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莊子集釋卷四上

外篇駢拇第八【一】

【一】【釋文】舉事以名篇。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一】。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二】。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三】。是故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四】;多方駢枝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五】,而多方(一)於聰明之用也【六】。

【一】【疏】駢,合也;〔拇,足〕大〔指〕(二)也;謂足大拇指與第二指相連,合為一指也。枝指者,謂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出乎性者,謂此駢枝二指,並稟自然,性命生分中有之。侈,多也。德,謂仁義禮智信五德也。言曾史稟性有五德,蘊之五藏,於性中非剩也。

【釋文】《駢》步田反。廣雅云:並也。李云:併也。《拇》音母,足大指也。司馬云:駢拇,謂足拇指連第二指也。崔云:諸指連大指也。《枝指》如字。三蒼云:枝指,手有六指也。崔云:音歧,謂指有歧也。◎盧文弨曰:歧當作岐,後人強分之。《而侈》昌是反,徐處豉反。郭云:多貌。司馬云:溢也。崔云:過也。《於德》崔云:德,猶容也。

【二】【注】夫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此則駢贅皆出於形性,非假物也。然駢與不駢,其性(三)各足,而此獨駢枝,則於眾以為多,故曰侈耳。而惑者或云非性,因欲割而棄之,是道有所不存,德有所不載,而人有棄才,物有棄用也,豈是至治之意哉!夫物有小大,能有少多,所大即駢,所多即贅。駢贅之分,物皆有之,若莫之任,是都棄萬物之性也。

【疏】附生之贅肉,縣係之小疣,並稟形以後方有,故出乎形哉而侈性者,譬離曠稟性聰明,列之藏府,非關假學,故無侈性也。

【釋文】《附贅》章銳反。廣雅云:疣也。釋名云:橫生一肉,屬著體也。一云:瘤結也。《縣》音玄。《疣》音尤。《而侈於性》司馬云:性,人之本體也。駢拇,枝指,附贅,縣疣,此四者各出於形性,而非形性之正,於眾人為侈耳。於形為侈,於性為多,故在手為莫用之肉,於足為無施之指也。王云:性者,受生之質;德者,全生之本。駢枝受生而有,不可多於德;贅疣形後而生,不可多於性。此四者以況才智德行。◎俞樾曰:性之言生也。駢拇枝指,生而已然者也。故曰出乎性。附贅縣疣,成形之後而始有者也,故曰出乎形。德者,所以生者也。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是也。駢拇枝指出乎性,而以德言之則侈矣;附贅縣疣出乎形,而以性言之則侈矣。崔云:德,猶容也,司馬云:性,人之本體也。混性與德與形而一之,殊失其旨。◎家世父曰:釋文引王云:性者,受生之質;德者,全生之本。駢拇枝指,與生俱來,故曰出於性;附贄縣疣,形既具而後附焉,故曰出於形。《夫》音符。發句之端放此。《至治》直吏反。《之分》符問反。後可以意求。《物皆有之》之,或作定。

【三】【注】夫與物冥者,無多也。故多方於仁義者,雖列於五藏,然自一家之正耳,未能與物無方而各正性命,故曰非道德之正。夫方之少多,天下未之有限。然少多之差,各有定分,毫芒之際,即不可以相跂,故各守其方,則少多無不自得。而惑者聞多之不足以正少,因欲棄多而任少,是舉天下而棄之,不亦妄乎!

【疏】方,道術也。言曾史之德,性多仁義,羅列藏府而施用之,此直一家之知,未能大冥萬物。天能與物冥者,故當非仁非義而應夫仁義,不多不少而應夫多少,千變萬化,與物無窮,無所偏執,故是道德之正(言)〔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後皆同。黃帝素問云:肝心脾肺腎為五藏。

