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灭观与不生灭观

壹、总说

  (一)一切集法,皆是灭法

  1、世尊说此〔四谛〕教时,尊者憍陈如生起「一切集法,皆即此灭法」之远尘离垢法眼

  2、《杂阿含经》卷15(396经)(大2,106c):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现观)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至〕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往生品〉(大正8,227c3-16):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二)声闻法与大乘法阐明法义的侧重不同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38):依声闻法,闻无常无我是多闻,1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 1《杂阿含经》卷1(25经):「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1日,而得解了之」2。 大乘法中,多闻是闻空性不生不灭,如《楞伽经》等说。3

  2、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508-p.509):缘起正观,是观缘起的如幻因果生灭相,通达诸法的无自性空。观缘起的幻相,是对缘起法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因果决定性,生正确坚固的认识,得诸法的法住智,理解因果幻相的历然不乱。通达法性空,是观因果幻相的本性空,生出世的涅槃智,悟入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修行者,先要得法住智,知道名相的差别,因果的必然,生正确的知见。无论是声闻、菩萨、佛,都先得此智,次得涅槃智证涅槃。所以龙树的学风,「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本论(*指《中论》)与一般论的性质不同点:

  一、小乘学者的阿毗昙,广谈实有的因果法相,本论遮破他们实有的妄执,所以直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的自性空义,不重复的宣说名相。

  二、佛法究竟义,在悟入涅槃空寂;特别在大乘法中,一切法趣空,特别的发挥涅槃智。本论也是侧重这点,深进一层的引入诸法毕竟空中。在毕竟空中,不碍苦、集、灭、道。成立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指出众生的错误所在,使他纠正自己的错误。真的能深解空义,那就恍然了解因果法相的真义了。 本论重于胜义,又因为出于小乘毗昙盛行的时代,所以略有详空。如不读《阿含》,不明毗昙,依稀仿佛的研究本论,不免起误会,或有忽略法住智的危险。

  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大正2,5b-c)  2《法集要颂经》卷3(大正4,789a)。《出曜经》卷22:「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大4,725b22-23) 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大正16,507a6-16)

贰、生灭观

  (一)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

  1、《法集要颂经》卷3(大正4,789a):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

  2、了参法师译《南传法句经》〈八、千品(sahassavaggo)〉(p.19):若人寿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一日中,得见生灭法。

  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正24,409c25-410b4):时,阿难陀与诸苾刍在竹林园。有一苾刍而说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不如一日生,得见水白鹤。」时,阿难陀闻已告彼苾刍曰:汝所诵者,大师不作是语。然佛世尊作如是说:「若人寿百岁,不了于生灭,不如一日生,得了于生灭。」汝今应知!世有二人常谤圣教:「不信性多瞋,虽信颠倒解,妄执于经义,如象溺深泥。」彼闻教已便告其师。师曰:「阿难陀老暗5,无力能忆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旧如是诵持。」时,尊者阿难陀覆来听察,见依谬说。报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说。」时,彼苾刍悉以师语白尊者知。尊者闻已,作如是念:「今此苾刍我亲教授,既不用语,知欲如何!假令尊者舍利子、大目干连、摩诃迦摄波(即大迦叶),事亦同此!彼诸大德并已涅槃,如来慈善根力,能令法眼住世千年。」乃伤叹曰:「「尊宿已过去,新者不齐行,寂虑我一身,犹如辊中鸟。过去亲皆散,知识亦随亡,于诸知识中,无过定中念。」时,具寿阿难陀告奢搦迦苾刍曰:「尊者大迦摄波以世尊教付嘱于我,已般涅槃。

  4.按〈八、千品〉来看,有「若人寿百岁」者共有六句: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若人寿百岁,无慧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禅定。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若人寿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若人寿百岁,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5.闇〔ㄢˋ〕:愚昧;昏乱。(《汉语大辞典(十二)》,p.133)

  我今转付于汝,而取灭度,汝可守护!」64、《出曜经》卷22〈广演品〉(大正4,725b22-726a1): 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

  (1)释「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者,人在世间,无明自缠,不能得解,计百年之中,积罪无量,亦复不知生者、灭者,虽得出家为道,在如来法中不了生灭,恒在凡夫之地,不至无为也;斯非比丘沙门之业,远如来藏不近佛箧,是故说曰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也。

  (2)释「不如生一日,晓了生灭事」不如生一日,晓了生灭事者,人之在世,观达诸法,一一虚无,生者不知所以生,灭者不知所以灭,一一别之能知根本,临死之日亦不畏惧,无所怖难,所生之处神识不错,遭贤遇圣闻法得度,是故说曰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也。

  (3)取要言之取要言之。观痛所从生,夫人处世不知痛灭所兴(由灭而生),虽为比丘,不达沙 门之行,是故说曰观痛所从生也。 当观有漏尽,人之习行不达有漏,便当留滞三界五趣,流转生死无有出期。智者习行(先)观此有漏知所从生,知所从灭。(后观)生不知所以生,灭不知所以灭,渐渐得至无漏境界。(先由观生灭相至唯观灭相—由生灭随观智至灭随观智,后达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之不生不灭观) 复当观察不动行迹,若复有人不能观察不动行迹者,便自堕落坠乎生死,虽处沙门非沙门行,虽处婆罗门非婆罗门行。由四事因缘虽深奥法者,若复学人,观察了知不动行迹,意不倾动亦不移易(由观灭起厌、离欲),渐渐得至登无为岸(灭、尽)。 复当观察不死行迹,如人在世不知死生,死为神徙7,风去火次,魂灵散矣,身体侹直,无所复中。然此习道之人,荷服法衣,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不能观察死之为死,生之为生,亦复不能修清净梵行。所谓不死行迹者,灭尽泥洹,是 6此则故事显示了经典传诵(及转译)过程中,文本差误的情形。而对于汉语的读者,更为好奇、更有兴趣的可能是:怎样会从「生-灭」讹转而变成与之「天差地远」的「水-(白)鹤」呢?演变过程可能如下:(Prakrit)Pali:udaya-vyaya(生-灭)>Gandhari:udaka-vaya>Gandhari:udaka-vaka(Kharosthi)>Sanskrit:udaka-baka(水-鹤(鹭))---J.Brough,TheGandhariDharmapada,London,Oxford,1962,pp.45-48. 7徙〔ㄒˇ〕:1.迁移;移居。2.夺取;搬走。(《汉语大辞典(三)》,p.985) 4   以得入中无为之处,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淡然快乐,是故说曰当观不死行。 复当观察清净行迹,道之清净非秽浊,所学道能去垢,非习垢所学。次当观察天形像法,不可睹见习上人迹(修习诸天法,不能见习上—清净行迹)。于一切诸法最上最尊无能及者,所谓灭尽泥洹是也。行人观察甘露行迹,无饥渴想、无烦热想。其不睹者,永坠生死,不达本无(不通达法性本无—空)。获甘露者,福业具足,以己施彼,无所悋惜也。

  5、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49-p.150):如《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空。甚至说:「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8。如实知生灭无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般若经》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46c)说:「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虽可说对某些部派说,但在文字上,显然是不满传统的《阿含经》。《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9《般若》等大乘经,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圆满佛果而外,甚深义──一切法空,法法皆如的阐扬,都是涅槃别名,这应该是依《阿含》思想引发而来,怎么会到达这样的对立呢?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

