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中篇 第十 锤锻

  【原文】

  宋子曰: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倕①安所施其巧哉?五兵②之内、六乐③之中,微钳锤④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同出洪炉烈火,大小殊形。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⑤,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⑥。使冶钟铸鼎之巧,束手而让神功焉。莫邪、干将⑦,双龙飞跃⑧,毋其说亦有征焉者乎⑨?

  【注释】

  ①般、倕:般:公输般,即鲁班,与倕皆古时有名的巧匠。

  ②五兵:一说为戈、殳、车戟、酋矛、夷矛,一说为矢、殳、矛、戈、戟。

  ③六乐:一说指六种古代乐曲,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一说指六种古代乐器,即钟、镈、镯、铙、铎、錞,此泛指金属所造乐器。

  ④钳锤:铁钳及锤。

  ⑤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此指铁锚。

  ⑥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此指绣针。

  ⑦莫邪、干将:干将为春秋时吴国铸剑名师,莫邪乃其妻。二人铸宝剑二口,亦名以干将、莫邪。此泛指宝剑。

  ⑧双龙飞跃:古时有宝剑化龙,或龙化宝剑的传说。

  ⑨毋其说亦有征焉者乎:宝剑化龙之说或者是有根据的。因前言“神功”,故云。

  【译文】

  宋先生说:金属和木材经过加工而成为各式各样的器物。假如世界上没有优良的器具,即便是鲁班和倕这样的能工巧匠,又将如何施展他们精巧绝伦的技艺?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及钟、镈、镯、铙、铎、錞六种乐器,如果没有钳子和锤子发挥作用,它们也就难以制作成功了。同样出自熔炉烈火,诸种器物大小形状却各不一样:有重达千钧的能在狂风巨浪中系住大船的铁锚,也有轻如羽毛的可在礼服上刺绣出花样的小针。在这由锤锻五金所铸就的奇功面前,连冶铸钟鼎的技巧也为之逊色了。莫邪、干将两把名剑,挥舞起来就如同双龙飞跃,这个传说大概也有它的根据吧!

  治铁

  【原文】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①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②。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有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黏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恃冶铸也。

  【注释】

  ①无稽:没有根据。

  ②铁华、铁落:锻铁时打出的铁屑。

  【译文】

  铁制器具是由生铁炼成的熟铁做成的。先将铁铸成砧,作为承受敲打的垫座。俗话说得好“万器以钳为祖”,这并非是没有根据的。刚出炉的熟铁,叫做毛铁,锻打时有一部分就会变成铁花和氧化铁皮而耗损三成;已经成为废品而还没锈烂的铁器叫做劳铁,用它做成别的或者原样的铁器,锤锻时只会耗损十分之一。熔铁炉中所用的炭,其中煤炭约占十分之七,木炭约占十分之三。山区没有煤的地方,锻工便选用坚硬的木条烧成坚炭(俗名叫做火矢,它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而堵塞通风口),火焰比煤更加猛烈。煤炭当中有一种叫做铁炭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火焰并不明显但是温度很高,它与通常烧饭所用的煤形状相似,但是用途不同。

  把铁逐节接合起来,要在接口处涂上黄泥,烧红后立即将它们锤合,这时泥渣就会全部飞掉。这里只是利用它的“气”来作为媒介。锤合之后,要不是烧红了再砍开的话,它是永远不会断的。熟铁或者钢铁烧红锤锻之后,由于水火还未完全配合起来并且相互作用,因此质地还不够坚韧。趁它们出炉时将其放进清水里淬火,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健钢”和“健铁”。这就是说,在钢铁淬火之前它在性质上还是软弱的。至于焊铁的方法,西方各国另有一些特殊的焊接材料。我国在小焊时用白铜粉作为焊接材料;进行大的焊接时,则是尽力敲打使之强行接合。然而过了一些年月后,接口也就脱焊而不牢固了。因此,在西方只是部分大炮是锻造而成的,而中国的大炮则完全是靠铸造而成的。

  斤斧

  【原文】

  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①也。凡匠斧与椎,其中空管受柄处,皆先打冷铁为骨,名曰羊头,然后热铁包裹,冷者不黏,自成空隙。凡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熔铁补满平填,再用无弊②。

