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上篇 第五 作咸

  【原文】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①。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②。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③。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④,倦怠恹然。岂非“天一生水”⑤,而此味为生人生气之源哉?四海之中,五服⑥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⑦,而斥卤⑧则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注释】

  ①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按中国古代“五行说”,东方木,味酸;南方火,味苦;西方金,味辛;北方水,味咸;中央土,味甘。见《尚书·洪范》及《礼记·月令》。

  ②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尚书·洪范》序云:武王伐殷,既胜,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作《洪范》。《洪范》起首即说五行,且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本篇即以《作咸》命篇。

  ③经年绝一无恙:整年不吃其中之一味,对人身体没有什么影响。

  ④缚鸡胜匹:缚一只鸡,比捆匹牛马还吃力。

  ⑤“天一生水”:《汉书·律历志》:“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也是五行说的一套。

  ⑥五服:《尚书·禹贡》以九州之外,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是为五服。

  ⑦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蔬菜五谷都不生的地方。

  ⑧斥卤:盐卤。

  【译文】

  宋先生说:自然界有五种气,于是相应地产生了五种味道。水性向下渗透并具有咸味这一事,周武王访问箕子后才开始懂得了这个道理。对于人来说,五味中的辣、酸、甜、苦,长期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对人的身体都没有多大影响,唯独盐,十天不吃,人就会像得了重病一样无精打采、软弱无力,甚至连只鸡也抓不住。这岂不正是说明首先是因为“天一生水”,即自然界产生了水,而水中产生的咸味正是人生命力的源泉吗?全国各地,无论是在京郊、内地,还是僻远的边疆,到处都有不长蔬菜和谷物等庄稼的不毛之地,然而即便在这些地方,食盐也能巧妙分布各处以待人们享用。有谁能知道这是怎么个道理呢?

  盐产

  【原文】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①,西戎光明②不与焉。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总之,一经舟车穷窘③,则造物应付出④焉。

  【注释】

  ①东夷树叶:辽东少数民族食用的树叶盐。

  ②西戎光明:西部少数民族食用的光明盐。

  ③舟车穷窘:交通不便的地方。

  ④造物:大自然。应付出:自然产生。

  【译文】

  食盐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砂石盐等六种,但是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树叶盐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光明盐还不包括在其中。在我国的广阔幅员之中,海盐的产量约占五分之四,其余五分之一是井盐、池盐和土盐。这些食盐有的是靠人工提炼出来的,有的则是天然生成的。总之,凡是在交通运输不便、外地食盐难以运到的地方,大自然都会就地提供出食盐以备人之用。

  海水盐

  【原文】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同一海卤,传神而取法则异。

  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①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②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

  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又淮场地面,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飘来断草,勾取煎炼,名蓬盐。

  凡淋煎法,掘坑二个,一浅一深。浅者尺许,以竹木架芦席于上,将扫来盐料(不论有灰无灰,淋法皆同),铺于席上。四围隆起作一堤垱形③,中以海水灌淋,渗下浅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炼。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亦有两种制度。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缝处一以卤汁结塞,永无隙漏。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南海有编竹为者,将竹编成阔丈深尺,糊以蜃灰④,附于釜背。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亦名盐盆,然不若铁叶镶成之便也。凡煎卤未即凝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

  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场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凡蓬草盐不可常期⑤,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凡收藏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如故也。