  (二)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2(大正23,1027c6-7):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法集要颂经》卷3(大正4,789a)。《解脱道论》卷12:「问:相似智者何义?答:相似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以彼相似,此谓相似智总语言,无怨见利相似忍。此是相似智总语言(相似智已竟)相似智无间次第,从一切诸行相起,作泥洹事,生性除智。」

  2、《四分律》卷33(大正22,798c21-23):如来说因缘生法,亦说因缘灭法,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此是我师说。

  3、《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6(大正22,110b17-19):我师所说,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

  4、VinayaI,39《律》第1册,39页(PTS): “yedhammāhetuppabhavā,tesa.hetu.tathāgatoāha;tesa.cayonirodho,eva.vādīmahāsama.o”ti.10(从因所生的诸法,它们的因,如来已说;它们的灭〔,如来也已说〕。大沙门有如是的教说。)

  5、SpV975《善见律》第5册,975页:从因所生的诸法:从因所生,即是五蕴;藉此显示「苦谛」。它们的因,如来已说:它们的因即是「集谛」。这显示,如来也说了那〔集谛〕。它们的灭:意思是,上述二谛的不生、灭,如来也说了。藉此显示「灭谛」。于此,虽然道谛未具体地被显示,但已依方法被显示(*即推论可知)。的确,说「灭」时,也就说了趋彼〔灭〕之道。或者,在「它们的灭」〔这一句〕中,显示了它们的「灭」,以及「灭方便」这二谛。12 6、《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2b):如佛于四谛中,或说一谛,或二、或三。如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

  7、《杂阿含经》卷34(969经)(大2,249c6):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8、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222-p.223):依我的理解,如来或说因,或说缘等,只是说明依因缘而有(及生),也就依因缘而无(及灭),从依缘起灭,阐明生死集起与还灭解脱的定律。如马胜为舍利弗说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15。「诸法从缘起」,《四分律》作「若法所因生」16,与《赤铜鍱部律》相合17;《五分律》作「法从缘生」18;《大智度论》译为「诸法因缘生」19。所说正是缘起的集与灭,除《根本说一切有部律》20(《大智度论》的「诸法因缘生」,可能为缘起的异译)以外,分别说系律,都没有说是「缘起」,可见本来不一定非说缘起不可的。为了阐明起灭依缘,缘性的安住、决定性,才有缘起与缘生的相对安立,而说「缘起甚深」。阿毗达磨论师,着重于无明、行等内容的分别,因、缘的种种差别安立,而起灭依于因缘的定律,反而渐渐被漠视了!

  9、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107-p.109):佛说因(hetu)、因缘(nidAna)、缘起(pratItya-samutpAda),这些术语起初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这无非指出一项根本法,一切的有与无,生与灭,都依于因缘,显示了有无生灭的所以然。释尊到底怎样开示缘起呢?释尊一向宣说:「此有故彼  13《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6c):阿说示比丘说此偈言:「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14MNI,p.500f.(南传10,p.338)。按:此经在《大智度论》中,分别在卷1(大正25,62a)及卷11(大正25,136c)等详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2(大正23,1027c6-7)。 16《四分律》卷33(大正22,798c21-23) 17如前所引:VinayaI,39《律》第1册,39页(PTS);SpV975《善见律》第5册,975页。 18《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6(大正22,110b17-19) 19《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6c4-5) 2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2(大正23,1027b21-22) 7   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里所应该注意的:有与生,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无与灭,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苦聚」,就是称为「五盛阴苦」的五取蕴,现实身心的总名。五取蕴的集起,依于因缘,灭尽也由于因缘。 这似乎从因缘而展开为相生与还灭的二面,其实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是缘起,是依缘而集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是寂灭,不是依于缘而是缘灭了。舍利弗听了马胜比丘的一偈而悟入,极有名的缘起偈,《四分律》(卷三三)这样说:「诸法因缘生,佛说此因缘;是法缘及尽,是大沙门说」。缘(依缘而集起)与尽灭,不能看作不相关的两法。因为依缘而集起的,当下就显示了灭尽的可能与必然性。「此有故彼有」的,没有不归于「此无故彼无」。所以悟入因缘、缘起的依待性,也就能更深入的悟入寂灭。因此《中阿含经》(卷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甚深微妙法,从缘起的悟入而显现出来。

  (三)无常生灭的种类

  1、对于无常生灭的一切,细究起来,可有三种:

  一、一期生灭,这是最现成的,人人可经验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较长的时期,如上四相所说(生、住、异、灭)。如约器界说,即成与坏,或成、住、坏。

  二、一念──剎那生灭,不论是有情的无情的,一切都有生灭相,即存在的必归于息灭。推求到所以生者必灭,即发觉变化的并非突然,无时无刻不在潜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时间,也还是在生灭变化中的。佛法说「一见不可再见」,因为一眨眼间,所见的似乎一样,而早已不是原样了。庄子说:「交臂非故」21,也是此义。这个剎那生灭,好学深思的哲人们,都多少的推论到。近代的科学者,已证实人们的身体,不断的在新陈代谢。 21后秦释僧肇《肇论》卷1〈物不迁论第一〉:「…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大正45,151b5-7) 8

  三、佛法还说到另一生灭,可称为大期生灭。众生的生死流转,是无始来就生而灭灭而又生的,生灭灭生,构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我们知道一念──剎那生灭,灭不是没有了,还继续地生灭灭生而形成一期的生灭。从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样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称之为生。到生死解脱的时候,纔名为灭。这如缘起法所说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流转──生;「此灭故彼灭」,即是流转的还灭──灭。剎那生灭是深细的;此大期生灭又是极悠远的,每非一般人所知。

  2、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92-p.94):

  如上面所说,中观者是以此四相为一切所必备的,决无先后的。释尊的教说,以生灭为三法印的前提。生(异)灭,被称为「有为之三有为相」,即「有为」所以为有为的通相。原来,kriyA是力用或作用的意义。kRta,即是「所作的」。佛说的「有为」与「行」,原文都以此作用为语根,如行(saMskAra)是能动名词,意思是(能)作成的,或生成的。而有为的原语,是saMskRta,为受动分词的过去格,意思是为(因)所作成的。这为因所成的有为,以生灭为相,所以生灭为因果诸行──有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质。因果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灭而流转于发生、安住、变异、灭无的历程。23释迦的缘起观,以此生灭观即动观中,否定有见与无见。然佛以此生灭为有为诸行的通遍性,即从无而有、从有还无的流转中正观一切,并非以此为现象或以此为作用,而想象此生灭背后的实体的。但有自性的学者,执生执灭,流为有见无见的同道者。为此,中观者──大乘经义,从缘起本性空的深观中,以此生灭替代有无而否定(除其执而不除其法)他。如从无自性的缘起而观此四者:生灭即如幻如化的变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离时空的活动者。从特别明显的见地去分别:生灭(法)的时间相,即相似相续,不断而又不常的。生灭(法)的空间相,即相依相缘,不异而不即是一的。此生灭的运动相,即时空中的生灭者,生无所从来而灭无所至的。 22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49-p.50)。 23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83-p.84):生与灭:生灭,在佛法里是重要的术语,三法印的诸行无常,即依生灭而说明的。此生与灭,或说为有为──诸行的四相:生、住、异、灭。…。或说为三有为相:生、异、灭。…。或说生灭二相,…。虽有此四种、三种、二种的不同,然基本原则,都是说明诸法从生至灭与生了必归于灭的过程,所以每以这基本的生灭说明无常。

