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莊子集釋卷五中

外篇天道第十三【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一】;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二】;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三】。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一)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四】。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五】;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六】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七】。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八】。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二)【九】,故帝王聖人休焉【一○】。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三)矣【一一】。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一二】。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一三】。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一四】。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一五】。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一六】。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一七】。以此退居而閒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一八】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一九】。靜而聖,動而王【二○】,無為也而尊【二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二二】。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二三】;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二四】。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五】。

【一】【疏】運,動也,轉也。積,滯也,蓄也。言天道運轉,覆育蒼生,照之以日月,潤之以雨露,鼓動陶鑄,曾無滯積,是以四序回轉,萬物生成也。

【釋文】《無所積》積,謂滯積不通。

【二】【疏】天者法天象地,運御群品,散而不積,施化無方,所以六合同歸,八方款附。

【三】【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無所牽滯也。

【疏】聖道者,玄聖素王之道也。隨應垂跡,制法立教,舟航有識,拯濟無窮,道合於天,德同於帝,出處不一,故有帝聖二道也。而運智救時,亦無滯蓄,慈造弘博,故海內服也。

【四】【注】任其自為,故雖六通四辟而無傷於靜也。

【疏】六通,謂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謂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無為,洞聖情之絕慮,通六合以生化,順四序以施為,以此而總萬乘,可謂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動,故曰自為;晦跡韜光,其猶昧闇,動不傷寂,故無不靜也。

【釋文】《六通》謂六氣,陰陽風雨晦明。《四辟》毗赤反,謂四方開也。《昧》音妹。◎盧文弨曰:今本作昧。

【五】【注】善之乃靜,則有時而動也。

【疏】夫聖人(以)〔之〕所以虛靜者,直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靜之故靜也。若以靜為善美而有情於為靜者,斯則有時而動矣。

【六】【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體二儀非有,萬境皆空,是以參變同塵而無喧撓,非由飭勵而得靜也。

【釋文】《鐃心》乃孝反,又女交反,一音而小反。

【七】【疏】夫水,動則波流,止便澄靜,懸鑒洞照,與物無私,故能明燭鬚眉,清而中正,治諸邪枉,可為準的,縱使工倕之巧,猶須倣水取平。故老經云,上善若水。此舉喻言之義。

【釋文】《中準》丁仲反。◎盧文弨曰:今本作准(四)。《大匠》或云:天子也。

【八】【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為,故所照無不洞明。

【疏】夫聖人德合二儀,智周萬物,豈與夫無情之水同日論邪!水靜猶明燭鬚眉,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賾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九】【注】凡不平不至者,生於有為。

【疏】虛靜恬淡寂漠無為,四者異名同實者也。歎無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為平,道德用茲為至也。

【釋文】《淡》徒暫反。◎慶藩案至與質同。至,實也。禮雜記使某實,鄭注:實當為至。史記蘇秦傳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索隱曰:至當為質。漢書東方朔傳非至數也,師古曰:至,實也。刻意篇正作道德之質。

【一○】【注】未嘗動也。

【疏】息慮,故平至也。

【一一】【注】倫,理也。

【疏】既休慮息心,乃與虛空合德;與虛空合德,則會於真實之道;真實之道,則自然之理也。

【一二】【注】不失其所以動。

【疏】理虛靜寂,寂而能動,斯得之矣。

【一三】【注】夫無為也,則群才萬品,各任其事而自當其責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此之謂也。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職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靜無為,則臣下職任,各司憂責。斯則主上無為而臣下有事,故冕旒垂目而不與焉。

【釋文】《巍巍》魚歸反。《不與》音預。

【一四】【注】俞俞然,從容自得之貌。

【疏】俞俞,從容和樂之貌也。夫有為滯境,塵累所以攖其心;無為自得,憂患不能處其慮。俞俞和樂,故年壽長矣。

【釋文】《俞俞》羊朱反:廣雅云:喜也。又音喻。《從容》七容反。

【一五】【注】尋其本皆在不為中來。

【疏】此四句萬物根源,故重舉前言,結成其(美)〔義〕也。

【一六】【疏】夫揖讓之美,無出唐虞;君臣之盛,莫先堯舜;故舉二君以明四德,雖南面北面,而平至一焉。

【釋文】《南鄉》許亮反。本亦作嚮。

【一七】【注】此皆無為之至也。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疏】用此無為而處物上者,天子帝堯之德也;用此虛淡而居臣下者,玄聖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

【釋文】《素王》往況反。注同。

【一八】【疏】退居,謂晦跡隱處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玩山水,從容閒樂,是以天下隱士無不服從,即巢許之流是也。

【釋文】《而閒》音閑。

【一九】【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則巢許之流,進則伊望之倫也。夫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五)為哉!故主上不為冢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御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疏】進為,謂顯跡出仕也。夫妙體無為而同塵降跡者,故能撫蒼生於仁壽,弘至德於聖朝,著莫測之功名,顯阿衡之政績。是以天下大同,車書共軌,盡善盡美,其唯伊望之倫乎!