  【注释】

  ①成功:下工夫。

  ②无弊:没毛病,没问题。

  【译文】

  铁制的兵器之中,薄的叫做刀剑,背厚而刃薄的叫做斧头或者砍刀。最好的刀剑,表面包的是百炼钢,里面仍然用熟铁当做骨架。如果不是钢面铁骨的话,猛一用力它就会折断了。通常所用的刀斧,只是嵌钢在表面上,即使是能够斩金截铁的贵重宝刀,磨过几千次以后,也会把钢磨尽而现出铁来。日本出产的一种刀,刀背还不到两分宽,架在手指上却不会倾倒,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锻造出来的,这种技术还没有传到中国来。

  凡是健刀健斧,都先要嵌钢或者包钢,收拾整齐以后再放进水里淬火,要使它锋利,还得在磨石上多费力才行。锻打斧头和铁椎装木柄的中空管子,先要锻打一条铁模当做冷骨,然后把烧红的铁包在这条名叫“羊头”的铁模上敲打。冷铁模不会粘住热铁,取出来后自然形成中空管子。打石用的锤子用久了四面都会凹陷下去,用熔铁水补平后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锄镈

  【原文】

  凡治地生物,用锄、镈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①,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注释】

  ①率:标准。

  【译文】

  凡是开垦土地、种植庄稼这些农活儿,都要使用锄和宽口锄这类农具。它们的锻造方法是:先用熟铁锻打成形,再熔化生铁抹在锄口上,经过淬火之后,就变得十分硬朗和坚韧了。锻造的最佳比例是锹、锄每重一斤淋上生铁三钱,生铁淋少了不够刚硬,而生铁淋多了又会过于硬脆而容易折断。

  锉

  【原文】

  凡铁锉纯钢为之,未健之时钢性亦软。以已健钢錾划成纵斜纹理,划时斜向入,则纹方成焰①。划后烧红,退微冷,入水健。久用乖平②,入火退去健性,再用錾斩划。凡锉开锯齿用茅叶锉③,后用快弦锉④。治铜钱用方长牵锉,锁钥之类用方条锉,治骨角用剑面锉(朱注所谓镱锡⑤)。治木末则锥成圆眼,不用纵斜文者,名曰香锉(划锉纹时,用羊角末和盐醋先涂)。

  【注释】

  ①焰:火焰状花纹。

  ②乖平:磨损。

  ③茅叶锉:三角锉。

  ④快弦锉:半圆锉。

  ⑤朱注所谓镱锡:朱熹《大学》注“如切如磋”云:“磋以镱锡。”

  【译文】

  锉刀是用纯钢制成的,在锉刀淬火之前,它的钢质锉坯还是比较软的。这时先用经过淬火的硬钢小凿在锉坯表面划出成排的纵纹和斜纹,注意在开凿锉纹时要斜向进刀,纹沟才能有火焰似的锋芒。开凿好后再将锉刀烧红,取出来稍微冷却一下,放进水中进行淬火,锉刀此时便告成功了。锉刀使用时间太长了后会变得平滑,这时应先行退火使得钢质变软,然后再用钢鉴开凿出新的纹沟。各种锉刀各有其不同用处:开锯齿可以选择先用三角锉,然后再用半圆锉;修平铜钱可以选择用方长牵锉;加工锁和钥匙一类可以选择用方条锉;加工骨角可以选择用剑面锉;加工木器则可以选择用香锉,香锉没有成排纵的纵纹和斜纹,而是锥上许多圆眼(开凿锉纹时,要先将盐、醋及羊角粉拌和,涂上后再凿)。

  锥

  【原文】

  凡锥熟铁锤成,不入钢和。治书编之类用圆钻,攻皮革用扁钻。梓人①转索通眼、引钉合木者,用蛇头钻。其制颖②上二分许,一面圆,一面剜入,旁起两棱,以便转索。治铜叶用鸡心钻,其通身三棱者名旋钻,通身四方而末锐者名打钻。

  【注释】

  ①梓人:木匠。

  ②颖:尖利的钻头。

  【译文】

  锥子(或者钻)是用熟铁锤成的,其中不必掺杂钢。装订书刊之类的东西用的是圆钻,穿缝皮革等用的是扁钻。木工转索钻孔以便引钉拼合木板时用的是蛇头钻。蛇头钻的钻头有二分长,一面为圆弧形,两面挖有空位,旁边起两个棱角,以便于蛇头钻转动时更容易钻入。钻铜片用的是鸡心钻,鸡心钻身上有三条棱的叫旋钻,钻身四方末端尖的叫做打钻。

