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三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

  说是应该一门深入,但是哪一个门做为第一个最恰当?智者大师谦卑说:我是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凡夫,我哪有智慧去判断三世诸佛哪一尊最适合我呢,佛的功德太微妙了、太不可思议了,我没有办法判断阿弥陀佛本愿比较好、或者释迦牟尼佛本愿比较好,我没有办法判断。那怎么办呢?【专用佛语】,身为一个弟子,我只有尊重师长的教诲,依止圣言量,遵从师长的教诲,所以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依止人的教诲。那释迦牟尼佛到底有哪些教诲呢?我们再往下看,看第二段引证:

  【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我们今天打开大藏经,把释迦牟尼佛一代说法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日本的学者研究,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在藏经当中,有一百一十几部经,讲到阿弥陀佛的法门,这个比例太高了。这以下讲出例子,比如说《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经》,它的修行也是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往生论》,它修五念法门──礼拜、赞叹、观察、咒愿、回向,它的所缘境也是西方的阿弥陀佛:所以说数十余部乃至一百一十部的经论,都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然后往生西方。这个地方依止圣言量来加以说明。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作一个比较重大判断的时候,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分别心。

  我们要知道这个分别心是怎么来的,说是根、尘、识,我们的分别心是六根、六尘碰撞以后,产生一个生灭的心识。所以我们的心识是受着环境的影响,因为分别心识的产生是根尘的碰撞才产生的,所以你的判断力,一定是依止当前的环境影响;所以我们重大的抉择,一定是依止圣言量的。

  高雄南部有一个道场,提倡大家念南无毗卢遮那佛,这个就是自作主张了,因为你看所有的经论、历代的祖师,没有人提倡这个法。就是我们的修行,【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一定要有佛陀、祖师尊贵的传承。就是说,有很多的祖师弘传净土法门,从这个地方,我们只要好好的遵从历代祖师所走过的路就可以了。那这个地方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明以阿弥陀佛的法门当作主修的第一个理由。

  我们再看第二个。前面是依止人,依止圣言量;这以下依止法,

  我们也可以依止法义的抉择,来说明以阿弥陀佛为所缘境是最恰当的。这当中有三个理由,我们先看第一个理由: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就是说我们生死凡夫,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祈求诸佛本愿的加持,离开了诸佛本愿的加持,实在是障碍重重。那到底要以哪一尊佛的本愿来当作第一个所缘境呢?阿弥陀佛的本愿特别的殊胜,特别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所谓的临终接引,就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十念必生愿。我们看到其他诸佛的国土,你要到他的国土去,都是要靠你自己的力量解脱三界的业力,才能够到达的;没有哪一尊佛说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你去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他有临终来到三界接引的愿力,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是内忧外患,而有阿弥陀佛的开示慰导,这是第一个理由,他有临终的接引。

  再看第二个理由: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前面是约着临终的接引,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这样子的成功率比较高;第二个是约着现生的安乐。

  就是说,身为阿弥陀佛,他的特色,就是他有八万四千相,相当中有八万四千微妙的好,而且每一个好当中,有种种的光明,来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出自于阿弥陀佛的第三十三愿──光明的摄受愿,就是你忆念他的名号,阿弥陀佛就以光明来照摄我们,使令我们身心调柔,业障消除。我们讲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

  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大陆江苏省有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以前是做荤的,所以造了很多的杀业,后来改做素食。做了素食以后,他一方面做素食,一方面只要哪一个地方有打佛七,他就去参加。他要做早餐、午餐,午餐做完以后,晚上没有事就到大殿去随喜念几枝香,只要大陆各地有地方念佛,他就会去参加。几年下来以后,他的大儿子生了病,往生之前经常做恶梦,晚上睡觉的时候,手又抓、脚又踢的,非常不安宁。有一天大儿子醒过来,就跟他父亲说:这段时间我在睡觉的时候,经常有人干扰我,非常痛苦。昨天晚上那个干扰我的人出现了,他跟我说:我前生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今生要往生的时候就会有这些痛苦。我问他说:那应该怎么办呢?对方告诉我说:你父亲身上有很多阿弥陀佛光明的功德,只要你父亲答应你,把光明分一部分给你,你就能够把这个罪过消除掉。这个时候做儿子的就非常高兴,有希望了,第二天早上就问他父亲说:父亲啊!你可不可以把你阿弥陀佛光明的功德,分一部分给我?他父亲说:我平常很少念佛,怎么分一部分给你?他儿子说:没有关系啦,你只要答应就好。(呵──)他父亲就说:好啊,可以啊,我就把我阿弥陀佛的光明分一部分给你。诶,他讲完以后,从此以后睡觉就没有再出现事情。

  这个作者在最后就讲一个评论:这个厨师还没有真正的念佛,也可以说信愿还不具足,他只是护持别人打佛七,工作做完了,晚上闲着也闲着,看到别人念佛,就顺便进去念几句,也没有真心的念佛,但是你看他的身心就累积了很多光明的功德。这个作者说:如果他真心的念佛,那还得了!所以,为什么一个法门会让这么多人来赞叹,这个地方有它的深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它有很多本愿的加持:第一个,我们讲临终的接引,你的心跟经常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临终弥陀现前的力量;第二个,光明的摄受,你每天跟佛号这样在一起,你肉眼上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是事实上你的身体就出现一种弥陀的光明,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光明,就是消除罪障的一种征兆。所以阿弥陀佛的圣号,第二个他的光明特别殊胜,这是他第三十三愿所成就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理由: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这个是讲十方诸佛的称叹。说为什么我们今天一门深入,一定要以阿弥陀佛为第一个门呢?因为我们看《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讲到,只要释迦佛在赞叹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讲到最后都有十方诸佛的现前,来证明只要念佛的众生,一定可以成就弥陀本愿的摄受,而使令业障消除,乃至于往生净土。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一个法门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表示这个法门的普遍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就是我们从法义的抉择,我们选择阿弥陀佛当我们第一个感应的理由。

