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四)

如瑞法师 | 作者:如瑞法师 [投稿]

  2.要惜福知足

无钱莫去强求,

有钱不可轻费。

  没有钱的时候,不要四处去乞求,“乞(多)求人不爱。”在戒律里有说波罗赖吒出家以后,他说:既使亲生父母也不跟他们乞求。在乞求中,会生憎爱。亲生父母也会考虑:如果我这个孩子在家,他可以挣钱养活我。现在却一味地向家里要这,要那。

  多求人不爱的,作一个出家人,首先就要从少欲知足开始培养。我们天天念《佛说八大人觉经》,每天要觉悟提醒自己的,每天我们真正受用的有多少呢?你躺下来只不过是一张床那么大的地方。吃我们能吃什么,只要我们能吃饱就可以了。

  出家人有一条金钱戒,要净人来掌管的,当需要衣钵的时候,净人来给他备办的。我们再看看世间,很多起争端的,就是来自钱,因为钱的关系,父子反目为仇;因为钱的关系,朋友之间失去友情种种。

  所以,佛告诉阿难,钱是毒蛇。有故事:佛跟阿难外出路过田埂,发现有一堆黄金,佛告诉阿难说,那是毒蛇。有个农民听说,好奇地过来看,没发现毒蛇,反而看见黄金,很欢喜地捡了回去,买房子置地。家里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国王就怀疑这么穷的人,怎么一夜之间就成暴发户了呢?在印度,地下的宝藏是属于国王的。经过调查真相。就把他逮捕了,犯了斩首的过。也就是死刑、押到刑场时,他自言自语就说:佛陀呀,阿难呀,黄金确实是毒蛇呀。边上的人不知他什么意思,就把情况汇报给国王。国王说:问问他什么意思?他就把经过叙述了一遍,他说:是黄金害了我,它确确实实是毒蛇。

  世间有一些清高之士,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住在简隔的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就知足了。还有些古人,一辈子都不说钱字,把钱叫做“阿毒”。意思是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不要说亲自去拿,而且口都不去说。这就是说,一个真正要修行的人,一个要出离三界的人,就要断绝外缘。

  出家了,就要从生活上有一个改变,以前放任自由惯了,现在要有个约束,不拿钱,到街上就没有想要东西的念头,如果有想要的念头就会看看这,看看那,看看有没行我需要的。没有钱。根本连想也不想、这个我最有体会,从出家到现在,我没有拿钱、到街上从来不会想要干个什么,因为知道自已袋里没钱。我们每天有饭吃,有衣穿,还要什么?没有钱就没有那么多想法;没有钱也没有负担,没有钱也不怕人到房间里要怎么样的,活得挺轻松,不用担心。怕人家这样,怕人家那样。

  佛的戒就没有自制,从内心里发出:佛是一切智人。他知道众生有哪些毛病习气,才会制哪些戒,每条戒都是在治我们的贪,治我们的嗔,或者在治我们的愚痴。把微细戒归笼到五戒。这是最简单的。但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础。杀、盗、浮、妄,杀是嗔;盗是外贪,淫欲是内贪;妄是愚痴。比丘尼戒里,每条戒又分了很多,有最重的、次重的、再次的,分出来很多。

  为什么说出家功德胜呢?就是因为出家人的戒条多,在生活中,依于戒来训练自己,每条戒都在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要得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不是不去分别,而是经过事情的训练修行,对这个事情很熟悉了,不要经过分辨就知道是什么,并不是不知道、证了果的人还有事上的迷,就是证了阿罗汉的人,还是要学戒,如果不学还会有事相上的迷。戒是三乘人所践约,就像台阶,要一个个走。真正从学到解;从解到行:从行到证,是经过一定过程所得到。

  别解脱戒相应所证的是法身佛;是随顺如来真性的。所以戒律开始的训练实在是重要的,我们真想要有成就,就要听佛的话。如果不需要戒,佛就不会这样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戒定慧三学,要以戒为根本,以洁净的戒得到清净的定慧,这才是真正的定慧。抛开戒,纵然有定,要落入魔定;纵然有慧,就是一种狂慧。