【四】【注】直自性命不得不然,非以有用故然也。

【疏】夫駢合之拇,無益於行步,故雖有此連,終成無用之肉;枝生於手指者,既不益操捉,故雖樹立此肉,終是無用之指也。欲明稟自然天性有之,非關助用而生也。

【五】【注】五藏之情,直自多方耳,而少者橫復尚之,以至淫僻,而失至當於體中也。

【疏】 夫曾史之徒,性多仁義,以此情性,駢於藏府。性少之類,矯情慕之,務此為行,求於天理,既非率性,遂成淫僻。淫者,耽滯;僻者,不正之貌。

【釋文】《淫僻》本又作辟,匹亦反,徐敷赤反。注及篇末同。《於仁義之行》下孟反。崔云:駢枝贅疣,雖非性之正,亦出於形,不可去也。五藏之情,雖非道德之正,亦列於性,不可治也。今設仁義之教以治五藏之情,猶削駢枝贅疣也,既傷自然之理,更益其疾也。《橫復》扶又反。(徐)〔除〕篇末注皆同。《至當》丁浪反。後皆倣此。

【六】【注】聰明之用,各有本分,故多方不為有餘,少方不為不足。然情欲之所蕩,未嘗不賤少而貴多也,見夫可貴而矯以尚之,則自多於本用而困其自然之性。若乃忘其所貴而保其素分,則與性無多而異方俱全矣。

【疏】言離曠素分,足於聰明,性少之徒,矯情為尚,以此為用,不亦謬乎!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方作□。(二)三字依釋文補。(三)世德堂本性作於。

是故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一】。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一)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二】。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三】。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閒,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四】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五】。

【一】【疏】斧形謂之黼。兩己相背謂之黻。五色,青黃赤白黑也。青與赤為文,赤與白為章。煌煌,眩目貌也。豈非離朱乎?是也。已,助聲也。離朱,一名離婁,黃帝時明目人,百里察毫毛也。

【釋文】《黼黻》音甫,下音弗。周禮云: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煌煌》音皇。廣雅云:光也。向崔本作〈革黃〉。向云:馬氏音煌。毛詩傳云:皇皇,猶煌煌也。煌,又音晃。◎盧文弨曰:舊作光光也,今據本書刪一光字。《非乎》向云:非乎,言是也。《離朱》司馬云:黃帝時人,百步見秋毫之末,一云:見千里針鋒。孟子作離婁。《是已》向云:猶是也。

【二】【注】夫有耳目者,未嘗以慕聾盲自困也,所困常在於希離慕曠,則離曠雖性聰明,乃是亂耳目之主也。

【疏】五聲,謂宮商角徵羽也。六律,黃鐘大呂姑洗蕤賓無射夾鐘之徒是也。六律陽,六呂陰,總十二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此八音也。非乎,言滯著此聲音,豈非是師曠乎。師曠,字子野,晉平公樂師,極知音律。言離曠二子素分聰明,庸昧之徒橫生希慕,既失本性,寧不困乎!然則離曠聰明,乃是亂耳目之主也。

【釋文】《五聲》本亦作五音。《師曠》司馬云:晉賢大夫也,善音律,能致鬼神。史記云:冀州南和人,生而無目。

【三】【注】夫曾史性長於仁耳,而性不長者橫復慕之,慕之而仁,仁已偽矣。天下未嘗慕桀跖而必慕曾史,則曾史之簧鼓天下,使失其真性,甚於桀跖也。

【疏】枝於仁者,謂素分枝多仁義,(由)〔猶〕如生分中枝生一指也。擢用五德,既偏滯邪淫,仍閉塞正性。用斯接物,以收聚名聲,遂使蒼生馳動奔競,(由)〔猶〕如笙簧鼓吹,能感動於物欣企也。然曾史性長於仁義,而不長者橫復慕之,捨短效長,故言奉不及之法也。擢,拔;謂拔擢偽德,塞其真性也。曾者,姓曾,名參,字子輿,仲尼之弟子。史者,姓史,名鰌,字子魚,衛靈公臣。此二人並稟性仁孝,故舉之。