【二○】【注】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二一】【注】自然為物所尊奉。

【疏】其應靜也,玄聖素王之尊;其應動也,九五萬乘之貴;無為也而尊,出則天子,處則素王。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貴也!

【二二】【注】夫美配天者,唯樸素也。

【疏】夫淳樸素質,無為虛靜者,實萬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貴,孰能與之爭美也!

【二三】【注】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地無逆也。

【疏】夫靈府明靜,神照絜白,而德合於二儀者,固可以宗匠蒼生,根本萬有,冥合自然之道,與天和也。

【二四】【注】夫順天所以應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

【疏】均,平也。調,順也。且應感無心,方之影響,均平萬有,大順物情,而混跡同塵,故與人和也。

【二五】【注】天樂適則人樂足矣。

【疏】俯同塵俗,且適人世之懽;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

【釋文】《人樂》音洛,下同。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自下有然字。(二)闕誤引張君房本至下有也字。(三)闕誤引張君房本倫作備。(四)世德堂本作准,本書依釋文改。(五)無字依世德堂本刪。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戾【一】,澤及萬世而不為仁【二】,長於上古而不為壽【三】,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四】,此之謂天樂【五】。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六】。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七】。』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八】。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九】,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一心定而萬服物【一一】。』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一二】。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一三】。」

【一】【注】變而相雜,故曰()。自()耳,非吾師之暴戾。

【疏】(),碎也。戾,暴也。莊子以自然至道為師,再稱之者,歎美其德。言我所師大道,亭毒生靈,假令()萬物,亦無心暴怒,故素秋搖落而彫零者不怨。此明雖復斷裁而非義也。

【釋文】《()》子兮反。《為戾》力計反,暴也。

【二】【注】仁者,兼愛之名耳;無愛,故無所稱仁。

【疏】仁者,偏愛之跡也。言大道開闔天地,造化蒼生,慈澤無窮而不偏愛,故不為仁。

【三】【注】壽者,期之遠耳;無期,故無所稱壽。

【疏】豈但長於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滅不生,復有何夭何壽也!郭注云,壽者,期之遠耳。

【釋文】《長於》丁丈反。章末同。

【四】【注】巧者,為之妙耳;皆自爾,故無所稱巧。

【疏】乘二儀以覆載,取萬物以刻彫,而二儀以生化為巧,萬物以自然為用。生化既不假物,彫刻豈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則工拙之名於斯滅矣。郭注云,巧者,為之妙耳。

【五】【注】忘樂而樂足。

【疏】所在任適,結成天樂。

【釋文】《天樂》音洛。章內同。

【六】【疏】既知天樂非哀樂,即知生死無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時,其死也混萬物之變化也。

【七】【疏】妙本虛凝,將至陰均其寂泊;應跡同世,與太陽合其波流。

【八】【疏】德合於天,故無天怨;行順於世,故無人非;我冥於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負幽顯,有何鬼責也!

【九】【注】動靜雖殊,無心一也。

【疏】天地,以結動靜無心之義也。

【一○】【注】常無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謂之為一。物不能撓,謂之為定。祇為定於一心,故能王於萬國。既無鬼責,有何禍祟!動而常寂,故魂不疲勞。

【釋文】《而王》往況反。注及下王天同。《祟》雖遂反,徐息類反。李云:禍也。

【一一】【疏】一心凝者類死灰,而靜為躁君,故萬物歸服。

【一二】【注】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通則服,不通則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萬物服者,祇言用虛靜之智,推尋二儀之理,通達萬物之情,隨物變轉而未嘗不適,故謂之天樂也。

【一三】【注】聖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為哉?天樂而已。

【疏】夫聖人之所以降跡同凡,合天地之至樂者,方欲畜養蒼生,亭毒群品也。

【釋文】《畜天》許六反。注同。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一】。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二】;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三】。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四】。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五】。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六】;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七】;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八】。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九】,帝王無為而天下功【一○】。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一一】。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一二】。此(一)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一三】。

【一】【疏】王者宗本於天地,故覆載無心;君主於道德,故生而不有;雖復千變萬化而常自無為。盛德如此,堯之為君也。

【二】【注】有餘者,閒暇之謂也。

【三】【注】不足者,汲汲然欲為物用也。欲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為臣,亦有餘也。

【疏】不足者,汲汲之辭。有餘者,閒暇之謂。言君上無為,智照寬曠,御用區宇,而閒暇有餘;臣下有為,情慮狹劣,各有職司,為君所用,匪懈在公,猶恐不足。是知無為有事,勞逸殊塗。

【四】【注】夫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臣能親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二)工能用斧;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若乃主代臣事,則非主矣;臣秉主用,則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疏】無為者,君德也;有為者,臣道也。若上下無為,則臣僭君德;上下有為,則君濫臣道。君濫臣道,則非主矣;臣僭君德,豈曰臣哉!於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亂,既乖天然,必招危禍。故無為之言,不可不察。無為,君也。古之人貴夫無為。郭注此文,甚有辭理。