  好,我们看总结:

  【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个结论:阿弥陀佛的一个特色,他的本愿加持力,对这种极恶众生,偏有因缘,这个地方很重要,阿弥陀佛对我们这些所谓的弱势团体、对我这种障深慧浅的众生,他的本愿对我们有太大的加持力。如果你今天是一个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实你选择一门深入,你不一定要选择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业障凡夫,阿弥陀佛的本愿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第一个,光明的摄受,现生消除罪障;第二个在我们临终的时候、颠倒的时候、内忧外患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二个理由都太重要了,所以说他有这个愿力,对我们来说就有特殊的因缘。在其他的诸佛当中,很少有佛陀有这样特殊的加持,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切的经论及历代的祖师当中,乃至十方诸佛在教诫他自己的弟子,都是殷勤叮咛以阿弥陀佛当做第一个本尊相应的理由。

  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众生忆念每一尊佛,跟每一尊产生感应以后,这一尊佛对我的加持力,就决定于这尊佛的本愿。我们可以从平常的生活来理解,比如说我们依止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他发的愿是喜欢广结善缘、修习福报,他的愿力是这样子,你跟他在一起,你肯定很快能够成就福报,因为他的本愿就是这种力量;另外一个善知识,他的本愿是专门弘扬佛法、开启智慧,你跟这个善知识在一起,你肯定很快增长智慧:也就是说,每一尊佛他本愿的功德是不同的,所以你跟每一尊佛接触的时候,他对你产生的加持力、救拔力,就会有所不同,是这样子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摩伽陀国有一个国王叫做频婆娑罗王,这个频婆娑罗王有一个大臣,晚年才生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就从地上涌出一只金色的象,所以大家就把这个小孩子称为象护。这只象平常的排泄物都是黄金,因为它每天排泄的关系,所以他们的黄金就不断的增加。长大以后,这个象护就骑着这只象到处的游玩。有一天在整个王宫的宴会当中,阿阇世王就跟这些大臣的儿子玩在一起,大人跟大人玩、小孩跟小孩玩。这个阿阇世王就说我们家有很多很多的珍宝,别人也说他有什么珍宝,等到象护的时候说:我们家有一只金色的象,每天都能够出现很多的黄金。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就生起了贪心,他内心就发愿:等到有一天我做国王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这只象夺过来。

  后来阿阇世王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关起来,让他活活的饿死,杀了他父亲以后,就自己做国王,他回忆他过去的誓愿,就请象护来到王宫参加宴会。这个时候,象护的父亲就跟象护说:阿阇世王是一个坏人,你去参加他的宴会一定是不吉祥的。象护说:没关系,我跟他以前是好朋友,没问题的。所以象护就坐着象去参加这个宴会。但是参加完了以后,阿阇世王就说:象护啊!你一个人回去就好了,这只象就留在这个地方。象护没有办法,就一个人回去了。但是这个象护得到这只象是福德所招感的,不是他人能强夺的,所以他回到家以后,这只象就从王宫的地下沉没,回到自己的家里,因为这样子就得罪了阿阇世王,所以他父亲说:你现在的生命有危险,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出家(哈哈)。古时候要是犯到死罪,能远离死罪唯一的方法就是出家;所以象护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勉强出家了,出家以后,后来就证得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一个比丘托钵的时候,旁边跟着一只象,那威仪不好,后来释迦牟尼佛教导说:你应该对只象说:汝出去!汝出去!汝出去!念三次。后来这只象就离开了。弟子们就问佛陀说:象护为什么一出生就有象来保护他?乃至于后来能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成就阿罗汉?

  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经商圆满以后,得到很多财宝。这一天在回家的过程,经过一间寺庙,有法师在讲经,他偶然到里面去听经,听了以后起欢喜心。他离开的时候到大殿去拜佛,礼谢三宝,这时候他发现在本尊迦叶佛的旁边,有一尊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所有贤劫千佛来到人世间,都是先生到兜率天,然后乘六牙白象而降生。但是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的象,有一点剥落了,所以他就出钱把这只象作一个修整,顺便把象上面的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也作修整,再安上黄金。这个时候跟释迦牟尼佛结缘、跟释迦牟尼佛乘的六牙白象结缘,所以生生世世招感象的出现,乃至于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跟他出家做他的弟子,最后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得度。

  就是说,这个法界有三世诸佛,每一尊佛都代表一种加持力,而这个加持力的来源是他的本愿。你看,释迦牟尼佛刚好有本愿来到娑婆世界,而象护又刚好跟释迦牟尼佛结缘,刚好机感相应,就得度了,所以一切法因缘生。当然因缘是你决定的,因缘是由你的心来引导的,你今天跟阿弥陀佛的圣号不断的结缘,一次又一次的忆念他,这尊阿弥陀佛就对你产生四十八种力量──四十八愿,包括现生光明的照摄、也包括临终的接引,乃至包括他很多很多的功德。而在整个三世诸佛的本愿当中,对我们末法极恶的众生来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对我们是最有效率的,这个就是为什么刚开始我们以阿弥陀佛为本尊的理由,因为他的本愿殊胜。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