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净土十疑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甲八、十念得生疑’。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的法门当中,它修学的一个特色与不共其它法门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佛力加被的法门,要是按照一般的说法,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在一个本尊相应的修学过程当中,它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所以古德常说:‘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也就是净土的整个修学当中,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的目标就是使令你这个明了的心,跟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功德,心跟功德这二个能够感应在一起,这就是净土宗的成功。

  讲到感应道交,早期净土宗的传承当中,有二种不同的方法:第一个是慧远大师的方法,第二个是善导大师的方法。我们先说明慧远大师的方法。

  隋朝的慧远大师对于感应道交,他的方法是观想念佛,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当做所缘境,而观想念佛最终的目标是成就念佛三昧,所以慧远大师认为:我们凡夫的心跟弥陀的功德要感应道交,你必须要成就一种定心,禅定心,所以慧远大师感应道交的思想,是定心感应的方法,你必须在明了寂静的心中,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个是慧远大师提倡的法门。在那个时候,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也很多人成功。

  到了唐朝的善导大师,他提出散心感应的看法,他认为:感应道交,其实观想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以持名念佛,为最好感应的方法。他的理由是:观想法门,境细心粗,观难成就。说是所观境太过微细,你去观想阿弥陀佛的白毫光、整个相好,这个境太微细了,而我们能观的心太过躁动,所以这个观想很难成就。所以善导大师认为:你就专心的听你心中佛号的声音,这个是来得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整个所观境当中,善导大师提出的是‘持名’,而他的目标是散心感应。他认为跟弥陀感应道交,不必然是定心,散乱心也可以。但是善导大师提出一个原则说:你必须要一心归命。

  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凡夫的心跟弥陀的感应道交,重点不是在你是不是得到禅定,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你对阿弥陀佛的那个强烈归依的心,这个才是重点。善导大师提出了散心的感应,提出了持名念佛,使令念佛法门所被的根机更加广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从唐朝以后,大家所采取的念佛法门,都是以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以散心感应的方法,来当做修学的宗旨。

  到了宋朝以后,因为禅宗很多的大德转到净土,所以提倡禅净双修;特别到了明末的时候,禅净双修到了颠峰的时代。但是你看看禅净双修的内涵,也没有离开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没有离开善导大师一心归命的内涵。善导大师提出了‘散心的感应’,但是有一个最低的标准,他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主题──‘十念得生’。他说:你要在散乱心跟弥陀感应,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具足十念的相续。这个法门是来自于弥陀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善导大师等于是把第十八愿的思想,广泛的提出来,而整个净土宗的思想,就得到一个定位,就是往生的最低标准,就在临终的十念。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想,也是有很多人产生质疑,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

  二甲八、十念得生疑

  乙一、征问‘十念得生疑’

  这个‘十念’,是指临终的十念,这个地方是说,只要临终的十念,必定能够得生;只要临终十念,必定能够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人提出了疑问。我们先看疑问的内涵:

  【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个人提出质疑说:我们念佛人,我们不是圣人开始念佛,我们是凡夫的时候开始念佛。凡夫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过去无始劫已来,已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凡夫跟圣人的内心最大的问题,就是凡夫心中有罪业。这个罪业不只是前生造罪,即使在今生的一期生命当中,在我们还没有遇到佛法的善知识之前,我们也造了很多身口意的罪业,所以我们观察我们的内心世界,是罪业深重。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

  刚开始的起点,不是在一张白纸的时候去念佛,而是在一种罪业深重的因缘当中开始念佛,这样子怎么说在临终的时候,只有十念的佛号就能够成就往生呢?

  这个地方,十念我解释一下。历代祖师在解释十念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解释,就是说这个十念指的不是一个数目,十念是一种概念,是比喻短暂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造的罪业是这么长的时间,无始已来在心中已经熏习了很多的罪业,怎么说在临终的时候,这么短暂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超出了三界的轮回?从因果的道理来说,这怎么会通呢?我们只要稍微学习过唯识,大家都有个概念:我们阿赖耶识有很多善业的种子、也有很多罪业的种子,临终的时候,到底是哪一个业先得果报呢?学唯识的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强者先牵,按照次第,一定是业力强大的种子先表现出来。我们一般说:无始劫造的罪业应该是强者,你临终的十念应该是弱者。就从一个强弱的角度,而产生质疑。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总标念一遍:

  乙二、释疑

  【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先作一个总标说:我们总是认为我造罪业的时间特别长,你看我过去生有很多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造很多罪业,这个业是特别的长,所以应该是重;我今生的念佛,是在临终的时候,具足了十念的相续,时间特别短,所以这个业是轻:智者大师认为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他认为所谓的重业、轻业,不在造业的时间,我们应该从缘起的道理,从三个角度来加以比较,才能够决定这个业的轻重,才能决定招感的决定性、不决定性,重点不在你造业时间长短,从三个方面来决定。哪三个方面呢?一者在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能造的心有差别,那个心有差别;二者在缘,你所造的境缘,你是在什么境缘造作,这个缘也有差别,这也是一个判定的因素;三者在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是决定的、还是犹豫不决的,这个地方也是决定轻重的一个差别。就是说,我们从时间上判定业的轻重,这是错误的概念,应该从能造的心、所造的境,跟你造业的时候决定不决定来判断。这个地方,是先把业力的轻重判定的方式作一个总标,以下我们就各别解释。

  首先我们看约着心: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闇顿灭。岂以久来之闇,不肯灭耶?】

  我们先看看我们造罪的时候的心态是怎么回事。一个众生他会造罪,那个能造罪的心是怎么有的呢?是从虚妄的颠倒生,这个重点在虚妄这二个字。为什么一个人好端端的会去造业呢?他就是有一个虚妄的妄想生起。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呢?简单的讲,我们身为一个果报,我们有六根──眼睛、鼻子、嘴巴等等,这个六根感受的功能,跟六尘相碰撞的时候,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一个心识出来。这个心识大部分来说,都是盲目的、情绪的念头。