  【注释】

  ①度:推测。诘朝:第二天。

  ②盐茅:盐像茅草一样丛生。

  ③堤垱形:堤坝的样子。

  ④蜃灰:蛤蜊壳烧成的灰。

  ⑤常期:长期存放。

  【译文】

  海水本身就具有盐分这种咸质。海滨地势高的地方叫做潮墩,地势低的地方叫做草荡,这些地方都能出产盐。同样是用海盐,但制取海盐所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一种方法是在海潮不能浸漫的岸边高地上取盐,各户都有自己的地段和界线,互不侵占。估计第二天会天晴,于是就在当天将一寸多厚的稻、麦稿灰及芦苇、茅草灰遍地撒上、压紧并使其平匀。第二天早上,地下湿气和露气都很重,灰下已经结满了盐茅。等到雾散天晴,过了中午就可以将灰和盐一起扫起来,拿去淋洗和煎炼。另一种方法是,在潮水浅浅的地方,不用撒灰,只等潮水过后,如果第二天天晴,半天就能晒出盐霜来,然后赶快扫起来,加以煎炼。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能被海潮淹没的地方预先挖掘一个深坑,上面横架竹或木棒,竹木上铺苇席,苇席上铺沙。当海潮盖顶淹过深坑时,卤气便通过沙子渗入坑内,将沙子和苇席撤去,用灯向坑里照一照,当卤气能把灯冲灭的时候,就可以取卤水出来煎炼了。总之,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天晴,如果阴雨连绵多日,盐被迫停产,这就叫做“盐荒”。在江苏淮扬一带的盐场,人们靠日光把海水晒干,这种经过日晒而自然凝结的盐霜好像马牙似的,就叫做“大晒盐”,不需要再次煎炼,扫起来就可以食用了。此外,利用海水中顺风漂来的海草,人们捞起来熬炼而制出的盐叫做“蓬盐”。

  盐的淋洗和煎炼的方法是挖一浅一深两个坑。浅的坑深约一尺左右,上面架上竹或木,在上面铺芦席,将扫起来的盐料(不论是有灰的还是无灰的,淋洗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铺在席子上面,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坝形,中间用海水淋灌,盐卤水便可以渗到浅坑之中;深的坑约七到八尺深,接受浅坑淋灌下的盐水,然后倒入锅里煎炼。

  煎盐的锅古时候叫做“牢盆”,这种牢盆的周长有好几丈,直径也有一丈多,只有两种规格和形制。其中一种是用铁做的,把铁锤打成叶片,再用铁钉铆合,盆的底部像盂那样平,盆深约一尺二寸,接口处经过卤汁结晶后堵塞住,就不会再漏了。牢盆下面砌灶烧柴,灶眼多的能有十二三个,灶眼少的也有七八个,用柴火同时烧煮一个锅。南海地区还有另外一种制法,那是用竹篾编成一个锅围的,锅围的直径约一丈、深约一尺。在锅围上糊上蛤蜊灰并衔接在锅的边上。锅下烧火到使卤水沸腾,一直到逐渐结成盐。这种盆也叫做“盐盆”,但总的来说不如用铁片做成的锅那样方便省事。煎炼盐卤汁的时候,如果没有即时凝结,可以将皂角舂碎掺和小米糠一起投入沸腾的卤水里搅拌均匀,盐分便会很快地结晶成盐粒。加入皂角而使盐凝结,就好像做豆腐时使用石膏一样。

  江苏淮扬一带出产的盐,又重又黑,其他地方出产的盐则是又轻又白。从重量上比较,淮扬盐场的盐,一升重约十两,而广东、浙江、长芦盐场的盐就只有六七两重。蓬草盐的来源不太可靠,蓬草有时好几年来一次,也有时一个月就来好几次,因此不能经常指望它。

  盐遇到水后就会溶解,遇到风后就会流盐卤,碰上火却愈发坚硬。储藏盐不必用仓库。盐的特性是怕风吹但不怕地湿,只要在地上铺三寸来厚的稻草秆,任凭地势低湿也没有什么妨害的。如果周围再用砖砌上,缝隙用泥封堵上,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茅草,这样即使放置一百年也不会发生变质。

  池盐

  【原文】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掺入即淤淀盐脉。

  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②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其海丰、深州③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

  【注释】

  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运城市之南。

  ②古志所谓大盐:大盐初见于众《史记·货殖列传》之唐司马贞“索隐”:“河东大盐。”河东即山西。

  ③海丰、深州:海丰即今广东海丰县。深州疑指海丰之一地,非今河北省之深州也。

  【译文】

  我国有两个池盐产地,一处是在宁夏,出产的食盐供边远地区食用;另一处是山西解池,出产的食盐供山西、河南各郡县食用。解池位于河南安邑、猗氏和临晋之间,它的四周筑有城墙用来防卫保护盐池。池水深的地方,水呈现为深绿色。当地制盐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垄,把池内清水引入畦垄之中。但是要注意提防浊水流入,否则就将造成泥沙淤积盐脉。

