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沙弥律仪》的态度

八、学戒加深机法深信

  第八点,即通过沙弥律仪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戒律的了解而回归净土观的机法深信。

  出家人首先要了解戒律,持戒是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戒律都不了解,就谈不上持戒了,很多人破戒了都不知道。

  所以,通过学习才知道佛门的戒律是什么。学习了解戒律之后,才知道持戒不容易,很难。同时,通过这面镜子的反观,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习性,可以加强我们的机法深信,这样就回到净土来了。

  1、机深信

  净土宗判教中的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这些观念其实跟我们学的戒律也有关联。戒律也是难行道之一,是自力修行的一种方法。如果对此没有一点了解,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对自力、难行的了解,是很模糊的。

  善导大师讲机法深信,通过学习戒律,会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真实的了解,可以更真实地有机深信。

  一般人对机深信实质上是很模糊的,虽然可以从自己的妄念、行为、习性上去体会,但是一般人对烦恼习性还是不太了解,很多人说自己烦恼很少、很清静,也能够修行,也能够诵经、打坐,会感觉自己好像挺不错,甚至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挺开心的,都不知道什么叫烦恼。

  通过戒律学习就知道,我们有太多的习性毛病,不学习的话根本不知道。佛法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好多问题都在我们身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了解之后,就知道自力修行的艰难。

  自力修行当中,戒律还是最基础的一部分,还别谈后面的定、慧。戒律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努力做到一部分,禅定功夫没有就没有,就算天天坐,坐个十年八年,只要心里面胡思乱想,就不可能有禅定功夫,所以修禅定比持戒还难。要开智慧——般若智慧、无漏智慧,那比禅定功夫要求更高,更难。我们通过对最基本的戒律的了解,机深信就会更真实。这个时候讲机深信就不是空洞的了,不然很多人讲机深信都是空的,只是一个观念而已。

  对机深信有了体会、认识,法深信必然就生起来了,就知道凡夫之人只有靠净土一门可以解脱。所以佛在经典讲:“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就是因为有机深信。

  戒定慧是圣道门最基本的修行,三者当中,戒律是基础阶段,后面一步比一步难。智慧还有深浅不同,修行还有三贤十圣之别。所以我们越了解通途法门的教理,越容易相信、接受净土法门。

  我们看中国的几位祖师,就最明显。第一个就是元照律师。元照律师早期是不学净土的,主要学戒律,学教理。

  元照律师看到《高僧传》慧布法师说:“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花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古代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求生净土,就是这个原因。元照律师看到这个以后,也不求生净土了。后来是因为生病的因缘,才回归到净土来了。

  蕅益大师也是如此。早期不学净土,看不起净土,觉得净土是为中下根人准备的。他自己把自己定位为上根人,上根人的话那就参禅、学教包括持戒。后来发现持戒也不是那么容易,连戒都舍掉了,但是还没有归到净土。直到一场大病,差点死掉了,才开始念佛。所以有些人学净土,不一定是从教理上来回头的,可能就是因为一场病,在病魔当中才知道平常所学的都使不上力,这才回头的。

  不生病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平常身体好,精神好,觉得修行还可以,一旦生病了,啥都没了。生病的时候,人有烦恼、情绪,什么都提不起来。烦恼来了,情绪也低落,想用功修行,参禅打坐,这个时候也使不上劲了,平常的功夫都没了。

  还别讲生病,好多人(包括出家人),情绪也是反复无常。一时法喜充满,一时烦恼重重,这还是在没生病的时候,还没有到要死的时候,情绪都不稳定。

  蕅益大师经过这一关,就开始回心来关注净土了,知道平常学的东西在死亡面前是抵挡不了的。有一种说法,说平常十分功夫,在病中只有一分功夫。病中十分功夫,在临终时又只有一分功夫。平常觉得修行很好,可以打十分,生病的时候,恐怕能够打一分就不错了。病中还能够修行,还能够精进用功,还能够保持平常的状态,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又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临终的时候比生病时还要痛苦——四大分离之苦,这个比生病还要严重。在这个时候,所谓的一点功夫就更难抵挡了。

  就算临终的时候有人还有点功夫,还可以坦然面对,还无所谓,但是在投胎的时候,这一关就更难过了。

  所以通途法门里面有重重难关,最重要的有两关比较难过:一是“入胎之迷”,二是“隔阴之谜”。“入胎之谜”就是投胎的时候人会昏迷,所有的修行一下子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有些人入胎不迷,出胎会迷,叫“隔阴之迷”,重新投胎之后,一出生,过去世的东西全忘掉了。

