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参禅要旨

三、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

  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胡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

  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

  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

  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 ,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

  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

  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四、除夕普茶示众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常住没有好供养,请诸位多吃杯茶。照历书规定,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

  人事上的措施,多是应着天时而来的。如农人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人的起工停工;商人的开张结账;学校的开学放假。我们出家人的结制解制、请职退职,无一不是根据天时节令而来的。一般人认为过年是个大关节,要把一年的事作个总结,同时要休息几天。

  你我有缘,侥幸今日同在云门,平安过年。这是佛祖菩萨的加庇,龙天的护持,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但我们自己平安过年,不可忘记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们不可贪图欢乐,要格外的省慎,深自忏悔,精进修持,自利利他,广培福慧。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了脱生死,方为上计。

  我们本来天天吃茶,何以今天名“吃普茶”呢?这是先辈的婆心,藉吃普茶提醒大家。

  昔赵州老人,道风高峻,十方学者参礼的甚众。

  一日有二僧新到。

  州指一僧问曰:“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不曾到。”

  州云:“吃茶去。”

  又问另一僧云:“曾到此间否?”

  云:“曾到。”

  州云:“吃茶去。”

  院主问曰:“不曾到教伊吃茶去且置,曾到为什么也教伊吃茶去?”

  州云:“院主。”

  院主应:“喏。”

  州云:“吃茶去。”

  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

  后来传遍天下,都说“赵州茶。”

  又如此地云门祖师,有学者来见,就举起胡饼;学者就领会了。所以天下相传,“云门饼” 、“赵州茶” 。

  现在诸位,正在吃茶吃饼,会了么?如若未会,当体取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无生,一经点醒,当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动,念念生灭,覆障太厚,如何点法,他亦不化。所以诸位总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污自己的妙明真心。

  古人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你现在吃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

  如何去此有无二途处,就是衲僧本分事。

  纵然超脱了这些见解,犹在鬼窟里作活计。

  大家仔细,放下身心,莫随节令转,直下参去。

五、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身心世界、皆是幻觉),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常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自知,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甚么修行与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 。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罗索。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那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六、怎样学菩萨道

  (一)菩萨

  诸位居士:今天邀晚学来参加贵会讲演佛法和各位见面,心灵上感觉到非常欢喜,虽然如是,一方面反省个人,惭愧万分!现在所讲题目“怎样学菩萨道?”内容含义至深广博,可以说包括大乘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了,若果不信,我把这题目讲过之后,诸位翻开经律论一看,方知都不出这个题中的意旨,如大品般若经等。现今时间很短促,只好择其最精要者,与诸位菩萨谈谈罢了。

  “菩萨”是印度的梵语,具足说“菩提萨埵”,中华译为“觉有情”,意思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理。那末、怎样叫做自觉觉他呢?菩萨自己觉悟“人生真相”,从无始来到于如今,它是没有生死相,没有烦恼相,没有男女相,并及没有山河草木、森罗万像等差别相,如心经上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至于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个道理。你我现在之所以有人生宇宙,形形色色等相的,都是从真起妄的幻相,所谓“唯识所变”,如一翳在目空花乱坠;亦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也。好象舞台上的戏子,做官发财,讨妻生子,顷刻间变作讨饭化郎!台下人看得认真,代为啼笑!试问剧子原无这些心想,本是个常人,都是假的。菩萨也是这样,一方面彻悟自性本来无生清净,另一方面透视人间诸法,皆是梦幻泡影,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自明白之后,发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就要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要觉悟真理,自利益人,这才叫做“觉有情”的意趣。

  照这样说来,菩萨的正义,要能觉悟,悲愿修行等条件,方称菩萨的资格,并不是同一班凡见偶像,如三官、土地、城隍、岳庙等,这些只可称神明有福德的鬼神,但是他也能赏善罚恶的。不过菩萨的种类很多,有果后行因的,如观音文殊等,有久修菩萨的,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有初发心菩萨,如吾人等能认识菩萨大义发心修行,自利利他,不论在家出家都叫做菩萨;然而在家菩萨,先受三皈五戒,后受菩萨大戒,不论国王宰官士农工商军政等等,首先教化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亲戚眷属,再利及人群,以慈悲方便,引导众生,归敬三宝,护持佛法,即名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宏法利生,领众行道,乃至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凡有利益,无不兴崇,即名出家菩萨僧,上来释“菩萨”竟。底下再把菩萨应有的要素说明如下。

  (二) 大悲拔苦

  我们要是真真学菩萨道,必须先要有大悲心,然后菩提心。大愿大行大果,都由此而产生的,如普贤行愿品中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能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一段文道理微妙,诚为学菩萨者的先河。

