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莊子集釋卷八下

雜篇則陽第二十五【一】

【一】【(音義)〔釋文〕】以人名篇。

則陽游於楚【一】,夷節言之於王,王未之見,夷節歸【二】。

【一】【疏】姓彭,名陽,字則陽,魯人。游事諸侯,後入楚,欲事楚文王。

【釋文】《則陽》司馬云:名則陽,字彭陽也。一云:姓彭,名則陽,周初人也。

【二】【疏】夷姓,名節,楚臣也。則陽欲事於楚,故因夷節稱言於王,王既貴重,故猶未之見也。夷節所進未遂,故罷朝而歸家。

【釋文】《夷節》楚臣。

彭陽見王果曰:「夫子何不譚我於王【一】?」

【一】【疏】王果,楚之賢大夫也。譚,猶稱說也,本亦有作言談字者。前因夷節,未得見王,後說王果,冀其談薦也。

【釋文】《王果》司馬云:楚賢人。《譚》音談。本亦作談。李云:說也。郭徒堪反,徐徒暗反。

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一】。」

【一】【疏】若,如也。公閱休,隱者之號也。王果賢人,嫌彭陽貪榮情速,故盛稱隱者,以抑其進趨之心也。

【釋文】《公閱休》隱士也。閱,音悅。

彭陽曰:「公閱休奚為者邪【一】?」

【一】【疏】奚,何也。既稱公閱休,言己不如,故問何為,庶聞所以。

曰:「冬則擉鱉於江,夏則休乎山樊。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一】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以之神其交固,顛冥乎富貴之地,【二】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三】。夫凍者假衣於春,喝者反冬乎冷風【四】。夫楚王之為人也,形尊而嚴;其於罪也,無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橈焉【五】!

【一】【注】言此者,以抑彭陽之進趨。

【疏】擉,刺也。樊,傍也,亦茂林也。隆冬刺鱉,於江渚以逍遙;盛夏歸休,偃茂林而取適;既無環廡,故指山傍而為舍。此略陳閱休之事跡也。

【釋文】《擉》初角反,又敕角反。司馬云:刺也。郭音觸,徐丁綠反,一音捉。◎盧文弨曰:舊捉作促,訛。今改正。◎慶藩案廣韻引司馬云:擉鱉,刺鼈也。與釋文小異。《樊》音煩。李云:傍也。司馬云:陰也。廣雅云:邊也。《予宅》司馬云:以隱居山陰自顯也。

【二】【注】言己不若夷節之好富貴,能交結,意盡形名,任知以干上也。

【疏】顛冥,猶迷沒也。言夷節交游堅固,意在榮華;顛倒迷惑,情貪富貴;實無真德,而有俗知;不能虛淡以從神,而好任知以干上。數數如此,猶自不能,況我守愚,若為堪薦!此是王果謙遜之辭也。

【釋文】《有知》音智。注同。《顛冥》音眠。司馬云:顛冥,猶迷惑也。言其交結人主,情馳富貴。

【三】【注】苟進,故德薄而名消。

【疏】消,毀損也。言則陽憑我談己於王者,此適可敗壞名行,必不益於盛德也。

【四】【注】言已順四時之施,不能赴彭陽之急。

【疏】夫遭凍之人,得衣則煖;被暍之(者)〔人〕,遇水便活。乃待陽和以解凍,須寒風以救暍,雖乖人事,實順天時。履道達人,體無近惠,不進彭陽,其義亦爾。

【釋文】《暍》音謁。字林云:傷暑也。《之施》始豉反。下同。

【五】【疏】儀形有南面之尊,威嚴據千乘之貴,赫怒行毒,猶如暴虎,戮辱蒼生,必無赦宥。自非大佞之人,不堪任使。若履正懷德之士,誰能屈撓心志而事之乎!

【釋文】《能橈》乃孝反,又呼毛反。王云:惟正德以至道服之,佞人以才辯奪之,故能泥橈之也。

故聖人,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一】,其達也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二】。其於物也,與之為娛矣【三】;其於人也,樂物之通而保己焉【四】;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五】,與人並立而使人化【六】。父子之宜,彼其乎歸居【七】,而一閒其所施【八】。其於人心者若是其遠也【九】。故曰待公閱休【一○】。」

【一】【注】淡然無欲,樂足於所遇,不以侈靡為貴,而以道德為榮,故其家人不識貧之可苦。

【疏】(御)〔禦〕寇居鄭,老萊在楚,妻孥窮窶而樂在其內。賢士尚然,況乎真聖,斯忘貧也。

【釋文】《淡然》徒暫反。

【二】【注】輕爵祿而重道德,超然坐忘,不覺榮之在身,故使王公失其所以為高。

【疏】韜光為窮,顯跡為達。哀公德友於尼父,軒轅膝步於廣成,斯皆道任則尊,不拘品命,故能使萬乘之王,五等之君,化其高貴之心而為卑下之行也。

【釋文】《而化卑》居高而以卑為本也。本或作而化卑於人也。

【三】【注】不以為物自苦。

【疏】同塵涉事,與物無私,所造皆適,故未嘗不樂也。

【四】【注】通彼(人)〔而〕(一)不喪我。

【疏】混跡人間而無滯塞,雖復通物而不喪我,動不傷寂而常守於其真。

【釋文】《不喪》息浪反。

【五】【注】人各自得,斯飲和矣,豈待言哉!

【疏】蔭芘群生,冥同蒼昊,中和之道,各得其心,滿腹而歸,豈勞言教!

【釋文】《而飲》於鴆反。

【六】【注】望其風而靡之。

【疏】和光同塵,斯並立也;各反其真,斯人化也。

【七】【注】使彼父父子子各歸其所。

【疏】雖復混同貴賤,而倫敘無虧,故父子君臣,各居其位,無相參冒,不亦宜乎!

【八】【注】其所施同天地之德,故閒靜而不二。

【疏】所有施惠,與四時合敘,未嘗不閒暇從容,動靜不二。

【釋文】《一閒》音閑。

【九】【疏】聖人之用心,(其)〔具〕如上說,是以知其清高深遠也。◎家世父曰:父子之宜,承上家人忘其貧。子,養父者也,父,待養於子者也,所謂宜也。歸居,即據上文冬擉鱉夏休乎山樊言之。釋(文)〔名〕:閒,()〔簡〕也。謂別異其所施以求自足也,(以)〔非〕使家人忘其貧,自忘而已矣。此其遠於人心者也。

【一○】【注】欲其釋楚王而從閱休,將以靜泰之風鎮其動心也。

【疏】此總結也。

【校】(一)而字依世德堂本改。

聖人達綢繆【一】,周盡一體矣【二】,而不知其然,性也【三】。復命搖作而以天為師【四】,人則從而命之也【五】。憂乎知而所行恆無幾時,其有止也若之何【六】!