  所以,别解脱戒,持一条,解脱一条。在生活中。经过戒律的指导。身体力行,这条戒持好,在这种烦恼上就解脱了。持戒就是一种修行,我们常常忽视了,总觉得除了我们的生活之外,还有一种可寻的。实际是没有的。佛法回归到生活中,是要以戒来改变自己凡夫俗子的生活,进入出家人的轨范。这样的生活一定是依于戒律来锻练培养。

  像刚才所说,不捉持金银钱宝,那就在这上面训练。我就是不捉持,慢慢对这个就生疏了,慢慢就远离了,没有钱的概念了,不拿钱。心里也不作这个念,因为我不存钱,我也没钱,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如果这个人出家后,还在攒钱,天天想:我没有钱怎么办?还是被钱缠绕,没有迷离,怎么能解脱?在这上面根本就没有训练离开它,到时它就缠绕你当你持戒时,就是在锻练,远离障碍了生死的东西,实在是佛的智慧和伟大。

  我们都希望得到高的,都忽视从最低的开始训练,不重视低的训练很难得到高的。解脱是积累而成的,是别别解脱,最后总的解脱的。这是理和事的关系,不能以理废事,如果废事,理怎么显呢?没有所依,就成空理。

  小众现在绝对不是要跟你们讲大经大论,而是要在师父们的指导下,来改变自己不如法生活的习惯,要进到佛给我们制戒正确的轨范中。开始有可能不习惯,慢慢就会习惯的。这样的训练自然慢慢就少欲知足了。今生能不能成就,就看佛告诉我们的,我们做到了没有?如果没有做到,想得到高的,那就是自欺欺人。如果在这上面做好了,让你乱跑你也不会乱跑的。

  虽然我们不拿钱,但平日里受用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要学会补衣服穿,但是一定要干净。戒律里有说,身披袈裟。心就必须断烦恼的。身披袈裟,心怀结使,结使就是烦恼,这样的人是不应该搭袈裟的。

  从小众开始,就要锻练断烦恼,要想着怎样才能跟佛法更相应。否则,身披袈裟,心不如法,实在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好心出家一回。

  戒律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好好生活?怎样得到一个有轨范的生活?轻松内在的生活?再远一点,就是让我们体会生活是怎样的美好。真正美好的生活是从少欲知足而来。因为有欲就有求,有求就有苦。所以八苦中,有求不得苦,如果我们少欲知足,没有什么可求,自然就离开了这种苦。所以,提醒大家要学会节俭。日本人节俭到,肥皂不平面放,要让起来放。这样接触面少,就可以延长使用。我们能不能更细一点,用水要节约,洗脸洗手水能淹住手就行了,不知惜福,把福报浪费了,就会减少我们学法的好外缘。所以,节约还是为自己节约的,为了自己也应该节约我们节约用水,大家都节约用水,这个地球就不会缺水。

  3.不攀不贪

亲俗莫去攀缘,

朋友莫交财利。

  我们出家了,当沙弥尼,沙弥尼就是息恶行慈义。我们怎样息灭染法,怎样培善成佛的心?也就是怎样发起修道的心?就是发起出离的心。既然我们要发心修道,就是要以道为亲。跟任何人不拉世俗的交情,以道相处,不图什么利,跟人交往不是为了占便宜。不管亲戚还是世间的白衣,我们都不去攀缘,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尊贵,不要屈颜附势。白衣来了,你给他东西是想他能多多的供养,这是不可以的。来了居士,我们都是平等心对待,不可以家污家。

  在家人来到寺庙里就是要礼拜,种善根,培福报;开净土因。种出家缘,知道出离之道,来寺庙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他自己在修自己的福报,要避免跟居士们个别攀缘拉呱,这样最后对你自己不利。

  我经常到太原去,我没有对太原居士怎么样,我对居士们的心都一样。我们出家辞亲割爱,无适莫故,不管远的近的。一律平等对待。不要攀缘亲戚、朋友这些在家人,对自己修道不利。不仅不攀缘这些在家人。彼此同参道友之问,也不攀缘,道友要以道为亲。不以财利为重。