  锯

  【原文】

  凡锯,熟铁锻成薄条,不钢,亦不淬健。出火退烧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锉开齿。两头衔木为梁,纠篾张开,促紧使直。长者刮木,短者截木,齿最细者截竹。齿钝之时,频加锉锐而后使之。

  【译文】

  锯是这样做成的:先把熟铁锻打成薄条,锻造中既不掺杂钢也不需要淬火,把薄条烧红取出来退火以后,再不断进行敲打,使它变得坚韧,然后就用锉刀开齿,锯片也就做成功了。锯的两端是用短木作为锯把,锯的中间连接一条横梁,用竹篾纠扭使锯片张开绷直。长锯可以用来锯开木料,短锯可以用来截断木料,锯齿最细的则可用来锯断竹子。锯齿磨钝时,就用锉刀将一个个锯齿锉得锋利,然后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刨

  【原文】

  凡刨,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①,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准”。巨者卧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刨,圆桶家使之。寻常用者横木为两翅,手执前推。梓人为细功者,有起线刨,刃阔二分许。又刮木使极光者名蜈蚣刨,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

  【注释】

  ①秒忽:古代以万分之一寸为一秒,十分之一秒为一忽。秒忽即指很短。

  【译文】

  刨子是把一寸宽的嵌钢铁片磨得锋利,斜向插入木刨壳中,稍微露出点刃口,用来刨平木料。刨的古名叫做“准”。大的刨子是仰卧露出点刃口的,木料用手拿着在它的刃口上抽削,这种刨叫做推刨,制圆桶的木工经常用到它。平常用的刨子,则在刨身穿上一条横木,像一对翅膀,手执横木往前推。精细的木工还备有起线刨,这种刨子的刃口宽二分。还有一种叫做蜈蚣刨,刨壳上装有十几把小刨刀,好像蜈蚣的足,能把木面刮得极为光滑。

  凿

  【原文】

  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其本空圆,以受木柄(先打铁骨为模,名曰羊头,杓柄同用)。斧从柄催①,入木透眼,其末粗者阔寸许,细者三分而止。需圆眼者则制成剜凿为之。

  【注释】

  ①催:同“锤”,即敲打。

  【译文】

  凿子是用熟铁锻造而成的,凿子的刃部嵌钢,上身是一截圆锥形的空管,用来方便装进木柄(锻凿时先打一条圆锥形的铁骨做模,这叫做羊头,加工铁勺的木柄也要用到它)。用斧头敲击凿柄,凿子的刃就能方便插入木料而凿成孔。凿子的刃宽的一寸,窄的约三分。如果要凿成圆孔,则要另外制造弧形刃口的“剜凿”来进行。

  锚

  【原文】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旁,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成力①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②。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

  【注释】

  ①成力:全力,合力。

  ②罅:空隙。

  【译文】

  每当船只航行遇到大风难以靠岸停泊的时候,它的安全就完全依靠锚了。战船或者海船的锚,有的重量达到上万斤。它的锻造方法是先锤成四个铁爪子,然后才将铁爪子逐一接在锚身上。三百斤以内的铁锚,可以先在炉旁安一块直径一尺的砧,当锻件的接口两端都已烧红了,便掀去炉炭,用包着铁皮的木棍的一端把它们夹到砧上锤接。如果是一千斤左右的铁锚,则要先搭建一个木棚,让许多人都站在棚上,一齐握住铁链,铁链的另一端套住锚身两端的大铁环,把锚吊起来并按需要使它转动,众人合力把锚的四个铁爪逐个锤合上去。接铁用的“合药”不是黄泥,而用筛过的旧墙泥粉,由一个人将它不断地撒在接口上,一起与铁质锤合,这样,接口就不会有微隙了。在炉锤工作中,锚算是最大的锻造物件了。

  针

  【原文】

  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锉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锉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①、豆豉三物掩盖,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②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注释】

