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三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净土十疑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页,甲三、偏念一佛疑

  佛陀在《法华经》讲到一个偈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释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的光明,观察我们三界流转的相貌,他说:在三界流转的众生,就好像是一个人住在一间起火燃烧的房子一样。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及修行上的障碍。所以,基于离开痛苦、障碍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凡位菩萨,在修习成佛的过程当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离开三界,把出离三界火宅当做第一个目标。

  谈到离开三界,我们修行的方法有二种的差别:第一个是圣道法门,第二个是净土法门。这二个法门最大的差别,就是难跟易的差别。如果我们今天选择圣道法门,它的修学重点在于断惑证真,你要断除无始的烦恼跟罪业,你要证得二空的真如之理,那这个过程,肯定是内忧外患,障碍重重。所以我们看历代的祖师,甚至于三世诸佛在经论上的开导,基本上并不鼓励我们走这个高风险的方式,因为成功率太小了,那这障碍也特别的多。

  第二个法门,就是我们说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修学的宗要在于感应道交,就是我们凡夫一念归依的心情,跟三世诸佛本愿的功德,二个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这种感应道交的修学方法,相对于前面的圣道门,可以说来得更加的容易、更加的顺利。所以,不管是佛陀、不管是历代祖师,对这个法门是鼓励而赞叹有加。关于圣道门跟净土门、自力跟佛力之间的差别,我们在前面的二个疑问当中,都已经完全解释过了。

  当我们觉得离开三界火宅,是我生命的第一个目标,这当中我要选择净土法门这种成功率比较高的修学方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净土的念佛,到底我是应该专心的念一尊佛,还是广泛的念许多佛?哪一个效果最大?这是我们今天的题目──偏念一佛疑。就是说我现在知道在三界流转,这个地方的障碍太多了,那我要到净土去,我应该念佛,那我要怎么念佛比较适当呢?是应该念一尊佛,还是要广泛的念许多佛?这当中的疑惑就是这个意思。回答当中有二段:第一第三卷段是约着能念的心,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如果你广泛的念许多许多的佛,你今天念普光佛、明天专心的念普明佛、后天专心的念药师佛,你每一天都换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很难产生感应的力量。所以,从能念的心,你应该修‘一相三昧’,你今天念这个佛、你明天还是念这个佛、后天还是念这个佛,你的成功率会比较高,这个是约着能念的心来说明。好,以下我们约着所念的佛,来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差异。

  这当中我们分成二小段:第一小段先发明正义,第二段再引经证明。先看第一小段: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这个地方是约着所念的佛来分别,到底念一尊佛比较好,还是念多佛比较好?

  这个地方是说,你刚开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比如说你念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刚开始是得到一尊佛本愿的加持,其他的佛当然没有加持力;但是最后的结果,当你能够成就三昧以后,你可以同时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就是说你刚开始只是念阿弥陀佛,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真正得到佛的根源时,是一切佛加持。为什么呢?我刚开始是念一尊佛,为什么到最后会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它的理由是──【以同一佛法性故】。每一尊佛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愿,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愿,但是他们的根源是同一个真如法性的,所以刚开始你有一个门进去,不管你哪一个门进去,到最后的根源是一样的,就是因为三世诸佛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体性、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你刚开始是念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单一本愿的加持,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那刚开始你是生于一个净土,但是当你到西方净土以后,你同时也可以到达一切净土。就是你刚开始是专一的成就一个功德,但是成就一个功德以后,其他的功德也同时具足。这个道理,有没有经典根据呢?以下就引经来证明这样的思想,我们看论文: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这以下,论主就引用《华严经》来证明他前面的观念。《华严经》上说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切诸佛的作用是有差别的。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本愿对你的加持;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本愿对你加持:这个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尊佛的本愿不同嘛。但是等到你能够念到诸佛根源的时候,他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说到最后每一尊佛的根源是同一个心念的、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十力、同一个四无所畏,这个根源是一样的。

  这样的道理很难理解,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比如说天空清净的满月,它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个明月,这个明月它可以照在台湾,在台湾当中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美国,在美国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我们相信它映在台湾的影像,跟映在美国的影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从影像当中找到月亮的时候,它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据台湾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据美国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从这样的一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三世诸佛这种我空、法空无障碍的智慧,他成就这种清净法身的等正觉,依止这样一个无差别的根源,他普现一切的佛身、普遍的成就一切的佛号、普遍成就一切的净土,但是他能现的这个佛的清净法身是没有差别的。