【五】【注】無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為耳。然自得此為,率性而動,故謂之無為也。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親事,故雖舜禹為臣,猶稱有為。故對上下,則君靜而臣動;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疏】夫處上為君,則必須無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為臣,亦當親事有為,稱所司之職任;則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六】【疏】謂三皇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達,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知者為謀,故不自慮也。

【釋文】《知雖》音智。下愚知同。

【七】【疏】弘辯如流,彫飾萬物,而付之司牧,終不自言也。

【釋文】《自說》音悅。

【八】【注】夫在上者,患於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斷,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則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為矣。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

【疏】藝術才能冠乎海內,任之良佐而不與焉,夫何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經云,是謂用人之力。

【釋文】《咎》音羔。《繇》音遙。《明斷》丁亂反。

【九】【注】所謂自爾。

【疏】天無情於生產而萬物化生,地無心於長成而萬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謂自然也。

【一○】【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兩儀之含育,順四序以施生,任萬物之自為,故天下之功成矣。◎王念孫曰:案如郭解,則功下須加成字而其義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無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無為而成。)爾雅曰:功,成也。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為有功。周官稿人,乃入功於司弓矢及繕人,鄭注曰:功,成也。管子五輔篇曰,大夫任官辯事,官長任事守職,士脩身功材,功材,謂成材也。荀子富國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謂待之而後成也。萬物化,萬物育,天下功,相對為文,是功為成也。

【一一】【疏】夫日月明晦,雲雷風雨,而蔭覆不測,故莫神於天。囊括川原,包容岳瀆,運載無窮,故莫富於地。位居九五,威跨萬乘,日月照臨,一人總統,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經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一二】【注】同乎天地之無為也。

【疏】配,合也。言聖人之德,合天地之無為。

【一三】【疏】達覆載之無主,是以乘馭兩儀;循變化之往來,故能驅馳萬物;任黔黎之才,用人群之道也。

【校】(一)世德堂本無此字。(二)道藏本無而字。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一】;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二】。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三】;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四】;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五】;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六】;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七】。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八】。

【一】【疏】本,道德也。末,仁義也。言道德淳樸,治之根本,行於上古;仁義澆薄,治之末葉,行於下代。故云,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也。

【釋文】《本在於上末在於下》李云:本,天道;末,人道也。

【二】【疏】要,簡省也。詳,繁多也。主道逸而簡要,臣道勞而繁冗。繁冗,故有為而奉上;簡要,故無為而御下也。

【三】【疏】五兵者,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也。運,動也。夫聖明之世,則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則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則五兵動亂;偃武修文,則四民安業。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四】【疏】賞者,軒冕榮華,故利也。罰者,誅殘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墨,三刖,四宮,五大辟。夫道喪德衰,浮偽日甚,故設刑辟以被黎元,既虧理本,適為教末也。

【釋文】《之辟》毗赤反。

【五】【疏】禮法者,五禮之法也。數者,計算;度〔者〕,丈尺;形者,容儀;名者,字諱;比者,校當;詳者,定審。用此等法以養蒼生,治乖淳古,故為治末也。

【釋文】《比詳》毗志反。下同。一音如字,云:比較詳審。《治之》直吏反。下治之至、注至治之道同。

【六】【疏】樂者,和也。羽者,鳥羽;旄者,獸毛;言采鳥獸之羽毛以飾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樂者,欲上調陰陽,下和時俗也。古人聞樂即知國之興亡,治世亂世,其音各異。是知大樂與天地同和,非羽毛鐘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澆浪荐興,賞鄭衛之淫聲,棄雲韶之雅韻,遂使羽毛文采,盛飾容儀,既非咸池之本,適是濮水之末。

【七】【疏】絰者,實也。衰,摧也。上曰(衰)〔服〕,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絰。隆殺者,言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跡外儀,非情發於衷,故哀之末也。

【釋文】《衰》音崔。《絰》田結反。《隆殺》所界反。

【八】【注】夫精神心術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運動,則五事之末不振而自舉也。

【疏】術,能也;心之所能,謂之心術也。精神心術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必須精神心智率性而動,然後從於五事,即非矜矯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二】。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四】。萬物化作,萌區有狀【五】;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六】。夫天地至神(一),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七】!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八】。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九】;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二)【一○】!

