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下篇 第十六 丹青

  【原文】

  宋子曰:斯文千古之不坠①也,注玄尚白②,其功孰与京③哉?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④,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⑤。造化炉锤,思议何所容也。五章⑥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⑦。万卷横披,墨得朱而天章焕。文房异宝,珠玉何为⑧?至画工肖像万物,或取本姿,或从配合,而色色咸备焉。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⑨,非至神孰能与于斯哉?

  【注释】

  ①斯文千古之不坠:斯文,此作文化、文明解。不坠:不断绝。

  ②注玄尚白:典出《汉书·扬雄传》:“雄方草《太玄》,用以自守(洁身自好),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此处变化原意,是在白纸上写黑字的意思。

  ③孰与京:有谁能与相比。

  ④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八卦中“离”为火,故称离火。火燃尽则为黑烬,故云“至黑孕其中”。

  ⑤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水银可以炼成银朱。

  ⑥五章:《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此处指穿着各种颜色官服以区分等级的王公大臣。

  ⑦朱临墨而大号彰:与下文“墨得朱而天章焕”,都语意双关,一方面说朱、墨等颜料对文化的发展有极大意义,另一面又以“朱”代指明朝,以“墨”代指文化,说文化在大明皇帝手里得到极大发展,而大明朝也得到文化的支持。

  ⑧文房异宝,珠玉何为:文房才是奇珍异宝,珠玉算得了什么。

  ⑨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济,五行中的金、木、土也发生变化,于是而出现了各种朱墨颜色。

  【译文】

  宋先生说:古代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不失散,靠的就是白纸黑字的文献记载,这种功绩是无与伦比的。火是红色的,其中却酝酿着最黑的墨烟;水银是白色的,而最红的银朱却由它变化而来。大自然的熔炉锤炼变化万千,真是不可思议啊!从遥远的时代五色就已经出现,有了朱红色和墨色这两种主要颜色就能使得重大的号令得到彰扬;万卷图书,阅读时用朱红色的笔在黑色的字加以圈点从而使好文章焕发了异彩。文房自有笔、墨、纸、砚四宝,在这里即便是珠玉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至于画家描摹万物,有的人使用原色,有的人使用调配出来的颜色,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颜色也就齐备了。颜料的调制,要依靠水火的作用,而表现在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事物(五行)的相互磨合变化之中,若不是世间最为玄妙的大自然,谁能做到这一切呢?

  朱

  【原文】

  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所以异名者,由精粗老嫩而分也。上好朱砂出辰、锦①(今名麻阳)与西川者,中即孕汞②,然不以升炼。盖光明、箭镞、镜面等砂③,其价重于水银三倍,故择出为朱砂货鬻。若以升汞④,反降贱值。惟粗次朱砂方以升炼水银,而水银又升银朱也。

  凡朱砂上品者,穴土十余丈乃得之。始见其苗,磊然白石,谓之朱砂床。近床之砂,有如鸡子大者。其次砂不入药,只为研供画用与升炼水银者。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数丈即得。外床或杂青黄石,或间沙土,土中孕满,则其外沙石多自折裂。此种砂贵州思、印、铜仁⑤等地最繁,而商州、秦州⑥出亦广也。

  凡次砂取来,其通坑色带白嫩者,则不以研朱,尽以升汞。若砂质即嫩而烁视欲丹者,则取来时,入巨铁碾槽中,轧碎如微尘,然后入缸,注清水澄浸。过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倾入别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结者,晒干即名头朱也。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搓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旁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密缠通梢,仍用盐泥涂固。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插处一丝固密),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⑦,全部天机也(《本草》胡乱注:凿地一孔,于碗一个盛水)。

  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⑧。每水银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黄制造者)二斤,同研不见星,炒作青砂头,装于罐内。上用铁盏盖定,盏上压一铁尺。铁线兜底捆缚,盐泥固济口缝,下用三钉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柱香久,频以废笔蘸水擦盏,则银自成粉,贴于罐上,其贴口者朱更鲜华。冷定揭出,刮扫取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出数藉硫质而生。

  凡升朱与研朱,功用亦相仿。若皇家、贵家画彩,则即同辰、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朱也。凡朱,文房胶成条块,石砚则显,若磨于锡砚之上,则立成皂汁。即漆工以鲜物彩,惟入桐油调则显,入漆亦晦也。

  凡水银与朱更无他出,其汞海、草汞之说⑨,无端狂妄,耳食者⑩信之。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汞,所谓造化之巧已尽也。

  【注释】

  ①辰、锦:辰州府,治在今湖南沅陵。此辰当指辰州治下之辰溪,另麻阳在辰溪之西南。

  ②孕汞:含有汞(水银)。

  ③光明、箭镞(zú)、镜面等砂:俱朱砂,当以其功用为名。

  ④升汞:提炼水银。

  ⑤思、印、铜仁:贵州思南、印江、铜仁,俱在今贵州东北部。

  ⑥商州、秦州:今陕西商县、甘肃天水。

  ⑦玄化:变化。《淮南子·汜论》:“使鬼神能玄化。”