  3、印顺导师《大乘起信论讲记》(p.60-p.61):

  我在《中观今论》说到,生灭应分为三种:一、剎那生灭…二、分位生灭…三、大期生灭…。大乘佛法的特点:重在说明即生死流转法中,当下即是不生不灭。所谓了生死,得解脱,证涅槃,都不是把什么东西灭掉了。还灭,是缘生幻有的还灭,而实意味那寂灭的法性。是在这生灭法中,体证那究竟真实的法性,即是诸法的本不生灭性。这是大乘佛法的共义。所以,从生死流转边说,众生是有死此生彼的生灭现象的;从涅槃还灭说,虽依灭显寂灭,而实众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

  (四)说一切有部与赤铜鍱部的生灭观

  1、《大毗婆沙论》卷7(大正27,35b23-36a1):问:暖加行中有生灭观,此生灭观加行云何?答:诸瑜伽师将观生灭,先取内外兴衰相已,还所住处,调适身心,观一期身前生后灭,次观分位,次年、次时、次月、次半月、次一昼夜、次牟呼栗多(muhUtra)、次腊缚(lava)、次怛剎那(tatkSaNa)、次复渐减,乃至于一切有为法。观二剎那(kSaNa)生、二剎那灭,齐此名为加行成满。次复于有为法,观一剎那生、一剎那灭,此则名为生灭观成。…  24小时=30牟呼栗多=900腊缚=54000怛剎那=6480000剎那48分=1牟呼栗多=30腊缚=1800怛剎那=216000剎那1.6分=1腊缚=60怛剎那=7200剎那1.6秒=1怛剎那=120剎那0.0133秒=1剎那

  问:此生灭观,为胜解作意?为真实作意?

  1.有说:真实作意。问:若尔,诸行实无来去,见有来去云何真实?

  答:此观未成见有来去,成时但见生灭,不见有去来相。如舞独乐,缓见来去急则不见。旋火轮喻,陶家轮喻,应知亦尔。

  2.有说:胜解作意。问:若尔,伽他所说,当云何通?如说:『若有知见能尽漏,若无知见云何尽?若能观蕴生灭者,是则解脱烦恼意。』非胜解作意能断烦恼?

  答:依传因说,如子孙法,谓胜解作意引生真实作意,由真实作意断诸烦恼,故不相违。

  2、《解脱道论》:

  《解脱道论》纯粹是依修行的过程──戒定慧的次第而组织的。第一一卷、一二卷说明慧的时候,就谈到这顿现观见灭得道的问题。他说修慧的次第,先观蕴处界等,得到「观善巧慧」;接着,论云:「一切色以无常广观;以广观苦,以广观无我。」 这先对蕴处界诸法,作无常苦无我的广泛观察,是很接近根本佛教的。其次,他对无常等下了这样的定义:「于行色无常,以灭义;以苦,怖义;无我,不实义。」 对蕴处界一切法,依无常苦无我的广泛观察,就能够对治常乐我倒见,内心安住于无相无愿空界三者之中。他把无常苦无我三与无相无愿空界三,配合起来说:无常义是无相,苦义故无愿,无我义就是空界。这种观察,叫「分别智」。进一步起「诸行分别智」,观缘起的起灭,侧重在无常义。缘起是指有情生死流转的当体,经中说缘起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都是重视起灭无常义。论说:「一切诸行,以起初边成分别,以灭后边成分别;以起初边成寂寂,以灭后边成寂寂。以起从起无初,以灭从灭无后,是故起灭智,成诸行分别智。」 对于缘起起灭,分别观察,得到了善巧时,从流转门,见到「识」由「行」而来,因而了知「识」是无常苦无我,当下是寂灭的。在还灭门,由「行」灭则「识」灭,更可见得识是寂灭的。所以,不论是缘起的生门或灭门,都可以观察通达它的寂灭。同时,法从缘生,没有本有的初相;法法归灭,没有常住的后相。这些,都是发挥胜义空经的思想。从广泛无常苦无我的观察,缩小范围来专门观察起灭无际,这是第二步的观察。更进一步,如论说:「不作意观生,唯见心灭。」 这时候,不观生起相,而专观于灭。一面观诸法都必归于灭;一面观察那些虽还没有灭的诸法,起无所起,住无所住,不是自体能起能住,如闪电般地剎那剎那当体都是归于灭的。这如论云:「第一义中无去来;未来无聚唯转生,住如  24另参《大毗婆沙论》:卷191(大正27,958a);卷25(大正27,127a);卷100(大正27,518c-519a);卷166-167(大正27,840b29-842b10)。 11   芥子生诸法,彼法灭已是其初,世间以法初不离,不见去来不见生,诸法不生如 虚空,犹如电起须臾灭。」 一切法皆归于灭;灭的当体就是空。这是如来根本教中从无常观空的方式。这论中叫它做「观灭智」。由此观灭智,对于诸法的终当归灭,生起了恐怖、厌患,而欣求解脱。从观无常苦无我,而达于正性离生,真见灭谛,剎那而顿了四谛,证得了初果。这依生灭缘起,泛观无常苦无我,而归到见灭得道,与《杂阿含》所说的证道次第,大体相顺。见道位中就是见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见空得道。化地部的「四谛一时现观」,也有这个见解;所以,见空得道,可说是分别说系的共义。

  3、觉音论师《清净道论》「生灭随观智」:

  (A)〈道非道智见清净品〉(p.629-p.633) 他如是舍断了与无常随观等相反的常想等,得清净智而到达了思惟智的彼岸(终点),为了证得于思惟智之后所说的「现在诸法的变易随观慧是生灭随观之智」的生灭随观而开始其瑜伽。 其开始之时,先从简单的下手。即如这样的圣典之文:「如何是现在诸法的变易随观慧为生灭随观之智?生色为「现在」,此(生色的)生起相为「生」,变易相为「灭」,随观即「智」。生受……想……行……识……生眼……生有为现在,它的生起相为生,变易相为灭,随观即智」。 他依据这圣典的论法,正观生之名色的「生起相、生、起、新行相」为生;「变易相、灭尽、破坏」为灭。 他这样的了解,「这名色的生起之前,没有未生起的(名色的)聚或集,其生起时不从任何的聚或集而来,灭时没有到任何方维而去,已灭的没有于一处聚、集、或贮藏。譬如奏琵琶时生起的音声,生起之前未尚积集,生起之时亦非从任何积集而来,灭时不到任何方维而去,已灭的不在任何处积集,只是由琵琶、弦及人的适当的努力之缘,其未有(之音)而生,既有而灭,如是一切色与非色之法,未有者而生,既有者而灭」。25 25《杂阿含经》卷34(1169经(大正)2,312c6-16)说:「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极生爱乐。……王语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尔时,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虚伪物为!」另参《相应部》