【釋文】《擢德》音濯。司馬云,拔也。◎王念孫曰:塞與擢義不相類。塞當為搴,擢,搴,皆謂拔取之也。廣雅云:搴,取也,(楚詞離騷注及史記叔孫通傳索隱引許慎,並與廣雅同。方言作攓,云:取也,南楚曰攓。說文作〈扌寒〉,云:拔取也。)拔也。(樊光注爾雅及李奇注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並與廣雅同。)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務為仁義以收名聲,非謂塞其性也。淮南俶真篇曰:俗世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外勞耳目,乃始招蟯振繾物之毫芒,搖消掉捎仁義禮樂,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號名聲於世。又曰: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皆其證也。隸書手字或作(

),(若擧字作舉,〈春,中"日改手"〉字作奉之類。)故搴字或作(

),形與塞相似,因訛而為塞矣。《簧鼓》音黃,謂笙簧也。鼓,動也。《曾史》曾參史鰌也。曾參行仁,史鰌行義。《跖》之石反。

【四】【注】夫騁其奇辯,致其危辭者,未曾容思於檮杌之口,而必競辯於楊墨之閒,則楊墨乃亂群言之主也。

【疏】楊者,姓楊,名朱,字子居,宋人也。墨者,姓墨,名翟,亦宋人也,為宋大夫;以其行墨之道,故稱為墨。此二人並墨之徒,稟性多辯,咸能致高談危險之辭,鼓動物性,固執是非;(由)〔猶〕如緘結藏匿文句,使人難解,其游心學處,惟在堅執守白之論,是非同異之閒,未始出非人之域也。蹩躠,(由)〔猶〕自持也,亦用力之貌。譽,光贊也。楊墨之徒,並矜其小學,炫燿眾人,誇無用之言,惑於群物。然則楊墨豈非亂群之師乎?言即此楊墨而已也。

【釋文】《纍》劣彼反。《瓦》危委反,向同,崔如字。一云:瓦當作丸。《結繩》(本)〔李〕(二)云:言小辯危詞,若結繩之纍瓦也。崔云:聚無用之語,如瓦之纍,繩之結也。《竄》七亂反。爾雅云:微也。一云藏也。《句》紀具反。司馬云:竄句。謂邪說微隱,穿鑿文句也。一音鉤。《敝》本亦作蹩。徐音婢,郭父結反,李步計反。司馬云:罷也。《跬》徐丘婢反,郭音屑。向崔本作〈走圭〉。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馬同。李卻垂反。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譽》音餘。◎家世父曰:釋文,敝跬,分外用力之貌。今案跬譽猶云咫言。方言,半步為跬。司馬法,一舉足曰跬。跬,三尺也。跬譽者,邀一時之近譽也。敝,如周禮弓人筋欲敝之敝,謂勞敝也。敝精罷神於近名而無實用之言,故謂之駢於辯。《楊墨》崔李云:楊朱墨翟也。《容思》息嗣反。《檮杌》上徒刀反。下音兀。

【五】【注】此數子皆師其天性,直自多駢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然以一正萬,則萬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疏】言此數子皆自天然聰明仁辯,(由)〔猶〕如合駢之拇,傍生枝指,稟之素分,豈由人為!故知率性多仁,乃是多駢傍枝之道也。而愚惑之徒,捨己效物,求之分外,由而不已。然搖動物性,由此數人,以一正萬,故非天下至道正理也。

【釋文】《此數》色主反。下文此數音同。

【校】(一)趙諫議本鐘作鍾。(二)李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一】。故合者不為駢【二】,而枝者不為跂(一)【三】;長者不為有餘【四】,短者不為不足【五】。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六】。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七】。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八】!彼仁人何其多憂也【九】?

【一】【注】物各任性,乃正正也。自此已下觀之,至正可見矣。

【疏】以自然之正理,正蒼生之性命,故言正也。物各自得,故言不失也。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亦我之性命也,豈遠哉!故言正正者,以不正而正,正而不正(之無)言〔之〕也(二)。自此以上,明矯性之失;自此以下,顯率性之得也。◎俞樾曰:上正字乃至字之誤。上文云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云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兩文相承。今誤作正正,義不可通。郭曲為之說,非是。

