但在未完全修持前,由于各种因素,心又重起波澜。一段时间过去后,想起修行,又须化很大的精力重新修心。反反复复后,修持人往往会失去信心,怀疑佛陀的教导并不可行,也就不再修学了。

  佛陀的教导确真无疑,只是佛让修行人在起初修行时,前往清净处静心居住。而现今的大多数居士,由于环境限制,难以做到。所以通过修习禅法,最终涅槃,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发心恳切,完全无视障碍,全心修行,最终成就者。

  佛陀遗留了很多修持法门,授予各类适合的众生,如佛、菩萨名号的念诵(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观世音菩萨等);以及佛、菩萨真言的念诵等。但这所有的法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乎最终目的,都是要修心,让心安静下来,并且对该法门的修持和该法门的本尊有十足的信心,毫无保留。并且需要专心不乱的念诵,发自于真诚平等的慈悲心,以及真正地持守戒律。而这些又须要把控自己,摄受自己的心。

  而游行经,阐述了世间虚幻。从初入佛门如何皈依,受持戒律,播种善根。一直到禅静修行,戒定慧修持,四无量心的修持,最终摄受自己的心。游行经中,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希望这些基础的修持,能够对广大修行者有所帮助。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