  (1)(五蕴的生灭观——五十相)

  既已如是简单地忆念生灭,他更于这生灭智的分别:「..『由无明集而有色集』,以缘集之义而观色蕴之生。..『由爱集……..由业集』……..『由食集而有色集』,以缘集之义而观色蕴之生。..见生起之相者亦见色蕴之生。见色蕴之生者而见此等五相26。..『由无明灭而色灭』,以缘灭之义而观色蕴之灭。..『由爱灭』……..『由业灭』……..『由食灭而色灭』,以缘灭之义而观色蕴之灭。 ..见变易之相者亦见色蕴之灭。见色蕴之灭者亦见此等五相」。相似的说:「『由无明集而有受集』,以缘集之义而观受蕴之主。『由爱集』……『由业集』……『由触集而有受集』,以缘集之义而观受蕴之生。见生起之相者亦见受蕴之生。见受蕴之生者而见此等五相。由无明灭……由爱灭……由业灭……由触灭而受灭,以缘灭之义而观受蕴之灭。见变易之相者亦见受蕴之灭。见受蕴之灭者而见此等五相」。 犹如受蕴,对于想、行、识三蕴也是同样。但有这一点不同:即(于受蕴的)触的地方,于识蕴中则易为「由名色集……由名色灭」。 如是每一蕴的生灭观有十种,则说(五蕴)有五十相。以此等(诸相),〔他〕以(生灭的)缘及以剎那而详细的作意:「如是为色的生,如是为色的灭,如是生色,如是灭色」。

  (2)(以缘及剎那的生灭观)

  如是作意,则他的智:「诚然以前未有而生、既有而灭」更加明净了。如是以缘及剎那二种而观生灭,则他得以明了谛、缘起、理与种种相。

  (Ⅰ)(四谛之理)

  即他所观的「由无明集而有蕴集,由无明灭而蕴灭」,这是他的以缘的生灭观。其次见生起之相,变易之相者而见诸蕴之生灭,这是他的以剎那的生灭观。即〔唯〕在生起的剎那,有生起之相,〔唯〕在破坏的剎那有变易之相。 如是以「缘及剎那」二种而观生灭者,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生(因),故得明了「集谛」。以剎那而观生,因为觉了生苦,故得明了「苦谛」。以缘而观灭,因为觉了缘不生起则具缘者(果)不生起,故得明了「灭谛」。〔又,〕以剎那而观灭,因为觉了死苦,故得明了「苦谛」。「这是世间之道。」如是他明了生灭观,除去关于(此道的)痴昧,故为道谛。 (三五)「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306-p.307)。26五相:即无明、渴爱、业、食四法的有为相以及色的生起相。

  (Ⅱ)(缘起等的种种理与相)

  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此有故彼有」,所以他明了「顺的缘起」。以缘而观灭,因为觉了「此灭故彼灭」,所以明了「逆的缘起」。其次,以剎那而观生灭,因为觉了有为相,故明了「缘生的诸法」——因为,有生灭的是有为及缘生法。 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因果的结合相续不断,故明了(因果的)「同一之理」,进一步而他舍于断见。以剎那而观生,因为觉了新新的生起,明了(因果的)「差别之理」;进一步而他舍于常见。以缘而观生灭,因为觉了诸法的不自在,故得明了「非造作之理」,进一步而他舍于我见。其次以缘而观生,因为觉了依于缘而有果的生起,故得明了「如是法性之理」,进一步而他断于无作见。 以缘而观生,由于觉了诸法非自作而是由缘的关系而起的,故得明了「无我相」。以剎那而观生灭,由于觉了既有而无及前际后际的差别,故得明了「无常相」。(以剎那而观生灭)由于觉了生灭的逼恼,故得明了「苦相」。(以剎那而观生灭)由于觉了生灭的区限,故得明了「自性相」。在(明了)自性相时,由于觉了于生的剎那无灭及于灭的剎那无生,故亦明了「有为相的暂时性」。 对于这样明了诸谛、缘起、理及相的瑜伽者,则知此等诸法,未生者生,已生者灭,这样常新的现起诸行。不但是常新而已,即它们的现起也是暂时的,如日出之时的露珠,如水上泡,如以棍划水的裂痕,如置芥子于针峰,如电光相似;同时它们的现起不是真实的,如幻、阳焰、梦境、旋火轮、干闼婆城(蜃楼)、泡沫、芭蕉等。至此他通达此五十相:「易灭之法生起,生者灭去」,证得了名为「生灭随观」的「稚嫩观智」,因为证此(生灭随观智)故称他为「初观者」。 其次,十种观的染会生起于具此稚嫩观观法的初观者。因为,此种观染,于已得通达的圣弟子、行邪道者,放弃业处者及懈怠者,不会生起;只是生起于于正行道、如理加行而作初观的善男子。什么是十种染?即(1)光明)(2)智,(3)喜,  (4)轻安,(5)乐,(6)胜解,(7)策励,(8)现起,(9)舍,(10)欲。……(略)(B)〈行道智见清净品〉(p.639-p.640): 其次,以八智而到达顶点的观及第九谛随顺智,是名「行道智见清净」。此中:八智──即解脱于染而行正道及称为观的(一)生灭随观智,(二)坏随观智,(三)怖畏现起智,(四)过患随观智,(五)厌离随观智,(六)欲解脱智,(七)审察随观智,(八)行舍智。

  第九谛随顺智与「随顺」是一同义语。是故为欲成就于此(行道智见清净)者,当从解脱于染的生灭(随观)智开始,于此(九)智而行瑜伽。27 问:为什么还要于生灭(随观)智而行瑜伽(因于前面的道非道智见清净已修生灭随观智)?(答)为观察于相之故。因于前面(的道非道智见清净),生灭智为十染所染,不能精确地如实地观察三相,但解脱于染时便能够,因此,为了观察相,再(于生灭随观而)行瑜伽。 然而,由于不忆念什么,又被什么所覆蔽,故三相不现起呢?因不忆念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无常相不现起。因不忆念数数之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苦相不现起。因不忆念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无我相不现起。然而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时,则无常相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忆念数数之逼恼,显露四威仪之时,则苦相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分别种种界除去坚实之时,则无我相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 这里当知三相的分别:即无常、无常相,苦、苦相,无我、无我相。此中:无常意为五蕴。何以故?生灭变易或有已而无之故。生灭变易为无常相,或有已而无是相的变化。其次依据「无常即苦」之语,故即彼五蕴是苦。何以故?数数逼恼之故。数数逼恼相为苦相。再依「苦即无我」之语,故即彼五蕴是无我。何以故?不自在之故。不自在相为无我相。 瑜伽者对此一切,以解脱于染行于正道而称为观的「生灭随观智」依如实的自相而审观。 27(一)生灭随观智(二)坏随观智(三)怖畏现起智(四)过患随观智(五)厌离随观智(六)欲解脱智(七)审察随观智(八)行舍智(九)随顺智…种姓智…四道智/果。