【一】【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謂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學,中古有之,事涉澆偽,終非根本也。

【二】【疏】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

【釋文】《長先而少》詩照反。

【三】【注】言(三)此先後雖是人事,然皆在至(四)理中來,非聖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謂春夏先,秋冬後,四時行也。夫天地雖大,尚有尊卑,況在人倫,而無先後!是以聖人象二儀之造化,觀四序之自然,故能篤君臣之大義,正父子之要道也。

【四】【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次序慤乎。舉此二條,足明萬物。

【五】【疏】夫萬物變化,未始暫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萬種,色類不同,而萌兆區分,各有形狀。

【釋文】《萌區》曲俱反。

【六】【疏】夫春夏盛長,秋冬衰殺,或變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關措意,故隨流任物而所造皆適。

【七】【注】明夫尊卑先後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無也。

【疏】二儀生育,有不測之功,萬物之中,最為神化,尚有尊卑先後,況人倫之道乎!

【八】【注】言非但人倫所尚也。

【疏】宗廟事重,必據昭穆,以嫡相承,故尚親也。朝廷以官爵為尊卑,鄉黨以年齒為次第,行事擇賢能用之,此理之必然,故云大道之序。

【釋文】《朝廷》直遙反。

【九】【疏】議論道理而不知次第者,雖有語言,終非道語;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一○】【注】所以取道,為〔其〕有序〔也〕(五)。

【疏】既不識次第,雖語非道,於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神下有也字。(二)闕誤引文如海本道下有哉字。(三)趙諫議本無言字。(四)趙本無至字。(五)其字也字依宋本及道藏本補。世德堂本作為有序也,無其字。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一】,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二】,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三】,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四】,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五】,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六】,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七】,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八】。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九】;仁賢不肖襲情【一○】,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一一】。以此事上【一二】,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一三】,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一四】。

【一】【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則物得其道也。

【疏】此重開大道次序之義。言古之明開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二】【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適也。

【疏】先德後仁,先仁後義,故仁義次之。

【三】【注】理適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愛之仁,又明裁非之義,次令各守其分,不相爭奪也。

【四】【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當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傾奪,次勸修身,致其名譽也。

【五】【注】無所復改。

【疏】雖復勸令修身以致名譽,而皆須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矯性偽情以要令聞也。

【六】【注】物各自任,則罪責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廢。雖復因任其本性,而不無其僭過,故宜布之愷澤,宥免其辜也。

【釋文】《原省》所景反。原,除;省,廢也。

【七】【注】各以得性為是,失性為非。

【疏】雖復赦過宥罪,而人心漸薄,次須示其是非,以為鑒誡也。

【八】【注】賞罰者,失得之報也。夫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極於斯。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見,故賞善罰惡,以勗黎元也。

【九】【注】官(一)各當其才也。

【疏】用此賞罰,以次前序而為治方者,智之明暗,安處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貴賤咸履其位也。

【一○】【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賢,智也;不肖,愚也。襲,用也。主上聖明,化導得所,雖復賢愚各異,而咸用本情,終不舍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一一】【注】無相易業。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異,藝能固別,才用必分,使之如器,無不調適也。

【釋文】《必分》方云反。

【一二】【注】名當其實,故由名而實不濫也。

【疏】夫名以召實,而(由)〔當〕實故名。若使實不(當)〔由〕(二)名,則名過其實。今明名實相稱,故云必由其名也。

【一三】【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為臣事上,為君畜下,外以治物,內以脩身也。

【一四】【疏】至默無為,委之群下,塞聰閉智,歸之自然,可謂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釋文】《知謀》音智。《大平》音泰。

【校】(一)世德堂本官作言。(二)當由二字依注文互易。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二】。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三】;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四】。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五】!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六】;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七】。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八】。

【一】【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蓋聖人之應跡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跡也。書者,道家之書,既遭秦世焚燒,今檢亦無的據。

【二】【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賞罰而九,此自然先後之序也。

【疏】夫為治之體,必隨世污隆,世有澆淳,故治亦有寬急。是以五變九變,可舉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則是太平至治也。

【三】【疏】驟,數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倫序,數語形名,以為治術,而未體九變,以自然為宗,但識其末,不知其本也。

【四】【疏】速論賞罰,以此馭時,唯見枝條,未知根本。始,猶本也,互其名耳。

【五】【注】治人者必順序。

【疏】迕,逆也。不識治方,不知次序,顛倒道理,迕逆物情,適可為物所治,豈能治物也!

【釋文】《迕道》音悟。司馬云:橫也。《而說》徐音悅,又如字。

【六】【注】治道先明天,不為棄賞罰也,但當不失其先後之序耳。

【疏】夫形名賞罰,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七】【注】夫用天下者,必大通順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賞罰可施用於天下者,不足以用於天下也。斯乃苟飾華辭浮游之士,一節曲見偏執之人,未可以識通方,悟於大道者也。

【八】【注】寄此事於群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疊前語。古人有之,但寄群才而不親預,故是臣下之術,非主上養民之道。總結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歸也。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一】?」

【一】【疏】天王,猶天子也。舜問於堯為帝王之法,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

堯曰:「吾不敖無告【一】,不廢窮民【二】,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三】。此吾所以用心已【四】。」

