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莊子集釋卷四中

外篇馬蹄第九【一】

【一】【釋文】舉事以名篇。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一】。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二】。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三】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四】。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五】。」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六】。」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七】?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八】。

【一】【注】駑驥各適於身而足。

【疏】齕,齧也;踐,履;禦,捍;翹,舉也。夫蹄踐霜雪,毛禦風寒,飢即齕草,渴即飲水,逸豫適性,即舉足而跳躑,求稟乎造物,故真性豈願羈馽皁棧而為服養之乎!況萬有參差,咸資素分,安排任性,各得逍遙,不矜不企,即生涯可保。

【釋文】《馬》釋名云:武也。王弼注易云:在下而行者也。《蹄》音提。司馬云:馬足甲也。《禦》魚呂反。廣雅云:敵也。崔本作辟。《齕》恨發反,又胡切反。《翹》祁饒反。《足》崔本作尾。《而陸》司馬云:陸,跳也。字書作〈馬坴〉。〈馬坴〉,馬健也。◎慶藩案釋文崔本作翹尾,引司馬云,陸,跳也。字書作〈馬坴〉,馬健也。今案足作尾是也。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莊子正作尾,陸作踛,云:踛,音六。廣韻:踛,力竹切,翹踛也。踛依字當作(

)。說文:(),曲脛也,讀若逵。是踛即()之異體。逵從辵坴,踛從足坴,古足辵之字多互用,形相似也。據選注所引,知陸乃踛之訛。《駑》音奴,惡馬也。《驥》音冀,千里善馬也。

【二】【注】馬之真性,非辭鞍而惡乘,但無羨於榮華。

【疏】義,養也,謂是貴人養衛之臺觀也。亦言:義臺,猶靈臺也。路,大也,正也,即正寢之大殿也。言馬之為性,欣於原野,雖有高臺大殿,無所用之。況清虛之士,淳樸之民,樂彼茅茨,安茲甕牖,假使丹楹刻桷,於我何為!

【釋文】《義》許宜反,又如字。徐音儀,崔本同。一本作羲。《臺》崔云:義臺,猶靈臺也。《路寢》路,正也,大也。崔云:路寢,正室。◎慶藩案史記魏世家索隱引司馬云:義臺,臺名。釋文闕。◎俞樾曰:義,徐音儀,當從之。周官肆師職鄭注曰:故書儀為義。是義即古儀字也。儀臺,猶言容臺。淮南子覽冥篇容臺振而掩覆,高注曰:容臺,行禮容之臺。儀與容,異名同實,蓋是行禮儀之臺,故曰儀臺也。《而惡》烏路反。

【三】【注】有意治之,則不治矣。治之為善,斯不善也。

【疏】列子云:姓孫,名陽,字伯樂,秦穆公時善治馬人。燒,鐵炙之也。剔,謂翦其毛;刻,謂削其蹄;雒,謂著籠頭也。羈,謂連枝絆也;馽,謂約前兩腳也。皁,謂槽櫪也。棧,編木為椗,安馬腳下,以去其濕,所謂馬床也。夫不能任馬真性,而橫見燒剔,既乖天理,而死者已多。況無心徇物,性命所以安全;有意治之,天年於焉夭折。

【釋文】《伯樂》音洛,下同。伯樂,姓孫,名陽,善馭馬。石氏星經云:伯樂,天星名,主典天馬。孫陽善馭,故以為名。《剔之》敕歷反。字林云:剃也。徐詩赤反。向崔本作鬄。向音郝。《雒之》音洛。司馬云:燒,謂燒鐵以爍之;剔,謂翦其毛;刻,謂削其甲;雒,謂羈雒其頭也。◎王念孫曰:司馬彪曰,雒,謂羈絡其頭也。案雒讀為鉻,(音落。)字或作〈各刂〉,通作雒,又通作落。鉻之言落也,剔去毛鬣爪甲謂之鉻。說文曰:鉻,{髟剔}也。廣雅曰:雒,剔也。吳子治兵篇說畜馬之法云: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此云燒之剔之刻之雒之,語意略相似。司馬以鉻為羈絡,非也。下文連之以羈馽,乃始言羈絡耳。◎家世父曰:司馬云,刻,謂削其甲;雒,謂羈雒其頭也。是通雒為絡。疑上四者專就馬身言之,下文羈馽皁棧,始及銜勒之事。雒當為烙,所謂火鍼曰烙也。杜甫詩,細看六印帶官字,六印,亦作火印。刻,謂鑿蹄;雒,謂印烙。燒之剔之以理其毛色。刻之雒之以存其表識。作絡者非也。◎俞樾曰:司馬彪解雒之曰,謂羈雒其頭也,是以雒為絡之假字。然下文連之以羈馽,乃始言羈絡之事,此恐非也。雒疑當為烙。說文火部新附有烙字,曰:灼也。今官馬以火烙其皮毛為識,即其事矣。《羈》居宜反。廣雅云:勒也。《馽》丁邑反,徐丁立反,絆也。李音述。本或作馵,非也。馵音之樹反。司馬向崔本並作馽。向云:馬氏音竦。崔云:絆前兩足也。◎盧文弨曰:舊本無音字,案例當有,今增。《編之》必然反。《皁》才老反,櫪也。一云:槽也。崔云:馬閑也。《棧》(土)〔士〕(一)板反。徐在簡反,又士諫反。編木作(靈)似〔靈〕床曰棧,以禦濕也。崔云:木棚也。◎盧文弨曰:靈即櫺字。濕當作溼,後人多混用。棚,疑當作柵。◎慶藩案文選顏延年赭白馬賦注、潘安仁馬汧督誄注引司馬云:皁,櫪也。棧,若櫺床,施之溼地也。釋文闕。《不治》直吏反。

【四】【注】夫善御者,將以盡其能也。盡能在於自任,而乃走作馳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駑驥之力,適遲疾之分,雖則足跡接乎八荒之表,而眾馬之性全矣。而惑(二)者聞任馬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為之風,遂云行不如臥;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乎莊生之旨遠矣。

【疏】橛,銜也,謂以寶物飾於鑣也。帶皮曰鞭,無皮曰筴,俱是馬杖也。夫馳驟過分,飢渴失常,整之以衡扼,齊之以鑣轡,威之以鞭筴,而求其以分外之能,故駑駘不堪,而凡已過半。聖智治物,其損亦然。

【釋文】《驟》士救反。《橛》向徐其月反。司馬云:銜也。崔云:鑣也。《飾》徐音式。司馬云:排銜也,謂加飾於馬鑣也。◎慶藩案文選潘安仁西征賦注引司馬云:橛,騑馬口中長銜也。與釋文異。◎又案橛,一作橛。說文齺下曰:齺,馬口中橛也。史記索隱引周輿服志云:鉤逆上者為橛,橛在銜中,以鐵為之,大如雞子。漢書司馬相如傳張揖注曰:銜,馬勒銜也。橛,騑馬口長銜也。韓子姦劫弒臣篇無垂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鹽鐵論刑德篇猶無銜橛而禦捍馬也,是銜與橛皆所以制馬者。《鞭》必然反。《筴》初革反。杜注左傳云:馬檛也。檛,音竹瓜反。

【五】【疏】範土曰陶。陶,化也,亦窰也。埴,黏也,亦土也。謂陶者善能調和水土而為瓦器,運用方圓,必中規矩也。

【釋文】《陶》道刀反,謂窰也。窰,音弋消反。《埴》徐時力反。崔云:土也。司馬云:埴土可以為陶器。尚書傳云:土黏曰埴。釋名云:埴,膱也。膱音之食反。《中規》丁仲反。下皆同。

【六】【疏】鉤,曲也。繩,直也。謂匠人機巧,善能治木,木之曲直,必中鉤繩。

【釋文】《應繩》應對之應。後不音者倣此。

【七】【疏】土木之性,稟之造物,不求曲直,豈慕方圓;陶者匠人,浪為臧否。

【八】【注】世以任自然而不加巧者為不善於治也,揉曲為直,厲駑習驥,能為規矩以矯拂其性,使死而後已,乃謂之善治也,不亦過乎!