叄、不生灭观

  (一)《增一阿含》的生灭无碍观

  大众系的空义,并不离开根本教去另起炉灶,是根据《杂阿含》中原有佛所说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发挥,推陈出新,而又很契合于如来本意的。这种引申发挥,《增一阿含》中到处可见到,如〈利养品〉云:「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法法相乱,法法自定。」28 这是对缘起因果法的生、灭、动、静,给予直觉的观察;意义深长,很值得注意。存在,是缘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灭动静,都是自他两面的。一面看,法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自己不会动乱起来;就是要静止,也是有他法给予力量的,故是相静相止。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动乱的,法法各住自性,静止在自位上,互相动乱不到的。 一面是自动自静,一面又是他动他静,最好举个例子来说。如三枝枪,交叉架立着,一面看,三枝枪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这枝枪还是这枝枪,那枝枪还是那枝枪,力量对消,各不相犯,还是各住本位各持自体的。因为从缘起法的相互关涉,与法法的相续保持自身的传统性,法尔是有这两面性的。动静如是,生灭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灭;但离开了他法因缘,却又不能生不能灭,故又是他生他灭。这不是诡辩,缘起法的面面观,确是如此。 有部说,法的自体有作用;经部说,用是缘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实无作用;现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综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各独立。这从缘起以显示诸法的各独与相待二性,是从直观中去体认事事物物的缘起网的自他无碍,动静无碍,生灭无碍,缘起大用宛然,而当体的实动实静实生实灭又了不可得;这是极其深刻的真理。  28《增壹阿含经》卷6〈利养品〉第7经(大正2,575c11-23):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犹如,拘翼!有毒药,复有害毒药。天帝释!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释!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释提桓因!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犹如,释提桓因!风坏大树,枝叶雕落;雷雹坏苗,华*菓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另参见印顺导师《空之探究》。

  (二)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一、各部派对缘起是否为「不生不灭」之看法

  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含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因此,这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 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的萨婆多部,是不承认的。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法因果,实无作用」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大众部说缘起是无为法,因为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他们说缘起常住,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29 关于这些,清辨的《般若灯论》,曾经说到。依中观者说,缘起不生不灭,是说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的,这缘起寂灭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觉缘起而成佛,在此;声闻的证入无为无生,也在此。这缘起的不生不灭,本是佛法的根本深义,三乘所共证的;但在佛教教义开展的过程中,成为大乘学者特别发挥的深义,形式上成为大乘的不共之学。

  二、缘起的不生不灭,三乘所共证

  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30),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然依释迦  29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54):「依佛法说:共相约遍通一切法说,而它即是一一法的,也可说为自性。究极的、遍一切一味的共相,即空相,空是法法如此而平等普遍的,不是可以局限为某一法的。佛弟子真能于一法而悟入此平等空性,即于一一法无不通达,因为是无二无别的。空性即一切法的实相,即一一法的究极真理,并非离别别的诸法而有共通遍在之一体的。无二无别而不碍此无限差别的,所以不妨说为色自性、声自性等。如世间的虚空,遍一切处,既于方器见方空,圆器见圆空,不离开方圆而别有虚空;而虚空无碍无别,也不即是方圆。依此以观共相,即知共相为不离自性,而不即是自性的。从世谛法相的立场去观察共相──共通的法则公式等,即是缘起,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不但不是意识概括的抽象产物,也不是隐蔽于诸法之后或超越于诸法之上的什么东西。」  30(1)《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14,541a12-23)。(2)《大智度论》卷22:「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17   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 不生不灭,《阿含经》是指涅槃无为而说的。31涅槃,决不是死了,也不是死了纔证得涅槃。涅槃,玄奘译为圆寂。梵语含有否定与消散的意味,又有安乐自在的意义。 佛所说的涅槃,是指那超脱了纷乱的、烦嚣的、束缚的一切,而到达安宁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这一解脱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觉的完成,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即解脱了愚痴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为本的解脱。涅槃又称为无为、无生(无住无灭)。因为佛称世俗的一切为有为,即惑业所感成的,动乱、相对、束缚的生灭,是他的根本性质;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别、束缚的有为生灭,在无可形容、无可名称中,即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然依此为正觉所觉的法界而说,无为又成为究竟的理性。

  三、声闻行者与菩萨行者对涅槃的看法

  涅槃,正觉的解脱,不问菩萨、声闻,是一致企图实现的目的。声闻行者达到了此一目的,即以为到达了究竟,「所作已办」,更没有可学可作的,称为「证入实际」。大乘行者到了不动地,也同样的体验此一境地,但名之为「无生法忍」,而认为还没究竟的。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盘了。佛告诉他说:「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32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 (大正25,222b-c) (3)《大智度论》卷22:「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法印)?答曰……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以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其实)无相即寂灭涅槃」。(大正25,223b)  31《杂阿含经》卷12(293经):「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盘。」(大正2,83c16-17)  3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6〈十地品〉(大正9,564b15-c14):「……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名为深行菩萨。……菩萨住是地,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灭,住大远离,如人梦中欲渡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渡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已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诸所忆想,不复现前。……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慧为作因缘,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善男子!汝虽得此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又善男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慧门。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18   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 关于这点,《智度论》卷七五说:「得无生忍、受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33依于此义,故卷五说:「无生忍是助佛道门」。34这可见大乘在正觉解脱的──自利立场,并不与声闻乘不同。不过一般声闻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为一切圆满了,不能更精进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经中多责斥他。大乘是依此声闻极果的正觉境界──涅槃,得无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进而开拓出普度众生的无尽的大悲愿行。

  (三)大乘深论有别于声闻常道

  一、大乘深论:三法印即一实相印

  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所以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灭自性不可得。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 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灭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必然的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由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 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揭发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示圣贤悟证的真相。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35……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  33《大智度论》卷75(大正25,590c11-13):「菩萨过声闻、辟支佛地,得无生法忍、授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  34《大智度论》卷5(大正25,97b25-c4):「如偈说: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亦不生灭非不生灭,亦非不生灭,非非不生灭。已得解脱,空、非空,是等悉舍,灭诸戏论,言语道断,深入佛法,心通无碍,不动不退,名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  35(1)《大智度论》卷22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大正25,223b3-12)。又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大正25,222b27-c6)。(2)《大智度论》卷15:「行者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此名入空智门。何以故?若一时生, 19   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起。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印。

  二、无常、无我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

  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如《杂阿含》(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 者何?此性自尔」。36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37常恒不变易法空, 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 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是 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缘起 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的本 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因此,无常所以无我, 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槃,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 释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证,如释尊在《小空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38《瑜伽论》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九○)。39这可见佛陀的深见所在,随顺众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续中说无常,在和合中说无我,这名为以俗说真。 释迦的本怀,不仅在乎相续与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从此事相的相续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无常性、无我性,所以说能证涅槃。可惜如来圣教不为一般声闻学者所知,专在事相上说因果生灭,说因缘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与深入本性空寂的无为无生相契合。彻底的说,不能即缘起而知空,不能即生灭而知不生灭;那么,无常、无我、涅槃,也都不成其为法印!