  所以,修行不是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好像只要努力、用功就可以。这就要去了解一些教理,包括禅定、修行的境界才知道,戒律还没有谈到这一点。

  我们通过戒律的学习,大致也可以体会到修行比较艰难。持戒都这么难,可想而知其它的了,这样机深信就可以真实地显发出来,有了机深信,就可以促使我们回向净土。《观经》里面讲“回向往生”,其实回向往生就是折服我慢的一个用心。学圣道门(自力法门)的人,多少都有我慢心,都觉得“我还可以吧,我可以学教,可以参禅,可以持戒”,这实质上变相的是一种我慢。

  这个我慢心很难降伏。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来念佛呢?因为越学圣道门,就越觉得自己不错。只有能够深刻反省的人才知道,这种我慢心是没有用的,最终会回头来学净土。像蕅益大师,早期就是典型的我慢心,非常严重。当然他还有我慢的资格,我们很多人连我慢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也会我慢。末法众生就是这样的,你讲念佛往生,很多人都不认可,觉得自己很有修行,“我就不念佛往生,我就要靠自己修行。你们没有能力的人,造业的人才要去靠佛力。”甚至有些人还会反对这个法门,“你们把佛力讲得过头了,无非就是想给自己找个懒惰的借口。”好像越靠佛力,就是越懒惰,只有懒惰的人才来靠佛力,以为他自己不懒惰,他自己可以修行。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我慢心理。

  早期有些人批判善导大师思想就是这样的,觉得好像让懒惰、偷懒、不能持戒的人,终于找到借口了,“又可以破戒、可以懒惰,还可以解脱、可以往生,那多好啊!”实际上就是自认为自己可以修行,可以解脱,这就是我慢心,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因为没有真实的反省。

  我们通过学戒,知道戒律要求太高,现在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做得到。古人有讲:佛在世的时候,持戒最差的人,比像法时代持戒最好的人还要好。像法时代的大德高僧,持戒最好的,跟正法时代那些最差的人比都比不上,末法时代就更不用说了。可想而知持戒多艰难,差距有多大。

  佛陀在世时僧团所有的人,持戒都比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人都要严格得多。还不光是比我们普通人,比末法时代、像法时代这些大德高僧都要严。

  越了解这些方面,我们的机深信就越真实,才会真正的像印光大师所讲的“常惭愧”,知道自己没有一点点值得骄傲的资本,没有一点点认为靠自己可以了生死的偷心。这样来归向净土,自然一下子就过来了。

  2、法深信

  归向净土后,还需要了解净土法义。有了机深信的基础,再来了解净土法义,法深信就有了。所以,学戒律是培养我们机法深信的一个契入点。

  有了机深信之后,依然还是会尊重戒律,还是会力所能及去做。不是说我是凡夫众生我就无所谓了,就放任自流了,也不用去持戒了,这样就是自暴自弃,跟佛法相违背,跟自我也是相违背的,对身心、对佛法、对大众、对社会都没有一点好处。

  站在一个佛弟子的立场,还是要去维护佛法,力所能及去做,做多少算多少。就像学生一样,到了学校,不能因为听得很困难,学不懂,就不学了,回去了,甚至天天逃学,天天逃课。越是听不懂,越要用心去听、去学,至于有做不到的地方,以惭愧心,尽量慢慢去做,去克服自己的习性毛病,这才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心态。

  持戒的过程当中,不标榜戒律,不以戒律来显耀自己;同时从修学方法、信仰归宿讲,也不是以戒律为依,而是以念佛为宗,安心于念佛。这个时候戒律就隐没掉了,持戒而隐没戒律。

  《无量寿经》有一句话讲: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声闻菩萨光都隐没掉了,那我们那一点持戒功德也就自然隐没掉了——是隐于念佛当中,不是说没有。因为念佛包含一切功德。

  所以,持戒不需要去刻意彰显戒德;懂得教理,有禅定功夫,也不用刻意彰显,因为佛号功德比这个功德大得多。就像善导大师,又能持戒,又有禅定功夫,还有神通,还有智慧,还能著书立说,还能弘法利生,但是他从来不讲自己这些个人行为,他讲的就是念佛,专一念佛。因为所有个人的修行,个人的一点点微弱的光芒,都隐没在佛的光明当中去了。这样标显的就不是戒律、个人的德行,而是念佛一法。