【一】【注】所謂玄通。

【疏】綢繆,結縛也。夫達道聖人,超然縣解,體知物境空幻,豈為塵網所羈!閱休雖未極乎道,故但託而說之也。

【釋文】《綢》直周反。《繆》亡侯反。綢繆,猶纏綿也。又云:深奧也。

【二】【注】無外內(一)而皆同照。

【疏】夫智周萬物,窮理盡性,物我不二,故混同一體也。

【釋文】《周盡一體》所鑒綢繆,精麤洞盡,故言周盡一體。一體,天也。

【三】【注】不知其然而自然者,非性如何!

【疏】能所相應,境智冥合,不知所以,莫辨其然,故與真性符會。

【四】【注】搖者自搖,作者自作,莫不復命而師其天然也。

【疏】反乎真根,復於本命,雖復搖動,順物而作,動靜無心,合於天地,故師於二儀也。

【釋文】《復命搖作》搖,動也。萬物動作生長,各有天然,則是復其命也。

【五】【注】此非赴名而高其跡。(師)〔帥〕(二)性而動,其跡自高,故人不能下其名也。

【疏】命,名也。合道聖人,本無名字,為有清塵可慕,故人從後而名之。

【釋文】《命之也》命,名也。

【六】【注】任知(其)〔而〕(三)行,則憂患相繼。

【疏】任知為物,憂患斯生,心靈易奪,所行無幾,攀緣念慮,寧有住時!假令神禹,無奈之何!

【釋文】《憂乎知》音智。《而所行恆無幾》居豈反。《時其有止也若之何》王云:憂乎智,謂有為者以形智不至為憂也。不知用智必喪,喪而更以不智為憂,及其智之所行有弊無濟,故其憂患相接無須臾停息,故曰恆無幾時其有止也,不能遺智去憂,非可憂如何!

【校】(一)世德堂本作內外。(二)帥字依世德堂本改。(三)而字依趙諫議本改。

生而美者,人與之鑑,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一】。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二】,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三】。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四】。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五】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六】。

【一】【注】鑑,鏡也,鑑物無私,故人美之。今夫鑑者,豈知鑑而鑑耶?生而可鑑,則人謂之鑑耳,若人不相告,則莫知其美於人,譬之聖人,人與之名。

【疏】鑑,鏡也。告,語也。(夫)〔天〕生明照,照物無私,人愛慕之,故名為鏡,若人不相告語,明鏡本亦無名。此起譬也。

【釋文】》則不知其美於人》生便有見物之美而為無心,人與作名言鏡耳,故人美之。若不相告,即莫知其美於人。

【二】【注】夫鑑之可喜,由其無情,不問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來即鑑之,故終無已。若鑑由聞知,則有時而廢也。

【疏】已,止也。夫鏡之照物,義在無情,不問怨親,照恆平等。若不聞而不知,鏡亦不照,既有聞知,鏡能照之,斯則事涉間奪,有時休廢矣,焉能久照乎!只為凝照無窮,故為人之所喜好也。◎慶藩案王氏念孫曰:終無已者,終,竟也,竟無已時也。

【三】【注】若性所不好,豈能久照!

【疏】鏡之能照,出自天然,人之喜好,率乎造物,既非矯性,所以無窮。

【釋文】《好之》呼報反。注同。

【四】【注】聖人無愛若鏡耳。然而事濟於物,故人與之名,若人不相告,則莫知其愛人也。

【疏】聖人澤被蒼生,恩流萬代,物荷其德,人與之名,更相告語,嘉號斯起。不若然者,豈有聖名乎!

【五】【注】蕩然以百姓為芻狗,而道合於愛人,故能無已。若愛之由乎聞知,則有時而衰也。

【疏】夫聖德遐曠,接物無私,亭毒群生,芻狗百姓,豈待知聞而後愛之哉!只為慈救無偏,故德無窮已。此合(諭)〔喻〕也。

【六】【注】性之所安,故能久。

【疏】安,定也。夫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無心於動靜也。故能疾雷破山而恆定,大風振海而不驚,斯率其真性者也。若矯性偽情,則有時而動矣。故王弼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企!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一】;雖使丘陵草木之緡【二】,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況見見聞聞者也【三】,以十仞之臺縣眾閒者也!【四】

【一】【注】得舊猶暢然,況得性乎!

【疏】國都,(諭)〔喻〕其真性也。夫少失本邦,流離他邑,歸望桑梓,暢然喜歡。況喪道日淹,逐末來久,今既還原反本,故曰暢然。

【釋文】《暢然》喜悅貌。

【二】【注】緡,合也。

【釋文】《之緡》民忍反,徐音昏。郭云:合也。司馬云:盛也。

【三】【注】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而猶暢然,況體其體用其性也!

【疏】緡,合也。舊國舊都,荒廢日久,丘陵險陋,草木叢生;入中相訪,十人識九,見所曾見,聞所曾聞,懷生之情,暢然歡樂。況喪道日久,流沒生死,忽然反本,會彼真原,歸其重玄之鄉,見其至道之境,其為樂也,豈易言乎!

【釋文】《十九》謂見十識九也。《見見聞聞》見所見,聞所聞。◎俞樾曰:緡字,釋文引司馬云盛也,郭注云合也,於義俱通。入之者十九,釋文曰謂見十識九也,此未得其義。入者,謂入於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則其出於外而可望見者止十之一耳,而猶覺暢然喜悅,故繼之曰況見見聞聞者也。郭注曰,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而猶暢然,則於況見見聞聞句不復可通,遂增益之曰況體其體用其性也,於莊子本義不合矣。

【四】【注】眾之所習,雖危猶閒,況聖人之無危!

【疏】七尺曰仞。臺高七丈,可謂危縣,人眾數登,遂不怖懼。習以性成,尚自寬閒,而況得真,何往不安者也!

【釋文】《臺縣》音玄。《眾閒》音閑。注同。元嘉本作閑。◎俞樾曰:此承見見聞聞而言。以十仞之臺而縣於眾人耳目之間,此人所共見共聞者,非猶夫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也,其為暢然可知矣。郭注曰,眾之所習,雖危猶閒。此誤讀間為閑,於義殊不可通。蓋由不解上文,故於此亦失其旨。◎家世父曰:說文:閒,隙也。周禮匠人井閒、成閒、同閒,凡空處謂之閒,屋空處亦曰閒。十仞之臺,縣之眾閒,傑然獨出,見見聞聞不能揜也。得其環中以隨成,不以之見於外而自得之於中,乃可以應無窮。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一】,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二】。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三】,闔嘗舍之【四】!夫師天而不得師天【五】,與物皆殉,其以為事也若之何【六】?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七】,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八】?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為之傅之,【九】從師而不囿【一○】;得其隨成。為之司其名【一一】;之名嬴法,得其兩見【一二】。仲尼之盡慮,為之傅之【一三】。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一四】,無內無外【一五】。」

【一】【注】冉相氏,古之聖王也。居空以隨物,物自成。

【疏】冉相氏,三皇以前無為皇帝也。環,中之空也。言古之聖王,得真空之道,體環中之妙,故道順群生,混成庶品。

【釋文】《冉相》息亮反。注同。郭云:冉相氏,古聖王。◎俞樾曰:路史循蜚紀有冉相氏。

【二】【注】忽然與之俱往。

【疏】無始,無過去;無終,無未來也;無幾無時,無見在也。體化合變,與物俱往,故無三時也。

【三】【注】日與物化,故常無我,常無我,故常不化也。

【疏】順於日新,與物俱化者,動而常寂,故凝寂一道,嶷然不化。

【四】【注】言夫為者,何不試舍其所為(之)(一)乎?