【一】【注】無告者,所謂頑民也。

【疏】敖,侮慢也。無告,謂頑愚之甚,無堪告示也。堯答舜云:「縱有頑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誨,不敖慢棄舍也。」故老經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教字者,今不用也。

【釋文】《不敖》五報反。

【二】【注】恆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三】【疏】孺子,猶稚子也。哀,憐也。民有死者,輒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並皆矜愍善嘉養恤也。

【四】【疏】已,止也。總結以前,用答舜問。「我之用心,止盡於此。」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一】。」

【一】【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既領堯答,因發此譏。

堯曰:「然則何如【一】?」

【一】【疏】堯既被譏,因茲請益,「治道之大,其術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寧【一】,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二】。」

【一】【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

【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跡雖顯著,心恆寧靜。

【二】【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涼暑,四序運行,晝夜昏明,雲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無心於偏愛,豈有情於養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釋文】《雨施》始豉反。

堯曰:「膠膠擾擾乎【一】!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二】。」

【一】【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領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發起,聊此撝謙。

【釋文】《膠膠》交卯反。司馬云:和也。《擾擾》而小反。司馬云:柔也。案如注意,膠膠擾擾,動亂之貌。

【二】【疏】堯自謙光,推讓於舜,故言子之盛德,遠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夫堯舜二君,德無優劣,故寄此兩聖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一】,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二】。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三】。

【一】【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夫天覆地載,生育群品,域中四大,此當二焉。故引古證今,歎美其德。

【二】【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故知軒頊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

【三】【疏】言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釋文】《之王》往況反。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一】。」

【一】【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將己所修之書,欲藏於周之府藏,庶為將來君王治化之術,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聃,為周徵藏史,猶今之祕書官,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釋文】《藏書》司馬云,藏其所著書也。《徵藏》才浪反。司馬云:徵藏,藏名也。一云:徵,典也。《史》藏府之史。《老聃》吐甘反。或云:老聃是孔子時老子號也。《免而歸》言老子見周之末不復可匡,所以辭去也。

孔子曰:「善。」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一】,於是繙十二經以說【二】。

【一】【疏】老子知欲藏之書是先聖之已陳芻狗,不可久留,恐亂後人,故云不許。

【二】【疏】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贊易道,此六經也;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委曲敷演,故繙覆說之。

【釋文】《繙》敷袁反。徐又音盤,又音煩。司馬〔云〕:煩冤也。《十二經》說者云: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一說云:易上下經並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以說》如字,又始銳反。絕句。

老聃中其說,曰:「大(一)謾,願聞其要【一】。」

【一】【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大謾者,嫌其繁謾太多,請簡要之術也。

【釋文】《老聃中》丁仲反。《其說》如字。絕句。《曰大》音泰,徐敕佐反。《謾》末旦反,郭武諫反。

【校】(一)趙諫議本大作太。

孔子曰:「要在仁義【一】。」

【一】【疏】經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一】?」

【一】【疏】問:「此仁義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一】?」

【一】【疏】然,猶如此。言仁義是人之天性也。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將何為是疑之也邪?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一】?」

【一】【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一】。」

【一】【注】此常人之所謂仁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愷,樂也。忠誠之心,願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釋文】《中心物》本亦作勿。《愷》開待反。司馬云:樂也。

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一】!無私焉,乃私也【二】。夫子若欲使天子無失其牧乎【三】?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四】,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五】。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六】;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七】?意,夫子亂人之性也【八】!」

【一】【注】夫至仁者,無愛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聲也。幾,近也。迂,曲也。後發之言,近乎浮偽,故興意歎,以(長)〔表〕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釋文】《曰意》於其反。司馬云:不平聲也。下同。《幾乎》音機。司馬本作頎,云:頎,長也,後言長也。◎盧文弨曰:舊本後作復(一),未詳。《迂乎》音于。

【二】【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疏】夫兼愛於人,欲人之愛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三】【疏】牧,養也。欲使天下蒼生咸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養,則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群生,則天下太平也。

【釋文】《牧乎》司馬云:牧,養也。

【四】【疏】夫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星辰羅列,此並自然之理也,非關人事。豈唯三種,萬物悉然,但當任之,莫不備足,何勞措意,妄為矜矯也!

【五】【注】皆已(二)自足。

【疏】有識禽獸,無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群分,豈資仁義,方獲如此!