【疏】此總舉前文以合其譬。然世情愚惑,以治為善,不治之為偽,偽莫大焉。

【釋文】《揉曲》汝久反。《矯》居兆反。《拂》房弗反。

【校】(一)士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二)世德堂本惑作或。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一】。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二】;一而不黨,命曰天放【三】。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五】;萬物群生,連屬其鄉【六】;禽獸成群,草木遂長【七】。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八】。

【一】【注】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

【疏】然,猶如此也。莊子云:我意謂善治天下,不如向來陶匠等也。善治之術,列在下文。

【二】【注】夫民之德,小異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此天下之所同而為本者也。守斯道者,無為之至也。

【疏】彼民,黎首也。言蒼生皆有真常之性而不假於物也。德者,得也。率其真常之性,物各自足,故同德。郭象云,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此天下之所同而為本也,守斯道也,無為至矣。

【釋文】《去者》羌呂反。

【三】【注】放之而自一耳,非黨也,故謂之天放。

【疏】黨,偏也。命,名也。天,自然也。夫虛通一道,亭毒群生,長之育之,無偏無黨。若有心治物,則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則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釋文】《天放》如字。崔本作牧,云:養也。

【四】【注】此自足於內,無所求及之貌。

【疏】填填,滿足之心。顛顛,高直之貌。夫太上淳和之世,遂初至德之時,心既遣於是非,行亦忘乎物我。所以守真內足,填填而處無為;自不外求,顛顛而游於虛淡。

【釋文】《填填》徐音田,又徒偃反。質重貌。崔云:重遲也。一云:詳徐貌。淮南作莫莫。《顛顛》丁田反。崔云:專一也。淮南作瞑瞑。

【五】【注】不求非望之利,故止於一家而足。

【疏】蹊,徑;隧,道也。舟,船也。當是時,即至德之世也。人知守分,物皆淳樸,不伐不奪,徑道所以可遺;莫往莫來,船橋於是乎廢。

【釋文】《蹊》徐音兮。李云:徑也。《隧》徐音遂。崔云:道也。

【六】【注】混茫而同得也,則與一世而淡漠焉,豈國異而家殊哉!

【疏】夫混茫之世,淳和淡漠。故無情萬物,連接而共里閭;有識群生,係屬而同鄉縣;豈國異政而家殊俗哉!

【釋文】《連屬其鄉》王云:既無國異家殊,故其鄉連屬。《混》胡本反。《茫》莫剛反。《淡》徒暫反。《漠》音莫。

【七】【注】足性而止,無吞夷之欲,故物全。

【疏】飛禽走獸不害,所以成群;蔬草果木不伐,遂其盛茂。

【釋文】《遂長》丁丈反,又直良反。《無吞》敦恩反,又音天。

【八】【注】與物無害,故物馴也。

【疏】人無害物之心,物無畏人之慮。故山禽野獸,可羈係而遨遊;鳥鵲巢窠,可攀援而窺望也。

【釋文】《攀》本又作扳,普班反。《援》音袁。廣雅云:牽也,引也。《闚》去規反。《物馴》似遵反,或音純。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一】!同乎無知,其德不離【二】;同乎無欲,是謂素樸【三】;素樸而民性得矣。【四】及至聖人【五】,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六】。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七】!道德不廢,安取仁義【八】!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九】!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一○】!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一一】

【一】【疏】夫殉物邪僻為小人,履道方正為君子。既而巢居穴處,將鳥獸而不分;含哺鼓腹,混群物而無異;於何而知君子,於何而辨小人哉!

【釋文】《惡乎》音烏。

【二】【注】知則離道以善也。

【疏】既無分別之心,故同乎無知之理。又不(以)險德以求行,故抱一而不離也。

【釋文】《不離》力智反。注皆同。

【三】【注】欲則離性以飾也。

【疏】同遂初之無欲,物各清廉;異末代之浮華,人皆淳樸。

【釋文】《素樸》普剝反。

【四】【注】無煩乎知欲也。

【疏】夫蒼生所以失性者,皆由滯欲故也。既而無欲素樸,真性不喪,故稱得也。此一句總結已前至德之美者也。

【五】【注】聖人者,民得性之跡耳,非所以跡也。此云及至聖人,猶云及至其跡也。

【六】【注】夫聖跡既彰,則仁義不真而禮樂離性,徒得形表而已矣(一)。有聖人即有斯弊,吾若是何哉!

【疏】自此以上,明淳素之德;自此以下,斥聖跡之失。及至聖人,即五帝已下行聖跡之人也。蹩躠,用力之貌。踶跂,矜恃之容。澶漫是縱逸之心,摘僻是曲拳之行。夫淳素道消,澆偽斯起。踶跂恃裁非之義,蹩躠夸偏愛之仁,澶漫貴奢淫之樂,摘僻尚浮華之禮,於是宇內分離,蒼生疑惑,亂天之經,自斯而始矣。

【釋文】《蹩》步結反。向崔本作弊,音同。《躠》本又作薛,悉結反。向崔本作殺,音同。一音素葛反。《踶》直氏反,向同,崔音緹。《跂》丘氏反,一音呂氏反,崔音技。李云:蹩躠踶跂,皆用心為仁義之貌。◎慶藩案踶,各本無訓。說文:踶,躗也。躗,踶(躗)(二)也。(〔段注〕舊本訛作衛,今據踶字注及牛部{衛牛}字注改正。)《澶》本又作儃,徒旦反。又吐旦反。向崔本作但,音燀。《漫》武半反。向崔本作曼,音同。李云:澶漫,猶縱逸也。崔云:但曼,淫衍也。一云:澶漫,牽引也。《摘》敕歷反,又涉革反。《辟》匹壁反,向音檗,徐敷歷反,李父歷反。本或作僻,音同。李云:糾擿邪辟而為禮也。一音婦赤反,法也。崔云:擿辟,多節。◎盧文弨曰:今本作僻。◎家世父曰:釋文引李曰,糾擿邪辟而為禮也,崔云,擿辟,多節。擿辟,當作摘擗。王逸注楚詞:擗,析也。摘者,摘取之;擗者,分之;謂其煩碎也。《始分》如字。下分皆同。