【疏】闔,何也。言體空之人,冥於造物,千變萬化而與化俱往,曷嘗暫相舍離也!

【釋文】《嘗舍》音捨。注同。

【五】【注】唯無所師,乃得師天。

【疏】師者,倣傚之名;天者,自然之謂。夫大塊造物,率性而動,若有心師學,則乖於自然,故不得也。

【六】【注】雖師天猶未免於殉,奚足事哉!師天猶不足稱事,況又不師耶!

【疏】殉者,逐也,求也。夫有心倣傚造化而與物俱往者,此不率其本性也,奚足以為脩其事業乎!尚有所求,故是殉也。夫師猶有稱殉,況(拾)〔捨〕己逐物,其如之何!

【釋文】《皆殉》辭俊反。◎家世父曰:其有止也,通乎命者也;其以為事,應乎物者也;其舍之也。盡性復命,渾人己而化之也。云若之何者,如是之為道也。

【七】【疏】夫得中聖人,達於至理,故能人天雙遣,物我兩忘。既曰無終,何嘗有始!率性合道,不復師天。

【八】【注】都無,乃冥合。

【疏】替,廢也,堙塞也。混同人事,與世並行,接物隨時,曾無廢闕。然人間否泰,備經之矣,而未嘗堙塞,所遇斯通,無心師學,自然合道,如何倣效,方欲契真?固不可也。

【釋文】《所行之備而不洫》音溢。郭許的反,李虛域反,濫也。王云:壞敗也。無心偕行,何往而不至,故曰皆殉也。所行行備而物我無傷,故無壞敗也。

【九】【注】委之百官而不與焉。

【疏】姓門,名尹。(且)〔亦〕言:門尹,官號也,姓登,名恆。殷湯聖人,忘懷順物,故得良臣御事,既為師傅,玄默端拱而不為也。

【釋文】《門尹登恆》向云:門尹,官名,登恆,人名。《為之》于偽反。下同。《傅之》音付。下同。《不與》音預。

【一○】【注】任其自聚,非囿之也;縱其自散,非解之也。

【疏】從,任也。囿,聚也。虛淡無為,委任師傅,終不積聚而為己功。

【一一】【注】司御之屬,亦能隨物之自然也,而湯得之,所以名寄於物而功不在己。

【疏】良臣受委,隨物而成,推功司御,名不在己。

【一二】【注】名法者,已過之跡耳(二),非適足也。故曰,嬴然無心者,寄治於群司,則其名跡並見於彼。

【疏】嬴然,無心也。見。顯也。成物之名,聖跡之法,並是師傅而不與焉。故名法二事,俱顯於彼,嬴然閒放,功成弗居也。

【釋文】《之名嬴》音盈。《法得其兩見》賢遍反。注同。得其隨成之道以司其名,名實法立,故得兩見,猶人鑑之相得也。◎家世父曰:隨成者,渾成者也;兩見者,對待者也。說文:傅,相也。即輔相之義。隨成,可以為相矣。仲尼之盡慮,亦輔相也,是亦對待也。司者,察也。名之嬴,法之絀也。爾雅釋詁:法,常也。老子名可名,非常名。察其名跡之所至而可知其成,故曰兩見。《寄治》直吏反。

【一三】【注】仲尼曰:天下何思何慮!慮已盡矣,若有纖芥之慮,豈得寂然不動,應感無窮,以輔萬物之自然也!

【疏】傅,輔也。盡,絕也。孔丘聖人,忘懷絕慮,故能開化群品,輔稟自然。若蘊纖芥有心,豈能坐忘應感!

【一四】【注】今所以有歲而存日者,為有死生故也。若無死無生,則歲日之計除。

【疏】容成,古之聖王也。歲日者,時敘之名耳。為計於時日,故有生死,生死無矣,故歲日除焉。

【釋文】《容成》老子師也。◎俞樾曰: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家又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此即老子之師也。列子湯問篇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當是別一人。淮南本經篇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託嬰兒於巢上,置餘糧於畝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此則當為上古之君,即莊子胠篋之容成氏,與大庭、伯皇、中央、栗陸諸氏並稱者也。而高誘注乃云,容成氏,黃帝時造曆日者,則以為黃帝之臣矣。此以說列子湯問篇與黃帝同居空峒之容成氏,乃為得之,非此容成也。合諸說觀之,容成氏有三:黃帝之君,一也;黃帝之臣,二也;老子之師,三也。然老子生年究不可考,其師或即黃帝之臣,未可知也。

【一五】【注】無彼我則無內外也。

【疏】內,我也。外,物也。為計死生,故有內名。歲日既遣,物我何施!

【校】(一)之字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刪。(二)世德堂本耳作而。

魏瑩與田侯牟約,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一】。

【一】【疏】瑩,魏惠王名也。田侯,即齊威王也,名牟,桓公之子,田恆之後,故曰田侯。齊魏二國,約誓立盟,不相征伐。盟後未幾,威王背之,故魏侯瞋怒,將使人刺而殺之。其盟在齊威二十六年,魏惠八年。

【釋文】《魏瑩》郭本作罃,音瑩磨之瑩。今本多作瑩。乙耕反。司馬云:魏惠王也。◎盧文弨曰:舊作罃與作瑩互易,文頗不順。且今書實多作瑩字,今改正。史表梁惠王之名作罃。《與田侯》一本作田侯牟。司馬云:田侯,齊威王也,名牟,桓公子。案史記,威王名因,不名牟。◎盧文弨曰:案今書有牟字。史記威王名因齊,戰國策亦同。◎俞樾曰:史記威王名因齊。田齊諸君無名牟者,惟桓公名午,與牟字相似。牟或午之訛。然齊桓公午與梁惠王又不相值也。《背之》音佩。《刺之》七賜反。

犀首〔公孫衍〕(一)聞而恥之曰:「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讎【一】!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係其牛馬,【二】使其君內熱發於背。然後拔其國。忌也出走,然後抶其背,折其脊。【三】」