【二】【注】以枝正合,乃謂合為駢。

【三】【注】以合正枝,乃謂枝為跂。

【疏】以枝望合,乃謂合為駢,而合實非駢;以合望枝,乃謂枝為跂,而枝實非跂也。

【釋文】《不為跂》其知反。崔本作枝,音同。或渠支反。

【四】【注】以短正長,乃謂長有餘。

【五】【注】以長正短,乃謂短不足。

【疏】長者,謂曾史離曠楊墨,並稟之天性,蘊蓄仁義,聰明俊辯,比之群小,故謂之長,率性而動,故非有餘。短者,眾人比曾史等不及,故謂之短,然亦天機自張,故非為不足。

【六】【注】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損益之。

【疏】鳧,小鴨也。鶴,鶬之類也。脛,腳也。自然之理,亭毒眾形,雖復脩短不同,而形體各足稱事,咸得逍遙。而惑者方欲截鶴之長續鳧之短以為齊,深乖造化,違失本性,所以憂悲。

【釋文】《鳧》音符。《脛》形定反。釋名云:莖也,直而長,如物莖也。本又作踁。《鶴》戶各反。《斷之》丁管反。下及注同。

【七】【注】知其性分非所斷續而任之,則無所去憂而憂自去也。

【疏】夫稟性受形,僉有崖量,脩短明暗,素分不同。此如鳧鶴,非所斷續。如此,即各守分內,雖為無勞去憂,憂自去也。

【釋文】《去憂》起呂反。注去憂、去也同。

【八】【注】夫仁義自是人之情性,但當任之耳。

【釋文】《意》如字。下同。亦作醫。

【九】【注】恐仁義非人情而憂之者,真可謂多憂也。

【疏】噫,嗟歎之聲也。夫仁義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則是曾史之徒,不體真趣,橫生勸獎,謂仁義之道可學而成。莊生深嗟此迷,故發噫歎。分外引物,故謂多憂也。(非)其〔非〕(三)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云岐作跂。今本作跂,疑釋文云崔本作枝之枝係岐字之誤,故云或渠支反。(二)之無二字依劉文典補正本刪,並以之字屬言字下。(三)其非依正文改。

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齕之則啼。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二】;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三】。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四】!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五】?

【一】【注】謂之不足,故泣而決之;以為有餘,故啼而齕之。夫如此,雖(一)群品萬殊,無釋憂之地矣。唯各安其天性,不決駢而齕枝,則曲成而無傷,又何憂哉!

【疏】齕者,齧斷也。決者,離析也。有餘於數,謂枝生六指也。不足於數,謂駢為四指也。夫駢枝二物,自出天然,但當任置,未為多少。而惑者不能忘淡,固執是非,謂枝為有餘,駢為不足,橫欲決駢齕枝,成於五數。既傷造化,所以泣啼,故決齕雖殊,其憂一也。

【釋文】《齕》李音紇,恨發反,齒斷也。徐胡勿反。郭又胡突反。《啼》音提。崔本作諦。

【二】【注】兼愛之跡可尚,則天下之目亂矣。以可尚之跡,蒿令有患而遂憂之,此為陷人於難而後拯之也。然今世正謂此為仁也。

【疏】蒿,目亂也。仁,兼愛之跡也。今世,猶末代。言曾史之徒,行此兼愛,遂令惑者捨己效人,希幸之路既開,耳目之用亂矣。耳目亂則患難生,於是憂其紛擾,還救以仁義。不知患難之所興,興乎聖跡也。

【釋文】《蒿目》好羔反。司馬云:亂也。李云:蒿目,快性之貌。◎盧文弨曰:今本快作決(二)。◎俞樾曰:司馬與郭注共以蒿目二字為句,解為亂天下之目,義殊未安。蒿乃〈目寉〉之假字。玉篇目部:〈目寉〉,庾鞠切,目明又望也。是〈目寉〉為望視之貌。仁人之憂天下,必為之〈目寉〉然遠望,故曰〈目寉〉目而憂世之患。〈目寉〉與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詩靈臺篇白鳥翯翯,孟子梁惠王篇作鶴鶴,文選景福殿賦作{白寉}{白寉}。然則蒿之通作〈目寉〉,猶翯之通作鶴與{白寉}矣。周易文言傳:確乎其不可拔。說文土部曰:塙,堅不可拔也。即本易義。是確與塙通,亦其例也。《蒿令》力呈反,下同。《於難》乃旦反。《後拯》拯救之拯。

【三】【注】夫貴富所以可饕,由有蒿之者也。若乃無可尚之跡,則人安其分,將量力受任,豈有決己效彼以饕竊非望哉?