【七】【疏】純樸,全木也。不殘,未彫也。孰,誰也。犧尊,酒器,刻為牛首,以祭宗廟也。止銳下方曰珪,半珪曰璋。此略舉譬喻,以明澆競之治也。

【釋文】《犧尊》音羲。尊,或作樽。司馬云:畫犧牛象以飾樽也。王肅云:刻為牛頭。鄭玄云:畫鳳皇羽飾尊,婆娑然也。音先河反。◎盧文弨曰:今本作樽,俗(三)。《珪璋》音章。李云:皆器名也。銳上方下曰珪,半珪曰璋。

【八】【疏】此合譬也。夫大道之世,不辨是非;至德之時,未論憎愛。無愛則人心自息,無非則本跡斯忘,故老經云大道廢,有仁義矣。

【九】【疏】禮以檢跡,樂以和心。情苟不散,安用和心!性苟不離,何勞檢跡!是知和心檢跡,由乎道喪也。

【釋文】《情性不離》如字。別離也。◎盧文弨曰:今本情性作性情。

【一○】【注】凡此皆變樸為華,棄本崇末,於其天素,有殘廢矣,世雖貴之,非其貴也。

【疏】夫文采本由相間,音樂貴在相和。若各色各聲,不相顯發,則宮商黼黻,無由成用。此重起譬,卻證前旨。

【一一】【注】工匠則有規矩之制,聖人則有可尚之跡。

【疏】此總結前義。夫工匠以犧尊之器殘淳樸之本,聖人以仁義之跡毀無為之道,為弊既一,獲罪宜均。

【校】(一)趙諫議本無矣字及注首夫字。(二)躗字依說文刪。(三)世德堂本作樽,本書依釋文改。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一】。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二】。故馬之知而態至盜者,伯樂之罪也【三】。

【一】【注】御其真知,乘其自(陸)〔然〕(一),則萬里之路可致,而群馬之性不失。

【疏】靡,摩也,順也。踶,蹈也。已,止也。夫物之喜怒,稟自天然,率性而動,非由矯偽。故喜則交頸而摩順,怒則分背而踶蹈,而馬之知解適盡於此,食草飲水,樂在其中矣。

【釋文】《交頸》頸,領也。居郢反,又祁盈反。《相靡》如字。李云:摩也。一云:愛也。◎慶藩案靡,古讀若摩,故與摩通。(見唐韻正。)漢書淮南衡山王傳亦其俗薄臣,下漸靡使然也。漸靡即漸摩。荀子性惡篇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靡即摩也。(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鄭注:摩,相切磋也。)成二年左傳師至於靡笄之下,靡一音摩。史記蘇秦傳以出揣摩,鄒誕本作揣靡。靡讀為摩。元戴侗六書故:靡與摩通。本書凡交近則相靡以信,亦讀靡為摩。《相踶》大計反,又徒兮反,又徒祁反。李云:踶,蹋也。廣雅、字韻、聲類並同。通俗文云:小蹋謂之踶。《馬知》李音智。下同。

【二】【疏】衡,轅前橫木也。扼,义馬頸木也。月題,額上當顱,形似月者也。介,獨也。倪,睥睨也。闉,曲也。鷙,抵也。曼,突也。詭,詐也。竊,盜也。夫馬之真知,唯欣放逸;不求服飾,豈慕榮華!既而加以月題,齊以衡扼,乖乎天性,不任困苦,是以譎詐萌出,睥睨曲頭綟扼,抵突御人。竊轡即盜脫籠頭,詭銜乃吐出其勒。良由乖損真性,所以矯偽百端者矣。

【釋文】《衡扼》於革反。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扼,义馬頸者也。《月題》徒兮反。司馬崔云:馬頟上當顱如月形者也。《介》徐古八反。《倪》徐五圭反,郭五第反。李云:介倪,猶睥睨也。崔云:介出俾倪也。《闉》音因。《鷙》徐敕二反,郭音躓。《曼》武半反,郭武諫反。李云:闉,曲也。鷙,抵也。曼,突也。崔云:闉扼鷙曼,距扼頓遲也。司馬云:言曲頸於扼以抵突也。一云:鷙曼,旁出也。◎家世父曰:釋文引李云:介倪,猶睥睨也。闉,曲也。鷙,抵也。曼,突也。崔云,闉扼鷙曼,距扼頓遲也。司馬云,言曲頸於扼以抵突也,一云:鷙曼,旁出也。今案成二年左傳不介馬而馳之,杜預注:介,馬甲也。說文:俾,益也。倪,俾也。言馬知甲之加其身。史記晉世家馬鷙不能行。說文:鷙,馬重貌。闉扼,猶言困扼;鷙曼,猶言遲重;言馬被介而氣塞行滯,有決銜絕轡之憂,李云睥睨者,失之。《詭》九彼反。《銜》口中勒也。或云:詭銜,吐出銜也。《竊轡》齧轡也。崔云:詭銜竊轡,戾銜橛,盜鞎轡也。◎盧文弨曰:舊鞎訛艱,今改正。說文:車前革曰鞎。

【三】【注】馬性不同而齊求其用,故有力竭而態作者。

【疏】態,姦詐也。夫馬之真知,適於原野,馳驟過分,即矯詐心生,詭竊之態,罪歸伯樂也。

【釋文】《態作》吐代反。

【校】(一)然字依王叔岷說改。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一】。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二】。

【一】【注】此民之真能也。

【疏】之,適也。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夫行道之時,無為之世,心絕緣慮,安居而無所為;率性而動,遊行而無所往。既而含哺而熙戲,與嬰兒而不殊;鼓腹而遨遊,將童子而無別。此至淳之世,民能如此也。

【釋文】《赫》本或作{艹赤},呼白反。《胥氏》司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俞樾曰:釋文引司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此為允當。又曰,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此望文生訓,殊不足據。炎帝,即神農也。胠篋篇既云赫胥氏,又云神農氏,其非一人明矣。赫胥,疑即列子書所稱華胥氏。華與赫,一聲之轉耳。廣雅釋器:赫,赤也。而古人名赤者多字華。羊舌赤字伯華,公西赤字子華,是也。是華亦赤也。赤謂之赫,亦謂之華,可證赫胥之即華胥矣。《含哺》音步。

【二】【注】其過皆由乎跡之可尚也。

【疏】夫屈曲折旋,行禮樂以正形體;高縣仁義,令企慕以慰心靈;於是始踶跂自矜,好知而興矯詐;經營利祿,爭歸而不知止。噫!聖跡之過者也。

【釋文】《縣企》音玄。◎盧文弨曰:今本作跂。◎慶藩案文選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注引司馬云:企,望也。釋文闕。《踶》直氏反。《跂》丘氏反。《好知》呼報反。下音智。

外篇胠篋第十【一】

【一】【釋文】舉事以名篇。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扄)〔扃〕(一)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一】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二)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二】?

