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沙弥律仪》的态度

五、寺院管理离不开戒律

  很多人说佛门管理真不好管。不好管有多种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不懂戒律。佛门的很多管理事项都跟戒律有关。不懂戒律的人,如果要来管寺院,肯定管不好,因为都不知道规矩,不知道如法不如法。

  我们诵了《沙弥律仪》就知道,有很多细节跟日常生活是有关联的,要管理的话,就必须按照这些规矩来。

  一个道场要怎么管呢?首先形式上、事务上,就是依循戒律的精神,当然还有大乘佛法的理念,如果是净土道场,还有特别的一些规则。

  也就是说,我们要管理好一个寺院,必须要有戒律、教理以及净土法门的理念,几方面进行综合、取舍,这就需要一定智慧了。所以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管理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为什么佛门里面有些人能做管理,有些人不能做管理?因为有些人恐怕也不懂,不学习,不了解戒律,或者不了解法义,根本没法管。

  你说你能力强,世间技能好,世间技能再强的人,在佛门来管理都行不通,因为佛门的管理方式跟世间不一样。现在有些人说管理要用世间这些现代化的公司、企业管理来运作,当然好处是条理规范,会把人、事进行分工,细则定得很明确。但是缺陷就是没有佛门精神,一拿来用就要出问题。

  佛门管理涉及到人、事、物等外在事项和内在心性以及佛法标准。企业化的管理在外在上有优势,内在上就有弱点。佛门管理内在有优势,外在有弱点,外在组织管理方面不如世间现代企业的严谨、规范。但是佛门的优势不在这里,而是内在的精神内涵。

  这种精神内涵是一个集体共识,整个僧团都有这种共识,才能够推行。如果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学戒,几个人在那里推广,其他人都不知道,都不懂,那这个管理就很困难了。所以一个寺院管得好与坏,跟戒律的遵循度有关联。如果大家遵循度高,管理就比较容易,如果遵循的力度比较低,管理就很困难。

  为什么有些道场道风好,有些地方差呢?这就跟每个人的素质有关联了。整个道场的素质比较高,管理就必然顺畅、清静;如果人的素质差,肯定管理就是混乱的,就像水里面的葫芦一样,按住一头,另一头又冒出来了,到处都有是非,七拱八翘的。

  当然,出现问题不是说是管理的人的问题,其实是每一个人的问题。你这里让他规矩点,他在那边又犯毛病了。

  对于寺院的管理来讲,学戒律是必须的一个过程。出家人假如以后要去管理寺院,管理人事问题,不学戒怎么去管?不学戒的人去管学戒的人,要出大问题。世间人也经常讲外行管内行,佛门也难免会有这种情况。当然持戒的人可能不会计较,反正他持他的戒,他知道轻重。你看大丛林里面管事的有很多人,有些是有威德、有修为的人,大家公推比较好的人来管,也有一些不一定是修行好的人。(我们要知道修行人在佛门有两种情况,有些人不管事,专门修行;也有一些修行好的人,出来为大众服务的,他本身修为好,又愿意服务大众。)

  修为好,教理通达,戒律方面稍微好一点的人,来管寺院就会比别人管得好,这是必然的。因为知道怎么做是如法的,怎么做能够顺应佛法。不懂戒律的人,不懂教理的人,包括我们学净土,如果不懂净土法义规则,要去管一个道场肯定管不好,以后要去当家的话,那怎么去当家呢?要当家就要知道怎么调伏大众。

  佛门是要调伏众生的。调伏,调是调理,伏是降伏,调理心性,降伏烦恼。人人都有烦恼,人人都有习性,你要把每个人的习性慢慢地调伏下来,这个管理就比世间的管理要求高多了。

  世间管理企业,靠什么管理呢?靠钱。给你多发一点钱,你就高兴了。但是有习性毛病他不管你,你杀生、偷盗,甚至犯法,他都不管,只要你对企业单位的利益没有损伤就行。企业关注的是利益,经济上能够推动,这是世间人的要求。

  佛门不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解决钱的问题,不追求赚多少钱,而是要把人心调伏、调顺。来的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信众,还是外围的人,要通过佛法管理,让大家来“顺于道”,这个要求就很高。所以做管理的人要有这个意识,自己要去学习一下戒律。对戒律不了解的话,管理就会很困难,处处都是障碍。要么是你不懂,不顺这个佛门规矩;要么你调伏不了别人,说服不了别人,因为你都不知道怎么说服人,别人的过失、对错、是非,你都没有标准,你怎么去调伏人呢?