  ⑧上下釜:一上一下,口径一样的两只锅。

  ⑨汞海、草汞之说:此针对《本草纲目·金石部》所引诸家说,以为可从马齿苋中提炼水银而言。此说未必“无端狂妄”。

  ⑩耳食者:轻信耳食之言者。

  【译文】

  朱砂、水银和银朱本来都是同一类东西,名称不同只是由于其中精与粗、老与嫩等的差别所造成的。上等的朱砂,产于湖南西部的辰水、锦江流域以及四川西部地区,朱砂里面虽然包含着水银,但不用来炼取水银,这是因为光明砂、箭镞砂、镜面砂等几种朱砂比水银还要贵上三倍,因此要选出来销售。如果把它们炼成水银,反而会降低它们的价值。只有粗糙的和低等的朱砂,才用来提炼水银,又由水银再炼成银朱。

  上档次的朱砂矿,要挖土十多丈深才能找到。发现矿苗时,只看见一堆白石,这叫做朱砂床。靠近床的朱砂,有的像鸡蛋那样大块。那些次等朱砂一般是不用来配药的,而只是研磨成粉供绘画或炼水银用。这种次等朱砂矿不一定会有白石矿苗,挖到几丈深就可以得到,它的矿床外面还掺杂有青黄色的石块或沙土,由于土中蕴藏着朱砂,因此石块或沙土大多自行裂开。这种次等朱砂以贵州东部的思南、印江、铜仁等地最为常见,而陕西商县、甘肃天水县一带也十分常见。

  次等朱砂,如果整条矿坑都是质地较嫩而颜色泛白的,就不用来研磨做朱砂,而全部用来炼取水银。如果砂质虽然很嫩但其中有红光闪烁的,就用大铁槽碾成尘粉,然后放入缸内,用清水浸泡三天三夜,然后摇荡它把上浮的砂石倒入别的缸里,这是二朱,把下沉的取出来晒干成头朱。

  升炼水银,要用嫩白次等朱砂或缸中倾出的浮面二朱,加水搓成粗条,盘起来放进锅里。每锅共装三十斤,下面烧火用的炭也要三十斤。锅上面还要倒扣另一只锅,锅顶留一个小孔,两锅的衔接处要用盐泥加固密封。锅顶上的小孔和一支弯曲的铁管相连接,铁管通身要用麻绳缠绕紧密,并涂上盐泥加固,使每个接口处不能有丝毫漏气。曲管的另一端则通到装有两瓶水的罐子中,使熔炼锅中的气体只能到达罐里的水为止。在锅底下起火加热,约共煅烧十个钟头后,朱砂就会全部化为水银布满整个锅壁。冷却一天之后,再取出扫下。这里面的道理最难以捉摸,自然界的变化真是奥妙无穷(《神农本草经》注释中说什么炼水银时要“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等等,那是胡乱注的)!

  把水银再炼成朱砂,因此就叫做银朱。提炼时用一个开口的泥罐子或者用上下两只锅。每斤水银加入石亭脂(天然硫黄)两斤一起研磨,要磨到看不见水银的亮斑为止,并炒成青黑色,装进罐子里。罐子口要用铁盏盖好,盏上压一根铁尺,并用铁线兜底把罐子和铁盏绑紧,然后用盐泥封口,再用三根铁棒插在地上用以承托泥罐。烧火加热时需要约燃完三炷香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用废毛笔蘸水擦擦铁盏面,那么水银便会变成银朱粉凝结在罐子壁上,贴近罐口的银朱色泽更加鲜艳。冷却之后揭开铁盏封口,把银朱刮扫下来。剩下的石亭脂沉到罐底,还可以取出来再用。每一斤水银,可炼得上等朱砂十四两、次等朱砂三两半,其中多出的重量是凭借石亭脂的硫质而产生的。

  用这种方法升炼成的朱砂跟天然朱砂研成的朱砂功用差不多。皇家贵族绘画,用的是辰州、锦州等地出产的丹砂直接研磨而成的粉,而不用升炼成的银朱粉。书房用的朱砂通常胶合成条块状,在石砚上磨就能显出原来的鲜红色。但如果在锡砚上磨,就会立即变成灰黑色。当漆工用朱砂调制红油彩来粉饰器具时,和桐油调在一起就会色彩鲜明,和天然漆调在一起就会色彩灰暗。

  水银和朱砂再没有别的出处了。关于水银海和水银草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只有盲目轻信的人才会相信。水银在升炼为朱砂之后,再不能还原为水银了,因为大自然创造化育万物的工巧到此施展完了。

  墨

  【原文】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①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心而燃炷者也。

  凡爇油取烟,每油一斤,得上烟一两余。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灯盏二百副。若刮取怠缓则烟老,火燃质料并丧也。其余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②,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③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④者。

  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精悫⑤。其和胶之后,以捶敲多寡分脆坚。其增入珍料与漱金、衔麝,则松烟、油烟增减听人。其余《墨经》《墨谱》⑥,博物者自详,此不过粗记质料原因而已。