  这段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刚开始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念阿弥陀佛,他念观世音菩萨,刚开始的方便是差别的,但是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凡夫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是对立的,你跟他不一样,他跟你也不一样;但是佛陀的根源不是妄想,他是法身,所以法身的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够从一个根源,普遍的出现无量的差别;他也可以从无量的差别当中,回归到同一个根源。这个就是说明,你刚开始的方便是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以下再把这个观念作一个总结,我们看论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们以譬喻来作一个总结。比如说,你在一切的月影当中,你随便找一个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个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后找到的月亮是同一个的。也就是说,你刚开始选择任何一尊佛去忆念,刚开始的加持力有差别,但是最后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你刚开始不要因为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刚开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没有欠缺、完全是圆满的,这个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间一种互含互摄的情况。

  近代有一个数学大师,叫陈省三博士,这个陈居士是华裔的美国人,他研究数学七十多年,从二十几岁,到他九十三岁往生,总共研究数学七十三年。他在数学当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零跟一的理论,他认为整个数学就讲二个道理:一个是一,一个是零。什么是一呢?一就是动态,我们看到很多东西应该要主动的追求,是动态的、积极的,叫做一。另外一个是属于寂静的,我们有时候看到人事的时候不动,这个就是零。一也可以表示刚强的、坚定的,零表示调柔的、善顺的。他这个理论提出来以后,他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你看一个人身体的结构就知道,我们外表皮肤、这个肉是柔软的,但是我们的骨头是刚强的,这就是宇宙间零跟一的配合。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刚强的,那你就很容易受伤,整天伤痕累累;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柔软的,你根本连站都站不起来。这种零跟一的理论,这个思想提出来以后,在美国的科学界,产生很大的震撼,特别是对整个太空的发展,有很大很大的突破;因为西方人是赞叹积极、主动、刚强,而往往忽略了柔软的力量、寂静的力量。所以陈省三博士说:我们只看到活动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忽略了宇宙间另外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一种寂静的力量、调柔的力量。

  他说:你看下雨天,天空下了很多雨,但是这个雨活动的方向,它一定是往低处流。就是你刚开始下的时候下在高处、下在高山的地方,但是高山没有办法把雨水累积起来,它一定往低处流。所以低处本身虽然没有能量,但是它有一种吸收能量的潜能。他这个思想是从数学的研究,最后达到人生的哲理,对整个美国太空的发展、技术的突破有很大的贡献,所以美国国会颁给他一个最高荣誉的终身成就奖,他的奖金有一百万美金。他说这些钱对我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就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当时刚好国际行星协会,在天空当中发现了一颗行星,为了纪念陈省三博士的贡献,就用他的名字立名。他九十三岁往生,九十二岁接受访问,说明他一生的成功之道。他说: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是有定数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所以你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你刚开始只做一件事情,但是你最后成功的时候,是普遍跟一切事情相融通的。陈省三博士他自己说:我读高中的时候,跑步跑不过人家,不要说男生,我连女生都跑不过,我的体力不行;我上音乐课的时候,没有办法去分辨音乐的好坏,我音乐也不行;我上美术课,我的手非常笨拙,也没有办法画出美好的图画;我读高中的时候,唯一的兴趣就是数学。在他深入数学七十年以后,他的数学之道,提出了零跟一的理论,其实是通于宇宙人生的整个哲学之道,这个道是法法相通,所以他提出的理论值得我们去思惟。他说:你一个人一生当中,刚开始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蕅益大师对于修行一门深入的看法,也提出一个非常贴切的譬喻,他说:修行这件事情,就好像挖井一样,你口渴想要挖井,你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你挖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为什么呢?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应该要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穷你一生的精力,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深入,才能够得到水,而得到的水,这个结果是一样的。这个地方,就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你生命的数目是固定的,你与其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持〈大悲咒〉、后天持〈往生咒〉,倒不如在一生当中做好一件事情。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个问题偏念一佛,既然你想要念佛,想要跟诸佛感应道交,这个根本思想,刚开始是要你一门深入,你不能广泛缘念一切佛的,这样子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刚开始念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这个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好,我们再往下看。

  二甲四、偏求一土疑

  乙一、征问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想要修习念佛法门、我要修习佛力加被的法门,而我只能念一尊佛,那我到底要念哪一尊佛呢?我要念一尊佛,但是佛太多了,我到底要选哪一尊佛,做为我一生所有精神体力的所缘境?提出这个问,我们看征问的地方:

  【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既然是佛佛道同,我们平等心的念一切佛,生一切佛净土,应该是合理的,在修行当中,我们可以在十方的佛土中,随便选择一尊我喜欢的佛、选择一个我喜欢的净土,而去忆念,而去往生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单单的专念阿弥陀佛,而单单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说一门深入,那这个门有很多,不一定要以阿弥陀佛为门,我以药师佛为门、以普光佛、普明佛为门,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个地方,从一门深入再说明哪一个门最好。

  我们看回答的地方:乙二、释疑回答总共有三段:第一段先依止圣言量,先依人;第二段再依法。我们先看人怎么说,再看法怎么说。人当中有二段:第一个释义,第二个引证。先看释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