【一】【疏】胠,開;篋,箱;囊,袋;攝,收;緘,結;縢,繩也。扃,關鈕也;鐍,鎖鑰也。夫將為開箱探囊之竊,發匱取財之盜,此蓋小賊,非巨盜者也。欲為守備,其法如何?必須收攝箱囊,緘結繩約,堅固扃鐍,使不慢藏。此世俗之淺知也。

【釋文】《胠》李起居反。史記作搚。徐起法反,一音虛乏反。司馬云:從旁開為胠。一云:發也。《篋》苦協反。《探》吐南反。《囊》乃剛反。《匱》其位反,檻也。《必攝》如字。李云:結也。崔云:收也。《緘》古減反。《縢》向崔本作(

),同。徒登反。崔云:約也。案廣雅云:緘縢,皆繩也。《扃》古熒反。崔李云:關也。《鐍》古穴反。李云:紐也。崔云:環舌也。《知也》如字,又音智。下同。

【二】【注】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疏】夫攝緘縢固扃鐍者,以備小賊。然大盜既至,負揭而趨,更恐繩約關鈕之不牢,向之守備,翻為盜資,是故俗知不足可恃。

【釋文】《揭》徐其謁反,又音桀。三蒼云:舉也,擔也,負也。《擔》丁甘反。《而趨》七須反。李云:走也。《唯恐》丘用反。《鄉之》本又作向,亦作曏,同。許亮反。《為大盜》于偽反。下及下注而為同。《積者》如字,李子賜反。

【校】(一)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以下均誤,不複出。(二)趙諫議本作向。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一】何以知其然邪【二】?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三】。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一)哉【四】!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五】。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六】。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七】;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八】。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九】?

【一】【疏】夫體道大賢,言無的當,將欲顯忘言之理,故曰試論之。曰:夫世俗之人,知謨淺近,顯跡之聖,於理未深。既而意在防閑,更為賊之聚積;雖欲官世,翻為盜之守備。而(信)〔言〕有不為者,欲明豈有不為大盜積守乎,言其必為盜積也。

【二】【疏】假設疑問,發明義旨。

【三】【疏】齊,即太公之後,封於營丘之地。逮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百姓殷實,無出三齊。是以雞犬鳴吠相聞,鄰邑棟宇相望,罔罟布以事畋漁,耒耨刺以修農業。境土寬大,二千餘里,論其盛美,實冠諸侯。耒,犁也。耨,耡也。

【釋文】《罔罟》音古,罔之通名。《耒》力對反,徐力猥反,郭呂匱反。李云:犁也。一云:耜柄也。《耨》乃豆反。李云:鋤也。或云:以木為鋤柄。《所刺》徐七智反。

【四】【疏】夫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邑封土祠曰社,封稷祠曰稷。稷,五穀之長也。社,吐也,言能吐生萬物也。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四為邑。又云:五家為比,五比為閭,五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鄭玄云:二十五家為閭,二千五百家為州,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也。闔,合也。曷,何也。闔四境之內,三齊之中,置此宗廟等事者,皆放效堯舜以下聖人,立邦國之法則也。

【釋文】《闔》戶臘反。《四竟》音境。下之竟同。《治邑》直吏反。《屋》周禮:夫三為屋。《州》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也。《閭》五比為閭,二十五家也。《鄉》五州為鄉,萬二千五百家也。

【五】【注】法聖人者,法其跡耳。夫跡者,已去之物,非應變之具也,奚足尚而執之哉!執成跡以御乎無方,無方至而跡滯矣,所以守國而為人守之也。

【疏】田成子,齊大夫陳恆也,是敬仲七世孫。初,敬仲適齊,食(菜)〔采〕於田,故改為田氏。魯哀公十四年,陳恆弒其君,君即簡公也。割安平至于郎邪,自為封邑。至恆曾孫太公和,遷齊康公於海上,乃自立為齊侯。自敬仲至莊公,凡九世知齊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為齊侯;通計為十二世。莊子,宣王時人,今不數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釋文】《田成子》齊大夫陳恆也。《一旦》宋元嘉中本作一日。《殺》音試。《齊君》簡公也。春秋哀公十四年,陳恆殺之于舒州。《而盜其國》司馬云:謂割安邑以東至郎邪自為封邑也。

【六】【注】不盜其聖法,乃無以取其國也。

【疏】田恆所盜,豈唯齊國?先盜聖智,故得諸侯。是知仁義陳跡,適為盜本也。

【釋文】《聖知》音智。下同。

【七】【疏】田恆篡竊齊國,故有巨盜之聲名;而位忝諸侯,身處唐虞之安樂。

【八】【疏】子男之邦,不敢非毀;伯侯之國,詎能征伐!遂胤冑相繫,宗廟遐延。世歷十二,俱如前解。

【釋文】《十二世有齊國》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為齊侯,故云十二世也。◎俞樾曰:釋文曰,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為齊侯,故云十二世。此說非也。本文是說田成子,不當追從敬仲數起。疑莊子原文本作世世有齊國,言自田成子之後,世有齊國也。古書遇重字,止於字下作二字以識之,應作世二有齊國。傳寫者誤倒之,則為二世有齊國。於是其文不可通,而從田成子追數至敬仲適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於其上耳。

【九】【注】言聖法唯人所用,未足以為全當之具。

【疏】揭仁義以竊國,資聖智以保身。此則重舉前文,以結其義也。

【釋文】《以守》如字,舊音狩。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聖人作聖智,下文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聖人已死;聖人不死;雖重聖人;是乃聖人之過也;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句內聖人並同。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一】?何以知其然邪【二】?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三】。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四】?」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五】!」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六】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七】;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八】。故曰,脣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九】。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一○】。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一一】天下平而無故矣【一二】。

【一】【疏】重結前義,以發後文也。

【二】【疏】假設疑問,以暢其旨也。

【三】【注】言暴亂之君,亦得據君人之威以戮賢人而莫之敢亢者,皆聖法之由也。向無聖法,則桀紂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使天下側目哉!

【疏】龍逢,姓關,夏桀之賢臣,為桀所殺。比干,王子也,諫紂,紂剖其心而視之。萇弘,周靈王賢臣。說苑云:晉叔向之殺萇弘也,萇弘數見於周,因(群)〔佯〕遺書,萇弘謂叔向曰:「子起晉國之兵以攻周,以廢劉氏(以)〔而〕(一)立單氏。」劉子謂君曰:「此萇弘也。」乃殺之。肔,裂也。亦言:肔,刳腸;靡,爛也,碎也。言子胥遭戮,浮屍於江,令靡爛也。言此四子共有忠賢之行,而不免于戮刑者,為無道之人,恃君人之勢,賴聖跡之威,故得躓頓忠良,肆其毒害。

【釋文】《比干剖》普口反,謂割心也。崔本作節,云:支解也。《萇》直良反。《弘胣》本又作肔。徐敕紙反,郭詩氏反。崔云:讀若拖,或作施字。胣,裂也。淮南子曰:萇弘鈹裂而死。司馬云:胣,剔也。萇弘,周靈王賢臣也。案左傳,是周景王敬王之大夫,魯哀公三年六月,周人殺萇弘。一云:刳腸曰胣。《子胥靡》密池反,司馬如字,云:縻也。崔云:爛之於江中也。案子胥,伍員也,諫夫差,夫差不從,賜之屬鏤以死,投之江也。《焉得》於虔反。

