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三日
世上军令严肃。令行如山倒。谁也不能违他。佛所说法。亦如军令一般。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决不能丝毫违犯。前几天说的布萨时上座对沙弥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既已出家。就要痛念生死。如救头燃。怎敢放逸呢。勤学经律论。三藏圣教。寻求了生脱死的途径和方法。经律论名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义也。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故三藏亦即三学。梵语素呾缆藏。或曰修多罗藏。译曰。綖。谓佛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也。又译曰经。经者具常法二义。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义。梵语毘奈耶藏。或曰毗尼藏。译曰灭。谓灭三业过非也。梵语阿毘达摩藏。旧作阿毘昙藏。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又译无比法。谓胜智无比也。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论。既受三坛大戒者。便是大丈夫和菩萨。又发了菩提心。就要做大丈夫和菩萨的事。梵语菩提。此译为道。道者是心是理。心之妙理。体同虚空。遍三界十方。包罗万象。发如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大丈夫。诸佛慈悲说三乘法。重重指明。就戒律言。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可见学戒守戒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梵网律有十重四十八轻。犯十重是波罗夷罪。波罗夷此译为弃。或曰退没。或曰不共住。或曰堕不如意处。或曰断头。无余他胜等。是戒律中最严重之罪也。律中有开有遮。小乘与大乘不同。开者许之义。遮者止之义。许作曰开。禁作曰遮。开要看时节因缘。是额外方便。没有因缘是不开的。遮则一遮永遮。小乘与大乘有很多相反的。小乘持即大乘犯。大乘持即小乘犯。其详细条章。可看毘尼止持作持等书。具足戒中。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分为五篇。一曰波罗夷罪。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不能复生。不复得为比丘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曰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僧者僧伽之略。残为婆尸沙之译。谓比丘犯此戒。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因此而向于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此篇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曰。波逸提罪。译曰堕。谓堕地狱也。此篇比丘有一百二十四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四曰提舍尼罪。具云波罗提舍。译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罪便得灭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曰突吉罗罪。译曰恶作。其罪轻。此篇比丘有百众学法。另有二不定法。七灭诤法。共一百九戒。比丘尼有百众学法。七灭诤法。比丘除在三际四威仪中严守二百五十戒成三千威仪外。还要在二六时中遵照毘尼日用。持诵五十三咒。如是降伏其心。制身不行。又有三聚圆戒之说。每一戒。皆具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之三聚也。如不杀生一戒即具三聚者。谓离杀生之恶是摄律仪。为长慈悲心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是摄众生。楞严经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奶酪醍醐。如是比丘。于是真脱。不酬还宿债。不游三界》。小乘有因缘可吃牛奶。菩萨吃不得。丝绵裘毳等亦然。这是小乘大乘开遮持犯的不同。又比丘不拿银钱。不存一米。不吃隔宿饮食。当天化饭吃不完的不留。菩萨开了拿银钱不犯。酒是五根本戒之遮重戒。大乘小乘不准开。惟大病非酒不治者。白众后可用。戒律开遮因缘微细。要深入研究纔能明白。佛门兴衰。由于有戒无戒。犯戒比丘。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所以佛将入灭说涅盘经。叫末世比丘以戒为师。则佛法久住。佛又说四依法。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圣种。此法能入圣道。为圣之种。粪扫衣又名衲衣。凡火烧。牛嚼。鼠咬。死人衣。月水衣。为人所弃与拾粪之秽物同者。比丘拾之。浣洗缝治为衣曰粪扫衣。又补衲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日衲衣。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布施之衣。在于离贪着也。乞食。梵云分卫。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障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请主事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树下坐。不住房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也。