  【注释】

  ①徽郡:徽州府。今安徽徽州一带。

  ②香:松香。

  ③鞠篾:编竹条。

  ④涂玄:涂为黑色。

  ⑤精悫(què):悫,此即“确”字。

  ⑥《墨经》《墨谱》:宋人晁贯之有《墨经》,李孝美有《墨谱》。明代此类书籍更多。

  【译文】

  墨是由烟(炭黑)和胶二者结合而成的。其中,用桐油、清油或猪油等烧成的烟做墨的,约占十分之一;用松烟做墨的,约占十分之九。制造贵重的墨,本朝(明朝)最推崇安徽的徽州人。他们有时由于油料运输困难,于是派人到湖北的江陵、襄阳和湖南的辰溪、沅陵等地租屋居住,购买当地便宜的桐油就地点烟,燃成的烟灰带回去用来制墨。有一种墨,写在纸上后在阳光斜照下可泛红光,那是用紫草汁浸染灯芯之后,用点油灯所得的烟做成的。

  燃油取烟,每斤油可获得上等烟一两多。手脚伶俐的,一个人可照管专门用于收集烟的灯盏二百多副。如果刮取烟灰不及时,烟就会过火而质量下降,造成油料和时间的大浪费。其余的一般用墨,都是用松烟制成的,先使松树中的松脂流掉,然后砍伐。松脂哪怕有一点点没流干净,用这种松烟做成的墨就总会有渣滓,不好书写。流掉松脂的方法是,在松树干接近根部的地方凿一个小孔,然后点灯缓缓燃烧,这样整棵树上的松脂就会朝着这个温暖的小孔倾流出来。

  烧松木取烟,先把松木砍成一定的尺寸,并在地上用竹篾搭建一个圆拱篷,就像小船上的遮雨篷那样,逐节连接成长达十多丈,它的内外和接口都要用纸和草席糊紧密封。每隔几节,留出一个出烟小孔,竹篷和地接触的地方要盖上泥土,篷内砌砖要预先设计一个通烟火路。让松木在里面一连烧上好几天,冷歇后人们便可进去刮取了。烧松烟时,放火通烟的操作顺序是从篷头弥散到篷尾。从那靠尾一二节中取的烟叫做清烟,是制作优质墨的原料。从中节取的烟叫做混烟,用做普通墨料。从近头一二节中取的烟叫做烟子,只能卖给印书的店家,仍要磨细后才能用。其他的就留给漆工、粉刷工作为黑色颜料使用了。

  造墨用的松烟,放在水中长时间浸泡的话,其中那些精细而纯粹的会浮在上面,粗糙而稠厚的就会沉在下面。在和胶调在一起固结之后,用锤敲它,根据敲出的多少来区别墨的坚脆。至于在松烟或油烟中刻上金字或加入麝香之类的珍贵原料,多少则可由人自行决定。其他有关墨的知识,《墨经》《墨谱》等书中都有所记述,想要知道更多知识的人,可以自己去仔细阅读,这里只不过是简单地概述一下制墨的原料和方法罢了。

  附

  【原文】

  胡粉(至白色,详《五金》卷)。

  黄丹(红黄色,详《五金》卷)。

  靛花(至蓝色,详《彰施》卷)。

  紫粉(缳红色,贵重者用胡粉、银朱对和,粗者用染家红花滓汁为之)。

  大青(至青色,详《珠玉》卷)。

  铜绿(至绿色,黄铜打成板片,醋涂其上,裹藏糠内,微藉暖火气,逐日刮取)。

  石绿(详《珠玉》卷)。

  代赭石(殷红色,处处山中有之,以代郡者为最佳)。

  石黄(中黄色,外紫色,石皮内黄,一名石中黄子)。

  【译文】

  胡粉(最白色,详见《五金》卷)。

  黄丹(红黄色,详见《五金》卷)。

  靛花(纯蓝色,详见《彰施》卷)。

  紫粉(粉红色,贵重的用胡粉、银朱相互对和,粗糙的则用染布坊里的红花滓汁制成)。

  大青(深蓝色,详见《珠玉》卷)。

  铜绿(深绿色,具体制法是:将黄铜打成板片,在上面涂上醋,包裹起来放在米糠里,多少利用其中的温暖火气,每天从铜板面上刮取)。

  石绿(详见《珠玉》卷)。

  代赭石(殷红色,各地山中都有,以山西代县一带出产的质量为最好)。

  石黄(中心黄色,表层紫色的一种石头,内层是黄色的,又叫做“石中黄子”)。

  【评析】

  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除了纸,还要有可以显现在纸上的物质,才可以完整地表达人们所思所想。白纸上当然是黑字最醒目。学写书法时,总要用一条黑黑的墨先磨出一些水来,再用笔蘸了黑墨水写字,墨是怎么做出来的?纸除了写字也可以用来绘画,这些颜料,尤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红色,又是怎么得到的呢?本篇有充分的说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