【四】【疏】假設跖之徒類以發問之端。

【釋文】《故跖》之石反。

【五】【疏】此即答前問意。道無不在,何往非道!道之所在,具列下文。◎慶藩案何適而無有道邪,當作何適其有道邪。適與啻同。(秦策疑臣者不適三人,適與啻通。史記甘茂傳作疑臣者非特三人。)後人不知,誤以為適齊適楚適秦之適,故改而無二字。呂氏春秋當務篇正作奚啻其有道也。(淮南道應篇奚適其有道也,今本作無道,亦後人所妄改。)

【六】【注】五者所以禁盜,而反為盜資也。

【疏】室中庫藏,以貯財寶,賊起妄心,斟量商度,有無必中,其驗若神,故言聖也。戮力同心,不避強禦,並爭先入,豈非勇也!矢石相交,不顧性命,出競居後,豈非義也!知可則為,不可則止,識其安危,審其吉凶,往必克捷,是其智也。輕財重義,取少讓多,分物均平,是其仁也。五者則向之聖勇義智仁也。夫為一盜,必資五德,五德不備,盜則不成。是知無聖智而成巨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釋文】《之藏》才浪反,又如字。◎慶藩案意,度也,與億同。禮運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管子小問篇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以)〔臣〕(二)意之也。皆訓度之義。韓子解老篇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也。(案忘即妄字之隸變。)王褒四子講德論君子執分寸而罔意度。(案罔即妄字之義。)少儀鄭注曰:測,意度也,意,本〔又〕作億,論語先進篇億則屢中,漢書貨殖傳作意。《知可》如字,本或作知可否。◎盧文弨曰:今本有否字。《分均》符問反,又如字。

【七】【疏】聖人之道,謂五德也。以向如是(以)〔之〕理觀之,為善之徒不履五德,則無由立身行道,盜跖之類不資聖智,豈得行其盜竊乎!

【八】【注】信哉斯言!斯言雖信,而猶不可亡聖者,猶天下之知未能都亡,故須聖道以鎮之也。群知不亡而獨亡於聖知,則天下之害又多於有聖矣。然則有聖之害雖多,猶愈於亡聖之無治也。雖愈於亡聖,故未若都亡之無害也。甚矣,天下莫不求利而不能一亡其知,何其迷而失致哉!

【疏】夫善惡二途,皆由聖智者也。伯夷守廉絜著名,盜跖恣貪殘取利。然盜跖之徒甚眾,伯夷之類蓋寡,故知聖跡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害天下也多。

【釋文】《無治》直吏反。下文始治同。

【九】【注】夫竭脣非以寒齒而齒寒,魯酒薄非以圍邯鄲而邯鄲圍,聖人生非以起大盜而大盜起。此自然相生,必至之勢也。夫聖人雖不立尚於物,而亦不能使物不尚也。故人無貴賤,事無真偽,苟效聖法,則天下吞聲而闇服之,斯乃盜跖之所至賴而以成其大盜者也。

【疏】春秋左傳云,脣亡齒寒,虞虢之謂也。邯鄲,趙城也。昔楚宣王朝會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將辱之。恭公曰:「我周公之胤,行天子禮樂,勳在周室。今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乎!」遂不辭而還。宣王怒,興兵伐魯。梁惠王恆欲伐趙,畏魯救之。今楚魯有事,梁遂伐趙而邯鄲圍。亦(由)〔猶〕聖人生,非欲起大盜而大盜起,勢使之然也。

【釋文】《魯酒薄而邯》音寒。《鄲》音丹。邯鄲,趙國都也。《圍》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長於諸侯,行天子禮樂,勳在周室。我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怒,乃發兵與齊攻魯。梁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救。楚以魯為事,故梁得圍邯鄲。言事相由也,亦是感應。宣王,名熊良夫,悼王之子。恭公,名奮,穆公之子。許慎注淮南云: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俞樾曰:此竭字當讀為竭其尾之竭。說文豕篆說解曰:竭其尾,故謂之豕,是也。蓋竭之本義為負舉,竭其尾即舉其尾也。此云脣竭者,謂反舉其脣以向上。(三)

【一○】【注】夫聖人者,天下之所尚也。若乃絕其所尚而守其素朴,棄其禁令而代以寡欲,此所以掊擊聖人而我素朴自全,縱舍盜賊而彼姦自息也。故古人有言曰,閑邪存誠,不在善察;息淫去華,不在嚴刑;此之謂也。

【疏】掊,打也。聖人,猶聖跡也。夫聖人者,智周萬物,道濟天下。今言掊擊者,亦示貶斥仁義絕聖棄智之意也。不貴難得之貨,故縱舍盜賊,不假嚴刑,而天下太平也。

【釋文】《掊》普口反。《擊》徐古歷反。《縱舍》音捨,注同。《閑邪》似嗟反。《去華》起呂反。下注去欲、去其皆同。

【一一】【注】竭川非以虛谷而谷虛,夷丘非以實淵而淵實,絕聖非以止盜而盜止。故止盜在去欲,不在彰聖知。

【疏】夫智惠出則姦偽生,聖跡亡則大盜息。猶如川竭谷虛,丘夷淵實,豈得措意,必至之宜。死,息也。

【釋文】《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向云:事業日新,新者為生,故者為死,故曰聖人已死也。乘天地之正,御日新之變,得實而損其名,歸真而忘其塗,則大盜息矣。

【一二】【注】非唯息盜,爭尚之跡故都去矣。

【疏】故,事也。絕聖棄智,天下太平,人歌擊壤,故無有為之事。

【釋文】《爭尚》爭鬥之爭。後皆同。

【校】(一)佯字而字依說苑原文改。(二)臣字依管子原文改。(三)俞注原誤置疏文下,今依例改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一】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二】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三】?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四】。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五】。

【一】【注】將重聖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資其法。所資者重,故所利不得輕也。

【疏】若夫淳樸之世,恬淡無為,物各歸根,人皆復命,豈待教跡而後冥乎!及至聖智不忘,大盜斯起,雖復貴聖法,治天下,無異重利盜跖。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盜跖肆其貪殘者,由資乎聖跡故也。向無聖跡,夏桀豈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盜跖何能擁卒數千,橫行天下!所資既重,所利不輕,以此而推,過由聖智也。

【釋文】《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向云:聖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牽名而不造實也。大盜不止,不亦宜乎!

【二】【注】小盜之所困,乃大盜之所資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權,稱鎚也,衡,稱梁也,所以平物之輕重也。符者,分為兩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銅魚木契也。璽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攝召天下也。仁,恩也;義,宜也;王者恩被蒼生,循宜作則,所以育養黔黎也。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無也。夫聖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竊齊國,豈非害於小賊而利大盜者乎!