腐烂药者。比丘有病不请医。不吃新药。只拾别人所弃之腐烂来吃。病医得好不好。听其自然。今世比丘。谁能守之。一有疾病。中医西医。特效药。滋补品都来了。四依法久无人行了。梵语比丘。此云除馑。又云乞士。破恶。怖魔。比丘为世福田。人若供一饭。闻一法。能除一切饥馑之灾。故曰除馑。云乞士者。上从如来乞法以长慧。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乞法谓乞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之法也。破恶是把身口意所造十恶业破除之。转为十善业也。怖魔谓比丘出家。脱离魔眷。魔震动惊怖也。我们既成了比丘。谁能名副其实为真比丘呢。既出家为了生死。就要依法行持。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不要留恋世上的贪瞋痴爱。不要人我是非好吃懒做。
五月二十六日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彷佛大意。工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融通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透长安。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道。师曰。“墙外底。”曰。“不问这个道。”师曰。“你问那个道。”曰。“大道。”师曰。“大路透长安。”这里说的是什么话呢。请参究参究。那个是道。会过来的处处都是佛法。不明就滞在名相上。一天到晚劳碌奔波。种田博饭吃。与俗人何异。现在世人多是光头。僧人穿的也是俗服。此外何处与俗人不同呢。古人说。“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这就是透长安的大道。也就是与俗人不同处。耕种的人。田里有草如不拔去。就难望收成。修行人把心里的无明草薅了。那智慧花就长得好。开得好。只要你不被境转。情不附物。无明草就不长了。智慧花一开。则粗言及细语总是说无生。古人行到说到。无空话讲。一问一答。答在问处。吐露心机。都是妙用。我们心不在道。故被物转。而无智慧。若能痛念生死。全心在道。不分世出世法。是男是女。好看不好看。若一动念。即出鬼被情转了。不分别即不随情转。作得主。古人说。“你有柱杖子。我与你柱杖子。”这是表法。你妄想多了。就是你有柱杖子。为了除你的妄想。就教你修数息观。不净观。念佛观。念佛看经。礼佛看话头。给你修行的法门。就是与你柱杖子。你如用功到有把握。就落在无事甲里。有成障碍。是要不得的。这就是你无柱杖子。我夺你柱杖子。病好不用药。就是夺柱杖子。不如是则执药成病。太阳老人说。“莫守寒岩异草青。坐着白云宗不妙也。”参禅念佛。都要时时刻刻口诵心惟。开言吐语。不分别是非。终朝解脱。不烦恼。不生心动念。是有功夫。若无把握而被境转。就苦恼了。用功不得受用。处处波浪滔天。昔佛印禅师入室次。苏东坡适至。师曰。“此间无坐处。”苏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坐。”师曰。“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欣然请问。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苏遂施带。师答以一衲。苏述偈曰。“病骨难将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且与云山旧衲衣。”东坡虽聪明。答不出话。是他脚未踏实地。同参们。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做。
六月初二日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沩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余年。是像法时期。一切事情变迁。水久虫生。法久成弊。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一日生。而得睹见之。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如今但当如前而诵。阿难后时。闻彼比丘犹诵前偈。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盘》。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经中说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佛历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佛灭不久。法句经偈。就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水潦鹤。就是鹭鸶鸟。见之有何意义。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末世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坠。只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求道。真不容易。沩山老人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好跟他学。不会带坏你。不相干的人。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的。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的。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着五十种阴魔。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老子说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说的。空空如也。是见到识阴的道理。