  4.少惹是非

无事莫过他门,饮食莫择粗细。

出去干事竟归,切莫兜三惹四。

  无事:就是没有事缘,不要随便入他人家房门。不要随便去白衣家,乃至于在同一寺庙,都不随便窃寮。一个僧团能不能兴盛,一定是从小众教育开始,有没有优秀的小众,才决定以后有没有优秀的比丘尼。小众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佛法的兴衰。小众们,应该有个原则,如果交人情,那我们出家干什么?不要出家,在家可以广交朋友。出家就要学会孤独寂寞。这是相对来说,真的以法为伴,一点也不孤独。不要看孤身一人,内心里非常富有,因为心里装着无价珍,哪有空间装那些邪思邪想?每天就想怎样来多背诵佛的教,多背诵大德的语录。心用善法占据,自然邪心就进不来。所以,小众以多背诵为主。我常常有种体会,二十岁以前背的书,记忆很牢固。年纪越大记忆越差,背诵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背诵也是一门修行的。

  我们把心多用在正事上,不要没事胡思乱想,更不要随随便便出去。戒律有不可以随便入白衣聚落,除了三宝事、病缘事、常住派往。既然不让随便人聚落,那就是要你安分守己修道。因为聚落是有男有女的地方,置身到这种境界中,心会随境动的,所以,要避免这些,没事不过他门,不随便串门。

  饮食莫择粗细:不要讲究饮食的好坏,能支持色身就行。利用这个色身是来修道的,不是为了保养它的。老法师就说,这个色身因为用于修道可以爱惜它,但绝不能喜欢它。既要注意身体,又要不贪着,粗也好,细也好,能充饥就好。

  一旦有因缘外出办事,办完就要回来,不可以在外边兜三惹四,没事不要在外边闲逛。安居当中你做七日法出去,你为什么事情出去,就只能做什么事情。结果你为此事作七日法出去,但做其它的事情,这是要破夏的。佛为什么要制这么多戒呢?都是给我们开辟一条修道的通途,不让外缘来搅扰。尤其做小众,要显出出家人的尊贵,就要听祖师的训诲,不要兜三惹四,找麻烦事。

  5.安心端住

知命守道存心,端端安分一处。

饶你走尽天边,那有皮宽大树。

  就是要了知自己的使命,要守持道念,端然安分一处,把自己定于一处,不乱跑。印光大师说:通身放下,何处不是道场?

  饶你走尽天边,哪有皮宽大树:这是祖师的体会,就是走遍天下,也找不到一个如自己心愿的庇护之所。皮宽大树就是合心合意地来保护你的地方,完美的地方。因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问题,有问题难免就会影响到修道。若论地方,如果说北方冷,到南方又太热,不冷不熟的地方,又可能有别的问题,走到哪儿都会有欠缺。

  但话说回来,出家要按佛的教,选择对修道有利的地方,当小众正是一张白纸,要建立正知见,如果一开始选错了地方,以后要纠正很难,先入为主,很难改变的。当小众,刚开始不要立门户之见,没有一定要亲近哪位法师,一定要怎么样,一开始就以佛的教,戒定慧三学次第而学。

  6.慈柔有度

但要慈善温柔,莫学猖狂硬气。

好人可以相亲,恶人切须回避。

  我们对待人的态度,一定要慈悲、温柔、善良。千万不要猖狂硬气逞强、霸道。慈善温柔都是培养出来的。我们初出家,老法师问我们的理想,我们回答说:好好学佛法,将来当大法师。

  老法师语重心长地说:当法师不是为了名利,当法师要具备那样的慈悲心,真正救度众生,给众生快乐,解除众生苦难。这才能当法师的。

  正因为有老法师的谆谆教诲。我常常说,我现在这样讲,也许过几年有些同学不在了,我还是这样讲,五百人这样讲,一个人还是这样讲。我没有想过人多人少,因为一个人同样需要自己去利益他,那么多人需要自己也是这样的,多人和一个人的心态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名利可图,只是说怎样才能给予人真心的帮助。

  要想有慈悲心,一定是从内心培养起来的。我们老爱说:“我、我、我”,老法师说,不要老是“我、我、我”的了,学佛法就是去“我”、张口闭口就是个“我”,这个习惯不好,最好学着去利他,去我,老法师说:学大地吧!大地有忍辱之力,能承受一切,为大法而生,养浩然正气!所以在我们同学之间,能不能和睦相处的。

  好人可以相亲:好人就是指如法的人,可以在一起、不如法的人。因为近墨者黑,接近久了,自己难免也会染上坏习气,所以,就要回避。尤其我们女众,大家在一起都比较喜欢找自己合得来的人,久而久之,总喜欢在一起,这个也不可以。