【疏】饕,貪財也。素分不懷仁義者,謂之不仁之人也。意在貪求利祿,偷竊貴富,故絕己之天性,亡失分命真情,而矯性偽情,舍我逐物,良由聖跡可尚,故有斯弊者也。是知抱樸還淳,必須絕仁棄義。

【釋文】《饕》吐刀反。杜預注左傳云:貪財曰饕。

【四】【疏】此重結前旨也。◎慶藩案意讀為抑。抑或作意,語詞也。論語學而篇抑與之與,漢石經作意。墨子非命篇意將以為利天下乎,晏子春秋雜篇意者非臣之罪乎,漢書敘傳曰,其抑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抑者與意者同,並與此句法一例。或言意者,或單言意,義亦同也。

【五】【注】夫仁義自是人情也。而三代以下,橫共囂囂,棄(三)情逐跡,如將不及,不亦多憂乎!

【疏】自,從也。三代,夏殷周也。囂囂,猶讙聒也。夫仁義者,出自性情。而三代以下,棄情徇跡,囂囂競逐,何愚之甚!是以夏行仁,殷行義,周行禮,即此囂囂之狀也。

【釋文】《囂囂》許橋反,又五羔反。字林云:聲也。崔云:憂世之貌。

【校】(一)世德堂本雖作舉。(二)釋文原刻作快,世德堂本作決。(三)世德堂本棄作乘。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一】;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二】;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三】。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四】。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五】。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六】。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七】,使天下惑也【八】!

【一】【疏】鉤,曲;繩,直;規,圓;矩,方也。夫物賴鉤繩規矩而後曲直方圓也,此非天性也;(諭)〔喻〕人待教跡而後仁義者,非真性也。夫真率性而動,非假學也。故矯性偽情,舍己效物而行仁義者,是減削毀損於天性也。

【二】【疏】約,束縛也。固,牢也。侵,傷也。德,真智也。夫待繩索約束,膠漆堅固者,斯假外物,非真牢者也;喻學曾史而行仁者,此矯偽,非實性也。既乖本性,所以侵傷其德也。

【三】【疏】屈,曲也。折,截也。呴俞,猶嫗撫也。揉直為曲,施節文之禮;折長就短,行漫澶之樂;嫗撫偏愛之仁,呴俞執跡之義。以此偽真,以慰物心,遂使物喪其真,人亡其本,既而棄本逐末,故失其真常自然之性者也。此則總結前文之失,以生後文之得也。

【釋文】《屈》崔本作詘。《折》之熱反,謂屈折支體為禮樂也。《呴》況於反,李況付反。本又作傴,於禹反。《俞》音臾,李音喻。本又作呴,音詡,謂呴喻顏色為仁義之貌。

【四】【疏】夫天下萬物,各有常分。至如蓬曲麻直,首圓足方也,水則冬凝而夏釋,魚則春聚而秋散,斯出自天然,非假諸物,豈有鉤繩規矩膠漆纆索之可加乎!在形既然,於性亦爾。故知禮樂仁義者,亂天之經者也。又解:附離,離,依也。故漢書云,哀帝時附離董氏者,皆起家至二千石,注云:離,依之也。