  (四)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一、三法印与三解脱门 余时中灭者,此心应常。何以故?此极少时中无灭故,若一时中无灭者,应终始无灭。」 (大正25,171b1-5)36《杂阿含经》卷9(232经)(大正2,56b22-29)。37《杂阿含经》卷11(273经)(大正2,72c12-15)。38《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大正1,737a4)。39《瑜伽师地论》卷90(大正30,812c28-a10)。 20   明白点说,三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觉自证的,都是究竟的法印。但为听闻某义而不悟的众生,于是更为解说,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中,也是初期重无常行,中期重空无我行,后期重无生行。

  1、诸行无常:依无愿解脱门得道 如「诸行无常」,除了事相的起灭相续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义,即无常与灭的含义是相通的。佛为弟子说无常,即说明一切法皆归于灭;终归无常,与终归于灭,终归于空,并无多大差别。依此无常深义,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闪电,剎那生灭不住,而无不归于一切法的平等寂灭。无常灭,如从波浪汹涌,看出他的消失,还归于平静寂灭,即意味那波平浪静的境界。波浪的归于平静,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他必归于平静,而且到底能实现平静。佛说无常灭,意在使人依此而悟入寂静,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40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生灭故,寂灭为乐」。41使人直从一切法的生而即灭中,证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灭的寂静。差别的归于统一,动乱的归于平静,生灭的归于寂灭。所以说:「一切皆归于如」。42这样,无常即究竟圆满的法印,专从此入,即依无愿解脱门得道。

  2、诸法无我:依空解脱门得道 然而,在厌离心切而拘泥于事相的,听了无常,不能深解,只能因生灭相续的无常相而起厌离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灭,这非更说无我不可──也有直为宣说无我的。由无我离执而证知诸法的空寂性,因之而得解脱。依《般若》及龙树所宗,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即是涅槃。《心经》「色即是空」的空,即解说为无生的涅槃。空是本性空;空亦不可得,即是无生。如《智论》说:「诸法性常空,心亦不着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卷一五)。43这是把空亦复空的毕竟空,与无生等量齐观的。如《解深密经》说:初时教说无常  40《法集要颂经》卷2(大正4,789a21-22)。41《大般涅槃经》卷3(大正1,204c23-24);《杂阿含经》卷34(956经)(大正2,244a6-7)。42(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5:「一切法趣如,是趣不过。何以故?如中无来无去故。」 (大正8,333b5-6) (2)《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大正14,542b8-16)  43《大智度论》卷15(大正25,172a3-4)。 21   令厌,中时教说「空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44也是以空及无生为同一意义的。如从此得证,即依空解脱门得道。

  3、涅槃寂静(不生不灭):依无相解脱门得道 然而,若着于空,即不契佛意,所以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45有所着,即不能体证无所着的涅槃──无生法忍。因之,经中也有以空为不了,而以不生不灭为究竟的。如从不生不灭而证入,即依无相解脱门得道。 空与不生,如《大方广宝箧经》说:「如生金与熟金」。46龙树也说:「未成就为空,已成为般若」。47又空着重于实践的意义,而无生多用于说明法性寂灭。然在中观的诸部论典中,处处都说空,空即不生,空即是八不缘起的中道。事实上,取着无生,还是一样的错误,所以《智论》解说无生,是无生无不生等五句都遣的。48空与无生,有何差别!

  二、揭开释迦《阿含》的真面目:空相应缘起

  总之,凡成为世谛流布,或以世俗的见解,依名取义,无常教会引来消极与厌离;空会招来邪见的拨无因果或偏于扫荡;无生会与外道的神我合流。如能藉此无常、无我、无生的教观,彻法性本空,那么三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实相了。依众生的悟解不同,所以有此三门差别,或别别说,或次第说,或具足说,都是即俗示真,使契于正觉的一味。从缘起生灭悟得缘起不生不灭,揭开释迦《阿含》的真面目。能于空相应缘起中,直探佛法深义而发挥之,即成为后代大乘教学的唯一特色。 44《解深密经》卷3(大正16,697a23-b11)。 45《中论》卷2〈观行品第13〉(大正30,18c16-17)。 46《大方广宝箧经》卷上(大正14,467a16-21)。 47《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19a11-12)。 48(1)《大智度论》卷5:「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亦不生灭非不生灭,亦非不生灭非非不生灭。已得解脱,空、非空,是等悉舍,灭诸戏论,言语道断,深入佛法,心通无碍,不动不退,名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大正25,97b27-c4)(2)《大智度论》卷27:「一切法,所谓有法、无法、亦有亦无法;空法、实法、非空非实法;所缘法、能缘法、非所缘非能缘法。复次,一切法,所谓有法、无法、亦有亦无法、非有非无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灭法、生灭法、非生非灭法;不生不灭法、非不生非不灭法、不生不灭亦非不生非不灭法、非不生非不灭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灭法。复次,一切法,所谓有法、无法、有无法、非有非无法,舍是四句法。空,不空,生灭,不生,不灭五句皆亦如是。」

  (五)缘起之综贯性印顺导师《中观今论》:

  一、声闻常道的缘起观

  声闻常道以缘起生灭为元首,大乘深义以无生真谛为第一,这多少是近于大乘的解说。如从《阿含》为佛法根原,以龙树中道去理解,那么缘起是处中说法,依此而明生灭,也依此而明不生灭;缘起为本的佛法,是综贯生灭与不生灭的。所以,这里再引经来说明。 《杂阿含》二九三经,以缘起与涅槃对论,而说都是甚深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49这说明在有为的缘起以外,还有更甚深难见的,即离一切戏论的涅槃寂灭──无为。 又《杂阿含》二九六经,说缘起与缘生。缘起即相依相缘而起的,原语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玄奘译作缘已生法。经文,以缘起与缘生对论,而论到内容,却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支,成为学派间的难题。 萨婆多部依缘起是主动,缘已生是被动的差别,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凡为缘能起的因说为缘起,从缘所生的果说为缘生。缘起、缘生,解说为能生,所生的因果。 大众部留意经中说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特点,所以说:各各因果的事实为缘生,这是个别的,生灭的。因果关系间的必然理性为缘起,是遍通的,不生灭的。

  二、龙树以缘起的空义综贯生灭与不生灭 今依龙树开示的《阿含》中道,应该说:缘起不但是说明现象事相的根本法则,也是说明涅槃实相的根本。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释迦以「缘起为元首」,缘起法可以说明缘生事相,同时也能从此悟入涅槃。依相依相缘的缘起法而看到世间现象界──生灭,缘起即与缘生相对,缘起即取得「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质。依缘起而看到出世的实相界──不生灭,缘起即与涅盘相对,而缘起即取得生灭的性质。《阿含》是以缘起为本而阐述此现象与实相的。 依《阿含》说:佛陀的正觉,即觉悟缘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缘起,即当体摄得(自性涅槃)空寂的缘起性;所以正觉的缘起,实为与缘生对论的。反之,如与涅槃对论,即偏就缘起生灭说,即摄得──因果生灭的缘起事相。缘起,相依相缘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灭,也即是不生灭。释尊直从此迷悟事理的中枢而建立圣教,极其善巧! 这样,声闻学者把缘起与缘生,缘起与涅槃,作为完全不同的意义去看,是终不会契证实义的。若能了解缘起的名为空相应缘起;大乘特别发挥空义,亦从此缘起而发挥。以缘起是空相应,所以解悟缘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灭;而缘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缘起而成立。三法印中的无常与涅槃,即可依无我──缘起性空而予以统一。 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缘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同时,因为缘起即空,所以能从此而通达实相。大乘所发挥的空相应缘起,究其实,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论题。缘起法的不生不灭,在《阿含经》中是深刻而含蓄的,特依《智度论》而略为解说。