【一】【疏】犀首,官號也,如今虎賁之類。公家之孫名衍為此官也。諸侯之國,革車萬乘,故謂之君也。匹夫者,謂無官職夫妻相匹偶也。從讎,猶報讎也。夫君人者,一怒則伏尸流血,今乃令匹夫行刺,單使報讎,非萬乘之事,故可羞。

【釋文】《犀首》魏官名也。司馬云:若今虎牙將軍,公孫衍為此官。元嘉本作齒首。◎慶藩案戰國策三鮑注引司馬云:犀首,魏〔官〕(二),若今虎牙將軍。視釋文較略。《萬乘》繩證反。

【二】【疏】將軍孫衍,請專命受鉞,率領甲卒二十萬人,攻其齊城,必當獲勝。於是擄掠百姓,羈係牛馬,(緒)〔敘〕勳酬賞,分布軍人也。

【釋文】《為君》于偽反。下請為君同。

【三】【疏】姓田,名忌,齊將也。抶、折,擊也。國破人亡而懷恚怒,故熱氣蘊於心,癕疽發於背也。國既傾拔,獲其主將,於是擊抶其背,打折腰脊,旋師獻凱。不亦快乎!

【釋文】《忌也出走》忌畏而走。或言圍之也。元嘉本忌作亡。《抶》敕一反。三蒼云:擊也。郭云:秩,又豬栗反。◎盧文弨曰:舊秩仍作抶,訛。今書內所載音義作秩,姑從之。或疑是柣,亦不訓擊。《折其》之舌反。

【校】(一)公孫衍三字依疏文及趙諫議本補。(二)官字依國策鮑注補。

季子聞而恥之曰:「築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一】。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不可聽也。【二】」

【一】【疏】季,姓也;子,(者)〔有〕德之稱;魏之賢臣也。胥靡,徒役人也。季子懷道,不用征伐,聞犀首請兵,羞而進諫。夫七丈之城,用功非少,城就成矣,無事壞之,此乃徒役之人濫遭辛苦。此起譬也。

【釋文】《季子》魏臣。◎俞樾曰:下十字,疑七字之誤。城者既七仞,則雖未十仞而去十仞不遠矣,故壞之為可惜。若既十仞,則直謂之已成可耳,不當言既十仞也。下文曰,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明是以七仞喻七年,其為字誤無疑。《又壞》音怪。

【二】【疏】干戈靜息,已經七年,偃武修文,王者洪基,犀首方為禍亂,不可聽從。

華子聞而醜之曰:「善言伐齊者,亂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一】

【一】【疏】華,姓;子,有德〔之〕稱;亦魏之賢臣也。善巧言伐齊者,謂興動干戈,故是禍亂之人,此公孫衍也。善言勿伐者,意在王之洪基,勝於敵國,有所解望,故是亂人,斯季子也。謂伐與不伐亂人者,未能忘言行道,猶以是非為心,故亦未免為亂人,此華子自道之辭也。

【釋文】《華子》亦魏臣也。

君曰:「然則若何【一」

【一】【疏】華子遣蕩既深,王不測其所以,故問言旨,意趣如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一】!」

【一】【疏】夫道清虛淡漠,物我兼忘,故勸求之,庶其寡欲,必能履道,爭奪自消。

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一】。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

【一】【疏】戴晉人,梁之賢者也。姓戴,字晉人。惠施聞華子之清言,猶恐魏王之未悟,故引戴晉,庶解所疑。

【釋文】《惠子》惠施也。《而見》賢遍反。下同。《戴晉人》梁國賢人,惠施薦之於魏王。

曰:「然【一】。」

【一】【注】蝸至微,而有兩角。

【疏】蝸者,蟲名,有類小螺也;俗謂之黃犢,亦謂之蝸牛,有四角。君知之不?曰然,魏王答云:「我識之矣。」

【釋文】《蝸》音瓜,郭音戈。李云:蝸蟲有兩角,俗謂之蝸牛。三蒼云:小牛螺也。一云:俗名黃犢。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一】。」

【一】【注】誠知所爭者若此之細也,則天下無爭矣。

【疏】蝸之兩角,二國存焉。蠻氏〔觸氏〕,頻相戰爭,殺傷既其不少,進退亦復淹時。此起譬也。

【釋文】《數萬》色主反。《逐北》如字,又音佩。軍走曰北。

君曰:「噫!其虛言與【一】?」

【一】【疏】所言奇譎,不近人情,故發噫嘆,疑其不實也。

【釋文】《曰噫》於其反。《言與》音餘。

曰:「臣請為君實之【一】。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二】?」

【一】【疏】必謂虛言,請陳實錄。

【二】【疏】君以意測四方上下有極不?因斯理物,又質魏侯。

君曰:「無窮【一】。」

【一】【疏】魏侯答云:「上下四方,竟無窮已。」

曰:「知遊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一】,若存若亡乎【二】?」

【一】【注】人跡所及為通達,謂今四海之內也。

【二】【疏】人跡所接為通達也。存,有也。亡,無也。遊心無極之中,又比九州之內,語其大小,可謂如有如無也。

君曰:「然【一】。」

【一】【注】今自以四海為大,然計在無窮之中,若有若無也。

【疏】然,猶如此也。謂所陳之語不虛也。

曰:「通達之中有魏【一】,於魏中有梁【二】,於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三】?」

【一】【注】謂魏國在四海之中。

【二】【疏】昔在河東,國號為魏,魏為強秦所逼,徙都於梁。梁從魏而有,故曰魏中有梁也。

【三】【疏】辯,別也。王之一國,處於六合,欲論大小,如有如無。與彼蠻氏,有何差異?此合譬也。

君曰:「無辯【一】。」

【一】【注】王與蠻氏,俱有限之物耳(一)。有限,則不問大小,俱不得與無窮者計也,雖復天地共在無窮之中,皆蔑如也。況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爭哉!

【疏】自悟己之所爭與蝸角無別也。

【釋文】《雖復》扶又反。

【校】(一)趙諫議本無耳字。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一】。

【一】【注】自悼所爭者細。

【疏】惝然,悵恨貌也。晉人言畢,辭出而行。君覺己非,惝然悵恨;心之悼矣,恍然如失。

【釋文】《惝》音敞。字林云:惘也。又吐蕩反。

客出,惠子見。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一】。」

【一】【疏】聖人,謂堯舜也。晉人所談,其理弘博,堯舜之行不足以當。

惠子曰「夫吹筦也,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於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一】」

【一】【注】曾不足聞。

【疏】嗃,大聲;吷,小聲也。夫吹竹管,聲猶高大;吹劍環,聲則微小。唐堯俗中所譽,若於晉人之前盛談斯道者,亦何異乎吹劍首聲,曾無足可聞也!