【釋文】《纆》音墨。廣雅云:索也。《索》悉各反。下同。

【五】【注】夫物有常然,任而不助,則泯然自得而不自覺也。

【疏】誘然生物,稟氣受形,或方或圓,乍曲乍直,亭之毒之,各足於性,悉莫辨其然,皆不知所以生,豈措意於緣慮,情係於得失者乎!是知屈折呴俞,失其常也。

【六】【注】同物,故與物無二而常全。

【疏】夫見始終以不一者,凡情之闇惑也;睹古今之不二者,聖智之明照也。是以不生而生,不知所以生,不得而得,不知所以得;雖復時有古今而法無虧損,千變萬化,常唯一也。

【七】【注】任道而得,則抱朴獨往,連連假物,無為其閒也。

【疏】奚,何也。連連,猶接續也。夫道德者,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不可以聖智求,安得以形名取!而曾史之類,性多於仁,以己率物,滯於名教,束縛既似緘繩,執固又如膠漆,心心相續,連連不斷。懷挾此行,遨遊道德之鄉者,譬猶以圓學方,以魚慕鳥,徒希企尚之名,終無功用之實,筌蹄不忘魚兔,又喪已陳芻狗,貴此何為也!

【釋文】《連連》司馬云:謂連續仁義,遊道德間也。

【八】【注】仁義連連,祇足以惑物,使喪其真。

【疏】仁義之教,聰明之跡,乖自然之道,亂天下之心。

【釋文】《祇足》音支。《使喪》息浪反。下已喪同。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一】。何以知其然邪【二】?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三】,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四】?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五】。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六】。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七】。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八】。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九】。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一○】,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一一】,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一二】!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一三】。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一四】

【一】【注】夫東西易方,於體未虧;矜仁尚義,失其常然,以之死地,乃大惑也。

【疏】夫指南為北,其迷尚小;滯跡喪真,為惑更大。

【二】【疏】然,如是也。此即假設疑問以出後文。

【三】【注】夫與物無傷者,非為仁也,而仁跡行焉;令萬理皆當者,非為義也,而義功見焉;故當而無傷者,非仁義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馳,棄我徇彼以失其常然。故亂心不由於醜而恆在美色,撓世不由於惡而恆由仁義,則仁義者,撓天下之具也。

【疏】虞氏,舜也。招,取也。撓,亂也。自唐堯以前,猶懷質朴;虞舜以後,淳風漸散,故以仁義聖跡,招慰蒼生,遂使宇宙黎元,荒迷奔走,喪於性命,逐於聖跡。

【釋文】《以撓》而小反,郭呼堯反,又許羔反。廣雅云:亂也。又奴爪反。◎俞樾曰:國語周語好盡言以招人過,韋注曰:招,舉也。舊音曰,招音翹。漢書陳勝傳贊招八州而朝同列,鄧展曰:招,舉也。蘇林曰:招音翹。此文招字,亦當訓舉而讀為翹,言舉仁義以撓天下也。郭注曰,故當而無傷者,非仁義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馳,棄我殉彼,以失其常然,是讀如本字。然以仁義招人,不得反云招仁義,可知其非矣。《功見》賢遍反。

【四】【注】雖虞氏無易之〔之〕(一)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疏】由是觀之,豈非用仁義聖跡撓亂天下,使天下蒼生,棄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釋文】《性與》音餘。此可以意消息,後皆倣此。

【五】【注】自三代以上,實有無為之跡。無為之跡,亦有為者之所尚也,尚之則失其自然之素。故雖聖人有不得已,或以槃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況悠悠者哉!

【疏】五帝以上,猶扇無為之風;三代以下,漸興有為之教。澆淳異世,步驟殊時,遂使捨己效人,易奪真性,殉物不及,不亦悲乎!注云或以槃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者,槃夷,猶創傷也。言夏禹以風櫛雨沐,手足胼胝,以此辛苦之事,易於無為之業,居上既爾,下民亦然也。

【釋文】《三代》夏殷周也。《以上》時掌反。《槃夷》並如字,謂創傷也。依字應作瘢痍。

【六】【注】夫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章者,何惜而不殉哉!故與世常冥,唯變所適,其跡則殉世之跡也;所遇者或時有槃夷禿脛之變,其跡則傷性之跡也。然而雖揮斥八極而神氣無變,手足槃夷而居形者不擾,則奚殉哉?無殉也,故乃不殉其所殉,而跡與世同殉也。

【疏】殉,從也,營也,求也,逐也,謂身所以從之也。夫小人貪利,廉士重名,大夫殉為一家,帝王營於四海,所殉雖異,易性則同。然聖人與世常冥,其跡則殉,故有瘢痍禿脛之變,而未始累其神者也。