【釋文】《為之斗斛以量之》向云: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雖法無益。《權衡》李云:權,稱鎚;衡,稱衡也。鎚,音直偽反。《符璽》音徙。《矯之》居表反。

【三】【疏】鉤者,腰帶鉤也。夫聖跡之興,本懲惡勸善。今私竊鉤帶,必遭刑戮;公劫齊國,飜獲諸侯;仁義不存,無由率眾。以此而言,豈非竊聖跡而盜國邪?何以知其然者,假問也;彼竊以下,假答也。

【釋文】《竊鉤》鉤,謂帶也。◎王引之曰:存焉當為焉存。焉,於是也。言仁義於是乎存也。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於此也。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言發氣於是盈容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偕具於天子之下,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今據呂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時則篇訂正。)言天子於是始乘舟也。晉語曰,焉始為令,言於是始為令也。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言先王於是為之立中制節也。(荀子禮論篇焉作安,楊倞曰:安,語助。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焉安案,三字同義,詳見釋詞。)大荒南經曰,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群帝焉取藥,言群帝於是取藥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言賦斂於是不窮也。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眾以鄉有夏之境,言湯於是敢伐夏也。楚辭九章曰,焉洋洋而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於是洋洋而為客,於是舒情而抽信也。又僖十五年左傳,晉於是乎作爰田,晉於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是焉與於是同義。莊八年公羊傳,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是於是與焉同義。此四句以誅侯為韻,門存為韻,其韻皆在句末。史記游俠傳作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是其明證也。

【四】【注】夫軒冕斧鉞,賞罰之重者也。重賞罰以禁盜,然大盜者又逐而竊之,則反為盜用矣。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盜也。大盜也者,必行以仁義,平以權衡,信以符璽,勸以軒冕,威以斧鉞,盜此公器,然後諸侯可得而揭也。是故仁義賞罰者,適足以誅竊鉤者也。

【疏】逐,隨也。勸,勉也。禁,止也。軒,車也。冕,冠也。夫聖跡之設,本息姦邪,而田恆遂用其道而竊齊國,權衡符璽,悉共有之,誓揭諸侯,安然南面,胡可勸之以軒冕,威之以斧鉞者哉!小曰斧,大曰鉞。又曰黃金飾斧鉞。

【釋文】《揭》其謁其列二反。《斧鉞》音越。◎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五正誣論三引司馬云:夏執黃戉,殷執白戚,周左仗黃戉,右秉白旄。釋文闕。《能禁》音今,又居鴆反。下不可禁同。

【五】【注】夫跖之不可禁,由所盜之利重也。利之所以重,由聖人之不輕也。故絕盜在賤貨,不在重聖也。

【疏】盜跖所以擁卒九千橫行天下者,亦賴於五德故也。向無聖智,豈得爾乎!是知驅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聖人作法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二】,非所以明天下也【三】。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四】;擿玉毀珠,小盜不起【五】;焚符破璽,而民朴鄙;【六】掊斗折衡,而民不爭【七】;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八】。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九】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一○】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一一】。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一二】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一三】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一四】,法之所無用也【一五】。

【一】【注】魚失淵則為人禽,利器明則為盜資,故不可示人。

【疏】脫,失也。利器,聖跡也。示,明也。魚失水則為物所禽,利器明則為人所執,故不可也。

【二】【注】夫聖人者,誠能絕聖棄知而反冥物極,物極各冥,則其跡利物之跡也。器猶跡耳,可執而用曰器也。

【疏】聖人則堯舜文武等是也。◎家世父曰:假聖人之知而收其利,天下皆假而用之,則固天下之利器矣。天下假聖人以為利器,而惟懼人之發其覆也,(能)〔則〕無有能明之者也。

【三】【注】示利器於天下,所以資其盜賊。

【疏】夫聖人馭世,應物隨時,揖讓干戈,行藏匪一,不可執固,明示天下。若執而行者,必致其弊,即燕噲白公之類是也。

【四】【注】去其所資,則未施禁而自止也。

【疏】棄絕聖知,天下之物各守其分,則盜自息。

【五】【注】賤其所寶,則不加刑而自息也。

【疏】藏玉於山,藏珠於川,不貴珠寶,豈有盜濫!

【釋文】《擿玉》持赤反,義與擲字同。崔云:猶投棄之也。郭都革反。李云:刻也。

【六】【注】除矯詐之所賴者,則無以行其姦巧。

【疏】符璽者,表誠信也。矯詐之徒,賴而用之,故焚燒毀破,可以反樸還淳而歸鄙野矣。

【七】【注】夫小平乃大不平之所用也。

【疏】斗衡者,所以量多少,稱輕重也。既遭(斗)〔盜〕竊,翻為盜資。掊擊破壞,合於古人之智守,故無忿爭。

【八】【注】外無所矯,則內全我朴,而無自失之言也。

【疏】殫,盡也。殘,毀也。聖法,謂五德也。既殘三王,又毀五帝,蘧廬咸盡,芻狗不陳,忘筌忘蹄,物我冥極,然後始可與論重妙之境,議道德之遐也。

【釋文】《殫》音丹,盡也。

【九】【注】夫聲色離曠,有耳目者之所貴也。受生有分,而以所貴引之,則性命喪矣。若乃毀其所貴,棄彼任我,則聰明各全,人含其真也。

【疏】擢,拔也。鑠,消也。竽形與笙相似,並布管於匏內,施簧於管端。瑟長八尺一寸,闊一尺八寸,二十七絃,伏犧造也。夫耳淫宮徵,慕師曠之聰;目滯玄黃,希離朱之視;所以心神奔馳,耳目竭喪。既而拔管絕絃,銷經絕緯;毀黃華之曲,棄白雪之歌;滅黼黻之文,散紅紫之采。故膠離朱之目,除矯效之端;塞瞽曠之耳,去亂群之帥。然後人皆自得,物無喪我,極耳之所聽而反聽無聲,恣目之能視而內視無色,天機自張,無為之至也,豈有明暗優劣於其間哉!是以天下和平,萬物同德。率己聞見,故人含其聰明。含,懷養也。

【釋文】《鑠絕》郭李詩灼反,向徐音藥。崔云:燒斷之也。《竽》徐音于。《瑟》本亦作笙。《塞瞽曠》崔本塞作杜,云:塞也。◎盧文弨曰:今本無瞽(一)字。《膠》音交,徐古孝反。《喪矣》息浪反。

【一○】【注】夫以蜘蛛蛣蜣之陋,而布網轉丸,不求之於工匠,則萬物各有能也。所能雖不同,而所習不敢異,則若巧而拙矣。故善用人者,使能方者為方,能圓者為圓,各任其所能,人安其性,不責萬民以工倕之巧。故眾技以不相能似拙,而天下皆自能則大巧矣。夫用其自能,則規矩可棄而妙匠之指可攦也。

【疏】鉤,曲;繩,直;規,圓;矩,方。工倕是堯工人,作規矩之法;亦云舜臣也。攦,折也,割也。工倕稟性機巧,運用鉤繩,割刻異端,述作規矩,遂令天下黔黎,誘然放效,舍己逐物,實此之由。若使棄規矩,絕鉤繩,攦割倕指,則人師分內,咸有其巧。譬猶蜘網蜣丸,豈關工匠人事,若天機巧也!(事)〔語〕出老經。