  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交警,交警如果不懂交通规则,在那里乱指挥,那会是什么状况?那就是一团糟。交警就必须懂交通规则,才能去指挥,还要灵活运用,根据情况应急处理,才能够把混乱的场面理顺。

  管理道场的人要懂戒律,要懂现实,要懂得人心,要了解每个人的状况,既要顺人心,又不违背佛法,要理顺很多问题。所以管理是一个高智慧的手段,这就需要有驾驭佛法、驾驭人心的能力。

  管理涉及面很多,管人、管事、管物,包括管钱。有很多人提倡,出家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如果大家都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那大家都喝西北风吧。讲这话的人,是不知人世的艰难,也不了解僧团的运作,完全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你要吃你要用,你什么都不管,从哪里来?让别人来管,你就坐享其成,那是不负责任。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出家人什么都不管,那殿堂要不要人管?斋堂要不要人管?客堂接待应酬要不要人管?厨房后勤,这些生活日用品,要不要人管?世间有一句话,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些话都是从个别人那里传出来的,因为这种人是不住道场的人,才会讲出这样的话。住精舍、闭关的人,就喜欢讲不管人、不管事、不管物,因为一个人清闲,没有人要他管,他也没有物管。而人多、事多、物多的时候,就需要有发心、有能力、有为大众服务精神的人来管理。

  四川甘孜州有一个五明佛学院,“五明”,其实不是藏传佛学院才应该具备的,而是所有出家人都应该具备的。五明是指因明、医方明、声明、工巧明、内明(佛法)。明就是要明了,不是糊涂的。

  古代寺院大丛林的执事,都是要严格挑选的,别说你不管,就是你想管可能还管不了。这就要靠平常的修为。我们看古代所有当家、负责的人,都是些什么人物?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比如禅宗的大道场都是大成就者来住持道场。住持道场,就要管理。古代的寺院,住持、方丈管一个寺院,如果什么都不懂,怎么管?并不是出家人什么都不管,恰恰相反,出家人什么都要管。为什么什么都要管?要弘法利生,你就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会。当然我们能力大小是另一个问题,至少从理上要认识到,知道这一点。

  戒律实质上是运用在寺院的每一个环节的。戒律并不是单一的,并不是说个人修持的问题,寺院的所有管理环节都涉及到戒律。比如说库房管理、财务管理、殿堂管理、生活管理,包括日常行为管理,出家人的行为规范,任何一个地方都涉及到戒律。上殿有戒律的要求,乃至上厕所都有威仪,你说哪一条不涉及到管理?

  寺院的管理,实际上是把理论、戒律乃至佛法的一些道理融合在事相上,把人、事、物、法、戒(当然净土道场还有念佛)都融为一体。如果这些方面分割了,人是人,事是事,财是财,物是物,法是法,这个道场肯定是凌乱的。

  越了解戒律,管理方面大家就越有共识,寺院运转就比较顺畅。所以集体、团队、出家人应该要共同地来关注、学习戒律。

  为什么末法时代道风日下?就是因为戒律、佛法越来越衰败,人的习性、毛病无法约束。大家在一起见到的都是烦恼,都是是非,不能用佛法来调伏众生,这个时候道风建设就很困难了。

  要把一个寺院管好,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来促成。了解戒律更有利于形成共识,健全寺院管理,保障道场相对地清净如法,这个是寺院管理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身为出家人,大家都要去多多少少了解戒律。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你去说服他很困难,说了半天他都不知道对错。但是学习戒律之后,就知道这个问题自己要改了。即使犯了,也有惭愧心,别人一提醒马上就知道了。这样寺院运转起来,就会相对游刃有余,不会太生硬。

  有些时候管理的人如果遇到的问题太多了,管理者压力也会比较大。下面的人如果都不了解这里面的内在精神,那管理人员压力大了也会暴露自己的习性毛病,这个时候下面的人也可能会看到上面的人的问题。其实这是双方的,因为下面有问题,上面推行起来有难度,上面的人如果控制不好情绪,也会暴露个人的习性。

  对于管理者的要求高在哪里?一方面你要调伏大众,另一方面还要调伏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地熏修,去培养自己的忍耐心、慈悲心、包容心,然后处事的能力。

  管理方面涉及内容很多,只能大致提一下。以后有机会,可以针对佛门的管理,详细来梳理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