  什么是大悲?就是“悲已及人”,了知天人阿修罗地狱鬼傍生,从无始来至于今生,昏迷不觉,造一切罪,生死轮回,苦不可言!由是菩萨起大悲心,欲令胎卵湿化诸众生等,皆要离苦,得究竟乐,故名大悲,如大悲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有求必应的意思。

  言“同体”者,了知含灵抱识同一体性,如楞严观音圆通章说:“一者上合十万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就是这个意义。

  (三) 发菩提心

  有了前面大悲心,才能生出这大菩提心来,佛经中说:“大悲为首,菩提心为本,方便为究竟。”怎样发心?或见众生苦而发心的,或睹佛相好而发心的,如阿难等,或遇善知识开导的,或从经卷而发心的,总之是内心无漏种子淳熟,遇外缘就开发了。所谓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无论布施一钱,供献一花,燃一柱香,诵一卷经,念一句佛,回向法界众生同成佛道,如大忏悔文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唯以最上乘,发善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做发大心。

  摩诃止观发大心章说:“小乘之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初。”要是使菩提心增长不退,必须严净菩萨三聚净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同时要忏悔业障,这样令菩提心,念念精明,长养圣胎,日新月异,功德不可思议。否别,遇恶缘逼迫扰乱,容易返失,如舍利弗往昔做六信菩萨,被婆罗门乞眼生瞋,即失大心,堕落做蛇五百生,此生遇佛方出家,回小向大,尚有余习哩!

  (四)立大誓愿

  我们学菩萨道,要是令菩提心增长不退,必须以愿海来摄持方可,因为从古以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并及世间伟人,都是由愿力而成就大业的。所谓愿者,希望达到目的的意思,古德所说:有愿必成,有志竟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生宇宙,不可以没有志愿,若无愿望,其行为思想等,都没有标准,犹如垣上之草,随风东西,又同水上的浮萍,漂动不定。所以如弥陀有四十人愿,观音十二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发大誓愿,度尽一切苦恼众生,然后方成佛道,就是上报四重恩的意思。菩萨既然如此,吾人学菩萨道,亦应如此,这些都是别愿各有不同。“总顾”,即是蒙山施食当中所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菩萨广观众生生死轮迥的苦厄,发第一大愿。又知苦报不能解脱,皆由贪瞋痴等烦恼的招感,故发第二大愿。要灭世间苦集的因果,必须广修戒定慧等无量的法门,故发第三大愿。因为精修六度万行,福慧双运,时至机熟,方成无上大菩提果,故发第四大愿。这总愿人人都要发的,再说到个人的别愿是怎样?我从今生起乃至尽未来际生,愿大地众生,个个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然后普令信受三皈五戒,至于善根成熟了,再以大乘佛法引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同登佛果而后已。这是个人的愿心如此,不知各位的大愿以为怎样?

  (五)行菩萨道

  愿海虽然广大深远,若不是行山来填塞他,就成了空腹高心,空中楼阁,毫无受用!比况我念之心想到杭州西湖游玩,身子不去,终不能亲历其风景。学菩萨道,也是这样。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着,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又这一句曹溪慧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成佛的。

  “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此四法,摄受一切众生,故名四摄法。又《华严经 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在每一位,皆说我已发菩提心,云何学菩萨道?云何修菩萨行,每位知识都将自所证到的法门,开示善财,第一位德云比丘,最后就是普贤菩萨,指示十大愿行,所谓,“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海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详看行愿品中最为透明,每一行都是尽法界虚空界,极为周徧圆融,我们学菩萨道的,就依此大行修去,为学菩萨道的标准。然而在这五士三位善知识当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国王宰官长者居士,有菩萨,有徧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执色相,只消有道德智能超胜于我的,还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诚为后世学菩萨道的模范,吾人须知,是为至要。

  (六)证大果报

  根据诸大乘经中,行菩萨道,广修福智菩提宝粮,所谓三祇修智慧,百劫种相好,久修勤苦,乃可得成,至于六度行满,方可因圆果满成正觉,转八识成四智,成大菩提,转二障成大涅槃,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八不共法等完全具足。佛位上的自证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等觉不知妙觉事,故从略不宣。(依楞严经经过五十五位妙庄严路。依仁王经五十二位。成唯识论中经历五个位次,方成佛果)

  (七)结论

  个人因为这几天在法藏寺讲经,心力不足,故对于此题没有大的预备,说不周到的地方很多,请各位扶教,要详细请阅大乘经论可也。前来所说很为粗浅,打动各位耳目,抱歉万分!愿各努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