【釋文】《筦》音管。本亦作管。《嗃》許交反,管聲也。玉篇呼洛反,又呼教反。廣雅云:鳴也。《劍首》司馬云:謂劍環頭小孔也。《吷》音血,又呼悅反。司馬云:吷然如風過。《所譽》音餘。

孔子之楚,舍然蟻丘之漿【一】。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子路曰:「是稯稯何為者邪【二】?」

【一】【疏】螘丘,丘名也。漿,賣漿水之家也。仲尼適楚而為聘使,路旁舍息於賣漿水之家,其家住在丘下,故以丘為名也。

【釋文】《蟻丘》魚綺反。李云:蟻丘,山名。《之漿》李云:賣漿家。司馬云:謂逆旅舍以菰蔣草覆之也。

【二】【疏】極,高也。總總,眾聚也。孔丘應聘,門徒甚多,車馬威儀,驚異常俗,故漿家鄰舍男女群聚,共登賣漿,觀視仲尼。子路不識,是以怪問。

【釋文】《登極》司馬云:極,屋棟也,升之以觀也。一云:極,平頭屋也。《稯稯》音總,字亦作總。李云:聚貌。本又作稷。一本作稷,初力反。◎盧文弨曰:兩稷字疑有一訛。

仲尼曰:「是聖人僕也【一】。是自埋於民【二】,自藏於畔。【三】其聲銷【四】,其志無窮【五】,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六】,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七】。是陸沈者也【八】,是其市南宜僚邪【九】?」

【一】【疏】古者淑人君子,均號聖人,故孔子名宜僚為聖人也。言臣妾登極聚眾多者,是市南宜僚之僕隸也。

【釋文】《聖人僕》謂懷聖德而隱僕隸也。司馬本僕作樸,謂聖人坏樸也。

【二】【注】與民同。

【三】【注】進不榮華,退不枯槁。

【疏】混跡泥滓,同塵氓俗,不顯其德,故自埋於民也;進不榮華,退不枯槁,隱顯出處之際,故自藏於畔也。

【釋文】《藏於畔》王云:脩田農之業,是隱藏於壠畔。

【四】【注】損(一)其名也。

【釋文】《銷》音消。司馬云:小也。《捐其》本亦作損。◎盧文弨曰:今書捐作損。

【五】【注】規是(二)生也。

【疏】聲,名也。消,滅也。一榮辱,故毀滅其名;冥至道,故其心無極。

【六】【注】所言者皆世言。

【疏】口應人間,心恆凝寂,故不言而言,言未嘗言。

【七】【注】心與世異。

【疏】道與俗反,固違於世,虛心無累,不與物同,此心跡俱異也。

【釋文】《不屑》屑,絜也,不絜世也。本或作肯。

【八】【注】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沈也。

【疏】寂寥虛淡,譬無水而沈,謂陸沈也。

【釋文】《陸沈》司馬云:當顯而反隱,如無水而沈也。

【九】【疏】姓熊,字宜僚,居於市南,故謂之市南宜僚也。

【校】(一)趙諫議本損作捐。(二)趙本規是作視長。

子路請往召之【一】。

【一】【疏】由聞宜僚陸沈賢士,請往就舍召之。

孔子曰:「已矣【一】!彼知丘之著於己也【二】,知丘之適楚也,以丘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為佞人也【三】。夫若然者,其於佞人也羞聞其言,而況親見其身乎【四】!而何以為存【五】?」

【一】【疏】已,止也。彼必不來,幸止勿喚。

【二】【注】著,明也。

【三】【疏】彼,宜僚也。著,明也。知丘明識宜僚是陸沈賢士,又知適楚必向楚王薦召之,如是則用丘為諂佞之人也。

【四】【疏】陸沈之人,率性誠直,其於邪佞,恥聞其言,況自視其形,良非所願。

【五】【注】不如舍之以從其志。

【疏】而,汝也。存,在也。匿影銷聲,久當逃避,汝何為請召,謂其猶在?

子路往視之,其室虛矣【一】。

【一】【注】果逃去也。

【疏】仲由無鑑,不用師言,遂往其家,庶觀盛德。而辭聘情切,宜僚已逃,其屋虛矣。

長梧封人問子牢曰:「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一】。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二】。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耰之【三】,其禾蘩以滋,予終年厭飧【四】。」

【一】【注】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

【疏】長梧,地名,其地有長樹之梧,因以名焉。封人,(也)即此地守疆之人。子牢,孔子弟子,姓琴,宋(鄉)〔卿〕也。為政,行化也。治民,宰割也。鹵莽,不用心也。滅裂,輕薄也。夫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唯當用意養人,亦不可輕爾搔擾。封人有道。故戒子牢。

【釋文】《長梧封人》長梧,地名。封人,守封疆之人。《子牢》司馬云:即琴牢,孔子弟字。◎慶藩案琴張,孔子弟子,經傳中無作琴牢子牢者。惟孔子家語弟子有琴張。一名牢,字子開,亦字張,衛人也。是琴〔張〕始見於家語,其書乃王子雍所偽撰,不足為據。賈逵鄭眾注左傳,以琴張為顓孫師。服虔駮之云:子張少孔子四十餘歲,孔子是時四十,知未有子張。趙岐注孟子,亦以琴張為子張,云:子張善鼓琴,號曰琴張。(蓋又據禮記子張既除喪數語而附會者也。)尤為不經。琴張子牢,本非一人也,司馬此說非。漢書古今人表作琴牢,亦淺學者據家語改之也。如漢書有琴牢,則賈鄭服各注早據之以釋牢曰琴張矣。論語鄭注、孟子趙岐注及左傳同。《鹵》音魯。《莽》莫古反,又如字。《滅裂》猶短草也。李云:謂不熟也。郭云: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也。司馬云:鹵莽,猶麤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盧文弨曰:案麤,千奴反;粗,才古反;二字古多連用。如春秋繁露俞(予)〔序〕(一)篇云:始於麤粗,終於精微。論衡正說篇云:略正題目麤粗之說,以照篇中微妙之文。其他以麤觕連用者亦多,猶麤粗也。有欲改為粗疏者,故正之。

【二】【疏】為禾,猶種禾也。芸,拔草也。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時,嘉實不多,皆由疏略。故致斯報也。

【釋文】《芸》音云,除草也。

【三】【注】功盡其分,無為之至(二)。

【釋文】《變齊》才細反。司馬如字,云:變更也,謂變更所法也。齊,同也。《耰》音憂。司馬云:鋤也。廣雅云:推也。字林云:摩田器也。

【四】【疏】變,改也。耕,治也。耰,芸也。去歲為田,亟遭飢餧,今年藝植,故改法深耕。耕墾既深,鉏耰又熟,於是禾苗蘩茂。子實滋榮,寬歲足飧,故其宜矣。

【釋文】《厭湌》音孫。本又作飧(三)。

【校】(一)序字依繁露改。(二)世德堂本作無所不至,趙諫議本所作為。(三)今本作飧。

莊子聞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謂【一】,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二】。故鹵莽其性者,欲惡之孽,為性萑葦【三】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四】,尋擢吾性【五】;並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癕,內熱溲膏是也【六】。」