【六】【注】不待於兼愛也。

【疏】循,順也。放任己德而逍遙行世,順於天道而趨步人間,人間至極妙行,莫過於此也。

【釋文】《放德》方往反。

【七】【注】無由得之。

【疏】偈偈,勵力貌也。揭,擔負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勵身心,擔負仁義,強行於世,以教蒼生,何異乎打擊大鼓而求覓亡子,是以鼓聲愈大而亡者愈離,仁義彌彰而去道彌遠,故無由得之。

【釋文】《偈偈》居謁反,又巨謁反。或云:用力之貌。《揭仁》其謁反,又音桀。

【八】【注】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

【疏】亡子不獲,罪在鳴鼓;真性不明,過由仁義;故發噫歎,總結之也。

【校】(一)釋文原本及世德堂本均作復。(二)世德堂本已作以。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一】。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二】而棄妹之者,不仁也【三】,生熟不盡於前【四】,而積斂無崖【五】。」

【一】【疏】姓士,字成綺,不知何許人。舍,逆旅也。趼,腳生泡漿創也。成綺素聞老子有神聖之德,故不辭艱苦,慕義遠來。百經旅舍,一不敢息,塗路既遙,足生重趼。

【釋文】《士成綺》如字,又魚紙反。士成綺,人姓名也。《願見》賢遍反。下同。《百舍》司馬云:百日止宿也。《重》直龍反。《趼》古顯反。司馬云:胝也。胝,音陟其反。許慎云:足指約中斷傷為趼。◎慶藩案釋文引許說,本淮南脩務篇注。淮南引莊子作重跰,跰即趼字之誤也。高注云:趼,足生胝也。趼,又讀若繭。賈子勸學篇百舍重繭,宋策墨子百舍重繭,(高注:重繭,累胝也。)皆假繭作趼也。

【二】【注】言其不惜物也。

【疏】昔時藉甚,謂是至人;今日親觀,知無聖德。見其鼠穴土中,有餘殘蔬菜。嫌其穢惡,故發此譏也。

【釋文】《餘蔬》所居反,又音所。司馬云:蔬讀曰糈。糈,粒也。鼠壤內有遺餘之粒,穢惡過甚也。一云:如鼠之堆壤,餘益蔬外也。

【三】【注】無近恩,故曰棄。

【疏】妹,猶昧也。闇昧之徒,應須誘進,棄而不教,豈曰仁慈也!

【釋文】《棄妹》一本作妹之老。《不仁》釋名云:妹,末也。謂末學之徒,須慈誘之,乃見棄薄,不仁之甚也。

【四】【注】至足,故恆有餘。

【疏】生,謂粟帛;熟,謂飲食。充足之外,不復概懷,所以飲食資財,目前狼藉。且大聖寬弘而不拘小節,士成庸瑣,以此為非。細碎之間,格量真聖,可謂以螺酌海,焉測淺深也!

【釋文】《生熟》司馬云:生,膾也。一云:生熟,謂好惡也。

【五】【注】萬物歸懷,來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疏】既有聖德,為物所歸,故供給聚斂,略無涯(峙)〔涘〕,浩然無心,積散任物也。

【釋文】《而積》子亦反,李子賜反。《斂》力檢反,李狸豔反。

老子漠然不應【一】。

【一】【注】不以其言概意。

【疏】塵垢之言,豈曾入耳!漠然虛淡,何足介懷!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一】?」

【一】【注】自怪刺譏之心,所以壞也。

【疏】卻,空也,息也。昨日初來,妄生譏刺,今時思省,方覺己非,所以引過責躬,深懷慚竦。心之空矣,不識何耶。

【釋文】《復見》扶又反。《有刺》(于)〔千〕(一)賜反。《正卻》去逆反。或云:息也。

【校】(一)千字依釋文原本改。

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一】。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二】。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三】,再受其殃【四】。吾服也恆服【五】,吾非以服有服。」

【一】【注】脫,過去也。

【疏】夫巧智神聖之人者,蓋是跡,非所以跡也。「汝言我欲於聖人乎?我於此久以免脫,汝何為乃謂我是聖非聖耶?」老君欲抑成綺之譏心,故示以息跡歸本也。郭注云,脫,過去也,謂我於聖已得過免而去也。

【釋文】《夫巧》苦教反,又如字。《知》音智。《為脫》徒活反。注同。

【二】【注】隨物所名。

【三】【注】有實,故不以毀譽經心也。

【釋文】《毀譽》音餘,下同。

【四】【注】一毀一譽,若受之於心,則名實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喚我作牛,我即從汝喚作牛,喚我作馬,我亦從汝喚作馬,我終不拒。且有牛馬之實,是一名也。人與之名,諱而不受,是再殃也。譏刺之言,未甚牛馬,是尚不諱,而況非乎!

【五】【注】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謂也。老君體道大聖,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馬,唯物是從,此乃恆常,非由措意也。

【釋文】《容行》如字。

【六】【注】有為為之,則不能恆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關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必也用心,便成矯性,既其有作,豈曰無為!