【釋文】《殉》辭俊反,徐辭倫反。司馬云:營也。崔云:殺身從之曰殉。《鶉》音純,又音敦。《鷇》口豆反。《禿》吐木反。《揮斥》上音揮,下音赤。

【七】【疏】數子者,則前之三世以下四人也。事業者,謂利名〔家〕(二)天下不同也。名聲者,謂小人士大夫聖人異號也。言此四人,事業雖復不同,名聲異號也,其於殘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

【八】【疏】此仍前舉譬以生後文也。孟子云:臧,善學人;穀,孺子也。揚雄云:男婿婢曰臧;穀,良家子也。牧,養也。亡,失也。言此二人各耽事業,俱失其羊也。

【釋文】《臧》作郎反。崔云:好書曰臧。方言云:齊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謂之臧,女而婦奴謂之獲。張揖云:婿婢之子謂之臧,婦奴之子謂之獲。《與穀》如字。爾雅云:善也。崔本作〈穀,中"禾改孚〉,云:孺子曰〈穀,中"禾改孚〉。《牧羊》牧養之牧。

【九】【疏】奚,何也。冊,簡也。古人無紙,皆以簡冊寫書。行五道而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問臧問穀,乃有書塞之殊,牧羊亡羊,實無復異也。

【釋文】《挾》音協。《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博塞》悉代反。塞,博之類也。漢書云:吾丘壽王以善格五待詔,謂博塞也。

【一○】【疏】此下合譬也。伯夷叔齊,並孤竹君之子也。孤竹,神農氏之後也,姜姓。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遠。夷長而庶,齊幼而嫡,父常愛齊,數稱之於夷。及其父薨,兄弟相讓,不襲先封。聞文王有德,乃往於周。遇武王伐紂,扣馬而諫,諫不從,走入首陽山,採薇為糧,不食周粟,遂餓死首陽山。山在蒲州河東縣。蒲州城南三十里,見有夷齊廟墓,林木森踈。盜跖者,柳下惠之從弟,名跖,徒卒九千,常為巨盜,故以盜為名。東陵者,山名,又云即太山也,在齊州界,去東平十五里,跖死其上也。

【釋文】《首陽》山名,在河東蒲阪縣。死,謂餓而死。《東陵》李云:謂泰山也。一云:陵名,今名東平陵,屬濟南郡。◎慶藩案文選任彥昇王文憲集(字)〔序〕(三)注引司馬云:東陵,陵名,今屬濟南也。釋文闕。

【一一】【疏】伯夷殉名,死於首陽之下;盜跖貪利,殞於東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於殘傷,未能相異也。

【一二】【注】天下之所惜者生也,今殉之太甚,俱殘其生,則所殉是非,不足復論。

【疏】據俗而言,有美有惡;以道觀者,何是何非。故盜跖不必非,伯夷豈獨是。◎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九梁高僧傳四引司馬云:盜跖,兇惡人也。釋文闕。

【一三】【疏】此總結前文以成後義。但道喪日久,並非適當。今俗中盡殉,豈獨夷跖!從於仁義,未始離名;逐於貨財,固當走利。唯名與利,殘生之本,即非天理,近出俗情,君子小人,未可正據也。

【一四】【注】天下皆以不殘為善,今均於殘生,則雖所殉不同,不足復計也。夫生奚為殘,性奚為易哉?皆由乎尚無為之跡也。若知跡之由乎無為而成,則絕尚去甚而反冥我極矣。堯桀將均於自得,君子小人奚(辯)〔辨〕(四)哉!