  每到春季就要开始引池水制盐,时间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风劲吹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凝结成盐,这种盐名叫“颗盐”,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因为海水煎炼的盐细碎,而池盐则成颗粒状,所以得到了“大盐”的称号。池盐一经凝结成形后就可扫起供人食用。制盐的人,制成一石盐上交给官府,也不过只得几十文铜钱而已。在海丰和深州地区,把海水引入池内晒成的盐,凝结后扫起就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炼加工,这一点和池盐是一样的。但成盐的时间,以及它不需依靠南风吹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相同了。

  井盐

  【原文】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成脉即蕴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①,故造井功费甚难。

  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上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

  盖井中空阅,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②。其喉下安消息③,吸水入筒,用长縆④系竹沉下,其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缏,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⑤,不用牢盆),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西川有火井⑥,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

  凡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注释】

  ①卤性:盐层。

  ②留底不去:此长竹的最后一节不凿透。

  ③其喉下安消息:在最后一节的上部,安装阀门。

  ④长縆(ɡēnɡ):长绳。

  ⑤中釜:中号的锅。牢盆则太大了。

  ⑥火井:即今之天然气井。

  【译文】

  云南和四川两省,离海滨距离很远,交通也不便利,地势又很高,因此那两个省的盐就蕴藏在当地的地下。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凿井取盐。盐井的圆周不过几寸,盐井的上口用一个小盂便能盖上,而盐井的深度必须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能到盐卤水层,因此凿井的代价很大,要花费很长时间,也很艰难。

  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铁锥,铁锥的形状很像碓嘴,要把铁锥的尖端做得非常坚固锋利,才能用它在石上冲凿成孔。铁锥的锥身是用破开两半的竹片夹住,再用绳缠紧做成的。每凿进数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长。起初的这一丈多深,可以用脚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样。再深一些就用两手将铁锥举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这可能把石头舂得粉碎,随后把长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铁勺,把碎石挖出来。打一眼深井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打一眼浅井一个多月就能够成功了。如果井眼凿的过大,卤气就会游散,以致不能凝结成盐。当盐井凿到卤水层能打出水后,挑选一根长约一丈的好竹子,将竹内的节都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节,并在竹节的下端安一个吸水的单向阀门以便汲取盐水入筒。用长绳拴上这根竹筒,将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内就会汲满了盐水。井上安装桔槔或辘轳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动转盘而带动辘轳绞绳把盐水汲上来。然后将卤水倒进锅里煎炼(只用中等大小的锅,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结成雪白的盐了。

  四川西部地区有一种火井,非常奇妙,火井里居然全都是冷水,完全没有一点热气。但是,把长长的竹子劈开去掉竹节,再拼合起来用漆布缠紧,将一头插入井底,另一头用曲管对准锅脐,把卤水接到锅里,只见热烘烘的,卤水很快就沸腾起来了。可是打开竹筒一看,却没有一点烧焦的痕迹。看不见火的形象而起到了火的作用,这真是人世间的一大奇事啊!

  四川、云南两省的盐井,很容易逃避官税,难以追查。

  末盐

  【原文】

  凡地碱煎盐,除并州①末盐外,长芦分司②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带杂黑色,味不甚佳。

  【注释】

  ①并州: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带。有土盐。

  ②长芦分司:明代在长芦(今河北境内)设盐运使,并于沧州、青州设二分司。

  【译文】

  用地碱煎熬的盐,除了并州的粉末盐之外,家住河北沿渤海湾一带的人们,也经常刮取地碱熬盐,但是这种盐含有杂质,颜色比较黑,味道也不太好。

  崖盐

  【原文】

  凡西省阶、凤①等州邑,海井交穷②。其岩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注释】

  ①阶、凤:阶州,今甘肃武都;凤州,今陕西凤县。

  ②海井交穷:海盐、井盐都没有。

  【译文】

  陕西省的阶州、凤县等地区,既没有海盐又没有井盐,但是当地的岩洞里却出产食盐,看上去很像红土块儿,任凭人们刮取食用,而不必通过煎炼。

  【评析】

  《天工开物》里,对食品加工有很生动的记录,包括了制糖、制盐、制油、制酒。这几种之中,盐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中国菜之所以能扬名世界,跟调味料的运用脱离不了关系。我国对盐的掌握很早就开始了,周朝还设有“盐人”这种官职专门负责制盐的事。可见我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用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盐的种类更多、制造技术更为专门,于是宋应星在本篇中仔细解说了盐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