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与道隔得很远。我忏悔。不过比你们痴长几岁。弄到一个虚名。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长处。以我为宗就苦了。我比楞严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所以每每叫你们参学的要带眼识人。又要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然后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岐路。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六月初三日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纔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闹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纔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纔做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纔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纔算是本色禅和。
六月十六日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修厕所牛栏等等。所用的钱。从何处来呢。我守法令不敢剥削。不写信号召化缘。做什么功德。除铸铁瓦有人代化过缘也没有化够。他们监工的拿去旁的地方用。我也不准。怕遭报应。窑上烧砖。为修大殿用的。如拿去作别处用。也怕招因果。经上说。《上物下用报应重。下物上用报应轻》。如塑佛像的用作殿宇。作殿宇的用作僧寮。这是上物下用。相反的就是下物上用。上下之分要认真。年青人修不修放在一边。因果要紧。云居山志上载。即庵慈觉禅师。蜀人。初出川行脚时。欲上云居。先宿瑶田庄。梦迦蓝安乐公告曰。“汝昔在此山曾肩一担土。今来只有一粥缘。”次日午后上山。晚粥罢。值旦过寮相诤。闻于寺司。凡新到例遭斥逐。觉心窃疑讶。逾十年。得法于卧龙先禅师,有南康太守张公。亦蜀人。与师亲旧。适云居虚席。请师开法。师欣然应之。以为前梦不验矣。卜次日上山。当晚宿麦洲庄。忽然迁化。塔至今存焉。近为水湮。一石尚存。他这件事迹。留给后人看。证明因果丝毫不错。昨夜的空话。本可不讲的。因为政府根究。所以不得不说。不是我享受了供众之物。有信在此。可以查看。所化九百五十三元三角中。无衣服款。除买蓑衣缝纫机及支付运费外。所余五百元。作买米用了。以前悟源当家。大家说他不理事。大众袜子都没得穿了。要开会讨论。调整调整。决定每人每年犒劳两套衣服。分上半年一套。下半年一套。通过决议后。去信广州缝七十套衣服给大众师用。回信说。买布有限制。待办好托人带来。最近已带来了。为什么还不发给大家呢。因为初定规章发衣服。以后改定发单钱。给各人自己去做衣服。已拿买米的钱发给大家了。所以现存的衣服。留待下半年纔发。并且现在不止七十人。故七十套衣服不够发。也不能发了。直纯的信。还说有鞋袜。都被一人收下了。这也因为人多鞋袜少。不够发就不发。等将来凑够数纔发。既知一粥之缘都有因果。我岂敢错因果。怕大家不明真相。所以又讲讲这些空话。现在国家公布了丘役法。年青人都有些心不安了。要知因果不昧。当不当兵都有前因。着甚么急呢。于前几朝都有僧兵。如少林五台等处是也。查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曾用少林寺僧兵平王世充。及后封有功僧十三人。封昙宗为大将军。仍不去僧号。至明成祖赐姚广孝名。始易冠服。而广孝退食。乃穿僧衣。至今北京姚少师祠。于纱帽红袍上。仍覆袈裟也。至满清入关后。中国有青衣僧黄衣僧之分。汉僧是青衣。蒙藏是黄衣。国家重用黄衣。清朝僧兵不用青衣。改用黄衣兵。亦有名无实。未曾出过役。只领兵费。现在政府也看重黄衣僧。我们青衣僧也占黄衣僧的光。从前丽江五台山。少林寺。是招集僧兵的地方。明太祖以少林寺僧有武术。也在少林招僧兵。清朝把喇嘛定居在五台山。北京旃檀寺封提督军门。五台山菩萨顶。靖海寺也有喇嘛提督军门都统的职位。受国家的饷。北京雍和宫也领饷。义和团起义。有很多喇嘛僧兵。起初打胜杖。烧天主耶稣教堂。后来失败。由教徒烧杀旃檀寺。这是一报还一报。民国三十年。湖南湖北各省就抽僧兵。当时我向中央伸辩。纔得免抽。现在公布兵役法。僧人不当兵是不可能的了。日本全国皆兵。分为现役兵。预备兵等。人人都替国家服务。无一人吃空饭的。我国似日本。将来也是全国皆兵。和平运动和得了。当兵是空话。和不了。难免不打仗。兵者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之。当必须用兵之时。谁也躲不脱。民国三十一年我在云门。时局紧张。年青人怕当兵。百多僧人同住。我无主宰了。我死不要紧。要把年青人安置好纔对。即到后山与山上猺人相商。因他们向不与政府来往。我和他们联络。想到他们那里盖茅蓬。以便年青人有躲避当兵之所。我上山时大雨倾盆。给他们散供养。他们很欢喜。答应我们来盖茅蓬。祖师肉身也好保护。后来就在山上分散开盖了几处茅蓬。准备有灾难就上山去。过了几年。都没有事。这是自己无主宰。空耽心过虑。后来寺中帮工。知道山上有茅庵。去报告政府。给我大帽子戴。说我造反。该死。现在兵役问题又来了。听天由命。不要惊慌。前生若种了当兵因。今生决逃不了当兵果。而且一切唯心。法法都能成圣贤。当兵也一样修行。僧俗都是这一个色壳子。所不同者。有没有酒色财气而已。草堂和尚颂曰。“乐儿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相服装虽改变。始终奴主了无殊。”戏子只一个身。忽而变男。忽而变女。勿而扮官。忽而扮奴。贫富贵贱。千奇百怪。虽服装不同。还只是一个戏子。八识心王等于戏子。众生色身。如戏台上人物。识得戏子。做什么也好。决不随境分别。妄生僧爱。处处都是道场。关云长是兵。也成了武圣人。不学好的。如秦桧曹操。虽是状元宰相。也下地狱。心好处处好。心坏处处坏。当兵不当兵。何必介意。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