【一】【疏】今世之人,澆浮輕薄,馳情欲境,倦而不休,至於治理心形,例如封人所謂。莊周聞此,因而論之。

【二】【注】夫遁離滅亡,以眾為之所致(一)也。若各至(二)其極,則何患也。

【疏】逃自然之理,散淳和之性,滅真實之情,失養神之道者,皆以徇逐分外,多滯有為故也。

【釋文】《離其》力智反。下同。《以眾為》如字。王云:凡事所可為者也。遁離滅亡,皆由眾為。眾為,所謂鹵莽也。司馬本作為偽。

【三】【注】萑葦害黍稷,欲惡傷正性。

【疏】萑葦,蘆也。夫欲惡之心,多為妖孽。萑葦害黍稷,欲惡傷真性,皆由鹵莽浮偽,故致其然也。

【釋文】《欲惡》烏路反。注並同。《之孽》魚列反。《萑》音丸,葦類。《葦》於鬼反,蘆也。

【四】【注】形扶疏則神氣傷。

【疏】蒹葭,亦蘆也。夫穢草初萌,尚易除翦,及扶疏盛茂,必害黍稷。亦猶欲心初萌,尚易止息,及其昏溺,戒之在微。故老子云,其未兆易謀也。

【釋文】《蒹》古恬反,薕也。《葭》音加,亦蘆也。◎俞樾曰:為性萑葦蒹葭,六字為句。郭於萑葦下出注云,萑葦害禾稷,欲惡傷正性。此失其讀也。始萌以扶吾形,尋擢吾性,尋與始相對為義,尋之言寖尋也。漢書郊祀志寖尋於泰山矣,晉灼曰:尋,遂往之意也。始萌以扶吾形,言其始若足以扶助吾形也;尋擢吾性,言寖尋既久則拔擢吾性也。郭解扶吾形曰,形扶疏則神氣傷,亦為失之。

【五】【注】以欲惡引性,不止於當。

【疏】尋,引也。擢,拔也。以欲惡之事誘引其心,遂使拔擢真性,不止於當也。

【六】【注】此鹵莽之報也。故治性者,安可以不齊其至分!

【疏】潰漏,人冷瘡也。漂疽,熱毒腫也。癕,亦疽之類也。溲膏,溺精也。耽滯物境,沒溺聲色,故致精神昏亂,形氣虛羸,眾病發動,不擇處所也。

【釋文】《並潰》回內反。《漏發》李云:謂精氣散泄,上潰下漏,不擇所出也。《漂》本亦作瘭。徐敷妙反,又匹招反,一音必招反。《疽》七餘反。瘭疽,謂病瘡膿出也。《疥》音界。《溲》本或作廋,所求反。《膏》司馬云:謂虛勞人尿上生肥白沫也。皆為利欲感動,失其正氣,不如深耕熟耰之有實。《不齊》才細反,又如字。

【校】(一)世德堂本致作至。(二)趙諫議本至作致。

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遊【一】。」

【一】【疏】柏,姓;矩,名。懷道之士,老子門人也。請遊行宇內,觀風化,察物情也。

【釋文】《柏矩》有道之人。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一】。」

【一】【疏】老子止之,不許其往,言天下物情,與此處無別也。

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一】?」

【一】【疏】鄭重殷勤,所請不已,方問行李欲先往何邦。

曰:「始於齊【一】。」

【一】【疏】柏矩魯人,與齊相近,齊人無道,欲先行也。

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一】,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二】榮辱立,然後睹所病【三】;貨財聚,然後睹所爭【四】。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五】

【一】【疏】游行至齊,以觀風化,忽見罪人,刑戮而死。於是推而強之,令其正臥,解取朝服,幕而覆之。

【釋文】《辜》辜,罪也。李云:謂應死人也。元嘉本作幸人。◎盧文弨曰:幸或是罪之誤。◎俞樾曰:釋文,辜,罪也。李云,謂應死人也,此失其義。辜,謂辜磔也。周官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鄭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是其義。漢景帝紀改磔曰棄市,顏注:磔,謂張其尸也。是古之辜磔人者,必張其尸於市,故柏矩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也。《強之》其良反。字亦作彊。《朝服》直遙反。《幕》音莫。司馬云:覆也。

【二】【注】殺人大菑,謂自此以下事。大菑既有,則雖戒以莫為,其可得已乎!

【疏】離,罹也。菑,禍也。號叫上天,哀而大哭,慜其枉濫,故重曰子乎。為盜殺人,世間大禍,子獨何罪,先此遭罹!大菑之條,具列於下。又解:所謂辜人,則朝士是也。言其強相推讓以被朝服,重為羅網以繼黎元,故告天哭之,明菑由斯起。預張之網,列在下文。◎俞樾曰:子乎子乎,乃歎辭也。詩綢繆子兮子兮,毛傳:子兮者,嗟茲也。管子小稱篇嗟茲乎,聖人之言長乎哉!說苑貴德篇曰,嗟茲乎,我窮必矣!並以嗟茲為歎辭。說詳經義述聞。此云子乎子乎,正與子兮子兮同義。子當讀為嗞。釋文子字不作音,蓋失其義久矣。

【釋文】《號天》戶刀反。《大菑》音哉。《離之》離,著也。

【三】【注】各自得則無榮辱,得失紛紜,故榮辱立,榮辱立則夸其所謂辱而跂其所謂榮矣。奔馳乎夸跂之間,非病如何!

【疏】軒冕為榮,戮恥為辱,奔馳取舍,非病如何!

【四】【注】若以知足為富,將何爭乎!

【疏】珍寶彌積,馳競斯起。

【五】【注】上有所好,則下不能安其本分。

【疏】賞之以軒冕,玩之以珠璣,遂使群品奔馳,困而不止,欲令各安本分,其可得乎!