【疏】惡,何也。其所殉名利,則有君子小人之殊;若殘生損性,曾無盜跖伯夷之異。此蓋俗中倒置,非關真極。於何而取君子,於何而辨小人哉?言無別也。

【釋文】《又惡》音烏。《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崔本無小人於三字。

【校】(一)之字依王叔岷說補。(二)家字依正文補。(三)序字依文選改。(四)辨字依世德堂本改。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一】;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二】;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三】。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四】;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五】;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六】。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七】。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八】。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九】。

【一】【注】以此係彼為屬。屬性於仁,殉仁者耳,故不善也。

【疏】屬,係也。臧,善也。吾,莊生自稱也。夫捨己效人,得物喪我者,流俗之偽情也。故係我天性,學彼仁義,雖通達聖跡,如曾參史魚,乖於本性,故非論生之所善也。

【釋文】《屬其》郭時欲反,謂係屬也。徐音燭,屬,著也。下皆同。

【二】【注】率性通味乃善。

【疏】孟子云:俞兒,齊之識味人也。尸子云:俞兒和薑桂,為人主上食。夫自無天素,效物得知,假令通似俞兒,非其善故也。

【釋文】《雖通如楊墨》一本無此句。《俞兒》音榆,李式榆反。司馬云:古之善識味人也。崔云:尸子曰:膳俞兒和之以薑桂,為人主上食。淮南云:俞兒狄牙,嘗淄澠之水而別之。一云:俞兒,黃帝時人。狄牙則易牙,齊桓公時識味人也。一云:俞兒亦齊人。淮南子一本作申兒,疑申當為臾。

【三】【注】不付之於我而屬之於彼,則雖通之如彼,而我己喪矣。故各任其耳目之用,而不係於離曠,乃聰明也。

【疏】夫離朱師曠,稟分聰明,率性而能,非關學致。今乃矯性偽情,捨己效物,雖然通達,未足稱善也。

【四】【注】善於自得,忘仁而仁。

【疏】德,得也。夫達於玄道者,不易性以殉者也,豈復執已陳之芻狗,滯先王之蘧廬者哉!故當知其自知,得其自得,以斯為善,不亦宜乎!

【五】【注】謂仁義為善,則損身以殉之,此於性命還自不仁也。身且不仁,其如人何!故任其性命,乃能及人,及人而不累於己,彼我同於自得,斯可謂善也。

【疏】夫曾參史魚楊朱墨翟,此四子行仁義者,蓋率性任情,稟之天命,譬彼駢枝,非由學得。而惑者睹曾史之仁義,言放效之可成;聞離曠之聰明,謂庶幾之必致;豈知造物而亭毒之乎!故王弼注易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致,斯之謂也。

【釋文】《不累》劣偽反。後皆倣此。

【六】【注】夫絕離棄曠,自任聞見,則萬方之聰明莫不皆全也。

【疏】夫希離慕曠,見彼聞他,心神馳奔,耳目竭喪,此乃愚闇,豈曰聰明!若聽耳之所聞,視目之所見,保分任真,不蕩於外者,即物皆聰明也。

【七】【注】此舍己效人者也,雖效之若人,而己已亡矣。

【疏】夫不能視見之所見而見目以求離(未)〔朱〕之明,不能知知之所知而役知以慕史魚之義者,斯乃偽情學人之得,非謂率性自得己得也。既而偽學外顯,效彼悅人,作偽心勞,故不自適其適也。

【釋文】《舍己》音捨。

【八】【注】苟以失性為淫僻,則雖所失之塗異,其於失之一也。

【疏】淫,滯也。僻,邪也。夫保分率性,正道也;尚名好勝,邪淫也。是以捨己逐物,開希幸之路者,雖伯夷之善,盜跖之惡,亦同為邪僻也。重舉適人之適者,此疊前生後以起文勢故也。

【九】【注】愧道德之不為,謝冥復之無跡,故絕操行,忘名利,從容吹累,遺我忘彼,若斯而已矣。

【疏】夫虛通之道,至忘之德,絕仁絕義,無利無名。而莊生妙體環中,遊心物表,志操絕乎仁義,心行忘乎是非;體自然之無有,愧道德之不為。而言上下者,顯仁義淫僻之優劣也。而云余愧不敢者,示謙也。郭注云從容吹累者,從容,猶閒放;而吹累,動而無心也。吹,風也;累,塵;猶清風之動,微塵輕舉也。

【釋文】《愧乎》崔本作〈目鬼〉,云:〈目鬼〉,愧同。《之行》下孟反。注同。《冥復》音服。《從容》七容反。《吹》如字,又昌偽反。字亦作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