  (六)前心与后心相续而善根增长圆成佛道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7a23-b7):世尊!菩萨前心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心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前心后心各各不俱,后心前心亦各不俱;世尊!若前心后心不俱者,菩萨诸善根云何得增长?须菩提!于意云何?如然灯时!为初焰烧炷,为后焰烧。世尊!非初焰烧,亦不离初焰;非后焰烧,亦不离后焰。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炷燃不?世尊!是炷实燃。须菩提!菩萨亦如是,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后心得。世尊!是因缘法甚深,菩萨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后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7b7-13):(1)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已灭,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2)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生,是灭相不?世尊!是灭相。(3)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灭相法当灭不?不也,世尊。(4须菩提!于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5)须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3、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71-p.173):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而有的,那末前灭后生,怎么能相续而善根增长,圆成佛道呢?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意义来说明,这才引起了这一段的问答。(1)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2)心生起了,就有灭相,(3)这灭相却是不灭的。(4)灭相是不灭的,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5)却不是常住的。这一段问答,不正是「非常、非灭」吗? 一般说诸行无常,但论到前灭后生间,总不免有中断的过失。…同时,怎能有前后呢?依《般若经》及龙树论意:「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50。「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破常颠倒,故说无常。……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51。所以,法相是非常非灭,也就是非常非无常的。观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常无常二边,契会中道的空性。 上文所引如灯烧炷的譬喻,经说是「缘起理趣极为甚深」52。甚深缘起是「非常非灭」的缘起,而在十八空中「非常非灭,本性尔故」53,表示了一切法的空性。非常非灭,也就是假名而没有自性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269b11-17)说:「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灭。……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触因缘(所)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诸  50《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0b28-c4):「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  51《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3a10-b7)。5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50(大正7,273b5-6)。5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1:「非常非坏,本性尔故。」(大正5,290c22-291c13) 25   法和合生,无自性」,《大般若经》「第二分」,作「但有假名,都无自性」54。假名是诸法和合生的,无自性就是空。可见般若的正观,是通达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二边)而空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般若波罗蜜远离生死,非常非灭故」。

  4、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3-p.734):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俱有的,怎么能前后的善根增长,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因缘义来说明。然后引起了这一段问答: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是灭相,生是剎那顷尽灭的。灭相法,却是不灭的。灭相是「不灭的」(*有的版本则作「决定当灭」),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住,却不是常住的。这一「生灭」说,与萨婆多部的三世实有说相合。「三世诸法,……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56。「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过去、未来、现在)名而体无别」57。有为法是实有自性的,灭入过去,只是与灭相相应,而不是没有了。所以虽有三世的差别,而法体实在是没有别异的。那不是「真如」那样吗?确乎是「真如」那样的,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却不是「真如」那样的常住。依萨婆多部,有自体而存在于时间中的,只能称为「恒」,不能说是常住的。《般若经》所说的生灭,与萨婆多部相合。

  5、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250):依说一切有者说:一一法自性恒住,不增不减,非生非灭;以因缘起用,所以说生说灭,说有说无。依龙树论说:空性是一切法的实性,也可名为(胜义)自性。空性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依因缘力,而说为生灭有无。这不是有些类似吗?当然这是根本不同的。一切有者的一一法自性,是自有而无限差别的;无限差别的自性,彼此间不能说有什么关系;法自性是这样的,又依法作用说变异,不免矛盾!龙树的缘起即空性,是超越数量的,超越数量的空性,不碍一切。空无自性,非别别的存在,所以可说依缘而不一不异,成立一切法。这是彻底相反的,然通过无自性空的缘起法,是三世一如的,如幻(这是譬喻)的三世一切  5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22(大正7,121c2-122a1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照明品第40〉(大正8,302b1-2)。《大智度论》卷62释云:「一切法中各各自相空故,言不生不灭。断、常是诸见本,诸见是诸结使本,诸结使是一切生死中苦本,是故言远离生死。」(大正25,497c13-16)  56《大毗婆沙论》卷76,大正27,395c-396a。57《大毗婆沙论》卷77,大正27,396b。 26   有者。

  6、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72-p.173):因果的形态很复杂,现在略说二种:一、前后的因果:如修学佛法,渐次增进到成佛,但现在造成佛的因,而佛果要到很长久的未来才能实现。等到果实现时,因又早已过去了。这前后遥隔,怎能构成因果关系呢?《智论》卷五四说:「初发意回向与佛心作因缘,而初发意回向时未有佛心,佛心中无初回向心,虽无而能作因缘」。或者以为因果二者非同时现在不能成为因果,回向心与佛心,前后既远远的相隔,如何能成为因果?龙树约二义来解答:(一)、约第一义谛说:现在心,未来心,皆无自性,心虽有现在未来等的缘起相而性自本空,在毕竟空寂中,心心无碍,无有差别。以此,现象虽前后各别,而实无碍于因果的成立。(二)、约世俗谛说:如《智论》卷七五说:「初心不至后心,后心不在初心,云何增益善根成无上道」?「佛以现事譬喻答:如灯炷,非独初焰燋,亦不离初焰;非独后焰燋,亦不离后焰,而灯炷燋」。此中佛答修行为因,得成佛果,引灯炷作喻:灯炷之燋,非第一念发光时燋,亦非第二、第三……念发光时燋,而结果灯炷确是燋了。由此,炷之燋,不即是第一、第二、第三……念时燋,亦不离第一、第二、第三等念时燋。修行证果亦然,依前后因缘展转增长,自可渐成佛果。一切前后间的关系,皆是不即此也不离此的;念念心剎那灭,而念念的功用力势不失。此虽有类似唯识的熏习,然不许如唯识所说的种子各自存立,而是展转增长前后相待的业用不失。这样,依佛法讲因果,是前后势用展转增盛的,不可以现在的一点小善小恶而忽之,因为它积渐以久,势用会强大起来而自得其果的。(二、和合的因果……(略)。)

  7、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99):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如《大智度论》说:「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是无实而不碍有的;说一切法空,一切法如幻、化,是说明的观点不同,而不是内容的各别对立。这想到了上面曾经说到过的:《般若经》说十八空(或十六空、二十空),而每一种空,都是「非常非坏[灭],何以故?本性尔故」。从非常非坏,知一切是空的,是本性如此,不是灭色而说空的。这与论菩提心的因果相续,非常而不灭,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超越情见的实义中,一切无二无别、无名无相,是众生所不 27   能理解的。众生处处取着,依名著相,形成无休止的生死苦迫,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见,所以说空、无所有以表示实义。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为了解开众生的迷着,所以又说如幻、化等。方便的说:如幻的就是空──本性空,本性空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

  (七)一切法念念生灭无常而却能功德熏心

  1、《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0b28-c4):

  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

  2、《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3a10-b7):