【釋文】《所好》呼報反。

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一】;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二】;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三】。今則不然。【四】匿為物而愚不識【五】,大為難而罪不敢【六】,重為任而罰不勝【七】,遠其塗而誅不至【八】。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九】,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一○】!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一一】」

【一】【注】君莫之失,則民自得矣。

【疏】推功於物,故以得在民;受國不祥,故以失在己。

【二】【注】君莫之枉,則民自正。

【疏】無為任物,正在民也;引過責躬,枉在己也。

【三】【注】夫物之形性何為而失哉?皆由人君撓之以至斯患耳,故自責(一)。

【疏】夫人受氣不同,稟分斯異,令各任其能,則物皆自得。若有一物失所,虧其形性者,則引過歸己,退而責躬。昔殷湯自翦,千里來霖,是也。

【四】【疏】步驟殊時,澆淳異世,故今之馭物者則不復如此也。

【五】【注】反其性,匿也;用其性,顯也;故為物所顯則皆識。

【疏】所作憲章,皆反物性,藏匿罪名,愚妄不識,故罪名者眾也。

【釋文】《匿》女力反。《為物而愚》一本作遇。◎俞樾曰:下文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曰罪,曰罰,曰誅,皆謂加之以刑也。此曰愚,則與下文不一律矣。釋文曰:愚,一本作遇。遇疑過字之誤。廣雅釋詁曰:過,責也。因其不識而責之,是謂過不識。呂覽適威篇曰: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與此文義相似,而正作過不識。高誘注訓過為責,可據以訂此文之誤。過誤為遇,又臆改為愚耳。◎慶藩案愚與遇古通。晏子春秋外篇盛為聲樂以淫愚民,墨子非儒篇愚作遇。韓子南面篇愚贛寙惰之民,宋乾道本愚作遇,秦策愚惑與罪人同心,姚本愚作遇。曩謂當從釋文作遇之義為長,今案俞氏以為過字之誤,其說更精。過遇二字,古多互訛。本書漁父篇今者丘得過也,釋文:過或作遇。讓王篇君過而遺先生食,釋文:過本亦作遇。是二字形似互誤之證。《不識》反物性而強令識之。

【六】【注】為物所易則皆敢。

【疏】法既難定,行之不易,故決定違者,斯罪之也。

【釋文】《大為難而罪不敢》王云:凡所施為者,皆用物之所能,則莫不易而敢矣。而故大為艱難,令出不能,物有不敢者,則因罪之。《所易》以豉反。

【七】【注】輕其所任則皆勝。

【釋文】《不勝》音升。注同。

【八】【注】適其足力則皆至。

【疏】力微事重而責其不勝,路遠期促而罰其後至,皆不可也。

【九】【注】將以避誅罰也。

【疏】智力竭盡,不免誅罰,懼罰情急,故繼之以偽。

【釋文】《民知》音智。下同。

【一○】【注】主日興偽,士民何以得其真乎!

【疏】譎偽之風,日日而出,偽眾如草,於何得真!

【一一】【注】當責上也。

【疏】夫知力窮竭,譎偽必生;賦斂益急,貪盜斯起;皆由主上無德,法令滋彰。夫能忘愛釋私,不貴珍寶,當責在上,豈罪下民乎!

【校】(一)趙諫議本責下有也字。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二】,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三】。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四】。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五】!已乎已乎!且無所逃【六】。此(一)所謂然與,然乎【七】?

【一】【注】亦能順世而不係於彼我故也。

【疏】姓蘧,名瑗,字伯玉,衛之賢大夫也。盛德高明,照達空理,故能與日俱新,隨年變化。

【釋文】《蘧》其居反。

【二】【注】順物而暢,物情之變然也。

【疏】初履之年,謂之為是,年既終謝,謂之為非,一歲之中而是非常出,故始時之是,終詘為非也。

【釋文】》詘》起勿反。廣雅云:曲也。郭音黜。

【三】【注】物情之變,未始有極。

【疏】故變為新,以新為是;故已謝矣,以故為非。然則去年之非,於今成是;今年之是,來歲為非。是知執是執非,滯新執故者,倒置之流也。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蘧瑗達之,故隨物化也。

【四】【注】無根無門,忽爾自然,故莫見也。唯無其生亡其出者,為能睹其門而測其根也。

【疏】隨變而生,生無根原;任化而出,出無門戶。既曰無根無門,故知無生無出。生出無門,理其如此,何年歲之可像乎!

【五】【注】我所不知,物有知之者矣。故用物之知,則無所不知;獨任我知,知甚(二)寡矣。今不恃物以知,而自尊〔其〕(三)知,則物不告我,非大疑如何!

【疏】所知者,俗知也;所不知者,真知也。流俗之人,皆尊重分別之知,銳情取捨,而莫能賴其(分別)〔不知〕(四)之知以照真原,可謂大疑惑之人也。

【六】【注】不能用彼,則寄身無地。

【疏】已,止也。夫銳情取捨,不(如)〔知〕休止,必遭禍患,無處逃形。

【七】【注】自謂然者,天下未之然也。

【疏】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彼我相對,孰是孰非乎?

【釋文】《然與》音餘,又如字。《然乎》言未然。

【校】(一)此下世德堂本有則字。(二)世德堂本甚作其。(三)其字依世德堂本補。(四)不知依正文改。

仲尼問於大史大弢、伯常騫、狶韋【一】曰:「夫衛靈公飲酒湛樂,不聽國家之政;田獵畢弋,不應諸侯之際;其所以為靈公者何邪【二】?」

【一】【疏】太史,官號也。下三人,皆史官之姓名也。所問之事,次列下文。

【釋文】《大史》音太。《大弢》吐刀反,人名。《伯常騫》起虔反,人名。《狶》本亦作俙,同。虛豈反。又音希,郭音郗,李音熙。《韋》李云:狶韋者,太史官名。

【二】【疏】畢,大網也。弋,繩繫箭而射也。庸猥之君,淫聲嗜酒,捕獵禽獸,不聽國政,會盟交際,不赴諸侯。汝等史官,應須定諡,無道如此,何為諡靈?

【釋文】《湛》丁南反,樂之久也。李常淫反。《樂》音洛。《不應》應對之應。《諸侯之際》司馬云:盟會之事。

大弢曰:「是因是也【一】。」

【一】【注】靈即是無道之諡也。

【疏】依周公諡法:亂而不損曰靈。靈即無道之諡也。此是因其無道,諡之曰靈,故曰是因是也。

伯常騫曰:「夫靈公有妻三人,同濫(一)而浴【一】。史鰌奉御而進所,搏幣而扶翼【二】。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是其所以為靈公也【三】。」

【一】【注】男女同浴,此無禮也。

【釋文】《同濫》徐胡暫反,或力暫反,浴器也。

【二】【注】以鰌為賢,而奉御之勞,故搏幣而扶翼之,使其不得終禮,此其所以為肅賢也。幣者,奉御之物。

【疏】濫,浴器也。姓史,字魚,衛之賢大夫也。幣,帛也。又諡法:德之精明曰靈。男女同浴,使賢人進御。公見史魚良臣,深懷愧悚,假遣人搏捉幣帛,令扶將羽翼,慰而送之,使不終其禮。敬賢如此,便是明君,故諡為靈,靈則有道之諡。

【釋文】《史鰌》音秋。司馬云:史魚也。《所搏》音博。《弊》郭作幣,帛也。徐扶世反。司馬音蔽,云:引衣裳自蔽。◎盧文弨曰:今書作幣。《而扶翼》司馬云,謂公及浴女相扶翼自隱也。此殊郭義。

【三】【注】欲以肅賢補其私慢。靈有二義,(不)〔亦〕(二)可謂善,故仲尼問焉。

【疏】男女同浴,嬌慢之甚,忽見賢人,頓懷肅敬,用為有道,故諡靈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濫作檻。(二)亦字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改。

狶韋曰:「夫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於沙丘而吉。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曰:『不馮其子,靈公奪而里(一)之。』夫靈公之為靈也久矣【一】,之二人何足以識之【二】!」

【一】【注】子,謂蒯瞶也。言不馮其子,靈公將奪女處也。夫物皆先有其命,故來事可知也。是以凡所為者,不得不為;凡所不為者,不可得為;而愚者以為之在己,不亦妄乎!