【釋文】《攦》郭呂係反,又力結反,徐所綺反。李云:折也。崔云:撕之也。《工倕》音垂,堯時巧者也。一音睡。◎盧文弨曰:舊本音訛名,據達生篇改正。《蜘》音知。《蛛》音誅。《蛣》起一反。《蜣》音羌。

【一一】【注】去其亂群之率,則天下各復其所而同於玄德也(二)。

【疏】削,除也。鉗,閉也。攘,卻也。玄,原也,道也。曾參至孝,史魚忠直,楊朱墨翟,稟性弘辯。彼四子者,素分天然,遂使天下學人,捨己效物,由此亂群,失其本性。則削除忠信之行,鉗閉浮辯之口,攘去蹩躠之仁,棄擲踶跂之義。於是物不喪真,人皆自得,率性全理,故與玄道混同也。

【釋文】《之行》下孟反。《鉗》李巨炎反,又其嚴反。《攘》如羊反。《之帥》本又作率,同。所類反。◎盧文弨曰:今本作率。

【一二】【疏】鑠,消散也。累,憂患也。只為自衒聰明,故憂患斯集,彼蒼生顛仆而銷散也。若能含抱聰明於內府而不衒於外者,則物皆適樂而無憂患也。

【釋文】《不鑠》(朱)〔失〕(三)灼反。崔云:不消壞也。向音燿。

【一三】【疏】若能知於分內,養德而不蕩者,固當履環中之正道,游宇內而不惑,豈有倒置邪僻於其間哉!

【釋文】《不僻》匹亦反。

【一四】【注】此數人者,所稟多方,故使天下躍而效之。效之則失我,我失由彼,則彼為亂主矣。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疏】以前數子,皆稟分過人,不能韜光匿燿,而揚波激俗,標名於外,引物從己,炫燿群生。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原,斯之由也。

【釋文】《爚》徐音藥。三蒼云:火光銷也。司馬崔云:散也。《此數》所主反。

【一五】【注】若夫法之所用者,視不過於所見,故眾目無不明;聽不過於所聞,故眾耳無不聰;事不過於所能,故眾技無不巧;知不過於所知,故群性無不適;德不過於所得,故群德無不當。安用立所不逮於性分之表,使天下奔馳而不能自反哉!

【疏】夫率性而動,動必由性,此法之妙也。而曾史之徒,以己引物,既無益於當世,翻有損於將來,雖設此法,終無所用也。

【校】(一)世德堂本無瞽字,本書依釋文補。(二)趙諫議本無也字。(三)失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一】,甘其食,美其服【二】,樂其俗,安其居【三】,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四】。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五】。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六】。則是上好知(也)〔之〕(一)過也【七】。

【一】【注】足以紀要而已。

【疏】已上十二氏,並上古帝王也。當時既未有史籍,亦不知其次第前後。刻木為契,結繩表信,上下和平,人心淳樸。故易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釋文】《容成氏》司馬云:此十二氏皆古帝王。《驪》徐力池反,李音犁。《畜》徐敕六反。《伏戲》音羲。

【二】【注】適故常甘,當故常美。若思(失)〔夫〕(二)侈靡,則無時慊矣。

【釋文】《慊》口簟反。

【三】【疏】止分,故甘;去華,故美;混同,故樂;恬淡,故安居也。

【釋文】《樂其》音洛。

【四】【注】無求之至。

【疏】境邑相比,相去不遠,雞犬吠聲,相聞相接。而性各自足,無求於世,卒於天命,不相往來,無為之至。

【釋文】《而不相往來》一本作不相與往來。檢元嘉中郭注本及崔向永和中本,並無與字。

【五】【疏】無欲無求,懷道抱德,如此時也,豈非至哉!

【釋文】《至治》直吏反。注同。

【六】【注】至治之跡,猶致斯弊。

【疏】贏,裹也。亦是至理之風,播而為教,貴此文跡,使物學之。尚賢路開,尋師訪道,引頸舉足,遠適他方,軌轍交行,足跡所接,裹糧負戴,不憚千里,內則棄親而不孝,外則去主而不忠。至治之跡,遂致斯弊也。

【釋文】《頸》如字。李巨盈反。《贏》音盈。崔云:裹也。廣雅云:負也。《糧》音良。《而趣》七于反,徐七喻反。◎慶藩案軌,徹跡也。說文:軌,車徹也,從車,九聲。(案徹者通也,中空而通也。經傳多訓軌為車轊頭,蓋軓字之訛。說文:軓,車軾前也,從車,凡聲。)車軌與足跡對文,則軌之為車跡明矣。(攷工記匠人皆容力九軌,鄭注:軌,徹廣也。結,交也。)車跡可並列,亦可邪交。邪交則相接,結軌即結徹也。管子小匡篇車不結徹,徹,跡也。高注:結,交也。車輪之跡,往來縱橫,彼此交錯,故曰結交也。史記司馬相如傳結軌適轅,東鄉將報,索隱引張揖注:結,屈也,軌,車跡也。本西行,折而東之,則跡亦曲而東也。

【七】【注】上,謂好知之君。知而好之,則有斯過矣。

【疏】尚至治之跡,好治物之智,故致斯也。

【釋文】《上好》呼報反。注下皆同。

【校】(一)之字依世德堂本改。(二)夫字依世德堂本改。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一】。何以知其然邪【二】?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三】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四】。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五】。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六】,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七】,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一)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八】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二)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九】!

【一】【疏】在上君王不能無為恬淡,清虛合道,而以知能治物,物必弊之,故大亂也。老君云以知治國,國之賊也。

【二】【疏】假設疑問,出其所由。

【三】【注】攻之愈密,避之愈巧,則雖禽獸猶不可圖之以知,而況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無妙也。

【疏】網小而柄,形似畢星,故名為畢。以繩繫箭射,謂之弋。罟罾,皆網也。笱,曲梁也,亦筌也,削格為之,即今之鹿角馬槍,以繩木羅落而取獸也。罝罘,兔網也。既以智治於物,寧無沸騰之患,故治國者必不可用智也。