  无论是从理论上忠于念佛,还是从行法上,从事相上都是以念佛为宗。其他方面做得再好,都是隐没掉的,都不会彰显出来。

  当然,除非像其他宗派的祖师——律宗的祖师,他就要标榜。如果律宗祖师都不标榜戒律,那就违背他宗派的精神了。

  你学哪一个宗派,标榜的就是这个法门的宗旨。学净土法门,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宗,你显现的所作所为都是依这个宗旨。其他的,持戒也好,学教理也好,包括其他一些功德善事,可以做,但是不要显露,不会作为行持上的一个示范,好像明显的劝化。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人,不会跟净土的信仰相冲突,又不会破坏其它教法,这样就可以兼顾了。自己能做到的地方,尽量去做,尽管是提倡念佛,但是行为上也可以被世人所接受,在佛门能够立足,在世间能够引导他人,自自然然,就可以起到自利利他的作用。

  3、行为世范

  身为出家人可能跟居士还不一样。居士因为没有太严格的威仪要求,大多数人就只有基本的三皈五戒,有些修学好一点的会自己去深入,通过教理学习,可能在行为的自我要求上会多一些。但是绝大多数人可能教理也不太深入,规矩也不太懂,行为上就不是很规范。

  出家人就不同了,出家人长期在寺院生活,在佛门里面熏修,天天接触的都是佛法,跟世间人完全不一样,不可能初出家什么样子,十年八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点没有进步。

  同时出家人还要担当一使命——住持佛法,要起到引导众生的作用。信众是靠出家人来引导的,如果连自己的言语行为都没有规范,怎么去引导别人呢?如果自己说话都很粗鲁、野蛮、不清静,那作为三宝形象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我们身为出家人,不讲内心境界上有多高,最起码在外在形象上还是要力所能及地尽量去做。

  外在形象和内心不相应,该怎么理解呢?善导大师讲“外现贤善,内怀虚假”,其实讲的并不是说持戒、做功德就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而是说外在看似贤善精进,内心实则贪瞋邪伪,虚假不实,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如果以此来求往生,是靠不住的。

  比如我们持戒,表面看似持戒,内心其实不清净,这就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因为我们再怎么持戒都是表面的,都不可能做到内外相应。如果是声闻(小乘圣人)持戒,就可以靠持戒证罗汉果。而我们就算非常努力地持戒,啥果都没有,证不了果,内心烦恼断不了,靠这个虚假杂毒之行来求往生,那就靠不住了。

  所以善导大师讲“外现贤善,内怀虚假”这句话是有前提的——把其它不实善法用来求往生。但是我们不把这些作为往生资粮,只是作为一个出家人的本分力所能及去做,这就不同于“外现贤善,内怀虚假”之意。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一分算一分。像印光大师讲的:“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做到一分有一分,做到两分有两分,这样我们显示的就是一个真实相。能持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也不刻意地去伪装自己、去标榜自己。能做到一点是一点,做不到的,也能够坦然面对,惭愧念佛,往生西方。这样出家人至少可以从外在上树立三宝正面的形象,让大家对三宝有恭敬心,这样可以无形地住持佛法。

  佛法怎么得以住持于世?实际上就是靠出家人的点滴作为来住持佛法。除了念佛外,出家人的形相也可以住持佛法。形相越好,影响越大,住持佛法的功效就越明显。

  为什么祖师弘法布教影响广泛,一般人弘法影响就很有限呢?因为祖师的身教、言教各方面都很好,影响是全方位的。

  上面从八个方面对学习戒律的态度作了一个说明。如果要细讲,当然可以讲很多内容。佛法和世间法不同,就算从一个点入手,都可以讲很多内容。

  大家知道天台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时“九旬谈妙”,讲一个“妙”字就讲了三个月。因为佛法理论可略可广。像《大般若经》600卷就是广,略呢?《心经》就只有260个字。净土法门广则有净土三经,略则只有六字名号。广略相通,随因缘不同,可广可略。

  关于学习戒律的态度,就简单说明到这里。

  《浅谈学戒》(六)/智随法师讲于2018年冬

  《浅谈学戒》(七)/智随法师讲于2018年冬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智随18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