  我们初出家,老法师就说,男子要远离,既使是女子,也不可以像世间人交成好朋友,也就是说女朋友也不可以交,避免心里生偏爱,再深点生染爱,不可以,也是障碍了生死的。所以戒律里有制两个人在一起不可以嬉笑,打闹,同出同进,我们小众一定不可以这样。

  培养平等心,众生跟自己都是一体的,无始劫来,流转来流转去,互为师徒、兄弟,姐妹,常常这样观想,就可以原谅一切人,而且也没有什么远近之分。大家有缘在一个班里,那就好好互相提携鼓励学修就好。这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要慈悲温柔,但同时也要有原则。

  7.待客言谈

客来动问公私,

待茶陪坐启对。

  寺院一般都有客堂,在客常工作的同学,凡客人来了,就要问是公事还是私事。要端茶,陪一下。

  启对:有问要回答,应该怎样来回答才得体的,人事练达这是需要学习的。怎样才能言谈有度,不可以夸夸其谈。来的人要看是什么身份,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要掌握分寸的。

  8.威仪涵养

写字学体学真,

诵经要熟要背。

  写字要写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要写正楷,不可潦草,不可以歪歪扭扭。要写的清清楚楚的。

  经要诵熟背会,我们初出家,老法师告诉我们,佛在世时,两门功课,一个禅;一个诵。就是能够静虑思维。一个就是背诵。

  佛在世时,没有我们现在这些本,佛所说的话都是靠背诵的。背诵可以增加我们的记忆力。而且说多了,口齿会清楚,得到了训练。

学得藏在胸中,

切莫未会先会。

  对于所学的要把它藏在胸中,不要以少为多,学一点点就卖弄玄虚,是不可以的。学过之后要思维,要消化,不要刚一听说,就认为自己会了。不要把所听到的当成谈话的把柄,其实你根本没有理解。对于一个法相名词,随着你自己的不断成长会有不同的理解,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弘一律师说:末法时代的人,患就患在好为人师。踏踏实实学起来很难。都喜欢学一点就要去当老师,去教导别人,这样对自己是有损害的。

  9.经行威仪

经行叉手当胸,

趺坐脊梁挺起。

  在经行的时候,合掌当胸。穿袍搭衣走路都是有威仪的,要叉手当胸,手不能一甩一甩。穿大褂可以手放下来走路。打坐时要坐端正,养成好习惯,好习惯能帮助提正念

寻常习惯自然,

不必装威作势。

  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平常我们心里想什么,口里就说什么,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来。行为表现久了,就形成习惯,习惯就会变成自然。好的习惯,内德就会显现,根本不需要装威作势,保持一切时都一样。威,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仪,是仪则,就是有规则可寻。久久锻练,就会有一种威德表现出来。

  怎么样有威德?就是于道有得,天天训练,自然内里得到充实,现身于外时就有了威仪。这是假装不了的。

  10.心口相应

既然动静如斯,

又要心口相应。

  不论动也好,静也好,不管忙也好,闲也好,都要培养自己安祥自然,里表如一,口一定要跟心相应,口不妄语,心不妄语。

口不道其非言,

心不怀其恶意。

  身口意称之三业。业就是进作的意思。我们学佛就是要改变身的造作,不做恶的因,自然就不会有恶的苦果。但是有一个改变的过程,依于戒,身不做杀盗淫;口不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与修道不相应的话不说,世间很多的斗争都来自口。

  所以佛在略教诫中就是第一句是: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做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为什么第一开始就是善护于口言呢?末法时代斗争坚固,口如刀剑,互不相让。

  一句好话,虽数九寒天也会感到温暖;一句坏话,三伏热天也会让人心寒。

  所以说话怎么说会让人欢喜接受,说话也是一种艺术的,不同的语调,语速的快慢,口气的不同,听的人感受就不同的。说话一定要依于佛的教,不要胡说乱道的,口不道其非言,不论他人的是非长短。标准就是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心也不怀其恶意的,我们修行就是让心地清净。

  三、损益劝勉

般般老实至诚,

自然使人尊贵。

  样样都老实至诚去做,天长日久自然受到人的尊重,你的一言一行符合于尺度,大家自然就尊重你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