  ①松木火矢:松木炭粉。

  ②马尾刺工:福建马尾那里的刺绣工。

  【译文】

  制造针的具体步骤大体上是:先将铁片锤成细条,另外在一根铁尺上钻出小孔作为针眼,然后将细铁条从线眼中抽过便成铁线,再将铁线逐寸剪断成为针坯。然后把针坯的一端锉尖,而另一端锤扁,用硬锥钻出针鼻(穿针眼),再把针的周围锉平整。这时再放入锅里,用慢火炒。炒过之后,就用泥粉、松木炭和豆豉这三种混合物掩盖,下面再用火蒸。留两三根针插在混合物外面作为观察火候之用。当外面的针已经完全氧化到能用手捻成粉末时,表明混合物盖住的针已经达到火候了。然后开封,经过淬水,便成为针了。凡是缝衣服和刺绣所用的针都比较硬,只有福建附近的马尾镇的工人缝帽子所用的针才比较软,因而又叫“柳条针”。针与针之间的软硬差别的诀窍就在于淬火方法的不同。

  治铜

  【原文】

  凡红铜升黄①而后熔化造器,用砒升②者为白铜器,工费倍难,侈者事之。凡黄铜原从炉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凡响铜③入锡掺和(法具《五金》卷)成乐器者,必圆成无焊。其余方圆用器,走焊④、炙火粘合。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碎铜为末,用饭粘合打,入水洗去饭。铜末具存,不然则撒散)。若焊银器,则用红铜末。

  凡锤乐器,锤钲(俗名锣)不事先铸,熔团即锤。锤镯(俗名铜鼓)与丁宁⑤,则先铸成圆片,然后受锤。凡锤钲、镯皆铺团于地面。巨者众共挥力,由小阔开,就身起弦声⑥,俱从冷锤点发。其铜鼓中间突起隆炮,而后冷锤开声。声分雌与雄⑦,则在分厘起伏之妙。重数锤者,其声为雄。凡铜经锤之后,色成哑白,受锉复现黄光。经锤折耗,铁损其十者,铜只去其一。气腥而色美,故锤工亦贵重铁工一等云。

  【注释】

  ①升黄:冶炼为黄铜。

  ②砒(pī)升:加砒霜冶炼。

  ③响铜:制乐器用的铜。

  ④走焊:锻焊。

  ⑤丁宁:古时行军用的铜钲,钲即带柄之钟。

  ⑥就身起弦声:就被锻之器自身发出乐音。

  ⑦声分雌与雄:高音为雌,低音为雄。

  【译文】

  红铜要加锌才能冶炼成黄铜,再熔化以后才能制造成各种器物。如果加上砒霜等配料冶炼,可以得到白铜。白铜加工困难,成本也很高,只有阔气的人家才用到它。由炉甘石升炼而成的黄铜,熔化后要趁热敲打。如果是其中加入锌而锤炼成的,则要在熔化后经过冷锤。铜和锡的合金(制法详见本书第十四卷《五金》)叫做响铜,可以用来做乐器,制造时要用完整的一块加工而不能只是由几部分焊接而成。至于其他的方形或者圆形的铜器,就可以进行走焊或者加温黏合。小件的焊接是用锡粉做焊料,大件的焊接则要用响铜做焊料(把铜打碎加工成粉末,要用米饭黏合再进行舂打,最后把饭渣洗掉便能得到铜粉了。如果不用米饭黏合的话,舂打时铜粉就会四处飞散)。焊接银器则要用红铜粉作焊料。

  关于部分乐器的制造方法:锣不必经过铸造,是在金属熔成一团之后再精心敲打而成;铜鼓和丁宁,就要先铸成圆片,然后再进行敲打而成。无论是锤锣还是锤铜鼓,都要把铜块或铜片铺在地上进行敲打。其中大的铜块或者铜片还要众人齐心合力敲打才行。铜块或铜片由小逐渐展阔,冷件敲打会从物体本身发出类似于弦乐的声音。在铜鼓中心要打出一个突起的圆泡,然后再用冷锤敲定音色。声音分为高低两种,关键在于圆泡的厚薄及深浅的细微差别:一般而言,重打数锤的声调比较低,而轻打数锤的声调比较高。铜质经过敲打以后,表层会变成哑白色而无光泽,但是经过锉工加工之后又呈现黄色而恢复光泽了。敲打时铜的损耗量,只是铁器损耗量的十分之一。铜有腥味而色泽美观,所以说铜匠要比铁匠高出一等。

  【评析】

  本篇系统地叙述了锻造铁器、铜器的工艺过程,从重万斤的大铁锚到轻细的绣花针,还有各种金属的加工工具,如锉、锯、刨等都包括在内。对金属的加工技术也做了介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