  问曰:若言神常应是邪见,何以故?神性无故。若言世间常,亦应是邪见,何以故?世间实皆无常,颠倒故言有常。若言神无常,亦应是邪见,何以故?神性无故,不应言无常。若言世间无常,不应是邪见,何以故?一切有为法性,实皆无常。答曰: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是故可知非实是无常。问曰:佛处处说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令人得道,云何言无常堕邪见?答曰: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如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鬪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若一切法念念生灭无常,佛云何言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无常性。问曰:若无常不实,佛何以说无常?答曰: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佛破常颠倒故说无常;以人不知不信后世故,说心去后世,上生天上,罪福业因缘,百千万劫不失。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悉檀。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佛亦处处说诸法空,诸法空中亦无无常。以是故说世间无常是邪见,是故名为法空。 28

  (八)依生灭智慧故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

  1、《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62a):

  问曰:是一事,何以故名为顶?名为位?名为不生?答曰: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所有法,名为顶;住是顶,上直趣佛道,不复畏堕。譬如声闻法中暖、忍中间,名为顶法。问曰:若得顶不堕,今云何言顶堕?答曰:垂近应得而失者,名为堕;得顶者,智慧安隐,则不畏堕;譬如上山,既得到顶,则不畏堕;未到之间,倾危畏堕。顶增长坚固,名为菩萨位。入是位中,一切结使,一切魔民,不能动摇。亦名无生法忍,所以者何?异于生故;爱等结使,杂诸善法,名为生。复次,无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生;有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熟。是人能信受诸佛实相智慧,故名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则烂坏。复次,依止生灭智慧故得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是名无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为忍。复次,位者,拔一切无常等诸观法故,名为位;若不如是,是为顺道法爱生。

  2、《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a-c):

  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佛说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断,皆在一谛中。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无生忍者,佛〈后品〉中自说:乃至作佛,常不生恶心,58是故名无生忍。 论者言:得是忍,观一切法毕竟空,断缘心心数不生,是名无生忍。 又复言:能过声闻、辟支佛智慧,名无生忍。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灭,心厌、离欲得解脱。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萨以慧眼求生灭实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59中说。但以肉眼麁心,见有无常生灭;凡夫人于诸法中着常见,是所着法还归无常,众生得忧悲苦恼。是故佛说:欲离忧苦,莫观常相!是「无常」破  5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六喻品第77〉(大正8,390c23-27)等。59《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0b19-c6),卷15(大正25,170b29-c17)等。 常颠倒故,不为着无常故说,是故菩萨舍生灭观,入不生不灭中。 问曰:若入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复是常,云何得离常颠倒?答曰:如无常有二种:一者、破常颠到,不着无常;二者、着无常生戏论。无生忍亦如是:一者、虽破生灭,不着无生无灭故,不堕常颠倒。二者、着不生灭故,堕常颠倒。 真无生者,灭诸观、语言道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从本已来常自无生,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得是无生无灭、毕竟清净,无常观尚不取,何况生灭!如是等相,名无生法忍。得是无生忍故,即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种种因缘度一切众生,如好果树,多所饶益

肆、结语

  1、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60-p.61):

  在义理方面,也有次第开展的情形。如说解脱,或说「心(于诸漏得)解脱」;或说「离贪故心得解脱,离无明故慧得解脱」;或说「贪心无欲解脱,恚痴心无欲解脱」;或说「于欲漏、有漏、无明漏得解脱」;或约「三明」、「六通」说得解脱。如缘起,或但说「一切从因生法(集法),是灭法」;或约集灭二方面详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等)。而详说的,有「五支说」、「九支说」、「十支说」、「十二支说」等。这是由含浑而到明显,由疏略而到精密的开展次第(在说法时,也有「由博返约」的部分),不能看作实质的变化。佛陀在世四五年,从初转*轮到涅槃,自身也应有「由浑而划,由略而详」的情形。或适应弟子根性而作不同的说示;或由弟子自己的理会而传达出来:佛陀的佛法,是有多样性或差异性的。如研究原始或根本佛教,忽略这一事实,专从简略方面去探求(简略含浑,是便利学者自由发挥自己意见的);满眼看来,不是后起的,就是变化了,甚至说错了。这等于把佛陀的说法,看作一次完成,以后只是重复的说明。这对于佛陀四五年的长期教化,佛教的原始结集,是不切实际,而不免引起副作用的! 3

  2、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p.19-p.21):

  初期大乘的《大般若经》,与文殊相关的多数教典,是「以真如为定量」,「皆依胜义」的。不分别、了解、观察缘起,而直观一切,法的但名无实,而修证一切法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明确的说:「深奥处者,空是其义,……(真)如、法性[界]、实际、涅槃,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空(性、真)如等种种名字,无非涅槃的异名。涅槃最甚深,本是「佛法」所说的,但「皆依胜义」──无蕴、处、界,无善无恶,无凡无圣,无修无证,一切法空的深义,一般人是容易误解的,所以《般若经》说:「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如化」。说一切法如幻化,涅槃也如幻化,如幻如化(依龙树论)是譬喻空的。这是《般若经》的深义,是久学者所能信解修证的。又说「为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那就近于「佛法」说缘起如化,涅槃不如化了。《般若经》的深义,是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西元二、三世纪间,代表「初期大乘」的龙树论,依《般若经》的一切法空与但名无实,会通了「佛法」的缘起中道,而说「因缘所生[缘起]法,我说即是空(性),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并且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回归于「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佛法」的立场。由于缘起而有,是如幻如化都无自性的,所以缘起即空。而「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正由于一切法空,所以依缘起而成立一切。《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空寂与缘起的统一(大乘是世间即涅槃的),龙树成立了「中观」的「性空唯名论」,可说通于「佛法」而又彰显「为久学者说」的甚深义。

  3、舍身求半偈

  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有称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略称雪童。据北本《涅盘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剎,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正12,450a)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喜,要求罗剎告知后半偈;然罗剎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之:「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正12,451a)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剎。其时,罗剎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释尊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

  4、《大毗婆沙论》卷66(大正27,342b):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我实知见有三种人,于诸有情多有所作,其恩难报, 31   假使尽形以诸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缘而供养之,亦不能报。云何为三?一者,有人为他说法,令舍家法趣于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 戒。 二者,有人为他说法,令知集法皆是灭法,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 三者,有人为他说法,令尽诸漏证得无漏心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能通达生已尽等 具足而住。」

  5、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50-p.352):

  空与无,在中国文中也许有点类似,但梵文是不同的。无是没有;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自性不可得,无自性的。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设有──假名有,空是不碍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缘生的;因缘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无性空的。缘起观,无性观,空观,假名观,是同一的不同观察,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依此观察:世俗假施设的一切,是这样的有了,无了,生了,灭了,前后延续,展转相关,成为现实的一切。透过无性空而深观一切法的底里时,知道这是无性的假有;有无、生灭,并没有真实的有无、生灭。尽管万化的生生灭灭,生灭不息,而以空无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灭,而实是不生灭的。一切法本来是这样的不生不灭,是如如不动的常住。这不是离生灭而别说不生灭,是直指生灭的当体──本性,就是不生灭的。因此,世相尽管是这样的生灭不息,动乱不已,而其实是常自寂静相的。动乱的当体是寂静,也不是离动乱的一切而别说寂静的。这样,依缘起法,作寻求自性的胜义观时,就逐渐揭开了一切法的本性,如经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