  比如说现在我要去骂一个人,这个骂一个人是一个能造罪业的心,就算我还没有产生行动!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个人,或者耳朵听到某一种声音,你根境没有碰撞,你是不可能产生念头的。那么你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态是怎么一回事?第一个,它是直觉性的,他绝对是没有透过智慧观察的;第二个,它是盲目的;第三个,它是生灭的,最重的是它是生灭的,它是随境生灭的。你如果把这个所缘境拿掉了,你当初是缘某一个声音生起这个念头,直到你把这个声音在心中拿掉,这个心念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常常说生灭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刹那生灭的。所以我们简单的讲,虚妄心就是‘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也不知道怎么来的,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算是在造作的过程当中,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

  所以你要知道,我们每一个造罪的念头,虽然有很多的差异相──有的是贪烦恼、有的是嗔烦恼、有的是高慢心,但是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它是虚妄的,是盲目的、情绪的。我们看看念佛是什么心态?念佛的人他的心,你为什么会念佛呢?你能念的心是怎么回事呢?是从一个佛法善知识的开导,你听闻了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以后,你经过你如理的思惟,而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所有修行念佛的人,他念佛的心,都是透过智慧的判断才产生念佛的。所以你看,你造罪的时候是盲目的,那个心是一种虚妄性;而你念佛的心,是透过智慧,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实的、永恒的。所以说,一虚一实,岂得相比?你造罪的时候是虚妄心,你念佛的时候是透过观察真理而产生的一种念佛的心,一个是随顺于情绪,一个是随顺于真理,这二种是有虚实的差别。

  这以下我们讲出一个譬喻,说是一个万年的暗室,这暗室是比喻我们无始劫的妄想,这个日光指的是我们对三宝功德真实的归依,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观照力现前的时候,我们的情绪马上消失掉,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不可能说因为它时间长、已经很久了,不管它多久,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的,所以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这个地方,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修行人的心态有二种:一种是真实的心,一种是虚妄的心。

  比如说我现在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是情绪化的,这个念头你只要不管它,它自然会消失掉。你看我们每一次发完脾气以后,每一次都后悔。为什么?一个人会后悔,表示你那个心消失了,所以你才会后悔;如果你那个心还在,你怎么会后悔呢?所以你看只要是恶念的心,都是突然间来、突然间消失,来得快、去得也快,都是那种很情绪化的、很躁动的心。但是我们每一次修行的心都是很平静的,我要广度一切众生,这个念头它是从智慧而生的。诸位还记得吗?诸位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也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一个恒久的心。你受完戒以后,你当初缘三宝的境而发心,你回来以后这个心还在,它是一种持久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它随顺于道理,它是一种真实的心。所以我们要知道,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问题是在于它是一种真实的心,还是虚妄的心,这个本质上是不同的。

  《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公案: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居士叫做马子云。这个马子云从小就当兵,他不断的建立功劳,就做到上尉军官,他这个人平常也是念佛的。有一次唐玄宗的北京政府,因为当时的地方有判乱,所以唐玄宗派兵去讨伐,讨伐判乱须要很多粮草的供应,就要地方军队的粮草提供到北京来,而马子云就负责督送粮草到北京。他带领很多的船,载着很多很多的米要运到北京去;但是在中途的时候,不小心船就沉没了,整个米都掉到海里面,当然就延误了军机。这个在古时候的法律是要判死罪的,所以当初负责运送粮草的人,包括主官马子云,还有旁边所有押送的军人,全部都被关起来,当然这个结果就是一个死罪。

  马子云这个时候万念俱灰,他知道死亡将至,就万缘放下,在监狱专心的念佛。他这一念念了五年,很奇怪,这个军法官因为忙碌的关系,忘了审判这个案子,当时要是一审判,那当然是死罪了,但是就是有很多的因缘,结果把这个案子给忘掉了。后来换了一个新的军法官,就把这个案子重新的审理,发现这个过错不是人为的疏失,而是天灾所造成,当初的马子云是没有过失的,就把他放出来了。放出来以后,马子云不想在世俗生活,于是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又修了几年,得到了宿命通,他跟他的同参道友说:其实我应该在押送粮草的那个时候寿命就结束了,应该要死亡,我后面的生命是因为念佛的关系,把这个业转过来。我再过几天就要往生了,希望那个时候大家来跟我助念。到那天的时候,他的同参道友为他助念,他就端坐在那个地方念佛,就讲一声‘佛来接引我了’,果然就安然的坐化。

  我们现在可以探讨一个问题,马子云遇到死罪这个灾难之前,他也念佛,但是那个时候念得不相应;为什么他一定要遇到死罪的时候,他到监狱才真实的念佛,把这个业转过来,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乃至到临终的时候招感佛陀的接引?我们可以这样讲:他刚开始在家念佛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念佛,因为你一个人念佛那是要真实的心,那是缘菩提心、缘圣道的心而生起的;他那个时候是遇到了逆境,这个时候对世俗的因缘,那个攀缘心开始得到收敛,这个时候心中才真实的看到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所以你看我们出家人,只要你一出家,你发了道心以后,你的业就改变了,算命先生怎么算你的命都不准。因为你以前的心是虚妄心,你以前的心是怎么样呢?心随妄转,你的根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情绪,这个情绪就是你的心,它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缘无上菩提的功德,生起一个出世的道心,这种心是不可破坏的。所以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一种出世圣道的心,那是真实的心;我们过去造业的时候,是在当下的所缘境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这个是虚妄的心。所以说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是第一个理由。

  我们看第二个理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