士成綺鴈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一】?」

【一】【疏】成綺自知失言,身心慚愧,於是鴈行斜步,側身避影,隨逐老子之後,不敢履躡其跡,仍徐進問,請修身之道如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一】,而目衝然【二】,而顙頯然【三】,而口闞然【四】,而狀義然【五】,似繫馬而止也【六】。動而持【七】,發也機【八】,察而審【九】,知巧而睹於泰【一○】,凡以為不信【一一】。邊竟(一)有人焉,其名為竊【一三】。」

【一】【注】進趨不安之貌。

【疏】而,汝也。言汝莊飾容貌,夸駭於人,自為崖岸,不能舒適。

【二】【注】衝出之貌。

【疏】心既不安,目亦馳動,故左盼右睇,睢盱充詘也。

【三】【注】高露發美之貌。

【疏】顙額高亢,顯露華飾,持此容儀,矜敖於物。

【釋文】《顙頯》上息黨反,下去軌反。本又作顯,如字。司馬本作〈鬼頁〉。

【四】【注】虓豁之貌。

【疏】郭注云,虓豁之貌也。謂志性強梁,言語雄猛,夸張虓豁,使人可畏也。

【釋文】《闞》郭許覽反,又火斬反,又火暫反。《虓》火交反。《豁》火括反。

【五】【注】踶跂自持之貌。

【疏】義,宜也。踶跂驕豪,實乖典禮,而修飾容狀,自然合宜也。

【釋文】《踶》直氏反。《跂》去氏反。◎慶藩案義讀為峨。義然,峨然也。說詳俞氏大宗師篇平議。郭訓成疏兩失之。

【六】【注】志在奔馳。

【疏】形雖矜莊,而心性諠躁,猶如逸馬被繫,意存奔走。

【七】【注】不能自舒放也。

【疏】馳情逐境,觸物而動,不能任適,每事拘持。

【八】【注】趨捨速也。

【疏】機,弩牙也。攀緣之心,遇境而發,其發猛速,有類弩牙。

【九】【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虛遣,違順兩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審定。

【一○】【注】泰者,多於本性之謂也。巧於見泰,則拙於抱朴。

【疏】泰,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觀無為之一理,而詐知詐巧,見有為之多事。

【一一】【注】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實也。言此十事,皆是虛詐之行,非真實之德也。◎家世父曰:郭象云,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於文多一轉折。凡以為不信,言凡所為皆出於矯揉,與自然之性不相應,故謂之不信。容也,目也,顙也,口也,狀也,一有矜持,若繫馬而制其奔突,不能自信於心也。動而發,一其機應之,而相勝以知巧,不能自信於外也。微分兩義,不得為十事。

【一二】【注】亦如(二)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竊,賊也。邊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憚憲章,但行竊盜。內則損傷風化,外則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綺之行,其猥亦然,舉動睢盱,猶如此賊也。

【釋文】《邊竟》音境。《有人焉其名為竊》邊垂之人,不聞知禮樂之正,縱有言語,偶會墳典,皆是竊盜所得,其道何足語哉!司馬云:言遠方嘗有是人。

【校】(一)趙諫議本竟作境。(二)世德堂本如作知。

夫子曰:「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一】。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一)乎其不可測也【二】。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三】!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四】。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五】,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六】,極物之真,能守其本【七】,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八】。通乎道,合乎德【九】,退仁義【一○】,賓禮樂【一一】,至人之心有所定矣【一二】。」

【一】【疏】莊周師老君,故呼為夫子也。終,窮也。二儀雖大,猶在道中,不能窮道之量;秋毫雖小,待之成體,此則於小不遺。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備在萬物。

【二】【疏】既大無不包,細無不入,貫穿萬物,囊括二儀,故廣廣歎其寬博,淵乎美其深遠。◎慶藩案廣廣,猶言曠曠也。曠曠者,虛無人之貌。〔漢書〕五行志,師出過時,茲謂廣,李奇曰:廣,音曠。曠與廣,古字義通。(漢書)武五子傳,橫術(薛瓚曰:術,道路也。)何廣廣兮,蘇林曰:廣,音曠。

【三】【疏】夫形德仁義者,精神之末跡耳,非所以跡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聖神人,誰能定其粗妙耶!

【四】【注】用世,故不患其大也。

【疏】聖人威跨萬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陽,忘物忘己,即動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五】【注】靜而順之。

【疏】棅,權也。偕,居也。社稷顛覆,宇內崩離,趨世之人,奮動權棅,必靜而自守,不與並逐也。

【釋文】《奮棅》音柄。司馬云:威權也。李丑倫反。一本作棟。◎家世父曰:釋文引司馬云,棅,威權也。說文:柄,柯也。柄,或(從)〔作〕棅。管子山權數篇此之謂國權,此謂君棅。操國計之盈虛,謂之國權。制人事之重輕,謂之君棅。棅者,所藉以制事者也。大者制大,小者制小,相與奮起以有為於世,皆有所借者也。說文:假,借也。無所假則無為,無為則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而隨物以遷焉。無假而不與利遷,斯之謂無為而無不為。郭象云,任真而直往,非也。

【六】【注】任真而直往也。

【疏】志性安靜,委命任真,榮位既不關情,財利豈能遷動也!

【七】【疏】夫聖人靈鑒洞徹,窮理盡性,斯極物之真者也。而應感無方,動不傷寂,能守其本。

【八】【疏】雖復握圖御宇,總統群方,而忘外二儀,遺棄萬物,是以為既無為,事既無事,心閒神王,何困弊之有!