【釋文】《故墓》一本作大墓。《沙丘》地名。《掘之》其月反,又其勿反。《數仞》所主反。《洗而》西禮反。《不馮》音憑。《其子靈公》郭讀絕句。司馬以其子字絕句,云:言子孫不足可憑,故使公得此處為冢也。◎家世父曰:郭象注,子謂蒯瞶,非也。石槨有銘,古之葬者謂子孫無能憑依以保其墓,靈公得而奪之。釋文一本作奪而埋之,是也。《奪而里》而,汝也。里,居處也。一本作奪而埋之。《蒯》起怪反。《瞶》五怪反,蒯瞶,衛莊公名。《女處》音汝,下昌慮反。

【二】【注】徒識已然之見事耳,未知已然之出於自然也。

【疏】沙丘,地名也,在盟津河北。子,蒯瞶也。欲明人之名諡皆定於未兆,非關物情而有升降,故沙丘石槨先有其銘。豈馮蒯瞶,方能奪葬!(史)〔弢〕與常騫,詎能識邪!

【釋文】《之見》賢遍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埋。

少知問於大(一)公調【一】曰:「何謂丘里之言【二】?」

【一】【疏】智照狹劣,謂之少知。太,大也。公,正也。道德廣大,公正無私,復能調順群物,故謂之太公調。假設二人,以論道理。

【釋文】《大公》音泰。下同。

【二】【疏】古者十家為丘,二十家為里。鄉閭丘里,風俗不同,故假問答以辯之也。

【釋文】《丘里之言》李云: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古者鄰里井邑,士風不同,猶今鄉曲各自有方俗,而物不齊同。◎盧文弨曰:舊士作土,今書內音義作士字,從之。

【校】(一)趙諫議本作太。下同。

大公調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為風俗也【一】,合異以為同,散同以為異。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而馬係於前者,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二】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并而為公【三】。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四】;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五】。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歲成【六】;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七】;文武大人不賜,故德備【八】;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九】。無名故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一○】。時有終始,世有變化【一一】。禍福淳淳【一二】,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一三】;自殉殊面【一四】,有所正者有所差【一五】。比於(太)〔大〕(一)澤,百材皆度【一六】;觀於大山,木石同壇【一七】。此之謂丘里之言【一八】。」

【一】【疏】采其十姓,取其百名,合而論之,以為風俗也。

【釋文】《十姓百名》一姓為十人,十姓為百名,則有異有同,故合散以定之。

【二】【疏】如采丘里之言以為風俗,斯合異以為同也;一人設教,隨方順物,斯散同以為異也。亦猶指馬百體,頭尾腰脊,無復是馬,此散同以為異也;而係於前見有馬,此合異以為同也。

【三】【注】無私於天下,則天下之風一也。

【疏】積土石以成丘山,聚細流以成江海,亦猶聖人無心,隨物施教,故能并合八方,均一天下,華夷共履,遐邇無私。

【釋文】《積卑》如字,又音婢。《合水》一本作合流。◎俞樾曰:水乃小字之誤。卑高小大,相對為文。《合并而為公》合群小之稱以為至公之一也。

【四】【疏】自,從也。謂聖人之教,從外以入,從中而出,隨順物情,故居主竟無所執也。

【五】【注】自外入者,大人之化也;由中出者,民物之性也。性各得正,故民無違心;化必至公,故主無所執。所以能合丘里而并天下,一萬物而夷群異也。

【疏】由,亦從也。謂萬物黔黎,各有正性,率心而出,稟受皇風,既合物情,故順而不距。

【六】【注】殊氣自有,故能常有,若本無之而由天賜,則有時而廢。

【疏】賜,與也。夫春暄夏暑,秋涼冬寒,稟之自然,故歲敘成立,若由天與之,則有時而廢矣。

【釋文】《天不賜》賜,與也。

【七】【注】殊職自有其才,故任之耳,非私而與之。

【疏】五官,謂古者法五行置官也。春官秋官,各有司職,君王玄默,委任無私,故致宇內清夷,國家寧泰也。

【釋文】《國治》直吏反。

【八】【注】文者自文,武者自武,非大人所賜也,若由賜而能,則有時而闕矣。豈唯文武,凡性皆然。

【疏】文相武將,量才授職,各任其能,非聖與也。無私於物,故道德圓備。

【九】【疏】夫群物不同,率性差異,或巢居穴處,走地飛空,而亭之毒之,咸能自濟,物各得理,故無功也。

【一○】【注】名止於實,故無為;實各自為,故無不為。

【疏】功歸於物,故為無為,不執此(無)〔為〕而無不為。

【一一】【注】故無心者斯順。

【疏】時,謂四敘遞代循環。世,謂人事遷貿不定。

【一二】【注】流行反覆。

【疏】淳淳,流行貌。夫天時寒暑,流謝不常,人情禍福,何能久定!故老經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也。

【釋文】《淳淳》如字。王云:流動流貌。◎盧文弨曰:兩流字疑衍其一。《反覆》芳服反。

【一三】【注】於此為戾,於彼或以為宜。

【疏】拂,戾也。夫物情向背,蓋無定準,故於此乖戾者,或於彼為宜,是以達道之人不執逆順也。

【釋文】《所拂》扶弗反,戾也。又音弗,又音弼。

【一四】【注】各自信其所是,不能離也。

【疏】殉,逐也。面,向也。夫彼此是非,紛然固執,故各逐己見而所向不同也。

【釋文】《自殉殊面》廣雅云:面,向也。謂心各不同而自殉焉。殊向自殉,是非天隔,故有所正者亦有所差。《離也》力智反。

【一五】【注】正於此者,或差於彼。

【疏】於此為正定者,或於彼〔為〕差(耶)〔邪〕,此明物情顛倒,殊向而然也。◎家世父曰:禍福淳淳,任之以無心,雖有拂於人而自得所宜,自殉殊面,強之以異趣,名為正之而實已兩差矣。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