【釋文】《弩》音怒。《畢弋機變》李云:兔網曰畢,繳射曰弋,弩牙曰機。《之知》音智,下及注並下知詐皆同。《鉤餌》如志反。《罔罟罾》音曾。◎盧文弨曰:今本罔作網(三)。《笱》音(四)鉤,釣鉤也。餌,魚餌也。廣雅云:罟謂之罔。罾,魚網也。爾雅云:嫠婦之笱謂之罶。◎王念孫曰:鉤,本作釣,釣即鉤也,今本作鉤者,後人但知釣為釣魚之釣,而不知其又為鉤之異名,故以意改之耳。今案廣雅曰:釣,鉤也。田子方篇曰,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以上六釣字,惟其釣與持其釣兩釣字指鉤而言,餘四釣字皆讀為釣魚之釣。)鬼谷子摩篇曰,如操釣而臨深淵;淮南說山篇曰,操釣上山,揭斧入淵;說林篇曰,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鳥,無餌之釣不可以得魚;東方朔七諫曰,以直鍼而為釣兮,又何魚之能得。是古人謂鉤為釣也。又案釋文云,餌,如志反,罾,音曾;笱,音苟,此是釋餌罾笱三字之音。下又云,釣,鉤也;餌,魚餌也。廣雅云,罟謂之网;罾,魚网也。爾雅云,嫠婦之笱謂之罶。此是釋釣餌網罟罾笱六字之義。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為鉤,又改釋文笱音苟釣鉤也六字為笱音鉤釣鉤也,其失甚矣。又外物篇任公子為大鉤巨緇,釋文:鉤,本亦作釣,亦當以作釣者為是。文選七啟注、傅咸贈何劭王濟詩注、謝靈運七里瀨詩注及太平御覽資產部十四引此,並作釣也。又列子湯問篇,詹何以芒鍼為釣,後人改釣為鉤,不知御覽引此正作釣也。又下文投綸沈釣,今本釣作鉤,亦是後人所改。韻府群玉釣字下引列子投綸沈釣,則所見本尚作釣也。又齊策,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釣不能牽,後人改釣為鉤,不知御覽鱗介部七引此正作釣,淮南人間篇亦作釣也。又淮南說山篇,人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釣,高注云:釣,鉤也。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為鉤,又改注文為鉤釣也,〔則〕其謬滋甚,蓋後人不知釣為鉤之異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古義寖亡矣。《削》七妙反。《格》古百反。李云:削格,所以施羅網也。《羅落罝》子斜反。《罘》本又作罦,音浮。爾雅云: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罬謂之罦,罦,覆車也。郭璞云:今翻車也。◎家世父曰:釋文引李云:削格,所以施羅網也。說文:格,木長貌。徐鍇曰:長枝為格。削格,謂刮削之。鄭注周禮雍氏所謂(祚)〔柞〕(五)鄂也。書(傳)〔費誓〕杜乃擭。〔正義擭〕,捕獸機檻。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峭削義通。謂之格者,格拒之意。削格羅落,皆所以遮要禽獸。漢書晁錯傳為中周虎落,師古注:謂遮落之。削格即阱擭之擭也。羅落與上畢弋同文。玉篇云:弋,橛也。一作杙。爾雅釋宮,〈扌戠〉謂之杙,郭璞注:橛也。畢弋,謂施弋以張畢也。人間世狙猴之杙,則用以繫狙猴者。說文:率,捕鳥畢也。詩小雅畢之羅之。鳥罟亦謂之畢。李云,兔網曰畢,繳射曰弋,均失之。

【四】【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則迷也。

【疏】智數詐偽,漸漬毒害於物也。頡滑,滑稽也,亦姦黠也。解垢,詐偽也。夫滑稽堅白之智,譎詭同異之談,諒有虧於真理,無益於世教,故遠觀譬於若訥,愚俗惑於小辯。

【釋文】《漸毒》李云:漸漬之毒,不覺深也。崔云:漸毒,猶深害。◎慶藩案知與智同,謂智故也。淮南主術注曰:故,巧。管子心術去知與故,荀子非十二子知而險,淮南原道偶(〈目善〉)〔〈目差〉〕(六)智故,並此知字之義。漸,詐也。荀子議兵是漸之也,正論上凶險則下漸詐矣,皆欺詐之義。(李頤謂為漸漬之毒,失之遠矣。)尚書民興胥漸,王念孫曰:漸,詐也,言小民方興為詐欺,故下文曰罔中於信,以覆詛盟也。彼傳訓為漸化,則與下文不屬。《頡》戶結反。《滑》干八反。頡滑,謂難料理也。崔云:纏屈也。李音骨,滑稽也。一云:頡滑,不正之語也。《解》苦懈反。《垢》苦豆反。司馬崔云:解垢,隔角也。或云:詭曲之辭。

【五】【疏】每每,昏昏貌也。夫忘懷任物,則宇內清夷;執跡用智,則天下大亂。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釋文】《每每》李云:猶昏昏也。◎慶藩案每每即夢夢也。爾雅釋訓:夢夢訰訰,亂也。夢之為每,猶甍之為〈每瓦〉。(方言〈每瓦〉謂之(畱瓦)〔〈{雨畱}瓦〉〕(七),郭注:今字作甍。)

【六】【注】不求所知而求所不知,此乃舍己效人而不止(八)其分也。

【疏】所以知者,分內也;所不知者,分外也。舍內求外,非惑如何也!

【釋文】《舍己》音捨,下文同。

【七】【注】善其所善,爭尚之所由生也。

【疏】所不善者,桀跖也;所以善者,聖跡也。盜跖行不善以據東陵,田恆行聖跡以竊齊國。故(藏)〔臧〕穀業異,亡羊趣同,或夷跖行殊,損性均也。愚俗之徒,妄生臧否,善與不善,誠未足定也。

【八】【注】夫吉凶悔吝,生於動者也。而知之所動,誠能搖蕩天地,運御群生,故君人者,胡可以不忘其知哉!

【疏】是以,仍上辭也。只為上來用智執跡,故天下大亂。悖,亂也。爍,銷也。墮,壞也。附地之徒曰喘耎,飛空之類曰肖翹,皆輕小物也。夫執跡用智,為害必甚,故能鼓動陰陽,搖蕩天地,日月為之薄蝕,山川為之崩竭,炎涼為之愆敘,風雨所以不時,飛走水陸,失其本性,好知毒物,一至於此也。

【釋文】《上悖》李郭云:必內反,又音佩。司馬云:薄食也。《下爍》失約反。崔云:消也。司馬云:崩竭也。崔向本作櫟,同。徐音藥。《中墮》許規反,毀也。《之施》始豉反。《惴》本亦作〈虫耑〉,又作喘,川兗反。向音揣。《耎》耳轉反。崔云:蠉〈虫耑〉動蟲也。一云:惴耎,謂無足蟲。《肖翹》音消,下音祁饒反。崔云:肖翹,植物也。李云:翾飛之屬也。

【九】【注】啍啍,以己誨人也。

【疏】自,從也。三代,謂夏殷周也。種種,淳樸之人,役役,輕黠之貌。釋,廢也。啍啍,以己誨人也。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朴之時,像圜天而清虛,法方地而安靜,並萬物而為族,同禽獸之無知。逮乎散澆去淳,離道背德,而五帝聖跡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樸之素士,愛輕黠之佞夫,廢無欲之自安,悅有心之誨物,已亂天下,可不悲乎!

【釋文】《種種》向章勇反。李云:謹慤貌。一云:淳厚也。《而說》音悅。下同。◎盧文弨曰:今本作悅。《役役》李云:鬼黠貌。一云:有為人也。《恬》徒謙反。《淡》徒暫反。徐大敢反。《啍啍》李之閏反,又之純反。郭音惇,以己誨人之貌。下同。司馬云:少智貌。徐許彭反,又許剛反。向本作啍,音亨。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一云:哼哼,壯健之貌。◎盧文弨曰:〔今本〕此與下俱作啍啍。案從享亦可得亨音。

【校】(一)趙諫議本作喘。(二)世德堂本民作機,趙本作民。(三)世德堂本作網,本書依釋文改。(四)釋文原本無音字。(五)柞字依周禮鄭注改。(六)〈目差〉字依淮南子改。(七)〈{雨畱}瓦〉字依方言改。(八)趙本止作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