【九】【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虛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會,能(斯)〔所〕冥符也。

【一○】【注】進道德也。

【一一】【注】以情性為主也。

【疏】退仁義之澆薄,進道德之淳和,擯禮樂之浮華,主無為之虛淡。◎俞樾曰:賓當讀為擯,謂擯斥禮樂也,與上句退仁義一律。郭注曰,以性情為主也,則以本字讀之,其義轉迂。達生篇曰,賓於鄉里,逐於州部,此即假賓為擯之證。◎慶藩案俞說是也。古賓擯音同,音同之字,往往假借為義。周禮司儀,賓拜送幣,釋文云:賓,音擯。本書徐無鬼篇,賓於寡人,司馬本賓作擯,即其證。

【一二】【注】定於無為也。

【疏】恬淡無為而用不乖寂,定矣。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重淵字。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一】,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二】,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三】,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一),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四】。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五】,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六】!

【一】【疏】道者,言說;書者,文字。世俗之人,識見浮淺,或託語以通心,或因書以表意,持(許)〔誦〕往來,以為貴重,不知無足可言也。

【二】【疏】所以致書,貴宣於語,所以宣語,貴表於意也。

【三】【疏】隨,從也。意之所出,從道而來,道既非色非聲,故不可以言傳說。

【釋文】《言傳》丈專反。後同。

【四】【注】其貴恆在意言之表。

【疏】夫書以載言,言以傳意,而末世之人,心靈暗塞,遂貴言重書,不能忘言求理。故雖貴之,我猶不足貴者,為言書糟粕,非可貴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貴恆在意言之表。

【釋文】《為其》于偽反。

【五】【注】得彼〔之〕(二)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疏】夫目之所見,莫過形色,耳之所聽,唯在名聲。而世俗之人,不達至理,謂名言聲色,盡道情實。豈知玄極,視聽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歎。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六】【注】此絕學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貴德者不知,而聾俗愚迷,豈能識悟!唯當達者方體之矣。

【釋文】《知者》如字。下同。或並音智。《去尚》起呂反。

【校】(一)世德堂本之下有哉字。(二)之字依宋本及疏補。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一)何言邪【一】?」

【一】【疏】桓公,齊桓公也。輪,車輪也。扁,匠人名也。斲,雕斫也。釋,放也。齊君翫讀,輪扁打車,貴賤不同,事業各異,乃釋放其具,方事質疑。欲明至道深玄,不可傳(集)〔說〕,故寄桓公匠者,略顯忘言之致也。

【釋文】《桓公》李云:齊桓公也,名小白。《輪扁》音篇,又符殄反。司馬云:斲輪人也,名扁。《斲》陟角反。《椎》直追反。《而上》時掌反。

【校】(一)世德堂本者作為。

公曰:「聖人之言也【一】。」

【一】【疏】所謂憲章文武,祖述堯舜,是聖人之言。

曰:「聖人在乎【一】?」

【一】【疏】又問:「聖人見在以不?」

公曰:「已死矣【一】。」

【一】【疏】答曰:「聖人雖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一】!」

【一】【疏】(夫)酒滓曰糟,漬糟曰粕。夫醇酎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義,已陳芻狗,曾何足云!

【釋文】《糟》音遭。李云:酒滓也。《魄》普各反。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為魄。本又作粕,音同。許慎云:粕,已漉麤糟也。或普白反,謂魂魄也。《已夫》音符。絕句。或如字。◎慶藩案釋文,魄,本又作粕,即司馬本也。文選陸士衡文賦〔注〕引司馬云:爛食曰粕。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一】。」

【一】【疏】貴賤禮隔,不可輕言,庸委之夫,輒敢議論。說若有理,方可免辜,如其無辭,必獲死罪。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一】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二】。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三】!」

【一】【疏】甘,緩也。苦,急也。數,術也。夫斲輪失所則〔不〕(一)牢固,若使得宜,則口不能言也。況之理教,其義亦然。

【釋文】《甘》如字,又音酣。司馬云:甘者,緩也。苦者,急也。《有數》李云:色注反,數,術也。◎盧文弨曰:案前後俱作色主反,此注字疑訛。

【二】【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學之無益也。

【疏】喻,曉也。輪扁之術,不能示其子,輪扁之子,亦不能稟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免斤斧之勞。故知物各有性,不可倣效。

【三】【注】當古(二)之事,已滅(三)於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任性,與時變化而後至焉。

【疏】夫聖人制法,利物隨時,時既不停,法亦隨變。是以古人古法淪殘於前,今法今人自興於後,無容執古聖跡行乎今世。故知所讀之書,定是糟粕也。

【釋文】《人與》如字,又一音餘。《可傳》直專反。注同。

【校】(一)不字依正文補。(二)趙諫議本古作今。(三)趙本滅作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