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没有阻挡住春天的脚步,有力地向前迈进!让我们更有信心、更加“善用其心”地呵护自己,慈念众生……
今天谈谈:福慧双修。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说:“慧宜增,福宜惜。”这是在阐述成就道业的两个重要条件:增慧、惜福。《佛遗教经》云:“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杂阿含经》(第599)记载:世尊在舍卫国,一日后夜时分,有一天子,来诣佛所,求佛陀解惑:“内结与外结,人为结缚结,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清净道论》这样解释天人的话:“结”是缔结,与爱网同义(意即烦恼绳、贪爱网)。因为对于自物他物,或于自身他身,或于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处(色声香味触法)而生爱着,故说“内结与外结”。以如是生起爱着,故说“人为结缚结”。“瞿昙”是世尊的姓。“谁当解此结”,这是问谁能解此缠缚于三界之内的坚牢之结(烦恼)。
世尊回答:“住戒有慧人,修习定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此偈明示了增长智慧的方法与次第,即:首先清净持戒,建立坚固的道德基础;之后守护根门、摄念修定,令心清澈敏锐;继而观察当下现起的一切物质及精神现象,如实知见世间生灭法相,树立佛之知见及思维模式,这就是断除一切烦恼的出世间智慧。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少欲”、“知足”。此乃修行人(道人)应当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若能行之,不仅可以惜福、增福,尚得增长智慧。
《八大人觉经》云:“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少欲知足”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的贪欲,称为少欲;对已经得到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若能行之,自然不会奢华、挥霍,此即惜福。
蕅益大师解释说:“以第二觉降伏思惑(贪嗔痴慢疑)。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以第三觉修习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呢?古有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昔有兄弟二人一同修行,一人专修福,一人专修慧。如此多生累世,专修福者因修福毁戒堕于象中,但福报殊胜,不仅色泽美丽光滑,更是力大无比。人乘之征战,胜敌有功,国王赐以金银珠宝璎珞装饰之。专修慧者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不曾修福,托钵乞食,常空钵而回。此公案警示学佛人,应福慧双修,不可偏废。
本师释迦牟尼佛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达至圆满,所以称为“两足尊”。为佛弟子,当常随佛学,精进不懈累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最终成就佛果,广利群生!
可谓:
自有不贪身内宝,
何羡世俗外来珍。
福德智慧资粮满,
来去自如度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